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主持发声技巧

主持发声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主持发声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主持发声技巧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第1篇

为不断提升主持人整体播音质量,提升播音主持艺术魅力,要准确把握播音主持艺术魅力之所在,并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1.注重语言表达播音主持在进行语言传播的过程中主要传播形式为对白模式,因此主持人要注重自身语言表达的合理性,形成语言表达特色,充分发挥出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例如,在播音主持中要在语言中体现出自身的文化底蕴,处处流露出自身文化修养。但要注重的是首先要保证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运用自然,婉转得当,充分体现出其艺术效果。另外,在语言表达中切勿脱离生活实际,要在语言中合理的体现生活气息,使语言更加亲切,更加符合受众需求,提高播音主持的艺术魅力。这种方式对形成主持人的语言特色也有着重要作用。最后,就是培养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幽默和机智,主持人以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为受众传递信息能够更有效吸引受众,增强艺术魅力。

2.把握社会动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大众传媒向受众传播的信息不同,为紧跟社会节奏,为受众报道顺应时代是社会信息,播音主持要时刻把握社会动态。作为优秀的播音主持工作着,要时刻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闻,并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取向。在播音主持工作中报道受众想知道的,并自己也有所了解的新闻事件,更能够拉近自己与受众的距离,提高艺术魅力。同时,在个别播音主持节目中,主持人通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能够为受众带来正确的价值引导。

3.注重发声技巧性播音主持行业本身就是一门与语言直接关联的艺术,为提高其艺术魅力,注重其发声的技巧性十分重要。由于每个人的发声条件不同,自身能力也不同,因此发生效果就存在这较大差异。熟练的掌握发声技巧,不断进行声音效果练习,使声音条件更加完美,以有效提升其艺术魅力。发声技巧的训练要根据不同人制定不同的方法,结合自身嗓音特征以及条件能力等,通过正确科学的方式进行练习,达到有效效果。同时,在培养发声技巧的过程中对塑造自身独特的艺术形象也有着直接帮助。

二、提升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前提

提升播音主持艺术魅力有着重要的基础前提:

1.道德前提。播音主持自身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作为公众人物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受到广大受众监督。具备良好道德素质是播音主持的最基本素质,能够提升其道德水平,更好服务于人民和社会。播音主持是文化和信息的传播者,在受众之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具备高尚道德至关重要。换言之,只有具备高尚品格在对受众进行信息传播中才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2.职业前提。播音主持的职业素质也就是其业务素质,这是衡量播音主持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播音主持在工作过程中常出现临时变动,这要求主持人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播音主持的职业素质既包括主持人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发音标准,感情处理得当。

3.心理前提。播音主持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保证播音主持过程更加流畅准确。尤其在进行突发新闻报道时,要做到不慌乱,淡定从容,才能更好的对新闻报道准确应对。播音主持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要求主持人必须能够灵活处理问题,在强大的心理素质支撑下更好处理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要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在最短时间恢复主持状态,做好播音主持工作。

三、结语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第2篇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纵观古今中外,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口才艺术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儿童少年时期就开始口才培训,引起了所有家长的关注和重视。

   阳光口才培训学校力主培养少儿口才训练,让孩子从不敢说话到敢说话,从会说话,到说好话,让每一个孩子能自信上台,精彩展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一.课程安排:

启蒙班(一、二年级)

课程内容:发声发音技巧、讲故事、表演儿歌、看图说话、无实物表演、相声。

成长班(三、四、五、六年级)

课程内容:发声发音技巧、诗歌朗诵、配乐散文朗诵、故事表演、激情演讲、看图思辨、即兴主持、演播室主持、童话剧、播报新闻、小记者培训、主持人仪态训练。

开办音频和视频两个特色课,充分锻炼孩子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孩子镜头感,为孩子创造上镜机会,从而激发自信和胆识。

每课两小时,每月八节课,均安排在周末。(如果有特殊情况,课程可做调整)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朗诵艺术;播音主持;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05-02

朗诵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把静止的文字作品转化为立体的有声语言的过程。朗诵艺术进一步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增加了作品的活力,深受大家的喜爱。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在形象塑造和表达技巧上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作品类型,以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达。朗诵艺术是播音主持训练的重要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朗诵艺术与播音主持教学关系密切

