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园林的特点

古典园林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园林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园林的特点

古典园林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美学; 现代园林; 设计

1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营造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构造;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申空间”,具体到造景手法有: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造园内容包括: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故中国园林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以小见大、一步一景的艺术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作为造景手法,也可作为观赏法则。

2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表现形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国园林恰是利用了山石、植物、建筑,因地制宜,对大自然之美进行再现,体现了一种怡然、闲适的自然之美。中国园林也追崇“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髓的美学范畴。园林中的意境美讲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正如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谈到:“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这准确地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所以,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所在。

3 在继承中发展中国现代园林

3.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思维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追求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恰恰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破坏自然环境是独特的手法,强加线条于其中,大搬西方“一览无遗”的园林风格。其实,现代园林设计应从古典园林的造园观念出发,在提倡生态学、自然学和人类学的基础上建造园林的观念,可以善意地去改变和重塑自然界。设计师要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溶于大自然,尊重自然才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法则。另外,在设计时应充分去分析方案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认真校正园林中的乔、灌、草的植物配比合理性,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等。

3.2 抱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和“虽是人为,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日月、山河、森林,无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科学性。虽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的,但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典故,指出发展经济以不能破坏山林、水体等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所以,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园林设计中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

3.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意境

古典园林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漏窗;艺术

1 绪论

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园冶》中称漏窗为“漏明墙”或“漏砖墙”,意思为“透漏空明”,《营造法源》称之为“花墙洞”,主要指其图案造型优美,“墙”是指漏窗的位置开在墙体上,而“洞”则是指内外空透畅达。漏窗凭借其独特造型,不仅是古典园林借景的重要工具,更是制造审美意境、选择审美对象、转变审美态度的重要手段,在古典园林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2 漏窗的形式美

2.1 点、线、面的形式美

古典园林中的漏窗形制多样,位置灵活多变,有的位于走廊的旁侧、尽端,有的又在院墙的转角处。一般来说,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尺寸相近,形状多为扇形、花瓶形、如意形,多以点的形式展现,从而形成视觉和审美的焦点。点动成线,单个漏窗是整个墙体上的点,而多个漏窗则组合成一线,随着墙体的高低地势形成无形流动的线,给审美主体带来动感之美;墙体则为面,三者又形成点、线、面的构成形式美,并将这种美感融入到整个园林风景中。当游人驻足观赏,园中景色也随之变化流动,点线面的动感美更油然而生。

2.2 丰富多样的图案艺术

漏窗的窗框形制较为丰富多样,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如意形、钟形以及其他各种不规则的单体形式,有些甚至还有两个或多个单体结合使用的。在数量上,多数园林漏窗还是以方形、多边形居多。虽然漏窗的形状丰富多样,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说来,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多以方形为主,并且形状尺度、间隔多为相同或相近,这样可以产生韵律美、节奏感,而形状较为独特的扇形、花瓶形、如意形、贝叶形、海棠形、石榴形等,多是单独出现在廊道的转折处或视线易于集中的地方,这样可以形成视觉和审美焦点。

漏窗的形式多样不仅体现在窗框形制上,还体现在窗芯图案上。其窗芯图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种是由简单的几何形体或者多个形体组合而成的,简单形体的主要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多变形等基本的几何形体,由多个基本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主要有回纹花形、圆形花纹形、变形椭圆形、长方圆角花形、卷草花纹形、六边花形等。另外一种是以各种自然植物、日常生活器具等为题材的。以植物为题材的漏窗主要有莲花形、石榴形、梅花形、葫芦形等;以生活器具、日常工具为题材的有花瓶形、钟形等。此外,漏窗窗芯图案还有以传奇小说、戏曲及佛教道教故事的某些场面为题材。这些富于鲜明文化特色的图案内容,为园林增添了不少的雅致。总之,漏窗窗芯图案的使用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只要能取得好的美学艺术、景观效果就行了。

