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养老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治理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适用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既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又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更呼应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完善与发展。
2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困境
2.1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综合性、全方位、多专业参与的服务,仅凭社区自身的资源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这就需要整合社区所有养老服务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长寿区养老资源较为丰富,如在社区层面已经探索出了养老服务站、幸福院、社区医院等机构,但这些养老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这就导致原本就有限的社区服务社会使用效率非常低下,难以统筹管理、形成合力,难以为老年人提供系统全面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而由于条块管理,使得民政部门也难以有效聚合其他部门的资源,由此导致很多问题,包括投入不足、服务模式少、管理水平低下、覆盖面小、服务项目有限等。社区资源整合程度低既抑制了老年人的有效服务需求,也束缚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2.2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
长寿区社区虽然越来越重视老年基础服务设施的设置,但不完善的问题比较明显。(1)实用性差。很多社区设置的养老服务设施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忽视了这些设施的设置应该具有防碰撞、防滑等功能,同时也缺乏无障碍设施的考虑,造成了老年人活动的不便。(2)种类不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等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对日常照料、文体生活、健康保健、社交等需求不断增多,而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已经达不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有的社区尽管有一定的医疗设施,但是社区医疗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老年人的看病率,也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护理等一条龙服务。
2.3养老资金来源单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长寿区目前尚未出台专项经费保障政策,严重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当前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投入,当前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逐渐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并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一系列服务,但由于管理资金来源有限、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筹资渠道过于单一,社区又没有经济来源为居家养老服务继续注入资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
2.4现代养老观念尚未养成
传统养老观念认为“百善孝为先”,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理应锁定在家庭,全部依赖于家庭和子女,老年人去机构养老是难以被接受的。虽然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急速加深,但对开展和加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问题的认识上仍未在大众甚至老年人的心里形成重要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社区居家养老的兴起是在“未富先老”和传统养老观念的双重压力下诞生的,没有意识到现代养老观念已要求老年人接受养老职能由以家庭为主转向社会化发展。
3创新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路径研究
3.1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需坚持的原则
原则是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基本遵循,它主要包括: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与统一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义务服务、邻里互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满足服务需求与价值实现相结合的原则等
3.2创新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建设
养老机构的设置关系到社区居家养老参与方之间的责任分工,是养老模式运行的核心。针对长寿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构建一种能够克服当前养老模式缺点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式”的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机构。
3.3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建设
所谓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建设,主要就是要明确各种组织的职能定位、积极促进其健康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在养老服务中的功用。居委会应该根据居民的需求调整工作内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较为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政府可以利用购买服务等方法来为居委会的活动提供资金保障,保证居委会的稳定运行。充分重视家庭的作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家庭是主体,一方面积极倡导孝道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养老、敬老、爱老、护老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对于能够与父母同住、照顾父母的子女给予实实在在的优惠。
3.4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建设
服务队伍建设是社区居家养老落到实处的组织保证。专业化服务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长寿区第三产业的软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不例外。要从根本上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在管理与服务上进行创新。
3.5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体制
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体制是创新社区养老模式的重要支撑。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体制可以从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社区居家养老建设资金的投资体制、建立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制定具体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和运用激励与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着手,为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C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45-02
1 我国养老机构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成因
1.1 养老机构形成的历史背景
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工业革命不仅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甚至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组织架构以及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有广大农民流入了工人阶层。与此同时,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最稳定的组织――封建大家族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而逐渐瓦解。虽然如工业革命这类的社会变革使得广大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事件中看出,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也会浮现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当今社会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1.2 养老机构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在中国,养老问题的浮现主要归咎于两点:其一便是传统的社会基层组织――封建大家族的瓦解。自然,大家族的瓦解使得过去大量被禁锢在土地上从事生产力低下的传统农业的年轻人得以向生产力更高的现代组织流动。虽然这种变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其产生的影响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中国传统社会所未曾面对的。由于大家族的瓦解,由其分化而来的结构单一的小家庭已经无力承担过去由大家族集体担负的问题――长辈的养老问题。
其二便是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工业革命后现代医疗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由工业革命前的35岁左右提高到了目前的67岁左右。这看似令人欣慰的结果却给现代社会的细胞――小家庭,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即如何抚养家庭中日益增多且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
2 我国社区养老院的现状及其分析
(1)在西方,为了应对这一工业化所带来的困境,一个新型的社会组织――养老院――因运而生。随着数十年的发展,目前西方养老机构在各个方面的服务已经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养老机构使得这一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然而当我们将西方这一成熟的模式移植到东方时,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当前的中国,大多数的老人依然由其子女所供养,养老院的模式在社会上推广的进度依然艰巨。这使得中国当前的中年人承担着经济与道德的双重压力,那么如何解决这一中国社会工业化所带来的困局呢?
