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 服务模式; 导向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05-02

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目前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的发展有了保障。在此前提下,我国现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了应对人口结构的老年化,我们需要深化研究养老模式,在我国养老现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其能够帮助我国顺利应对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可以发现社区养老的应用存在着导向性,而导向性对我国解决城市养老问题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限制,使得社区养老仍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寻求我们的方向,明确城市社区养老的建设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社区养老关键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角色的转换、如何利用市场的作用、针对养老的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

首先,对于政府角色的转换的导向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我们的改革中,如何进行政府职能的改革。基本政府职能的转换已经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应建设“大市场、小政府”下政府的新角色、新功能。我们的政府在老龄化逐步严重的今天,单靠原来的政府一手包办解决养老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老龄化的需要。1979年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传统的家庭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4-2-1”、“4-2-2”家庭结构逐渐会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主流。在这种变化中,政府的角色应不再从事具体的事务,从以前的包揽、包管转移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购买、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到管理监督等服务方面。

第二,从政府的政策支持上看,我国已将养老的问题提高到不解决养老的问题就不能实现民生的高度。将养老提高到解决民生的重要位置。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院及养老设施,发展有特色的社区和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在政策的支持中还应该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法制管理,学习日本的养老经验,出台相关的养老服务法,实现养老法制下的规范化。

第三,从政府和社区的关系上看,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的支持。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家”的观念尤为看重,除自己的“小家”以外,更需要建立一个“大家”,而社区最适合充当这个“大家”的角色。在社区的建设中,强调社区应有自己的特色,使居民对社区有一定的归属感,这对我国的社会建设和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有着积极的作用。从一些社区相对发达国家的经验上看,社区起到的作用很大,包括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区功能得到运用的前提下,城市社区养老才能良好的发展。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应该看到社区养老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社区不论从划分上,还是功能实现上,都还具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结构特点,社会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将社区从政府行政中脱离出来,使社区发挥其自身的优越性,充满活力,使社区更像社区。

其次,如何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是为了活跃市场,让市场充分调节我们的需示,满足我们的需要。如何才能搞活社区养老,解决市场与社区养老的问题,必须解决3个导向性的问题。

第一,社区养老如何才能充满活力。解决我们面对的社会老龄化,必须在政府和市场的监督下,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社区养老。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事业的投入应是有限的,政府大量的投入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也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参与。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可减轻政府的负担也使得社区养老的发展更具活力。社区养老单一低层次的服务水平无法满足现实对社区养老的需求,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鲶鱼效应”的作用下,将使社区养老服务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

第二,只有将市场机制引入社区养老中,才能解决早已显露的社区养老的资金短缺问题。发展一项事业往往是以经济为支撑的,没有足够的经济投入是无法带动社区养老的发展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区养老方面的资金支持主要还是偏重于政府的财政支出,显现出我国社区养老的行政色彩。但是,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政府职能的转化要求服务的发展多元化,仅仅依靠政府已经不能解决社区养老所能解决的问题,并且也成为社区养老发展的最大阻碍。将社区养老市场化是我国养老市场的需求,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我们对养老的需要。

第三,调动社区中的可利用因素。在社区中服务中起非常重要作用的是社区中的物业管理机构,它是最可利用因素之一。物业管理机构是脱离政府的社会服务单位。随着住宅改革,物业服务已经遍布城市的新建房地产小区和部分居民生活社区,在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服务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业的根本在于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范围的大小是人们衡量物业服务企业的标准。目前我国有部分物业服务企业已经进入社区养老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另一方面,在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后,物业服务企业也将收获不错的收益,并拓宽了企业的收入来源。除了社区内的物业服务公司,还可以建立社区养老的服务网络平台,面向全体社会,通过各种形式(包括NPO非营利组织)引入社会的养老投资,其中包括养老设施、设备、场地等养老硬件的投资,实行全方面的市场化社区养老。

再次,针对养老的需要,还必须有软件的服务,而在养老护理服务的软件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导向研究就是社区养老的专业化人才的问题。虽然专业化人才问题也是整个养老的重要问题,但是,社区如何吸引和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问题也是必须确定的导向性问题。

