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因此,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都需要注重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思想品德课程,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进行设计的。在教学中,要有效的结合教材的特点,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有效的教育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形成良好的指引。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一定的影响。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培养责任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有耐心的教师队伍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同时,教师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注重对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响。
三、激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心理素质
本人多年从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在此期间对一到六年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现今小学生思想状况,把握小学生的德育发育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供良好的素材。为了更好的达到此目的笔者在实习期间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概括了小学生爱国情操、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心理素质、成长道路等几个方面,可以全面的调查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行了分析,总结出小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数据结果,为更好地实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一)在道德品质方面。小学生都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他们大多数人会主动的去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对老弱病残富有同情心。数据显示:90%的学生表示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会主动给他们让座;77%的学生表示如果学校需要他参加义务劳动,会乐于参加;87%的学生表示遇到有困难的人时会主动伸出援手;82%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爱心捐款活动时的态度是积极奉献,尽我所能。由上述几个数据对比可知,小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现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大部分小学生仍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在爱国思想方面。据调查,83%的学生表示"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的论述符合自身感受,13%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每周一参加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时,93%的学生持认真严肃的态度;4%的学生持学校要求,不得不参加的态度。由此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不能轻视的是这两个问题都有1%的学生持消极的态度,对祖国感情淡漠,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而国家的强大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小部分人,对其进行有效的、顺应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在公民素质方面。数据显示小学生在公共场所表现出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令人满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提高。遇到长辈、老师时,89%的学生会主动打招呼;10%的学生有时打招呼;0.6%的学生不打招呼。当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65%的学生表示会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31%的学生会主动上前制止;3%的学生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我们发现教室地面上粘有许多口香糖残渣,就其原因,10%的学生表示“我也这么干过,不吐怎么办,也没有其他办法”;4%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垃圾箱找不到;84%的学生认为是习惯成自然,大家都扔我也扔。由此可见,小学生较缺乏判断能力,模仿力和可塑性强,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四)在心理素养方面。调查显示,6%的学生“在课间的时候,有同学为了小事和你发生了冲突时”觉得十分生气甚至动手;10%的学生消极退让;5%的学生会和他大声争吵理论;78%的学生会控制自己当时的情绪,接下来冷静处理。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完全以自我中心,对待同学宽容大度的多。这些都是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成果。
(五)在家庭影响方面。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4%的学生几乎不和父母沟通沟通;8%的学生表示很少和父母沟通沟通;12%的学生偶尔和父母沟通沟通;74%的学生常和父母沟通沟的时效性。
1.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抓主要方面,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善于分解目标,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培养自身的素质修养;意细化工作任务,选好形式新颖、方式各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课程要领。
2.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像一张白纸一样等待着家长老师的塑造。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所谓的问题少年,只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用心和学生交流,也会绽放不一样的光芒。此时就显现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时效性。如果教师能够把严肃刻板的德育教育与艺术情趣、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有机结合,更可以让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二、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与家长沟通,让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召开家长会、要求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年终召集学生家长代表召开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会议,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交流,使家长不陌生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家长监督学生在课外的表现,教师定期检查学习成果。这样使学校与家长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让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当中还是在社会上都可以规范自身的行为,使学到的东西不会“左耳进、右耳出”。
一、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言行举止不文明。举止文明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基本素质的体现。有的小学生,在这方面还相当欠缺。例如,有的人会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地吐果核等。
2.品德教育过于形式化、公式化。思想品德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但是不少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
3.学校的品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品德教育相脱节。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一些学生之所以有不良的行为,就是受到家长的影响。而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给孩子带来间接的影响。所以学校品德教育应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才能教好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1.缺乏对小学生自身情感的认识 。如今教师们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小学生的自身情感,没有很好地与小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对他们的情感认识不深,从而不能很好地开展品德教育工作,结果适得其反。
2.对孩子娇生惯养,放任不负责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无可非议,但应当适度。有些家长一味迁就、纵容和满足孩子们不合理的消费要求,有些家长包办孩子能处理的事情,这些都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容易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
