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养老建设

社区养老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养老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养老建设

社区养老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支持;体系建设

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家庭结构变成4-2-1模式,家庭养老子女负担沉重,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和威胁。“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也使我国机构养老不堪重负,国家和家庭个人都难以承受。积极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家庭基本情况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居家养老及其社区支持体系的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在家庭居住,社区内专业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或者把老人日托到社区,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生活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

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中,政府部门、市场机构和社团组织是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政府部门是主体的主体,为全社会老人提供托底性养老服务;市场机构是为老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养老服务;社团组织对老人养老只起到补充作用。我国在社会养老实践探索中,社区居家养老备受推崇,兼具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优点,使老人养老不离家,还能接触社会、避免孤独寂寞。

二、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因素

(一)观念认识不高。政府一些职能部门和一些干部职工,没有充分认识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有很多老年人的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还没有树立“花钱买服务”意识;一些家政人员对服务老人这项工作缺乏热情和爱心,嫌脏、怕苦、受气,不愿从事居家养老家政服务。

(二)政府责任不清。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社会力量很少涉及,市场化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现行居家养老运作机制比较僵化不灵活,居家养老资金投入主体是政府财政,投资渠道单一,投入数量不足。

(三)资金投入不足。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所需资金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社会爱心人士捐助、彩票发行公益性收入支取与市场化有偿服务收费等四条渠道,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投入渠道,这些服务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人员的基本报酬,资金严重缺乏,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日益庞大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资金匮乏已严重制约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当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主要是一些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基本没有经过正规的家政学校培训,也没有受过医药卫生健康保健等专业教育,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只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基本生活服务,难以扩展服务项目内容,也难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愿者者人员不固定,服务也不正常,难以持之以恒、富有成效地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五)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政府部门、城镇社区、社会力量,他们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服务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也没有专门组织来推动资源整合。有的社区,为老人服务的资源较为宽裕,闲置率较为严重。

三、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强化宣传,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宣传工作,建立宣传长效机制,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营造浓厚的敬老、爱老、养老氛围,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关注度。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逐步改变人们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引导社会走社区居家养老之路。

(二)建好队伍,提高专业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可以在全社会公开招考招聘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经常开展家政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等专业知识培训,所有人员实行持证上岗,满足老人服务需求,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在卫校学生、社区党员、专业护工中挑选发展志愿者,社区明确志愿者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

(三)完善政策,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应制定出台扶持优惠政策,支撑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低保户、五保户、困难户的养老服务,由政府买单。对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水、电、气、通信、有线电视实行收费优惠政策。对社会居家养老服务结构,减免征税费,放水养鱼,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四)多元投入,解决资金困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长情况,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改善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拓展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让更多老人享受城镇居家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多形式、多渠道加入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行列,鼓励和发动社会捐资赞助,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发展城镇居家养老服务。

(五)整合资源,建设服务平台。政府整合社区内民政、劳动、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对社区老人实行免费开放。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鼓励社区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为老人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援助、保健知识讲座、健康体检等活动。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老人呼叫器,全天候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支援、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四、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暖人心工程,社区居家养老既符合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又体现家庭养老社会化。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解决老年人家庭养老问题的同时,也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也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注释

① 富先老”: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指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未富先老”。

参考文献

社区养老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分级;照护;医养结合;养老;体系

现在,我国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不衔接,当老年群体发病后,需要在医院、家庭和养老院等机构来回往返。加上老年人群本身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如此周折增加了老年人的负担,也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如何更好的解决老年人群的医疗和养老问题,达到医养结合的资源合理配置和长短互补,使老年人群更好的安度晚年生活,成为当下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分级照护医养结合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实现了居家养老功能的最大化,遵从老年群体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差异,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优秀的发展蓝图。现在,本研究就该体系建设中的内容、发展必要性、问题及改进措施等综述如下。