第一,从全社会来讲,需要全方位的培养养老方面的专业化人才。我国目前的养老护理标准是依据《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来进行的,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几万人,与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结构的改变所带来的需求相比,老年人的护理专业人员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从整个社会上,还是要加强专业化教育的投资规模。大学中要设有养老护理专业,设立专科教育体制,贮备养老护理专业人才,以适应加速发展的老龄化。从教育专业化人才之外,还要突破教育专业化的误区,只有接受高等教育、受过专业学习的人才是养老的专业化人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应面对社会设立养老护理的培训机构,以备人才的再培养。解决养老护理专业性人才的缺口。人才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中,适合为养老事业工作的人员,如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等,这些能够并愿意为养老事业服务的人力资源往往被忽视。另外,现就职于养老服务事业的员工大多数依靠个人经验对老年人进行护理,缺乏科学专业的学习。因此,利用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护理老人专业相关培训是必要的,这也是解决社区养老人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为社区养老输入专业化人才。

第二,有效利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在合理利用社区专业化人才中,主要将社区内接受过培训,的养老专业人才集中起来,建立长期、短期等多样化合作模式。同时,对社区内待业、失业等有工作能力的人进行培训,让这些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加入到养老护理大军中来,不仅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也解决社区养老人员的短缺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发展社区内的志愿者队伍。首先建立养老志愿者网络平台,将志愿者分为专业、半专业、非专业三级分类机制。随时补充养老人员的不足和短缺。经常性地对志愿者进行免费培训,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作用。

第三,养老护理专业人员职业化的问题。职业化就是要求对职业的尊重,而对职业的尊重从物质化的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薪酬的给予。如何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化水平?首先是国家对养老护理专业的扶持,主要是专业教育的投资和培训机构的设置,建立职业化标准,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额度,从养老作为国家福利的角度出发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养老护理人员能够积极正面地从事工作。其次,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平衡专业人员的薪酬也是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化的必经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加强对社区养老建立的导向性研究有利于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方向。在社区养老领域引入中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全社会对社区养老的投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让适应我们文化的社区养老更具有活力,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 石胜杰.当前我国社区养老研究中的“七多七少”[J].当代经济,2012,(5).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养老模式;现状

我国目前正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过渡,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的二元经济在相当长时期内并存,生产力也不发达,社会经济尚不富裕,社会发展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养老模式特别是城市养老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城市主要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老年人以和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在家庭及子女供养照料下度过晚年。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孝道,推崇含饴弄孙和天伦之乐,家庭养老模式历史悠久,因此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只要个人或家庭成员存在基本经济供养条件,家庭仍是目前中国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从调查数据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城市有七成五以上的老年人以家庭养老的形式度过晚年生活,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我国城市养老的主要形式,这是由我国城市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近期我们对北京和上海关于养老生活方式意愿的抽样调查表明,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90%的老年人喜欢选择居家养老。他们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愿脱离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他们认为养老院环境再好,生活条件再好,也比不上在家生活舒适和称心。尽管如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城市家庭养老出现功能逐渐削弱并日趋社会化的趋势。

二、社会机构养老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必要补充

所谓社会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主要使用社会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养老设施及服务度过晚年生活,社会机构养老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会养老分有民政福利社会养老和商业性社会养老两种,前者主要包括由民政福利机构开设的面向"三无"老人(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收入、无劳动能力)等特殊群体的各种民政敬老福利院;后者指由社会各种经济组织开设的面向全社会的各类商业性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各种不同等级标准的社区商业性养老院、护老院、敬老院与老年公寓等。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有不到一成的老年人以社会养老形式度过晚年生活。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城市社会人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要求,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受到较大冲击和削弱,社会机构养老的作用、重要性和压力越来越大。

2000年以来,国家在加强各种民政敬老福利院建设的同时,面向社会与民间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城乡老年人养老提供生活照料、文化、护理、健身等多方面社会化服务,浙江、山东等沿海发达省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很快。民办养老机构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 建设、运营、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使得养老机构遇到相当多的困难: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广州户籍老年人口数达到140.6万人,老龄化率达到16.7%;养老院床位43000余张,每千名老人仅拥有养老床位数31张。按此前广州市确定的2020年建成"9064"目标(即90%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广州各类养老机构至少应提供6万张床位,目前的缺口还高达约17000张;但另一方面,总体床位的空置率仍达到三成(约1.3万张床位空置)。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养老机构出现空置情况,一方面可能由于一些养老机构已经比较陈旧,设施设备不太吸引老年人,或者是位置比较边远,交通不够方便;另一方面,老年人普遍对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着不信任的心理。

