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一体化管理

城乡一体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一体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一体化管理

城乡一体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目前,在全国供电系统开展以缩小城乡供电服务差别为着力点,推进城乡电网同建、抢修同体、服务同步,全方位构建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新格局。作者认为,打造城乡服务一体化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抓起。

1 城乡电网建设同步

供电公司可以打破城乡配网分割管理的模式,融合营销、农电管理,统筹城乡电网规划、建设。加速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集中开展农村配网低压台区集中消缺行动,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着手新建、改造重要线路基础设施;实施配电管理提升工程,增加农网变电站布点,逐步实现农网线路村村通的供电。

2 城乡供电抢修同体

供电公司针对农村部分地区交通、服务不便的实际问题,成立以城里配网抢修中心,融合供电所服务资源,实测各乡村的最优抢修路线和最快赶路时间,因地制宜设置抢修点,创新各区报修直通车服务模式,打造城乡一体化抢修服务圈。在乡基层组建快速抢修队和抢修小组,人员统一着装上岗、挂牌服务、限时抢修,负责全市农村配网10千伏线路、农村低压电网和配电台区以及农村客户故障的抢修业务。形成快捷灵敏、运转高效的服务新机制,消除服务盲点。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问题主要集中在故障维修上,以前遇到用电难题,往往通过村干部联系供电所,再由供电所派出电工。实施城乡供电抢修同体后,电力便民服务窗口开设后,用户只要一个电话,各区就会上门服务,大大缩短了故障检修的时间。

3 城乡供电服务同优

供电公司要按照全天候、多渠道、就近化的要求,推广多元化收费方式。积极与方便城乡居民交费的银行合作,实行城乡便利缴费点服务,利用银行业务优势,全面开通电费缴纳、批量代扣电费等业务,用户不出门就可以缴纳电费。供电公司还可以在城区及多个乡镇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农村集镇设立电费代收网点,不存在因为交费点太远的缴费难问题。另外,以供电营业网点为主,以代收点、POS机刷卡缴费为补充的便民电费缴纳圈已经形成,实现县城缴费不出区、农村缴费不出村、居民缴费不出户的目标,方便客户。开通电力便民服务窗口,实行故障保修维护、电费查询缴纳、业务咨询代办、用电纠纷化解、修复电公告通知、电表轮换签证、农网工程廉政协议公示等透明化服务。同时,加强供电公司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其服务品质,面对乡村用户要有耐心,对于违规操作或用电的用户有礼有度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

4 城乡供电管理同心

在打造好硬件服务的同时,在城乡供电管理中要优化服务质量,建立咨询、投诉、反馈等软件服务措施。利用互联网、通讯设备等快速反馈机制,加大对重要用电客户、城乡重要区域的用电管理责任制。从供电公司首要负责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下至各个居点都有相应的服务区责任人管理机制,做到有事立即办的常规服务措施。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气或紧急情况下,立即开展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应急处理预案。避免拖拉办事,几天过后无人问的懒政服务。从供电公司自上而下打造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做到城市和乡村优质服务一条心。开创供电公司的优良服务品牌,塑造电网新时代新风貌。利用好的服务,吸引用电企业扎根城乡一个样,从而为地方经济做好基础用电服务。供电公司也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如建设24小时智能营业厅和社区驿站、开设电力便民服务窗口等,积极构建供电服务一体化网络,促使供电服务城乡一体化。设立24小时智能营业厅实现城乡全覆盖。与此同时,利用光纤网络日益普及的优势,在县城各个社区服务中心布设电费查询缴费一体机,开通手机掌上营业厅,打造城乡快速服务圈。

