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范文第1篇

现实表明,经济全球化空前强化了南北国家之间的竞争强度并扩展了竞争范围。二战以来,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内产生了关于南北关系尤其是南方国家不发达问题的诸多论说。

现代化理论

到世界体系理论

1、西方现代化理论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60年代以来,现代化研究或发展研究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该研究以二战后处于激烈社会变革中的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一种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即历史是朝一定方向发展的,先进与落后处于同一时间序列,而落后社会与先进社会相比处于一种劣势。在研究的方法论上,西方现代化理论则援用了以生物体自我增殖为原理的系统论概念和重视组织分化过程的结构功能主义。在此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包括布莱克、英克尔斯、艾森斯塔特、内特尔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将现代化理解为一种过程与产物的复合体,它描述了产生于西方、历时近三百年的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社会变革的过程与成果。在探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途径与策略时,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学科的研究都受到自然主义历史观和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的全面影响,如罗斯托、帕森斯、列维、亨延顿等。

2、激进的“不发达政治经济学”

该理论流派出现干60年代中期,独特之处在于,把欠发达国家特有的“依附现象”、“不发达发展”和摆脱依附状况的出路等问题放在帝国主义理论的总框架以及资本主义体系的总背景下考察。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主要表现为:巴兰及阿明的不发达的政治经济学;普雷维什的中心――体系论;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论;多斯・桑托斯的新依附理论;卡尔多索的联系性依附发展理论以及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就依附理论而言其基本观点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后者受内外因素制约而产生的依附状况及摆脱依附、自主发展的途径为研究对象;其次,对依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达成共识:依附是这样一种情况,即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两个或更多国家间在经济的上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但结果是统治国获得了扩展与加强,而依附国只是这种扩展的反映,从而导致依附国的落后与受剥削的局面;其三,依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即中心――的对立模式以及国家内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或格局之中的;其四,反对照搬中心国家发展模式,认为应根据自身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与政策,其中以“停滞论”、“脱钩论”为较为激进的观点。

3、世界体系理论

该理论的创始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以“世界”作为分析单位,以一种总体的、历史的、动态的分析方法来剖析世界体系。沃勒斯坦区分了世界体系的三种历史形态:其一,“互惠的小体系”,即自给自足的不存在剩余和剥削的氏族社会;其二,“再分配的世界帝国”,即国家诉诸政治权力并以纳贡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剩余的体系;其三,“现代世界体系”,即利用国际分工和不平等交换机制把剩余从向中心转移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沃勒斯坦分析的基本命题是拥有内部经济循环的庞大帝国如何向一个处于全球化经济体系框架内的民族国家体系过渡。作为激进的新者,沃勒斯坦反对现代化理论所指示的上升为中心的追赶型路线。他认为,当代世界体系正因为克服经济停滞的机制失灵而陷入深刻的危机,由此,他主张建立作为“反体系运动”的产物的“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南北关系的现实

1、国际投资领域

资本国际化是经济垒球化的主要动力源,它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由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国际直接投资在南北国家间的分布也是极不均衡的。在国际投资流出与流入的两个方面,发达国家都占绝对优势地位。国际投资基本上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三大区域性国际投资圈,即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圈,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圈和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圈。与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投资中的“边缘化”趋势。

但是,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与流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这就是发达国家所忧虑的“资本外逃”现象。

2、国际贸易领域

二战后,国际贸易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助推器。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倡导的自由化原则在全球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但分析全球贸易的结构会发现,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仍居中心地位,它们占据了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

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南北国家所占份额及增长率的差异,不仅是历史的产物而且是现实竞争的结果。不断强化的竞争使得南北之间关于“公平贸易”和“自由贸易”的争论愈加突显出来。北方国家迫于国内就业、绿党环保运动以及国内消费者运动的种种压力,指责南方国家以牺牲生态环境、过度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社会倾销”和“生态倾销”,认为这是一种“竞相跑向低洼处”的倒退的竞争,主张发展中国家在遵守国际通行的劳工标准及环保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公平竞争。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坚决支持者和实践者,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不考虑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特性的差异而要求在国际贸易竞争中遵守统一的劳工标准、环保标准是不切实际的,认为“公平贸易”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乔装改扮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真正意图在于固化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地位,保持发达国家自身的优势地位。