无独有偶,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从业标准、产业引导和监管保护等原因,山东省养老机构同样遭遇瓶颈之扼,为此,山东省老龄办呼吁,应当大力营造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一个由各方参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持续、有序的推进。

三、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城市新兴的养老重要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与家庭结构变化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城市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削弱,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加重,家庭养老社会化即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新兴的重要方式和趋势。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是指由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或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上门做饭、照料及护理等养老家政、医疗保健及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日托照料护理等集中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经济供养由家庭及成员提供,老年护理及照料服务由社会或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有偿或无偿提供,老年人在家庭亲人的亲情氛围以及亲切、熟悉和安全的居家及社区环境中安度晚年。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护理及照料服务等经济开支可视条件由个人家庭或政府、社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是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一些福利国家主要的养老模式。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是2002年大连市沙河口区率先兴起,当时沙河口区政府出资安排经过培训的下岗失业女工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有效地整合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市场和失业职工就业两方面的需求,积极支持和引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受到全国各地的好评与效仿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有效结合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优势,既保持了居家环境的亲情氛围,又具有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和灵活性,老人既不必离开熟悉的家庭及社区环境,又可以享受到由第三方提供的紧急救助、日常照料、康复护理、保健治疗、心理咨询与精神慰藉等社会化专业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养老今后最值得提倡和积极发展的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提倡与和大力推广。"星光计划"是我国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与老年福利服务的重点工程,首批"星光计划"从2001年实施,2002年5月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共建设6821个"星光老人之家",投资总额24亿元。第二批"星光计划" 投入48.5亿元,共建设11169个"星光计划"项目,2003年5月建成使用。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完成"星光计划"项目23324个。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大约有不到二成的老年人在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帮助下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冯晓娟.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4).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文化养老模式研究对策

一、文化养老的理论阐述

“养老”是一种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生命需求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包括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社会参与理论认为,社会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老年人只有保持充分的活力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才会生活得更好,获得更加积极的自我形象,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1]。在参与理论的影响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应向积极老龄化转变的理念。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为的老年教育发展理念就是社会参与理论的具体体现。现代经济学著名的“恩格尔系数”和马斯洛关于五个需求层次的心理学理论则认为,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将高于对物质的需求,老年人也不例外。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物质生活需求、文化生活需求、精神慰藉需求。这三个层次的需求按个人发展、融入社会、产生影响逐级上升,对老年人自身和外部环境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尽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存在一些缺陷,但对于我们分析文化养老需求还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是以社会文明与发展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拜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是一种具有高境界、高品位的养老方式[2]。我国政府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构成了文化养老的基本内容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已被正式纳入《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二、湖州市发展文化养老的现状分析

(一)面临的形势分析

近年来,湖州市文化养老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整体发展喜大于忧,乐观其成,文化养老条件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按照国际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湖州市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进入老年型社会,比全国早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成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截至2015年年底,湖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1.15万人,占总人口的23.19%,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列全省第三位,是浙江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在带来巨大养老压力的同时,养老服务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2.政府政策制度环境导向驱动。党的十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战略部署;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法律高度。近年来,湖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惠老政策。《湖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湖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则明确提出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要求。这些政策的出台,推进全市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为推进文化养老创造了积极条件。

3.社会环境与经济水平日趋向好。湖州曾先后获得国家级环保模范、卫生、园林、优秀旅游、魅力、森林、最幸福等城市荣誉称号,已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级老年友好型试点城市。湖州是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经济发展水平日趋成为养老支撑,老年群体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同时,湖州社会安定有序,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据一项针对全市“养老社会氛围”评价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96.1%的人认为“很好”、“较好”或“一般”;对所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评价中,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

