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现代化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现代化;关系

在我国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对各类工作关系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保证可以发挥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工作作用,使其可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农业推广的含义与特点分析

第一,农业推广含义。主要就是为农业社会服务进行延伸处理,在农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农民提供农业相关技术指导,全面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与机械设备,保证可以满足农民在劳动中的需求。同时,在农业推广期间,相关部门可以站在农民发展角度考虑各类问题,创新工作形式,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利用科学的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文明化发展程度,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第二,农业推广特点。首先,具有一定的技术特点,可以及时发现农村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为农民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服务,保证可以根据农村需求投入足够的技术支持。其次,具有服务特点。农业推广属于社会化服务,需要为农民提供市场数据和信息、产品加工服务等,建设专门的推广机构,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相关推广活动,有利于加快农村发展速度。最后,具有科学化特点。在农业推广期间,会对各类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推广,根据新时期下农业发展需求,完成科技推广任务,以此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1]。

2农业现代化概念与特点

2.1农业现代化概念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管理形式等。对于农业现代化技术而言,就是相关部门用科研方式,研发农业生产技术与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对于农业现代化管理而言,就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农业管理工作水平。

2.2农业现代化特点分析

第一,农业设施不断完善。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部分区域已经建设了农业水利工程,可以优化灌溉体系,在提高灌溉效率的情况下,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第二,科技与管理相结合。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相关部门已经将农业科技与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提高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利用创新方式为人们营造健康的农产品市场。同时,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先进的包装与运输技术支持农业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管理工作成效,还能满足其发展需求[2]。第三,专业化与产业化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向着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专业化而言,国家已经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引导农民开展专业生产工作,在节约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对农业用地进行整合,提高规模化经营经济效益,满足农民实际发展需求。对于社会化发展而言,主要就是国家已经开始引导龙头企业带领农民发展,相关企业可以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抵御市场农产品的销售风险,逐渐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3]。第四,农业教育与技术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期间,农业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国家已经开始对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同时,国家已经要求职业院校开展农业教育活动,安排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农业技术转换成为农民的劳动生产技能,在提高农民专业素质的情况下,培养农民的职业道德素养,创建新时期农业人才体系,保证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3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

在新时期下,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有利于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建设完善的方针政策,保证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的联合,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专业素质,提升其经济效益,推广农业技术与机械设备,达到预期的管控目的。在此期间,需要对传统观念进行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意识,将农民作为主体,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对农业技术与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推广,建设完善的农业服务组织体制,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服务工作,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保证可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对推广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制定完善的考核方案,建设专门的服务组织,完善新时期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标准,保证自身工作质量。在此期间,相关部门还要建立考核机制,将农业推广与工作人员绩效挂钩,以此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挖掘工作人员潜能[4]。

4结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国家需要做好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创新工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利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开展管理活动,利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开展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管控工作。

【参考文献】

[1]罗朝玉.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探析[J].科学种养,2016(3):227-228.

[2]唐红兵.新时期农业推广的内容及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J].北京农业,2014(30):312.

[3]邓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推广的关系研究[J].魅力中国,2013(31):276.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范文第2篇

农业的发展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农业资源如土地、农业劳动力、淡水资源等经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优势和缺点各异,因此不同的国家农业现代化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既有模式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北美模式、东亚模式和西欧模式,对三者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一)北美模式北美模式属于资源丰富型的发展模式,以美国农业现代化为主要代表。美国农业资源特点是人少地多,劣势在于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工业优势和能源优势。因此美国农业现代化主要借助工业机械化优势,开展大规模家庭农场的机械化耕作,以机械力替代人力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本目标的节约劳动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度机械化、高装备、高效率和高度规模化经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属于这种发展模式。

(二)东亚模式东亚模式基本属于资源短缺型的发展模式,以日本农业现代化为主要代表。日本农业资源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劣势在于可耕种土地资源短缺,优势在于有比较先进的生物科技和小型机械。因此日本农业现代化主要借助高度农业科技优势,开展较小规模家庭经营的精耕细作,以农业科技弥补资源短缺为主要方式,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基本目标的节约土地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科技、高投入和高度集约化经营。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都属于这种发展模式。

(三)西欧模式西欧模式在很大程度属于中度资源禀赋的发展模式,以英国农业现代化为主要代表。在既不缺乏劳动力又不缺乏土地资源的中度发展条件下,西欧农业现代化属于中间类型模式,这一模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以综合性为主要特点,即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并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并举。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法国、荷兰等属于这种发展模式。三种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一,所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是保护和养护的现代化,每个国家都保持着对农业持续的高投入。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以市场和经济为价值导向的,而是以政治和稳定为价值导向的,在此基础上才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

第二,政府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政府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手,在科技推广、农业政策、农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政府都是主导性力量。市场机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受到政府力量的规范和制约。