播音员主持人既是新闻工作者,也是语言艺术工作者。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推广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弘扬中国优秀语言文化的责任。所以播音员、主持人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功底,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如果吐字归音不准确,呼吸控制不自如,就会影响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诵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是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表达的融合。要求朗诵者在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用气发声的基础上,激发相应的情感,使发声器官协同一致,发出表情达意的声音。而这种创作过程,正是播音员、主持人提升有声语言表达魅力的有效方法。在播音主持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播音发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副语言的使用能力。这些训练内容,都可以与朗诵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文学作品朗诵当中,把播音主持理论与语言表达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播音发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引入朗诵艺术,还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播音主持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在镜头前的自信和表现力。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中运用广泛,不可或缺,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应用

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普通话语音矫正、情声气结合以及声音弹性的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好的效果。只有做好语言艺术相关的准备,才能为将来的播音主持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一)朗诵艺术与普通话语音教学。播音员、主持人承担着传播规范化语言的责任,需要具有良好的普通话水平。早在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应达到一级水平。所以普通话语言教学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普通话语音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在学习中通过声母、韵母、声调、调值、吐字归音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朗诵艺术讲究对普通话语音的准确控制,对字音的清晰度要求很高。通过朗诵作品的练习,可以检测普通话语音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声调和调值在连续的语流中是否规范。目前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在普通话等级考试中,一般也有文学作品的朗读,通过朗诵艺术的训练,也可以对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在初期的训练中,可以先找一些短小的古诗词进行练习,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古诗词对仗工整,节奏感强,意境丰富,对于打开口腔、辨析普通话语音具有很好的训练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能够达到字音的圆润饱满时,就可以继续练习一些节奏变化比较丰富的朗诵作品,选取一些较长篇幅的稿件进行朗诵训练。比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建设国家的豪情,在这种富有变化的语言训练中,可以检验普通话语音的掌握情况,为将来学习播音发声和语言表达课程打下基础。

(二)朗诵艺术与呼吸控制训练。气息是播音发声的动力,是感情和声音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播音主持专业大学一年级的播音发声课程中,呼吸控制的训练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学生需要掌握的胸腹联合呼吸方式,要求气息下沉,加强丹田的控制,达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的状态。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形成新的呼吸习惯。在这种训练中,朗诵艺术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朗诵艺术也讲究气息的灵活运用,讲究气息与感情的融合,这与播音主持教学对气息的要求比较接近。通过朗诵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呼吸控制能力,如:换气的时机、补气的方法等。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选用一些经典诗词作品,结合气息的要求进行训练。比如选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诚挚的爱。我们在朗诵的时候,要注意气息是否到位,是否准确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方式进行调节。还要注意补气的方法,特别是在连续的语流中,偷气和抢气的运用。这种与朗诵艺术相结合的语言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呼吸控制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朗诵艺术与声音弹性训练。声音弹性是指播音时声音形式对于人们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声音的伸展与变化。很多时候体现为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方面的对比。只有具有了这种层次性,有声语言的表达才会更加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在加强声音对比训练中,我们可以与朗诵艺术相结合。朗诵艺术当中,这种明与暗、刚与柔的对比也非常普遍。比如我们可以选取舒婷的作品《致橡树》作为练习材料,这首诗表达了女性新的爱情观。里面的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第一句表达了共同分担那些困难的时刻,第二句表达了一起分享美好的时光。我们在练习的时候,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高低、快慢、强弱都是有区别的,要注意这种分寸的把握。总之,做朗诵练习的时候,既要注意声音的可变性,还要注意声音层次的变化,很多对比都是以复合形式出现的。

(四)定期举行朗诵艺术大赛,搭建专业实践平台。针对播音主持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定期举行朗诵大赛,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也可以结合播音主持项目课程,举行朗诵方面的学科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验教学成果。比如,播音主持专业大学二年级开设了语言表达课程,可以在朗诵比赛中,让学生体会播音表达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的灵活运用,在朗诵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舞台控制能力。目前全国也有很多大型的朗诵赛事,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举办的全国朗诵大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朗诵大赛,已经成为全国播音主持专业的朗诵盛会,吸引了大批播音主持学子积极参赛,很好地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

三、结语

播音主持专业的很多训练方式都吸收借鉴了其他艺术门类的方法,比如表演艺术、曲艺、声乐等。只有加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沟通交流,才能进一步丰富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朗诵艺术,其表达方式与播音主持的语言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朗诵艺术历史悠久,在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情感的挖掘上,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结合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朗诵艺术与播音主持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喜双.播音主持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付程.实用播音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克萌.朗诵艺术与播音员主持人[J].电影评介,2010(07).