显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完美世界’已经一去不复返,而当前现有的模式又不能完全融入中国社会。如此便只有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够解决当前棘手的问题。然而要对现行的养老院模式进行创新就需要深入研究当前我国老年人在养老方面的需求。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曾经将企业的使命定义为‘创造顾客’,而创造顾客的唯一途径并非去了解消费者喜欢的商品(或服务),而是要透过商品(或服务)去科学、系统的研究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对于养老院而言,其使命也并非仅仅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娱乐。
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的巨大差异,生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其需求也会有巨大的差异。因而在计划经济下,照搬西方模式而建立起来的西方养老院模式自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本土气候’。
在西方二战结束后,各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的数量以及自愿者的人数都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增长,这使得一般西方民众对于养老院都比较熟悉。同时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重契约而轻亲情,所以西方的老年人对于养老院这种契约式的服务会很适应。加之西方有成熟的志愿者系统,因而在养老院中的老年人平日里并不缺乏精心的护理以及人文的关怀。
(2)反观中国,我们的传统道德以及文化都更加重视血缘关系而非契约关系,我们将赡养老人视为一种传统道德。况且,目前中国养老院的现状也并不乐观。一方面,许多养老院都因缺乏资源而连日常的运营都举步维艰,所以这些养老院就不可能在老年人的日常护理上投入很大的精力,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自愿者发展速度也跟不上社会对自愿者服务的需求,导致许多养老院都缺乏志愿者的帮助。
目前,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社会赋予养老机构的责任只会越来越大。这就使得现行的养老院急需一场创新变革以适应当前的需求。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就指出:“任何组织的创新都是在经过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后,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据调查结果,我国的老年人经过粗略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老年人中占据大部分的,基本具有自理能力、甚至能够从事轻微劳动的健全老年人。而另一部分则是需要护理服务,生活不能或者部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虽然此二者都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老年人’,但是这两部分人群的需求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对这两类老年人采用同样的方式照料的话,会让养老机构陷入首尾难顾的困境。那么当务之急便是要针对老年人不同的需求来进行差异化管理,这就如同西方国家将医疗保健职能从医院的职能中划分出来,使得保健部门及医院能够为需求不同的顾客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
针对这种管理理念,社区养老院是可以担当第一类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机构之一。而对于第二类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部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来说,组织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购买设备、培训人员来满足这类老年人的需求,这就要求组织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才能降低每一位老年人的护理成本,从而实现组织的财务平衡以及进一步创新。
因此,我国养老困局的解决方案就是:将占老年人口大部分的第一类健全的老年人,由社区养老院来提供养老服务。而针对第二类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部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则应设立大型的养老院来满足他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3 我国社区养老院的优势及其管理
3.1 社区养老院的优势
(1)作为建立在社区之内的养老院,社区养老院可以实现老年人在家养老这一文化传统。由于社区养老院所接纳的主要是第一类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老年人,因而老年人可以实现白天在养老院吃饭、娱乐,晚上则可以回家与家人共享天伦。
(2)由于社区养老院不需要承担第二类老年人的护理,因而社区养老院的日常开销主要集中在一日三餐的花销、少数专业护工的工资、日常的管理费用以及简单器械的购买及维护。所以社区养老院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压力,这有利于该模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缓解当前的养老困境。
