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041-03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中国医疗卫生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作的重点。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关键就是要解决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当前,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广大农民的医疗隆重需求尚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由政策支撑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尚不能达到为广大农民提供病源预防、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优质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各级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河北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河北省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公共财政特征不突出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不足。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绝不是卫生部门一家之责,资金的投入应该以政府为主体。目前河北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说明在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中,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并不突出。河北省农村医疗卫生经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总量不足。相对于农村居民巨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来讲,目前财政资金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同时,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偏低。2007—2009年,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18%、6.39%、7.44%,全省平均水平尚且如此,那么分摊到农村的经费也就更少得可怜了。由于经费不足,造成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人员经费标准过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不依靠基本医疗服务的微薄利润补充人员经费的不足,“以药养医”的现状依然存在,从而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师在看病用药上没有过多考虑农民的支付承受能力,尤其在县级医疗机构治病费用过大,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情况,农民难以承担医疗费用,更住不起院。同时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缺口较大,疾病控制、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履行比较艰难。二是财政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向结构不合理。第一,全省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主要是向城镇居民倾斜,据测算,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大概在4∶1,卫生资源的分配极不合理,差距过大。第二,目前的经费支出主要是向县级大医院倾斜,而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负债经营,设备老化,危房长期无力改造,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弱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经费的短缺,一方面使得农民医疗负担加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个别地区仍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转难以为继。由此也造成广大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不满意。

(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自建国以来,中国卫生资源的配置一直是向城市地区倾斜的,城镇居民享受了医疗卫生资源的80%,而农村居民仅享受全部医疗卫生资源的20%,长期的资源不合理配置致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极其薄弱。

一方面,由于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的数量、分布、诊疗条件不足等原因而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看病吃药的基本需求,群众对这些医疗机构的满意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出于对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的不信任,村民会比较倾向于选择去县级或以上的医院就诊,这又造成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闲置。这种严重循环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求矛盾。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有缺陷

河北省自2003年选取部分县(市)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试点地区,到2011年第一季度,新农合参合人数5 020万,参合率达到95%。从2003年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保障农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

1.报销比例偏低,保障水平低。在起付线、封顶线的设计上,新农合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河北省卫生厅公布的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基本框架的要求,一般门诊补偿不设起付线,每参合农村居民年门诊统筹补偿封顶线可设定为60元~100元。到不同级别医院住院治疗的参合农民,其住院补偿起付线乡级为100元~150元,县级为300元~400元,市级为800元~1 200元,省级为1 500元,省外三级及以上医院为3 000元~4 000元。很多农民表示,平时遇到大病的情况比较少,到乡镇卫生院基本上以输液治疗为主,一次输液的费用大概在100元左右,刚刚达到起付线标准,能够报销的费用非常低,受益水平有限。而对于那些重特大疾病的患者而言,报销额度的最高限制可能也会使其并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保险制度;筹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概念

医疗保险制度是按照保险的原则,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解决居民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有效的机制在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筹资方面,而且它构成了一个更先进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也是一种目前在世界上特别常见的卫生成本管理模式。

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主要体现在农村扶贫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方面,医疗救助的形式表现为一是医疗实际上是为那些城镇职工获得医疗保险后,依然无法负担医疗费用进行的;二是医疗救助是帮助那些处在贫困和疾病之中无法逃脱这种困境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看病贵仍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药物价格昂贵,高额的住院费用都是医疗费用短缺常有的事。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依据制度改革和建设分成四部,即“3+1”模式的结构。城市职工医疗保险的基金筹集通过单位与职工一起缴付,单位缴付的比例以职工工资总额的6%-8%左右进行缴付(各地区比例不尽相同),个人缴付为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与个人一起分担的原则进行筹集,各区不尽相同。

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医疗保险层次不完善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分界线是以农村和城镇划分的,分成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基本医疗制度。在城镇之中又用职业和户籍人口因素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个系统在不同的集资款项的执行情况下,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这本身就是有损于社会正义,而这个封闭的系统是不利于人口流动、促进社会融合和风险转移的,不能真正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运营在医疗保险方面。这种情况在遇到重大的疾病时,居民们的账户抵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低,对于低收入家庭或是贫困家庭来讲无疑是加重了经济负担。