5 城乡供电质量同质

供电公司应当本着强农网、优结构、惠民生的工作方针,全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城乡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率。同时,对于改造工程项目要注重工程进度,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施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进度;注重安全质量。全面实施作业现场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到位制度,建立公司领导、安质部、纠察队、供电所、安全员等农网安全管理一体化,密织安全防护网,强化关键环节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建立查违章常态管理机制,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注重沟通协调。同时,供电公司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过程中,积极加强与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协调沟通,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农网工程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重点解决部分线路“卡脖子”、农村用电台区“低电压”和配变过负荷问题,提高用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提升供电能力,全面启动开源分流工程,通过采取负荷预测、负荷监测、规范运行、需求侧管理等措施,形成配网线路超过载治理综合疗法,有效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6 城乡供电一体化管理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城乡一体供电服务中,需要做到如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不符合城乡供电一体化建设要求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制定改进措施、整改目标和细化方案,全面实施规划建设、生产运行、营销管理、指标管控和普遍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实行城乡供电管理标准、工作流程、装备设施、服务行为、服务时限的统一管理。二是按照城乡服务同标准、同流程、同时限的要求,统一编制城乡电网规划,统一规划、建设标准,统筹城乡智能配网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城乡供电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同时,供电公司要依托配网自动化系统,完善配网监控、抢修调度等功能联动,利用配网GIS系统、客户侧供电质量系统,统一调控配网抢修、检修和运行管理,统一城乡供电各项指标,避免了城乡考核标准不一致的现象。修订各项营销管理制度,依托各类信息系统,对量、价、费、质等营销管理进行过程监控、动态稽查。三是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完善配电线路建设标准、配电室建设标准和供电台区建设标准。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绝缘化原则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线路超半径问题。大力实施标准化示范用电台区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改造,全力满足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四是加快实施供电服务一体化。立足客户需求,从原有业务导向型转变为客户导向型,根据需求进行城乡服务投入,创新城乡服务模式。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进度,提高了城乡配网健康水平,使供电服务真正沉入基层,让用户真正体验到供电服务的优质优量,真正实现供电服务无差别的城乡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供水;节水;措施

宁阳县淡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占有量仅占全国人均值的14.8%,当地居民饱受缺水之苦。为节约、保护水资源,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水利职工总结几十年来的经验,大胆探索、反复论证,最终闯出了建设新型8眼深井为水源,以优质的地下水源实施农村城乡化管理集中供水、城乡供水节水一体化的成功路子。

1.城乡供水发展简介

胡中村水源地位于城区北外环以北、伏山镇胡中村南,占地25亩。2002年10月26日,由宁阳县水务局打井队打井8眼,日供水能力70000立方米。该水源地经省、市水利专家实地勘察,地下水埋深260米――320米,为岩溶水,水质优良。2002年11月16日开始管道安装,铺设了DN500mm输水管道至小吴村水厂,架设了供电线路2860米,安装了高低压配电装置。2003年竣工通水后建设了院墙、值班室、变电室。

经过几年经验积累,并取得各级领导和群众支持的基础上,克服种种困难,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铺设供水管线500多公里,于2013年底胜利实现了全县农村户户通自来水,结束了80万群众祖祖辈辈喝苦、脏水的历史。

2012年借水务体制改革的春风,针对宁阳县污水处理厂处理水能力低,自来水水库淤积严重的实际,经过科学论证,进行改建、扩建设,其设施和规模达到了日处理能力8万吨,并正式并网投产,实现了工程“当年开工,当年运行”,满足了宁阳城区未来30年发展的供水需求。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实行对城乡供水节水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及相应的措施,对提高供水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及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城区供水与农村供水并网,实行“同水、同网、同价”,走上了城乡供水节水一体化的规范之路。

2.存在的问题

供水初期,由于管理粗放,出现了一些问题,水浪费严重,致使人均水量居高不下。

2.1管理粗放,水浪费严重

最早实现村村户户通自来水的三个乡镇,在通水之初,供水单位只在各村分管线上设置总表,村内无其他计量设施,水费按人口均摊。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村民人均日用水量70升,多者达100升以上。