(3)由于社区养老院规模不大,组织结构趋于扁平,这样不仅利于组织内部的信息通畅,也有利于顾客――老年人的诉求能够快速被管理者接受。这就使得组织能够根据顾客的的需求快速改善自身,以照顾到顾客的各种需求。
(4)由于社区养老院建立在社区,相比其他大型养老机构更容易受到社区居民监管。这样可以使得监督社区养老院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受到有效的监督,同时也可以使得养老院的财务更加透明。
3.2 社区养老院的管理
当然,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都将无法运行。而针对社区养老院同样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来维护组织的发展。
(1)社区养老院需要根据自身定位来设计自身的使命,就如同美国最大的非营利性组织女童军将自身的使命设置为让每一位女孩拥有自信一样,社区养老院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使命来激励自身。因为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社区养老院不同于普通的商业机构,对于商业机构而言,获取利润是其天然的使命。一个不能获取利润的商业机构自然会被社会所淘汰,但是社区养老院却不能以获取利润作为自身存在的理由。因此,每一位社区养老院的管理者都要在组织设立之初明细组织在社会中所承担的义务,并将其转化为组织自身的使命,贯穿于组织自身的管理之中。
(2)如《彼得原理》这本书中提到的“任何职位最终都由不能胜任的庸人占据着”这样一个假设。其实,破解这一点并不困难。社区养老院如果可以将组织内部的职位合理的设计到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胜任,这样就不会照成某些关键的职位却没有人能够做好的局面。当然,也需要对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每一位成员的自身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够使组织的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3)除了对职位合理的设计外,社区养老院还需要对其服务进行标准化设计,这样才能在全国快速的复制社区养老院的模式,并且由于服务的标准化,才能在某些环节需要改进时,对全国的社区养老院进行快速的服务升级。在员工招聘中,社区养老院的护理人员需要通过相应的资格鉴定才能为养老院所雇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不同地区之间社区养老院的服务差异。
(4)需要设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不仅仅针对组织自身的员工,也适用于前来服务的自愿者。由于养老院给予老年人的服务最终都需要员工及自愿者来完成,因而员工及自愿者的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养老院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而这正是关系到组织能否存续的关键。因此养老院需要对员工及自愿者的行为作出合理的正负强化用来激励好的员工以及警示欠佳的员工。
4 社区养老院的困境及展望
(1)一个养老机构的设立必然需要足够的启始资金来启动其前期的运营。这里包括活动场地的购买或者租赁、基础器材的采购、人员的招聘、对外的广告及公关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方能使一个组织正常的展开活动。而由于社区养老院属于非盈利性组织,它对投资者而言吸引力比较小,所以规模微小的社区养老院在资金筹集上有着先天的不足。
(2)任何养老院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护工服务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对于社区养老院而言,通常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招聘来的人员进行专业的护理培训,这一问题只有当社会能够提供大量有专业技能的护理人员时,才能得到解决。
(3)在欧美,由于自愿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技能上都已经形成了规模,并且有专业的管理组织对自愿者进行管理,因而在西方,养老院大量的工作都是由自愿者来完成的。但是在中国,自愿者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养老机构中的大量工作都还是需要由付薪员工来完成,这样缺少自愿者的现状无疑加重了社区养老院的经济负担。
(4)养老院这类组织需要拥有较高管理技能的管理人员来维持其日常的管理活动,那么如果普及社区养老院自然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来对其进行管理。但是我国目前管理人员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管理者的缺失同样是困扰着社区养老院推广的重要因素。
养老产业在中国依然属于一种新兴产业,许多养老服务过程中的弊病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因而本文只能针对目前养老产业的一些困境提出一些简单的意见,而养老这一事业自然任重道远,需要无数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发现影藏在现象之下更多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德鲁克著,吴振阳译.非营利组织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3-28.
