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公立医院 药品零差价 相关策略

实施药品零差价政策能在一定程度提高我国的社会效益,减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医院再也不是“以药补医”的模式了,其在很大程度上为患者减轻了家庭负担,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此项政策出台后,更多的人选择来医院就医,不会为医院治疗昂贵的费用感到担心,增加心理负担。从直接影响方面来讲,此政策出现后,公立医院缺少药品销售利润,对运营产生了一定的资金压力。尤其是现金流动方面,为了购入需要的药品,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却又无法对其产生有效的收益。针对此类情况国家政府部门给予了一定的补贴,解决了公立医院资金问题。

一、政府部门加强对医疗事业的干预,保证资金投入的合理性

医院收入主要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其他收入。其中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85%~90%,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为主要来源。一般三级医院药品收入占比达到40~45%,二级医院更高。我国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相对比较薄弱,只占收入比重的5%~10%左右。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价后,医院主要经济来源被切断,如果得不到相应的补贴,医院将无法正常运营。所以在政府部门加大对医院监管力度的同时,应出台相关的补偿政策。想要保证政府部门能对公立医疗事业长期的投入和不断地增长投入的幅度,公立医院需要通过正规渠道购置医学所需的医疗设备,并重点的发展科研,并向相关部门申请科研以及一些合法支付费用或一些专项补偿,以此来维护公立医院的福利及公益性。在实施政策时应将每处落实,资金的投入要到位,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定期向医院拨款。拨款的同时要注意做到“养事不养人”,资金的去向明确,并建立投入的新机制,可从新机制中找到投放对象,并按照任务的责任和义务给予相关的补助。此项补助应打破传统的补助概念,应从补助人员经费为主转变到以补助业务工作经费,并以其作为主要补助对象,使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得到体现,诊疗服务行为得到规范,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对于补助的项目应从综合性补助转变为单项补助,在补助后要对其补助的项目进行核算,核对补助相关技术,最后根据我国规定的补助规范和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补助。

二、积极应对新医改,公立医院应主动拓宽筹融资渠道

实行药品零差价后,医院在政府补偿的机制下,还要不断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进行投入时,医院必须是要以社会效益为原则,并在当今激烈市场中能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对平时工作积极对待,无消极和怠慢的心态。为了更好地使医院发展,医院还可以自主拓宽筹融资渠道。例如,将医院闲置的医疗设备以租赁的形式租给别的医院,这样既可获取资金又能使医疗设备得到合理的利用,不会出现闲置现象。除此之外,公立医院应要懂得自主争取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补贴来维持医院运作。因为近年来我国的医保事业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一投入大大增加的国家财政开支,需要通过很长时间国家才能收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资金的价值会大大贬值,投入越大,国家回收得越少,在此期间还既有可能出现呆账坏账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财政支出。因此,公立医院除了依靠国家补贴外还要不断、自主地寻找到更多的发展资金。

三、加强医院财务成本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个医院的财务成本管理能力是一个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实力的体现,也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为医院优势的基本保证和前提,只有有了这些保证,医院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为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是提高医院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也对医院的各级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并要求各级职工和领导对成本核算的意义和目的有充分认识,在此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员工的作用和积极性。医院相关领导还必须组织人员定期学习,并强化他们的经济意识和节约意识,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浪费。一个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为:耗材成本、人力成本等,具有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在实际中想要将其相结合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成本管理能力

一个医院想要长久快速地发展,首先必须对其成本进行管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建立相应的制度,如责、权、利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将业务技术能力和绩效奖惩结合起来,让每个工作人员都制定工作目标,激发他们的斗志。另外要大力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和全员聘用制度,对职工进行合理编排,尽量做到“减员增效”,避免人力过剩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其节约了人力成本的支出,可为医院节省一笔资金。

(二)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一个医院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成本管理能力,还有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医学必须要对耗材、设备进行管理,对医院库存物质全面掌握,并对各种仪器进行分类管理,详细记录购置时间、使用情况以及使用年限等,对医院的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可有效减少医院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其成本。

(三)审计项目质量建设

(1)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时,应重点关注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内容是否完整。加强相关执行力度,对预算调整加强管理,看其自主筹划资金是否到位等。

(2)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除了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外,还要对科研的经费进行监管,看经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是否与科研项目有关,看科研的项目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违法违纪、挪用、截留、挤占等现象。

(3)落实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情况。在此期间要重点关注医院的使用效率性和效果性,对医院和对社会起到的价值意义,主要包括对科研项目的验收情况和科研人员费用支出,以及业务等费用的支出,并严查其是否定期进行验收、结账、结题,以及科研项目是否达到最初预期的效果。

