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规划总结

生态规划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规划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规划总结

生态规划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前言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也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是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生态学的交叉,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叉学科(傅伯杰等,2001)。在过去的20年来, 景观生态在理论、方法论和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在我国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理科学、农林等相关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如何针对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特点,开展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探索,让学生切实理解其抽象的理论体系,掌握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技术方法,是景观生态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笔者两年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面向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需求,探讨适应新时期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研究型教学创新模式。

1.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

2001和2003 年,来自全球十几位著名世界景观生态学家应邀围绕着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相继召开了题为“21 世纪景观生态学十大论题”的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异质景观中的能量、物质和生物流过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尺度推绎;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的创新;将景观指数与生态过程相结合, 并发展能反映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综合景观指数;把人类和人类活动整合到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景观数据的获得和准确度评价(Wu and Hobbs,2002)。

由此可见,新世纪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突出理论体系的交叉性和前沿性,注重景观结构和过程的关系理解,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景观结构中人文过程的关注;强调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对数学模型和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升;注重实践和应用,关注大尺度景观生态规划实践。因此,传统的偏重单纯知识讲授的“输灌型”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景观生态学的教学需求,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行为中的主动性、科研型、互动性和实践性。

2.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对策

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景观生态学学科热点为导向,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题研究和研讨、案例分析、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以及教学方法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转变:

1)共性知识体系嫁接个性专业需求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又要着眼于各个专业发展的需求。共性知识体系是指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基础性,构建以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和规划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框架。个性专业需求则强调突出专业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做出调整,注重景观生态学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以及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衔接。

2)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为教学主体,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对于景观生态学这门相对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很难在教学中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表达观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3)研究专题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研究专题教学方法创新突出景观生态学科的前沿性,针对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下的核心和热点命题,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命题和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趋势的把握,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打破理论学习的单一观点,让学生培养自己学术观点。

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是为了增强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型,强调景观生态规划和社会服务需求的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方法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

3.研究型多元化教学方式设计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研究型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讲授教学、研究案例分析、研究专题研讨以及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综合应用,具体内容为:

1)多媒体讲授教学:以课本为载体,系统讲授景观生态学概述、理论、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体系,注重知识体系框架的建设和核心概念的讲授。

2)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理论部分,以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科研前沿和热点为对象,结合教师自身科研课题方向或其他科研项目素材,选取1-2个研究命题,讲授相关研究案例和论文,树立学生景观生态学的科研意识,通过科研问题的探讨来理解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实践教学部分,以景观生态规划的实际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的解读和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实际方案中总结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加深对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理解。

3)研究专题研讨:提前布置相关研究综述类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的方式,总结和归纳相关教学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安排4个学时左右,让学生汇报研究综述并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该教学形式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相关理论点的理解和认识。

4)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在系统介绍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规划概述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提供给学生实际的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整个课程设计分为选题和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划报告编制、小组项目答辩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教师将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持以及全程的项目辅导。该教学形式一方面将营造实际的规划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项目中资料分析、团队协作以及汇报答辩等综合素质。

4.研究型教学重点内容设计

目前,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生态学、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环境科学、资源和土地开发利用等相关本科专业或研究生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基于目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相关著作,结合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综合考虑不同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主体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功能、景观动态、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概述以及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等七个部分(邬建国,2007;郭晋平和周志翔,2007)。

1)绪论

绪论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系统了解景观生态学科概况、理论体系框架并对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形成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教学内容包括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体系,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景观生态学不同学派特点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程和研究趋势。教学形式包括多媒体讲授、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以及研究专题研讨。其中,针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趋势等内容,将以研究专题研讨的方式,通过对近20年的景观生态学的科研论文题目和摘要的专题研讨,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相关知识点。而对于景观生态规划部分,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和视频教学形式,展现实际的规划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际规划工作的内容,并发现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2)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双重视角了解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重点掌握理论框架中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复合种群理论、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等共性理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和景观生态学问题的结合,如岛屿生物地理学和自然保护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握理论的实际应用切入点。

3)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

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是揭示景观生态过程和优化景观功能的基础。该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结构模型;斑块的起源、分类、面积和形状生态学意义;廊道起源、廊道结构特征、廊道分类;基质的判定、孔隙度和边界形状;网络结构要素、分类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突出景观指数相关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流程和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专题研讨相结合,对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教学,以景观格局分析专题研究为主,选取某一类景观类型(如城市绿地景观),让学生自己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开展实际景观格局的评价,注重景观指数生态学意义的理解以及格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如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应用等。

