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环境污染

农业环境污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环境污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环境污染

农业环境污染范文第1篇

农业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破坏2个方面[1]。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和生活“三废”以及农用化学物质进入农田,导致农作物和环境之间失去平衡,使农畜产品减产、品质变差,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所以,保护农业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健康。

1山西省农业环境污染现状

山西属中西部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带,农业生产立地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较弱,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幅度缓慢[2]。人口稠密的6大盆地自然植被已经基本为农耕作物所取代,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加之长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经济,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3]。工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已造成局部地区农业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施用处于粗放失控状态,对省内江河水系和土壤构成持续性的破坏和威胁,畜禽粪便及农作物秸秆不合理使用造成污染日益突出,形成了潜在的农业环境危机,制约了山西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山西省农业环境状况,对保证山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山西省农业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工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量急剧增加,这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和生活“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在没有达到国家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4]。山西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居高不下,2008年全省烟尘排放量全国第1,工业粉尘排放量居全国第3,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5。由于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2],超重型产业结构使得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多,煤炭、化工、冶金、电力等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70%以上[3]。1990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4870亿标m3;2009年为23692.9亿标m3,是1990年的4.87倍[4]。大量能源燃烧的废气超标排放、民间燃煤废气的低空无组织排入及交通运输业排放的废气[5],使山西省农业环境承受着工业“三废”排放污染破坏,严重恶化了环境质量,给大气、水、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越来越多,这些污染物的直接排放,严重污染农田,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降低土壤肥力,妨碍作物生长发育。随着城市环保门槛的提高和环保执法的日趋严格,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或藏身于农村,造成环境污染正向农村蔓延。例如,汾河是山西省流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3.974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流域1437家工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山西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2008年汾河流域71%的河段仍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近千家企业源源不断地向汾河排污,“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已成为上一辈人的记忆[6]。

2.2乡镇企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资金缺乏,设备简陋,技术工艺落后,不注重长远利益,盲目布点,乱开乱采,靠资源的成本优势来维持产品的竞争力。乡镇企业布局比较分散,污染点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容易引发高密度的农业环境污染,有巨大的危害性。

2.3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在现代农业中,虽然化肥和农药投入对保障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不合理或过量施用会造成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7]。

2.3.1化肥

山西省农田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化肥施用量却逐年的增加。2012年山西化肥需求总量(纯量)为103.386万t,其中,氮肥用量为61.506万t,磷肥用量为28.667万t,钾肥用量为13.213万t[8]。虽然化肥的施用对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很大作用,但由于化肥施用过量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农作物养分失衡。同时,大量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通过土壤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污染水体、土壤。

2.3.2农药

山西省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0.898万t增加到2010年的1.046万t,增加了0.148万t[9]。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危及人们身体健康;同时农药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重金属等物质,对大气和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高毒、高效、高残留的化学药品滥用,更是危害深远。

2.4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利用

农业废弃物包括种植业的秸秆和集约化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废弃物。

2.4.1秸秆

山西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数量大、种类多,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还有豆类、油菜、其他谷物杂粮、棉花等10多种。据统计,2009年,全省秸秆年生产总量达l900万t左右。其中,小麦、玉米秸秆占总量的52.5%[10]。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致使农民秸秆利用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因为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作为废弃物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大气环境,还严重威胁着交通运输安全和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据环保部门卫星环境应用遥感监测结果,2011年秋季全省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74个,相比2010年增加了52个,同比增长约236%;相比2009年增加了16个,同比增长约27.6%。山西省的秸秆焚烧火点总数已位居全国火点总数的第7位,秸秆禁烧形势不容乐观。

2.4.2畜禽粪便

山西省畜禽养殖发展迅猛,但传统、分散、高密度的饲养方式仍占较大比例,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不高。2009年末,山西省存栏生猪530万头、牛90.6万头、羊747.7万只,家禽存栏6216.9万只,年产粪便达76万t。且散养户数量庞大,绝大多数养殖场和散养户没有污水粪便的处理设备和相关处理技术,往往随意堆弃或未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库、土壤等农业环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致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破坏土壤生态平衡。

3山西省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探索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从根源上杜绝农业污染的发生。山西省已采取一些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污染治理,以使农业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3.1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提高领导环保意识

搞好农业环境关键在于各级市、县(镇)政府重视及积极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上,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投入,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资金投入,对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染物综合利用项目进行补助。政府资金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加大“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重视、支持农业环境污染调查处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人人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社会风气。