2.管理与支付方式不合理

各类保健服务提供者管理保险机制相对太弱,虽然保险营销人员开发各种策略来控制服务提供者的行为,但基本上还仅仅局限于签订协议、日常监督检查和事后审查这样实施成本非常高的范围内。在我国,服务项目依然是医疗机构的主要收费标准,但其对成本的控制性缺乏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是居民因此而淡化了疾病的预防意识,将治疗作为了主要的服务形式。此外,我国加大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上述的医疗收费方式对医疗费用起不到控制增长的作用,加之对医疗行为的规范缺乏力度,变相的刺激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这些都是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原因所在。

3.筹资尚未形成完善体系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为个人以及政府,其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个人。对工作单位来讲,退休员工数量的猛增,使其对保险费用的缴纳压力难以承担,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很多单位开始减少保险的购买力度,甚至会出现停止购买和支付不及时等现象。受此影响,医疗保险很难获得全额的资金来源,个人账户的资金额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直接导致了支出能力的下降。同时,参与医疗保险的群体很难在现行的医保体系中满足相应的需求。无论是城市居民医保,还是新农合制度,在资金的筹集方式上是大同小异的,而政府从中的责任被放大,不但要补贴医保基金无力支付的部分,而且对参与医疗保险的居民也要进行直接补贴。但不可忽视的是,依然有很多参与统筹的地区,因为对上述补助方式缺乏足够的财政保障,因此难以足额补助,这也成为了制度运行受阻的根本原因。

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如何进行完善的对策建议

1.丰富医疗保险的层次

覆盖率的提升是首要任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应该确保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以此为基础增加能够给予满足的层次,形成覆盖面广括、保障方式灵活规范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该系统的目标,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目前焦点,在制度政策与安全方法等领域,着力于医保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至于推进的具体措施,既要树立制度建设的目标,又不能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客观事实,对目标的制定要结合不同阶段予以细化,无论是束手束脚的稳定还是不顾后果的激进都要避免。放眼未来,城镇职工的整体性医疗问题如何解决,依然是建设医保制度的核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城市卫生保健工作的探讨也应该分区域的展开。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加强提供多方位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比如疾病的防疫、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病后的复建、家庭的护理等。

2.管理与支付方式的细化

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需要建立在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基金供求关系的平衡、服务体系的管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在医疗保障的管理制度中依然是基本的建设前提,并且要奉行正确的管理理念。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对需求和方法以及流程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是缺一不可的。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管理网络是否先进,对其长效机制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网络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办事效率和预警监测时效的提高方面,同时也能够为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3.构建多元化筹资渠道

政府财政对医疗补贴制度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可以有效减少民众的医疗负担,为了避免不称职行为的出现,需要完成监督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并且逐渐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事业中,资金的筹措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的支持,但不能因此就将政府视为唯一筹资渠道,多种医疗模式共同发展才是未来的主流趋势。看病难和看病贵等问题的存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缺乏是根本原因,各种调控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真正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而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当前医疗环境的错综复杂,也从客观角度凸显了民众对医疗服务缺乏购买力,使其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卢祖.社会医疗保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1-53.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问题;建议

我院从2006年10月开始使用大连疗养院研发的“军队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先后经过4次系统升级,功能不断得到完善,设有12个子系统,在用模块7个,分别为门诊管理系统、医务护理系统、药房药库管理系统、设备维护系统、统计上报系统和首长查询系统,其他系统暂未使用。目前已实现日常的疗案首页录入、电子疗案书写和生成、网上下达执行医嘱(含检验、检查单)、门诊网上划价等工作。规范和简便了工作流程,为疗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给电子疗案的使用和质量控制带来难题,现总结如下,以供使用者和研发者参考。

1问题

1.1系统设置问题

1.1.1医嘱处理问题因系统未设置下达医嘱的医师签名及执行和校对医嘱护士签名,工作中可能存在法律问责的风险[1]。

1.1.2系统时间设置问题[2]从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中设置所有时间以实际完成操作时间为准,自动生成无法更改,未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可更改时间范围,如入院首次疗案的书写时间,因疗养员均在疗养期的前3 d成批量入院,与治疗医院入院情况不同,因此,疗案书写时间应设为48 h内完成可更改时间,避免造成工作被动。

