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村官研究

大学生村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村官研究

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满意度;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发展机制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6日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待遇等问题,造成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正在逐步的扩张,大学生数量在逐年递增,就业渠道不畅通,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我国政府为了促进新农村的建设,缓解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关部门出台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指由我国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计划,这是国家出台的具有导向性的政策,“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对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动机

1、影响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积极因素。首先,大学生目前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会主动的将自身的职业需求与国家及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长远的制度探索,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目标与动力;第二,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转变,就业制度及用人制度发生了变化,高校开始实行双向选择的择业方式,这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关注就业的政策规定以及社会的需求,虽然一方面仍然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自主择业的意识开始增强,择业策略呈现出目的性及计划性;第三,由于大学生职业风险意识的不断强化,大学生终身的职业观念越来越淡化,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会抱有流动的心态,找寻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不放弃任何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因此大学生的流动较大。

2、影响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消极因素。首先,部分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淡化,没有将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及社会的需求结合,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这种只重视个人利益的择业观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第二,大学生的择业动机向务实性转变,大学生在选择大学生村官时往往不是抱有建设新农村的目的,而是希望以此作为考公务员的资本,真正的职业动机是趋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将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第三,部分学生的择业动机不具有奉献精神,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择业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开始追求物质条件,因此缺少社会的责任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

二、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问题

工作满意度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所做出的情感反应及在工作中所做出的表现。态度决定行为,大学生村官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对于自身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学生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刚从学校进入社会的青年,他们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看重,因此,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工作的支撑点,一方面希望与同事和谐相处,达到良好配合的状态;另一方面希望与领导之间和谐相处,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工作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知识性及技术性的工作,在大学生努力工作为农村做出贡献的同时,如果工作的内容具有太强的压力,不能符合自身的兴趣及爱好,且不能体现自身发展的成就感,将会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持续性。第三,工资待遇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抱着满腔的热情建设新农村,虽然一开始没有对工资待遇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但是一旦步入社会,生活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重视工资待遇,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低于城镇的平均工资水平,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我国促进大学生村官发展的机制

第一,加强对我国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为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提供政策保障。我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及发展机制还不健全,需要我国政府加强政府方面的支持,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制度,形成规范性及制度性的整套选拔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基层组织对接机制的完善;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在发展变化中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的岗位考核机制及村民满意度测评,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给予一定的晋升及发展机会。

第二,建立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制度。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本身就与城镇的福利待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工作,保障大学生的生活,需要国家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待遇,加强政府的财政补贴的力度。同时,要在资金及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支持,政府设立农村创业专项资金,银行挺小额创业贷款,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为农村的领导力量储备新鲜血液。

第三,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我国政府应当从两方面提升大学生工作的能力,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素质能力,基层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艰苦性,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及挫折,大学生村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压力承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化的培训及外派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提升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最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工作满意度;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604(2012)03-0056-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70); 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09SJB630015)

作者简介: 李国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研究;吴 冰,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需要有力的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支持以外,更为迫切地是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撑。研究表明,农村15-40岁的青壮年中70.16%仅有小学和初中文化,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例为1∶ 1 20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 100,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妨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成效\[1\]。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和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这一背景之下推出,作为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有力措施,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该计划在推行过程中,待遇偏低、成长前景不明确、农村社会融入困难等现实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江苏省自199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村官选聘,坚持大学生到村任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择优选聘与跟踪培养相结合、政策引导与项目带动相结合、组织引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强化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了大学生村官模式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

一、 研究现状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宏观层面,现有研究多从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长效机制的构建、法律地位的明确等进行探讨。如有学者认为考核制度不健全、退出政策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不畅通,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是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迫切需要\[2\]。也有学者从制度化视阈探讨大学生“村官”政策,认为制度“嵌入”下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必然遭遇体制性的障碍,为此,必须明确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中心目的,进一步深化市、县、乡镇基层各项配套体制改革\[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合法地位的缺失为该项制度长期推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带来了隐忧,应当建立一个公务法人性质的社会组织取代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运行进行全面管理\[4\]。此外,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制所内涵的“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上层与基层相结合”的政治发展理念将对未来中国政治生态产生系统而深远的影响,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政治生态的重要生长点、起飞点\[5\]。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宏观层面的一些制度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决。