作者简介: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壮语播音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壮族标准语担负发展传承壮文化的重任,它的推广普及对壮乡社会发展的有重要意义,壮语播音运用壮族标准语播音,其“美”的形象能给壮族标准语的推广普及有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生活和壮语播音中,壮族标准语的运用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读壮族标准语时常见的问题

(一)日常生活中读壮族标准语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用壮族标准语交流中,我们注意到所谓的不好听,声音稍显单薄平淡无力节奏感偏弱语流不够顺畅。仔细分析,造成发音效果的具体原因体现在元音音素发音不够圆润饱满,导致整个句子听上去略显单薄无力,缺乏立体感和穿透力,辅音音素发音未发出其各自的特色,辅音未读出强烈的爆破感,鼻音发音未突出鼻音感,故句子发音听起来平淡散乱,缺乏韵味。还有,个别音素的发音不精准,以致整个句子的准确度和清晰度句子主重读、次重读、零重读的立体层次不分明,导致整体节奏感不强,乐感欠佳。句子的连读生硬,随意停顿导致语流受阻而不够流畅。

(二)播音中读壮族标准语的问题

播音是广播电视中以有声语言为主要工具,直接面对话筒或摄像机进行的以提供信息咨询、传播各种思想文化、沟通人们情感为目的的语言创作活动。作为壮语标准语高水平代表之一的壮语播音是以壮族同胞为传播受众对象,会说壮语的同胞听了壮语播音应该觉得十分亲切。但事实上,壮语播音的受众面却不甚理想。这其中除了主要媒体的汉语播音,接受者习惯汉语播音审美思维之外,还和壮语播音员的播音业务素质有很大关系,比如:声音、吐字归音、语言表达、情声气结合等。

认真聆听和体会汉壮朗读录音及发音时的发声方式,我们发现,普通话播音的发音圆润明亮、集中持久色彩丰富、控纵有度语音纯正、字清晰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般优美动听,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而壮语播音相较之下,存在的不足之处:发音显得干瘪苍白,口腔开口度偏窄、气息较弱、共鸣不明显,欠缺美感,辅音没有穿透力和爆破感,在和元音组合时就少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乐美感。因此,壮语播音艺术效果不甚理想。元音发音不够圆润饱满跟口型开口度大小和声带的松紧有密切关系,白龙在《播音发声技巧》(2002)中提到,“声音首先要圆润,有光泽。它和声音的响度有关系,而响度的大小主要是由气流的强弱再配以高度所造成的。同时也跟声带的松紧及口腔的大小及相关器官、肌肉的控制相联系。在不改变音色的前提下,使每个元音及响辅音发挥出最大的共鸣,进而使每个字音美组词都发的饱满。”

就我们调查的壮语播音带中的壮语播音而言,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壮语播音发音不科学。科学的发声应该是软腭要打开,声带要放松,而有的壮语播音员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多片面地追求声音的亮色,发音靠前,挤压声带;科学的呼吸方法是胸腹联合呼吸法,但是壮语播音员为了追求声音的亮色,再加上在话筒前处于紧张的状态中,于是采用了胸式呼吸法;播音的声音应是虚实结合,而且有弹性,而壮语播音大多数采用的是大实声,声音也偏高;也由于发声错误,壮语播音的语流不够流畅,缺少变化,显得僵硬,根本谈不上播音中的对稿件进行二度创作。不能自如播音,也造成了壮语播音无对象感,不能与受众交流。

二、壮族播音借用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有可能性

壮语播音是一种有声创作,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艺术性,属于一种语言艺术。针对壮语播音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壮族标准语担负发展传承壮文化的重任,它的推广普及对壮乡社会发展的有重要意义,但壮族标准语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壮语播音运用壮族标准语播音,其“美”的形象给壮族标准语的推广普及有促进作用,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无人涉及,这不能满足现代宣传领域壮语播音艺术发展的需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的理论是一座宝库,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无论从历史上、还是深度上都是壮语播音研究不可及的,但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是基于汉语语音特点而言的,是否能够为壮语播音所用,还需进一步地考察壮族标准语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