3 漏窗在园林中的功用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而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画面变化多端,目不暇接。因此,漏窗主要的艺术功能有:隔景和借景。古典园林地域范围狭小,为了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母体园林总要分割成若干带有主题的子园,其分隔物一般采用粉墙、廊庑,而粉墙、廊庑总伴随着漏窗,起到隔而不塞、实中有虚的效果。至于借景,乃是更重要的艺术功能。从漏窗一侧去欣赏另一侧的风景,或小桥流水,或假山盆栽,或亭台轩榭,在附有艺术感的窗框内,好似精美画卷,让人赏心悦目,正所谓“景中有画,画中有景”,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4 漏窗艺术的审美效果

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漏窗装饰了墙面、廊壁,山石树木又装饰了漏窗,使游园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美感,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

“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在园林这个空间相对狭小的世界里,除去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漏窗的位置也是重要元素,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大变深,使整体景观有了变化无穷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狮子林西南隅空间,在三面墙体上分别开设了三个透漏口,透过这些小小的窗体透望,见到的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图画。

一方面,漏窗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某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用一种审美态度去观赏。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使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对独立出来,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遗,在这一隔一通之中,漏窗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营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景观。

5 结束语

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段,它的设计形式多样,图案丰富且寓意繁多,位置灵活多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韵味。另一方面古典园林中的漏窗艺术是一种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物。更让人们了解到形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为现代园林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材料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黄春华,薛淞文.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漏窗艺术探析[J].大众文艺,2012,9(14).

[3] 计成(明).园冶[M].陈植,注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3.

[4] 吴秦陶.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特点及新发展[J].装饰,2012(01).

[5] 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古典园林的特点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方法]对本科自2008年5月13日-2008年6月10日收治的129例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进行检伤分类,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转运人次,患者的主诉,诊断,损伤部位及类型,是否伴有感染以及接诊后的处理,治疗效果等。[结果]129例伤员中,骨折伤员9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5例51处,闭合性骨折60例139处;26例(20.2%)39条神经损伤;54例(31.8%)并发感染;有110例伤员行手术治疗;所有伤员无死亡病例,1例院外截肢伤员因残端感染严重而行多次残端清创、修整;开放性损伤伤员除2例截止发稿时伤口未愈合外,其余病例伤口均愈合;无术后切口感染。[结论]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明显,必须根据其临床特点予以个体化救治,同时要积极防治相关并发症,以降低伤员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 地震; 骨科; 伤员; 转运; 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the patients from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Method]Totally 129 patients injuried in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May 13 to June 10,2008 were admitted in this hospital.The recording content included chief complaints,diagnosis,damage locations and types,whether with infection or not,treatment,efficacy and so on.[Result]There were 95 fracture cases which included 35 open fracture with 51 fracture sites,60 closed fracture cases with 139 fracture sites;39 associated neural injuries in 26 patients(20.2%);54 cases of infection(31.8%);110 cases had operations.There was no death case,but one outside hospital amputation patient had multiple stump debridement and trimming due to severe infection.All open fracture cases were healing except 2 cases until now,no case with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Conclusion]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being evacuated from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outstanding,it need inpidualized remedy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we should prevent and cure correlate complications positively in order to depress the fatality and disability rate.

Key words:earthquake; orthopedics; patient; transfer; treatment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其破坏范围达十多个县市,全国大多数省市都有震感。这次地震共死亡69 142人,失踪17 551人,受伤358 816人[1~3]。本院在地震当天即派出医疗小分队赴汶川救援。自2008年5月13日-2008年6月10日本院共收治汶川地震伤员152例,其中本科收治129例伤员。在奋力抢救伤员的实践中,作者对地震伤员的救治有了一些认识,为了更好的为地震伤员服务,现将本科收治的地震伤员的临床病情特点和救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对本科自2008年5月13日-2008年6月10日收治的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进行检伤分类,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转运人次,患者的主诉,诊断,损伤部位及类型,是否伴有感染以及接诊后的处理,治疗效果等。