3.2加强保护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完善法律法规

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在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纪念日期间,通过新闻媒体及各类学校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防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把环境意识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贯彻执行《环保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颁布实施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依法治理农业环境;根据环保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环保机构[11];同时还应尽快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

3.3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

3.3.1工业和城市“三废”污染防治

(1)乡镇企业污染控制。首先,要做好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其次,要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好乡镇企业布局。乡镇企业污染控制应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强环境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保护资源,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深度开发等手段来实现。(2)城市及工业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污染防治。应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做到化害为利、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3.3.2农用化学物质污染防治

应研制高效、经济、安全的农药新品种,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科学防治病虫害;开发和推广新型化肥,强调有机、无机肥并重;限制盲目发展地膜,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用法律、经济手段鼓励废膜回收。

3.3.3农业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农作物秸秆废弃物污染防治。用法律、行政等手段禁止焚烧秸秆;推广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如加工饲料、配制有机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覆盖免耕技术。(2)畜禽粪便污染防治。指导养殖业由分散向集中合理布局,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用作肥料,推广大中型养鸡场鸡粪饲料化技术。

3.4加强环境污染定点监测监管,完善机制

以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为契机,加强对山西省农业环境有影响的重大污染源调查和定点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业环境污染的组成、发生特征、影响因素和生态破坏程度。一是构建和完善农业环境安全评估体系;二是建立养殖业环评监测体系,加强对养殖企业的归档和登记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有效实施生产各环节的监控;三是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形成监测网络,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四是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

3.5依靠科技进步,节能减排

山西省6大传统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工业的95%以上,应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环境治理项目,加速科技成果在环境污染中的转化和应用。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实施节能领域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根本上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3.6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管理、严格核算、循环利用、降低消耗、增加效率、提高质量和减少污染等,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行。山西省应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清洁能源区作为今后环保发展的重点,清洁能源区的建设要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规划,尽快培育清洁、高效、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清洁能源产业。

农业环境污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对策

收稿日期:20120409

作者简介:邵亮(1978—),男,辽宁沈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X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1502

1引言

农业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要素的总称,是农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1]。目前中国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污染量占全国总污染量(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的总和)的1/3~1/2,已成为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2]。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短缺的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将严重制约和影响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将动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2农业的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2.1化肥和农药污染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占有很大的比重。化肥的使用量占世界使用总量的第1位,以氮肥为主,其中氮肥平均利用率只有30%~50%,造成了大量的氮肥流失,化肥的重复使用添加,不仅造成经济的损失,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3];其次是农药污染。长期使用农药对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的污染日益彰显,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导致生态失衡,直接危害生物多样性,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同时也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地膜污染

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棉花产区和北方寒冷地区,塑料地膜技术广泛在农村农副业生产中使用,而且使用量很大,回收不净会造成“白色污染”,塑料地膜主要成分为聚乙烯,残留的地膜进入土壤后很长时间内难以自然降解,造成土壤的渗水及保水、保气性能下降,破坏耕作层土壤结构,造成土壤地力下降,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另外对回收的地膜往往采用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

2.3畜牧养殖业污染

畜牧养殖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了规模化和集约式的发展,但是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还有所欠缺,产生的大量畜禽粪污等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畜禽固体粪污和养殖污水含有COD、B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污染了水体和大气及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还对水体和其他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4];绝大多数的农村养殖户还是以散养为主,所产生的废渣、粪便四处堆放,受整体综合条件的限制,无法集中处理,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破坏。

2.4乡镇企业污染

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各地相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有些地区的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些小的乡镇企业不具备环境处理设备,其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简单处理后排放,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过度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使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3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3.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往往被忽视,要做好宣传发动及组织协调工作,利用媒体、技术资料以及组织讲座学习等形式,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意识,使公众自身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进一步恶化,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的生存构成的严重威胁。

3.2控制化学物质的使用

大力倡导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改革传统的农田耕作方式,从基本源头做起,减少化学物质的盲目使用和过量使用。同时,通过宣传培训加强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的技术指导。在化肥使用方面,改进耕作措施和施肥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并尽可能的多施用有机肥;对农药的使用要对症下药,减少农药使用量,研究开发和引进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

3.3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的进程

乡镇企业生产和畜牧业养殖产生的“三废”(废气、

废水、废渣)造成农村河道、水源、土地和空气的严重污染,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控制和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4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从改善传统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业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的必然需求。具体实施中要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排污量,真正的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4结语

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要重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做到严格环境准入,逐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农业法律法规建设,逐步避免和消除农业生产中的无秩序排放现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吕振宇,牛灵安,郝晋珉,等.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改善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4):218~224.