通过考察普通话语壮语标准语语音特点,我们发现普通话和壮语标准语的异同点如下:

1.相同点:

普通话和壮族标准语都有的声母有:b、m、f、d、n、l、g、x/c8个。

韵母方面:壮语标准语和普通话单韵母都有a、o、i、u;都有复韵母都有ai、ei、ao/au、ou。鼻韵母:都有an、in、ang、ong/ung、ing。

声调方面:壮族标准语和普通话的声调都起到辨别语言意义的作用。

2.不同点:

声母方面:普通话有p、t、k、q、c、ch 6个送气音声母和j、q、z、c、zh、ch 6个塞擦音声以及zh、ch、sh、r 4个翘舌音声母而壮族标准语没有。这3组声母中,q、c既是送气音又是塞擦音,zh既是塞擦音又是翘舌音,ch既是送气音又是塞擦音和翘舌音。实际上普通话有p、t、k、j、q、z、c、zh、ch、sh、r 11个声母是壮族标准语中没有的。壮族标准语有h、gy、gv三个喉音、by、gy、my三个腭化音和gv、ngv两个唇化音以及mb、nd、ny三个塞音而普通话没有。普通话的h声母是舌面后(舌根)清擦音;壮族标准语的h声母是喉(声门)清擦音。普通话的s声母是舌尖前清擦音;壮族标准语的s是齿间清擦音。壮族人就是把普通话的h发成壮语的h、s发成壮语的s也不至于令对方产生误解。

韵母方面:以唇形的圆展划分,普通话韵母有四呼之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种分法;而壮族标准语中只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没有撮口呼;以音素的类型划分,普通话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壮族标准语中除了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还有塞韵母。

声调方面:普通话的去声音阶跨度比壮族标准语的大,有跨五个音阶的去声,还有曲折的上声声调。壮族标准语最大只有三个音阶跨度。此外,在语流当中,普通话还有语流音变这一说法。

汉语与壮语同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的音节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通过比较壮族标准语和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我们可以看得出两种语言声韵调在吐字成形方面都有共同特点,它们声母咬字过程大部份是相同的,都由口腔内的喉、舌、齿、牙、腭对声音起节制作用,韵母都由舌位高低唇形圆展来实现。是建立在汉语音节结构基础上的发音方法,相同的语音音节结构和大同小异的声韵调就为壮族标准语借用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的理论制造可能性。

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创新项目特别立项(gxun-chx2013t09)资助。

参考文献:

[1] 梁庭望,《壮文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韦茂繁、韦树关,《壮族人学习普通话语音难点突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 徐树华,《播音主持语言策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4] 徐恒,《播音发声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第5篇

节目主持人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通过主持艺术,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让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在媒体、节目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就是主持人的价值所在。基于这样的价值实现,向学生教授知识的教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不妨运用主持艺术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效果的最佳化。而这其中,亲和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和主持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那就是都是一座桥梁,是在受众和节目之间、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构架的桥梁。而亲和力可以使这座桥梁变得更加通畅、更加稳固。为此,对于教师而言,借鉴主持艺术中亲和力的塑造,拥有亲和力,不仅有利于个人魅力的提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关于亲和力

亲和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描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

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很快就被引申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是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力在则聚,力亡则散!有亲和力的双方就是有共同力量表示的双方,这种友好表示,使得双方有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趋向意识,以及共同作用的力量。有亲和力是促成合作的起因,只有具有了合作意向,才会使双方结合在一起共同合作。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是衡量主持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能够让受众感受到轻松友好,并且在融洽的氛围中,使主持人的引导、控制自然流畅地完成节目的制作。主持人只有不断加强这一系列的亲和力,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进而感染受众,更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主持人与受众的心走得越近,与受众交流的程度就越深,而主持人在交流过程中所发挥的与受众间的亲和力则是拉近与受众之间距离的强大力量。因而,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往往以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作为与观众更好沟通的纽带,亲和力成为主持人个人魅力的体现之一。