2.2管道输水损失严重

县自来水公司原输水管网,均为铸铁管材,经十几年运行,因腐蚀作用许多管段已出现漏洞;有的接头密封不严,漏水严重,漏失率达12%,农村供水管网因施工质量原因,部分接头焊点不够严密,存在漏水现象;因管网分布范围广,被搞农田工程的施工机械挖断的情况时常发生,造成大量水资源流失。

3.多措并举,减少管网损失,杜绝浪费水现象

3.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为使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一凝聚着党和政府深情厚意和体现水务改革的民心德政工程,真正成为造福全县人民和促进节约用水、发挥水的综合效益的双效工程,我们未雨绸缪,制定了《宁阳县群众吃水供水工程管理办法》、《宁阳县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等有关规范性文件。其明确规定:由水务部门对全县城乡供水工程实施行业管理,实行以水养水自我完善发展的企业化管理方式;确定了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的具体方法、措施。同时,在供水企业全面推行了定岗定责、节约用水、效益考核、节约保护等方面实行明确的责任目标,采取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一条龙管理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节约用水,使水的有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将城乡供水真正纳入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3.2实行供水计划管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

为促进节水工作深入开展,为工程管理提供资金保障,实现供水工程良性循环,我们实行了计划用水制度。制度明确规定:城区居民每人每天核定生活用水量为120升;农村居民每人每天生活用水为40升;工业用水计划根据实际生产能力及各行业用水定额确定。同时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超过计划10%以内,超出部分加收100%水费。该措施推出后,利用经济杠杆,有效地遏制了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3.3三级装表,计量到户

为了强化人们节水意识,杜绝“大锅水”的浪费现象,实行了三级、四级装表制度。2013年完成了全县农村户户通自来水后,又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历时半年对供水管网进行了科学的配套改造,全县农村供水全部达到了龙头进屋、水表上锁、防冻防盗、按量收费“的城市化标准。各供水公司处理厂一律安装总水表,各用水单位、各乡镇管理站及各村庄安装分水表,村内分区域设置第三级水表,实行各用水户一户一表。对各用水户按方计量,有偿用水。为有效保证计量设施的准确性,县供水总公司购置了水表鉴定装置,对水表每年至少校核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校核更换,做到计量准确。对各级水表每月抄表三次,并及时校核、查对,杜绝了管道的跑、冒、滴、漏现象,这样不但节约了水资源,而且降低了供水成本及用水户的用水费用,使人们增强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观念,树立了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的新风尚。

3.4查漏、堵漏、减少管网损失

由于城区管网错纵复杂、老化等原有,管道漏水现象时常发生,且很难查找。针对这一情况,自来水公司周围了超声波测漏仪、培训了4名检漏人员。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对整个城区管网进行普查,查出了三大漏点,平均每月能减少供水损失6万立方米,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流失。

为控制供水损失,各供水公司都成立了维修专业队,常年对各用水单位泵站、管道、水表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检修,对发生的相关渗漏问题及时处理,有效地防止了供水损失,同时维护了供水公司的切身利益。

4.科学管理,促进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

4.1加强城乡供水节水统一管理,保障社会各业用水

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真正形成以水养水、不断发展的良性机制,水务局将城市和乡村供水公司进一步整合,成立组建宁阳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实行目标化管理。今后对各行业用水统筹兼顾、统一调度、统一分配,制止了过去几家供水公司争利益、推责任的现象,保障了社会各业的用水需求,步入了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新轨道,培植建立了全县统一的企业化供水的水市场和新机制。

4.2依法带水,进一步提高水有效利用率

严格执行《水法》赋予的“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按照《水法》规定,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长期的硬性措施,落实到各行各业、家家户户。认真规范和指导用水户的节水工作,切实做到“三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切实行加强对节水工作的领导,实行节水目标责任制,同时应尽快出台“节能用水管理办法”,使节约用水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4.3拓宽供水市场、提倡节约用水,促进城乡供水节水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城乡一体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实践;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推动,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愈来愈重要。在近些年,榆林市不断推动城市化进程,公共设施和相关事业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促使在城乡区域供水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多,供水的覆盖面积不断被扩大。极大地解决了供水不足和用水困难的矛盾问题,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优化了水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榆林市属于陕北地区,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东面近邻黄河与山西相接,西面连接宁夏省、甘肃省,背面与内蒙相邻,南面与延安市相接,共有1个区11个县。榆林市地貌几乎以长城为界,北部是风沙草滩区域,南部多黄土丘陵和沟壑,气候干旱少雨,是一个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