3.社会环境过于注重学生分数而轻视学生品德教育。在我国很多学校只注重教学质量,注重分数,从而把重点放在了教学质量上,忽略了小学生们的品德教育。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提高的有效途径
1.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在思想道德品行上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要担负起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应不断克服和消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严于律己,做好表率,用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礼仪对孩子既“言传”又“身教”,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思想道德品行的教育。
2.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光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具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按照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让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从而提高自身品德 。抽象的道德戒律和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应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活动、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4.借鉴学科教法,利用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并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思想,而是寓思想品德于课文内容的教学之中,学会课文内容是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抓重点词、句、段以及朗读、背诵等语文教学方法都值得借鉴。
5.充分发挥大队部的作用,进行扎实的常规训练。新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经开始实施,学校应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找找新旧《守则》和《规范》之间的异同,开展“文明规范记心中”知识竞赛,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将教育寓于丰富的活动之中,让学生明辨是非,知道对错。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进行阶段性评比。小学生稳定性较差,错误行为容易一犯再犯,通过经常性的评比触动学生不断端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 教育 方法
一、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要激发起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让学生会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对自己的评价只能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已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我邻居有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有一次她妈妈带她去看电影,要进去时发现妈妈没给她买票,她怎么也不肯进去,很认真地对妈妈说:“老师说了,看电影要买票,妈妈不给我买票是不对的,我没有票进去看电影的话,我也是不对的。”结果,她妈妈给她买了票,她才肯进去。可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培养他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对比,并指导他们做好经常 自我监督、检查和总结,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使孩子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家长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
1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教育得不到重视。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传道、受业、解惑”自古就是教师的本职所在,“传道”被列为第一位,因此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应该占主导地位,占首要位置,“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也是学校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仍然是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计划总结中说说,平时工作撇撇”是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
1.2 缺乏健全的德育机构。要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有健全的德育工作机构:首先,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组织与开展;其次,有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最后,还应该有健全的少先队组织。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在农村学校中这些组织机构不是没有就是形同虚设,具体表现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虽然校校设,但是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不能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基本不设,少先队大队、中队、小队组织建立不起来,根本发挥不出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建立;个别教师素质比较低,别教师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思想反而对学生起到了负面影响。
1.3 缺乏必要的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个有力的措施就是利用校内外德育阵地,充分发挥阵地教育优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说,德育阵地的教育功能比空洞发的说教效果派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农村由于受当地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制约,学校内没有德育活动室,学校外没有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多数农村更没有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教育基地,因此,在农村是没有什么办法利用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 由于上述原因,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相对薄弱的状况,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差,学生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缺乏应有的为他人着想的意识等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迫在眉睫。
2 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要靠教师来完成,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首先,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制定完善教师工作考评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其次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选拔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组织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同时要完善班主任考评的制度,加大对班主任的奖惩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2.2 完善德育工作网络。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道德教育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级教育网络,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差的现实,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要树立一体化教育观念,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社会都必须持之以恒、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共同肩负起育才的责任。有人错误地把“教”与“养”截然分开,认为社会搞生产,家长管吃穿,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也有的教师错误地把“教书”与“育人”截然分开,认为科任教师管教书,教育是班主任的事;而有的班主任则认为“强扭的瓜不甜”,成才靠自我,外因起不了决定作用。结果放松教育,特别是放松了德育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如有的家长常常这样说:我的孩子只怕老师,在家里是什么人的话都不听,对家长、亲友的教育不听反而随意漫骂;有的老师仅要求学生在教室里不捣蛋,课外什么都不管;有的班主任则只是宣布班级纪律和规定,而对学生违反纪律,出现缺点或错误行为都不敢去管,怕得罪学生,得罪家长,思想上认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惹不起。《礼记·学记》指出:“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