第三,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动力,现代农业的内涵式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贡献。

第四,农业基本生产经营方式是不同规模的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培养高素质的农民是家庭农场推进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人力途径。第五,每个发展模式都采用差异性和弥补性方式,扬长避短。节约短缺资源,利用丰富资源是共同的选择方式。

在这些共同经验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从土地资源的规模集中开始的,更多是从技术、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的。比较而言,我国现在进行的规模经营正好与这些共同的经验有所背离,规模经营,没有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反而以机器替代人力,没有避免土地资源缺乏的劣势,反而以机械化耕种替代精耕细作。尽管规模经营作为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有现实价值和合理意义,但是其中的盲目性和危险性值得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对比三种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可见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生产技术和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有不同的选择,所谓发展道路的必由性或者唯一性是一种绝对化的判断。

从更长时段而言,规模经营是不是一种可取的发展道路都需要考察,现阶段把规模经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显然也不符合我国的农业基础性资源条件,更何况,三种模式共同采用家庭式农业经营,陈锡文先生曾指出:“不是家庭选择了农业,而是农业选择了家庭,世界各国概莫能外。”规模的大小只是依据既有资源的一种合理化选择,家庭经营保证了农民与土地的利益直接关联,这样,农民的利益和土地的稳定使用都得到保证。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则是伴随技术、政策、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实现的,并不能一跃而成。我国现时段的规模经营改变了家庭经营的基础,农民被人为地从土地上挤出,短时间的契约关系有可能导致土地的被滥用而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事实上,让农户家庭自己控制并获得农业剩余是中国农业改革获得成功和改革后生产率大大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认为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思想存在逻辑性错误。

二、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困境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高效率生产、高产量产出和高收益回报等“三高”目标。高效率、高产量和高收益在本质上表现为生产效益和投入成本的利润空间,在事实上表现为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如果有较好的利润则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反之则导致生产要素外流,农业生产降低。以“三高”目标为基本标准审视衡量规模经营,如果规模经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效率、产量和收益的明显提高则证明规模经营的可行性和可取性,反之,则需要对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进行深刻反思。规模经营在事实上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规模化集中,基本上规模经营的推进是把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种粮大户或者农业企业手中。而这些新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在本质上都遵循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而资本逐利的基本逻辑就是以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其基本假设是土地规模化经营可以开展机械化耕种,节约投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实现较高的规模效益。事实上,经济效益并不完全取决于规模效益,还受到结构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影响。经济学理论表明,规模经营并不总是导致规模经济,还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的后果。有关规模经营与效益之间的正负相关关系存在相反的文献证明,至少说明两者的关系并不十分确定。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现有规模经营的实践并不完全支持规模经营带来规模效益的行动假设。

三、重新认识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规模化经营只是一种数量意义上的提升,是农业低层次、表面化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是一种质量意义上的提高,是农业高层次、内涵式的发展,从历史长时段的视野来看,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或者会催生农业的规模经营,但是采用反逻辑的方式认为现在可以以规模经营的途径更快更好的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至少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事实状况。既然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那么在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无法消化吸收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境下,家庭经营土地就承载着经济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农业现代化试图依靠规模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思路的可行性需要更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特色不应该表现为数量意义的规模,而应该表现为质量意义的发展。不应该是规模经营导致的“挤出”和“解放”,而应该是农业发展形成的“保护”和“养护”。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农业现代化内涵及发展阶段划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农业现代化具有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产服务社会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生态环境现代化、劳动者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等重要特征。

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普遍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准备阶段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有一些现代的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系统;起步阶段是农业现代化的进入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现代化应具有的特征已经开始显现;初步实现阶段,又称快速发展阶段,是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个阶段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特征;基本实现阶段,又称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该阶段的农业现代化特征十分明显;发达阶段,又称全面农业现代化阶段,该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了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定位、评价,需要重点考察农业现代化的几个基本要素,即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等。

二、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定位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中制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阶段的主要指标和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阶段的主要指标设定为5项: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总数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依据这5项指标数据比较分析显示:2002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准备阶段;2003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处于准备阶段与起步阶段的过渡期;2004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的过渡期;2010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从5项指标值对比分析看:人均GDP指标完成度较好,2011年已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指标标准,这主要得益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内蒙古经济增长迅速,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值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基本符合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指标值的数值一直较高,处于起步阶段的平均水平,距离快速发展阶段标准值有较大差距,反映了内蒙古农业劳动生产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过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工作任重道远;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远远低于初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标准值,城乡收入差距大、农业发展自身积累有限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包括政策支撑体系、金融与保险支撑体系、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市场支撑体系、物质装备支撑体系和资源环境支撑体系等七大分支系统在内的支撑体系。考察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要综合全面地考察农业生产的内部、外部因素。从投入水平、产出效益、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4个方面评价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以得出:一是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素投入指标和产出效益指标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资源环境型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人均)优势,内蒙古的人均耕地面积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12年内蒙古土地产出率为每公顷20291元,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2%。这两项指标的对比反映了内蒙古农业发展中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弱、机械动力不足等因素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2012年内蒙古农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为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反映了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滞后、县域的小城镇化建设滞后,城镇化建设滞后会直接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空间转移的障碍。