4.老年教育健康发展呈多元趋势。老年教育是文化养老的重要内容,也是终身教育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州市老年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一是老年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根据最新的全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建有市老年大学、电大分校、老年學校共96所,651个教学点。为积极应对老龄化,2016年湖州启动了老年大学新建扩建工程。二是社区教育为老年教育发展带来新契机。当前,浙江省基于社区教育办学主体大力推进老年开放教育,根据全省统一部署,2016年湖州老年开放大学依托湖州社区大学挂牌成立,全省各地依托社区教育办学主体基本建成老年开放教育办学新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湖州市现阶段文化养老的条件日趋成熟,但是与传统养老相比,还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传统养老存在着重物质养老、待遇养老、轻文化养老、轻精神慰藉的思想,传统老年人的养老理念根深蒂固。一项曾经针对湖州市352位老年人闲暇时间的调查报告显示,“看电视、听广播”成为90%的老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琴棋书画”“公益活动”“花草鱼鸟”比例在10%以下。可见,一些老年人对文化养老缺乏了解,意识淡薄,更缺乏参与,社会给予的宣传与关注度不够,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带来工作上的滞后。

2.政府统筹有缺位管理不到位。文化养老同其他工作一样,认识到位、领导重视是关键。当前,政府侧重于传统养老服务领域,对文化养老缺乏重视。一是文化养老顶层设计缺位。地方政府多围绕传统养老出台政策制度,偏重于传统养老领域,少有惠及精神与文化领域的养老政策,更没有专门针对文化养老做好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二是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资金的投入与文化养老工作的开展成正比。目前,湖州市对传统养老领域的投入逐渐重视,而对文化养老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据统计,2015年度湖州市老龄事业事业经费6811.07万元,然年度经费划拨力度比往年加大,但是资金普遍用于传统养老支出,实际用于教育支出或文化养老支出所占比重较低。三是老龄工作管理多头。传统以各地老龄办牵头,民政、老干局、教育局、人力社保局等多部门参与的管理体系及机制,缺乏对文化养老工作的规划统筹与整体推进,阻碍并影响着全市文化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和为老服务形式的创新。

3.老年教育问题日趋突出。虽然近年来湖州市老年教育有了健康发展,但是问题仍然突出。一是现有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单一。现有的老年教育以老年大学、老年电大及各类老年活动中心为主,实施主体比较单一,教学形式不够多样,老年大学资源紧缺,“僧多粥少”,存在“一位难求”、“干部学校”现象。二是老年教育资源与师资条件薄弱。传统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固守老年学校的有限资源,办学条件比较落后;没有建立一足够数量的稳定的师资队伍,老年大学多靠外聘和兼职老师承担教学任务,与逐年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办学瓶颈。三是老年教育供需矛盾突出。现有老年教育办学层次低、资源分散、内容单一、容量有限等问题突出,在覆盖面上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同志“求知、求乐、求健、求为”的欲望,与实际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州市各类老年学校的入学人数占老年人总数比例低于一般地区规定的10%以上,而与条件好的地区力争达到15%甚至30%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全市多元化的老年教育办学格局尚未形成。

三、当前社区教育推动文化养老发展的优越性与新模式

(一)社区教育推动文化养老发展的优势

老年教育从一开始就具备文化养老的功能,发挥着文化养老的作用。文化养老有赖于老年教育,没有老年教育的文化养老是不完整的。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工作,承担着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重要使命。它具备属地性,是一种涵盖“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要为社会成员提供“时时、处处、人人”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契合老年教育的发展目标和理念[3]。当前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活动空间主要在社区。现阶段,社区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社区,主要对象是老年人,有着比其他教育平台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资源优势。因此,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将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基石。把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让更多的普通老年人获得学习机会,接受普惠制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只有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从发展社区教育、整合社区资源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够更充分地推动文化养老事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据统计,全国有7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另有上千万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参与学习,以浙江省为例,2014年社区教育机构开展老年教育培训达215.83万人次,各地初步形成了多部门推动、多形式办学的老年教育发展格局,老年教育已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目前,湖州市有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省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省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学校11所。全市建有社区大学1所,社区学院5所,社区学校57所,并在1016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了村(社区)市民学校,社区教育网络覆盖率达到97.55%,已基本建成以社区大学为龙头,社区学院为主体,各城乡(街道、社区)社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网络体系。全市社区教育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各级社区学校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开展教育服务活动,成效显著。随着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老年开放大学挂牌成立,在推进普惠制老年教育、促进文化养老方面社区教育将大有作为。