2 结 果

伤员129例入院时间及人数见表1,其中,男54人,女75人;年龄9~85岁,平均36.5岁;受伤到获救时间从0.5 h~4 d,平均8.3 h。表1 汶川地震重医一院骨科收治伤员情况表

2.1 检伤分类 129例伤员中骨折伤员95例190处,其中开放性骨折35例51处,闭合性骨折60例139处;上肢骨折31处,下肢骨折94处;骨盆骨折11例,脊柱骨折13例32个椎体;肩胛骨骨折4处,肋骨骨折13处,锁骨骨折5处(表2)。挤压伤5例,其中上肢2例,下肢3例;挤压综合征在院外行切开减压术后13例;软组织损伤11例;截肢术后5例。多发性骨折(2个或2个以上部位骨折)87例,粉碎性骨折35例;伴关节脱位3处,伴血气胸11例,伴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伴颅脑损伤3例,伴腹部损伤6例。表2 汶川地震重医一院骨科收治伤员骨折脱位情况表

2.2 神经损伤情况

129例伤员中有26例(20.2%)39条神经损伤,其中桡神经损伤6条,正中神经2条,股神经损伤4条,坐骨神经损伤6条,腓总神经损伤7条,胫神经损伤4条。脊柱骨折伴截瘫9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

2.3 感染情况

129例伤员中有54例(31.8%)并发感染,其中产气夹膜杆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大肠杆菌11例,破伤风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6例,其他细菌共17种22例,大多合并厌氧菌感染,未见败血症病例。

2.4 手术情况

129例伤员中有110例伤员152处行手术治疗,主要手术包括清创术,骨牵引术,骨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及脊柱内固定术。其具体情况见表3。

2.5 治疗效果 129例伤员中无死亡病例。1例院外截肢伤员因残端感染严重而行多次残端清创、修整;开放性损伤伤员除2例截止发稿时伤口未愈合外,其余病例伤口均愈合。无术后切口感染。

表3 汶川地震重医一院骨科收治伤员的手术情况

手术方式手术处数所占比例(%)清创术7046.1(次数)一次11二次27三次以上32骨牵引术1811.8骨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术2214.5骨折内固定术3120.4脊柱内固定术117.2前路内固定9后路内固定2

3 讨 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地震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害日益加重,世界上每年因地震致死的人数约为8 000人,伤26 000人[4]。地震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巨大、继发灾害多见、伤亡严重,可将人类文明毁之一旦,而且地震灾害还可引发复杂的社会问题[5]。1976年唐山大地震导致24万人死亡,16.5万人受伤[6]。1999年土耳其发生的里氏7.4级Marmara地震死亡人数1.8万,受伤4.4万人[7,8]。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国家,减灾、救灾形势严峻,但我国对地震灾害的研究仍很不足。如何使受灾伤员尽快地脱离危险,较好地得到救治,使其灾后能更好的恢复功能一直是世界各国医疗专家努力的目标[9~12]。

3.1 汶川地震骨科转运伤员的临床特点 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震后3 d内,即以抢救伤员生命为重点,本次汶川地震本科收治骨科伤员大多集中在震后1周左右(表1),伤员在转入本院前已在震区做了初步处理,归纳其特点主要在以下方面:(1)感染病例较多,达41.9%(54/129),这一比例远高于1999年土耳其发生的里氏7.4级Marmara地震(25.8%)[8];感染病例中以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多见,其中产气夹膜杆菌有8例,以往文献报道较多的破伤风杆菌感染仅有1例;(2)神经损伤较多见,达20.2%(26/129),以下肢神经损伤多见,这一比例也高于Marmara地震,其中截瘫病例占神经损伤病例的34.6%(9/26);(3)损伤部位以四肢多见,脊柱次之,这与Marmara地震相似,四肢骨折中又以下肢多见;(4)多发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多见,其中多发性骨折占91.6%(87/95)。感染及神经损伤病例较多见,其原因可能与地震发生突然,破坏性大,最初24 h内救援人员不能进入灾区,加之本地医院及医务人员受伤严重,当地村民缺乏医疗救护基本常识,导致继发性血管神经损伤。多发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多见,其原因可能是地震破坏性大,加之在上班时间,大量房屋倒塌,引起的砸伤所致。由于下肢及脊柱骨折较多,加之大部分为多发性骨折,因而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引起的肺栓塞,此外,还要避免继发性血管神经损伤。

