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作分析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健全组织领导,强化责任督导,扎实推进学习宁晋经验工作。
为精准对标学习,深入查摆整改,我公司成立了学习宁晋活动领导小组,由XX任组长,以公司各部室中层干部为成员,公司领导班子深入学、带头学、亲自抓,中层干部带动部门员工整体推进,全力做好宁晋经验学习宣传推广、协调指导和检查落实工作。
我公司组织召开了“跟班学”、学习宁晋、服务基层”、“学宁晋经验强管理、提效益”等专题会议等,制定了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车辆管理等管理办法,并已全部整改到位。目前,我公司企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员工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经营业绩也有了较好的提升。
二、对照宁晋先进经验,梳理XX公司实际情况,查找不足,改革创新。
为促进本地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保户增收,降低掉户率和转网率。2020年我公司对原有有线电视网格化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精心分析、研究制定出台承包方案,于2020年5月面向XX进行了网格承包公开招投标。承包经营期限为1年。在此基础上,我公司深入实践宁晋“九龙治水”保户法和上门连环工作法,发动全员营销,首先是用户费用到期前一个月,进行深度提醒,电话提醒两次以上,其次是在用户到期日前两周左右实行上门收费,上门后主动为用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家务服务,拉近距离的同时,推广营销我们的新产品、新业务,积少成多,将小钱变大钱。截止目前,我县有电视村X个,收费率较去年提高了X个百分点。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社会保险改革的需求。社会保险改革需要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加以改革,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系,确保社会保险工作的高效开展。在社会保险档案中具有完善的保险资料信息记录,是社会保险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档案中原始资料一旦丢失,那么后续的保险工作也就难以展开,信息资料补回十分困难。因此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传统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中,主要是纸质资料,管理工作十分苦难,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而信息化时代下,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必然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社会保险档案系统,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进行革新,确保社会保险档案的完整性,为社会保险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2.社会保险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十分复杂,社保工作的落实会产生大量数据和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及数据资料没有进行妥善保管,则会造成数据丢失,对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2]。此外,由于各个企业及单位中经常会出现人才流动的现象,保险缴纳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动,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的严格管理,避免社会保险的缴纳出现混乱,人才流动期间会将部分信息资料进行转移,并由新单位予以保管,双方共同协定社保缴纳情况。从体制上来看,保险本身具有严格制度管理体系,社会保险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相符合,有利于保障后期工作实施。
二、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设。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和规范管理,首先需要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规范性和有序性,才能便于文件材料的收集完整,并将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做到规范化档案管理。对于不同门类档案,尤其是社保档案中的专业档案、会计档案、生育、医疗、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险审批材料、证明文件和统计报表等按照保管期限和归档范围进行划分,确保社会保险工作的可操作性,使社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3]。与此同时,还要对社会保险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效率,规范化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才能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与科学化。
2.通过信息技术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必然会应用到信息技术,大大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传统档案管理中主要是以纸质档案材料为主,在档案分类、装订与存储等工作中的工作量较大,信息化时代下电气档案管理必然会替代手工操作,充分发挥电子档案信息资源优势。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基础设施,购置档案管理的必要设施,使档案盒装置档案更加完善,确保档案管理的有序性和安全性[4]。与此同时,采用计算机技术实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通过自动索引档案信息,编制档案边牧,对统计资料进行快速统计,从而快速实现网上互联。所有参保人员在纸质档案材料的填报时,需与电子信息条目保持一致,使电子信息系统数据更加完善和完整。
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性和政策性,档案管理人员在从事相关工作时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充分了解和全面掌握,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社会保险部门需要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部门建设,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作风建设和思想建设,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队伍,确保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连续性,打造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档案管理队伍,为社会保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在现阶段,传统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被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所取代,促进社会保险工作健康发展与持续发展,为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兰台世界,2010,08:43-44。
[2]马兴国,孟祥才,孟宇。关于县级社保局加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兰台内外,2010,06:26。
一、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背景之下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有农民户籍,农村有土地,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工伤保险制度是基于工业事故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由谁承担、承担多少工伤事故的制度安排。社会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这些组织中通常包括各种冠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名称的会员制组织。”
“Aronsson,G(1999)对临时工(Contingent Workers)和非临时工(Noncontingent Workers)职业健康与安全指标(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4Indices)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临时工工伤事故率高于非临时。”。Smith(1989)、David Card,Brain P.McCall(1994)关注了工伤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David Card,Brain P.McCall(1994)进一步研究,总结出工伤保险中“星期一效应”(Monday Effect)道德风险模式。”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人”,行为受“成本――收益”分析影响,会有道德风险问题。
王春林在《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思考》及于欣华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中,都指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李朝辉(2007)及王克群(2006)关注了我国对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不够重视的问题。程延园(2004)指出,现阶段我们并不能简单的照搬国外”预防为主”或者”预防、保险、康复”三位一体的建制理念,当前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确立以工伤赔偿为主的建制理念。
