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医学的性质

社会医学的性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医学的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医学的性质

社会医学的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急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82-1

急性脑出血多指脑内血管病变破裂而引起出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亦是老年人常见病死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地区的该病发病率明显提高,我院从2005年-2009年共收治病例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经积极抢救治疗治愈好转53例,死亡12例,病死率达18.5%,所以一旦发病需积极抢救治疗,但大部分社区医院缺乏CT和脑血管造影检查,往往诊断需要依靠临床经验和基本的检查,做到明确诊断,为提高急性脑出血的抢救成功率,要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诊断

社区医院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中老年患者急骤起病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的功能障碍,并有高血压病史。

1.2眼底检查可发现动脉变细,周围出血或水肿。

1.3脑脊液压力升高,均匀血性。(颅高压明显者或疑小脑出血者禁忌)

1.4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如头痛、眼偏向一侧,口角歪斜和偏瘫,并除外颅外疾病引起的意识障碍。

1.5需与其他脑血管疾病作鉴别。

1.5.1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病青壮年发病率高,多在用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无特殊病史,起病亦急,有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少有偏瘫,脑脊液血性。

1.5.2脑血栓,该病多有动脉硬化病史,安静状态下发作,起病缓慢,渐进偏瘫,少见头痛、昏迷、呕吐,血压或正常,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正常。

1.5.3脑梗塞,患者现有心脏病、心律失常病史,起病急骤,偏头痛、呕吐、昏迷少见,但大片梗塞例外,血压多正常,无脑膜刺激征,有偏瘫,脑脊液检查正常。

1.6在社区医院无条件行CT检查时,对脑出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必须全面综合评判。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突然偏瘫,伴有头痛,虽然意识清楚,没有呕吐也立足先考虑脑出血。如起病缓慢,六小时以上偏瘫才达高峰,虽有意识障碍和血压偏高,首先考虑脑血栓。发病有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检查血色浓,眼底检查玻璃膜下出血,发病同时无偏瘫,应首先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

2积极地抢救治疗

维持生命基本功能,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2.1保持安静、绝对卧床急性期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卧床休息一般在3周左右。

2.2保持呼吸道通畅松解衣领,卸除假牙,防止舌后坠,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

2.3改善缺氧持续氧气吸入,但要保持呼吸道湿化。

2.4积极控制高血压因高血压可能加剧脑出血,但不宜过速、过剧降低血压,否则会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一般使血压维持子140~150/90~100mm/Hg,可选用利血平0.5mg~1mg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无效果可用酚妥拉明10mg或硝普钠500mg加5%葡萄糖静滴,使用过程必须监测血压。

2.5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水肿可引起脑疝,以致死亡,故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是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措施,可选用20%甘露醇250ml或25%山梨醇250ml静脉滴注,半小时左右滴完,每6~8小时滴注一次,一周为一疗程,同时可加用地塞米松15mg每12小时用一次,第五天起改5mg每12小时一次,一周为一疗程,也可用速尿20mg~40mg静滴。地塞米松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使颅内压降低,但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宜使用;速尿有抑制脑脊液形成和促进脑脊液吸收作用。在补液过程中不宜单用高渗葡萄糖,应选用复方氯化钠溶液或平衡液,用葡萄糖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迅速代谢,使细胞外液处于低渗而加重脑水肿。

2.6保护脑细胞降温是必要的手段,头部戴冰帽,颈动脉处放冰袋,以降低脑细胞代谢,降低耗氧量,同时可用降温,减轻脑水肿,烦躁、高热者可用冬眠一号,其他药物可用三磷酸腺苷、辅酶A、精氨酸、胞二磷胆碱等每日静滴,以保护脑细胞,有利于脑功能恢复。

2.7维持水电平衡由于患者昏迷、禁食、脱水药物的应用,可能导致机体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应及时监测,及时纠正处理。

2.8止血药物的应用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脑出血,使用止血药物会引起凝结,故不宜使用。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时可使用止血芳酸、6-氨基己酸、止血敏等药物,一般3天即可。

2.9并发症的预防一般脑出血患者,并发症较多,如肺炎、尿路感染,中枢性呼吸衰竭、褥疮均可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应给予积极地预防和治疗。

总之,由于社区医院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有一定限制,急性脑出血的抢救成功率较低,须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社会医学的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55—04

一、引言

“社会支持”作为科学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来的。然而迄今为止,社会支持的内涵在学术界并没有达到统一。人们分别从社会互动关系、社会行为性质、社会资源作用等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本文采用肖水源对社会支持所做的定义,即社会支持是指建立在社会网络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主观或客观上的帮助。它包括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是指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指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广受关注,而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因此,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十分必要。

“自我同一性”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也就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坚定而连贯的意识。自我同一性问题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各个方面,它的形成是人格完善的标志,而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自我同一性迅速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造成多种价值观的冲突和多元文化地碰撞,使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更为复杂。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反映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因此,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内在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个体内在因素有关,而客观支持则与社会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大学生社会支持可能影响其自我同一性发展。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二者的关系来验证这一猜想,进而丰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理论研究。