3.2 汶川地震骨科转运伤员救治措施 结合文献,作者在这次地震骨科伤员救治过程中的主要措施有:(1)对开放性伤口应尽早彻底清创。彻底清创是防治感染最重要的措施,包括彻底止血、切除一切失活和坏死组织、清除异物、深筋膜切开减张和保持引流通畅等,必要时可反复多次彻底清创,尤其是产气夹膜杆菌感染病例。作者收治的8例产气夹膜杆菌感染伤员除1例只清创一次外,其余病例至少清创2次,最多达6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待药敏试验出来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加以调整。(2)对危重病人要确保气道、尿道和输液通道的通畅[13],建立和保持通畅的气道是复苏抢救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口腔内有大量呕吐物,应该立即清除。如果在吸干净口咽异物后SaO2仍不能上升时,则应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若单纯面罩给氧不能改善组织缺氧,还要行呼吸机支持;通过导尿排泄代谢产物,减少毒素的吸收;监测肾血管灌注和肾功能;排除少尿性急性肾衰;了解抗休克的治疗效果。输液通道是药物血液和营养制品的供给线,外周静脉穿刺方便快捷,但不能长期保留,易脱出,易并发静脉炎,因此最好采用深静脉置管。深静脉置管可保证液体快速注入和长时间留置,且输入高浓度有刺激药液,不会发生静脉炎。(3)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代谢紊乱、纠正贫血和低蛋白症、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和营养支持等。(4)高压氧辅助治疗[14]。针对病例中大多合并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对此类伤员一经怀疑立即行高压氧辅助治疗,具体为3个大气压,每天2次,每次3 h,1周为一个疗程。同时,高压氧辅助治疗可改善由于创口局部组织微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缺氧情况,有利于伤口的愈合[15]。(5)加强心理治疗。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无形和不可见的,作为受伤害的直接受体的个人,在灾害中既会受到躯体的损伤,同时也会受到心理上的伤害。有研究表明地震灾区伤员在震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16,17]。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震后的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达47%[18],因此,作者在救治躯体损伤的同时,将灾害心理的治疗和求助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6)在抢救严重多发伤中,成立专家组,由经验丰富、威望高、责任心强的人任组长,定期和不定期的查房、会诊,研究解决临床上的难题特别是创伤性休克、严重感染、多脏器衰竭、挤压综合征及有关手术问题。严重多发伤的救治一定要加强医护合作,尽早上特护,成立护理救治组,做好救治记录。(7)积极处理相关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Bulut认为地震伤员的处理难点主要在两阶段:即早期抢救伤员生命时和后期处理并发症时[8]。为此,必须要重视后期并发症的处理,以降低伤员死亡率和致残率。此外,还应体现人性化、个体化服务。在医疗实践中,多与伤员及其家属交流沟通,互相信任,充分调动伤员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个体化服务,使伤员充分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Stone R.Wenchuan earthquake.Scientists race against the clock to gauge landslide risk[J].Science,2008,5882:1408.

[2] 王正国.地震灾害的特殊性点及其所致创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8,6:401-404.

[3] Stone R.Wenchuan earthquake.Damaged university mourns its dead and plans fast recovery[J].Science,2008,5880:1145.

[4] Alexander D.Death and injury in earthquakes[J].Disaster,196,1:57-60.

[5] Bozkurt M,Ocguder A,Turktas U,et al.The eval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in Turkish Red Crescent Field Hospital following the Pakistan earthquake in 2005[J].Injury,2007,3:290-297.