[关键词]社区养老;“互联网+”;养老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49
国际上将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视为老龄型国家。浙江已快速进入老龄化深化阶段,截至2015年底,浙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98403万人,占总人口的2019%,高于全国平均数4个百分点,高于国际老龄化标准线1019个百分点,养老成为不得不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另外,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高、更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更严重挑战。2015年,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互联网发展前沿和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浙江,更需要通过互联网实现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和养老产业的发展。
1 概念界定
1990年人口普查显示浙江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38%,提前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因此,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11 社区与农村社区
1881年,费迪南多・滕尼斯首次使用“社区”一词,“社区”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人口组成的社会共同体。[1]我国很多学者虽然认知不同,但普遍认为社区具备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共同的意识与利益、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等基本特点。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社区逐步推广,但其范围一般仍限制在行政末梢的自然村落或联系较紧密的村落群。[2]综合农村社会学家们的理解,地域较广阔且以村或镇为居民活动中心、居民生活方式大体相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具备相似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社会群体为农村社区。
12 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
在我国,养老首先想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维系社会稳定的养老方式。它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基于血缘与亲情,赡养老人及给老人精神慰藉。社区养老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加大社区的载体作用,加以政府的辅助,将专业服务引入社区,老人既得到家人照顾,也可由社区相关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士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上门或托老服务。农村社区养老是农村在各级政府无力实现全面社会养老的情况下,提炼优化农村现有资源建立的一定范围的养老模式,农村老人不必离开自己的住所和赖以生存的土地,留在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一起安享晚年。
2 浙江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21 浙江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随着求学外出打工,移居或落户城镇,家中老人主动或被动地留在了农村。
211 农村老龄化快于城镇
2015年末,浙江常住人口约5539万人,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2%,比上一年下降093%。但是,全省农村老年人口增长较快,199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占农村常住人口的69%,比城镇这一比重高03个百分点;2000年,这一比重达到106%,比城镇相应比重高34个百分点;2006年则为125%,比城镇相应比重高36个百分点;2012年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57856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6746%,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287%。近2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占农村常住人口比重的年均增长达到了1096%。
212 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加
农村“空巢老人”指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独立生活的老人,也包括和未成年孙辈们留在农村共同生活的老人。在城市化浪潮中,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大量农村青壮年通过打工或接受中高等教育流入城市,也因为农村核心化、小型化家庭的比重提高,“空巢化”现象更加严重。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浙江65岁及以上老人家庭户中,农村“空巢老人”占366%,2006年,这一比率为591%,2010年达到5956%,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13 高龄化与失能半失能现象日趋严重
农村老龄化加速的同时,高龄化现象日趋严重。2000年,全省农村75岁及以上老人为864万人,2006年为1035万人,年均增长33%,同期农村65岁及以上的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04%。2015年,浙江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更是达到1558万人,占老龄人口的158%。2012年末,全省共有百岁老人1625人,2013年为1794人,2014年则增加到1977人,2015年突破2000人,达到2227人,2012―2015年均增加926%,其中农村百岁老人又占全部百岁老人的70%以上。2014年全省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分别为2131万人、4408万人,各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26%、466%。在广大农村,多数老人主要以种地获得收入,但随着年龄增长,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能力减退。浙江省一些较发达村的老年人能从村里获得一定补助,但大部分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或自我养老,一部分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因子女无能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生活相当困难。
22 浙江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浙江省经济虽得到大幅提升,但短期内依然很难解决全省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养老问题。
221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
绝大多数农村以“养儿防老”式的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该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1)家庭养老负担增大,经济支持乏力。浙江省是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较好的地区之一,今后一段时期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期。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77%,农村老人基本达到应保尽保,但领取的养老金依然有限。[3]对独生子女们来讲,两个年轻人养四个或更多的老人逐渐成为一种极大的压力。且面对“养子”与“养老”,往往出现“重小轻老”的情况,对老年人经济支持不多或没有。
(2)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核心家庭比重增加。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失地农民数量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工作生活,传统农村养老文化受到冲击,甚至出现“养儿不能防老”的现象。留守老人,尤其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成为被嫌弃、冷落、忽视的对象。即使是农村子女,一般在成家后也会与父母分开,把大多数精力放在自己小家,不能随时掌握父母的衣食住行及健康状况或给予老人因孤独、失落需要的精神慰藉。