(4)对医院的资产进行监管。医院资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在此期间应重点关注医院资产是否得到合理管理,以及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医院资产的统一管理,且管理是否有效、有力,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完整,以及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等。对科研成果管理是否合理、合规、合法。

(四)建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

(1)建立原则。医院的成本核算原则,一般以经济实用为主要原则。注重对重要或关键的因素做出相应的经济控制。医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主要又各种科室、岗位与工作人员等相互挂钩。医院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个不同工作岗位中不同成本控制的模式和方法。医院成本是所有医院员工共同参与所产生的,全体员工都有责任。应本着用好、用活工资、奖金分配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统计数字为依据,将固定工资、年度奖金、超产奖金及出勤率等综合评价直接挂钩,并核算到每个科室和个人。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个人的权利义务明确,使成本核算公开化。

(2)设立目标。具体的任务包括:第一,完成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预测、成本计划与控制系统,制定成本核算报表。根据核算报表按照规定目标对完成度的百分比进行比较。第二,优化和完善医院的绩效管理。根据核算表,确定最优化的奖金定义方案,奖金计算与奖金发放等功能。改善医院经济管理的手段,深化改革。第三,进行总务和设备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完善医院的物资采购,库房管理、质量管理与信息管理等。

实施药品零差价改革,能为国家、社会以及医院带来更大的收益。因此,我们应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对其不利的影响要进行充分估算和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并积极思考应对的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更新、更好的改革政策,在激烈的竞争中强化自我竞争意识,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为广州开发区医院)

参考文献

[1] 徐君花.浅谈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的影响及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

[2] 刘玉娥.实行药品零差价对公立医院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36).

[3] 张运洋.公立医院面对药品零差价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3(2).

[4] 陶丽,刘红.公立医院面对药品零差价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9(18).

[5] 李萍英,徐娟,钱清文,等.医药价格改革对公立医院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处方药,2014(9).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范文第2篇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模式、就业及人口政策等提出了严峻挑战,积极应对老龄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化服务事业和产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指出,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十及历次全会精神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化作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特征,如何有效应对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学术界、政府相关部门及各级智库均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探讨,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其中,“人口红利”衰竭、“未富先老”等观点以及如何调整完善我们现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一度成为学界争论关注的焦点,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政府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解决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国家老龄委的预测,2013-2021年是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届时将年均增加700万老人;2022-2030年是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届时将年均增加1 260万老人,接近当前的2倍;204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严峻态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积极的老龄化社会政策。“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带给我们的诸多挑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是一个巨大考验。

二、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老年人口数量庞大,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照料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大

根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亿,占总人口的10.5%,其中2.22亿的老龄人口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此外,高龄老年人口以年均增长100万的态势上升到2 4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长到3 500万;我国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为74.80%,目前有1.4亿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部分大城市老年人空巢率高达70%,①慢性病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规模持续上升,均已突破1亿大关。“银发潮”不仅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严峻挑战,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增速全球第一

从人口增速来看,我国已属于人口增速最慢的国家之一。“六普”数据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66亿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 390万人,增长5.83%。平均每年增加73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8%。我国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人口的红利期已经结束。如今我国人口的增速已非常缓慢,如果低生育水平持续下降至2027年,我国人口将转为负增长。而从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速度发展来看,我国已居全球之最。根据中国老龄委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方面的预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也就是说,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而我国也许将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如此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我国政府的财政投入能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他相关政策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

(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建设受到极大制约

一个国家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或更高水平,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 000美元。也就是说,我国是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所以,“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非常突出。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我们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养老事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建设迫切需要我国加快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予以支撑。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问题十分突出

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总体呈现出城乡倒置的现象,即农村老龄化程度更高。“六普”及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两个百分点,即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远高于城镇。农村地区的失能比例高于城镇地区,整体上城市老年人口中生活失能的比例为2.45%,而农村老年人口失能比例则高达3.32%。此外,由于农村老人普遍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养老保险金领取的水平还较低,导致老年贫困问题尤为突出。同时,农村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往往得不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有效服务和照料,部分老人患严重疾病或丧失生活能力得不到及时治疗,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五)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对人们的生育意识和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规模呈现日趋小型化趋势,“四二一”结构模式的家庭日益普遍。家庭规模小型化直接导致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家庭传统代际支持的能力逐步削弱,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着如何加强和创新的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及机遇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在改变人口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导致适龄劳动人口大量减少。此外,对我国传统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模式带来较大影响,倒逼我国的产业结构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第二,挑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管理体系。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中有近4 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为74.80%,有1.4亿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保障,对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课题。