鉴于学者对社会组织介入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关注不多,本文将从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入手来分析社会组织介入农民工工伤保险的作用。
二、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数量发展迅速,参保率低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2011年,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6555万人;截至2013年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7263万人。2006年实施的“平安计划”以来,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数量不断攀升。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率2010年为24.1%,2011年为23.6%,2012年为28.4%。2013年,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7263万人,但与农民工总量相比,参保率很低。
(二)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意识薄弱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民的保障是土地及孩子,国家没有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职能。因此,社会保障虽事关其切身利益,却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制度。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但我国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很难意识到到工伤保险对的保护,当其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大多选择私了解决。再有,农民工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流动性使得其较容易成为临时工甚至是小时工。这增加了企业不为农民工买工伤保险的投机心理;作为农民工,工伤保险的作用是在事发之后,这就更难意识到工伤保险的重要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顾永红通过设定数据模型测算农民工对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保意识,得出农民工对各项社会保障的需求分值分别为:养老保险6.231,医疗保险5.07,工伤保险2.232,由此可知,农民工最为关心的社会保险是养老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第三才是工伤保险。”“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主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分析》项目调查发现,近87.4%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参加过工伤保险,而只有8.2%的人表示目前正在参保,同时近33.7%和41.7%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或者一点不了解工伤保险。”
(三)保险内容单一,社会组织介入少
工伤保险不仅包括经济赔偿,还包括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通过制度安排使得发生工伤的成本远远大于预防工伤的成本,用人单位必然会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工伤发生。工伤事故发生后,帮助农民工做好工伤康复,使其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比一次性的经济赔偿更重要。
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完善,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只是简单套用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率低,使大量的农民工遭遇工伤事故后的维权之路异常艰难,很难得到应有的工伤赔偿。”但,社会组织介入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程度远不够,对农民工的社会救济缺乏。
(四)企业容易侵害农民工的权益
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是无偿的,但在市场经济中,农民工与企业的地位不平等导致了企业作为信息的充分掌握者容易对农民工产生侵权行为。如,为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后,企业会将这一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或农民工身上。企业可以提高产品价格,但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不可任意为之;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商品价格过高企业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企业最有可能通过降低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将工伤保险的成本转嫁给农民工。再者,若发生工伤事故,农民工起诉也面临被企业解雇的风险。因此,在信息不对称、力量不对等的条件下,企业更容易对农民工产生侵权行为。
三、社会组织参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作用
(一)可能性
社会组织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及志愿性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具有“助人自助”“同理心”和“平等接纳”的价值理念。其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介入到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服务中,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地深入到农民工中去,与其相接触、了解问题,能够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协调资源、法律援助等服务,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矛盾扩大化。
(二)有效的弥补“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所带来的问题
由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市场中的微观主体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之下不会主动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来提供。但,政府与市场一样,也会存在“失灵”。因此,在“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的背景之下,社会组织凭借其自身的优越性应运而生。“政府全面地看待公共冲突冲突的功能以及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功效是社会组织介入冲突治理的前提条件。”
企业与农民工都存在着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尤其是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及信息的充分掌握者具有极高的机会主义倾向。为农民工提供工伤保险需要付出成本,即便是我国关于工伤保险的各项法规再健全,仍存在企业的侵权行为,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各项制度安排,并赋有监督企业行为的责任。但政府也会存在失灵问题。政府在为农民工提供工伤保险中很难做到个案调查分析,往往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救济。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在为农民工提供工伤保险的服务中,具有专业知识及各种资源,更容易得到农民工群体的信任。他们能给农民工专业指导,也可针对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农民工得到更好的法律、经济及精神救济。社会组织使个人和家庭在遇到困难时能获得救助和服务,及时有效的表达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从而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公平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32-02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履行社会公平功能的支出范畴,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重视和运用,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拓展与结构优化是对低收入群体实施保障以及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一、社会保障制度内涵及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机制
社会保障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机制与原理主要体现于社会保障费(税)是一种有指定用途的专款专用的收入,即收入入库后,按照不同的保险类别分别纳入各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以保险救济金的形式再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又真正需要的人,这种收入再分配本身体现了社会公平的要求。社会保险资金使用倾向于低收入者,因而诸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受益程度往往是低收入者大于高收入者,从而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异,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机制。正是基于此原因,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公正的重要途径,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渐扩展,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积极条件。但相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的客观要求,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突出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逐步解决。