4)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过程、景观生态流以及景观功能等基本概念及区别;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和媒介物、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格局;分析景观结构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认识景观生产、生态、美学和文化等多维度的功能;掌握景观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可选取国内外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功能和价值评价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功能评价的视角、方法和技术(如CITYGREEN,I-tree等)。

5)景观动态

景观动态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景观变化的特点和判定,干扰和景观变化的关系;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以及变化的生态效应;了解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方法。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将突出景观格局变化的动态模拟,分别介绍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和SLUETH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城市景观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6)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的教学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系统介绍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主要流程和内容、相关技术方法等。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在讲授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2-3个典型景观生态规划案例,让学生体会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总结景观生态规划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特点。

7)景观生态规划实践

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教学既是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前期理论和方法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该部分将以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选取城市景观、郊区景观、城市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流域和湖泊、森林公园、典型生态脆弱区等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查询资料、创新设计、文本编制等综合能力,注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运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提供相关命题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素材,并从命题选择、方案指导、技术支撑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解答。

5.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21世纪应用生态学领域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其学科的前沿性和应用性一方面使得这么课程充满了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其教学过程也充满了挑战。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探讨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创新思路,然而对于该学科的教师来说,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切实把握和讲授相关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不断加强该学科研究前沿的学习,并持续完善自身在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实现景观生态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Wu J, Hobbs R. 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eco logy: An idiosyncratic synthesis. Landscape Ecology , 2002, 17: 355~365.

生态规划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规划;园林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leisure behavior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esign and with its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3- in-on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Pl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一. 引言

近年来生态议题广泛进入人们视野,休闲农业也是应景而生的产业。休闲农业依托的是优美的乡村环境,结合一定的游憩设施、商业娱乐的旅游经营。如何让旅游业与农业有机衔接,又不对乡村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出适当的的生态规划途径,探讨合宜的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手法。

二. 休闲农业园林设计项目与生态规划原理

休闲农业资源主要可分为两类:环境资源与人文景观。环境资源主要可指乡村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农村生活生产设施空间等;而人文资源则主要指的是乡村社会资源、人文景观、文化传承、民俗风情、节庆活动等。对此可以将休闲农业景观项目分为:农事经营体验项目、农村生活与食宿项目、生态文化保护项目、户外休憩设施项目、乡村服务设施项目、安全防护设施项目、水土涵养保育项目、其它项目等。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的目的是将乡村景观各元素、资源等协调利用,以期达到协调环境生态并兼具实用与美学功能之目的。

生态规划奠基人麦克哈格(I.McHarg)认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或是大部分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最合宜的可能性利用;生态规划的本质是一种寻求人与自然、资源相适应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生态规划是一种尊重自然,有限度的的使用自然资源的途径,是体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有机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由此,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探讨生态规划中的生态不是符合自然食物链下的自然生态,而应该是一种满足人的需求的生态,同时又尽量减缓外环境破坏,具有折中性和以人为本特点。

三. 休闲农业生态规划的六大原则总结

如何在园林规划上既能体现乡村环境本身独特的生态肌理和自然风貌,又能在现有生态资源上实现休闲游憩功能,同时不让人工化的设施破坏农业生态资源和乡村风貌,则必须结合休闲农业的游憩功能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两大理念探讨如何将生态规划的原理应用在休闲农业的园林规划上,由此可尝试透过生态规划本质特点归纳出休闲农业生态规划的六大原则:

1、因地制宜、体现生态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生态设计。实现休闲农业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需实现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乡村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休闲农业实现旅游产业商业目的角度考虑,利用合理设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等。

2、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注重休闲农业整体的优化,达到社会、经济同时生态环境三者功效最佳;同时,在整体统一基础上保持物种多样性原则,避免对自然系统、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破坏;例如对特殊生境的保护、生态斑块的延续性等。

3、突显自然又体现人的需求原则

休闲农业立足乡村环境与农业资源,其园林规划应融入自然、仿生自然、突显自然、满足生态美学等,同时,实现休憩功能和旅游功能,又必须体现人的需求,尊重尺寸的合宜性、反应人的个性、品质与对美的要求。

