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科技的应用

现代科技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科技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科技的应用

现代科技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鼻咽肿瘤舌下神经辐射损伤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以及综合治疗的应用,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人们对生存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该病常以发音、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笔者对可能影响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发生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的防治。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7年8月~1998年5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326例,男性234例,女性92例;中位年龄44.6岁(16~79岁)。病理类型:低分化鳞癌304例,泡状核细胞癌19例,未分化癌3例。按鼻咽癌1992福州分期标准[1]:Ⅰ期7例,Ⅱ期73例,Ⅲ期160例,Ⅳ期86例。

1.2仪器Clinic1800型高能直线加速器(美国瓦里安);Clinic6/100型低能直线加速器(美国瓦里安);T-1000型钴-60治疗机(加拿大Theratron);Stabilipan型深部线治疗机(德国西门子)。

1.3方法鼻咽部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6MV线或60Coγ线照射:266例先采用面颈联合野+下颈切线野照射DT36~40G,后改为双耳前野+全颈切线野照射(A放疗方案);60例为全程采用双耳前野+全颈切线野照射(B放疗方案)。鼻咽照射总剂量为70~82G,其中32例接受颅底野加量照射4~10G;上颈部照射48~76G,颈部无淋巴结转移者上颈部照射48~50G,有转移者切线野照射后以200kV深部线(半价层为1.16mmCu)或9MeV电子线补量照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分割方法。91例患者配合使用顺铂(DDP)加5-氟尿嘧啶(5-Fu)方案行诱导化疗和/或辅助化疗2~3个周期。用药量为DDP80mg/m2,5-Fu1000mg/m2。

1.4诊断依据(1)较长潜伏期(≥3个月);(2)舌下神经损伤:单侧损伤者,患侧舌肌无力,伸舌偏向患侧,并有舌肌萎缩及肌纤维震颤,可伴有言语不清及偶发呛咳;双侧损伤者,发音、吞咽及咀嚼很困难,双侧舌肌萎缩,伸舌无力;(3)不伴持续性头痛;(4)临床表现稳定或进展缓慢,持续>1年。

1.5统计学处理以Ecel软件收集、整理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对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的因素及数量化情况见表1。

表1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略)

如单侧舌下神经损伤者取损伤侧上颈部的照射剂量,如双侧均损伤者取较低照射剂量一侧颈部,如双侧均无损伤者取较高照射剂量一侧颈部。#:上颈部皮肤急性放射毒性分级参照CTCV2.0评价标准[2]。

2结果

2.1舌下神经损伤发生率326例鼻咽癌患者中,舌下神经损伤34例,发生率10.4%;其中双侧损伤11例。潜伏期为10~84个月,中位潜伏期39个月。

2.2多因素分析用向后删除法,Entrα=0.05,Removalα=0.1的水准下,筛选出N分期、上颈部照射剂量、上颈部皮肤急性放射毒性分级三个因素与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有关(表2)。患者的平均N分期、平均上颈部照射剂量和上颈部皮肤急性放射毒性分级情况见表3。

表2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表3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影响因素的平均值(略)

3讨论

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低,潜伏期较长[3]。本组病例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的中位潜伏期较短,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魏宝清研究发现,放射性后组颅神经损伤的发生与照射技术有明显关系;1970年代以来国内普遍采用耳前野+颈前切线野照射,使放射性颅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从5.8%~6.5%上升到14.9%~20.6%[4]。罗伟等进行前瞻性研究,对采用同一、综合面颈联合野与常规方案(面颈分野)治疗鼻咽癌进行比较,发现改进方案后不但提高了生存率,而且后组颅神经放射损伤(3/62)低于常规方案治疗(10/62)[5]。本组病例分析表明,面颈联合野的应用与否与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无关,可能是由于笔者仅在放射治疗的前半程应用面颈联合野照射36~40G,后半程仍然采用耳前野+前颈切线野的照射方式。全颈切线野与耳前野后下角的重叠区仍然受到高分割量及高总剂量的照射,导致颈动脉鞘区高剂量,引起该区软组织纤维化,压迫、牵拉引起后组颅神经损伤,特别是舌下神经损伤。

