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养老一体化

社区养老一体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养老一体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养老一体化

社区养老一体化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建认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浙江的农村社会保障面临挑战,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的问题二因此,应当建立城乡一休化的二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推进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改革发展、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浙江省不仅进入厂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二位,由于浙江的社会经济较发达、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上升迅速,浙江乡村衡量老年型人口的四项指标均高于城市地区‘可见,浙江乡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市地区严重,面临的挑战比城市地区更大(见下表)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浙江作为全国第一个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省份,更应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先行一步。

一、浙江省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有了拓展:一是集中在敬老院供养,由所在村提供粮食资金,由乡镇企业收人、乡村提留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二是老年人分散供养,由村级基层组织给予照顾。但这一保障项日所涵盖的老年人口比重较小。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救济,主要是建立在.“三提五统”基础上的“五保”制度。此外,浙江从2001年起,将农村居民也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中。当然,能享受到这一制度的人,目前所占比重较小。

目前,浙江的农村老人养老模式大致有三类:

一是家庭养老模式——养老经济上的支持力来源主要是来自家庭成员;二是自我养老模式——主要的经济支持力来自自我的储蓄或者其它的劳动所得和投资所得;三是社会养老模式——主要的经济支持力来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养老金支持或者是社会人道主义的帮助。在上述三类养老模式中,又以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主。

在社会养老模式中,其主要经济支持力来自以下几种类型:

(一)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是浙江农村的一个新型养老模式,1995年在全省展开。由于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正处于过渡期(由民政部转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有此交接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没有大的发展。

(二)农村社区农民退休金制度这是富裕农村社区为保障本社区老年农民养老的一种形式,其资金主要来自村办企业的利润、出让土地款或其他集体经济资产。村养老基金实行退休金制度,其标准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而定,不同程度地解决了本社区农民的养老需求。

(三)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等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是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与纯女户父母养老保险。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浙江提出了在全省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重点对有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进行社会救助.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近年有所发展,但目前浙江农村仍以家庭养老和以个人自养为主,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城乡养老社会保障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其存在的问题十分尖锐和复杂。

(一)认识偏差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深受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浙江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最大误区:由农村解决自身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二)立法滞后农保工作至今尚没有一部完整规范的、由人大通过的法律,导致实际工作中体制关系难以理顺,法律责任不明确,政策尺度难把握(如开展农保与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等矛盾,直接影响农保制度的确立。

(三)基本方案尚需完善首先,方案需进一步精算。现行方案缺乏令人信服的坚实依据,尤其是在一些具体测算指标上尚无完整的体系。其次,如何体现风险共济的保险原则。目前浙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完全个人账户制”,这种方案权益关系明确、符合农民的心理。但它背离了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政府、单位和个人的基本特征。同时,完全的个人账户制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无法统筹、难以体现风险共济。这又背离了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质。

(四)社会化水平低,投保人数占应保人数的比例小国家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对象为20 - 60岁的农村居民,但是目前浙江农村20-60岁的投保人数占应投保人数的比重不足50 % 。

(五)人均参保值低,根本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的需求到1999年底,全国有8000多万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累计收人保险金仅为184亿元、1998年向59.8万参保人发放养老金“人均42元”(中国社科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2000),略高于各地支付给“五保”老人的平均费用。这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只能起补充作用,而不能起保障作用。

(六)养老金缺乏适当的保值增值措施,投资渠道单一目前浙江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存人银行,二是购买政府债券。这两条途径的收益率都非常低。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实现当初农民投保时国家承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12.9%的利率,则养老金不仅不能保值和增值,反而会贬值。

(七)公平性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般是补干部不补群众,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

(八)管理不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分散,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不健全,使得管理水平低下。加之将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管理、使用集于一身,有悖于国际上将征、管、用分离的通行做法,致使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难以得到保障。

