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教育法则

小学生教育法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教育法则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 原则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63-01

21世纪,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校出现学生就业难、择业难的种种现状,这对高校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重要的是需要高职院校从学生教育管理入手,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一方面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本文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梳理,对其内涵进行解读,为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的内涵解读

21世纪初,我国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改革理念,从此确立了中国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从人本主义视角来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认知教育,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感情、理智、情绪和行为进行相应的影响教育,也就是做到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重视学生的健康。身心的健康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很重要。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从人的健康发展的三个方面着手,尊重人的发展的自然属性和规律,注重生命的需求。第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参与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社会属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弘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生活的参与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根据高职学生“半社会”的性质,开拓他们的群体社会性。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把握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通过学校开展活动或班级组织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加强人际交往,为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提供更好的途径。

二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1.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要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很多教育管理者的大脑,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很多教育者又会重蹈以自我为中心的覆辙,命令式、灌输式地教育学生;另外一部分人并没有理解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于其本质和内容在实践中往往容易犯错,完全放任学生的做法,这都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什么,然后再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坚持理念不动摇,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有序管理和创新性教学,实现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的目的。

2.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学校学生的复杂性。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差、注重自我和个性、就业压力大。对于这些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出发,教育管理上宽严并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

在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时,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他们来进行设计和组织。而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见性上,教育要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教育的目标设置开始,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开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锁定的目标明确,然后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置培养课程和培养内容,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学生手中。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尊重个别学生的差异性。正确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在班级管理时要做到凡事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或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找出其身上存在的弱点,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顺利地步入社会。

5.关注学生情感,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主张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理智、情绪和行为。我们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也需要从这几方面着手,设置班级管理目标、建立班级管理档案,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点,将情感的升华转变为行动的动力,使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得以提高。我们在关注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需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高职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他们面临学习、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我们应为其排忧解难,做好他们步入社会的引路人。

三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含义,分析了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应对策略。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第2篇

1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合理性

1.1从教育理论的层面

有许多的教育理论都曾对教育惩罚的意义和作用有明确的阐释。例如《易经》认为在儿童的启蒙时期用惩罚是有利的,如果任其放任自流不加约束反倒不利,适度的“小惩”可以收到“大戒”的效果。在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强烈要求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他也并不排除惩罚的使用。他曾在他的教育名著《大教学论》中以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认为犯了错就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要受到惩罚决不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错误,使其以后不再重蹈覆辙。杜威是以尊重儿童的天性而著称的代表人物,但他也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摩擦”,“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1.2从社会现实的层面

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造能力和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社会赋予了教师多种角色,他们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帮助、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全面发展,使其由自然人逐渐发展为社会人。这一社会化过程非常复杂而持久。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个性各异、生动活泼的孩子, 他们年龄小, 知识经验不足, 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既需要教师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导,又需要纪律、制度的严格约束。我国的教育传统主张“师道尊严”,仅次于“天地君亲”,社会普遍对教师的惩戒权持认同态度。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在接受外在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中也无法全然排除外来的强制性影响,在走向自律之前,他律往往是必经途径之一。

1.3教育法律法规的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第三款中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这些法律规定明确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指导权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处分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惩戒权的肯定。由此可以说,教师惩戒权是法律赋予教师的一种管理职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提出“禁止体罚学生”;199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又将其扩充为“ 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这些法律虽然明文禁止体罚学生,但并未否定教师拥有惩戒权。

2教师在行使惩戒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明确教师惩戒的原则问题

在综合了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的观点之后,我们可以得出教育惩戒应坚持的原则和尺度如下:(1)教育性原则。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惩戒教育的权力,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于更好地教育学生。(2)尊重性原则。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应当遵循尊重性原则,教师惩戒不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3)象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惩戒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一种实质性惩戒,而是一种带有价值导向的惩戒。这也是教育惩戒区别于行政惩戒的根本所在。教师在行使惩戒权过程中所采取的惩戒方式、手段等应当是象征性的,而不应是为了惩戒而惩戒,甚至采用一些极端的惩戒方式。

