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乡结合区域 小学生 思想教育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涌向城市边缘地带包围城市的城郊地区,并带来了在该区域学校形成的一批特殊儿童群体——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我校为典型的例子。近年来,随着生源的猛增,全县各个乡镇的学生都蜂拥而至,在现有的953名学生中,本乡镇学生仅占四分之一,大部分来自外乡镇,还有一部分为外省来本地打工人员的子女。形形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有其独特性。对这类学生该如何进行思想教育,以形成良好的品德?本文就我校班主任教师在城乡结合区域孩子教育过程中采取的策略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究。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成因
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有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有家长外出交给爷爷奶奶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的留守孩子,也有为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进城上学的孩子。由于生源复杂,其思想道德方面也就有很大的差异和共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生活习惯差,自理意识欠缺。如: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小偷小摸家常便饭等等。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
一是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城镇周边地区有网吧、茶馆、美容屋、录相厅等,这些场所引来大批三教九流的人群,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小学生模仿性强,没有识别能力,不能辨其真伪,因而就良莠不分、不假思索地仿照,养成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气。
二是家庭教育滞后或者是存在着差异。城乡结合部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家长不注重对子女的正确教育,同时也不具备正确、科学教育孩子的素质和方法。有的家长经济意识强,教育孩子意识差,整天只顾向“钱”看,对孩子的品德、学习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对子女不能正确引导,以致孩子自卑、狭隘,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导致不健全的心理;有的因为父母不和、离异、家庭重组等变故,对孩子的教育带来不良影响。有些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缺乏父爱和母爱,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创伤。
三是个别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要求不高。由于城乡结合区域学校生源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基础差异大。个别班主任或教师为了所谓高质量而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对学生思想教育要求不高,或者是忽视了思想教育。个别班主任、教师在抓学生思想品德时说空话、大话的时候多,抓具体落实的时候少;注重形式的时候多,落到实处的时候少,导致德育教育远远落后于智育教育。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四大策略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现就针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特点,提出如下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一是净化社区环境。学校要意识到,单靠自身的单纯教育收效甚微,而应大力和社区、公安机关密切配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关闭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取缔黄、赌、毒。建立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和劳动,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二是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让家长参与管理,共同育人。家庭教育在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功能,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三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老师的人格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学校应该要求全体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制定和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把班主任这支德育队伍建设好,让其真正发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应不断改进《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习惯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做人。其他学科也应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品德教育,通过榜样人物、主题活动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自觉守纪、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锻炼其自觉、果断、勇敢的坚强意志。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丰富课外生活。要把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环保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和净土。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生阅读现状策略思考
阅读是学生当前学习与后续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以智力活动为主的活动,阅读中智力品质的迁移,也促进了听说能力与作文能力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越早,对智力发展越有益。”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承担着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旦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将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以阅读使学生能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从而起到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发展人的语言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阅读也是孩子相伴终身的精神家园。著名学者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遵义县一、二、三小和镇小都是属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县城里的学生,这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精神营养匮乏,家里闻不到书香。这类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左右;另一类60%左右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这部分孩子的家长作为个体商贩和打工的居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甚至居无定所,父母养家糊口已不容易,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在教育子女方面对学校的依赖性强。
