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污染的含义

生物污染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污染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污染的含义

生物污染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8-0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话不但说明人类以食物赖以生存,而且也说明食物安全性对人类的重要性。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能引起公共卫生问题,反之亦然。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1 食品安全的含义及内容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安全包括四个成分:第一,成分安全,不包含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第二,功能安全,食用后不影响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第三,免疫安全,不能带有导致人体发病的动物、微生物和病毒。第四,遗传安全,即不改变人类基因和人类的遗传功能。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

2 公共卫生的含义及内容

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其中,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卫生界定为“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食品卫生是指提供人类食用的各种食品,在其生产、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烹饪、食用等各个环节必须符合饮食卫生标准,保证各种食品所含营养和能量安全进入人体,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食品卫生具有食品安全的基本特征,包括结果安全,即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等和过程安全,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3 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的相互影响

尽管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前提。而食品卫生又是公共卫生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1,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与稳定。

3.1 食品安全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关于问题食品的各类报道层出不穷,牛奶业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出现各种问题奶粉、养殖业普遍滥用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化肥使用过多、农药使用以及残留严重超标、转基因食品。从沈阳“毒豆芽”、湖北“毒生姜”、牛肉膏、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到问题血旺、黑心鸭、潲水油等等。问题食品涉及面越来越广,危害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引发诸多公共卫生问题,对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1.1 食源性疾病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食源性疾病2。也就是说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引发公卫问题的因素最主要的是食源性疾病。2006年9月7日陈君石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论坛”上指出,食源性疾病已是目前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食源性疾病是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是降低经济生产力的重要原因。食源性疾病不但影响人类生产力,甚至危害人类生命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的数据。郑州市 2008年食源性传染病年发病率为206 /10万3。2006-2008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共189起,发病2678例,死亡6例4。总体上,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生率较高。问题食品所带来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不但给人们造成生活、工作上的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会议上表述,卫生部拟将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饮用水安全也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5。食品安全信息报告纳入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1.2 化学污染

我国化肥使用量平均高达400公斤/公顷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农药的使用严重超标,农药残留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农产品源头污染严重。在食物种植养殖环节出现不安全因素,导致食品不卫生、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在食品加工制作的过程中,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并不少见,少数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动下使用、乱用及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在食品包装、贮藏、运输过程中食品防腐剂的乱用及滥用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其中农药的使用问题是突出问题。化学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只是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有环境污染的问题。加重国家治理环境的负担。不但影响食用者自身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3.1.3 生物污染

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等污染问题,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生物污染通过食物而传播。不但引发严重的食源性疾病,而且还能引发环境污染,导致发生严重的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加重医疗负担和环境治理负担。

3.1.4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还不能确定,转基因食品中可能含有对人体毒害作用,如致癌的物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法规乃至食品经济和食品与农产品贸易方面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争议。

生物污染的含义范文第2篇

本文主要论述了制药厂实验室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体污染的防控措施。除外还介绍了事故污水的收集总量、事故污水的收集池有效容积和事故污水收集系统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制药企业;实验设备;污染;防治

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相关政策的出台,对水污染防治工作越来越受重视。政府在进行项目审批、验收及污染防治要求越来越高,大型制药厂进行了相关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相关的改造。即使这样,全国各地由于水质污染给老百姓带苦难与危害层出不穷。制药厂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水具有量大、危害面广等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对水体污染物的治理和防控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用水安全可靠是目前重要问题。

一、制药实验设备对生产中污染的防控含义

生产环境、生产条件与设备是影响药品质量要素的重要方面。而在药品生产中,生产环境与生产条件的污染一般有微生物、粉尘、微粒、腐蚀、差错及交叉污染等。制药实验设备对生产中污染的防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设备自身不对药物产生污染,也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第二应具有有效控制污染手段。为此,GMP对直接参与药品生产的制药实验设备作了若干个指导性规定,其基本点是保证药品质量,防止在生产过程对药物可能造成的各种污染,以及可能影响环境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因素。因此,制药实验设备的设计要符合GMP的要求,减少污染因素,并对污染要有很好的防控。

二、制药实验设备对生产中污染防控的意义

1、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

2、设备功能完善与否的标志。

3、GMP对制药实验设备的要求。

4、给GMP验证和接受国家GMP认证提供保证。

5、设备选择、管理的依据。

6、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

7、设备改造与更新的发展方向。

三、防控措施

1、日常防控措施

(1)加强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测

有关政府部门要对制药厂企业建设严把审批关、严把项目立项、设计、投产审批。项目建设初期要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环境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评审,找出可能存在的隐患并纠正。项目建设中,加强对项目各阶段检测,确保各阶段达标。项目竣工验收时要对现场进行检查并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验收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进行改造,确保整个工程满足要求。