第三,养老服务模式的挑战。老年人不仅需要得到生活照料,还需要得到精神慰藉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传统养老模式和理念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的服务。

第四,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急剧增长,尤其是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此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也导致对养老服务需求大幅攀升,养老服务供给的压力与日俱增。“十三五”时期,能否为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做好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准备并保持长期精算平衡,能否为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需求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将要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第五,对人口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挑战。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态势,使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目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目前,这一状况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人口均衡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提出了新课题。目前,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已开始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十三五”时期,如何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适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等,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保障国家人口安全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当然,人口老龄化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人口老龄化将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产业也被称为“银色产业”,“银色浪潮”的到来,使得老年群体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需求快速增加,只有大力发展以老年服务业为主导的老龄产业,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口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老年服务业的大发展,相应地也会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变现有的就业结构,进而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应对老龄化的社会政策的对策建议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态势,我国政府坚持民生导向,不断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及其他各项社会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十三五”时期,要有效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态势,不仅需要加强现有社会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更需要对一系列事关民生的社会政策予以创新,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构建以社会救助为保底层、社会保险为主体层,以企业(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目前,必须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当前,要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养老保障水平,建立综合考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主要因素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有序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替代率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整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急难救助等救助制度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必要帮扶。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将医疗护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支持建立以社区医疗机构和护理院(站)为依托的基层医疗护理体系;探索社会化养老模式,打破城镇公办养老福利院与农村敬老院城乡分割现状,使老年福利事业的公共资源在城乡间能够得到均衡配置。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高龄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并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完善失独家庭救助政策,加大对失独家庭的经济救助和精神慰藉。

三是推进基金投资运营。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平衡进行精算预测。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和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

四是提升商业保险的供给和服务能力。第一,支持商业保险机构针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需求开发各类适老保险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第二,推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以出资新建等方式新办医疗机构等健康服务机构,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

(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

应对老龄化既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及相应的健康需求也有差别,需要差别对待,要依据不同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出多种制度安排,满足不同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要针对社区的重点人群,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有特殊困难家庭的老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建设家庭病床,进行社区护理,开展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基本服务。推进在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护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并着重在一、二级医院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需要进一步探索服务内容、项目、收费标准等,把服务内容和流程规范化,使无论是机构助养,还是在家养老的老年人,都能够便捷地获得服务,对于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要纳入医保支付的范围,实现医养结合的目标。

(三)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合理发展养老机构。首先,要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我国老年人口普遍认可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养老模式,近年来,一些地方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同于养老机构建设,导致很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得不到合适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各地迫切需要完善居家养老的服务系统,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场所以及适老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投入,提高我国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稳步发展机构养老,弱化养老机构床位数考核,注重服务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其次,拓展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空间。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采取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出资的办法,建立小型老年居住生活区、小型托老所和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有闲置学校、卫生院等资源的,鼓励支持个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建设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的老年互助养老院;没有闲置资源的,可将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改造建设,也可以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建设农村幸福院、老年饭桌。同时也可以整合危房改造资金,采取个人拿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建设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互助养老院,解决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现实生活困境。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范文第3篇

我国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6.95%,到目前已接近1.32亿。而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老龄人口中,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生,呈渐进步伐,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成为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高速度的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次挑战,经济压力不言而喻。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我国城乡差别与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益突出。

(三)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并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挑战

(一)高龄化的老年人口导致社会救助的需求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老年人口自身的高龄化,即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向高龄化发展,可以称之为人口高龄化。我国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相对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0.9%后,会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然后回升到2030年的10.9%,随后到2050年快速上升到21.3%,是2000年的2.3倍。高龄老人由于年纪增大导致健康水平明显下降,生活的自理能力也随之下降,成为病残的高发人群。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

在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退休人口增加的速度一般要快于总人口的增加速度。根据我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近十几年,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休人口则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养老保险金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拖欠的现象,并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

(三)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扶养比加重了赡养负担

老年人口扶养比是从经济学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动态指标,即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人口扶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变化比较明显。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扶养比从2000年的15.7%上升到2050年的56.8%,将上升41.1%。少儿人口的扶养比则从2000年的37.2%下降到2050年的28.3%,下降8.9%。

(四)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制约经济的发展

老年人保障支出加大,制约社会扩大再生产。一是基本养老金支出加大。2006年,各级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04亿元。二是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增多。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我们应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改变过去现收现付状况,实行“统账”结合的积累制。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