3、全球性生产体系

生产领域内的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目前全球约有4.45万家跨国公司,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多达27.6万家。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许可、分包及特许等多种生产与服务的组织方式,建立起一个没有国界的全球性生产体系。然而,在这个全球性生产体系中南北国家的参与地位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许多学者在考察谁是垒球化的最大获益者时,都倾向于将跨国公司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考虑,其中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如果我们真的想寻找一个中心。

一个人,那么我们就将轻而易举地找到。它的名字不叫跨国公司,而叫美帝国主义。”

由于在垒球性生产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来自不同国家类型的参与者的地位与利益格局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性,而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决策权和利润分配两方面。耐克运动鞋的价值链就清楚地反映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跨国公司垒球性生产体系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差异,而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解读南北关系

的两点思素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关系中竞争不是唯一的层面

尽管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南北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生产及劳动力市场等领域内的竞争有所加剧,但竞争绝不意味着一场针对“现有有限资源”展开的非赢即输的零和博弈,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全球经济体系将为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南北双赢创造条件。70年代以来,发生在南北国家的历次金融危机以及环境问题所引起全球性关注都生动地说明,竞争绝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关系中的唯一层面,南北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复杂性、经济利益的互依性及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

南北国国际投资、贸易及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双方都关注于现有资源的得失,而忽视双方深入互动的过程中可能创造出的新资源。南方国家所获得的这些资源在未来又会促进其国内消费力的增长,从而为新一轮的竞争创造“空位”,为南北的双赢创造条件。

现代化理论的西方中心论、趋同论、赶超论诱使南方国家执着于北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这必将引发南北国家之间就能够满足其生存发展的同样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展开激烈的争夺,从而加剧南北之间的竞争。而作为现代化理论的反对派,激进的依附论在尖锐批判“趋同论”的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脱钩论。“脱钩”自然不会加剧共同现有资源的争夺,但脱钩也意味着失去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希望与世界经济体系脱钩而谋求本国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义愤。

竞争绝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关系中的唯一层面,南北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复杂性,经济利益的互依性及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

2 关于南北关系格局结构主义的分析范式面临解构。

从现代化理论的“传统―现代”、依附论的“中心―边缘”到世界体系理论的“中心―半边缘―边缘”,在解读南北关系时各种分析框架都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的特征。尽管90年代以来有学者试图结合经济垒球化的时代特征对以上理论流派做出全局性的反思,但对以上流派结构主义的分析范式似乎尚无人触及。例如依附论的代表人物贡德・弗兰克在其新作《白银资本》中试图在历史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上恢复中国、印度等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然而就分析范式而言,被弗兰克倒置了的世界体系仍在一种“中心―边缘”的结构主义分析框架之中。

一方面,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严峻挑战,即其“分析单元”的有效性面临质疑。在经济垒球化背景下,以民族国家国内经济GDP构筑的结构化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让位于一个无中心的多元化的由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尽管许多人认为国家的衰落、跨国公司的统治目前还是言过其实,但国家的权力让渡是不争的事实。非调控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经济政策,使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不断实现双向让渡――向上让渡给国际组织(诸如WTO、OECD、IMF等),向下让渡给跨国公司、职业团体、新闻媒体及各种NGO组织。经济垒球化正在逐步抽离将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元的结构主义分析框架的有效性。从而预示着他们所面临的深刻危机,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关于“现代化”这一进程的研究,通过比较“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两者的概念和外延之间的异同,认为:(1)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2)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Modern),通常作为一段时间的概念来定义。主要指当今这个时代,可以涵盖“当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今对于“现代”一次释解各异。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就曾对“现代”一词做过这样的解释:“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对于Medieval即中世纪而言的,即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今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词语。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现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急速转变的一个过程。因此,“现代化”一词是表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固定的、静止的状态。

1.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释解

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战以后,但较集中的研究还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国兴起。当时的研究中心主要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发展中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研究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矛盾。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各有侧重。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纵的方面对现代化进行说明,如学者戴维·波普诺说:“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变革。”部分学者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变化。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识是从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各学者关注的焦点及所站的立场不同,故强调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二、人的现代性

对于人的现代性目前缺少统一、标准的定义的。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人的现代化是人自身生产、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并推进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传统人像现代人全面转化的过程:(2)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3)人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价值观的现代化;(4)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5)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人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理解存在着的角度是多样的。