[6] ZhiYong S.Medical support in the Tangshan earthquake:a re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mass casualties and certain major injuries[J].J Trauma,1987,27:1130-1134.

[7] Taviloglu K.17 Agustos 1999 Marmara depreminin ardmdan felaket organizasyonunda neredeyiz[J].Ulusal Cerrahi Dergisi,1999,6:333-342.

[8] Bulut M,Fedakar R,Akkose S,et al.Medical experience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Turkey after the 1999 Marmara earthquake[J].Emerg Med J,2005,7:494-498.

[9] Sarisozen B,Durak K.Extremity injuries in children resulting from the 1999 Marmara earthquake:an epidemiologic study[J].J Pediatr Orthop B,2003,4:288-291.

[10]SH Bhatti,I Ahmed,NA Qureshi,et al.Head trauma due to earthquake October,2005 experience of 300 cases at the combined military hospital rawalpindi[J].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Pakistan,2008,1:22-26.

[11]Kuwagata Y,Oda J,Tanaka H,et al.Analysis of 2,702 traumatized patients in the 1995 HanshinAwaji earthquake[J].J Trauma,1997,3:427-432.

[12]Tahmasebi MN,Kiani K,Mazlouman SJ,et al.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A report of injuries of Iran's December 26,2003 Bam earthquake casualties managed in tertiary referral centers[J].Injury,2005,1:27-32.

[13]唐浦斌,浦金辉,张 壁,等.地震伤员的处理原则[J].创伤外科杂志,2007,3:210.

[14]Finsterer J,Hess B.Neuromuscular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nifestations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infections[J].Infection,2007,6:396-405.

[15]Andel H,Kamolz L,Andel D,et al.The use of oxygen as drug and its relevance for wound healing[J].Handchir Mikrochir Plast Chir,2007,5:328-332.

[16]Roy N,Shah H,Patel V,et al.The Gujarat earthquake experience in a seismically unprepared area:community hospital medical response[J].Prehosp Disaster Med,2002,4:186-195.

古典园林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古典园林;传承;应用

1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崇尚“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现代园林受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严重影响,过于讲究整体布局的对称性,在景观中强加线条,并以构建几何比例关系达到造园布局的统一,失去了园林本该具有的自然韵味。现代园林应当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树立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统一造园观念,将尊重自然视为园林设计的重要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园林设计方案实施后,是否能够真正体现设计的意图。

2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因地制宜”,不仅要使创造的景观符合基址特点,更要使景点布置从园林整体需要出发,处理好主配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结合场地特点造景是设计师们惯用的设计手法,但是却往往忽视了根据园林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地造景。园林设计的目标应是对场地中所赋予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整体设计,创造出赏心悦目、风格独特的园林作品。现代园林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造园精髓,不仅能够体现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理念,节省改造地形地貌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能够避免出现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园林的现象,减少“产业化”园林景观的呆板式设计。

3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除皇家园林外,均着重于体现“小中见大”的思想意境,如“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以有限面积,营无限空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在以自然为师的原则下,拓展有限空间中所展示的广袤地域景观,从而给人以空灵的园林空间享受。首先,对微地形进行错落有致的空间设计。地形表面显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高低、尺度、大小、比例、形态、外观等方面,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托载体。在面积较大的场景中,可以通过配置大型草坪、平坦的绿地或疏林草地来衬托宏伟壮观的意境。在面积较小的场景中,可以通过利用微地形处理的设计手法,突破水平、垂直两维空间的感官限制,创造出多层次和多空间的效果;其次,设计蜿蜒曲折的步道。古典园林中对游览线路的安排体现了“宜曲宜长则胜”的理念,现代园林可以借鉴这种设计手法,营造出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意境。