现代科技的应用范文第2篇

1 利用现代科技,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文物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是古建筑修缮工程遵循的根本原则。前辈文物保护专家把这个原则具体化为“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那么,古建筑群的原状到底如何,就是我们为贯彻《文物保护法》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1.1 认知和记录建筑的原型制

按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常规,在进行古建筑维修之前,必须进行现状勘查和勘测。在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只能用最基本的手工工具进行徒手测绘。8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人们创造了数不清的新技术,就测绘行业说,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突出的一项。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下建筑内外形制的原状。扫描结果与徒手测绘相比,精确度提高了,一些复杂的数值得到表现,比如屋脊的曲线形态,正脊生起,屋角的起翘,一些仅凭肉眼难以发现的细节也得到记录。而且在电子图上可以直接读取有关数据,比如梁、檩、枋等建筑构件的长、宽、高,它们的下垂、倾斜、扭曲、歪闪等等。如果在修缮前后都进行一次扫描,还可以直观地发现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未改变文物的原形制,文物建筑的问题是否得到了纠正,起到监测作用。

1.2 记录和认知建筑的原材料

古代建筑绝大多数是木结构、砖石结构。就木结构而言,所使用木材的树种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关系着建筑安全,也反映着古代工匠的科技水平和当时一些社会现象。以往对于古建筑木构件的树种鉴定,都是由工匠凭经验进行。树种名也是由工匠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在历史档案记载中也常有一些讲法,如老黄松木、金丝楠、铜铁糙等,树种定名与现代分类学不对应。利用现代科技通过木材显微解剖等鉴定方法,如故宫博物院对武英殿大木结构用材树种给以符合现代分类学的名称。经过现代的树种鉴定,“老黄松”学名应是油松;“金丝楠”目前已发现是桢楠和润楠两个树种;“铜铁糙”应是檀木属的不同的树种。使树种的古代名称与现代名称相对应,有利于我们利用现代研究成果更准确地了解木材的性能。

文物的价值在于它饱含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武英殿等结构用材的鉴定和研究,使我们对于古代匠师对木材性质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有了具体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实实在在地认识他们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达到的水平,从而对我国古建筑营造的科学水平做出评估。对武英殿建筑群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古建筑结构用材的研究,可以印证古代档案的记载,客观地反映历史社会情况的演变。将来研究推广到全国古建筑以后,木材树种的变化的规律会更清晰,会使中国古代匠师对古建筑所用木材的认识、掌握的历史过程提供轨迹,也很可能为各个朝代古建筑档案里记载不充分的那些建筑的年代鉴定提供有价值的旁证。

1.3 认知和再现传统工艺技术,对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进行记录、传承

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是中国的一种“手艺”,要准确地掌握需要师徒传授的链条,也需要徒弟有一定素质,心灵手巧。确实包涵一些难以言传的内容。中国古建筑常讲的工种,每种都有基本要求和一些特殊技巧。在修复修缮古建筑过程中,我们注意记录其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同时详细记录修复过程。这项工作是古建筑修缮、特别是古建筑落架大修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这里提到是希望引起重视。

2 利用现代科技保护文物建筑

《威尼斯》修复章第10条:“当传统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代的结构和保护技术来加固文物建筑。但这种技术应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经实验证明其有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2条:“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才可以使用。”对《威尼斯》有所发展。我国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实践说明这两条规定是准确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木结构建筑发展史的国家,对建筑的建造、保养维护更新、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经验和管理制度,成功地保证和延长了建筑的使用价值,维持了建筑应有的外貌和景观的美学特征,而且成为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唯独这些经验的着眼点首先在于保障建筑的使用,在于通过建筑表现制度,一座不能再使用或者观念失宜的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这与当代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目标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对于石质文物风化、彩画老化等问题,除了及时更新之外,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这些恰恰是现代文物保护最多着眼的地方。

古建筑是用多种自然的和人工制造的建筑材料营造的,各种材料在岁月中的退化过程和呈现的面貌有极大的差异,同类材料处于室内、室外不同的位置其老化过程和寿命就不相同,而不同类别材料即使在相同的外界环境下其保存状况也极不同。因此只能针对每一种材料或者作品,针对不同环境分类研究。近年来,在中国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合作的科技保护项目、与美国建筑文物基金会进行的保护项目等等,都使我们对建筑文物科技保护取得更深入的认识。