一、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作用

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实施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饮用清洁水资源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实现和实施已经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中的一份子。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实施在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优化配置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改善了由于水资源短缺、水利用的方式比较粗放以及水环境生态恶化的现象。

二、对城乡供水经营管理的操作进行分析

1.强调管理,领导力的体现

大局统筹,政策具体实施,饮水工程已纳入榆林市的规范化管理,充分保证工程效益,确保饮用水的水质保障具体政策比如成立专门的一用水质检部门;完善内部管理机构,规划管理,各站点专人负责,统一严格标准要求上岗;建立规章制度,按条例办事,使水站的生产经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些制度的执行者,必须严格要求自身作则,才是城乡供水经营实际操作的重中之重。

2.强调统筹,执行力的规范

榆林市的具体地域情况复杂,经多方面研究,由上到下,由整体到个体,逐级下放,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整体规划,全面覆盖,在保证整体供水面的基础上细化榆林市每一个需要供水的地点,下级地方也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做好每一项为民服务的水利政策,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个详细的任务指标,为民谋福利,强调执行力,心无杂念的只去做好工作就可以。国家不会亏待付出的人,人民更会感恩为他们谋福利的每一位执行者。

3.确保质量,严格把控项目管理

成立专门的饮水工程项目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原则政策办事,在施工过程中,由单位法人负责整个项目建设,协同相关部门实施,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招标投标实施工程,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场监督,专人监管,科学控制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不合格就返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而且要运用先进技术,新设备,不断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消耗,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而不是采用劣质材料降低成本,不然钱多花,质量不到位,使用年限短,这就是浪费。

三、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用于供水的设备使用时间过长,出现的老化现象

从当下全省建设的供水部门来分析,大部分的自来水公司都在亏损中经营,有的自来水公司的负债甚至超过了总资产的一半,这些自来水公司在大多成立的时间较早,在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用水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这些自来水公司建立的时间距现在可能已经很远,在经营过程中供水设备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到现在有一大部分的供水设备失修、供水和回收废水的管道都有所老化,加上榆林市乃至陕西省都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供水和用水需求方面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但是如果将供水管线统一更换便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我省市、县又比较多,资金的投入量难以估计,由于在管理职能方面不断地被转移,上述所说的困难全都转移到水利部门等待解决。

2.思想观念落后,增加了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在供水一体化问题上的认识与想法不尽相同,有些就职于水利部门基层的负责人员,注意力都在国家投资的申请上,从而忽视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且在水利事业发展中,基层负责人员并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再加上自身的科技条件没有得到加强,导致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出现问题时基层负责人员互相推诿责任,对问题置之不理,从而加重了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3.客观方面,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社会人群,形形,各个方面不同性质的因素纠缠不清,最终导致了基层官员的思想负担。社会各界都考虑对自己有利的实施方案,比如申请假投资,每个企业单位都想将资金拉到自己的地方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想法很对,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国家宏观方面的调控和布局,使社会各界觉得不公平,从而难能达成一致。每个人的想法其实都正确,只是看他是否可以站到宏观角度上考虑。许多比较好的水利政策不能如愿实施的原因就在这儿,再加上榆林市本来就属黄土高原地带,水资源短缺,人们对水资源的渴求以及利己行为的出现也情有可原,但是这种行为会对供水经营一体化的实施造成影响。所以有必要要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做好基层工作,勇于承担责任。

四、城乡供水经营一体化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措施

1.对供水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减缓老化

对供水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尽量使设备的老化减缓,必要时将供水设备进行更换。对部分老化严重的供水或者废水回收管道进行更换,并进行定时保养。水利部门可以通过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自来水公司的经营水平等。