四、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思考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范文第4篇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土地流转是“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土地流转。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站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握有利时机,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现代化必须由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农民作为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自身首先必须现代化。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工业装备及先进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提高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是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提高我国农民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引导农村教育与市场化接轨;二是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把农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农民文化,加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文化功能对农民的嵌入,强化农民的文化能力,以适应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三、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提高科技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从而增加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完成对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学科设置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研与开发、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要大力扶持重点农业科技院校,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适度干预市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学科配置,形成合理、有序的农业科研队伍结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要协调跨区域间的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和市场、劳动力等区位优势,确定区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技术,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地带和集群,促进我国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四是要加大农业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研发投资力度,尽快建立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体系,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努力方向。五是要大力加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要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有选择、有步骤实行农业机械化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从我国耕作制度复杂、劳力众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实际出发,国家多次调整了农机化政策,提出了有步骤、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并举,人力、畜力、机电动力并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宜技术和机具。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因此,为实现土地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经营,在不改变现有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前提下,必须对土地等要素进行适当的整合,大力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诸如“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如一些加工企业、公司实体和其他组织,凭借自身的资金实力和现代人才基础,致力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当地主导产品或特色产品为依托,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开发出价值很高的系列产品,以产品开发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这些产业化模式推广开来,要切实加强调查分析工作,研究其推广的可行性,盲目引进某一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六、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它要求在农业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对于按市场机制和市场需求决策农业、操作农业具有基础性作用。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市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户联系起来,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生产技术、投入要素、产品价格等信息需求,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高速有序发展。

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加快前两者进程,可以为后者提供丰厚的资金、技术、物质装备等保障和支撑;而加快后者发展,则可以为前两者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土地资源、劳动力和广阔的农村市场。以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导入工业要素,打造优势产业,是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如利用苎麻、蚕茧、棉花、林木、秸秆、芦苇等,加大工业的介入力度,形成强大的一条龙纤维产业开发群体,其带动农业的功能是可想而知的。我国农村食物资源十分丰富,各具特色的粮、菜、瓜、果、茶、药、肉食、蛋类、淡水产品等应有尽有。如果在工业化推进中,各地选准特色项目,导入高新技术,在系列加工上广而又广、精而又精,必定带来工业和农业的双赢。我国农村饲料资源特别是大量的秸秆有待开发利用。如果工业化介入有力,形成各种类型的饲料品牌,满足各种养殖企业和千家万户的饲养需求,将会带动畜牧业的大发展。应结合农业发展特点开发制造业,包括科技、环保、加工、包装、贮运装备业,农业设施装备业,防灾抗灾装备业,智能化信息农业装备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出新的装备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些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务必根据各地工业特点和农业优势而定,通过对工业和农业要素逐项盘点、筛选、评估论证、定性分析、量化预测,确定其产业重点。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已有城镇就业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业,变为城镇居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是针对第二条途径来说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在区域逐步构建出一个城镇化体系。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过去几十年,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因此,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就需要把以农村土地主体的农民市民化,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农民的减少,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有利于土地集中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村庄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节省土地,建设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有保障的新农村、新社区。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增长阈值;帕累托最优新型农业现代化

一、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早,自美国学者阿布兰特于1935年提出生态农业之后,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石油农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和“持续农业”,并对其要素进行了大量探讨和分析。1960年代SCHULTZ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现代生产要素对传统农业改造的过程;198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角田公正提出了农业科技(以下简称农技)四大要素,即生产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环境,认为技术革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动因;20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趋势性规律性的变化过程,2000年Gopinathandkennedy提出农业生产要素积累与效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早在1950-1960年代我国学者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问题。朱希刚(1994)认为硬技术(优质化肥优良品种)和软技术(政策制度)是实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卢现祥(1996)认为制度变量有降成本、助机制、增效益的功能;唐仁健(2001)认为技术、组织和融资的变革能够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温铁军(2014)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合作农业和安全农业,并且与资源环境具有正向性;吴学兵(2016)认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政策是条件,土地是基础,科技是动力;杜鹰(2018)认为供给结构和经营主体对农业现代化具有约束作用[1]。以上中外学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注重农业效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为本文提供了借鉴。随着研究维度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迅猛发展的前景,中外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认知逐渐趋于统一,即农业现代化就是在科学技术融入、现代要素进入、市场引入和社会服务深入等前置条件支撑下,充分发挥制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资本等农业要素效能,从而使高质量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表现出动态性、协调性、发展性、时代性、差异性和世界性等特点,同时表现出社会化、科技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化等特征[2]。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素的阐释