[2] 刘桂平,周永春,方炎,等.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及应对建议[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9(4):17~21.

农业环境污染范文第3篇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使农业的可更新资源增殖,对不可更新资源也能保护和利用,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其次是有利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生态农业,正是从农业受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综合制约的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求得三个效益的统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有益探索。

晋中市农业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16 404平方公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9℃左右,1月-7~8℃,7月23℃上下,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140~180天。根据前几年的统计,晋中市耕地面积455.4万亩,绝大部分为旱田,水田只有455亩。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薯类、豆类、棉花等为主。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化肥污染 虽然化肥的施用对提高农产品产量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养分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约35%),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还使得大量营养物质通过土壤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污染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农药污染 由于农药市场比较混乱,不合格农药产品充斥市场。再加上少数经营者素质偏低,有的经营者甚至把拌种剂当成杀虫剂卖给农民,这不仅使农民上当受骗,耽误治虫良机,还浪费农药,污染农田;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少数果农、菜农盲目用药或用药不当,或不讲究施药技术,从而发生用药过量,对土壤、地表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农膜残留 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以上,由于许多农民只对大张残膜进行清理,对清理小块残膜不太重视,致使土地中残膜率高达42%左右。据专家介绍,农用薄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其残存期可达20年以上。农用薄膜长期滞留地里,将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转,制约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与此同时,塑料薄膜产生的毒素不断在土壤中挥发,引起农作物产生毒性,破坏叶绿素和抑制叶绿素的合成,致使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可见,农用薄膜残留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秸秆污染 晋中市秸秆年产量两百多万吨,秸秆随意丢弃量为二十多万吨,秸秆田间焚烧量为近四十万吨。秸秆利用率仅为70%左右,随意遗弃和露天焚烧问题比较突出。

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粪尿不当排放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畜禽粪污中含有极其复杂的有机污染物COD、总氮、总磷、铜、锌等,这些都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强化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广告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及舆论工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普及,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生态农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设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本级预算,切实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开拓多种融资方式,广辟资金渠道,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导向、国内外资金为补充的生态农业建设多元化投入体系。

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切实提高食品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标准标志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预警机制,加快动物疫病和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绿色龙头企业。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预警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环境质量认定,制定化肥、农药合理使用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指导农民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科学、经济、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农业环境污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环境污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以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为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中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农业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省,更是受其影响显著。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体现的农业循环经济,把传统粗放式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发展,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发展意义重大[1]。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的系统内,在资源投入、生产、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人类为摆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产物。

二、四川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和特点

1.农药使用量大,对环境长期危害严重。近年来四川省农药施用的递增速度很快,全省年平均用药量8300吨(含量为100%),其中有机磷等高毒农药比重大,杀虫剂中70%是有机磷杀虫剂。违禁用药、滥用农药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农残超标,进而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由于农残经淋溶、溶解、沉淀,也加剧了对水体及土壤的污染[3~4]。

2.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盲目大量施用化肥。化肥被视为仅次于农药的污染源,其危害程度与农药相当。四川省化肥施用量多年居全国前列,其中以氮肥为主,达117.8万吨,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在化肥施用过程中,盲目加大施肥量,造成化肥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生活用水的短缺,并因饮用被污染水而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大量的氮肥经淋溶、挥发等途径流失到水体、土壤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板结、土质恶化、土壤酸化等问题;化肥中的氮元素等进入大气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温度升高[5]。

3.农用塑料薄膜广泛地用于农业生产。每年有百万吨的废弃农用塑料薄膜进入农田生态系统,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现有塑料薄膜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长期留存土壤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

4.农产品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严重。农业生产所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和养殖业的各类添加剂;居民的生活垃圾也是重金属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城市上空浮尘随着雨雪等自然降水沉降到农田中,也可以加重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污染能够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轻者影响生长导致减产、品质下降,严重的会导致绝产;土壤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蓄积到一定程度,会抑制生物酶的活性,引起疾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6]。

5.四川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化养鸡厂、养鸭棚、养猪场和养牛场等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危害也日益严重。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是农业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四川省年出栏8817万头猪、2140万只羊、1147万头牛。据估算,禽畜的粪便已达24.85亿吨,且相当一部分没有回田。畜禽粪便直接排放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5,7~8]。