222 现有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各地政府探索多种养老模式。上海等城市在社区养老模式探索中暴露了一些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问题。一是信息不畅带来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居委会作为中介聚集信息,但存在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信息不完整、不及时等问题,一些单位、志愿者没有畅通渠道去参与社区养老。二是当前社区养老以政府推动为主,设施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受人力、资金等资源条件限制,落实中出现分配不均、管理落后、服务人员欠缺等情况。而在获利较低的现实情况下,一些企业也没有较高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三是虽然浙江经济发展很快,但农村居民养老观念仍较为落后,更注重固有的“养儿防老”,不愿接受社区养老模式。
3 浙江农村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社区养老方式进行研究,而农村社区养老又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
31 国内外相关养老经验
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统不同,各国实行的农村社区养老保障有不同的模式。
311 日本模式
目前,日本的社区养老组织形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政府资助民间组织型、民间志愿者协会型和企业组织型四种,体现“小规模多机能”的特点,社区养老院的床位一般在20~30张,可以提供包括24小时入住照顾、日托服务或居家上门等“多机能”服务,强调老人们在自己的家中和社区中养老,与社区互动。
312 英国模式
英国社区老年服务采取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区照顾”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政府削减福利支出后愈加受到重视,成为英国社会养老的最主要方式。其主要以社区为依托,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辅助,专业机构提供服务,形成官办民助的管理格局,实现政府与社会、个人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后来美法等国纷纷效仿,社区照顾成为欧美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养老模式。
32 浙江农村“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养老服务工作,2020年的目标定为“9643”,既96%的老年人居家养老;4%的老年人在机构养老;保证不少于3%的老年人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补贴。目前,浙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覆盖全部城市社区,但农村仍有11%的地区没有覆盖。就农村社区养老,浙江省可以落实“政府扶持、村级主办、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家庭分担”的农村社区日间照料养老新模式,有效突破贫困地区农村社区治理的瓶颈。[4]在这一过程中,应鼓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充分利用村内闲置人力、物资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多种方式推动医疗、养老、文化等资源“一体化、集约化、全方位”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高效化,把老年人看病就医、日间照料、健身娱乐打包,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日常照料等问题。
国家制定“互联网+养老”行动后,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共享性等特点的互联网通过结合养老产业,对突破农村优质养老资源的时空限制,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浙江各地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农村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实现资源更优配置。浙江省应该利用自身在互联网发展方面的优势,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动员,社区资源充分利用,成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智能呼援中心,既能对农村留守、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行动进行简单掌控,使老年人得到及时救援;也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效地分析和把握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建立社区与家庭、老人与子女、乡镇卫生院、专业机构之间线上线下的交互,减轻家庭照护者的压力,使得老人留在农村社区养老成为现实,实现老年人生命保障、社会参与、家人照料的全方位保障,提高农村社区养老的质量,实现农村居家老人晚年幸福健康与尊严的生活,还能达到节约政府、个人的人力物力,降低养老成本的效果。
4 推进“互联网+”农村社区养老发展的途径
当前,互联网养老项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养老产业链条的融合。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服务起步晚,基础差,投入少,还需政府、行业、社会、家庭各方共同努力,推进该产业的发展。
41 政府层面
411 加快立法与制度建设
现行的养老管理制度与运行规则往往不能有效指导新的养老模式,在“互联网+养老”发展的进程中,就要求政府部门作为引领者与推动者,破除阻碍新模式发展的不合理机制,根据实际颁布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互联网+养老”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运行环境。
412 加大财政等支持力度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养老还是新兴事物,企业在获利较低的情况下进入的意向低。因此,政府必须作为主导力量,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如政府对“互联网+养老”模式创新带来的风险进行预估,通过国家的前期投入为后续资金的进入奠定基础,建立服务信息平台,弱化企业追求利润带来的局限性与产业发展中的竞争性,实现数据的社会化价值;还应从财政补贴或税收方面完善融资机制,引进民间资本,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困境,提高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413 搞好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是“互联网+社区养老”的载体,因此应抓住当前我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利契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完善基层卫生医疗系统或机构;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保护地方集体经济等,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为社区养老提供经济、制度上的支持。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城乡合作,实现要素优化配置,城乡资源互补、合理分工。
42 企业或社会层面
421 整合资源与平台
养老虽然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但也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加入。当下,“互联网+养老”离不开专业化的信息与技术的支撑,企业需要协调上下游需求与资源分配,构建信息平台,促进不同养老模式的融通,满足多样性的养老需求,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养老服务供应链。
422 研发新设备,简化操作程序
企业需要加大技术设备的研发,简化智能设备的操作应用程度,方便老年人使用。当然,企业在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对设备、应用程序进行周期性检查与更新,不仅为社会提供更优的产品与服务,也能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社会信誉度。
43 家庭与个体层面
431 夯实家庭养老基础,挖掘个体潜在资源