1.分级照护医养结合社区服务养老体服务体系的内涵

1.1医养结合社区服务养老体系

医养结合社区服务养老体系中,医是医疗保障服务,医疗保障服务的内容兼具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检查、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医疗知识咨询、医疗设备保障和临终关怀等,帮助老年人远离疾病的侵害,提升生活质量。养是老年患者日常生活的主导,包括日常生活看护、开展趣味文化活动、精神心理照顾等服务,给老年人增添生活的乐趣,帮助老年人开心、舒适的度过每一天。医养结合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将老年患者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医疗、养生、康复等结合为一体。这种老年人的日常康复治疗和生活关照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1.2分级照护的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论证

分级照护的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论证是结合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社区老年养老和医疗的基本特征,基于养老服务相关理论和政策背景,结合服务体系涉及各方人士深度访谈,明确分级照护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内涵结构及相应责任主体,形成体系中配套制度,论证制度的衔接、运行机制及保障。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及国内历史的纵向比较,并参照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阐述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一步论证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老年意外伤害保险以及涉老政府补贴政策间关系,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经费保障制度建议。

1.3分级照护的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医养结合需要医院的医疗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等级,具备有完善的诊疗项目、健全的科室、足够的硬件设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人才。同时,也应该有专业的养老机构。两者统一合作,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等结合,提高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身体孱弱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医养结合通过社区内医院和养老机构签订合作计划或在养老机构设定内置医院,实现医院和养老机构的资源共享,将医疗、养老和康复全程紧密结合,使老年人群享受到从养老机构到医院治疗的全套服务。

2.我国分级照护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必要性

2.1人口老龄化加重,老年人医疗养老需求增加

我国从20世纪初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发展中国家中,是较早的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几个国家之一。据统计,现在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5%左右,在65岁以上的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而这一数字将在21世纪中期达到30%。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因此,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老龄化还在不断发展。而与此同时,家庭结构在不断变化、年轻人群同比减少、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等导致家庭养老能力不断削弱,养老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群还是多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其慢性病的患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倍以上。老年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十分强烈。我国当下急需合理的措施和制度促成医疗卫生和B老服务体系的结合,以适应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2.2我国医疗机构难以提供精致的养老服务

在我国,即使是一些大型的医院也主要以各类疾病的诊治为主,相关的护理服务也多集中在病人治疗后的康复期,无法完成长期的、细致的生活护理。医疗机构本身的基础资源未涉及到老年人群的非疾病期的养护,加上医疗机构本身的资源有限,许多老年人的真正需求无法满足。因此,迫切需要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出现,保障老年人的常规合理、治疗和康复的完美衔接。

3.分级照护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

随老龄化发展老年人群依赖外界支持及长期照护的需求量会明显增加,而长期照护更是养老服务中任务最重、最难解决部分。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应解决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无论从服务的覆盖面,还是养老服务的持续性来看,医养结合的立足点和重心都应在社区、在居家。而从慢性病和老年失能失智的防治特点来看,诸多研究证实尽早预防的积极意义,基于社区的医养结合模式将有利于主动预防策略措施的实施。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居家老人最易获得的卫生资源,为建立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医养结合模式提供了有效途径。

3.2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融入问题

由于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医学专业服务不仅是养老服务重要组成部分,更因其专业性强,使其成为制约养老服务系统质量的关键环节。我国养老和医疗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构建医疗卫生资源融入的有效机制和适宜途径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部分的养老机构、社区医院等资金条件有限,医疗设备不完善,不能够满足高质量医养结合的老年服务。当老年患者突发疾病需要治疗时,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健康无法得到正常保障。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大资金支持,鼓励有能力的养老机构和医院联合起来,举办有一定服务质量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参与合作的各个单位需要明确自身的义务、责任,构建有效的双向转诊体系。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可设立内部医疗机构,保障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

3.3居家养老照护的分级标准问题

目前老年照护分级标准多参照临床护理分级标准制定,多用于养老机构。这需结合地方养老服务和社区可利用资源现状,制定合理、可行的居家养老照护分级标准,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3.4医疗和护理人员不足问题