2.2细化教师惩戒的形式方法

笼统繁杂的教师惩戒方法容易导致惩戒不当,教师没有具体的惩戒标准参照更容易造成错误的惩戒,失去惩戒的意义。正确的惩戒形式是指那些符合教育规律、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合法的教育惩戒形式。我们认为具体来说应主要有以下三种:(1)口头惩戒,口头惩戒是指对学生的不合规范言行直接用语言进行批评;(2)纪律处分,纪律处分是指对学生违背校规校纪的不合范言行按照纪律处罚条款进行惩戒以教育学生促使其不合范言行转变的一种惩戒的形式;(3)教育性惩罚,教育性惩罚是指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对学生的不合范言行进行惩戒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并转变自己的不合范言行的一种惩戒方式。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第3篇

小学生知识面窄,对诚信到底是什么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为此,我们开展了“你是怎样理解诚信的?”大讨论,让学生通过家长询问、查资料、谈想法,正确理解诚信。学生有的说“:诚信就是不说谎。”有的说“:诚信就是不说空话,不吹牛。”还有的说:“诚信就是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热情高涨。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形成了统一的认识,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做假,不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自己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在经过自己的探索、讨论后,学生明白了诚信的含义,找到了自己行为的准则:诚实守信,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二、寻找失去诚信的危害

中国历来有“一诺千金”之说,即诚信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计的。但作为小学生来说,这种价值却是他们无法感受到的。“失去诚信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的调查活动在学生中展开以后,出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说:“在外国留学的硕士生竟然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原因在于他乘公交车时逃过三次车票,他因为失去诚信而失去了工作。”有的学生说:“《狼来了》中的牧童因为失去诚信而丢掉了生命。”还有的说“: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估计,我国每年因失去诚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合同欺诈、欠债不换、假冒伪劣产品等)总数达5855亿元人民币,这说明失去诚信意味着失去金钱。”这样的调查结果胜过多少次老师无奈的劝说教育。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失去诚信意味着会失掉生活中的一切。

三、展示诚信的力量

人们常说“最大程度的诚信就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小学生来说,这种说法绝不亚于空谈。“事实胜于雄辩”,对于他们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用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自己说服自己。于是我们开展了“诚信的力量有多大”的主题队会。有个学生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中的每个孩子一粒花种子,宣布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会成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的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来参选,只有一个孩子端着空花盆来参选。最后,他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的花种子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用“诚信”才能换取人人想得到的王位。有的学生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靠着诚信经营,为自己的家带来了滚滚财源;有的学生说凭着自己的诚信,被选上了班干部;有的说因为诚信他拥有了众多的朋友。学生从书籍中、生活中发现了诚信的力量,增强了诚信的意识。

四、做好诚信表率

家长和老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是直接的诚信品质的播种者。小学生好模仿,思维上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感性认识能力强。生动的榜样、鲜活的范例比语言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并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正示范。在生活中,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遗忘,应主动向学生解释清楚;在课堂上,发现自己说错了话写错了字要主动承认,并认真改正;发现地上的废纸要像学生一样弯腰拾起。用教师和家长在生活工作中的光明磊落、严端身正,做好小学生诚信的表率,给他们提供诚信的良好习惯,为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五、赏识诚信的言行

赏识,成功的支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的典范。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拿泥块砸同学,立即制止了王×,并令他放学后到办公室来。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发现王×已等在门口,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迟迟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哭了“: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结束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你回去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要用信心去感染他们,千方百计挖掘发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多种方式进行鼓励、表扬,给学生前进的动力。发现错误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批评责打,应弯下腰来同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诚信。

六、适度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原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8-03

一、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1.家庭教育极其重要。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是人实现社会化的起始和基础、通道和桥梁,它为人指引基本的人生之路、塑造基本的道德品质,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起着巨大的作用,是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基础。实行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必须尽到的义务,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其精神世界的开拓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起着奠基与辅助作用,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和根源。