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的拓展与延伸,在构建中要挖掘家庭、老人自身的潜在资源。如通过制度设计鼓励低龄老人向高龄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有空闲房产的老人无偿或低偿提供场所作为日间照料室;创造机会为愿意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提供各种条件,发挥余热;还可以结合农村实际,带动村里的空闲劳动力,如充分调动没有外出务工的、熟悉本村老年人基本情况的妇女,对她们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把她们培养成为贴近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人员。
432 推广互联网应用,增强老年人应用能力
“互网+”带来了新的智能养老方式,但农村老年人年龄结构偏高,受教育程度低,无法熟练掌握智能设备和应用软件,使“互联网+养老”举步维艰。因此,农村老年人要走上“互联网+养老”的路上,不仅需要社会与家庭的引导,也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与观念的转变。
433 克服思想障碍,提升农村老人的养老意识
“银潮”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大宣传,使各年龄段的村民认识到社区养老的观念与实质是互助共济,社区养老并不意味着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遗弃与不孝,是新形势下对家庭或居家养老的补充。因此,作为农村社区基层干部在改变自身养老观念时,根据本社区实际需求去开展服务项目,最大限度满足本社区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
5 结 论
农村老龄化日益严峻,如何突破农村养老资源短缺的限制,创新养老模式成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浙江省养老实际,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作为一种尚在探索之中的养老模式,能解决浙江省当前严重的“养老难”问题,结合其他养老保障模式有存在与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养老产业领域政府、企业与家庭“三赢”。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徐志文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 2012 年3 月底,全国已有20 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 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 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 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 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 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 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 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 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 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 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 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 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 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 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 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 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 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
关键词: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此外,受计划生育和生育观念影响,目前我国“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模式已基本形成。这两种新情况交织在一起,造成我国养老问题突出。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抚养比已经高达13.7%,并且这一比例仍呈快速增长趋势。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单个家庭,面临的养老压力日益加大,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还面临着“未富先衰”的问题,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对于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尽力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建议。
一、西安市的养老现状及问题
(一)西安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已超过10%,该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图1)。从2000至2008年, 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26.68万人,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9%。自2010年起,老龄人口急剧增长。以2010年和2015年为例,该市人口总数分别为782.73万和815.66万,60岁及其以上人口数量分别为106.3万和135.2万。人口总数增长率为4.2%,60岁及其以上人口数量增长率为27%,老年人口增长幅度远超过人口总数增长幅度。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30年来内,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仍会继续加快,该市将由轻度老龄化进入重度老龄化。
(二)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冲击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目前仍然是大多数老人的现实选择。然而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以及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家庭养老所依赖的基础越来越弱化,城市中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峻考验。此外,由于受现代生育观念的影响,新生儿数量降低。“双低”(即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进一步加剧了养老压力,一对独生子女夫妻可能要抚养四到六位老人,同时还要抚养小孩,从而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不能继续下去(如图2)。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基本国策,它所产生的作用日益显现,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西安市自1990至2010年间平均家庭户规模日益小型化。同一时期,西安市老年人口的家庭户数却不断增加(如表1),这就导致单个家庭的养老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女性已经走出家庭进行工作而不能全身心地伺候老人,进而使家庭养老压力达到不可承受之重。此外,由于子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越来越难以更好地照料老人,反而需要老人帮助自己带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这对于低龄老人来说暂时尚可,但随着老人由低龄变为高龄,家庭养老困境将会凸显。这对日益小型的家庭而言,必然导致家庭生活水平和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下降。
(三)机构养老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因受社会环境影响,机构养老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养老费用较高。机构养老发展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养老又是一个投资大,收益慢的行业。许多养老机构为养老服务制定很高的价格,使大多数老人难以承受,往往不愿意入住,从而导致机构养老入住率低。其次,机构养老缺乏人性关怀。家庭有亲情,老年人更愿意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而机构养老却难以满足这样的情感性需求。最后,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一。受条件限制,大部分机构养老目前提供的仅仅是生活照料和简单的医疗救助。由于缺乏统一养老服务标准,再加上缺乏机构监管,人们对于机构养老的认可度高。