2.改善思想观念,减轻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负担

改善水利部门尤其是工作在基层岗位上水利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将重视向国家申请投资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通过行业的优势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将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水利事业的发展上,使自身的科技条件得到加强,为创造更多的经济来源和经济效益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各部门人员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避免基层负责人遇见问题互相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遇到问题积极承担、积极向办法讨论并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困难被化解。齐心协力将供水经营管理做好,从而减轻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3.减轻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

需要提高全民意识,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全民勇于奉献,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减轻基层官员的思想负担。从宏观方面考虑,各地方间应该互相协作,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还可以使得合作伙伴间的经济实力也得到提高,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促进我国水利方面的政策可以正常顺利地进行实施和推广,榆林市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应该重视基层工作,勇于承担责任,互相支持、合作,形成社会凝聚力,以达到减缓社会方面带给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的阻力,促进其发展。

五、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后的实效

我省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城市,很好地解决了城市供水不足的矛盾,并使之得到了很好的缓解,用于饮用水提供场所的自来水公司的经营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供水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和以前相比,在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以后,自来水公司的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亏损经营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而且,处理饮用水的设备和经济指标也得到了提高,并且获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评价,比如,由于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某自来水公司的供水量与之前相比增长了20%,水费的回收也提高了许多,达到85%左右,扭转了亏损经营的局面,并开创了经营管理新局面。

2.供水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使水资源得到了统一调配,优化配置和合理地利用。各地供水部门可以积极地将地表蓄水设施的作用进行发挥,形成新的供水格局,供水部门直接管辖的城乡饮水水源、农田灌溉的水源与自来水管网进行并接,形成城乡供水联网互补的格局,进而使城乡自来水水资源匮乏的矛盾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居民由于担心缺水问题而人心惶惶的局面得到稳定,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也是农村供水向城市化方向迈进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曾加友.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2]万灏.平原县水务信息化规划[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

城乡一体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江苏 公共服务与管理 一体化

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江苏省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努力实现社会事业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等,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现状

江苏省近年来着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为人瞩目的成果,尤其体现在其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及社会保障的发展方面。

(一)医疗卫生体制一体化改革初见成效

医疗体制全面改革,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第一,财政投入增加,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江苏省针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化解,取得一定成效;第二,城乡医疗资源放量增长,民办医疗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省卫生机构总数13451个,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95%,乡镇卫生院1219个,床位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2万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第三,城乡惠民医疗形式多样,城乡资源共享,困难群众医疗问题得到缓解。江苏省惠民医院普遍实行“五免五减半”政策,人均诊疗费和住院费普通费用低30%左右。

(二)居民养老保障初步实现“老有所养”

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5%,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6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200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3%和21.8%。80%的县建有示范性养老机构,建成57所示范性残疾人托养机构,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基本实现老有所养。

(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

政府鼓励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同时健全“低保”标准增长机制,2012年江苏省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最高可达515元。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2倍范围内的生活困难人群,以及因大重病或遭遇突发灾害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由政府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四)积极的扶持政策保障居民就业创业

加大就业服务和创业培训力度,激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实行保底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当年动态清零。确保城镇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就业扶持政策。年内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连续28个月保持动态为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1万人,返乡农民工基本实现就业。

总之,江苏按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多层次全面覆盖,公共服务走上新台阶。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公共服务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几个方面。

(一)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力度不到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管理机制欠缺的问题尤为突出。调查显示约50%的城市居民认为应当提高医保报销额度,降低医疗费药费;在具体操作规范层面,有的医生工作态度不严谨,书写医嘱或药方不规范,字迹潦草,致使收费人员少收费或多收费;此外,不合理使用高额耗材,医生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诱导病人选用一次性高额耗材的现象很常见,导致收费价格较高。对农民而言,往往越是在城市的医院、较大的医院报销比例就越低,农村医疗保险手续繁琐,时效性差,这正是新农合的困境。