(2)强化在线监测

为更好得到实时环境数据,相关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制药厂内部要安装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对制药厂进行全天候无间断的环境监测。制药厂还要设置专门监测检查部门,并配备足够专业人员进行污水的检查和维护;并积极地配合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和检测工作;并定期向有关部门汇报。

(3)加大惩治力度

很多制药厂已安装环保设备但并未使用或24小时实时使用。此外,环保部门监管存在死点,使得很多制药厂存在乱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加强对污染严重、规模小制药厂的监管是当前环保部门工作重中之重。处置存在污染的制药厂,不满足要求的制药厂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严禁开工。对无污水处理设备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制药厂坚决予以查封。

2、应急防控措施

制药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不但要加强污水处理设备设施的保养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维修;还要制定相关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措施,防止发生突发事故时造成大规模水体污染。现有设备设施无法满足应急要求时应增加或完善防控设施,包括以下:

(1)突发事故原因辨识与分析

对突发事故要进行原因调查和分析,确定污染源及污染水系范围。明确内、外部污水处理能力及内、外部应急处置能力,认真分析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和相关处置方案等。事故处理完后,组织人员进行事故发生原因、蔓延情况、产生后果、处置措施等进行汇报和总结。根据总结报告进行相关措施的整改和维修,确保以后不会因为相同原因再次发生此类事故。

(2)突发状况水体收集

对水体环境危害物质来源,采取相关圈围措施保证污水不会蔓延至更大区域,对污染水土进行快速收集。对水体环境产生危害物质的装置区域,须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对事故本身及受污染排水进行收集。另外还要设置排水切换和储存设施,设置依据是从污染源处开始沿水流方向进行搜索并每个一定距离进行水体的收集和检测,直到检测达标区域为止。

四、制药实验设备对生产中污染的防控手段

制药工艺的复杂性决定了设备功能的多样性,而制药实验设备的优劣则反映在能否满足使用要求、符合GMP和对环境污染的防控上。在药品生产中,制药实验设备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手段,GMP对设备的要求主要针对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药品污染,达到保证药品质量要求这一目的,制药实验设备可在功能、外观结构、材料选择、设备验证方面对污染进行防控。

1、功能方面

(1)净化功能

洁净是GMP的要点之一,要达到这一标准就必须在药品加工中,凡有药物暴露的室区洁净度达不到要求或有人机污染可能的原则上均应设计净化功能。不同的设备要求的这一功能形式也不尽相同。大致如下:

A、在工艺上使用气体的设备尤其是气体与药品或直接与药包材接触的设备,气体需要经终端过滤除菌处理,如泡罩包装机的压缩空气;

B、洗瓶或其它药包材清洗设备,应考虑到工艺用水的洁净度,一般使用注射用水或纯化水,如洗瓶机、胶塞清洗等设备的用水;

C、生产中产生粉尘的设备应设置除尘机或捕尘机构,如粉碎机、制粒机、压片机等;

D、在洁净室(区),通过净化空调系统对各功能间净化并保持相对的压差,可防止粉尘扩散,防止交叉污染。

(2)隔离功能

按照GMP要求,制剂生产过程应尽量避免微生物或微粒热原污染,隔离是个好方法。由于无菌产品生产应在高质量环境下进行配料、灌或分装和密封,而其工艺过程中存在许多可变的影响因素,对无菌药品生产提出了特殊要求。而这在制剂设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实现生产过程的密闭化,实行隔离技术。

医药工业的隔离技术涉及到水针、粉针、输液等无菌制品以及医疗注射器的生产等诸方面。在无菌生产中,为避免污染,需在无菌生产工序的制剂设备周围设计并建立隔离区,将操作人员隔离在灌装区以外,采取彻底的隔离技术和自动控制系统,最大限度降低操作人员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无菌生产环境中产品被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3)在位清洗及灭菌功能

A、在位清洗(CIP)

在药品生产中,设备的清洗和灭菌是驱除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手段。CIP是一种包括设备、管道、操作规程、清洗剂配方、自动控制和监控要求的一整套技术系统。其能在尽可能不拆卸、不挪动设备和管道的情况下,利用受控的清洗液的循环流动,清洗污垢。GMP明确规定制药实验设备要易于清洗,尤其是更换产品时,对所有设备、管道及容器等按规定必须彻底清洗和灭菌,以消除活性成分及其衍生物、辅料、清洁剂、剂、环境污染物质的交叉污染,消除冲洗水残留异物及设备运行过程中释放出的异物和不溶性微粒,降低或消除微生物及热原对药品的污染。