就西安市来说,机构养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非对称性失衡问题突出。根据市民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15年底,西安市养老机构98家,拥有床位数21245张。全市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0.55张,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数占老年人口总数比例仅为3%(见表2)。此外,养老机构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合理,在城区中心分布养老机构数量少且规模小。而处于郊区的养老机构由于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人们又不会考虑,这就造成机构养老一方面拥有大量的床位没人入住,另一方面却面临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增大的困境。伴随 “白潮”的到来,这种非对称性失衡也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二、西安市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湛尚行苑治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混合式的养老方式,在当今社会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它既和家庭养老有很大不同,也和机构养老有较大差别。当然,社区居家养老更不是简单地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进行简单叠加。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大部分行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的主导思想是开放、平等、创新、分享、免费,它是方便人们沟通和互动的网络平台,它以人为中心,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宗旨相吻合,这样,通过互联网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变得更有现实性。本文所指的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以社区建设为依托,以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为基础,通过社区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心理陪伴等多样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如图3)。社区居家养老的推行关键在于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它通过其强大的信息存储、信息分析、数据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借助计算机、服务期、智能设备、传感器等物联网的结合,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关爱等方面的个性化和人本化的服务。这一养老模式克服传统养老模式的缺点、借鉴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通过对社区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增加老人的可获得感,从而破解养老难题。
(二)西安市政府政策保障
在2009年,西安市专门颁布《西安市资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施细则》,这为西安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政策保障。该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奖励机制,积极鼓励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创新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同时,还强调在充分发挥其在提供老年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关爱等方面的基本作用时,针对不同阶段的老龄人特点,尽力满足他们不同的养老需求。2012年,西安市智慧城市建设正式启动,市政府在其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着重指出,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结合新型养老方式为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提供解决途径,这为社区居家养老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2014年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奖励办法》,该办法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运营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规定,明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标准、后期评估等方面的标准,从而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变得更具操作性。2016年西安市政府报告指出,以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推动社区居家养老快速发展。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西安市不仅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各类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有了重大进展,而且已经着手构建西安市大数据服务平台。这一举措促使西安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该市在将近40%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养老服务热线,部分社区老人家里还安装了呼叫服务系统,这为社区老人在需要帮助时提供了便利。根据西安市调查结果,有156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老年人信息服务热线,占总数接近四成。此外,西安市采取社区呼叫系统、965668服务热线、健康档案等各种形式,努力为老年人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老年人养老需求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自2005年起,西安市政府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办了12345社区便民服务热线,向市民提供爱心电话咨询、预约服务、其中包含养老服务项目内容。通过这些已有的热线、网站等平台,已经收集了相当多的老年人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大多比较孤立,需要进行系统性整合。
(四)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市场广阔
2015年,西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5.2万,占总人口的15.53%,可以预测的是未来20年,老年人口也必将会达到高峰。巨大的养老需求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则是一次重大机遇。由于家庭养老变得越来难以为继,机构养老发展缓慢,这一切就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罗文萍教授按照老年人愿意选择的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自立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见表3)。同时,她认为选择自立养老的那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最终会选择社区居家养老。而由于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家庭养老也会有一大部分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和网络建设不断拓展