1.1.3打印设置问题无法完整打印医嘱本和护士执行单[1],给工作造成不便。

1.2系统安全设计问题

1)以疗养常规为准,上级疗案核查系统设定“超带随员”为非正常数据。核查系统设置为“疗养等级为大区以上时,随员人数不大于3;疗养证等级为军、师级时,随员人数不大于1”。该信息系统未设此条件。

2) 拷贝疗养记录现象普遍,其中健康疗养记录拷贝尤为明显。

1.3急需解决的问题

1.3.1无检验系统LIS目前各单位的检验数据依靠手工输入,未实现自动采集数据的功能,遇到批量体检时,工作量巨大。

1.3.2无影像系统PACS同检验系统一样,各类影像检查数据采用手工报告。

2建议

2.1系统程序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在医嘱处理单上增加下达医嘱的医师签名及执行和校对医嘱护士签名栏;疗案书写时间应设为48 h内可自由设置,避免造成工作被动;打印医嘱本和护士执行单页面重置。

2.2系统安全设置方面应增加录入超带随员报警或禁录入功能

2.3疗案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医疗文书,应加入禁拷贝程序 防止疗养记录相互复制,疗养过程中的医、护、养三者之间的互动环节能充分体现到疗养记录中,杜绝疗案复制问题的发生。

2.4加强疗案质量管理力度疗案质控办和统计办公室定期上报并公布出错数据和疗案拷贝情况,采取严厉的奖惩措施,可有效减少以上现象。

2.5加快检验系统和影像系统的研发工作以便早日结束医技科室半自动化的工作现状。

参考文献

[1]李翠琴.“军队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临床使用中存在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7):402.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新医改以来,福建省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总结,对“十三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医改以来,在缓解基层人才薄弱问题上,福建省陆续实施了许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如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千名医师帮扶乡镇卫生院、万名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数量和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根据福建省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9855 人,比2009年增长113.17%;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8001 人,比2009年增长 35.62%。基本医疗方面,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共诊疗人次数10818.9万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为1415.6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511.28万人次,增长56.54%,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6.7%;卫生院诊疗人次为2416.9万人次,比2009增加419.89万人次,增长21.23%,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11.4%。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人次数1368.9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61.75%;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数2356.1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21.23%。[1]

可见,2009年以来,在新医改精神的指导下,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人才保障机制滞后,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依然严峻,全省普遍存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和人员编制紧张等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总量不足。 2013年福建省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86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37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0.312人。而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99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6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2.05人。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差距甚远。访谈中有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医技人员,有了医疗设备,也没有人懂得操作,造成资源浪费。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人次14.01人次,比2013年增加0.41人次。卫生院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10.03人次,比2013年增加0.71人次,卫技人员工作负荷量大。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着“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尽管每年都提供大量编制用于对外公开招聘卫技人员,实施“五个一批”措施,并放宽招聘条件,将招收人员学历要求从本科下降至大学专科,同时为稳定新录(聘)卫技人员队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如福州市要求“新录(聘)用人员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自录(聘)用之日起计算,在最低服务年限内,原则不予办理辞职相关手续。如特殊情况,须经组织研究同意方可辞职或解除聘用合同。若未经同意,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律按照自动离职处理”。但每年实际招收数仍与计划招收数相距甚远。每年计划招收的卫技人员大部分为临床医生、影像医生(放射医生、超声医生)及检验医生等紧缺型卫生技术岗位,大多数医师岗位没有招到人员。紧缺岗位如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几乎无人报考。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中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偏低。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取决于各自的职称等级,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行的职称比例不合理,缺少高级职称人员,限制了医护人员发展空间。比如福州市事业单位一般的高、中、初级岗位总体结构比例为9:36:55,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为5:28:67,比例少于其他事业单位编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主体是近年来加入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年龄相近,三、四年后都将取得中级职称资格,中级职数竞争激烈,且有限的中级职称职数用满后就无法聘任,更无法报考高级职称资格考试。据调查,目前福建省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级职称岗位已聘满。受高、中级岗位职数的限制,卫技人员考取高、中级资格后却难以评聘上岗。许多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都认为,现行规定的职称职数总数太少,而初、中、高职称比例也不合理。机构存在大量的中级、高级待聘人员,而副高级职称人员也觉得自己已到顶点,没什么奔头了,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也无法安心在基层服务。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机会少,卫技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少,目前的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服务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门诊人次数逐年攀升,致使基层卫技人员的基本医疗业务量激增。医务人员除了为辖区居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外,还承担着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65岁及以上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等12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是按户籍人口予以核编,即:每万人核编7-10名卫技人员。但福建省是人口流入大省,因此,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服务人口远远超出了核编的工作任务。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无法安排医技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技人员外出培训多数为短期或以会代训的形式,客观上影响了卫技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此外,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多数设置不够齐全,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就医环境普遍简陋,到基层就诊病源数大大减少,且基本为常见病,导致基层单位卫技人员临床经验积累不足,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滞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福建省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居民有病先到社区首诊,从而推动“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由于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总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健康管理、 营养咨询等相关知识、技能则相对欠缺;全科医生多数为各科室的骨干医生,忙于开展日常业务工作,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也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