(二)“多位一体”文化养老发展模式内涵

实现文化养老,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力量,采取多种措施。从社区教育职责角度,理清各级关系,探索新形势下老年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工作机制,对广泛推动文化养老具有重要意义。从机构与功能上来讲,“多位”主要指各级力量及其职能,包括政府与统筹、学校与资源、社会与服务、社区与活动、家庭与保障、个人与需求等,而“一体”指的是构建文化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多位一体”模式是指从教育的视角,依托社区教育载体与优势,通过紧密型行政手段与广泛性社会合作的相互支撑模式,理清职能,协同工作,凝聚各级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资源共享、社会服务,老年人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老年教育多元化发展,突破传统文化养老的局限,促进普惠制文化养老发展,形成各级力量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养老工作新格局,促使文化养老,形成良性循环,全面提高质量。

文化养老具有广泛性、共享性的特点,绝不是富裕老人享有的特权,更不是某些人的专利,而是老年人都应享有的一种普惠性的福利[4]。如果说传统以老年大学为主的老年教育开启了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的少数人的文化养老阶段的话,那么,以社区教育为载体的老年教育则标志着更广泛的普惠型老年教育新时代的到来。

四、湖州市社区教育推动“多位一体”文化养老发展的对策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文化养老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如对文化养老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滞后,文化养老体制建设尚未健全,等等,这无疑严重影响了文化养老的健康快速发展[5]。发展是硬道理,随着社区教育持续发展,社区教育依托自身优势,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将推动普惠制老年教育不断突破,对全面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积极参与的“多位一体”文化养老公共服务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一)发展社区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倡导文化养老理念。

一是营造和谐文化养老浓厚氛围。社区教育承载着终身教育与全民学习的重要任务。发展社区教育,发展老年教育,将积极营造和谐文化养老的浓厚氛围,奠定文化养老坚实群众基础。因此,政府要加大“文化养老”宣传的力度,既要注重文化养老的社会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养老”工作的关注度,又要注重“文化養老”参与群体与社会的双向交流,进而在全社会弘扬慈孝文化,营造尊老助老氛围。二是积极倡导文化养老理念。理念是工作的先导,决定着工作的成效。推进文化养老,首先要推动文化养老的理念先行一步,让老年人认识文化养老的重要性,并坚决做文化养老的积极倡导者。要使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理念,乐观地面对晚年生活,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依托社区教育的宣传媒体,强化文化养老的舆论引导,畅通内外交流渠道,大力倡导老年人改变传统养老观念,注重培养文化养老的新理念,提高文化养老工作的关注度,增强全社会的“文化养老”意识,使文化养老深入人心并成为广大老年人的追求目标。三是激发老年人的参与意识。倡导文化养老,要激发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参与意识,引导其融入社会。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培育老年学习文化,使学习风尚融入老年人生活,使老年教育成为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内容,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的热情,发挥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发展社区教育,完善工作体系,构建文化养老顶层设计。

“文化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首先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全面构建文化养老组织体系。如果文化养老没有一个清楚的组织体系与职能划分,没有具体的落实主体和职责的区分,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各级部门及社会力量的通力配合,合力推进,构建一个完善并高效运行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关键。要明晰文化养老的实施主体地位,成立文化养老领导机构。充分依托社区教育的领导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主导,教育统筹、多方参与的文化养老领导小组组织管理体系,在确立原有老龄委组织架构为管理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系结构,将社区教育办学体系作为实施主体一并纳入,以社区教育为载体,建立管委会工作负责制,制订工作计划,完善政策制度,具体落实日常工作,解决各类问题。二是完善文化养老运行机制。要让组织体系积极发挥作用,需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新模式下,政府应加大投入社区教育,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投入文化老年事业,充分发挥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推行老龄化管理体系重构,明确文化养老管理主体与实施主体职能,坚持政府与社会双轨运行机制。在老龄委与新的体系的领导下,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工作统筹、市场培育、监督管理等职能宏观调控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建立“文化养老”长效机制。要在思想上切实高度重视,将文化养老工作列入全市各县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目标。三是科学制定文化养老政策与规划。湖州老龄化已日趋严峻,政府在养老政策上要加大扶持力度,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公开信息。在推进传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应将文化养老作为重要内容,并纳入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与计划,进一步明确发展任务、各方职责及社会参与文化养老的优惠政策。同时,将老年教育纳入社区教育整体发展的规划中,在规划上要立足科学长远,运用大数据及时分析养老需求,科学制定全市文化养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文化养老机构建设。