B、在位灭菌(SIP)

SIP是制药实验设备GMP达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可采用SIP的系统主要是无菌生产过程的管道输送线、配制釜、过滤系统、灌装系统、水处理系统等。SIP所需的拆装操作很少,容易实现自动化、从而减少人员原因导致的污染及其他不利影响。

其他灭菌方法也值得关注。如:(1)利用空调系统配置的臭氧发生器对洁净区空气灭菌,能杀死多种致病微生物,有较广的扩散性,无死角,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没有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环保性;(2)纯化水出口应设置灭菌装置,保证纯化水的出口质量;(3)缓冲室安装的紫外灯对进入洁净区的工具、物料、包材进行灭菌。

(4)在线监测与控制功能

在线监测与控制功能主要指设备具有分析、处理系统,能自动完成几个步骤或工序的功能,这也是连线、联动操作和控制的前提。GMP要求药品的生产应具有连续性,且工序传输的时间最短,这样可以减少人与药物的接触时间,缩短药物的暴露时间,这应成为设备设计与设备改造中的重要指导思想。生产实践证明:联动机组或生产线能把前后工艺设备有机地衔接成流水线,有效地克服了由于多次转序而造成的交叉污染。

(5)安全保护功能

其实质为保证药品质量和保护人身安全,可考虑以下几点:

A、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使用的设备,应采用防爆电器,并设有安全报警装置及安全保险装置。如可燃气体报警器;

B、有些还要考虑在非常情况下的保护,像高速运转的设备的“紧急制动”,高压设备“安全阀”等;

C、制剂设备中的保护功能,如无瓶止灌、自动废弃、卡阻停车、异物剔除等,应用仪器、仪表、电脑技术来实现设备操作中的预警、显示、处理等代替人工和靠经验的操作,可减少废品,完善设备的自动操作、自动保护功能。

2、外观结构方面

制药实验设备使用牵涉品种、换批,且很频繁,为避免物料的交叉污染与成分发生反应,清除设备内外部的粉尘、清洗粘附物等操作与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且要求极为严格。GMP要求设备外形整洁就是为达到易彻底清洁而规定。

(1)强调对整体结构与形体的简化,这是对设备整体及必须暴露的局部(也包括某些直观可见的零件)来讲的。在GMP观点下进行形体的简化,可使设备常规设计中的凹凸、槽、台变得平整简洁,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藏尘、积污,易于清洗;

(2)对与生产操作无直接关系的机构,应尽可能设计内置、内藏式。如传动等部分设计成内置式;

(3)与药物接触部分的构件,均应具有不附着物料的低粗糙度值的表面。抛光处理是有效的工艺手段。抛光的物件主要是不锈钢板材、铸件、焊件等,且抛光的外部轮廓应力求简洁、抛光到位;

(4)包覆式结构是制药实验设备中最多见的,也是简便的手段。将复杂的机体、本体、管线、装置用板材包覆起来密闭,以达到简洁的目的;

(5)是机械运动所必需的,在制药实验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属台面运动方式。动杆动轴集中、结构复杂,又都与药品生产有关,且设备还有清洗的特定要求。无论何种情况下剂、清洗剂都不得与药物相接触,包括掉入、渗入等的可能性。解决措施大致有两种:一是采(下转第75页)(上接第71页)用对药物的阻隔;二是对部分的阻隔,以保证在、清洗中的油品、清洗水不与药物原料、中间体、药品成分相接触。

3、材料方面

GMP规定制造设备的材料不能对药品的性质、纯度、质量产生影响,其所用的材料需具有安全性、可辨别性及使用强度。因而在选用材料时应考虑设备与药物等介质接触,或有腐蚀性、有气味的环境下不发生反应,不释放微粒,不易吸着或吸湿等,减少生产中跑、冒、漏、滴等现象,减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减少对环境及药物的污染。无论是金属材料还是非金属材料均应具有这些性质。

(1)金属材料

凡与药物或腐蚀性介质接触及在潮湿环境下工作的设备,均应选用低含碳量的奥氏体不锈钢材质、钛及钛复合材料,对铁基涂覆耐腐蚀、耐热、耐磨等涂层的材料制造时应谨慎处理。非上述部位可选用其他金属材料,原则上用这些材料制造的零件均应作表面处理。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同一部位(部件)所用材料的一致性。不应出现不锈钢件配用普通螺栓的情况。

(2)非金属材料

在制药实验设备中普通使用非金属材料,选用这类材料的原则是无毒性、不污染,即不应是松散状的或易掉渣、掉毛的。特殊用途的还应结合所用材料的耐热、耐油、不吸附、不吸湿等性质考虑,密封填料和过滤材质由应注意卫生性能的要求。