6.秸秆露天焚烧危害严重。由于处置方法不当,农作物秸秆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负面作用。秸秆焚烧下的高温使得土壤中有益虫体(如蚯蚓)与微生物无法存活,严重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每到夏收季节,浓烟滚滚,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也造成了事故多发,对高速公路、铁路的交通安全及民航航班的起降安全等构成极大威胁。

由此可见,目前四川农业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日益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说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改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四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最有效途径。

三、解决四川省农业环境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把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放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发展循环农业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建立与环境保护监督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县级环保、农业部门处于农村环保、农业发展工作的关键位置,应明确工作重点,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出台的同时,紧密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把发展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尽快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2.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教育,普及农业生态循环知识,在全省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提高农民循环经济和环境意识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发展观意识;循环农业的最终实施者和受益者是广大农民,所以,还要引导农民接受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节约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3.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认真落实节约资源能源的基本国策,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以农业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倡导农业节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农业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1)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或农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将农民集中管理,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种、养、加”一条龙生产。由于四川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规模小,只有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对资源进行相对集中处理,才可能既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又保证农户的经济利益有所增加,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将生物产业作为子系统引入到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中,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寻求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途径。

(3)由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建设完成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园,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生物防治病虫害。同时加强农膜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积极开发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和可降解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农膜的生产和使用。

(4)总结各种生态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模式特点,充分考虑四川农业的特点,建立适合四川发展、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生态园区。

4.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力度,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大力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和清洁生产技术等绿色技术体系,例如绿色耕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农用技术等[9],鼓励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5.加强农村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升人居环境档次。切实加强四川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环境治理试点,依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积极实施乡村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搞好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加快分散式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促进村容整洁。

参考文献:

[1]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陈梅虹.循环经济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9):232-233.

[3] 余谋昌.自然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曾建平,彭立威.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视点[J].哲学动态,2004,(6):27-30.

[5] 李秀艳.论西方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转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4):101-104.

[6] 韩立新.环境伦理对自由主义的挑战[A].清华哲学年鉴(2003)[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7] 吴忠厚.全力推进四川生态农业建设[J].四川农业科技,2002,(6):4-6.

农业环境污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加强;管理;预防;污染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人的印象之中,环境污染似乎只存在于城市,殊不知,如今环境污染的魔爪也伸向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这是我们当代人面临的首要任务。

1、概念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实质也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以及在日常生产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农村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保护农村环境,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农村污染类型及防治措施。

当前农村存在污染主要是乡镇企业和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2.1乡镇企业的污染,每当我们提到农村的环境压力,人们往往把视线集中到乡镇企业的污染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这无疑对农村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谁又关注到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问题。

2.1.1污染行业多,“三废”排放量大。我国的乡镇企业生产经营广泛几乎涉及到各大企业与部门。污染化较严重的造纸、印染、采矿、冶炼、砖瓦、水泥、农药、制革等行业。乡镇企业中这些行为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三废”处理设施不健全,污染十分严重。

2.1.2乡镇企业污染源分布面广,乡镇企业规模小,行业多,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些经营管理者只因缺乏环境保护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及社会效益,乱占耕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2.1.3乡镇企业缺乏统一规化管理,盲目上项目到处乱建,使环境普遍遭受污染。

2.1.4因乡镇企业存在多极层管理和多种所有制,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环保工作也难以管理。

2.1.5农村乡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再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多、范围广、无专门管理人员,造成企业环境管理失控的原因。

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最根本的措施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与生产经营同等重要的位置。首先抓好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充分利用“6.5世界环境日”到农村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等,使人人都知道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同时,乡镇企业生产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淘汰那些陈旧设备,降低物耗、水耗、能耗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2.2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2.2.1化肥污染:据国家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物质减少。

二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流进水体,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定的致癌物质。

三是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流入环境中,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四是化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增强温室效应引起污染。

2.2.2农药的污染:我国在80年代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所以大部分有毒物质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全权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我国农村,人们没有意识在喷酒农药之前仔细阅读农药说明书,检查喷雾器是否干净喷药时抽烟、吃东西等。用完后的农药玻璃瓶没有打碎,更不知掩埋在1米深的土中。因此农药一方面通过皮肤和眼睛接触,损害人体。另一方面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村生态更加脆弱。

2.2.3塑料薄膜污染:农膜的使用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给农田土壤带来了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膜留在土壤100年也不会烂掉,会影响农田机械耕作,容易造成农作物倒伏、死苗、减产影响土壤结构,影响正常灌溉,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2.2.4空气污染,以前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的玉米、小麦剩下的秸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作化肥,另一方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焚烧的浓烟不权使人眼睛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