微观层面研究关注的更多是政策制度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程度。部分学者围绕村官择业动机、角色定位、工作现状等展开调研,发现有近八成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官是受到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任职后面临工资待遇偏低、功能定位不明确、有效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6-7\]。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亦对其任职期满后留任农村产生了负作用。有学者调查发现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在户籍优惠政策、工资待遇、社会考试优惠政策方面满意度较高,而对津贴补助和住房待遇方面的满意度一般\[8\];而一项针对河北省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则显示,近七成大学生村官因对待遇保障、发展空间不满而无法安心工作\[9\];浙江省大学生村官则对邻里关系较满意,而对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评价不高\[10\];四川省大学生村官对于工资待遇较低、工作中缺乏决断权、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屡被借调等问题较为不满\[11\];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对福利待遇、工作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均比较满意,但其工作自主性及上下级关系还需进一步改善\[12\]。现有研究仅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进行初步探讨,数据分析的方法仅停留在简单的百分比统计层面,并未能从更深层次解释低满意度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此外,从上述研究可知,不同地区由于实际情况不一,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存在差别。

二、 研究方法

本问卷是在现有成熟量表基础上发展而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涉及性别、年龄、工作地区、工作年限、毕业院校等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第二部分是工作满意度调查。工作满意度通常被定义为员工将自己实际获得收益与期望获得收益进行对比时产生的心理感受 \[13\]1。本研究采用总和评分法,该方法相较于单一整体测量法,能获得更精确的评价和诊断结果,发现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具体问题\[14\]。综合比较各量表,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借鉴哈克曼与奥尔德姆编制的工作诊断调查量表(JDS)\[15\],从个人成长、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和上级管理五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测量。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 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正式调查之前,课题组在吴江、海门、镇江等地进行访谈,其中的36名大学生村官的访谈对问卷的编制与修订起了重要作用。随后的正式调查采取现场调查方式,课题组成员分别带领4支暑期“三下乡”实践分队,于2011年暑期走访了江苏省内及周边农村地区,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完成调查问卷。最终历时三个月的调查走访,共发放问卷163份,回收163份,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96.3%,其中,江苏省内样本有132份,占84.08%。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仅选取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 研究结果

(一) 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目前最常用的Cronbach′s Alpha信度测量方法对工作满意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测量,测得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5,个人成长、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和上级管理五维度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73、0.862、0.862、0.901、0.882,均在0.80以上,达到了特定项目的要求。由于本文采用的工作满意度量表主要借鉴国外成熟量表,量表的维度结构已确定,因此未将整个量表题项均纳入因素分析中,而是对各维度层面进行因素分析\[16\]88。对各维度层面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均大于0.5,Bartlett检验达到显著,检验结果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共同因素,以特征值等于1为判别基准,结果显示,各维度层面上,均仅提取一个因子,且该因子在相应的若干测量变量上的负荷值均在0.8以上,在个人成长、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和上级管理这五维度上,各因子解释总变异量的贡献率分别为72.75%、87.90%、87.92%、83.45%、81.02%,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132份有效样本中,男性57人,占43.18%,女性75人,占56.82%;21岁以下的有7人,占5.30%,22-25岁的有87人,占65.91%,26-30岁的有33人,占25.00%,30岁以上的有5人,占3.79%;工作地区方面,苏南51人,占38.64%,苏中41人,占31.06%,苏北40人,占30.30%;工作年限方面,1年以内有34人,占25.76%,1-2年有50人,占37.88%,2-3年有33人,占25.00%,3年以上有15人,占11.36%;毕业院校方面,“985”院校3人,占2.28%,“211”院校27人,占20.45%,其他普通高校94人,占71.21%,大专院校8人,占6.06%。可见,大学生村官多为22-30岁的年轻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担任大学生村官一职未满三年;另外,发现样本在性别、工作地区上分布较均匀,符合本文研究需要。