三、发展趋势——对策思考

对于农村养老问题,如果仍然局限于从农村寻找解决的途径,必然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应当看到,正是农村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经济的无私贡献,推动了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21世纪,农民的养老问题陷人了困境。如果不能及时建立以社会公平为前提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势必会极大地挫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要最终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只有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广大农民才能真正公平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一个重要原则:损益补偿。也就是说,在此政策中受损的群体在彼政策中应得到相应补偿,以利于维护各种利益的均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损益补偿”的具体表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大势所趋。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理应为全国树立榜样。浙江以强大的经济后盾来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支持条件

1理论支撑

(1)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符合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社会保障有两个基本理念:生存权和社会公平。首先,生存权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其次,社会的发展追求两个目标:即“公平和效率”。市场经济自动倾斜于效率,社会保障则是通过国家干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而向公平倾斜的制度。当然,这两者之间需要实现最佳组合。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上看,社会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是政府,其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基本生活的尊严。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可以根据具体的地区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以体现保障水平的区域性差异等。但是,差异性必然以普遍享有社会保障为基础,必须以“社会公平”为前提。

基于社会保障的上述理念,构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代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发展目标。农村老年人同样是法定公民,政府和社会有责任来保障其晚年的生存状态;而他们无固定的养老收人、其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要甚于城镇老年人,从而更需要社会保障。

(2)浙江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迫切性和必然性。第一,浙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实质上是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不仅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消除城乡壁垒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第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应对农村老龄化的需要。浙江农村正面临自然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双重压力。大多数老年农民既无积蓄(或少得可怜)、又无保障(没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小且保险水平低,其生活基本上依赖子女的供养。这种供养缺乏“制度”刚性,弹性余地很大)。农村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成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政府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摆脱浙江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困境的惟一途径。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采取属地管理。农民只有取得当地集团的成员权,才能在需要社会保障时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使农村过剩劳动力真正从经营土地上转移出来。也就是说,要使农民自觉地从土地保障中解脱出来。这就必然要求有新的社会保障作为替代机制。

(3)笔者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第一步,在农村首先建立与城镇相类似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保险(养老和医疗保险)法定化、补充保险(商业保险)市场化和救助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线,救灾救饥等)社会化的机制灵活的农村“社保”体系;第二步,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保障系统,为实现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之间的制度接轨做准备,最终完成两者之间的转换与衔接、真正实现一体化。

2实践条件

(1)浙江的经济发展良好,为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浙江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这一切都为进一步健全浙江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浙江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为建立农民养老保障提供了最佳时机。人口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口会逐步超过未成年人口,而进人老龄化社会和随之而来的高龄化社会。在这一人口变动过程中,某一时期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结构,也就是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比较低,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人口学者称这段时期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

一般来说,这样的“黄金时期”可以持续30年到50年,并主要取决于生育水平下降的速度。生育水平下降越快,高比例劳动力的潜在发展机会就越大,黄金时期的持续时间也越短。浙江的老龄化来得又早又快,其发展机遇也既早又快,稍纵即逝。

研究结果表明,一个社会的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30-40年是储备积累资源、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最佳时期,时间少于此期,则会使养老基金储备不足;时间太长,又必须面对巨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等问题。据预测,浙江将在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进人老龄化高峰期。我们必须抓住现在的“黄金时期”快速起步,时不可失,时不我待。

(3)农村居民的养老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建立新的养老保障体系提供犷心理基础与思想保证。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经过十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了初步框架,具备了进一步完善的许多可行性条件。据对浙江农村的有关调查显示,62.6%的农民认为有必要交纳农村养老保险金,只有8.3%的农民认为没必要交养老保险金。可见,解决养老问题切合大部分农民的需要。用养老金方式养老已逐步被农民接受。这说明,农民养老保障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为建立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与思想保证。

(4)加人世贸组织,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世界接轨创造了时代机遇。进入WTO以后,社会保障的运作与管理将越来越规范化、公正化、社会保障的体系与制度趋于法制化和科学化。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必将与世界接轨,要接受世界的评判。目前我国正在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组织机构的培养与建设,其发展速度很快。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性教育在浙江的迅速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业化队伍和专门化机构力量将会得到改善,从而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世界接轨创造了时代机遇。