2.1 应该制定针对每一类保护对象的保护程序

在古建筑保护中,有石质文物、彩画、内装修的不同工艺等等的保护。所遵循的程序是:首先,分别保护对象的门类,研究提出现状记录标准。作为现状记录有一个总的要求,按照要求,把要调查记录的对象用实测图和照片完整地表现出来。然后把勘察所得文物的各类病害进行分类,逐类设计图标,标注在图纸上。最终文件是图文并茂的,有几类病害、到什么程度、占多大面积、一目了然。其次,根据勘察结果,进行病害机理研究。必要时进行取样,分析其材料成分、病害物质成分及其侵入文物的状况。再次,针对保护要求,试验、筛选保护材料,制定保护实施工艺。最后,小范围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完成保护方案。

2.2 从科学试验到实施的过程要十分慎重

前引《威尼斯》和《准则》对现代科技的应用都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进行此类工作的前提。在具体的项目中,我们坚持以下几个原则:①所有的化学试剂都必须是经过长期试验的,在别的地方或者其他项目中认定是无害、可逆而有效的。②化学试剂对文物的影响是有强度区别的,在试验和筛选时必须首选强度低的,无效时再逐渐加大强度。化学试剂的浓度也要进行类似的控制。③应该预先确定保护的效果。试验中做几组不同干预程度的样本,研究确定一组作为预期样本,按照这个样本实施保护。④必须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⑤必须制订方案的实施工艺要求,各工序的顺序,化学试剂的浓度和次数,最佳实施条件等等,都要得到重视。

2.3 对古建筑的安全防灾设施进行研究

我们已经认识到,对古建筑的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是古建筑保护的一个根本条件,涉及到宏观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对于开放单位,应该进行旅游承载量的研究。还有古建筑的安全防灾设施,现在普遍解决了防雷问题。而火灾的预防只能做到及早预报。近年北方也出现了白蚁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科技的用武之地。

3 解决好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问题

通过现代科技更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完全必要的,应该是我们领域的一种创新。

3.1 运用更准确的认知成果精密地保护文物

相对于传统技术,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方面有特殊优势。由于对保护对象更准确地认知,采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技术措施更科学。如大木结构用材树种的鉴定研究,为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是当大木构件需要进行加固甚至需要更换的时候,一定要选取同样的木材。如果大木构件需要保护甚至更换,就一定要选择性质相近的木料,而不是片面追求力学性质最强的木材。以免发生改变文物原状、改变结构受力平衡而发生文物损坏的事情。对于大木结构加固、外檐彩画复原、屋顶维修等项目采用的主要是传统修缮技术手段。而对于石质文物的保护、笔画的保护除防水防风化等物理手段外,很多时候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这样分门别类选择适用的手段,可以达到既祛病延年,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建筑外表面材料、从而保存更多的文物价值的目的。

现代科技对古建筑材料的认知,使我们可以提出按照古代质量标准,复制古建筑材料的生产标准。目前大部分古建筑保护工地,只能按照现代定额和物价,在现代建筑材料市场上购买建筑材料,比如青砖,一般难以达到古建筑材料应有质量标准,古建筑保护工程得不到材料的质量保证。老一辈专家对此忧心忡忡。今后应当试验复制古建筑材料,使古建筑材料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最大限度延缓古建筑的寿命。

3.2 解决好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问题

现代科技手段虽然有上述优势,但是却不能代替传统技术,甚至不应该设想去改造它,就是《准则》所说,它也是要保留的。应该做到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展所长,各有侧重。要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维修”概念中,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观念。如何发掘、继承传统工艺技术的遗产,使之成为文物保护的手段,老一辈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实践,作了一些理论总结。比如按时进行岁修保养,屋顶按季节除草清垄,及时清理雨水沟(淘沟),补抹灰皮等等,都是当时维护建筑完好的技术,今天也同样是保护文物建筑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最少干预”的手段,因此被归纳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如果不分保护对象的保存情况,只用传统的油漆彩画技术、石质文物复制技术等去更新,就可能变为文物保护中的消极因素。同时,现代科技手段也不是可以代替一切,应该及时掌握国际同行业的新动态,积极探索,丰富保护手段。