二、研究过程

(一)被试选取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吉林农业大学选取本科大一至大四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09份,收回有效问卷393份,有效率为96.09%。被试的分布情况为:男生140人,女生253人;来自农村的186人,来自城镇的207人。被试年龄在18~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96岁。

(二)测量工具

1.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

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由叶悦妹、戴晓阳等人于2008年编制,这一量表以肖水源的社会支持理论模型为基础,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分量表,共17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从“符合”到“不符合”采用5级计分制。主观支持分量表包括1、4、6、7、9共5个项目,反映被测者主观感受到自己拥有的社会支持方面的资源。客观支持分量表包括8、10、11、13、15、16共6个项目,反映被测者认为自己实际得到的社会支持状况。对支持的利用度分量表包括2、3、5、12、14、17共6个项目,反映被测者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的情况。所有17个项目之和为量表总分,反映被测者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经检验,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P

2.自我同一性量表

自我同一性量表由日本学者加藤厚1983年编制,张日昇教授1989年修订。本量表根据“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尺度来编制,共12个项目,每个项目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采用6级计分。目前,这一量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88~0.91。从量表的编制过程来看,测验项目是通过因素分析构成的,因此,结构效度是有保证的。

(三)施测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将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与自我同一性量表的所有题目整理排版、印刷并装订成册,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量的主试由经过培训的在校研究生担任,被试答题时间在15分钟之内。

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城乡差异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上均差异显著,女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对城、乡大学生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发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显著,在主观支持上差异不显著,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得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差异

M ± SD t p 男(n=140) 女(n=253) 主观支持 18.01±4.40 20.30±3.94 -5.280 0.000*** 客观支持 23.01±6.78 24.38±4.69 -2.112 0.000*** 对支持的可利用度 19.49±4.91 22.10±5.81 -4.502 0.000*** 社会支持总分 60.52±12.41 66.78±12.81 -4.731 0.000***注:*表示p

M±SD t p 农村(n=186) 城镇(n=207) 主观支持 19.36±4.18 19.60±4.30 -0.556 0.579 客观支持 22.74±4.80 24.92±5.98 -3.983 0.000*** 对支持的可利用度 20.30±5.52 21.96±5.63 -2.957 0.000*** 社会支持总分 62.40±12.38 66.48±13.28 -3.148 0.000***注:*表示p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1.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

表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

过去的危机 现在的自我投入 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 主观支持 0.146** 0.163** 0.123* 客观支持 0.060 0.183** 0.080 对支持的利用度 -0.112** 0.097 -0.038 社会支持总分 0.025 0.173** 0.058注:*表示在0.05的水平上相关显著,**表示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显著。

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其自我同一性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由表3 可知:社会支持总分与现在的自我投入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73;主观支持与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46、0.163、0.123;客观支持与现在的自我投入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83;对支持的利用度与过去的危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12。

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一性的逐步回归分析

分别以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为效标变量,以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表4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一性的逐步回归分析摘要表

步骤 效标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R2 F F Beta第一步 a 主观支持 0.146 0.021 0.021 8.529** 8.529** 0.146**第二步 a 主观支持 0.283 0.080 0.059 16.991*** 24.932*** 0.320*** 对支持的利用度 -0.298***第一步 b 客观支持 0.183 0.033 0.033 13.477*** 13.477*** 0.183***第一步 c 主观支持 0.123 0.015 0.015 5.971* 5.971* 0.123*第二步 c 主观支持 0.182 0.033 0.018 6.708** 7.347** 0.219*** 对支持的利用度 -0.166**注:*表示p

当以过去的危机为效标变量时,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有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多元相关系数为0.283,决定系数为0.080,也就是说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能联合解释过去的危机8%的变异量,最优标准化回归方程为:过去的危机=0.320*主观支持-0.298*对支持的利用度。当以现在的自我投入为效标变量时,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仅有客观支持,相关系数为0.183,决定系数为0.033,也就是说客观支持能解释现在的自我投入3.3%的变异量,最优标准化回归方程为:现在的自我投入=0.183*客观支持。当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为效标变量时,进入回归方程式显著变量有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多元相关系数为0.182,决定系数为0.033,也就是说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可联合解释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3.3%的变异量,最优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0.219*主观支持-0.166*对支持的利用度。

四、讨论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城乡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即女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容易感受到社会支持,并且更善于利用社会支持,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研究认为,男生与女生的客观支持无显著差异。人们通常认为,与男生相比,女生比较柔弱,需要更多精神和物质支持,因此,人们倾向于给女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更加敏感,她们更容易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另外,女生更善于利用身边的支持源,经常向亲朋好友倾诉或求助,这与女性更加外露的情感表达有关。研究结果还发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得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有更高的社会支持水平,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善于利用社会支持。我国目前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居民的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因此,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可能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物质支持。另外,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可能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因此,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应该有更高的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总分与现在的自我投入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现在自我自我投入越积极;主观支持与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均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受越强,其体验过的危机水平越高,现在的自我投入越积极,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也越强;客观支持与现在的自我投入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大学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现在自我投入越积极;对支持的利用度与过去的危机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越低,其体验过的危机水平越高。研究结果还发现,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能联合解释过去的危机8%的变异量,客观支持能解释现在的自我投入3.3%的变异量,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可联合解释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3.3%的变异量,这些都说明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当给予大学生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以促进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使其人格趋于完善。

五、结论

(一)女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及各维度的水平都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客观支持水平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水平均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海燕.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求助的关系研究[D].硕士论文,2007(03).