(二)建立与完善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总思路

以人为本,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国家财政一体化与区域财政适度差异相结合,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集体、社会等多元投人为渠道。积极提高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程度;量入为出,分类指导,分阶段运作;逐步取消城乡差异,确保物质供养、兼顾生活照料、注重精神慰籍,稳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现代化管理体系,实现浙江省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养老一体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改革 城乡一体化

一、当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

1978~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及人均GDP情况

随着河南省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迅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80%。

(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得到改善

2011年河南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08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8%,居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城市整体功能不断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差异在不断缩小

截至2012年7月底,河南省农村社区建设完成投资631.5亿元,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试点350个。

(四)中原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

河南省充分发挥中心区域和交通中心优势,加快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城镇化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城镇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二、河南省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偏低

河南省2011年经济总量26931.03亿元,城镇化率为 40.57%,全国排名第27位。2011年河南省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57.3∶29.7,城镇化率比工业化率低了16.73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

河南省城镇化在空间上呈现出“东慢西快”严重失衡的格局,各地经济实力不同,城镇化水平有很大差异。影响河南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十二五”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三)城镇化质量不高,制约河南省城镇化的进程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长期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差。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率提高等城市病凸显。

(四)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2010~2013年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

单位:元

城乡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

2011年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13∶57.3∶29.7,仍然存在二、三产业不够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

三、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就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路径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终期目标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项目齐全、覆盖全面、机制健全、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达成社会保障普惠和公平之目标。

(一)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奠定经济和社会基础

第一,通过农村内驱模式,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二,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公共财政适当向农村倾斜,促进农业现代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第三,通过政府外推型模式,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和合理布局。第四,创新城镇化的方式和内涵,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人口的合理流动,平衡城乡人口结构。

(二)强化政府责任,提高管理水平,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提供制度基础

一是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力支持。二是加强法制化建设,实现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执行能力。五是通过构建农民退出农业、农村的新型机制、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进城的有关综合配套改革。

(三)以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挂钩的机制。二是做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要严格控制城市养老金水平的增长,提高农村养老金给付水平。三是实现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全国联网机制。

(四)逐步统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二是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到全省城乡医疗保险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基金统一以及管理统一。三是优化城乡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办法。

(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通过实现社会保险、新农合、医疗就诊、社会福利、城乡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民生保障业务的城乡一卡通服务,最终实现河南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社会救助、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业务的一体化经办。

(六)完善城乡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一是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政策法规、制定服务标准、审批执业资格以及开展执法监督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社区福利服务。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以街道或乡镇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基础,为城乡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服务。

(七)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的户籍制度,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最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问题,加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公共服务

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土地制度和财政制度改革,提高全省社会保障信息化程度,启动河南社保“一卡通”工程。

参考文献

[1]耿小茜.浅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经营管理者.2010.16.

[2]董克用,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河南省统计年鉴.

社区养老一体化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强化村卫生室管理,全面加强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农村卫生事业总体水平的提高,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和《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逐步构建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要求,经研究,对进一步加强全区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理解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是指镇、街道卫生院对辖区内村民委员会举办的卫生室实施统一管理。主要是对村卫生室的机构设置、设备、人员、药品、财务和业务管理等实行统一管理。

二、科学合理设置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按照“合理布局、适宜规模、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结合地理位置、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就医流向等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一般以3000-5000人为宜,对相邻的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可联合设站。镇、街道卫生院下设的原医疗卫生机构将与所在地的村卫生室合并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后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名称由“常州市*区+所在镇(街道)名+所在行政村(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

三、健全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功能

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预防保健任务;认真做好常见病、多发病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工作,为居民提供全科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巡诊及上门服务,为居民提供优质、价廉、方便的综合卫生服务。