社会保障方面,从表1可知,苏南、苏中、苏北分别有77.58%、67%、46.71%的农村居民表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太大,而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仍有分别为52.53%、56%和43.75%的人认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太大,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仍然是三地社会保障面临的严重问题。在苏南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他们未能与社会其他群体一样分享到同等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生活仍旧十分艰辛;社会养老覆盖面不够广泛,部分未办理养老保险、养老金的群众,其子女面临较大生活压力,养老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失衡

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异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导致条块分割的状况相当严重,城乡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的转换至今仍存在困难,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江苏省城乡失衡局面,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三个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虽然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依然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2007年为2.50∶1,到2010年达到了2.53∶1。同时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高于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一倍以上,给农民看病造成了沉重负担。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在面临大病时,无法承担医疗费用者绝非个别,收入的不平等转化为医疗费用负担的不平等,并进而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消费水平的不平等,这将会进一步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2.城乡公共投入不平衡。长期存在的城乡财政二元分割体制导致江苏省公共投入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支出、社会资本向城市倾斜,而农村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等方面。长期以来,政府偏重于支持城市发展,而农民几乎只能依靠农村集体所有的资源和财产来谋求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江苏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但是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依然不足,基层政府财政压力仍然很大,比如苏北在城乡公共投入上的差距就已经尤为明显。

3.城乡社会事业失衡发展。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但江苏省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已成为制约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的瓶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无论城市与农村之间,还是苏南与苏北之间,社会事业在资源配置、基础建设、人才配备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网络技术支撑力度小,信息化不够;覆盖面没有达到村级机构;另外,市和各个市区层面的办理经费没落实到位,乡镇一级基本未纳入体制范围。这种种资源的缺乏及不合理配置现象,制约了江苏省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服务主体单一且缺乏多元化保障格局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扮演着雇主与担保人的双重角色,这样的“全能政府”不但要承担公共服务的全部责任,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自我监督,因而其服务质量往往不能保证。且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压力很大。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差距,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出现,相应的医疗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出现多样化。尽管这些医院的条件、设备、服务水平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多样化的供给模式仍未真正形成。并且在利益驱动机制下,服务供给模式向中高档快速发展,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而单一的公立医院占主导的供给模式却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政府财力有限,医疗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门槛过高,导致医疗资源不足,公立医院缺乏有力竞争,故而很难促进医院节约成本、降低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这是目前医疗保障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一体化进程

1.“苏南模式”弊端成为制约该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进程的瓶颈。在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初期,苏南地区利用经济发展的优势,依靠乡村工业和集体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南特色的“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但是苏南模式的成果卓著,弊端也不少,苏南行政区经济行为方式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乡村企业在农村当地乡村社区内投资建设,并招收当地农民工作,实际上形成了由一块块在乡镇政府主导下的社区经济组合模式。这种模式的成败与否,由封闭在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兴衰起落决定,而乡镇企业的兴衰起落也势必同社区政府的决策思路和管理乡镇企业发展的机制密不可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的发展必然使企业局限于某一个地区,不能形成规模,加深了苏南各个地区的分割,人为分割了各个乡镇;由于人口居住相对集中,资源相对匮乏,基础物资的价格也比苏中、苏北地区高上许多,这为苏南地区的基层群众增添了负担。公共服务价格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而苏南地区价格往往高出其他地区数倍,而财富分配并不均匀,即使在富裕地区,人民生活条件还是有着一定差异,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物价始终是牵动心头的大问题。

2.苏中缺乏符合当地特色的政策。苏中地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差距拉大的倾向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及时纠偏和调控,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苏中公共服务的发展缺乏符合当地特色的配套政策。苏中地区作为苏南、苏北的连接带,地区发展往往带有某些苏南、苏北发展的影子,整体发展缺乏特色。虽然目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苏中公共服务的发展,可是如果没有适宜的政策出台,在公共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倒退现象,这会给苏中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给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带来隐忧。