4、协调共生、平衡生态原则

休闲农业园林规划需保持乡村景观各层次、各要素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与动态平衡,尊重水资源、土壤资源、园林绿地系统、大气质量、产业结构布局、生态功能等各要素的综合平衡,合理规划休闲农业人口、资源和环境,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以及乡村生态功能分区,降低生态环境破坏,达到生态保育、恢复自然功能原则。

四. 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设计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维持农业本身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三生一体的特点,又必须兼顾旅游的游憩和服务的功能,保持乡村整体环境、保存乡村生态与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提供旅游休憩体验并能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积极目标。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在处理环境问题课题时,同时需要协调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划方案与策略上必须具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弹性,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反应的是人与环境互动之间一个过程。

综合考虑休闲农业具有旅游游憩服务功能,又同时对环境友善两大理念,本文探讨总结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主要步骤:

1、基础资料的现场踏勘调研: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方面:当地农业、渔业或牧业的生态系统、乡村地貌景观、乡村生态环境调研。在人文环境方面,调查项目包括:原有乡村建筑与构筑物、乡村特色空间(如:庙堂、祠堂)、乡村社会风俗习惯、当地人文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资料整合分析,并确定休闲农业主题:将收集的信息归纳整合,罗列归纳可利用的特色性乡村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乡村资源分类提炼;最后结合商业运作和经营者理念,配合游客意愿调研,结合当地特色乡村资源,确定休闲农业开发特色主题;

3、旅游活动导入和乡村农业资源的融合:将当地农业资源、乡村景观资源分类,结合当地特有的农村活动,发展旅游与民俗活动的结合、游线安排等。

4、休闲农业设施细部设计:尽量利用当地特色材料与植物配置设施细节的园林细部设计,当地的人力资源也可协助设计进行,使其能融入在地的智慧,发展出更适宜地方特色的风貌。

5、施工过程控制:工程的施工必须配合细部设计的施工图,并与设计师做好良好的沟通配合。随时保持因生态变化而变更设计的弹性,并且运用生态工法概念,需考虑当地的环境纹理、水文水利情况、设施安全等结构设置。施工工程中也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以避免工程开发造成自然栖息地的破坏。

6、完工后评估与管理:在工程完成后,环境监测的工作仍需持续进行,并规划长期的整体监测及调查工作,借由评估整体环境设计的效益。此时可通过当地居民或是社会自愿者的参与,组织、执行相关维护工作。

休闲农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种循环前进式的过程。回顾休闲农业的设计原则有其层级性,依次由基层开始达成环境上的需求,达成机能上的需求、达成美学上的需求、达成求变化的需求、提供知识性需求、以及达成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满足等。

参考文献

[1]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65-269.

生态规划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城市建设;应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当前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解决长期以来在城市建设中的规划问题,通过对过去项目的总结、统计与分析,制定出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方案。从而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衡发展,达到最大化。我国的城市环评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近年来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完善,并形成了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仅能够合理调整城市的布局,还可以减少开发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对当前生态化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构建

生态城市的含义比较广泛,在生态城市的建筑过程中,就应当构建生态的城市规划环境影响指标。指标的框架应当包含以下两点:一是能够让管理机构的决策人员与大众能够了解到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的实践情况;二是能够随时获取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不利环境因素,找出应对措施。为城市建设的继续进行提供相关的保障,在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体系构建时,要考虑指标数据的有效性,对比不同生态城市的工程建设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评价体系。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1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政府做为城市规划的主导者,承担着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与城市不断向前的发展进程不同的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有间断的,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说明规划环保部门也应当参与到城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当中去,对具体工作中进行监督指导[1]。规划环评编制体系具有临时性,是无法给出具体工作时间的,并会影响到规划工作进行修改完善的程序。所以,城市规划之后的规划环评工作程序,应当是建立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进而形成体系构建部门。

2.2提高规划环评质量

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利益、政府政绩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环评就变成了相关部门“自编自评”的工作,不能客观反映出规划环境方面的问题,评价的结果也不依据客观发生的事实,起不到对城市规划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提高当前城市规划环评工作的质量非常重要,这要求规划环评工作能够客观公正,并有一个合格的评价体系,以方便其接受社会监督。另外,城市规划是具有宏观意义的,在工作中牵涉到多个部门工作,因此受到多方面的干扰,使得工作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所以,要进行动态的规划环评工作,与城市规划的发展保持一致。