(3)材料腐蚀的危害

举一例说明腐蚀的危害。某厂用多效蒸馏水机生产注射用水,使用前检验发现热原不合格,操作人员误认为停运时间长的原因。根据以往的验证结果,重新处理管道、贮罐,连续运行3天也就合格了。可是,连续运行了1周也没有合格,操作人员接着查找原因,采用分段检测法,从纯化水的出口到注射用水的出口逐段取水检验,发现多效蒸馏水机的入口水合格,出水口水不合格,问题就在多效蒸馏水机上。又采取了一次分段检测,查找结果是多效蒸馏水机冷凝器的硅胶密封圈受到腐蚀,对蒸馏水造成了污染,把密封圈换成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后,问题得到解决,且以后没有发生此类问题。可见,腐蚀影响产品质量。

4、设备验证方面

生物污染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质量;有效措施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to use modern technology to the nature of the pollutant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test the continuous or discontinuous, and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st results. In the work,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to ensure that monitor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data accuracy, precision and comparability and premis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onitoring quality. Eff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了解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环境质量提供信息也为制定环境管理措施,建立各项环境保护法令法规、条例和为执行它们而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同时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是衡量监测分析的重要尺度,是质量保证好坏的直接体现。监测数据良好与否势必直接影响环境保护决策的正确与否,为此必须加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本文从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出发,对如何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提出了具体措施。

1.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通过测定某项污染物的数值,从而来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该工作的开展,为确定环境质量、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等后续工作奠定了数据基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环境监测工作由采样工作、测试工作、数据处理工作三部分组成,其内容按监测对象可分为:污水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以及卫生监测等。

随着《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颁布,质量管理被引入到环境监测领域。通过环境监测,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中,监测质量是其开展工作的中心点和基本点。因此,不断探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操作方法,是保障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2.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日常的环境监测分析过程中,影响监测质量保证的因素很多,这里仅介绍几个主要因素。

2.1采样质量的影响

采样容器的材质、采样的深度或厚度、样品的储存方法、气象条件和采样的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采样的质量。如测同一水体溶解氧的含量采集水样的深度不同溶解氧的含量也不同,同一水体同一断面溶解氧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再如采集水样分析其石油类的含量,水样只能用玻璃容器采集而不能用塑料容器,因塑料会吸附石油类使分析结果偏低。

有些样品,尤其是水样采集后放置过久,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反应,从而改变水样成分。因此,采样后应尽可能选择就近的监测站或实验室进行监测分析,尽量缩短样品采集到分析测定的时间。在无法实现立即进行分析测定的情况下,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水样予以保存,最常见的保存方法是加保存剂。此项工作虽然操作简单、动作机械,但是在滴定量的控制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有时候多一滴和少一滴都会影响样品的性状,这全凭耐心、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显然,这对于以年轻人为主力、相对缺乏经验的采样队伍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一旦试剂滴加出现失误,样品就报废了。

2.2测试系统和仪器的影响

在样品分析过程中,测试系统会直接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这主要是仪器设备的灵敏度及精确度的影响。如用分析天平称量药品的质量时,因分析天平自身有一定的精度,所以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

有些数据对精确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需要分析人员充分了解、熟悉仪器的使用,做好调试工作,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并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计量认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和发挥先进仪器设备的优势,否则,再好的仪器也形同虚设。

2.3测试环境的影响

样品在测试过程中都要求一定的温度、压强湿度、风速等,如果测试环境不符合测试要求并不采取任何补偿措施,那么会使监测数据失去可靠性。监测布点是监测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受排污口所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理论上的完美布点,只能因地制宜地选取其他点位来代替有时候这种点位可能与要求的相差甚远。在这种监测点位布设不规范、具有一定程度随意性的情况下,所采集的样品、测得的数据显然都不太能反映真实情况。

2.4分析方法的影响

测定环境污染物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的,同时依照不同高低的污染物浓度也对应不同的分析法。有地方性统一的监测分析法,有强制性的分析法,也有推荐的分析方法,还有同属于国家所规定的几种强制分析法。以上所说的分析方法,各自有不同的原理,使用着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灵敏度,所以共存物质的干扰也不同,甚至是结果的表示含义都各具差异性。这样就会发生因为采取的分析方法不同,导致取得的结果无法进行比较,所以要求各个监测站必须事先根据各自实际的情况去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因为分析方法的选取不当或不完善.都会对监测出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方法对样品分析的影响不是唯一的,所以最好优先选择国家标准的方法或是与其等效的方法。