怎样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本人想谈谈自己开展近一年的培养城乡结合部小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研究课题,提出看法。
一、学生阅读现状
活动开始,我们首先在县城一、二、三小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问题涉及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家庭娱乐休闲方式,家中藏书情况,学生阅读过的课外书的种类、数量等。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家中没有图书柜(箱),75%左右的学生的课外书多是一些《故事会》、《故事大王》、《作文精选》和一些注拼音的低幼读。60%的学生喜爱阅读课外书;对于阅读课外书的态度,25%的学生家长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支持、鼓励,30%的学生家长反对,45%的家长不管不问,国家规定小学生必须读的读物,有83%的家长根本没听说过;98%的老师支持和鼓励;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有13.4%,低于30分钟的有65%;拥有50本以上课外书的学生占8.9%,10本左右的占53%,低于10本的占46%;78%的学生表示课外书是买的,7%的学生表示经常到书店看书;95%的学生喜欢看漫画类书籍,98%的学生喜欢看童话、故事书,60%的学生喜欢看作文书,10%的学生喜欢看经典名著,35%的学生喜欢看文学类书籍,23%的学生喜欢看科普类、历史类书籍;3%的学生经常写读后感(主动写的,非老师布置),20%的学生经常会摘抄优美词句(主动)。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在阅读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爱看科幻、侦探、动漫、探险、军事、战争等题材的书,女生则倾向于选择童话、动漫、文学、小说、散文等。且女生钟情小说和散文类的程度分别是男生的9倍和7倍,女生较之男生在情感上更为细腻丰富。中外名著、人物传记、历史等其他书籍在男女生中的阅读率都不高。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寓言,中年级学生喜欢科幻、小说、文学、侦探类书籍,高年级学生偏爱儿童文学、中外名著、古典文学、历史类书籍。
面对当时的调查结果,我们真的很替这些学生担心,就目前现状,这些学生如何完成语文课标规定的“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二、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1、在学生读课外书家长及老师的态度。通过谈话发现,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持支持、鼓励的态度,但大部分教师没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资料,只局限在所学课本内容上。在方法的采用上教师只注重对阅读材料表层信息的讲解,忽视了阅读文化方面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轻视对阅读活动过程的监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对教学和学生的评估。但学生家长中,绝大多数家长却反对孩子读课外书,认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本人通过与部分学生家长的交流,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上,读课外书耽误学习时间,对学生没有好处。由此可见,家长在认识上有误区,出现这种认识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家长普遍是农民出身,学历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对课外阅读的作用不了解。也有少数家长因为孩子经常读课外书有时作业没完成或者写得马虎,有时读书姿势不正导致视力下降,因而反对孩子读课外书。
2、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方面。通过调查,喜欢阅读的学生超过半数,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在兴趣上大部分孩子把精力放在打游戏、看电视和玩耍上;其外是部分家长的思想意识不够,不让孩子看课外书,怕影响学习;再次是在学生生活中和学校给学生的动力不够,氛围不浓,缺少榜样这股无声力量。二是在阅读习惯上不好,学生不能坚持每天看书、在阅读时不喜欢写读后感、也没有意识的去积累优美词句、在时间上没有保障等。这与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督促力度不大有很大关系。
3、图书的拥有量和阅读来源。通过了解,城乡结合部孩子的图书拥有量很低,主要原因是城乡结合部小学没有图书馆(室),学生无法借阅图书,只能自己出钱购买图书。而这里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大部分都不好,有的家庭甚至生活艰难,没有足够的钱用于购买图书。
4、阅读结构。通过调查,城乡结合部孩子93%的学生家中没有图书柜(箱),70%左右的学生的课外书多是一些《作文精选》等“功利性”图书和漫画、《故事会》、《故事大王》等,多为故事等趣味性图书,和一些注拼音的低幼读物。文学类、科普类图书读的少。这种局面的出现除了与小学生文化积淀不够有关以外,还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有关。学生没有读经典书籍、文学书籍等的氛围,对文学、科学的兴趣不浓。
三、对策思考
从遵义县城乡结合部小学生阅读现状来看,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孩子们读书的氛围不浓厚,多数没有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也无书可读。作为学生,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和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争取家长支持
学生课外阅读的成功与否,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开展课外阅读还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开学不久,我们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有效手段,向他们说明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作用,书目等同家长广泛协商,以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鼓励家长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投资,建立家庭图书库,督促孩子完成相应的读书任务,并提倡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书,形成“书香”的浓浓的家庭读书氛围,并能为学校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再像他们那样。因此,通过家长会和家访使多数家长思想认识上有所转变,表示愿意支持、配合学校开展课外阅读。
2、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享受读书
要想孩子热爱读书,必须形成热爱读书的“大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其在书中找到快乐,让其觉得读书就是一种享受。