一般来讲,人的现代性的内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人的品质而言的,表现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品质和属性;人的这种现代性的外延包括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如人的社会意识的现代性、观念形态的现代性、心理状况的现代性以及行为方式的现代性等等。

三、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种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充分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形式。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就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核心,即人的现代性。马克思所言:“社会产生人”,“人产生社会”。一方面,“社会产生人”。因为人的活动时时、处处受到社会制约,人们的活动形式上是个人的而实质上却是社会的。

(一)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首先,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求人的发展。市场经济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目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从而调动一些因素去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生产是追求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产出、利润以及经济的增长。

其次,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求配备发达的政治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政治体系的支持和协调,具有现代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现化化的政治体系的建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充分就业、稳定的货币购买力,稳定的经济增长等问题又对政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化政治体系这种高要求必须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去建构。

(二)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现代性也提出了要求,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性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首先,人的全面提高要求国民具有伦理道德素质,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治精神的基础是人的自律能力。而市场经济也需要人们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只有自觉地遵守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市场经济才能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伦理道德经济,伦理道德经济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相应的意识、信念和行为活动。我国经济社会中大到假冒、劣质产品,小到乱丢垃圾等现象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道德规范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建构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

其次,人的全面提高更要求人们具有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具有现代性的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身上所体现的成果,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养、较高品位的艺术鉴赏能力是构素质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批评大众文化的低俗、缺乏艺术感,但我们往往忘记了大众文化来自于国民文化素质的反映。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对文化品位以及鉴赏力将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直接表现为综合国力的强大,一个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的现代化国家同时也是稳定发展的社会,它里面综合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换句话说,他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拥有民主政治体系下的社会稳定,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不仅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民素质的提高,而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和稳定的政治体系,较高的艺术鉴赏力都需要人去建构。因此,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是一个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

参考文献:

[1](美)A·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范文第3篇

大会议题也充满创新:“挑战”、 “超前思维”、“探索”、“创造的火花”、“战略转变”,并结合金融、科技、能源、艺术、消费、医疗、创意经济等重要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对话,探讨国际合作的各种可能。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呼唤“新常态”――更低的金融杠杆、更适宜的政府干预、更稳健的增长模式。应当说,全球仍没有完全摆脱危机,但是许多国家已经在寻找经济增长新路,世界性的创新变革突破的能量在积累,一个创新行动紧密和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就中国经济而言,以投资拉动、外贸导向、消耗资源为特征的快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信息经济到来,全球产业中心的转移,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新技术的革新,都促使中国经济必须再一次站在全球高度,系统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到“新常态”。他指出,适应新常态,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而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的在于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突破。

创新、转型、升级,将是从现在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词。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上必须从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续,同时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突出位置。就转型过程来看,必须进入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从结构不合理到结构优化的升级过程。

这样的创新、转型、升级要成为常态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对接、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短期收益与持续发展的平衡等,分量都很重。而这些问题涉及要素之复杂、范围之广泛,须有系统的战略眼光、科学的创新思维和灵活有效的战术才能解决。

创新必须在两个层面突进:一个层面是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企业激发创新力提供保障;另一个层面是,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变革和价值驱动,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具有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

从全球范围看,当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成为过去式,凭什么参与全球竞争?唯有创新。

创新,能够形成创造性的生产,构成新的供给,从而引发和刺激新的需求。中国必须走创新国家之路,必须建立高效能、现代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必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的大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形成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中医现代化并不等于“中西医结合”,而是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实行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极强的产物,它同时引导和预示着中医药学的未来。人类即将进人新的世纪,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正由“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此形势下,进一步分析、认识中医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西医结合”对“中医现代化”的历史借鉴

自西学东渐,清末医家倡中西医汇通以来,“中西医结合”己百年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必须现代化”已渐成共识。对此,国家力倡,官员论证,学者论述。显见,“中医现代化”的提出与确定,本身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并不等于“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关系。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中医学在保持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革新,发展成为现代科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唯物史观,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过程看,“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近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经过发展演变,已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一些长处;还由于西医(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同步发展的亲缘共生关系,“中西医结合”客观上已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连结点,对二者的沟通作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但是,由于中西医结合至今仍无独立而系统的理论,亦未能对中医学理论构架作出全面的研究与阐释,因而只能在传统中医学与中医现代化(现代中医学)之间,起着过渡探索性的中介作用,对于实现中医现代化具有宝贵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发挥并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之处,克服或避免其现存问题,就是中医现代化应从中西医结合中借鉴的东西。第一,中医现代化必须重视同步更新观念、重建理论、革新手段、确保临床,加强人才的素质教育与培养。第二,中医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医理论体系的主体性,而不是简单地以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现有的认识和标准为评判标准。第三,中医现代化必须以发展完善中医为目的,以多学科的互补为基础。第四,协同攻关,克服小生产方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历程,将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种科学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解释了中医学的一些原理,缩短了中医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距离。中西医结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但其在传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之间的中介与借鉴作用,不可磨灭。