3.苏北地区落后的文化与经济水平影响其公共服务与管理的一体化。苏北地域文化相对落后,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思想较为保守,缺乏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苏北地区的文盲率为6.92%,政府工作仍旧是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广大百姓的思想观念仍旧落后,他们依然囿于官本位的思想,不能为自身合法权益与政府积极对话;另一方面,苏北经济落后致使城乡一体化工作缺乏动力,经济落后致使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顺利开展,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很难满足当地需求。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建议

(一)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五个一体化”

从制度和机制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就业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等;统筹城乡劳动力培训制度,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农村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投资力度,实现城乡教育卫生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和卫生医疗服务水平。要从政策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事业一体化,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城乡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创新有利于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倡导“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政府理念,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为主导,服务公众和社会为核心职能,以高效为服务目标,公民的满意为宗旨。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机制创新,科学划分公共服务范围,合理分工落实责任,统筹管理各职能部门,搭建城乡一体化服务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健康、稳定发展。大力推动试点地区建设,创造更多机遇和提供更多便利,为试点的稳步推进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加快推进全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进展,创建江苏城乡发展新局面。

(二)构建统一平台,整合城乡管理机构

就江苏省目前的公共服务建设现状来看,经济条件已经不再是阻碍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是其不合理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不仅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欠缺合理设置,而且城市也存在着设置混乱、职责权力相互交叉、政出多门、政策不统一等不合理现象,严重降低了公共服务建设的效率,使得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落不到实处。

对此可分两步走,首先,按照大部门体制的思想,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通道,形成领导体制一体化,建立综合协调机构,为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提供统一的组织平台。形成城市工作、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推进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设立专门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机构,整合城乡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合理调整部门职责,避免因职能交叉而导致责权不清、效率低下,实行城乡统筹,建立相互对应的服务与管理机构,在管理平台上做好准备;其次,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以城乡服务对象一体化,服务程序标准化,服务内容协调化为目标,借助平台优势,将城镇现有服务体系和经验向乡村推广和延伸,促进城乡社会资源共享。总之,政府在服务与管理的过程中应突破原有条块式的管理模式,整合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通道,根据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原则为农民提供高品质服务。

(三)培植第三部门体系,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

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有两种:政府和第三部门。政府代表着体制内的供给方式,而第三部门则是一种体制外供给方式。体制内的供给者和体制外的供给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合作,结成伙伴关系同时相互监督、协同发展。当前中国的第三部门大部分是体制内的,即具有官民二重性;而西方国家的第三部门基本都是体制外的,更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

基于当前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突出的现状,城乡公共服务运行模式宏观上应采用“多元化”保障模式,即强调政府肩负的公共服务的主导责任,在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下构建由政府主导,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及社会成员个人共担责任的公共服务与管理模式,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首先,要强化第三部门的社会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要扩大第三部门自,使其运作更高效,让第三部门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减轻政府压力,优化第三部门各项职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社会。其次,要调动社会资源,扩大第三部门的覆盖范围,使其占据到各行各业,均衡分布到城乡的各个区域,尤其是要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部门,达到城乡第三部门服务一体化。最后,政府指导第三部门发展,必要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并建立良好的监督体系。最终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第三部门体系,促使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承担主体多元化。

(四)尊重地方特色,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既存在城乡差异,也存在区域差别。苏南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已初具成效,苏北、苏中虽然也在工业、投资和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呈快速发展,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增加了一定的后发优势,但是苏中和苏北城乡公共服务和管理一体化才刚刚起步。因而,苏中要保持经济增长势头,借助苏南的带动作用,搞活自己的特色经济,利用已经取得的成果,继续大力建设“金保工程”,推广城乡社会保障“一卡通”,带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苏北则要取长补短,借鉴苏南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经验,分阶段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与此同时,城乡协同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型农业和推动农民市民化尤为重要,即“三农”问题是核心问题,依然是现阶段城乡建设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当继续加强产权制度及户籍制度的试点改革,积极创新有利于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新体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发展新产业、壮大新组织、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结论