(二)开辟多渠道投资,建立可持续性的保险金体制

做好政府对老年社会 保障事业投入的结构调整,建立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老年文化教育、老龄科学研究、老年活动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市场机制,激活老年保障的资金供给,对于既有市场前景又符合老龄事业发展的产业,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逐步建立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

(三)倡导个人储蓄养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养老储蓄

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量力而行、分类指导、逐步发展的原则。保障水平低也就意味着扩大覆盖面具有可能性,但同时也使保障的风险过于集中,这样也为其他的保障项目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在发展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要建立个人养老储蓄制度,保护和鼓励养老储蓄。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国药膳 中医药 医院 推广应用

中国药膳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药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药食同源”,形成于秦汉以后,成熟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调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既具有营养价值,更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在心理上感受是一种享受,在享用中使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所以,药膳是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的瑰宝,又是我国菜肴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的制作与应用,可以说,不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医对药膳的应用,是根据中医的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不同人员的体质、天时地理之异,以及导致疾病的病因、病理、疾病所表现的症状,乃至中医的治疗原则等理论进行辨证施膳的。

1 中国药膳的特点

1.1 药膳具有中医药的理论基础

依据中医理论学说,对每一个病种应做到“组药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必有据”。不仅用药如此,在食物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必须运用辨证的方法和论治原则,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选药组方或选食配膳,以用药物食物之偏性来矫正脏腑机能之偏,使之恢复正常,或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例如,当人出现脾虚气弱的症状(精神困倦、四肢软弱、短气懒言、头昏自汗)时,就应选用健脾益气的药膳。如参枣米饭、山药茯苓包子、益脾饼、大枣粥,再辅以限量的人参酒、人参枸杞酒等。

由于人体受季节、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不同的影响,药膳的服用也不尽相同。春天,气候温和,万物生长向上,五脏属肝,应以肝以疏泄为主,需要补肝,称为升补,适宜食用首乌肝片、妙香舌片等药膳;夏季炎热,人体喜凉,五脏属心,需要清补,适宜食用西瓜盅、荷叶凤脯等药膳;秋季,气候凉爽,五脏属肺,需要乎补,适宜食用肉片、参麦团鱼、玉竹心子等药膳;冬季,气候寒冷,阳气深藏,五脏属肾,寒邪易伤肾阳,适宜温补,适宜食用参杞狗肉、姜附狗肉、枸杞牛鞭、归地烧羊肉等药膳为主。另外,还有常年性即四季皆宜之药膳,如红杞蒸鸡、天麻猪脑、芪炖鹌鹑、软炸淮药兔、茯苓包子、银耳羹等。

1.2 药膳是一种特殊食品,它形是食品性是药品

药膳是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部分组成。它是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别于普通的饮食,它是一种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能治病、强身、抗衰老的特殊食品。

药膳食品的剂型,为菜肴、饮料、糕点、药粥、药酒、罐头等,它不同于膏、丹、丸、散,但发挥其所长,在防治疾病上,和其它剂型可收异曲同工之效。良药不苦口,食之味美,观之形美,效在饱腹之后,益在享乐之中。

1.3 药膳具有独特的制作方法

药膳烹调是依照中医理论和用药要求,根据药物的性能,应用食品烹调和药物炮制加工技术而成的一套特殊的制作方法。故在制作上除了具备一般的烹调技术外,还应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炮制方法。

2 中国药膳的分类

2.1 按性能分类有:

菜肴类、米面食品类、粥食类、糕点类、汤羹类、精汁类、饮料类、罐头类、糖果类、蜜饯类。

2.2 按制作方法分类有:

炖类、焖类、煨类、蒸类、煮类、熬类、炒类、熘类、卤类、烧类、炸类。

2.3 按药膳作用分类有:

滋补强壮类、治疗疾病类(解表药膳、泻下药膳、清热药膳、祛寒药膳、祛湿药膳、消导化积药膳、补益药膳、理血药膳、理气药膳、祛痰止咳药膳、熄风药膳、安神药膳)、保健益寿类。

3 中国药膳的应用原则

①辨证施膳,根据不同的体质症状,选择具体药膳加以实施。②三因制宜,在施膳时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可妄为。③以脏补脏,也就是病人缺什么补什么,做到“以形补形”、“以脏补脏”。④应用药食性能,以中药学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药物归经等学说分析所施药膳的食物和药物性能,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4 近年药膳临床应用实例