首先可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吧认为可读性的图书捐献出来。或者争得了家长的支持后,要求家长利用休息日带孩子至少买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把这些图书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组织学生定期借还,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倡导学生自己设计阅读卡片,把阅读的书目列出来,阅读后记录阅读日期,督促自己做到天天阅读。此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热爱读书的榜样。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介绍一些省时高效的读书方法,可将书本上的东西来剖析生活的事和物,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孩子在读书同时学会摘抄优美的词句,勤动手写读后感,把书籍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3、以活动促读书。小学生活泼好动,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与成就感,从而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实到实处。通过利用丰富多彩的辅助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小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在日常教学中,在班级开展实践活动。如每周一首古诗、每周一句名言警句、每课前一分钟演讲、每周一堂名著导读(低、中年级为佳作欣赏)、每月一次语文活动(成语、诗词、对联、笑话);学校可以在每学期开展读书节活动,如在班级举办“好书推介会”、“读书心得交流座谈会” “课本剧表演”;在年级范围内举行“读后感征文比赛”、 “手抄报比赛”、“成语故事会”、“古诗文吟诵比赛”、“读书方法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我当小编辑” 评选“阅读之星”等这些活动对开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爱读书的学生受到表彰,会读书的学生成为模范,使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量。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并在课余主动与人交流读书心得,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读书的良好氛围。
4、阅读方法的指导
通过了解,目前这些小学生的阅读倾向模糊,约有20%的小学生对阅读倾向不明,不知道阅读哪类图书,还有一部分学生渴望有人给予阅读指导或需要推荐阅读书目,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掌握了合适的读书方法,就好比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不仅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每周的阅读指导课上,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一是学会选择读物;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会根据读物特点和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读法;三是学会做读书笔记。
关键词 福州大学城 农村教育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ctua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uzhou University
Town Repay Surrounding Rural Education
LI Desen, ZHOU Meilan, CHEN Nijishi
(Fujian China Tradi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The youth volunteer team of fuzhou university education existence organization of rural service peripheral superficial, service content, messy time cannot guarantee, such as has not been widely attention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anti-feed surrounding college youth corps committee chaired organization, expanded public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fixed service base, sharing university resources, formulate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long-effect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he surrounding rural areas,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ollege education; Fuzhou; rural educ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自上世纪末开始,全国各省、市的高校规模迅速扩展。原有的高校场地明显不足,为了实现规模发展,各省市众多高校都在城郊、城乡结合部圈建新校区,众多高校面貌为之一新,其硬件与软件得到从未有过的增强。另一方面,各大学城所在地原本就是农村,大学城的建设打破了原来当地的教育秩序。当地政府也正在根据大学城的布局和拆迁移民回流情况规划相应的“小学城”建设,但当地教育大多存在设施简陋、学校师资匮乏等状况,这与大学城的教育条件形成鲜明的反差,出现社会不和谐因素。因此,当地农村期望大学城能够利用其丰厚的教育资源“反哺”他们的中小学教育,使失地的农民子女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本文以福州大学城为例,对其反哺周边农村教育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福州大学城,位于福州闽侯县上街镇,占地1.8万亩。其中分布于大学校园区的高校主要有: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闽江学院、江夏学院(筹)、福建工程学院等。到2010年,大学城在校生总体规模将达到7-10万人,其中研究生规模将占10%。是一个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大学园区。自2002年开始建设以来,至今已基本完成基础建设。随着各高校主体的相继迁入,各校在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已基本完成,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1 福州大学城周边农村教育概况
据统计,福州大学城总体工程规划涉及闽侯县上街镇15个行政村。上街镇位于乌龙江南岸, 是福州的“西大门”,与福州市区仅一江之隔, 境内有316国道、324国道纵贯,从镇中心区域到福州较为便捷,是福州的卫星城镇之一。尽管如此,上街镇地处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居民主要由本地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组成,成分复杂,流动性较大,而且大学城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流动人口增长迅速。现有农村人口77362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农民工,学生素质相对福州市区偏低。目前当地教育除了上街中心小学等几个学习环境和教学质量较好的小学, 其余的都不同程度存着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位于镇中心区域的闽候六中本科上线率并不理想,位于建平村的建平中学也存在着师资配备不齐全, 学生厌学、退学, 没有良好校园文化的问题。教育环境的落后致使当地居民与福州市区的居民在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福州大学城建设的不断完善,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就出现大学城较完善的教育设施和优越条件与周边农村教育的落后形成鲜明的反差,形成社会不和谐因素。我们要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缩小教育差距。因此,大学城反哺周边农村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各校对周边农村教育反哺的现状分析
(1)遍地开花,组织凌乱。大学城各高校同时存在校团委、系团委、学生会各部门甚至学生班级都到周边小学去联系举行青年志愿者活动。虽然,大学生非常有热情,但是各种组织、青年服务队太过庞杂,周边小学无法接待甚至干扰其正常教学。
(2)活动内容单一肤浅。有些学校只从自己的教学需要出发,没有考虑当地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活动大多停留在浅层次上实践活动,或虎头蛇尾,流于形式,甚至为了活动而活动,到周边中小学只是照照相,收集一点资(下转第30页)(上接第18页)料就走,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长效机制和帮扶关系。
(3)服务时间得不到保证,甚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多大学生的课程比较紧,能够抽出的空余时间相对较少,往往中小学需要大学生支教时,而大学生也在上课;当大学生周末有空余时间时,中小学生在周末不能“加班”。