1.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利于地区收入差异的缩小。目前,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相对封闭,基金基本不能调剂,一定程度上固化或加大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差距。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我国养老保险收支状况存在严重的省际之间较大差异,积累基金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而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基金累计与使用,相对封闭,互济性弱,导致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地区差异一定程度固化甚至加剧了地区收入差距,违背了社保制度的初衷。在医疗保险方面,由于制度建设初始设计是本着“宜市则市,宜县则县”原则建立的,医疗保险也存在统筹层次低、地区差异大的问题,各省区之间的医疗保险单位费率也畸重畸轻,高的超过10%,低的只有6%,从而医疗保障方面出现了新的待遇不平等。与此相对应,在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省市县的保障待遇水平差异较大,影响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缩小。
2.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存在盲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主要是围绕“三条保障线”进行的,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项制度基本上注重的是体制内成员,没有覆盖体制外成员,特别是忽视了广大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存在盲区,多数非国有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其收入和生活稳定性最差,是最为需要保障的人群)被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使得一定程度上固化或加剧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异,这将影响整个社会公平,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3.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低弱,中长期支付压力较大。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根据人口学家推测,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1.3%,205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21.2%,远远快于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这对我国中长期养老保险基金的顺利支付带来较大压力。同时,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资产结构中,投资品种单一,导致我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极弱,面临重大的减值风险,进而从代际公平的层面影响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状况的改善。
4.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规模过小,公平职能难以发挥。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属于广义的财政分配范畴,是政府财政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中,财政支持是财政履行其职能的内在要求。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央财政支出看,社会保障支出已超过其他一切支出而位居第一,如1991年瑞典、美国、加拿大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6.4%、28.7%、36.4%,而我国社会保障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多年一直徘徊在11%以下,与世界大多数国家30%以上的支出比重相比,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明显偏低,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平效应的发挥。
三、增强社会保障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作用发挥的对策选择
我国居民贫富差异扩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制度设计和待遇标准的确定及衔接存在缺陷等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作用亟待增强。为此,应在如下几方面强化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的职能和财政社保支出的作用。
1.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
针对我国目前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仍占主导地位的现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逐步让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等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在我国现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这样有利于社保资金收入和支出的稳定有序,有利于促进财政社会保障制度贯彻中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
2.按照公共财政框架建立复式预算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硬约束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从内容而言,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计划的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过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社会保障预算是我国复式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专款专用之特点,我国社保资金预算存在收支困难和预算软约束问题,这不仅不利于社保资金的良性收支,而且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要增强社会保障预算硬约束,避免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滥用,从而为发挥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提高条件和保证。
3.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弱化的根源主要在于社保资金对农村居民的“缺位”与薄弱,是我国社会保障健康运行的重大制度瓶颈,加快农村社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我国社保制度真正起到社会“安全网”重要基础。为此,一方面要积极研究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加快推动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积极探索将工作关系比较稳定的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现有的政策和办法,保障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二是农村养老保障仍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相结合。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保障农村“五保户”的基本生活。三是经济发达和财力充裕的少数地方可以在完善原有的定期定量救济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保障贫困农民的最基本生活。
4.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确保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我国社保资金供求矛盾较大,再加上我国老龄化问题突出,今后社保基金攻击压力仍然十分巨大,而社保资金的正常运转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与稳定。因此,应尽早拓展新的筹资渠道,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为此,一是要改革现行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办法,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努力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机制;二是与公共财政改革相结合,增加财政投入;三是开辟资金来源新渠道,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产等为尽快建立起以社会保险费(税)为主体、以财政补助和其他多渠道筹资为辅助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参考文献:
[1] 侯明喜.防范社会保障体制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转移[J].经济体制改革,2007,(4).