(三) 满意度总体情况

从五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3.67,介于“一般”与“基本满意”之间,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工作满意度的五个维度中,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报酬福利满意度、个人成长满意度、工作稳定满意度、上级管理满意度、社会交往满意度,其中,对报酬福利的满意度最低,与“基本满意”有一定差距。

(四) 各维度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程度分析

以各维度满意度得分为自变量,整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标化偏回归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各维度对大学生村官整体工作满意度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个人成长满意度、上级管理满意度、社会交往满意度、工作稳定满意度、报酬福利满意度;其中,个人成长满意度是影响整体满意度的最主要维度,大学生村官整体满意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成长满意度偏低导致的。

(五) 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差异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分析

为检验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个体差异,分别依据性别、年龄、工作地区、工作年限、毕业院校的不同,求得不同类别大学生村官的整体满意度及各维度满意度得分,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各满意度得分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有统计学意义,再用Scheff检验方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

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各维度满意度上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职务,多从事一般辅工作,男女村官在该岗位上均不具有明显性别优势,且其工作环境及福利待遇差异不大。

2. 由于22-25岁、26-30岁两群组的大学生村官有120人,占总样本的90.91%,因此,仅对这两年龄段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各维度上,22-25岁的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得分均低于26-30岁的大学生村官。其中,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两维度上,两年龄段大学生村官差异显著;而在工作稳定、报酬福利、上级管理三个维度上,未发现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2-25年龄段的大学生村官较年轻,对职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期望,当现实与理想冲突时,更易产生负面情绪;同时,该群体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缺乏足够的经验,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其在个人成长与社会交往方面的满意度较26-30年龄段的大学生村官偏低。

3. 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和个人成长、工作稳定、上级管理上,未发现苏南、苏中、苏北三个不同工作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报酬福利、社会交往两维度上,不同工作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在0.1水平上差异显著,经Scheff两两比较,发现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苏中、苏北之间。与苏北地区相比,苏中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较高,但其福利待遇满意度却偏低,可能是因为苏中大学生村官对该地区的工资水平有较高期待,择业时未充分考虑当地较高的消费水平,且该群体更倾向于与福利待遇水平较高的苏南大学生村官、本地同期考录的公务员、所在村“两委”正式干部等群体比较,易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对报酬福利的满意度。在社会交往方面,苏中大学生村官满意度也低于苏北地区,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中地区吸引了较多的非当地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语言不通、难以融入当地文化等现实问题,面临着更多的人际交往障碍。

4. 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上级管理三维度上,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有上升的趋势;但仅在个人成长这一维度上,不同工作年限的大学生村官在0.1水平上差异显著,而在其他方面并未发现显著差异;经Scheff两两比较,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0-1年”与工作“3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之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首次聘用期限为三年,合同期满后,大学生村官与相关组织部门相互选择,决定续聘与否,因此续聘的大学生村官一般对该岗位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对自身职业发展有较清晰的规划,在个人成长方面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处于入职初期的大学生村官。

5. 从“211”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占总样本的91.66%,因此,仅选取这两群体进行比较。在整体满意度及各维度上,“211”工程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得分均比一般普通高校毕业大学生村官要低,且在整体满意度及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上级管理四维度上均差异显著。与一般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211”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具有一定优势,因此,这一群体对工作各方面的期望较高,而较高的期望易导致较低的满意度。

四、 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总体来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整体满意度不高,尤其是报酬福利、个人成长两个维度满意度较低,但是对工作稳定、上级管理、社会交往等比较满意。具体来说,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对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差异不大;22-25岁的大学生村官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两维度上的满意度得分均低于26-30岁的大学生村官;苏中、苏北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对报酬福利、社会交往两维度满意度差异显著;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上级管理三维度的满意度有上升的趋势;“211”工程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的整体满意度得分均比一般普通高校毕业大学生村官要低。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