[2]马伟娜,林飞.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3).

[3]程利娜,吴筱玫.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05(12).

[4](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6]张日昇.同一性与青年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02).

社会医学的性质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的认识做了分析,认为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

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

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初步形成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育适应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用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与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发现、分析和解释各种教育现象,并培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水平。

这样一门学科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学科意识以及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学前教育中一些教育现象?

1、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1.1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者苏则罗(Henry Suzzalo)认为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的基础和实际加以系统的研究,阐明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将现代社会学的思想应用于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1.2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史密斯、韦伯等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非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1.3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教育社会学的这种学科性质由上述两种学科性质推导而来。

因此,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建立起动态积极的开放式学科对话和交流机制。

2、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2.1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教育社会学以教育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教育社会现象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现象。二是指有社会学因素的教育现象。

2.2 从目的论角度讲,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走向精细化、学科化; 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现今未被充分重视的或重视不够的社科领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中出现。

3、教育社会学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3.1 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学前教育看作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过程、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

3.2 运用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化对学前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日渐趋向于成熟,理论的深入和对实践的关注并进。因为学前教育学是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本理论基础,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奠基作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学前教育与社会及儿童发展的关系,明确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熟悉学前教育的基本组织与指导方法,了解学前教育与家庭及小学的衔接与合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教育社会学研究必将同时承担起学术使命、道德使命和社会使命,在融合百家之说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土,在积极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同时,使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和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中。

参考文献

[1] 鲁洁. 教育社会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

[2] 叶澜.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o教育学卷[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社会医学的性质范文第4篇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农村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对基层央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加强职校学生公民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如何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高职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 论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河北路径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高校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关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5]杨荣.成长.约会明天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16]管向群.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

[17]刘湘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教育读本-小学[M].人民出版社.2014

[18]冯颜利.廖小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探究[M].人民出版社.2014

[19]孙林.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解析[M].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20]曲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社会医学的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科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1 做好课前充分准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前认真备课书写教案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最重要的环节。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备学法。在充分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反复阅读教材,吃透教材内容,找出重难点,有问题的地方应查找有关资料搞清楚,然后再书写教案。书写教案时应周密考虑,把已确定的内容、课时和要求全盘考虑,这样才能在上课时讲清、讲透、重点突出。同时要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如课堂提问、课堂小结、课堂练习等及时准备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实现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

2 优化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面临内科教材内容繁多,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怎样把握教学环节,以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标,本人的体会是:精选内容,避免面面俱到,主要采取“删”或“简”的方法。“删”,将一些学生一看就懂或只作要求一般了解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简”,将一些虽要求掌握但易看懂的内容,简叙略讲。这样可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 优化课堂讲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3.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急性单纯性胃炎为例:1.介绍病例:某男,16岁,因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腹泻4小时就诊。

体查:T37℃,P84次/分、20次/分,B P110/70m m Hg,心、肺无异常,上腹部及脐周围有轻度压痛,肠鸣音8次/分,余无特殊。为学生设疑:该患者患有何病?怎样治疗?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一步步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感到学而有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下一步理论学习作好铺垫。 2.讲授理论:急性单纯性胃炎是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微生物感染等引起胃粘膜急性炎症。特点为起病急、病程短、预后好。表现为进食被污染食物后24小时内发病。①临床表现:症状: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体征: 上腹部及脐周围有轻度压痛。②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明确的病因、典型临床症状及体征可诊断。上腹疼痛应与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鉴别。③治疗:主要对症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托品、654-2、胃复安等。④预防: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该病例患病的整个过程,并联系实际提出治疗方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如在讲授“肺结核”时,应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录象、电影、课件演播视听教材可以将“肺结核”病因、发病机制等内容,显示得恰如其分。

3.3重视讲课的导入和结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笔者常采用巧设悬念、启发思维、语言引导、复习前次课的重要内容导入新课。结合本学科特点及临床实际,巧设悬念,提出问题,以此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例如:为什么消化性溃疡病人呕血与肺结核病人咯血血的颜色不一样?如何区别?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将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前沿,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去思、去想、去探索,最后从所学知识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觉得十分满足,既获得了新知识,又提高了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仅有一个好的开头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及讲课内容,巧妙设计生动有趣又行之有效的结尾,就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本人常采用方法有:①总结式结尾:在课结束前几分钟,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确重点,从而达到巩固、加深和强化作用。②引趣式结尾:就是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讲故事),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务工作者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故在内科学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高职高专学生对内科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