[2] 陆解芬,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3,(5).
一、基本做法及工作成效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分析查找突出问题。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采取深入基层调研、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共20多条,梳理归纳为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结合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提出了需要重点解决干部职工的思想解放不够、干部职工人员素质不高、办事效率不高等3个突出问题,并将其分解到相关股室,由局分管领导负责,主管股室牵头,相关股室参与,负责抓好落实。
二是进行充分准备,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6月9日,经请示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同意,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梳理汇总、开展谈心活动、撰写发言材料,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局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邀请了部分退休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局党组成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各自分管工作,认真分析检查了自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了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向。同时,站在全局的高度,针对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条意见和建议,县委指导组组长、县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县纪委党风室主任参加了局党组民主生活会,并对局党组民主生活会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是反复研究讨论,撰写高质量分析检查报告。在学习调研、分析查找问题、召开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局党组专门安排局领导具体负责,成立了写作专班,撰写分析报告,对下一步搞好整改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紧紧依靠群众,认真组织评议分析检查报告。结合省、市、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关要求,明确了评议的内容、时间、形式以及参加评议的范围,对评议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组织召开座谈会,对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民主评议,并征求了“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代表的意见。
五是突出实践特色,边学边改取得初步成效。在分析检查阶段,为了打造“廉洁国土”,我局注重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所有业务全部进行阳光操作。我们在一楼大厅显著位置将所有业务办理需提交的资料、办事程序、收费依据、分管领导及联系方式全面公开,让前来办事的单位和个人一看就知道,让他们少跑弯路,在基层和人民群众中塑造廉洁勤政的国土部门良好形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深化学习上,个别干部有松劲情况,认识不够。主观方面,个别干部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对中央提出科学发展理念,虽然坚决支持和拥护,但在具体贯彻执行中,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不够。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平时忙于具体业务工作,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够系统不够深刻,有的虽然学了,但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活动,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在破解难题上,个别干部有畏难情绪,努力不够。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较深,个别干部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习惯于用过去的理念和方式开展综合管理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综合管理工作,对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这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方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
(三)在统筹协调上,学习实践活动与各项工作关系协调不够。由于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受制度约等因素,很难在主观上得到一致认同,对于国土工作来说,各项评价科学发展能力强弱的体系还不够完善,评价党员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机制还要进一步健全,需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下一步打算
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是打基础的工作,整改落实是出成果、见实效的阶段。为了搞好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下一步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推进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整改落实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
1、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明确具体整改落实任务。具体整改落实方案按照省委要求,要做到“四明确一承诺:”一是明确整改落实内容。要把征求意见和分析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纳梳理,一项一项列出来,纳入整改内容。二是要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规定什么时间达到什么要求,既有近期目标,又有中长期安排。三是要明确整改落实措施,对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要逐项研究分析,拿出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四是明确整改落实责任。要建立整改落实责任制。把整改落实任务进行分解后,逐项到股室,责任到人。五是要对整改落实作出公开承诺。采取书面、网上等形式将整改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2、坚持突出实践特色,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突出实践、解决问题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特色。整改落实要求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办实事。要把整改落实与办实事相结合起来。二是大小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大小结合、远近结合,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三是整体联动。对一些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的问题,相关股室要积极配合协调,形成合力。确因体制原因无力解决的,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整改落实工作取得实效中精力、集中时间,确保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落到实处。
1、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我们要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明确到股室,责任到人,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各股室的整改落实情况要利用适当形式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