(三)发展社区教育,搭建多元载体,为文化养老提供活力。

文化养老必须强化活动、学习阵地基础建设,让老年人学有阵地、玩有项目、乐有舞台。在注重教育与组织活动方面,社区教育平台比传统养老服务平台更广泛,更具有教育功能,群众基础更扎实。一是充分发挥各类文化阵地作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现有的各类文化设施是老年人开展文化养老的主阵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养老机构等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教育要做文化活动活动的积极推行者,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公益场馆或场所,开展老年文化活动。二是推动活动载体与活动品牌建设。社区教育要成为文化养老活动的有力组织者。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养老方式,以社区教育的号召力与凝聚力,通过定期举办老年合唱节、社区文化艺术节、老年人文化艺术节、老年人文体赛事等系列活动,积极拓展老年人的“唱、写、讲、展、赛、送、传”等不同文化元素板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努力探索实现“老有所为”的新形式,培育一批老年文化的优秀教育品牌。三是发展壮大一批老年组织与社会团体。按照“学有阵地、乐有载体”的要求,社区教育发展壮大一批老年组织与社会团体,为推动“文化养老”工作奠定扎实基础。社区教育的职能是充分发挥老年群众组织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年教育工作。依托社区教育平台优势,要超越传统养老重在场所与硬件设施的一贯思维定式,突破局限,充分发挥这些团体协会的积极性,注重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以组织或自发等方式广泛开展各类文化养老活动。

(四)发展社区教育,推动资源整合,为文化养老提供多元内容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日趋重视,社区教育在推动社会资源整合共享,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面临新的老龄化机遇,应不断加大投入丰富文化养老教育资源。一是加速推动老年教育资源整合。社区教育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打破教育资源所有制界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辖区内公共资源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教育同时也为社区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全国各地早已有好的示范,这正是当前各地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努力推进的目标。依托社区教育的资源整合功能,大力推进文化养老公共资源整合,为老年人开展学习教育提供优秀资源。二是推动老年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随着信息化技术与移动终端的发展,数字化资源越来越成为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特别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老年教育需求不断高涨,社区教育要勇担文化养老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开发者,积极推动适应老年人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推动老年数字化教育发展,可以通过持续购买、共建,自建等方式不断充实老年教育资源库。同时积极倡导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课程资源建设、文化活动组织、项目开发实践等领域。三是推动老年教育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建设的目的是有效利用,让受地域限制或能力限制无法就近学习的老年人通过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也能受惠于老年教育,享受文化养老服务。可以通过社区教育丰富的活动形式、数字化学习的方式推进资源的利用,同时组建地区资源共享联盟,通过数字化平台推动资源在电脑或移动终端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资源服务文化养老的作用,并以使用反馈的方式获取资源评价,进一步提高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质量。