西安市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抓手,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等办法,扩大社区居家养老规模,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2009年以来,通过落实奖励和补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631个。通过在全市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餐桌、日间照料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设施,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西安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面、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这为西安市进一步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可能。
三、进一步推行西安市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一部分,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好保基本、定规划、强监管的职责。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入手,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支撑、社区操作、社会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此外,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业务指导、搭建平台、督促评价等手段发挥其在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当前要着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组建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委员会,形成职责明确、权责清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工作制度;要设置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专职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监督考核、实施信息收集工作。此外,要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针对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运行情况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对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统计,2015年西安市下拨各类养老资金5.6亿元。为了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顺利推行,政府必须持续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其财政投入比例。此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对所有新建社区强制性规定预留老年服务场所。在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覆盖面同时,逐步加大对内置设备、器械与运营经费的投入,完善服务功能。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三)破除信息孤岛,搭建信息平台
社区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共享。政府要从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出发,以社区为载体,通过协调区域内医疗、法律、教育等政府资源和餐饮、护理、维修等市场资源,将政府和市场收集来的相关信息全部反馈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养老供需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将老年人需求反馈给政府、社会和企业,同时也把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提供给政府和老年人,从而实现老年人、服务机构、企业、社会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建议为老年人提供购买智能设备的适当补贴,通过这一措施更好地收集老年人健康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四)推进专业化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医疗、精神关爱三方面,尤其在医疗和精神关爱方面更为突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更多。然而目前,专业化人才和志愿者都非常缺乏,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通过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建立职业的培训机构,为社区居家养老培养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提高现有养老服务人员水平。此外,可将社区内低龄老人、青少年志愿者等组织起来,努力构建社区自身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以此来协助专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开展工作。例如,可以实行志愿养老服务工时制,对那些为社区做的工时比较多的志愿者设置相应奖励,可以将这些工时积累,当自己或者家里的老年人需要帮助时,可以用这些工时去充抵,以此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五)引导社会参与,推进市场化运作
社会化养老是养老事业发展的世界性趋势。社区居家养老也必须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促进社会居家养老运行体制市场化。政府需要解放思想,通过政策扶持、制度规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等手段,积极引进和扶持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外包服务形式,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运营。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作上,坚持政社分开,指导不包办,引导不干涉,充分尊重中心的经营自。而该中心要优先保证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发展有偿服务来实现效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于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事业,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文静.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变革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
2012(4).
[2]杨继瑞,薛晓.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协同机制探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6).
[3]睢h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4]王雪娅,刘奕.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8).
[5]罗亚萍,茹斯羽.我国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以西安市
社区老年餐桌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6]赵立新.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人口学刊,2009(6).
[7]Yingying Zhou,Liping Hao,Wei Liu.Extencies-based Study on Eval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Home-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J].F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Volume91.2016.
[8]Mu-Hsing Kuo,Shu-Lin Wang,Wei-Tu Chen,Using information and mobile
techonology imparoved elederly home care services[J].Health Policy
and Technology.June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