亲和力曾被认为是一种玄妙的能力,更多的人倾向于它来自先天,但是这种能力也可以在天赋的基础之上经过后天的训练获得加强。有些人苦苦培养一无所获,而有的人却天生就容易被人接受。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华莱士说:“你仅仅有文化、有漂亮的外表还不行,你还得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亲和力,这样才能把观众留在电视机前,发挥一种常人不具备的经久不衰的引力作用。”主持人的亲和力着重体现在主持人调动受众情绪的能力、真诚为观众服务的品格和与受众沟通的能力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时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人的合群性进行研究,而合群性依靠的则是人群之间的亲和力作用,对于主持人而言,在其他社会活动中锻炼得来的合群性会在主持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样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教师,由于在亲和力方面存在有差异性,所以导致在授课的过程中会引起传播效果的差异性。

教师亲和力的构成

教师的亲和力源自人格倾向,受教学实践平台的影响,主要由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形式输出,其中情感是根本,技巧是补充。古人说“信,词欲巧”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语言同样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必须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景范围内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主持人必须用有魅力的语言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听众产生共鸣,使交流成为一种复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从而完成整个创作过程。同样教师也必须使所传递的知识信息承载在有魅力的语言上,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完成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亲和力的构成体现在语言上,虽然不像主持人那样严格,但是同样应该力求在清晰、准确、流畅、自然的基础上,追求声音的美感。比如注重各发声器官正确的发声状态、发声位置、气息控制、共鸣运用,最终用最自然亲切的声音、最具美感的声音色彩,来吸引学生,增加传播信息的感染力。声音的弹性是指播音时声音对于感情的控制能力,即声音随情感变化而来的伸缩性、可变性,如层次性和播音时抛物线的把握等。

性格是亲和力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也是其他几个要素的前提和基础。性格外向的主持人能够更有效地活跃现场气氛,调动舞台情绪,让观众觉得亲切放松,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样,性格外向的教师往往在亲和力上具有优势。虽然把性格单纯地以外向和内向简单剥离不够规范,但就性格的开放性而言,能够自然真诚地连贯流畅表达的教师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就更容易完成传递信息的任务。

消除紧张、形成默契也是构成亲和力的一部分。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时每回录制节目之前总会和观众一起聊天来“热场”,朋友之间的默契建立起来之后再去主持节目,济济一堂的欢声笑语才有了释放心灵的空间。在大部分的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往往更多地考虑电视观众的感受而忽略了现场观众,现场观众的失落感会影响现场气氛进而影响录制效果,而有些主持人在面对镜头时又缺乏对象感,更造成了情绪控制的缺失。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忽略和学生的交流,只是一言堂,使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影响了传播知识的效果。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美,冗长的语言是藻饰。”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如果混同生活语言的松懈状态是不行的,套用舞台表演的夸张状态也不合适,照搬新闻播音那种一般的播讲状态也不相宜,主持人的口语状态和表达特点不是少变化、小起伏似的絮絮叨叨,不是波浪滔天般的大起大落,也不是有条不紊的渠水般的平整,它恰似汩汩而来的山泉,从极富生命力的源头喷涌而出,时而跌宕而下,时而蜿蜒曲折,顺着山势走来,最后汇入生活的海洋。这是一种在交流中的口语表达状态,从主持人口语语势的基础上讲,因为它具有边想边说的自由口语的亲切感,所以它的语气的松紧疏密还有语速的快慢都有比较灵活的选择与变化,更易被受众接收,更有亲和力。

亲和力最终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语言又要依靠声音作为载体,所以,对于声音的把握和控制也同样非常关键。主持人的语言力求在清晰、准确、流畅、自然的基础上,追求声音的美感,用最富有魅力的声音、最具美感的声音色彩,来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得“美”在节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把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看做是一种感性力量, 那么播音主持语言的亲切感就是蕴藏其中的理性原动力。