2.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然而,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改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①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为国教育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一些父母育人观念陈旧,缺乏正确的方法,对教育目的、任务和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在教育子女中表现为:过分溺爱。很多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把他们当作宝贝,恨不得为孩子做一切。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好吃懒做、娇气任性,缺乏责任心、感恩心。过度关心、照顾,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锤炼意志的机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人格障碍。粗暴管教。许多家长不愿意或不让孩子取得和自己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信奉“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家庭教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力服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完全放任。部分家长认为:自主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树大自然直”,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以及社会交流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辅导和教育;有的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无法达到要求,父母感到失望,从而丧失了对孩子的信心,于是索性就放任自然,随他去了。这种管而不教,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将来孩子可能放任成性,不服从任何管教;望子成龙心切。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一边要好好学习,上各类辅导班,一边要特长选上“兴趣”班,压得孩子透不过气,导致孩子失去童年生活快乐。家长要明白,只有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学习和其他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表现为或母管父护,或父严母慈,或父母管,祖父母护,有的家长甚至因教育意见分歧而争吵、打骂。孩子无法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无所适从。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放松,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从来做不到。扭曲了“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②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教育子女能力不足:重智轻德,重分轻能。许多父母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知识教育,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都是次要的;认为只有进重点小学、中学、上大学,才能成材。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分数”成为家长与孩子嘴边提到的最频繁的字眼。这种成才观使得许多小学生围着分数转,在道德品质和人格成长方面出现问题;重养育轻教育。持这种观念的家长认为家长的义务就是解决孩子的吃穿住用,往往用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否衡量自己对孩子所尽的责任,物质投入有余,精神投入不足,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有些家长因忙于工作和应酬,把孩子长期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过分依赖隔代教育与保姆教养,不能很好地建立亲子关系,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重视身体,忽视心理。有的家长在对孩子身体倍加呵护的同时,对孩子心理健康关心很少,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无视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学习困难、厌学、考试焦虑、早恋、网隐等大多是由于抑郁、焦虑、过重的学业负担、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压力过重、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因素造成的,而并非孩子智力原因所致;重言教轻身教。表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说教多,身教少。有许多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讲粗话,不讲公共卫生,热衷于打牌赌博,不尊敬老人等恶习时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给孩子树立了反面形象,有的孩子因此瞧不起自己的父母,给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中存在着消极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存在着地区、行业收入差距大,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屡禁不绝,离婚率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等问题和金钱至上、人情淡漠、投机钻营、等不良风气,这些干扰着家庭教育和儿童的成长。

2.部分未成年人劳动观念淡薄,拜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大多信奉“拿来主义”,对金钱的魔力非常熟悉,对金钱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小学生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拜金主义”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3.家庭教育环境不良。有的家长观念落后、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有的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家长乐得清闲,把孩子推给老人,隔代教育代替亲代教育;有的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一切用金钱解决,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有的家长期望值过高,提出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实际可能;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甚至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也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4.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因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少,学校班团队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减少,削弱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质量的思想进步。巨大的课业压力,致使部分学生畏学、厌学、逃学。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树立科学、民主和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念。首先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建立与儿童智能和个性发展同步和全人教育理念。家长应尊重孩子的自然性,采取宽严适度的原则,从孩子的志趣出发,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加强养成教育,习惯教育,把一些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教育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制定措施。家长应主动到校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相互反馈信息,形成合力,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应以自己的良好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正气、文化浓郁、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耳濡目染,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品德发展,以保证家庭教育的效果。

4.发挥父母的表率作用。小学阶段的儿童道德感比较模糊,喜欢模仿大人的语言和行为,所以,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重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榜样作用,凡是要孩子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矩,父母首先要做到。如果想让孩子变得优秀,变得爱学习,那我们首先就应该给孩子做个榜样,精心地爱、用心教育才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5.欣赏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欣赏孩子,才能给孩子以自信,才能放大优点。父母要善于给孩子创造可以表现优点、聪明才智的机会,当孩子有进步时,哪怕是一点点的,我们也要抓住时机欣赏孩子,树立其信心。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他们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不要小瞧了“荣誉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它却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人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不妨对这方面多一些关注,在孩子心里种下一份荣誉感,就多一份成功的可能。

6.掌握必要的家教教育知识。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无师自通或道听途说就可以做好的。家长应该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常与身边教育子女成功者进行交流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取得最大程度的成功。

7.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孩子真正走向成功的教育形式,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认识自我、利用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

参考文献:

[1]缑红梅,关金霞.浅议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报,2005,19(2).