(1)基层医疗机构员工收入偏低,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绩效总量限制下,与其他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偏低,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基层医疗机构,扣除个人所需缴交的社医保、住房公积金,高级职称医师实际工资为5572元/月,中级职称医师为4392元/月,初级职称为3382元/月。据了解,在同样有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保障的情况下,有B超资质医生市场月收入水平在10000元左右,省市医院的护理岗位平均工资均达7000-8000元,工资待遇的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全额拨付的机构绩效工资较平均,无法拉开骨干医生和一般医生收入差距,造成骨干医生收入下降,更是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调研的机构普遍认为,由于医患关系紧张,相比之前,很多病现在能看也不看了,建议病人去上级医院,无形中又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空编现象突出,临聘人员多。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都面临着人员正式编制少和大量聘用临时人员问题。我们调研的基层医疗机构总编制人数 354人,其中在编在岗人数 221 人,占编制人数的 62.42%,实际在岗人数 329人,其中临时聘用人员

88人,占实际在岗人数的 26.74%。在调查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除了两个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编,其他均存在空编现象,其中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编的原因是之前是企业的医院转型而来,人员太多,但其中许多不是医疗技术人员,而是辅助人员,更是增加机构的负担。临聘人员一般都面临工资待遇不高,没有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保障,因此,这些人员更不安心工作,流动性大。这更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医生福利待遇低,卫生院难以对其进行管理。乡村医生没有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社保医保得不到保障。大多数村医不愿意纳入药品零差价管理,公共卫生实施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同时,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影响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村医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

此外,由于近年来卫技专业毕业生资源紧缺,而省市医疗机构的不断扩建吸引了大量的卫技专业毕业生,而每年为数不多的新进人员还需参加为期2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参加中级资格考试,致使基层卫技人员极度短缺。

总之,由于基层硬件环境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个人发展受限等不利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对工作不满意,鲜有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不到、留不住”医疗人才。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水平

北京大学李玲(医改方案主要设计者之一)教授说,在中国,只要激励机制正确,基层医务人员和院长就能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当然,激励机制的关键是方向和目标要准确[2]。因此,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在国外,医院的人员支出一般占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比例还不足30%。[3]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总量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和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如江苏省徐州市就明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控高线确定在本地区基准线的150%。[4]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医疗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部分用于二次分配,允许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办法,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

(3)赋予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院长(主任)一定的自,实现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权的对等行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强化其管理责任。

(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比例

(1)增加基层正高职称和中、高级职称职数。根据工作量和实际需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如果编制零增长,建议空编内专技临聘人员享受与在编在岗人员同工同酬待遇,工资福利均按在职同类人员职称每年的平均工资标准发放,基层财政根据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按空编内实际外聘人员数补助经费,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2)赋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为灵活的用人政策。为了吸引和稳定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队伍, 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单位的岗位需求、个人表现等经考核通过后可以单位内聘的形式聘任高、中级职称,并享有相应职称的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由财政专项补助予以下拨(解决)。同时规定,凡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中级资格考试和高级职称考试;而对于在基层评完职称服务未满5年的到二、三级医院就职给予降级使用。

(3)为了保障村卫生室网底建设,允许各地区为村医核定专门编制,用于引进医学生和招聘具备执业资格人员 。三是组织开展空编问题专题调研督查,督促空编地区对符合岗位要求的编外人员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纳入编制管理。[5]