4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颇深,力求使园林能够体现出“诗情画意”的深邃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茂林幽泉、奇山怪石,这些造景基本素材的运用使狭小的空间可以表现出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进而表达造园者的人生经历、审美情趣。园林中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景点都强调意境的展现,追求画面的立体感,使园林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都呈现出浓浓的诗画情趣。在现代园林中也要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根据场地所蕴含的内在精神特征,利用一系列造景手法来突显园林主题,通过安置小品雕塑、展示平面构图、创作匾额和楹联等方式,准确表达场地文脉。

5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季相之美”

季相之美是指一年四季中气候炎凉变化以及山水花木形象先后交替所呈现的美感。中国古典园林将季相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利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景色来创造不同的园林空间意境,使景观受时间和季节的支配而瞬息万变、体态万千。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春英、夏阴、秋毛、冬骨”,即在春季以连翘、迎春、绣球等植物显示生机盎然,在夏季以广玉兰、枫杨等植物显示郁郁葱葱,在秋季以枫、乌柏、柿等植物突出凋残之美,在冬季以白蜡等植物突出枝条姿态之美。现代园林应当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季相之美”的造景手段,通过掌握季节变化中植物形态的不同特征,使植物构造的景观与时间相互交融,让人在具体的景观空间中感悟到时间的流程,深深体会到现代园林因季相变化带给人们的美感享受。

6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园林设计应当在追求造园“维理”性、整体性、对称性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园林人文精神、思想意境、自然环境的体现。现代园林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大力弘扬和发展本民族的园林美学文化,设计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私家园林;拙政园;发展历程;空间布局;园林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5005902

1 引言

苏州古典园林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园林类型,它成熟于宋代,全盛于明代,在清代达到了造园艺术的高峰。扬州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2 园林历史回顾

2.1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太湖之滨,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称,以山清水秀、园林遍布而闻名,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从古至今,它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文人辈出,文化璀璨[1]。苏州城水网密布,盛产太湖石,为园林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古典园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上记载的最早的私家园林为东晋辟疆园。每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名园众多。明末清初,苏州已成为私家园林最繁盛的地区,园林分布于苏州城内外。进入21世纪,保存完好的苏州古典园林共有十余处,其中包括经典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以及环秀山庄等,这些园林大多起源于明代,后屡经改建,保存至今。其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点使苏州古典园林具有其独特的韵味[2]。

2.2 扬州古典园林

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东临黄海,西靠南京,京杭大运河贯穿扬州城南北,从古至今都是南北交通运输的枢纽和中心地带。虽位于长江以北,但它一直都属于江南地带[3]。

其园林风格是南北兼而有之的,融合了南北园林的造园特色后又有了创新。因此可以称之为“北雄南秀”。 “北雄”的风格体现在园林构筑物的大尺度,以及丰富的色彩。这是由于原主人大多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出于对皇家园林的仰慕而进行了一点程度的模仿。而“南秀”的风格则为园林中诗情画意,烟雨楼台,山水朦胧的呈现,园林主人的附庸风雅,进而体现了园林的书卷气。最为典型的例子有个园、何园等。

3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差异性分析

3.1 园林特色的差异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大部分是在园林主人渴望退隐,回归自然,修养身心的状态下所设计建造的。比如著名的拙政园、沧浪亭、退思园等。而扬州园林则是出于园林主人想要享受园林生活、凸显自己的财力和地位而建造的。苏州园林是文人园林的代表,而扬州园林则更多地体现了市民园林的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时间要比扬州园林稍早一些。苏州园林大都建于园林成熟前期,即宋代至清初。而扬州园林则兴盛于成熟后期,即清中期至清后期。这一时期的园林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典造园技艺的高峰,同时也暴露出了即将解体的封建末期园林的衰败痕迹。曾经隐于园、避世的思想越来越淡化,造园逐渐开始追求享乐。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为雅致、朴素、清新、含蓄,追求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同时还具有含蓄与曲折的特点。通过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方法,体现园林独特的意境,使园林散发出浓厚而朴素的江南气息。