首先,保障和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物质需要。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报酬、人际关系、工作稳定性均属于保障因素,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对人际关系、工作稳定方面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工资福利方面的满意度偏低,尤其是苏中地区,亟待进一步提升。有关部门应该一方面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村干部福利待遇情况及同类大学生在当地的工资标准等因素,制定相对公平的工资待遇标准;另一方面,在选聘公告中应尽量明确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资待遇水平,“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的表述有待进一步明晰化,对于承诺的待遇标准一定予以兑现,以免造成心理落差,引起负面情绪。

其次,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成长。成长与发展、成就感和工作挑战性等属于激励因素,大学生村官对个人成长方面的满意度偏低,普遍反映在工作中实践自己独立想法的机会较少,且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长满意度偏低是大学生村官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关键原因,因此,相关部门应尤其重视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成长需求,健全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有关部门应该一方面关注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对其未来规划给予积极引导,并帮助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路径,尤其是任职期间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要适当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并给予其一定的自主处理村级事务的权利,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文化知识、信息传播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保证有能力的大学生村官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最后,差异化培养和管理大学生村官。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地区、工作年限、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年纪较轻的、处于入职初期的、在偏远地区任职的、高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深入挖掘其满意度不高的原因;相关管理人员应多与大学生村官进行交流,定期进行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了解不同类别大学生村官间的需求差异,并对他们的期望予以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 陈秋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性分析与对策\[J\]. 惠州学院学报, 2007(1): 31-34.

[2] 郑明怀.论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障碍及改善\[J\].中国青年研究,2011(6):86-89.

[3] 王久高.制度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政策\[J\].探索,2011(3):47-50.

[4] 刘文慧,宋远军,颜 勇,等.困境与出路: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J\].中国农村观察,2010(5):56-62.

[5] 陈 忠.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6.

[6] 蔡 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9-153.

[7] 王志刚,于永梅.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87-96.

[8] 王少峰.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由来与变迁\[J\].高校教育管理,2011(6):15-19.

[9] 马倩影,岳 华,褚宝良.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发展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10):100.

[10] 许树洪,苏小菱,刘守赞.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6):116-118.

[11] 史南西.四川省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7):4383-4385.

[12] 史彦虎,赵立斌,谢耀鹏,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态度的积极转变及问题分析——以朔州市调研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2824-2828.

[13] Cranny, C. J.,Smith, P. C.,Stone, E.F. Job Satisfaction: How People Feel About Their Jobs And How It Affects Their Performance\[M\].New York: Lexington Press,1992.

[14] 冯 缙,秦启文.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9,32(4):900-902.

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第3篇

(一)概念

1.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是指政府通过组织考核或考试的方式筛选出的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大多数具备掌握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善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特点。

2.激励机制。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是指:大学生村官管理机构与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遵循一定的激励原则,围绕各种激励因素,综合运用以奖惩为主的各种激励手段来调动大学生村官主观能动性,引导与规范大学生村官价值观念与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与运行规则的总称。

(二)理论基础

现代激励理论起源于西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动机理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激励理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大学生村官激励建设系统就是一个需要顺利实施的目标,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各项大学生村官的合理需求应充分考虑并尽可能地满足。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从低到高顺序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当中一个需要得到满足,需要更高层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动机。

2.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学术界习惯称其为双因素理论。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大学生村官的激励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各级政府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基本需求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划分,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激励原则,综合运用激励机制,实现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有机融合与科学转化,真正建立起适应大学生村官需求和地方特色的激励机制,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促进整个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现状

(一)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目前的现状是缺少岗位培训,许多地方政府只对学生村官进行手段单一的过场式培训,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没有扩展大学生村官的视野。大学生村官岗前缺少培训就履行职责,到位后,大学生村官没有适当的培训,对当地的情况,怎么做工作一无所知,可以说缺乏业务培训,使其难以迅速提升,不能够在短期内胜任工作。

(二)考核体系不完善,奖惩制度不合理

考核体系是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考核体系是否公正直接客观关系到大学生村官公平感的产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效果不仅在于其结果能够给大学生村官带来的收入、职位等方面的直接改变,还在于考核制度及其包含的各项考核标准能够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一定的心里压力,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到考核的要求上来。能否充分发挥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取决于考核的各个环节能否做到合理、公正、科学。