江苏省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境和障碍。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迥异,城乡社会经济水平悬殊,必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拓一条具有江苏各地区特点且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全面统筹全省三个区域公共事业发展,兼顾城乡协调性,从管理机制、管理平台建设、第三部门体系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几个方面,分部门分阶段施行,形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优势互补、和谐共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景新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张邦辉.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李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J].理论探讨,2008(11)

5.郭素华.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乡村治理[J].西华大学学报,2010(1)

6.汪来杰.地方政府体制的重构—以服务型地方政府为分析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0(2)

7.康永超.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J].理论探索,2012(1)

城乡一体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方式;手段

由于我国近年来城市规模面积不断提升,城市的边界地区存在着大量乡镇地区,这部分地区承着农业生产的功能。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占。因此为了在城市面积扩张的同时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各地政府对城乡地区的设计规划要有统筹安排,要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发展走向现代化。

1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概述

在国家发展水平到达一定阶段后,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城乡之间的交流越发密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人口的流动以及政府部门主动的介入,都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行的动力。如何处理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与较为落后的农村经济是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工作的难点所在。

2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用地缺乏规划

近年来我国农村可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种植效率不断缩小,许多农村对农业用地的使部分用规划缺乏科学指导,种植的农作物经济效益低下、种植效率缓慢、难以为农民提供足够的经济利益,这就使部分村镇为了提高农业用地的经济效益将其改造为城市建筑用地,导致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不断缩减,并且部分城乡政府对占用的农业耕地补偿规划工作不重视,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

2.2 城乡规划管理缺乏稳定性

在进行城乡规划的统筹安排工作时受到各地政府颁布的政策变动的影响,会导致投资方和设计规划方案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政府和投资方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使得城乡规划方案经常变动缺乏稳定。还有部分地方政府在规划初期缺乏专业人士进行科学的指导,许多规划方案由当地领导个人感觉规划具体内容,导致方案缺乏足够的稳定性。

2.3 建设投入资金匮乏

目前,中小城镇由于地处偏僻规模狭小等原因,难以获取足够的发展资金完善基本设施建设。从金融经济角度,中小城镇当地的金融经济基层组织相互兼并以节约开支成本,国家对各地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又偏向了大中城市。因此中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土地价值的提升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缺乏资金投入,难以获得融资是阻碍中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3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实施的方式

3.1 整合目前规划体系

对当前管理城乡规划工作的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建立起全新的辐射区域较大的规划管理体系,以保证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对当前这一体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对当前的城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主要针对城市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各地政府要主动承担其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现对规划管理地区的统筹安排。通过解放城乡地区的生产要素,推动城乡地区高速发展。

3.2 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离不开当地各项生产要素的帮助,通过对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三废进行妥善处理,防止污染物破坏乡镇周边的生态环境。在开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时,要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保护当地的特有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处。

3.3 使用现代科技监测城乡规划动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地政府在开展工作时也要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开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要重视先进科技在城乡规划工作中能够起到的作用,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辅助各地政府部门进行管理。

3.4 培养专业城乡规划管理人员

由于大城市能够为专业的城乡规划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作待遇,中小城镇极度缺乏专业的规划管理人员,并且当前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难以承担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因此要重视起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对当前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课程提高其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招收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到中小城镇进行工作,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推进速度。

3.5 政府机关应加强引导,努力搞好乡镇企业改革

政府部门要承担起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政府部门在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当地的乡镇企业等相关机构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推动各地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例如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为有前途的乡镇企业提供部分资金贷款的支持等,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使各乡镇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为保证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贯彻实施,保证城市和农村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就需要帮助建立起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联系,强化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使城市能够带动周边乡镇地区经济发展,周边地区的发展再反哺城市。改变原本城乡规划管理的二元结构体系并且帮助城市和乡镇之间相互推动协调发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对当前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完善,根据各地实际的发展情况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