2“知识经济”呼唤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

从科学学与未来学的角度研究“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者,莫过于“知识经济”对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对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历史悠久的“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的关键。毫无疑义,我们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尽管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中医药学为主,但其教育体制的主体构架及其教学模式等,仍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研究“知识经济”与中医药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关系,探索“知识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员“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素质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来自教育。要实现“中医现代化”,第一资源同样是具有相应能力、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人”。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既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又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精髓的人才,“中医现代化”将无法实现,中医药事业无法在知识经济时展、壮大。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必须与社会生产结合,必须进人市场,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和社会、经济效益。按此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是一个高度开放又高度有序的系统,其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都必须高度“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应当是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在我们探求中医药现代化,并为之努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自多个方面。除了中医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与现代科技体系的差异等因素之外,资金的短缺、手段的落后、力量的分散、学科的封闭、中医药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亦是制约其发展进步的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今天,我们应当也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来看,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客观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医药卫生事业与产业。她既是一种需要国家计划性投人、社会各方多项投人、全民共享、有一定福利性的工作,亦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经济活动属性。

要强调指出的是: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分析,现代中医药产业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中药生产、加工与营销,还包括了中医医疗卫生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以及中医药教学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与结果是出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只有进行转化,只有与生产活动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具体的生产项目,,成为现代中医药产业的组成部分,才能产生实际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教育具有既是经济基础,又属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从其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看,它属于生产工具,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而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从其社会功能看,它要按一定国家、一定社会制度的社会需要、要求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劳动者,它的产品—劳动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因而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才,人才和知识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只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和法则来建立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亦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现代化。当然,.从教育的特殊性出发,不能简单化地照搬市场经济的运作手段与方法,而要将其原理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学科的原因,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再生产的实力都不高,尤其是事业发展受资金不足的困扰较为严重。无论是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还是医疗卫生单位,所用现代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与质量都不高,无形中阻碍了中医药学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自身的进程。我们可否考虑,加大中医药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力度,扩大中医药产业规模,提高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的面及数量与质量,同时增加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再将其中的相当部份资金投入该项工作,使之成为再生产的资金。若能如此,中医药产业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再生产体系与过程,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制约。

中医药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尤其要注意不断扩大再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并保持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来管理和调节其产业活动,是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及其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

4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中医药学必须与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药学要现代化,必须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即: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以综合为主;知识的激增与陈旧率加快;“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社会化的速度加快,效用增强。要研究和适应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的需要。要适应和满足我国医学的新发展、社会需求及疾病谱变化的预防、诊治的需要,医学的新发展,如:宏观的社会医学与微观的分子、量子医学并存,相互促进;医学工程学的兴起与临床运用日益扩大;心身医学日趋成熟和重要。社会需求变化,如:传统的临床治疗为主。临床治疗+康复+预防+保健;个人就诊及单位的公费医疗一社区医疗体系+社区医学。新的主要疾病,如: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及某些老传染病的复发,遗传性疾病、城市病、职业病、心身性疾病的激增。

中医药现代化要适应和满足以上特点与要求,必须继承和坚持传统的中医药学的合理内核,并与多学科结合与融合,加强自身的学科发展。目前,尤其要注意将自身纳人与生命科学同步发展的轨道。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市场经济;联系;促进

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工商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管理和运营的手段,在调控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由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中主要特点,此种经济模式下的销售和产品都是由价格决定,与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市场经济需要由国家引导。因此,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决定产品销售价格和质量的管理措施十分关键。因此,对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联系与促进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联系

1.市场经济促使工商管理的有序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制度理论标准展开分析,对市场生产决定发展管理进一步确定,从根本上认识到适应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在资产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起与经济市场发展相符的工商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效率,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工商管理的有效、科学交流,对市场经济发展效果进一步改善,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推动工商管理的市场经济稳定有序发展。