3 对策与建议
(1)发挥各高校的优势,树立各校自己的精品,走专业化、专门化道路。加强学校与学校间的联系,整合力量,互相补充。如:师范大学可以树立大学生支教和师资培训深造品牌,工科院校可以树立激发中小学生发明创造激情的品牌,医学院校可以树立医药科普、普及院前急救和灾害自救品牌等等。只有这样,这项活动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立足高校,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引导以生动活泼的服务形式,调动广大高校师生反哺周边农村教育的积极性。(2)鼓励和支持大学师生志愿者反哺周边农村教育。1993 年底,团中央发出了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召,志愿者行动是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使人生价值升华的较好的形式,它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存在组织较为松散、持久性不强、自身特点发挥不够、时间不能保障等不足。同时,大学老师也不清楚整个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甚至不知道有反哺中小学教育的事情。由此,各高校团委应制定大学生服务周边农村教育相关机制,扩大宣传、组织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志愿者对周边中小学的需求提供帮助,如外语、计算机支教,组织文体活动等。并尽量安排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保证志愿服务时间。同时也制定相对应的高校教师参与活动的激励机制,使他们的劳动得到更多的认可。
4 总结
福州闽侯上街的农民为大学城的发展奉献出了他们宝贵的土地,沐浴着大学城阳光的我们,有责任为他们孩子的教育尽一份力。而且面对当下大学城周边农村教育现状,我们更应加强反哺农村教育事业,在农村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他们教育和文化建设,满足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有助于改变农民落后的观念,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切实促进和谐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兴趣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推动力。一旦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了兴趣,就会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独立的快乐。如果小学生不能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课程,就很难快速的融入到语文学习的环境中去。所以来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教师首要要去解决的问题。培养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要结合小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强,活泼好动,对于事物喜欢主动去探索。因此老师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时要把握学生心理特点,采取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设计课堂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一开始导入语的设计,是语文课堂成功的重要因素。好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语文课堂上来。所以说,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好坏,对于语文课堂效果来讲非常重要。课堂导入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师使用得当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对于小学生语文课堂比较常用的几种课堂导入方法有讲故事,猜谜语,做实验,玩游戏等方式。教师通过导课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即将开始的语文课程中来。
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一旦对事物产生兴趣,就会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求索精神。多媒体因为其强大的功能,在小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兴趣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作为老师应该利用好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片以及动画相结合的优势,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念,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印象。作为老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习多媒体技术运用,不但要会制作PPT,还要对简单的动画能够进行处理。以增强课堂的渲染力,有助于将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简单化,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如《桂林山水》一文,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印象,提升课堂的授课效果。
三、采用设疑法激发学生课堂互动
有很大的好奇心,对于外界事物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而思维的开始是来自于好奇心。作为老师可以多去发现学生的这些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述《家是什么》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展示一张图。这张图上一个房间,一头猪。这就是最早造字出来的“家”。经过时代的变化,家字有了新的内涵,老师可以问学生,那么什么是家呢?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对于家的理解,学生会迫不及待的举手回答,教师可以多给学生集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对于学生说的观点,要及时的给予肯定。
四、通过语文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单纯的是黑板板书与学生听讲。老师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于老师的不断引导,通过课程的艺术性与新颖性来提升学生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兴趣。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大多喜欢自我表现。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多组织一些表演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进行朗诵,渲染气氛,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作为老师,首先要认清小学生心理特点,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日常教学。通过设计导语,集中学生注意力,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多方面展现课堂内容。同时利用疑问法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最后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以增强小学生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要不断的去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季英.追求最生动的、有价值的“提问”——基于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2]吕国光,屠峰. 西部农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查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3]顾琰,范亚男,朱莎莎.