社区养老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

一、“互联网+”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老龄化发展趋势呈现出复杂的状况。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老年人数量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特征明显。预计到2020年,中国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①在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现实情况下亟待开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是缓解养老压力的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途径。但是在当前的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传统养老模式难以克服的现实问题,其表现为:第一,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社区老人的诉求只能通过社区反映,但社区因掌握供求信息不对称使服务缺位与服务资源闲置现象并存。第二,社区资源配置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低,多数社区存在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社会化参与程度低的问题,过于依赖政府供给而使得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参与积极性不高。第三,社区养老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偏低,由于信息不畅导致的管理效率低、服务评估不全面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同时又由于缺乏有效人员培训途径和个体参与途径而无法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在此背景下,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方面要求加快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对接供求信息,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养老服务业结合,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②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③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放置于大数据时代下意味着,养老服务的供给越来越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区、企业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在养老服务供给中基础数据的统计,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老年人健康数据、老年人口数据、地域分布数据、消费数据、需求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利用老龄群体大数据可用于进一步明晰老年群体分化的特征,如老年人经济状况分化、健康状况分化、养老需求分化等。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有助于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以及进一步整合养老服务产业资源。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将为我国养老服务向科技化、智能化、数据化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模式。因此,“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在大数据时代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超越社区本身的狭小空间和内容,真正体现其服务能力和质量,还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成熟的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三网合一”以强化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作用,解决现实矛盾。第一,“互联网+”解决信息不通畅导致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下,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与信息传递系统,实现服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老年人服务需求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掌握社区老人的主要需求,从而为社区调配服务资源、确定补贴对象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社区普查为每一名老人建立电子档案,通过前期走访登记、线上访谈、调查问卷等手段,经由大数据分析得到老年人需求的基本状况数据。其次建立服务供需对接系统。供需系统的建立可以依靠手机终端,将社区老人或其监护人加入手机APP平台,一方面手机APP平台可以实时提供社区(或周边)的养老服务提供情况(上门医疗、看护、家政、餐食等),另一方面社区老人可以进行“点单式”服务申请,从而真正实现一对一服务,第二,“互联网+”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程度低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养老服务模式中,针对养老服务资源社会化程度低、整合程度低等问题可以采用信息分类化处理方式,将所辖区域内所有的服务设施信息集中到养老信息中心平台上,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第一类:服务资讯可按服务项目分类,如上门医疗、看护、家政、餐食等。第二类:服务设施可按地域及收费情况分类,分为免费共享型、低收费服务型、按市场价格收费型等几类,方便老人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需求状况选择服务。第三类:服务实体按功能对接分类,建立起与医院、社保、民政、家政公司等的联网,实现信息的及时互通,可及时合理调配服务资源,帮助老人就近、就快解决困难。第三,“互联网+”模式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在“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养老管理中心不仅可以准确掌握老人信息,同时还可以缓解服务人员欠缺的问题进而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传统的服务人员供给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瞄准性机制,信息对接不及时进一步加剧了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而“互联网+”概念的引入既可以增强老年人寻求定向服务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引入市场化原则增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主动性。此外,在老年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中,互联网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实现对服务人员的线上培训和管理,可通过网络课堂等方式,提升其服务素质,助其形成较高的职业能力。

三、构建“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

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横向及纵向的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是“互联网+社区养老”的基础条件,其功能或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主管部门对养老服务项目的设置、养老补贴发放对象的信息记录,也是养老服务提供机构进行服务信息接收的基础,另外还可以根据服务接受者反馈的信息进行服务效果评价。同时,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及其家属能够了解和选择服务内容、参与服务评价和促进数据积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以完善大数据为中心,所需的软件由相关企业通过政府购买开发提供。通过纳入大数据的核心信息来构建四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一是辖区内社区老年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子数据库;二是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潜在的需求信息子数据库;三是为社区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子数据库;四是养老服务资源情况子数据库。以上数据库需专人维护并适时更新,还应确保该数据库能便捷地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横向交互联通,纵向要逐步实现社区、街道、区县、市、省乃至全国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的交互利用。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由社区管理子系统、医疗服务子系统和一般民生服务子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社区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养老服务信息的,整合供需信息,对社区养老资源进行整理和配置,同时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提供信息支持;医疗服务子系统通过与医疗机构和其他健康护理机构(如体检机构)的联网,满足老年人诊疗预约挂号、诊疗信息记录查询、老年人体检预约、健康养生咨询等健康服务需求,对于不便出行的老年人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士提供远程医疗诊断服务和健康状态监测等服务;一般民生服务子系统主要服务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娱乐需求,通过该系统可以提供大量老年人需要的诸如订餐、家政、外出辅助等日常服务,还可以组织老年人外出参加社区集体活动。该系统通过与物联网技术联结,还可帮助老年人应对紧急事件,进行老人居家安全管理监控以及进行社区居家老人亲情关怀服务。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为更便捷高效地提供养老服务,还要开发两个操作系统作为信息载体和桥梁。一是提供给服务供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业务终端,另一个是面向服务需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个人终端。前者主要供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中心(站)、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医疗保健机构等服务提供主体接收服务信息,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监测评价功能,掌握社区老人日常服务情况,及时安排服务,和对服务机构及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可以向社会和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公布。服务承接方能更迅速地接收服务信息,进行服务细分和业绩考察,也可以根据老年人及主管部门反馈的信息提升服务质量;个人终端主要供老人或其亲属操作,主要利用电脑终端软件和手机APP等终端设备,完成养老服务搜寻、紧急事件呼叫、提交服务订单、事后服务评价等操作,两个平台通过数据交互中心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