(五)发展社区教育,推动团队建设,为文化养老提供人才支撑。

老龄化社会面临严峻的形势,如何提高传统养老服务质量与文化养老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社区教育要积极发挥人才孵化器功能,成为文化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打造者。一是面向社会择优选聘专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老年教育办学的根本,也是文化养老的核心团队,鼓励与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选聘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专家、教师、专业水平高的人参与到老年教育队伍中,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文化养老辅导,确保文化养老达到一定层次。同时,要加强老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老专家数据库,遴选一批退休老干部、优秀的老年志愿者、老年学员、老年文化爱好者,充实文化养老师资队伍。二是培育文化养老专业管理团队。社区教育承担了社会培训的义务,应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过程。湖州早在“十二五”期间就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规划,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8000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76‰,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文化养老管理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要鼓励一部分专业社工等参与从事老年教育推动文化养老工作,全力造就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同时,也要依托地方高校和中职、技工院校培育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服务和管理类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对中高职以上学历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实施入职奖补政策。三是培育文化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是开展文化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发挥志愿者队伍特别是老年人志愿者的作用,让老有所为。老干部工作者应是“文化养老”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要发挥老干部余热,积极支持老年人广泛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建立广泛的“文化养老”志愿者队伍,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开展各类为老服务活动相结合,实现志愿者服务的经常化、制度化。同时,要积极发挥高校志愿者与社会志愿者的作用,投入文化养老服务队伍。

(六)发展社区教育,凝聚各方合力,推动惠普制老年教育发展。

实践证明,社区教育推动了老年教育发展,老年教育促进了文化养老,文化养老离不开老年教育,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是加大老年教育政府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应将老年教育经费投入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教育财政预算,建立健全老年教育支出与财政收入相匹配的动态增长机制,加大对老年大学(学校)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以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各级单位、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对一些支持老年教育或老年文化的重大项目(如学习资源建设项目、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学习平台建设项目等),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在文化事业建设费中列专项,加大福彩基金、慈善总会资金扶持力度等形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随着社区教育飞速发展,人均投入经费将不断提高,投入老年教育的经费将水涨船高。二是完善老年教育多层次办学体系。《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老年教育并不仅仅是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在推进现有老年教育转型升级与规模扩张基础上,依托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将老年教育服务延伸到社区,为更多的老年人就近或居家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依托电大、地方高校、社会等各级力量,大力加强基层老年教育工作,形成发展老年教育的合力,不断完善老年教育多层次办学体系,推进普惠制老年教育供给,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三是大力发展老年数字化教育。传统老年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比较薄弱,也不受重视。为了缓解“入学难”的问题,满足老年人求学愿望,凭借社区教育发展优势,可以通过开辟网络阵地,依托“互联网+”為老年教育注入新活力。如通过三网融合技术,积极探索开发远程教育应用系统,实现电视、手机、网络的同步优化服务。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老年人不用进校园就能学到大学课程,实现远程可视互动教学,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远程教育带来的乐趣和便利。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家庭养老;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养老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改进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老年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老龄化必然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养老就是其中一个突出并且棘手的问题。如何保证老年人安享天年,老有所终,是各国普遍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我国为解决养老问题也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又有着与西方发达国家所不同的特殊之处,这使得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1999年10月正式进入老龄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6%,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从此开始了老年人口持续增加的历史新阶段。与此同时研究还显示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延续时间长。一个国家拥有几个亿的老年人口的时间将延续四五十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我国应对老龄化是一个从未遇到过的大题、难题。

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异常快速,绝对量差不多十年增加一个亿。老年人比重从7%上升到14%,只花了25年,比老龄化最快的日本还快(法国是花了115年,瑞典花了85年)。今后五十年,我国老年人1:3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快速老龄化使得养老形势突然严峻,解决养老问题变得迫在眉睫。

三是老龄化伴随着现代化实现的全过程。根据远期规划,我国大致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顺利实现现代化。而这半个世纪,也正是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老龄化与现代化的高度吻合,这一情况不同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之后才遇到老龄化的问题。先富后老使得他们有较深厚的经济基础来从容应付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而未富先老的情况无疑为我国面对老龄化,解决老年问题增加了难度。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情况,我们不可否认,为数以亿计的中国老年人口寻求一套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叉能有效保障他们老年生活的养老模式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必须要为之的大事情了。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家庭养老就是中国居民的传统养老模式。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并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和广泛变迁,家庭结构出现了高龄化、小型化趋势。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年轻人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势必会影响他们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些因素对我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因此,传统的单纯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了,家庭养老功能正不断地遭受到冲击和削弱。这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家庭功能使然,也是大的时代走向的必然归结。再说,单纯家庭养老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将养老纳入制度框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各国政府所不可逃避和推卸的责任。