2.3落实规划环评工作制度

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是在城市规划进行后进行的检查、分析与评测方法。简单的说,是对城市规划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分析,根据有效的结果进行测验。它的意义并不只是一份规划环评的文件,而是在之后的工作中,环保部门根据这一份工作报告进跟踪监督,针对规划环评中的相关问题安排人员进行协调调查,解决在城市固话中的环境问题,缓解给城市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对争议性大的事件采纳多方意见进行解决。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研究

我国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以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现阶段的战略性任务。“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之一,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上进行协调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对规划环境评价的工作功能进行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3.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完整能够确保规划环评公平更加顺利进行,虽然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列入“环评法”中,但并没有具体的明确条例。自2005年国家环保部《规划环评条例》进行立法以来,至今尚没有出台[2]。且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文件是交由审批部门审理进行的,环保部门只有建议权,没有通过权,这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带来了很大阻碍。因此,尽快建立起完整的法律法规责任制度,对相关的责任内容给予明确规定,能够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制度保证。

3.2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上的工作技术和方法,还属于一个初级的摸索阶段,在实践工作中还是对传统经验和其他国家的一些制度进行借鉴,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这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因此,当前要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大建设力度,培养高技术的人才并进行科技开发。依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对规划环评工作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工作方法和评价指标,建立专门的工作体系。

3.3建立起完善的人才体系

要确保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就要有专业的人才进行操作,可见人才的培养,是规划环评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针对规划环评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4.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与环境影响评价间的联系密切,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确保生态建设顺利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不仅是对单一项目进行评价,而是立足于整个城市规划的过程,综合进行环境因素的考虑。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管理手段,能够顺利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早日实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基于有效的城市指标,给生态城市建设者提供有效的环境信息和环境影响状况,给出一个科学的环境保护体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开展,从法律层面上给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作者:李亮 单位:重庆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生态规划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 唐山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提出问题

唐山市地处津京唐经济三角区,随着曹妃甸的建设,重点发展区的地位日益明显,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带头作用。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438.9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约占河北省的22.1%。

但辉煌发展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唐山市经济结构的隐患:其支柱产业仍是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用全省三分之一的能耗实现了全省四分之一的GDP,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如不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地壳空洞、水体空气污染、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

2 引进理论

唐山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对发展的重大影响。为使唐山尽快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重点区,创造“绿色GPD”,现政府已经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积极采取应对策略,现模拟引进“生态城市”理论进行唐山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从而建立的一个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下面列举该理论发展的3个典型阶段。

2.1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分别是: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人口、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四个基本问题。

2.2 雷吉斯特提出的建立生态城市十项原则

1996年,雷吉斯特领导的“城市生态”组织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建立生态城市十项原则,分别为:修改土地利用开发的优先权(优先开发紧凑的、多种多样的、绿色的、安全的、令人愉快的和有活力的混合土地利用社区);修改交通建设的优先权(把步行、自行车、马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置于比小汽车方式优先的位置,强调“就近出行”);修复被损坏的城市自然环境,尤其是河流,海滨,山脊线和湿地;建设体面的、低价的、安全的、方便的、适于多种民族的、经济实惠的混合居住区;培育社会公正性,改善妇女、有色民族和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状况;支持地方化的农业,支持城市绿化项目,并实现社区的花园化;提倡回收,采用新型优良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和资源保护技术,同时减少污染物和危险品的排放;同商业界共同支持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经济活动,同时抑制污染、废物排放和危险有毒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提倡自觉的简单化生活方式,反对过多消费资源;提高公众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

2.3王如松等提出的中国生态城思想

在世界上“生态城市”规划理念逐渐得到认可,蓬勃发展的时候,王如松等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建设天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及足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即指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小人工维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解决问题

基于唐山的城市自身特点及“城市生态”理论的相关内容,从制约唐山发展的薄弱环节出发,为实现唐山持续健康发展,现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进行改造:

3.1构建绿色经济结构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科技发展,在提高煤炭、钢铁等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产业产出率。以生态产业综合发展为指导思想,构筑生态健康的经济结构。

3.2发展生态农业

唐山市生态农业建设要充分利用环靠津京巨大消费市场的优势,在常规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如迁西板栗、常庄大米等。在种植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使用,加强生物防治。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深化工业废水废气污染防治政策,重点整治水泥厂、钢铁厂等重污染行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完善交通网络,降低交通噪声污染;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废品处理水平,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