(三)收入水平偏低,待遇不平等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存在差别。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但是往往不能与身边同事享受同等待遇,没有节假期补助,工作量较大但没有加班费等等,这些差异都必定大大降低学生村官热情,损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其工作绩效。

三、我国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培训制度

大学生村官要更改农村干部角色的身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我们应加强培训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成功地完成身份转型,以更好地适应新的角色和新的任务。通过职业培训能快速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并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考核体系

首先,考核主管部门要逐步实现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并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村民代表的评估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建立分阶段评价体系,防止年度考核方向发生偏移。最后,加强激励考核评估结果的使用,及时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将物质利益和晋升等评估结果挂钩,根据评估结果实施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以实现奖优罚劣。

(三)改善薪酬制度

薪酬和各种福利是大学生村官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要求的最重要的形式,这些新兴经济体是满足他们生活的物质需求的主导因素。为了进一步增加投资激励,使基本的安全需求得到满足。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动态增长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其次,中央、省、市财政共同保证大学生村官日常生活需求,并给予他们保险政策。收入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最后,要把工资水平和考核结果进行挂钩,以体现薪酬的激励效果。

四、结语

学生去农村担任职务,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农民的期望。为农村基层干部的结构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为实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系列的神圣的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正在进行和不断深化当中,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也将是一个长期工程。我们相信,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将不断得以完善,并最终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海艳.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 郭海龙.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 2011.

[3] 岳华,李建芳,马倩影,宋晓慧.“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

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第4篇

大家好!

我叫黄帅,____年9月我有幸成为____大学生村官一员,并被任命为南星镇(现________镇)____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现任____村党支部副书记。

今天很有幸作为村官代表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感谢组织给我这次机会,为我们大学生村官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也让我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当村官两年多来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第一要正确定位自己。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不明白大学生村官究竟是干什么的,是一种什么职业,所以我们要首先需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在村官的工作岗位上,首先,我已经是一名村官,同时我也是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其次,我是一名村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为群众服务意识;最后,我是一名在农村工作的学生,要虚心向村干部学习,向老百姓学习。第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入乡随俗,正确看待问题。入乡随俗不是要我们放弃自己已养成的好习惯,而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融入、理解、尊重他们已有的方法方式。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在工作中会发现很多不合理但是却和情的处事方式,不能否定它的合理性,在农村特殊的环境下它确是解决事情很有效的办法,存在既是合理的,应该学会在尊重他们习惯的基础上开展我们的工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能顺利的开展,同时得到群众的认同。 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思想也是单纯的,做为一个村官,在群众眼中对你的要求或许会更高,所以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积极、主动、热情。即使自己目前解决不了,应该尽可能的协助村领导去处理事情。“多听”、“多想”、多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事后做好对比、总结。刚到农村工作,有很多农业知识、农村的工作方法都不是很了解。常言到达者为师,既然我们对农村的一切都不熟悉,那么我们就应该向领导、群众学习。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使自己更快的了解农村、掌握农村工作的方法。

一是勤于工作,不断锤炼自己。基层是一个大舞台,是我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大学毕业就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来锻炼自己是很幸运的,工作中要勤动手勤跑腿,认真细致的做好会议记录、工作记录、档案的整理归类对我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也是一种锻炼和经验积累。二是勤记,不断提高自己。村里的事琐碎而复杂,接触的人和事繁而多。这就要求我们用心去观察,仔细去记忆。三是勤悟,不断提升自己。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问题,不断地思考总结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了解到的情况用心去揣摩体会,站到村民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才能真正为村民服务。