2.5人员素质的影响

环境监测分析、质控及采样等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将会主观地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监测站疲于奔命地开展各项例行监测、专项调查、提高创收的情况下,提高监测水平,改进和创新监测方法,开发监测新能力的人力和精力显然受到了制约。目前监测站在开拓、钻研新能力、新项目上做得还不到位,缺乏主动、超前的科研意识,常常只是利用客户委托项目的机会进行试点性的监测和摸索,明显缺乏娴熟的技术和过硬的能力,这样就无法保证此类新项目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鉴于以上因素对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影响,做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3.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3.1减少分析误差

分析质量保证是质量保证中发展较早的一部分,目前在分析质量保证的理论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分析过程的误差,按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前者贯穿分析测试的全过程,后二者,只要有良好的质量保证基础工作,这种误差是应当而且能够避免的。为了定量地反映各种误差,规定了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含义及其度量指标。

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用规定分析方法测试基质相同或相似的样品时,标准偏差随待测组份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目前分析质量保证中普遍接受的模式是,建立标准偏差随浓度变化的线性关系。

3.2采样方面

环境样品,由于其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是分析化学中的采样无法比拟的。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已被列为环境化学分析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了。现场采样的质量保证(QA)问题已受到环境分析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采样质量保证理论涉及最小取样量、最小取样数和可允许的最长保存时间等方面的研究。最小取样量的估算方法很多,常用的是Ingamells取样常数法。根据样本间标准偏差随样本取样量增大而减少这一特性,lngamells证明这一等式在许多场合是成立的。诚然,采样QA相关概念体系不是很完整,这阻碍了对采样QA的描述。研究表明,采样过程和分析测试过程在QA方面有相似之处,可以把分析测试QA的概念运用于采样过程。如用误差以及精密度、准确度的概念来定量描述采样过程。

3.3质量控制(QA)的方法

分析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前者又称内部质量控制。它表现为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控制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现通常使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对比分析、质量控制图等。

后者又称外部质量控制,它指由外部有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第三方或技术组织,对实验室及其分析工作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质量考查的过程。现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密码标准样品对实验室进行考核,以确定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实验表明,采样误差往往是最大而且是最重要的误差。

3.4法控制

环境测质量控制分为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要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既要加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又要加强实验室外部的质量控制,除了在实验室内对样品分析进行质控外,还要对整个监测的全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采样点位的优化布设监测上作是从监测点位的布设开始的。按照方法规范的要求,应对布点进行优化。样品的采集、储运样品的采集是整个监测的根本。采集的环境样本过程,监,应建立严格的采样管理制度,规定对采样人员的基本要求、采样程序、采样质量保证,要求采样人员认真填写采样记录、储运记录和送样记录,并确定正确的采样频率。在采样的过程要建立定期对采样容器检查的制度,以消除采样过程,监的污染。

环境样品是复杂多变的,必须加强环境样本的采样技术管理,执行各类环境样品的采集规范和统一的采集、保存方法,才能保证环境样品的代表性。全程质量控制要求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由质控人员贯彻实施,并定期组织检查。除了报告的准确性外,还应加强对报告时效性的质量控制。项目采集分析后要及时出具报告。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监测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以往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监测用水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因此,要严格执行“分析实验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在实验用水进入实验室前,要检验是否合乎实验用水规格。

4.结束语

综合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多种因素,主要是受了样品采集、保存、管理和运输,测试环境,仪器设备,分析方法以及监测人员专业素质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我国对环境监测的质量,首先应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即控制,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高环境监测机构中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减少人为误差。保证环境监测能更好为政府的决策与环境管理而服务,为我国正蓬勃发展的环保事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生物污染的含义范文第4篇

导读:有人这样说:“能够入口的都是要命的,一是食品,二是药品。”这话听起来未免有些夸张,但它的确反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食品安全存在的隐患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

健康,从食品安全开始

文/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社主编 李小芳

食品安全从广义上讲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食品数量的安全,中国有句古话:“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一个国家只有保证了食品数量,才能对内稳定社会,对外不受制于人。另一个是食品食用的安全。食品食用安全在传统上我国称之为食品卫生,后来其他安全因素也被人们所关注,食品安全增加了新的内容。例如:安徽阜阳导致大头娃娃的奶粉,即便是符合卫生要求也不安全,因为其中缺乏婴幼儿生长必需的营养成分;果冻如果在大小、形状上不注意,小孩就有可能吸食到气管里,导致窒息死亡等等。但是目前人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食品卫生安全。