2.工商管理推动经济体制的变革

在企业资源配置作用下,市场经济体现出不一样的体系,为了强化自身经济体制,并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应不断改革经济体制,逐渐向我国工商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体系逐渐发展,在推动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也应探索出有利于维护经济市场利益的工商管理制度。在最近几年来,我国颁布了与工商管理有关的一系列通知,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应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合理规划市场经济,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尽量推动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确保企业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取得可持续的稳定发展。对于企业来讲,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应意识到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并在实际发展中做好与工商管理有关的工作,在确保各项工作稳定进行中,深入认识到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协调一致性的重要性。

3.工商管理体制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符

在资源配置的影响下,市场经济会产生不一样形式的经济市场发展体系。结合市场经济体系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保护市场利益,逐渐实现国内管理专业的标准化、合理化,加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专业程度,不断提高管理效果,科学化、合理化管理整体市场制度,从实质上提高层次性与发展效率。工商管理的实质性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具有共存性、依赖性的特征,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入探索与分析,进而找到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符的工商管理体制,形成协调的、统一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与销售价格严格监管,保证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能够严格按照具体规定实施各项具体操作。

二、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1.对市场经济主体准入制度严格规范

严格审查这是国内工商管理借助于自身的工商管理职能,是对市场经济主体建立起合理的准入制度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再加上全球化经济趋势越发加剧,很多企业都要进行注册和建立,在这个环节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应保持着严谨、高效的态度,对各项程序依法审批,加强企业的登记、注册的管理效率,确保每一项工作都严格依照具体规定进行。工商管理应严格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准入制度,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合法经营,有效的监控市场经济秩序,从而保障国内市场经济机制的准入制度,促使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2.严格遵循原则办事,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在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入下,一些已经过时的政策很难满足现代时展的要求。因此,应及时进行补充,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一是,从企业自身特征上着手,切实为企业发展着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势必要进行改革和转型,因此自然会牵扯到有关于工商管理的职能。所以,工商管理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做到不推迟、不拖欠,能够及时办到的事情要在第一时间内办到,不能办到的事情也应对申请人作出全面的解释。二是,对于企业来讲,绝对不能说空话,应在大力改革前提下,对企业大力扶持,从实际上解决企业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遵循具体法规来要求企业充分行使自身的职能,在出现一些问题后,及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具体责任,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维护人们的正当权益,并营造出良好的、高效的环境,从而树立起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问题针对性的分析,因地制宜处理好各种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化影响了企业稳定发展。在执法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不能回避这些问题,也不能推卸这些问题,更不能依据传统的办法来解决,应与时俱进,采用最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提高企业控制风险能力

在构建起以运营、开发和管理为主的企业管理体系中,不但能够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而且还能够完善监管方法。在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方式下,加大对产品制造水平、产品研究开发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确保企业有着稳定的资金链,推动企业稳定有序发展。但应意识到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风险,这些风险自然会对企业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所以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风险控制能力。

4.加大市场监督力度

规范市场与主体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大多数监管手段都是在市场的竞争与注册商品中实现的,所以经营活动必须要与市场规则、市场体系相符,可见营造出公平的、公正的竞争环境尤为关键。在工商管理中还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如下几点:一是,加大力度展开监督和管理,避免不公平竞争。在推行多项反垄断监督措施,对我国市场经济投资环境进行不断改善,创造出有助于投资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切实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二是,应提高企业的保护商标权意识。对于企业与商品来讲,商标是其重要的标志,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商标权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法律来保障商标,唯有做到这样,才能确保自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5.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

结合具体法律法规,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不但承担起很大的职责,也具有一定的权限来管理经济市场。在实施市场监管中,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具体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合理的监管,推行行政处罚与教育相融合的监管原则,有序的、规范的引导市场经济个体行为,严厉惩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市场经济行为,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并且还应结合相应的法律与法规,在促使经济市场稳定发展中,对自身各项职能进行不断完善,保障工商管理工作在“阳光”下实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分析市场经济与工商管理的关系下,可了解二者具有互辅互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不足,完善工商管理体制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结合工商管理标准分析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提高市场经济发展能力,保证市场经济与工商管理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海荣.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8):186.

[2]辛中舒.基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工商管理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4,(1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