(三)加大基层卫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

(1)加大培养力度。一方面,鉴于现阶段医学本科生难以下沉到基层,可考虑定向培养大专“3+2”,补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另一方面,建立医疗联合体。县(市)级医院招聘的本科医学生在县(市)级医院经过一年的锻炼后,再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其关系仍隶属于县(市)级医院,让他们安心在基层服务。

(2)加大培训力度。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许多医务人员得到了培训机会,提高了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但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数量少无法外出培训等原因,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还是偏少,他们反映护理人员及医技科室人员培训的机会更少。因此,今后政府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制定有效和长远的培训计划和各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是盘活现有基层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利用院镇(街)协作,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讲座、传授医学新知识、解惑疑难病例,有针对性地安排基层医技、药剂、护理、公共卫生等人员专业特点,进行短期培训,有效促进现有卫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输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深造,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转岗培训及医学学历教育等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卫技人员的诊疗水平。

(四)积极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着力转变基层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推广以人为本,树立“亦医亦友,亲情服务”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文理念。一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和社区(乡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采取预约、主动上门服务等形式,开展基层签约服务,不断改进和提升全科医生居民健康管理、营养咨询等方面医疗技术水平,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二是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完善和落实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方式、服务内容、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方面政策,加强对家庭医生的考核管理,完善家庭医生岗位的激励机制,鼓励家庭医生多劳多得。

(五)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访谈中,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表示,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他们都尽量把病人往上级医院转,造成了新的“看病难、看病贵”,这有背于新医改的精神。因此,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增加医疗透明度,使社会给予医务人员真诚的尊重和认可;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支持卫生工作、参与卫生工作的良好风气。

总之,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短缺等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只有重视并不断加强此项工作,才能真正让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热爱基层、奉献基层、服务基层,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顺利实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根据福建省2014年卫生统计提要整理.

[2] 李玲.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4.

[3] 刘益兵,吴伟.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4(10).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发放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1-01

随着医疗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一次性医疗用品普遍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中,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缩短了护士领用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把时间留给病人,让临床护士从非护理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供应室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规范化管理是医院控制感染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方面1,2。我们必须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才能保证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安全使用。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本院供应室一次性医疗用品发放工作,进行检查和分析,并阐述相应改进对策。

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数量发错。

1.1.1人员问题。有些护士对供应室工作缺乏热情,发放人员未固定管理,进库时对包装规格及帐单核对不仔细。

1.1.2环境问题。仓库面积小,各种物品标识不明显。

1.1.3色带未及时更换。

1.2规格更换后出错。

1.2.1工作量大。物品种类分类不明显,临床科室未集中领用。

1.2.2非常规数量。包装拆封前未仔细查对,拆封后未专人核对。

1.2.3新入科的护士出错多。

2相应对策

2.1医院供应室是对各种医疗器械、敷料及其他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以及保存、发放各种无菌物品的场所。它在预防院内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有人把消毒供应室称为医院的关键科室或医院的心脏,一旦消毒供应室停止工作,则整个医院的工作将停顿下来3。所以,要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并由专人负责,认真登记每批数量、灭菌日期、失效期,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2.2设立洁净、干燥、通风的专放仓库,室内安装空调、去湿与空气消毒设备,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1h,空气细菌数

2.3要及时更换色带并增加备用色带盒。

2.3.1供应室工作面向全院,涉及各个科室,要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要加强沟通协调,根据各科室的工作性质,我院采用每周一、四由病房护士在电脑上申请所需的一次性物品,供应室工作人员根据临床科室录入数目进行核对、审核并提交,病房护士确认后供应室验收、打印,按帐单于周二及周五统一发放到各科室,以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2.3.2在拆封前查对箱体提示,使用过程中及时调整库存量,防止积压、缺货,防止一次性无菌物品外流。据统计,一次性无菌物品领取后在清洁区的存放间拆开外包装,其空气微生物含量可从原来平均165.38cfu/m3降至88.46cfu/m34,因此,我们根据使用量,在储存室内拆除外包装核对后再用清洁车送入无菌物品发放室,按无菌物品存放要求分类存放。

2.3.3对于新入科的护士应进行上岗培训,每月课内进行业务学习。

总之,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发放管理,有利于供应室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减少工作量,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指导思想,最终目标是让临床护士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病人的身心健康中去。

参考文献

[1]何小青,吕玉芳.供应室的制度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1154-1155

[2]袁泳梅,吉正平.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全程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4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