[1]韩艳.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路径和发展方向———基于1949-2014年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研究[J].东南学术,2015(4).

[2]李志明.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思路———构建“立足社区、服务居家”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J].学术研究,2016(7).

[3]童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应对老龄化[J].探索与争鸣,2015(8).

社区养老建设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4+2+1”结构的家庭数量日益增多,社会对养老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机构养老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当前城市、乡镇等社区建立了许多养老院、儿童福利院,这对家庭生活贫困或无子女老人、孤儿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保障。针对于社区养老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安全需求、尊重与生理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各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已达1.32亿人并且每年3.2%的速度急剧增长。

一、社区养老现状

我市已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8%,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结构现状已严重超过平均水平,因此,对我市的社区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初步建立起与全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城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以实现“老有所养”为目标,以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为重点,积极探索城乡养老服务新途径,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新模。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实事之一,纳入了政府工作日程,出台了相关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详细的目标任务。

二、社区养老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市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县的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的运作标准、社会影响力不足等,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阻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发展。

(二)资金筹集相对较难。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财政补贴、慈善捐助、福利彩票等政府投入,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一系列服务,但因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的极少,致使社区居家养老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所以,为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扩大服务范围。

(三)服务项目和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尽管养老服务我们提出了较多的服务内容和项目,但实际上社区所支撑的服务项目还较少,服务面窄。如为老年人洗澡、上门医疗、康复、助餐等方面,很多服务项目还跟不上,而最需要服务的群体正是这些身体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四)管理经验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在加速发展,但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管理水平低下,基本无经验可循,无法充分整合社区原有资源,如充分利用社区休闲场地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集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的人力资源,保障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者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在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社区无法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充分整合资源,无法提供优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五)缺乏专业化的服务队伍。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专业化程度低工资报酬低,导致许多专业人士不愿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和专业化素质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三、社区养老对策建议

社区养老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老年人;社区养老;养老模式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空巢家庭比例的增大,社区养老的特点日益表现出强大的优越性,符合我国城市养老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社区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养老现状

我国目前城市养老模式主要采用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的模式,即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家庭,包括配偶和子女。由于城市中老年照护服务网络尚未普遍建立,照护服务社会资源比较短缺,绝大部分需要照护的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主要由老人的子女照顾,而社会服务所占比例很小。“对于需要照护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子女或孙子女照顾的比例在城市为90.8%。在城市,主要由保姆照顾的老年人只占6.0%,主要由居委会或养老机构照顾的仅占0.3%。”由于城市里的老人大多数有自己的退休金和养老保险,从经济上不完全依靠子女,他们最需要的是感情上的交流和呵护,这也正是子女所忽视的,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而且,子女们为了谋生,到外地经商、打工,使得老年时与子女分居、独居的“空巢户”老人越来越多。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高,体质的下降,当他们有病理需要和精神慰藉时,将陷入困难的境地。