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水平较之经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与我国长期食品数量不足有一定的关系。食品数量的缺乏,导致人们对食品的卫生质量不敢奢求,即便是食品数量充足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也未把食品卫生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食品的卫生水映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水平。

食品卫生有国家层面(还包括与国家管理有关的国际组织)的和消费者层面的。两个层面缺一不可。在国家层面,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标准和行政手段在食品的生产(养殖)、加工、流通、消费领域进行管理和监督,通过学校培养专门的科技人员,通过研究机构解决食品卫生的现有问题和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工作,不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实施全面管理,消费者个人对于在生产中滥施农药、抗生素的食品,在加工中滥用添加剂(如色素苏丹红)的食品,在流通中的过期和伪劣食品没有任何能力识别和避开。在消费者层面,消费者个人通过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食品卫生。就我国的现状来说,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工作还做不到万无一失,需要消费者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即便是将来国家的食品卫生管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于食品从购买到食用还有贮存、烹饪等环节,还需烹饪设施等条件,所以仍需要提醒消费者个人予以注意。

中国有句古话,病从口入。可见中国人早就知道饮食安全对健康的重要性。在食品领域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病从口入的认识也需要逐步达到理性而深入。目前食品卫生安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微生物方面:微生物污染主要由细菌、真菌以及细菌和真菌的毒素引起。2.理化方面:理化方面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食品添加剂,二是食品污染物,三是由于加工而产生的有害物质。现代食品加工为提高食品的品质和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往往添加一些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食品添加剂。相当多的食品使用了添加剂,在一定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超过这一范围会危害身体。工业生产产生大量废物进入环境中,如铅、砷、汞、镉,在现代农业和养殖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抗生素被广泛使用,这些都会造成对食品的污染。另外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和食品毒理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油炸面制品、土豆会产生丙烯酰胺,一定量的丙烯酰胺会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食品卫生研究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研究每一种食品添加剂在多大剂量之内是安全的,在多大剂量是对人体有害的,有什么害;还有什么能作为食品添加剂,什么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环境中和加工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如何对人体造成危害,需控制在什么范围内。为解决以上问题,食品卫生领域有许多学科,如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监督管理学等,从不同的角度对食品的卫生安全进行研究。

食品卫生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卫生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比较典型的是要么不在乎,说“什么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要么谨小慎微,把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的结果与人体的实际情况混为一谈,忽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如苏丹红事件。苏丹红的毒理学数据并非来自人体实验,没有数据显示因短时间少量食用会引起人体伤害,但媒体“在食品中发现苏丹红”的报道却引起了许多人的恐慌。而专家解释后,一些人又走向了反面,认为吃有苏丹红的食品没什么。事实是,目前一些实验证明苏丹红有一定的危害,为最大限度上保证食品安全,不能将其用作食品添加剂。

我国目前的食品卫生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基本相适应。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高的地区,食品卫生水平相对较高;经济水平欠发达、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食品安全水平相对较低。但无论是经济、文化水平高低,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关注。我国的食品卫生水平将会随着国家的强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从而给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

部分食品感官判断及处理原则

一、粮食

粮食是指各种原粮(包括豆类)和成品粮。

不同品种的粮食都具有固有的色泽及气味,有异味时应慎食,霉变的不能食,尤其是成品粮。

二、食用油脂

不同的油料、不同加工方法的油脂具有不同的色泽,一般从浅橙色、黄色至棕色。当植物油的透明度不好,沉淀物较多(底部有白色液体或似肥皂水样)时,表明油中水分过多,应除去沉淀物以便于保存和食用。动物油脂在20℃以下放置不呈膏状时,表明油脂质量已改变,不能再食用。凡食用油脂一旦有异味(焦味或涩味或哈喇味)时即不能再食用。