四、完善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设施

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原则不低于300平方米,如确有困难,过渡期不少于120平方米。建筑要求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整体环境要求简洁明快,在醒目位置使用全省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标识。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由村民委员会无偿提供。

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置全科医疗诊室、治疗室、换药室、观察室、处置室、药房、健康教育室等,有条件的可单独设中医诊室、康复室等。每个诊室使用面积一般在8--12平方米。

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应配备以下设备:诊断床、观察床、诊桌椅、听诊器、体温计、压舌板、血压计、氧气瓶(袋)、耳鼻镜、身体体重器、清创缝合包、出诊箱、污物桶、紫外线灯、高压灭菌设备、药橱柜、针灸器具、处置台、妇女健康检查器械、健康教育基本设备、康复器械、资料柜、空调、电冰箱(冰柜)、电脑及打印机等必备的器材设备。有健康教育宣传栏及设备,有关制度及图表规范上墙。

五、加强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配备

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配备要以精干、适量和高素质为原则,一般不得少于2人,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应配备一名女性医务工作者。人员配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国家法定的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必须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专业资格证书,并逐步取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他工作人员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

六、规范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组织管理

为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有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认真执行《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和《江苏省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应配备200种常用药品、其中30种以上中成药和适量急救药品。

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人员聘用制、工作考核制、养老保险制,从业人员的基本工资、奖金由镇、街道卫生院考核后发放,同时缴纳养老金、医疗保险金等社会保障金,经费由镇、街道负责协调解决。区政府对验收合格的卫生服务站实行一次性奖励扶持。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承包。

七、严格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审批

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应与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一个法人主体,由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八、加大依法监管力度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对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造成后果;不承担预防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私自购药或收入不上交;违反国家收费标准等行为,要依法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社区养老一体化范文第4篇

一、发展思路

根据“十一五”期间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拟定我市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落脚点,以实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手段,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建立业务管理体系、制度保证体系、计算机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我市社会保险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重点工作目标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社会保障“一体化”,是社会保险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的一个标志。通过实行“一体化”建设,建立适应城乡各类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广覆盖”、“五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行一票征收制,打破企业所有制界限和职工身份界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可靠的社会化保障。

2、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网络制度。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部署,按照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险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要求,加强数据库建设和数据整合两项基础工作,实现与省、盐城市和我市财政、地税、银行、就业等部门的联网,充分发挥"金保工程"数据快捷传递、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和支持宏观决策功能,将社会化管理服务信息软件的开发研制工作纳入我市"金保工程"建设,抓紧制定需求方案,使之达到分别与各街道事务所和各社区信息共享联网的功能。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预算制度。按照“部分积累”的基金筹资模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建立统一的基金管理运营体系,实行税务部门统收、劳动保障部门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社会保险基金有3-5%的积累率,以达到预期的基金积累目标,

三、主要对策措施

1、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扩面征收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目标,探索各种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标准以及计发标准,做到城乡各类企业职工,包括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农村私营企业、农林牧渔产业企业的职工,都能参加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医疗社会保险,拥有唯一的社会保障号码及账户,并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2、千方百计地解决保险基金积累不足的问题。对于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筹集:⑴在国有资产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存量变现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保险基金,这也是对当年低工资条件下工人劳动所得产权明晰化的体现;⑵在养老保险方面,可以通过制定指导性政策来鼓励、引导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⑶在缴费基数方面,鉴借西方工业国的做法,可在条件成熟时试行逐步取消缴费300%限额的做法;⑷在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里安排一块,或建立特殊税种,纳入财政预算;⑸在通过其他渠道筹资方面,可通过发行保险债券,或发行保险彩票等,解决临时资金不足的问题。

3、统一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方式。为规范基金的运营,可以对各项社会保险费实行合并征收,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对合并后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的确定,要从考虑本统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就业率等因素出发,确定社会保险总支出水平和合理的费用分摊比例,并做到有利于向“纯积累”模式过渡。