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自我接纳;主观幸福感;农村大学生

Relationship of Self-accepta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Rural College Students. Cheng Wenwen, Zheng Xue, Sun Peizhe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accepta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rural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320 rur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SAQ) and Index of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Results ①There exists difference among rural students in self-acceptance. Besid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rt students and science students in index of general affect is significant. ②The self-acceptance factor(SA) and self-evaluation factor(SE) are both 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subjective well-being(SWB) among rural college students. ③The varia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t can be explained by self-acceptance and self-evaluation is 0.234. Conclusion The self-acceptance and self-evaluation have some predictive validity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elf-accepta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Rural college students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具有的所有特征,都乐意去了解、去面对,并且无条件的接纳。自我接纳是个体自我客观化的能力,也是获得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Ruff就认为,自我接纳是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经济水平、生活学习环境等都有很大差异,其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接纳状况如何,是一个很值的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大的背景下,了解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接纳的状况及关系意义重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曲阜师范大学农村大学生320名进行问卷测试,剔除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被试310名,其中文科学生173 人,理科学生137人。

1.2 测试工具

1.2.1 自我接纳量表(SAQ) 使用丛中、高文凤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SAQ分为4个评分等级,包括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2个因子。SAQ及其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均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2]。

1.2.2 幸福感指数量表 使用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ndex of General Affect,Campbell et al,1976),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它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2个分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仅有一项。每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表之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相加。量表总分为总体幸福感指数的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的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水平越高。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3]。

2 结 果

2.1 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 农村大学生在总体自我接纳上的平均得分为41.11,标准差6.768,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378,P

农村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平均得分为10.293,标准差2.073,无性别差异。农村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总体情感指数上的平均得分别是5.333和4.960,标准差分别为1.330和1.038。农村大学生的总体总体情感指数存在文理差异(t=2.092,P

2.2 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由表1可见,自我接纳及其2个因子(自我接纳因子与自我评价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及其2个因子(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具体来说,自我接纳因子与总体情感指数(r=0.362,P

2.3 主观幸福感在高低自我接纳组上的得分及差异 将310名大学生按总体自我接纳的得分从高到低排序,由高到低取总人数的27%作为高自我接纳组,由低到高取总人数的27%作为低分组,然后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自我接纳高分组在生活满意度、总体情感指数,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均高于低分组且差异显著(P

2.4 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 以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方程。所得结果见表3。

研究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从总体上来说是显著的,可以解释23.4%的总体差异(R2=0.234,F=46.799;P

3 讨 论

3.1 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都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要好于女生。研究者认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有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子联名谱牒维系的诸多家支共同组合而成的男权社会。在这种尊卑有等、唯上是从的社会环境中,男性成为家庭、社会的主宰,女性所受的排挤、压抑、束缚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4]。在社会角色范畴中,女性一直担当着依附品的角色,女性地位比较低下。虽然随着民主化的进程女性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女性地位低下的意识还存在一些痕迹。尤其是在农村,传统重男轻女封建思想还有残余。这必然会对农村女性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何瑛针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的研究结果一致[5]。农村大学生的总体情感指数存在文理差异,理科生的总体情感指数显著高于文科生。原因恐怕与传统观点认为的理科内容相对文科内容而言更实用有关。理科专业要求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6]。文科学生接触的文学性浪漫性材料多,更易多愁善感。

3.2 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自我接纳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都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高自我接纳者生活满意度更高,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其主观幸福感更高。低自我接纳者则相反。自我接纳得分高低组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出现了差异,并且在总体情感指数上的差异最大,这可能是因为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都有情感体验的成分,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表现出更大的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近一步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些结果都与我们的假设一致。人类不仅寻求维护自我,而且要发展一个圆满的自我,一个能确实而有效地适应实际生活要求的自我。这种加强自己对本身价值的知觉作用,就是自我接纳,即个体能但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因无法改变的缺陷而苦恼,不会使其成为个人心理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更不会让它妨碍自己的生活,人生态度乐观、积极、向上。要提高农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应先让其学会接纳自我。大学生只有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善待自己,接纳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4 参考文献

[1]Diener E, Eunkook MS, Richard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Progress. Psychology Bulletin, 1999,12(5):276-294

[2]丛中,高文风.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20-22

[3]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84~86

[4]李明杰.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地位之我见――浅析道教对妇女的尊崇思想.引进与咨询,2004,2:16-17

[5]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重庆师专学报,2000,19(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