但这并不是在全盘否定家庭养老的作用也不是说我国可以完全抛弃家庭养老这一模式,有数据显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美国为96.3%,瑞典为96.2%,日本为98.6%,新加坡为94%,泰国为72.2%,我国也有75.4%的老年人仍愿意“靠子女赡养”。而事实上老年人对伦理情感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不仅对子女和孙辈疼爱有加,而且也很需要享受子女,孙辈的孝敬,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家庭养老在满足老年人的这种伦理情感需求方面的功能是任何养老方式难以代替的。因此,在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完成现代社会养老任务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更完善的养老模式来解决这—难题。

二、养老院模式的补充性

与家庭养老相比,人住养老院在更多时候被视为一种现代养老模式。老年人人住养老院,集中供养,集中居住,日常生活有人料理,养老机构提供多方面的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的负担,老年人有了多方面的保障。但是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特别多,要将数以亿计的老年人集中供养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次,我国的养老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养老院都能很好的保证人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那些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良好服务的养老院往往又因为收费偏高。老年人从经济上也难以承受。因此,根据我们现在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水平,人住养老院集中供养也只能是一部分高收入老年人和为无子女老年人提供养老福利的一种模式,不可能作为大部分老年人的普遍选择。入住养老院接受社会养老只能是养老的补充形式而不可能是主要的、基本的模式。

三、社区照顾的支持性

社区照顾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一种动员并联结正式与非正式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的人士。让他们能和平常人一样,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而又能够得到适切的照顾的模式。以其个性化、多样化、社区化的特征与优势,向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服务、家庭照顾、日问看护、娱乐和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多项服务,因而能够高质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是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单纯依靠社区来解决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又有政府推卸养老责任主体的嫌疑,因此如何发挥社区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辅助,支持作用才是符合实际的可行之策。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想到,在国家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将家庭养老和社区照顾结合起来可能不失为有效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基本模式。国家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前提,在养老金有保障的基础上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这样一种具体的养老形式,居住、生活在家里,由家庭承担老年人的大部分日常生活照料。同时社区照顾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一些家庭承担不了或不适合做的社会化养老事务由社区来提供,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保障其晚年生活的质量。

要建立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持、以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模式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在各方面做出努力才能实现。

首先,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覆盖面过窄使得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没有被包括在体系之内,又由于我国养老压力较大。资金不足,养老金水平较低,甚至不能按时发放养老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只能靠自己不多的积蓄或完全依靠儿女的赡养来维持基本的晚年生活。事实上,建立现代养老保障制度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前提也是根本之策,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必须要承担的养老责任,国家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广大老年人口解决后顾之忧。

其此,家庭虽然还是养老的主要载体,但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家庭养老,它不再是封闭性的,而是有社区照顾提供支持的开放性的养老模式。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亲情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养老模式所不能替代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也要求子女有义务抽出时间和精力来赡养老人。

我国的社区照顾才刚刚发展不久,要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家庭养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1.社区照顾的重要性还未被广泛熟知,要加强宣传教育,同时权利部门也应运用国家立法手段制定相关政策,使其规范化,有章可循。

2.重点解决社区照顾资金来源有限的问题.资金不足是制约社区养老的重要因素。通常社区所需资金来源都是以自筹为主,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援助仅仅是辅助,正因如此,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只能千方百计地增加社区收入,主要的精力就在创收中浪费掉了,至于社区养老这类工作就无暇顾及了,因此一定要拓展筹资渠道,增加社区工作经费。首先就是要加大政府对社区的财政投入,使社区工作人员把主要精力从发展社区第三产业以寻求资金的重负中摆脱出来,从而能够专注于社区各项服务的建设与发展,真正为家庭养老提供必要的辅助和支持。

3.逐步提高社区照顾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性,我国社区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是导致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缓慢的瓶颈所在。在我国内地,还基本没有一支职业化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服务人员以下岗工人,家庭妇女和居委会干部为主,整体素质不高,无法保证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而在社区照顾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专门人员必须是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的,并且取得专业证书具备相关职业资格才能上岗服务。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人员由于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技巧方法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质量很高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达到政府,老年人,社工自身包括老人子女多方面的共赢。因此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完善,应该大力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进社区,充实社区服务队伍,并组织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大程度的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