江苏省小学生课外学习现状调研及对策[J].基础教育.2009(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所要做的,就是有效地结合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不断地激发并维持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阅读成为他们一生的习惯。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民子女,一部分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居多。导致大部分学生无阅读意识;家庭无阅读氛围;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不正确;选择课外书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阅读质量不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重视阅读,更不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低。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迫在眉睫。
教育变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儿童成长的需要。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语文教学的需要。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以后就会遭遇到读写的困难,且困难之高,将难以应付今日世界的需求①。所以阅读能力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②。”
一、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的调查、了解,从新的视点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并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阅读材料的选取。
1、课题组教师自己要先研读,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目,内容可以多样性,可以根据各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更多样的阅读书目。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2、解决书源问题。
可以通过动员家长出资、设立“班级图书角”、学生交换阅读等方式解决书源问题。
(三)培养阅读习惯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
通过研究实验,探索出一套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阅读应以理解为关键。阅读习惯是以感悟、理解、体验为基础的。独立阅读能力和习惯,我认为,学生至少应该达到以下两条:一是读懂;二是会读。
1、读懂
读懂,即具备基本的阅读习惯。学生基本阅读习惯的形成,在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带领学生从文章走个来回。”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从整体思考也指明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语言――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教师任务是使学生度的更好,最终能够自己去读。
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边读边思考的办法。读有多种办法,有诵读、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范读等等。不管是那种读法,教师都要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一遍就要一遍的收获,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去读。
2、会读
会读,即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的策略: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有整体上把握自己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具体地说是: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又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精读,就是对文章逐句诵读,仔细揣摩,领会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势,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精读训练的要求是:
1、规定阅读的方向。即精读前确定精读的主要问题。
2、指点阅读的程序。一般都应该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使之理解课文。
3、指点阅读的方法。包括运用基础知识指导读解的方法和运用阅读思考剖析读物的方法。指点阅读的常规。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
(三)通过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
二、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具体措施。
(一)营造适于学生阅读的班级文化环境。
1、班级墙壁上悬挂善于阅读的名人名言等。
2、设置教室图书角。鼓励学生将家中读物拿来分享,让学生每天与书相伴,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充满读书气息的潜在课堂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3、设置推荐图书名录于图书上部。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习惯养成从教师开始。教师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安排好读书时间,思考读书反馈形式,定期对照,督促教师读书习惯的养成。
2、探索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措施。
(1)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必读书,每星期开设一次书刊阅读课。
(2)开展“我读好书大家知”活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适合本年龄阶段的各类书和文章,并每周以向大家介绍的形式,介绍自己一周来的收获。班级要制订班级读书计划,要求学生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阅读。
(3)背诵古文诗句。开展背诵诗文比赛活动,根据年级不同要求选择背诵。
(三)将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从形式上看,有朗诵、复述、讲故事、介绍、辨论、交流等等。从内容上看,有名著欣赏(可以是名著片段欣赏)、方法介绍、读书体会交流、好书推荐、古诗文朗诵、名言成语、好句好词积累,写作方法学习等等。
2、渗透于课堂。课前一分钟活动。此活动是一种常规性的诗文记忆活动,一分背诵古诗词,一分钟好句欣赏等。
(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要求学生每次阅读都作读书笔记,每周评比“阅读之星”,并分享读书成果。开展“我仿好句写一写”“我仿好段写一写”的活动,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进行仿写、续写、改编等习作训练。把阅读应用到写作上,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五)学会阅读策略。
1、以点带面。使阅读由精读的点到略读的面,由阅读“个例”到阅读“群文”,乃至到整本书。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概括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尝试复述文章。
3、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养成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六)丰富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应用课堂学到的方法,先略读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