3.3 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整理历史档案,记录保护维修过程

现代科技的应用范文第3篇

一、利用现代科技教育――增强学生的感悟

教育体制改革后,小学科学的教学利用各种新型的软件、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方式。通过现代科技的教育方法,能让教学模式变得与时俱进,让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利于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有效地结合了课内课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利用现代科技教育技术,能在课堂上引入许多与课本知R相关的教学素材,比如图片、视频、文字等,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打开学生的眼界,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科技知识的求知欲。学生会根据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素材,积极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做到把教学素材和课本知识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达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提升学生思想感悟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教育的方法,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比如可以在课堂上用热水和冷水做实验,准备两个杯子,分别倒入冷水和热水,再加入等量的冰糖,让学生观察冰糖分别在冷水和热水里的融化速度,这样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温度变化以及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也可以举例子让学生思考,比如每年冬天下雪时,阴天积雪融化得比较慢,而有阳光的时候,积雪就能很快地融化。这些例子都能很好地说明温度变化带来不同的情况。教师应当多举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作为科学课堂里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科学知识。

二、落实现代科技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仅仅加入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是不够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科学技术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就要落实科技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让教学不再是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让学生真正从内心的感悟出发,结合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现代的科学技术,把学习科学知识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养成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索新领域的好习惯,才能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显现出科技教学的极大优势。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科技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图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师所给的科学素材,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不理解或者不懂的知识与他人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能让学生全方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自然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确含义及表现形式,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从而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举动物界的一些动物的捕食关系,让学生们自由思考,并画出食物链,这样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知识点。比如,兔子吃草,蛇和鹰又吃兔子,同时,蛇还吃老鼠,老鼠又以更弱小的动物为食。这样一条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圈,就构成许多条食物链,食物链之间又形成食物网。教师通过举各种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科学例子来提高科技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科学。

三、实施现代科技方案――丰富科学的内容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创新和提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实施好科学教学方案,让课堂内容更丰富多彩而具有时代气息,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太依赖于课本理论,而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之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强,思维想象空间有待提高,如果教师太过于依赖于一成不变的课本理论知识,只会给学生加重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学中把实验与知识相结合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方案,多创新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合理分配内容,真正做到把科学教学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想要给学生构造一个完美和丰富的教学课堂,必须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设计好现代科技方案,才能让课堂步骤实施起来有条不紊,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科学的氛围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紧跟老师的教学步骤进行学习和思考,才能达到丰富课堂和落实好教学要求的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课,把学生按一定的规则分为相应的讨论小组,从而进行讨论交流互动。并搜集一些相关的实验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教学“岩石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有关于岩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观赏,从而真正爱上大自然、爱上科学。

现代科技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加之,各学科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很多教师乐于直接采用CAI进行教学。一些人为了迎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做法,在认识上也存在逢课必用多媒体的误区。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好像不用多媒体课件就等于直接被淘汰。导致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使用频繁,形式大于内容。加之一些课件漏洞百出,粗制滥造,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理性的使用课件,正确的制作课件,从而把多媒体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确实值得英语教师进行反思:

一、不能光看“形式”热闹,更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突出情境,交流,互动。在这方面多媒体课件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可以引入图片、声音、影像等素材帮助学生进行认知,模拟教学情境开展英语练习。然而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只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不管教学效果。英语是一门语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并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完成训练。传统的板书和师生对话还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通过教师板书既可以对指定的句型的结构和用法进行深入分析,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预留”了一定的思考时间。师生对话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

二、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不用能电子板书替代传统板书

多媒体课件不是电子板书。一些教师认为课堂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师便无所事事,只需轻轻操纵电脑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先,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形式,而非全部内容。其次,教学课件是教师教学思路和智慧的结晶,需要精心设计。英语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能因为使用了多媒体而禁锢了学生的创新力和发散性思维。另外,单一的使用多媒体课件也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

三、英语课件在设计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都要遵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规律。英语学科也不例外。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即知识较为浅显的,由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本上提供素材的,避免在课件中二次出现。要力求通过多媒体来创设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牛津7A《Finding your way》一课的Grammar时,语句练习主要涉及运动方向介词。如何用正确的介词以及句式表示动作的方向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笔者认为,本节使用多媒体CAI能够形象直观的来模仿场景。如在FLASH课件中,用不同线条标出路线,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不同的教学反馈,或者抽取随机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等均能起到练习与巩固的目的。