三、肉与肉制品

1.鲜肉

下列现象出现时,即不可再食用。

肉质呈灰白色或淡绿色,无光泽;外表潮湿而带黏性,肉质松软无弹力,指压后凹处不能复原;表面及深层均有浓厚的腐败味。

2.肉馅

肉馅呈灰暗绿色,有异味或异臭,有血污、脏肉等时不可食用。

3.牲畜内脏

心:呈深红色或绿色(正常时为浅红色),肌肉松软,无弹性,有异味时不可食。

肺:呈灰绿(正常时为粉红色),组织无弹性,无光泽,有异臭时不可食。

肝:无光泽,无弹性,质地脆易碎有酸味时不可食。

胃:呈灰绿色(正常时为乳白色),组织松软有异味时不可食。

肠:呈淡绿色或灰绝色(正常时为乳白色),无弹性有异臭时不可食。

肾:呈灰绿色(正常时为褐色),无光泽,无弹性,有异臭时不可食。

4.火腿

下列现象出现时,此火腿不可食。

肌肉切面呈酱色(正常为深玫瑰色或桃红色)并有各色斑点,脂肪切面呈黄色(正常时为白色)且组织疏松而软,有氨气味和哈喇味。

5.咸肉

下列现象出现时,此肉不可食。

肌肉质地疏松,呈暗红色或灰绿色(正常为鲜红或玫瑰色),有虫蛀,脂肪有氨气味,有臭味或哈喇味。

6.广式腊肠

下列现象出现时,此肠不可食用。

肌肉灰暗色(正常呈鲜红色)无光,脂肪虽呈黄色(正常时呈乳白色)但表面有霉点;肉松软,无弹性,指压凹痕不恢复,脂肪明显腐败,有氨气味或异臭味。

7.病死畜肉

肌肉颜色暗红(正常畜肉为鲜红)或有血迹,脂肪呈桃红色(正常畜肉为洁白);肌肉弹性差,松软,纤维容易撕裂;全身血管中充满凝血块,尤其是毛细血管内。

病死畜肉不可食用。

8.豆肉(米猪肉)

囊虫形状为:肉眼可见的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的水泡状囊包。外表近似卵圆,绿豆般大小,包裹一端为乳白色不透明之头节,大小如粟米粒。豆肉不可食用。

四、水产品及其制品

鲜鱼类出现下列现象时,不能再食用。

眼部:眼球凹陷,角膜混浊,眼腔被血浸润。

腮部:呈灰白色(正常为鲜红色),附有污秽黏液,有酸臭味。

肌肉:松弛,无弹性,骨肉分离有氨气味或霉味。

:完全突出。

体表:暗淡无光,粕液污秽,鳞片脱落严重,有腐臭味。

腹腔:内脏混浊有臭味。

水产制品,如熟制鱼糜灌肠、虾酱、蟹糊、鱼丸等,凡出现异味和霉变时,均不能食用。

五、乳与乳制品

1.鲜乳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出售和收购,消费者更不可购买食用:

(1)牛乳呈红色、绿色、或明显黄色者。

(2)牛乳中有肉眼可见物或杂质者。

(3)牛乳中有凝块或絮状沉淀者。

(4)牛乳中有畜舍味、苦味、霉味、臭味、涩味和煮沸味以及其他异味者。

(5)添加有防腐剂、抗生素和其他任何有碍食品卫生物质的牛乳。

2.乳粉有下列情况时不能再食用:

色泽加深,结块硬且不易碎,生虫有脂肪酸败味。

3.乳粉冲调(乳粉四汤匙,开水250克)后出现下列情况时不得再食用。

(1)液体中有白色凝块、乳清呈淡黄绿色。

(2)品尝有酸味和陈腐味、霉味、苦味或涩味。

(3)胶态不均匀,有大颗粒或大凝块,甚至水乳分层。

(4)放置半小时后,出现上层如水样,下层蛋白凝固,有沉淀,不能溶解并有多量杂质。

4.酸牛乳有酒精发酵味、霉味和其他外来不良气味时不得再食用。

六、蛋与蛋制品

1.不同质量的蛋的判定与处理

(1)良质鲜蛋:蛋壳上有白霜,完整清洁,光照透视气室小,看不见蛋黄或呈红色阴影,无斑点。

(2)裂纹蛋:蛋壳破裂有缝而壳膜未破,摸碰蛋时发出破裂声,裂纹蛋应在短期内食用。

(3)硌窝蛋:蛋壳局部破裂凹下,壳膜未破,蛋清液未外流,硌窝蛋应在短期内食用。

(4)流清蛋:蛋壳严重裂纹,壳膜亦破裂,蛋液外流,蛋黄尚完好,流清蛋应及时高温加工后食用。

(5)血圈蛋(受精蛋):由于受热开始生长,光照透视血管形成,蛋黄呈现小血环。血圈蛋应在短期内食用。

(6)污壳蛋:蛋壳上沾污泥土、粪便、血液等。污壳蛋不宜存放,应及时食用。

(7)霉变蛋:轻者壳下膜可有小霉点,蛋白和蛋黄正常;严重者可见大块霉斑,蛋膜及蛋液内有霉点或斑,并有霉味。霉变蛋不能食用。

(8)卵化蛋:俗称“毛蛋”。蛋内胚胎发育,鸡胚形成、增大。卵化蛋变质发臭的不可食用。

(9)黑腐蛋:蛋壳多呈黑色,蛋内呈灰绿色或暗黄色,有恶臭味。黑腐蛋不可食用。

2.劣质蛋制品的判定与处理原则

各种蛋制品出现下列情况时不可食用:

冰蛋:严重污染、霉变、生虫或溶化后有严重异味或臭味。

咸蛋:蛋内出现霉斑、异味。

皮蛋:有异味或臭味。

七、蔬菜和水果

凡有污物的蔬菜、水果,一定要洗净后或剥皮食用。凡有异味和腐烂变质的蔬菜、水果不能再食用。含有有毒成分的果蔬要经去毒处理后再食用,如鲜黄花菜、苦杏仁、银杏等煮熟后弃汤食用。

常见食物中毒与预防

目前,人们对食物中毒意义的理解还不够统一,但公认的说法是: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的一大类。其含义是,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或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及把有毒有害物质误为食品,被人食用后发生的急性、亚急性病理状态,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了致病因素或通过实验诊断进一步证实了致病因素者,即为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常见的中毒食物:动物性食品,如各种肉类、蛋类、家禽、水产类及乳类。常见于肉类,尤其是各种熟肉制品如:肉皮冻、熟内脏、猪头肉、剔骨肉、酱卤肉等。多由于对带菌食物加热不够或运输贮藏时再次被污染,在食前又未加热灭菌而造成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有恶心、头晕、头痛、全身无力、食欲不振、出冷汗等,继而出现呕吐、腹泻、腹痛、体温升高等,腹泻一日数次至十余次,粪便主要为恶臭、可带有黏液或血的黄绿色水样便,体温多在38~39℃,重症病人可出现嗜睡、惊厥、休克以至昏迷。

预防措施:

1. 生熟食品的用具和容器分开使用。

2. 食品低温冷藏5℃以下可使该菌受到抑制。

3. 食用市售熟肉制品之前最好再高温处理一次,杀死可能污染的细菌。

4. 禽蛋在食用前必需彻底煮沸8分钟以上,才能杀死内部沙门氏菌。

痢疾杆菌食物中毒

常见的中毒食物:肉、奶等熟食。多因痢疾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了食品。污染了的水还可污染蔬菜等。

症状:突然出现剧烈的腹痛、呕吐、频繁腹泻,初期部分或全部水样便,以后在便中混有血液和黏液,可有里急后重、恶寒、发热,体温高者可达40℃以上,有的病人出现痉挛。

预防措施:

1. 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不应从事炊事操作。

2. 生熟食品的用具和容器分开使用。

3. 市售熟肉制品食前最好再处理一次。

4. 生吃蔬果要洗净。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常见的中毒食物:主要是海产品以及蛋类产品(暴腌蛋品)、肉类食品(盐水肝等)、暴腌小咸菜及凉拌菜等。

症状:大多腹痛、腹泻,腹泻物多为洗肉水样便,有些可出现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重症者不仅腹泻多(10~30次/日),而且泻程长(1~3天)。恶心、呕吐不甚剧烈,且多出现在腹泻之后。此外,病人尚有发冷、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同时伴有头晕、头疼、腓肠肌压痛,严重者甚至出现痉挛、脱水、休克和昏迷。

预防措施:

1.不生吃水产品。生食海蜇等水产品宜用40%盐水浸渍保藏,食前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外加食醋或蒜泥拌等。制备完后立即食用,并注意食量要少。隔餐过夜的饭菜,食前要回锅加工。

2.食品要烧熟煮透,肉块要小,防止外熟里生。

3.生熟炊具要分开,注意洗刷、消毒,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

旅行时的食品安全事项

为了保障旅游者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以下忠告:

烹饪过的食品在室温下放置若干小时后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最大危险之一。因此,必须确保所吃食品经过彻底的加热,并且在食用前仍是热的。

不要吃未经烹调的食品,除非是可以去皮或去壳的水果和蔬菜。不要吃外皮已有损伤的水果。记住这样一句话:“加热,去皮或丢掉。”

不要吃来源不可靠的冰激凌,因为经常会有污染,并能引起疾病。

在一些国家某种鱼或贝,即使经过完全的烹调仍可能含有毒的生物毒素,可请教当地人。

未经巴式消毒的奶,在食用前需煮沸。

在对饮水的安全情况产生怀疑时,将其煮沸或用可靠的消毒药片消毒。

不要吃冰,除非您确信它们是用安全清洁的水制作的。

饮用瓶装或其他包装的热茶或咖啡、葡萄酒、啤酒、苏打软饮料或果汁等饮料一般是安全的。

(以上内容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提供)

链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区别

有机食品:是指以有机方式生产加工的,符合有关标准并通过专门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奶制品、禽畜产品等。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推广的认证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生物污染的含义范文第5篇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油城煤城森林城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方便生活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