[2]马英,张晓瑜.浅议家庭教育与父母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09,(7).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第5篇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把德育跟知识、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语文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应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充满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自律谨慎、乐于合作等一系列民主氛围。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的,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口语交际是每个单元练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教学整合了以往的“听”、“说”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备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中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口语交际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进行“播种、施肥、捉虫”,让学生在充足的品德养料中汲取所需,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重组教材,创设情境活动

口语交际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与过去的听话、说话教学有显著差别。它强调的是多向、互动,以及交际过程中民主、平等意识的培养。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师生双向互动,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语言训练。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理想的或冲突的,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练习一的口语交际是《自我介绍》,按照教材安排,要在学生入学后两个多月教,届时,学生们早已彼此熟悉,再来作自我介绍实属多余。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把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提到第一节语文课来上。为了在课堂上建立起师生、生生间民主、平等、亲善的关系,让这些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我把自我介绍的口语交际课搞成一个热热闹闹的新朋友见面会。上课伊始,我对大家说:“小朋友们好,祝贺大家成为了一年级的小学生。我是教你们语文的姚老师,很高兴认识你们,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先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在他们说话、交际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表意不明、表达不清的时候,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必要时甚至亲自示范,以此鼓励学生喜欢开口、敢于开口。教师还应善于创设情境,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诱发他们说的欲望。在后面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组交流,找朋友,设计名片,交换名片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由易到难地尝试着进行交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一次次地规范自己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养成了有礼貌、尊重他人、懂得合作等良好的习惯。

二、利用游戏,培养竞争意识

卡尔·威特(美国)认为,“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的时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唤起孩子兴趣的最好办法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这种方法的效果在孩子的早期训练里已表露无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结合口语交际内容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并采用适当的评价手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练习四的口语交际内容为《悄悄告诉他》,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将传话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正确传话,以免闹笑话。在教学时,我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心,特意设计了几个有关这方面的句子,作为传话的内容。比如:1.冬天到了,我为奶奶泡了一个热水袋,让她暖暖脚。2.下雨了,妈妈把雨披给了我,自己却淋湿了。3.同学们你帮我,我帮你,一起完成了劳动任务。在学会说话、传话、听话的同时,这些传话内容也给学生上了“爱”的一课。在传话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孩子都为自己小组的选手加油,形成了竞争意识,增加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获胜的那一组会得到一颗五角星,也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游戏结束后,我将评价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开展生生评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参与、仔细倾听、乐于交际的好习惯,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交际,也培养了学生课堂小主人翁意识。

三、树立榜样,激发学生情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很容易从榜样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小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如上课时,教师衣着朴素,讲普通话,语言简练、清楚、规范,板书认真、整齐,与学生说话时多用“请”、“谢谢”、“好的”等礼貌用语,在辅导后进生时耐心、细致,这些都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对于一些平时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关注他们的行为,并适时在课堂上指出,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在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练习八的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按要求认真听老师讲《小猫钓鱼》的故事,而后让学生学着复述故事。我让学生在同学们的一次次复述中思考:小猫为什么一开始钓不到鱼?你上课或做作业时也有这样的缺点吗?后来,小猫又为什么钓到鱼了呢?我们能从小猫身上学到些什么好的品德?在这些思考中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接着再让学生找找身边做事一心一意的榜样,我也将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告诉大家,使学生从身边榜样同学的身上意识到自身的需要与缺点,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

四、学会合作,获得成功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要成就一番事业就一定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而良好的协作精神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在合作活动中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六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让学生收集喜欢的体育比赛或优秀运动员的图片,在班上搞一个“小小体育窗”展览,同学们自己来做“解说员”。为了让学生学会合作,我给他们分了六个小组,要求他们每个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制作展板,并练习解说,最后在全班展示,评出最佳小组,获得最佳的,可为本大组赢得一个“金苹果”,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个个认真、投入。每个小组的成员互帮互助,努力做到最好,共同取得了智育和德育的进步。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很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同时了解了合作需要大家团结,互相帮助,通过合作更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的快乐。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学会与别人合作,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也是学生体验关心与被关心,培养道德情感的过程。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培育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德育为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