四、课件设计需要全盘考虑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够做成相应的课件,也不是所有的能制成课件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通过课件来呈现。比如课文中常见的情景对话就比较适合用课件来呈现,而听力训练虽然也可以制成课件,但一艘情况之下倒不如使用录音机更方便。我认为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在制作课件之前进行全盘考虑是很有必要的。

五、英语教师应该真正参与课件设计

有一些课件虽然有英语教师的参与,但主体内容却是计算机教师根据英语教师的备课凭感觉做出来的,制作出来的课件“先天不足”,出现多次修改课件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名义上的参与者变成真正的参与者,是英语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将其教学思想真正地体现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CAI的教学目的。

总之,计算机辅助教学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变革,但是,多媒体参与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 首先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频度。多媒体的设计和运用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2 多媒体的运用要审时度势。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适时运用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强烈、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这样才能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现代科技的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职英语 课堂教学

   1、目前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头戏”,在其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增强高等职业学院的英语教育实力,是目前各方关注的重点。

    从目前的高等职业学院的英语教育的现状来说,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1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但是招生方“数量”飞涨的同时,学生“质量”没有上升的趋势或持平的趋势,甚至许多高校出现了学生素质下降情况。

    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高职以前的英语就平平。在人学之后,这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常常出现英语成绩不高、知识结构不完整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都会降低甚至抛掉学习英语的信心,没有自觉性可言,呈现出消极被动的学习状况,最终放弃英语。

1.2教学模式陈旧

    因为大部分的英语教师都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模仿过去和习惯过去的惯性作用之下,许多高职的英语教师还喜欢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英语课堂的组织。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机械地做笔记。许多英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外语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的便利条件,他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原来的认识层次上,缺乏对新的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学习。

2、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已经被各个高职院校广泛采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英语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更加多样和生动,传统教学中呆板和机械被一扫而空。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1多媒体在对话教学中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中,对话练习最重要的就是“听”和“说”。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听”和“说”的能力,弥补我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听”和“说”的短板。

2.1.1在听力训练方一面

    英语听力作为我国英语教育和学生英语能力的短板,形成的原因有非常多,传统英语教学对听力能力的忽视就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都开设了英语听力训练课,但是收效甚微。首先是长期的“听力弱项”使得学生面对听力训练都有或多或少的黔俱心理,在上课的时候,由于思想不集中,不能听清内容,更不能对语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2.1.2口语练习方面

    交流,即“说”,是任何语言教学的目的。在我国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不管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使用英语进行,就是因为传统的“怕说错丢人”的心理在作怪。

教学发现,只要方法得当,耐心引导,就能激发培养学生口语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时尽量让学生开口用文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一方面让他们开口,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口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2.2课件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课件的制度需要花费较多的心思。

    在普通的教室里,教师对课文和写作讲解只是单一的口授,黑板上抄写一些重点难点句子。但是在多媒体课件之后的课文教学应该注意:课件的文本力争做到见简洁、大方、准确,要为其他媒体符号留下表现空间;文本中容易的内容可以直接从文到文不必借助其它信息,而难度较大或是重点的内容,这需要用图的直观性,隐含性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推理联想,轻松记住所学内容。

2.3课件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英语写作中,教学的重点是不同题材作文的不同结构的讲解和演示。那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如何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呢?

    第一,明确该次作文的题材。不同的题材就有不同的宏观结构。如叙述文体的宏观结构是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反应)。根据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问题,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先在一张幻灯片上展示出文章的宏观结构,然后再分别在后续幻灯片上演示出具体的支持信息。

    第二.指导学生作文的“连贯性”。所谓连贯性强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文章的宏观结构安排合理。在课件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体现“连贯性”。否则,难以表情达意。以理性文章为例,其宏观结构可以为:introduction of thecentral idea;supporting ideas; conclusion。微观结构连接方式可以为:Reference( pronominal, demonstrative, and comparative reference);Substitution; Ellipsis; Conjunction; Lexical  cohesion( reiteration,synonymy , hyponym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