有报道,①用葛根地连汤(葛根50g、生地25g黄连10g、甘草3g)每日1剂,30日为一个疗程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治愈后常用葛根药膳(葛根100~250g,加食品配料,炖服)等饮食调养。结果:治疗64例,临床治愈56例(其中40例为2~10年未见复发者),好转4例,总有效率93.75%,远期疗效满意。结果:葛根地连汤治疗Ⅱ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调整日常营养食谱,利用葛根药膳等饮食调养,可使患者治愈后不再复发。②运用中药膳食辅助治疗74例非典型性肺炎患者,恢复较快,发热天数及住院天数均相对缩短,特别是恢复期中药膳配食,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来补益精气,起到了单独药物治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③益气养阴药膳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UAER、血β~MG、24h尿蛋白定量,增加尿Cr的排量,降低SCr水平,从而达到减轻肾脏负担,延缓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减退的自然过程;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TC、代含量(P

服用养心羹的患者,服用1个月后,失眠、健忘症减轻,睡眠明显好转;对31例服用消脂I号的病人,降低血脂的总有效率为56.7%。⑤用滋补粥(黄芪50g、当归10g、枸杞12g、糯米100g)、参枣米饭(党参5g、大枣10g、糯米50g、蔗糖10g)能有效地改善肿瘤化疗病人的营养状况、自觉症状和对化疗的耐受性。⑥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发热加药膳调养82例疗效观察,疗效佳。⑦经临床验证:药膳疗法有助于肝癌化疗栓塞后肝功能的恢复、减轻化疗副反应和预防便秘的作用,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范文第5篇

一、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就可发现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事业单位各项事务解决效率,还对事业单位改革产生一定影响。系统分析就可发现,事业单位的财政保障机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财政布局缺乏合理性

我国事业单位数量非常大,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且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重复设置现象,甚至有不必要设置的情况。现实生活中可发现,不少事业单位逐渐演变成为公务员安置点。在财政经济紧张的形势下,事业单位这种布局必然会直接造成不合理的财政布局现象,继而衍生出资源浪费的情况。在这样一种内外环境下,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就当前资源布局实际情况就可了解,主要集中在教育事业、卫生事业以及科研等几方面。这几个领域的事业单位设置数量非常多。同一性质的事业单位有重复设置的情况,规模并不是非常大,但是种类非常繁杂。事业单位资源大量闲置,致使利用率低下。

(二)存在巨大的财政负担

从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承揽的项目数量非常多,任务繁重,财政负担非常重。但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的情况。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社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致使不少事业单位在建立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缺失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政府预算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财政。

(三)资金使用率过低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均有大量的资金予以保障。这种具备强大资金的后盾,不仅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还降低了资金的使用率。如,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补助不仅不利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导致不少医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缺乏应有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部分保障机制与公共服务相矛盾

随着行政事业收费的取缔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事业单位中的不少经费来源渠道被中断,致使单位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导致在日常工作中重创收轻服务,不少事业单位经费自给,超出区域与范围的政策性收费。与此同时不少经费的保障机制很难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如从禁止以药养医的情况出现后,不少医生工作积极性明显降低,签转上级医院的患者数量也来越多。

二、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措施

从前文的分析中了解到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只有上文所论述的几种。存在的财政保障机制必然会影响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实施。针对此,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由此促进事业单位健康的发展。

(一)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要想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就需要事业单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所谓的政事分开就是将政府职能与公共事业运行功能分开,管办分开就是将监管与举办的职能分开。在事业单位内部实行这样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部门在日常事务开展的过程中,承担的职责为资格准入、规范标准、监管服务等,这样就可有效预防对社会组织运作产生干预。同时,事业单位组织根据职能实行管理,提供服务,有助于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从而可体现出不同事业单位在管理方面的差异。

(二)制定动态化的科学管理办法

即便我国事业单位数量非常多,但是事业单位的性质并不一致。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在经费方面主要是人员经费、专项经费以及公用经费。在事业单位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单位内部结构组成情况、人数、设备以及房产等相关情况,还需要及时更新,通过建立动态化的经费管理办法,实现经费的动态管理。在人员经费预算中,需要根据财政部门预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人均数额,以此可建立相应的信息库。至于公用经费可通过分析工作性质、支出情况、财力需要以及收入等各项情况综合考虑。根据事业单位运行的具体情况,对各项经费实行动态化的管理,有利于控制总量。

(三)制定奖惩结合的管理办法

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类型与实际取得绩效作为导向,按照公共服务事项,可将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进行量化。同时与绩效挂钩,结合奖惩补助经费,并给予相关部门资金配置的权利。奖惩相互结合,要求工作人员在各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树立责任意识,并在各项服务展开期间,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这样不仅可发挥鼓励性的作用,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在事业单位实行改革的过程中,实行奖惩结合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