二、我国城市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符合我国的文化习俗、老人心理和经济水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家庭“小型化”和老年人“高龄化”趋势,使家庭养老功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家庭照顾资源减少。第一,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使独生子女大量出现,家庭规模减小,从而照顾老人的子女也在减少;第二,时代的发展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性增强,年轻人不再奉行“父母在,不远游”的文化传统,而是去往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发展。因此,照顾老人的时间减少;第三,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学习、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造成年轻人照顾老人的精力减少;第四,由于生活观念的转变,老少分居成为风尚,核心家庭和空巢老人增加,生活空间的分离使得照顾老人的距离拉大。

其次,老年人经济供养不稳定。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国有企业调整力度加大,企业要优化减员增效,导致体制性下岗、结构性下岗、企业深化性下岗而下岗的职工中,多为有供养老人负担的中年人。同时,市场竞争使家庭成年子女收入不稳定,甚至导致一些家庭成为贫困户,子女自身经济收入不稳定,对家中老年人的经济供养造成威胁。

(二)机构养老陷入困境

家庭养老的困境,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需求的增长,所以机构养老是目前政府与社会大力推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采用市场化或福利化的运作机制,为老人养老兴建专门的居住与生活服务设施,依照自愿原则,将老人集中供养并使之安度晚年。现在比较常见的养老机构有福利院、老人公寓、敬老院、养老院、托老所等。老人住在特定的养老机构,所有养老功能由机构提供。“从理论上讲,机构养老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它通过适度集中养老,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组合与优化配置,并由此降低养老成本、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养老机构的规模不大,能力有限,所以现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大城市中出现了老年人入所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各地拥有的养老机构、入住情况和实际运作普遍都不太理想。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与养老事业发展看,机构养老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养老要求。事实上养老除了给老人必要的生活保障外,还要给他们家庭的温暖、情感的支持,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供养。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情感和精神的重要支柱。老年人需要的亲情照顾,是其他任何机构无法代替的。

(三)老年空巢家庭增多

“空巢家庭”原是社会学者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模式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父母和子女在居住上开始分离。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比例显著增加,导致老年空巢家庭的增加。当这批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时,即使子女愿意赡养父母,他们婚后也只能和一方父母在一起生活,另一方父母则独自居住生活,从客观上造成了老年空巢家庭的增加。“根据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12月进行的城市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提供的数据,老年人一代户家庭,即空巢家庭的比例占总调查户的35%,其中单身老人独居的占7%,女性单身老人独居的比例高于男性(5.1%)为9.4%。”

三、解决社区养老问题,构建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模式

(一)各部门明确责任

老龄委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责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履行责任,制定本部门的专项工作方案,完成好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民政部门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加强对街道社区养老工作的指导;劳动部门要结合再就业工作机制,对从事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站支持,针对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展开宣传和辅助治疗;文化体育等部门也要立足社区指导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各有关委、办、局、街道办事处齐抓共管,促进社区养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做好社区养老工作,应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使社会形成支持社区养老的良好氛围。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向社会宣传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运作模式,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居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共同构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适合老年人社区养老的和谐社区。在社区老年人及家庭成员中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他们充分了解社区养老服务的具体运行方式,在真正需要服务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扶,扩大社区养老新模式的支持面。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要转变过去单纯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逐步向“住在家里、社区养老、社会帮扶”的现代养老观念转变。同时,积极引导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投身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不仅有利于解决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

社区养老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将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以财政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此外,还要鼓励社区自筹资金、机构投资和社会捐助,从而实现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筹集方式。与此同时,还要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减少其行政职能,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四)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老年人照顾服务业

在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福利性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将之作为一种产业加以发展,鼓励个人和社会各企事业团体走进社区兴办各类老年人服务机构,并对那些愿意在社区建立这种服务机构的投资者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此外,还应积极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和老年人的互助,尤其要善于发挥低龄老人的“余热”,通过“时间银行”的形式,创造一种“人人互助”的社区养老环境。

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该问题涉及内容较广,笔者研究精力和学识有限,本文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没能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社会养老金的来源问题只是初浅地展开讨论,没有做进一步分析。缺少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析。调查问卷设计的比较简单,涉及的问题不够全面。这些任务有待日后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继续努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J].宁夏大学学报,2005(3):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