总之,亲和力是由具有亲善的外部表情和源于亲近的内部情感综合构成的,是二者的统一,缺一不可。

教师亲和力的塑造

语言对象感明确。优秀的教师,心里除了装有知识外还应该有学生,应该在备课充分的基础上,把知识的传授当做一次平等交流,而非上对下的嘱托,更非“目中无人”一个人的宣教。央视主持人沈力和观众之间建立的一种水融的关系,值得我们借鉴。她说:“每当我在想象中看到他们,就会激发起我讲话的欲望。”沈力称这种状态为“视像意识”。这种“视像意识”经常使沈力即兴说出一些真诚亲切的话来。比如,有一次她向观众介绍4种凉食的做法,本来师傅教完了,主持人道声谢,节目就可以结束了。但沈力心里“看”到观众意犹未尽时加了这么几句话:“观众朋友,4种凉食做好了,按说应该先请您尝尝,可惜隔着荧光屏您没法儿尝,只好请您自己动手、自己品尝了。祝您做得成功,吃得高兴!”这些话正是她“看”到了观众的存在而引发出来的。为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言为心声,让语言承载上丰富的内心情感。亲近感是言之有物、心中有人结合在有声语言中的表现,最基本的社会效果是“使人愿意接受”。为此教师应该明确语言的对象,把所有的观众当做你最想倾诉的对象。一定要目中有人,在心理和目光上增加和学生的交流互动。

发声技巧对于亲和力的塑造尤为关键。良好的发声能力是亲和力最前沿、最表层的体现,是受众最敏感、最易察觉的部分。从声音的积极性上来说,正确的发声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提打挺松”:提,提颧肌;打,打牙关;挺,挺软腭;松,松下巴。“气者,音之帅也”,古代乐理中也有“气动则声发”的说法,宽厚圆润明亮的嗓音让人容易被感染,清晰流畅的语流起伏变化也会给受众美的享受。在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共鸣器官把发自声带的原声在音色上进行润饰,使它变得圆润优美。说话时唇角要微微上提,要根据说话对象的距离远近让语言像抛物线一样达到交流对象的位置,同时保持口腔的松弛状态,以半打哈欠状打开口腔,最后“弱收”,这样可以在保持声音亲和力的基础上避免嗓子受力。为此,把握好良好的用声习惯,塑造声音上的亲和力,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在非语言的应用上,亲和力表现为微笑。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是情感上的内在魅力体现。微笑是心灵之上无声的问好。无论是挂着“崔永元式”微笑被称为邻家儿子的崔永元,还是笑起来犹如夏日朝阳的央视当家花旦欧阳夏丹,甚至是被赞美为“用手和微笑说话的美丽姑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当家主持姜馨田,都被受众所喜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脸上充满了微笑。在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的结合紧密程度上,面部表情处于首要位置。运用表情语时,要把积极的状态体现在脸上,用微微上提的唇角吐露出微笑的表情。这也是提高教师亲和力的重要方法。治学严谨是对教师态度的评价之一,但这和授课的亲和力并不矛盾。微笑可以缓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们之间的和谐,并且可以让快乐传染。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更加自如地畅游。

在肢体语言上,真诚热情的表情、眼神、动作等体态语可以增加亲和力,迅速实现人际间的沟通,使交流对象乐于接纳,从而建立起交流关系。充分利用眼神、表情语和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使表达更丰富,信息的传达更加准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语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通道。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增加与学生交流,在言语过程中以眼神或提示重点、或唤起关注、或溢出赞许、或传达欣慰、或表示愤怒、或提醒注意等。注意部位时,目光要集中在对方的双眼和嘴部这个三角区移动。站立时,脊柱要正直并保持头肩胯的平稳,双目平视,下颚微收,两肩放松,胸部略挺,腰板挺直,小腹微收,两脚水平分开,身体重心或在两脚中间,或略有前后移动。

教师的亲和力,在精神上体现在轻松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塑造成功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形象的基本保证。同样,对于教师而言,有了内在的健康心理就能在有益于文明进化的范畴内达到某种心理审美的创作,而非简单地在于仪表是否美观、大方、庄重,等等。在央视《文化视点》栏目的一次“我看节目主持人”的讨论中,有位观众这样评价《半边天》节目主持人张越:“坦率地说,张越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美,但是我看她的节目时,她的谈话能吸引我,让我跟着她的思路走,我根本不去注意她的长相、计较她的长相。”这位观众的话可以视作观众收视心理审美要求具有代表性的诠释。教师在精神心态方面,要积极处世,乐观面对人生,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合理宣泄等方式来释压或者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不断进行自我心理干预,使自我心理阳光明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这座由亲和力构成的桥梁变得宽广畅通,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GJXJ-B19)。

参考文献:

1.陈金良:《浅谈主持人的外部亲和力》,《新闻爱好者》,2003(3)。

2.神伟:《如何增强电视语言的亲和力》,《声屏世界》,2008(3)。

3.吴郁:《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4.肖建华:《主持人文化底蕴》,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