4、为实行全国统筹做好准备

首先是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建立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为下一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做准备。社会化统筹的范围越大,越能做到公平。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养老保险基金,这是高度的社会化分配,也是社会公平所要求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研究,设计模式,制定相关法规和协调关系,以求平稳过渡,达到全国统筹的伟大目标。

5、建立社会保险呼叫系统

为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快捷便的社区网络系统,规范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以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为信息服务依赖的社会保险呼叫中心(CallCenter)。这样,不仅可以零时间直接、方便地解答市民所关心的问题,即时宣传社会保险政策,使政府和广大市民都能及时地获取双方所需要的信息,而且也能作为群众、社会监督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的重要窗口,对于改进机关作风、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社区养老一体化范文第5篇

(1) 布局不够合理:在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的客观要求下,我市的行政村调整撤并工作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由于配套工作没有及时跟上,部分被撤并村卫生室房屋被拆迁,出现乡村医生“以家代室”的现象,少数村级卫生机构的硬件设备、设施条件普遍较简陋,周边及室内环境极差,或另开门店私自执业,成了管理的难点和盲区,潜伏着不稳定因素和事故隐患。

(2)“一体化”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全市推行并实施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组织、人员、药品、业务、财务、建设标准六统一)以来,由于体制不顺,加上缺少有效的配套措施,部分镇“一体化”管理并未真正到位,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无菌操作技术未执行,就诊无登记和门诊登记,用药无处方,有过期失效药品,有的甚至连起码的业务管理都难以做到,更不要说人财物和药品管理了。

(3)乡村医生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在职的504名乡村医生虽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但并未经过规范的准入考核就已经走上了村级卫生服务岗位,其整体素质表现为“一高二低”。“一高”是年龄偏高:50岁以上186人(37%)。“两低”是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267人(53%),中专以上的46人(0.9%);技术职称低: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3人(0.6%),乡村医生的医学知识未得到更新,没有经常性、系统性的培训、进修。乡村医生队伍的现实状况,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让社区居民满意。

(4)政策保障不到位导致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根据有关文件规定,新的历史条件下村级卫生所不仅承担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的任务,更要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成为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机构。但是,由于市、镇两级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用于防、保的经费没有落实,再加上全市乡村医生得到补助很少,无法调动他们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另外,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基本上没解决。全市在岗乡村医生中已办理养老保险的不到2 0%。由于没有养老保险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多数人有后顾之忧,他们只想通过治病卖药挣钱,对从事没有报酬的公益性卫生服务工作没有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基层卫生机构基本职能的缺失,使我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留下了一个大漏洞。

对 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思想观念上和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切实做到三个统筹兼顾。一是在发展战略上,卫生事业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要统筹兼顾,把农村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制定出中长期规划。二是在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上,城区与农村要统筹兼顾,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保证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不断增加;三是在卫生网络体系建设中,市、镇、村(社区)三级要统筹兼顾,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网底建设。

(2)总体规划,健全体系:要按照“因镇制宜、适度规模、资源共享、便民利民、布局合理、提高水平”的原则,建议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全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建置标准,各镇相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建制镇卫生院在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要通过强化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建设成辖区的卫生服务中心。

(3)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各镇政府要加强领导,负责本镇辖区内卫生服务站的布点和建设工作。镇卫生服务中心按“六统一”的要求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所需的用房,由镇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范围内的行政村协调解决。对于按要求建立并能正常运作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市、镇两级财政应给予一次性补贴。

(4)强化职能,明确职责: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不是村卫生室的简单更名,而是标志我市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和工作要求的提高。要改变过去村卫生所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开展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医疗“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和卫生指导;免疫接种;传染病管理;老年、妇女、儿童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和管理;伤残康复指导;计划生育宣教和技术服务;疫情监测报告和环境、食品卫生指导;农村医疗保险的宣传、配合工作等,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转变,从被动等病人上门向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家庭主动服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