农业要素是人们为获取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总称。农业要素配置水平就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美法日以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对制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资本等农业要素及密切关系进行以下阐释:

(一)制度。制度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灵魂和统帅,起着导航作用。制度是政策、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模式等的统称,不同的制度供给会产生不同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的制度设计能够起到催化剂作用,可以使其他要素优化组合。当制度设计科学合理时,就会使科技突飞猛进,转化率增高;使资本要素增加,助推力增大;使资源要素得到很好保护,生产基础牢固。当制度要素缺失和弱化时,农业现代化发展就会受到阻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会下降。

(二)自然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农地、生物、水和气候等资源。农地和水资源居于主导地位。农地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人类很难大规模改变“土生万物”的本性。农地数量质量与农产品产量呈正相关性。但是科技要素的渗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农地量减质劣所导致的农产品产量减少,但是不能动摇农地资源的主体地位。当科技要素能量和效率得以充分释放,农作物单产出现增长阈值后,增产将不可持续。最佳的选择就是农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其他要素持续增长的时候,农业生产才能逐渐达到帕累托最优[3]。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水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将使水的使用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其贡献率也将会大大提高。

(三)科技要素。科技要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它的渗入能够使其它要素形成合力。在其他要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科技要素的数量越多质量越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会越高越强,各种效益就会相应地增加,并呈正相关性。世界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在1%以上,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有一个平稳的增长。我国大量研究显示,在几个五年规划中农技贡献率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九五”为44.5%,“十五”为48%,“十一五”为53%,“十二五”将会达到56%以上。这表明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中,农技已经成为农业效率增长的主要支撑。

(四)资本要素。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资本要素仍然是关键,直接影响着其他要素的投入,并呈正相关性。当资金投入越多时,则其他生产条件就会越多越优。反之,则会量减质劣,直接制约可移动物质要素的投入。当劳动力持续投入时,将会平抑其他要素投入的减少,可以使农业效率保持不变。但是在科技要素充足的前提下,劳动力的投入相对减少不对农业效率起到必然的抑制作用,并呈负相关性。大量研究表明,在农业现代化中,劳动力资本投入比例每降低1%,农业效益将会增加10%。但是在小农经济中,如果没有劳动力的持续有效投入,农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总的来看,农业现代化诸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有机体,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

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

尽管美法日以等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情不一,道路不同,各具特色,但是它们重视发展要素,尊重发展规律和调适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绩。其经验大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是保障。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保障。美法日以等发达国家依据国家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选择本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将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个子系统置于国家发展的大系统中,协同发展而不是孤立地应对。适当调整土地制度,出台优惠政策,减少农业人口,促进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增加惠农投资,实行农业高补贴制度。规避农业风险,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二)产业化是关键。农业产业化是用现代工业化管理方法经营现代农业的过程。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期达到经营一体化、专业化、社会化和企业化的目的。特别是利用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产业分工更加精细化,从而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发达国家农业都是先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而后再现代化的。主要依靠明晰的要素产权归属,优化的要素组合,完善的经营体系,较高的市场化水平,较强的主体自主性和积极性来充实农业经营过程,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得以完成。

(三)科技是动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主要在于科技水平的高低上。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就是依靠现代科技解决农业问题。因此,发达国家视科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法宝。特别是科研体系的构建,普遍得到了非常规地重视,这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构建的过程中,各国都尽力追求科研机构设备齐全,条件先进,经费充足,科研与应用并重。所以在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科技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甚至在1970年代科技贡献率普遍达到了60%以上。例如在化肥有效利用普遍能够达到了70%以上;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喷灌面积美国占比在40%以上,以色列占比高达90%。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农技应用和推广,目前绝大多数农业经营者都是拥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农民。

(四)社会化服务是抓手。由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经营的分工更加明晰化,作业更加专业化,过程更加便捷化,从而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达国家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以最便捷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服务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农业要素的有机整合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投资总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缩短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拓展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4]。

四、启示

由于中外国情域情不同,资源禀赋不一,所以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至少有以下启示: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具有中国特色。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境域有所不同,赋有新的内涵。我国是在世界国家广泛接受生态发展理念的形势下,走上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起点高,理论视野开阔;是在欠发达条件下去完成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多,模式选择广;走的是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目标新,战略意义大。所以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可行性。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结构趋同、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等问题,农业经营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很少表现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化特征。但是以我国现有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通过采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商管理等措施,对新型农业现代化诸要素进行适宜调整,进一步促进要素的有机组合,使动能有序有效转换,使农业现代化成为一个运行良好的大系统,从而使我国农业结构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通畅,最终达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稳步提升和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