扬州园林的主要特色为贵气、明朗与华丽。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这为扬州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造园主大多为富商,为了炫耀地位与财力,极度追求园林的奢华与享受,而这与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朴素、雅致、天然的风格大相径庭。

3.2 园林建筑的差异

苏州园林主要为庭院式的建筑特色,园林建筑布局十分严谨,尤其以多变建筑空间而享有盛名。留园多样的空间处理便是最为经典的例子。开―合―半闭合的空间不断变幻,虚实相间疏密有致[4]。

扬州的众多园林与住宅建筑则是由高墙围合而成,构成了扬州街道的主要特征。其中建筑体量往往偏大,盖过了整个园林环境,常常使空间显得局促。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个园。其主要原因是原主人大多为富商,园林内的大体量建筑符合其多功能使用的需要,例如进行社交、唱戏、品茗等娱乐活动。

3.3 园林分布的差异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在各自的分布上有着一定的差异。苏州园林常常分布于较为隐蔽的区域,藏于深巷或者是偏隅一方,与热闹的中心街巷往往距离较远。而扬州园林则恰恰相反,有着集中并且成群分布的特点。这与苏州园林以散落的方式坐落于不同的市肆郊野中有很大的差异。扬州园林集中分布于瘦西湖两侧,形成一带多园的布局模式。如九峰园、象东园、冶春园、王洗马园、卞园等都是沿河而建,构成了一幅绵长的历史画卷。

3.4 园林造园技艺的差异

3.4.1 扬州园林的旱园水作

旱园水作是北方园林的特点,由于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地下水位较低,水资源极其匮乏,所以私家园林多采用旱园的方式修建。挖一池然后搭配些草木山石,便称为旱园水作,扬州的何园便是如此。

表面上看它与中国 “无水不成园”的造园习俗相悖,实际上它体现了对水的珍视。旱园对水景的抽象做法,可以看作是对真实水景的模拟。这是扬州园林区别与苏州园林的创新方式。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技艺中“意到笔不到”的造园手法的运用[5]。

3.4.2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铺地比较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铺地都做到了与建筑的相呼应的特点。虽然它们都采用了吉祥纹样图案,但是苏州园林的铺地纹样远比比扬州园林要多。苏州园林的铺地常常采用大面积的几何图案并间隔小的花式样式做分割与补充点缀。苏州园林的铺地图案大部分是独立的纹样,不像扬州园林的铺地是随意无特定样式而铺的,丝毫不剩边角[3]。

3.4.3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漏窗比较

苏州漏窗的特点为:图案纹样较少,漏窗面积小,比较精致细致,以白色为主。扬州漏窗的特点为:图案简洁,以几何形为主,漏窗面积较大,手法较为工整,以黑灰色为主[3]。

3.4.4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花木比较

扬州园林的主要绿化树种为杨树和柳树。杨树枝干高大,是北方地区的常用树种,体现了北方的风情。柳树婀娜多姿,体现了江南的韵味。它们同时出现在扬州园林中,凸显了扬州园林北雄南秀的特色。

4 结语

作为江南园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类型,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体现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造园技艺的高峰以及古典私家园林造园风格的多样性。深入探析二者的造园手法以及细节处理的不同,将其差异性进行对比,可以为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6]。

参考文献:

[1]夏 敏.论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差异[J].中华民居,2011(3).

[2]李建国.苏州和扬州园林造景风格研究[J].北京农业,2011(30).

[3]冯媛媛.扬州园林的“秀”与“雄”――兼与苏州园林的比较[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冯道刚.细微处见真性情――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差异性浅析[J].广东园林,2008.

[5]李金宇.试析扬州园林的北方风格[J].中国园林,2004(12).

[6]赵,过伟敏.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比较研究[J].现代园艺,2013.

[7]李黄山.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应用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8]游晓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在当代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9]许 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山水城市”[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10]周武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J].艺术百家,2005(5):111~116.

[11]任朝旺.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及其旅游开发[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4.

[12]杨 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文化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