增加全市绿地面积,形成以城市公园为“绿肺”,交通附属绿地为“绿脉”,单位、居住区附属绿地为“绿缀”的点线面综合绿道体系网络。在已由采矿产生的塌陷区及水体污染区进行修复绿化建设,如现行的南湖湿地公园、“环城水系”建设等。

4 思考启迪

通过对唐山“生态城市”案例的探究。我们可总结出“生态城市”理论内容与实践的一定经验。

4.1 “生态城市”的内含

“生态城市”不单单停留在环境生态层面,它讲求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的复合生态。建设“生态城市”不是指保护环境而不进行产业发展,而建设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环境建设不但不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反而可以引导对产业的发展控制,优化产业结构,并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2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生态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中体现投入低、产出高,资源利用高,浪费少或无浪费的生态原则,以生态文明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均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

4.3“生态城市”的绿道结构优化性

绿道结构是指城市绿地所呈现出来的结构体系。在环境建设中以科学的绿道结构为主要脉络,在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控制城市形态的发展方向,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如唐山正在推进的绿道建设,已初步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的城市生态绿化网络。■

参考文献

[].陈磊,王刚.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96-100.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R].2007.

[3].顾传辉,陈桂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1,11:24-26.

生态规划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绿地系统;生态廊道;规划发展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土地开发急剧扩张,耕地日益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改造力度不断地加强,而由于城市绿地生态空间的地位的严重缺失,且城市规划尚保持着以人工环境即建成区布局为主导的模式,导致了城市景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严重的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也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镇化背景下的绿色生态网络发展

通过对环境科学的相关研究发现,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对减缓城市环境压力,保证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让绿地生态网络的生态效能达到最大化,并且希望生态效能最终能够以量化的方式指导城市规划、绿地生态网络规划,从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及价值,限制城市格局不合理蔓延,保护城市绿地斑块并指导城市规划[1,2]。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型绿色斑块能为更多物种提供栖息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娱乐需求,并且显著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现代城市的发展难以将市区内大块土地规划成具有自然属性的保护区,而小型绿地斑块、廊道则难以形成一个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共同体。因此,通过构筑各种形式、功能的绿色廊道以及廊道网络,将城区分散的绿地斑块、廊道串连起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规模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1,3,4]。

二、城市绿色廊道的认知

2.1 绿道的概念

绿道是什么?如果让十个人来描述,可能会有十不同的答案。“绿道”一词包含两个象征意义:“绿”是指自然界中的令人愉快的的事物—树林、河道、野生动植物;“道”是指一条通道或者小径。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自然廊道,一个用某种方式改变和发展的景观[2,4,5]。

随着景观科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绿道具有双重功能:它提供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人们在此通行并且可以游憩和娱乐。同时,它增强了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如果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虑更广阔的、更多样的线性空间,“绿道”是一个通用的概念,它通过提供多种联系促成了多类别的运动,这其中既包括附近的自行车道,荒野中为野生动物季节迁移提供的原生态廊道,也包括新兴的城市滨水景观道和远离城市沿着小溪的林荫小道。

2.2绿道的分类

查尔斯利特尔在他的经典著作--《美国绿道》中概括并描述了五种类型的绿道(图1):

1.滨河绿道。常是沿着一个被忽视的、通常是破败的城市滨水区,被建成为再开发计划的一部分。

2.娱乐性绿道。充满个性特色的多种类型道路,距离通常比较长,例如山谷、废弃铁路等。

3.生态意义的廊道。通常沿着河流和小溪,有时候也沿着山脉线,用于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物种交换等。

4.历史线路。通常沿着一条道路,高速公路和物种交换,人们的自然学习和打猎。

5.全面的绿道系统或者网络。通常基于自然地形,例如山谷和山脉[3,4]。

这一绿道的分类方法可以让我们帮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绿道可以设计成哪些类型。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类型往往会互相叠加和混合,如何确定绿道类型,是由所关注的内容决定的。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绿色廊道体系由14条各种形式的廊道组成,包括大众娱乐、生物保护、生态连接、教育等4个主题,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以5条河流为骨架,组成非常优美的楔状绿地系统[3,5]。

2.3绿道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绿道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以及绿道概念本身的吸引力归因于绿道类型和功能的多样性。

2.3.1生态功能

绿道的首要功能是它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构成了城市中的自然系统,而且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5,6]。事实上,以不同物种间的和谐共生来代替传统的对土地的抢占和掠夺性利用,是绿道最值得称道的方面。

2.3.2提供居民生活及休闲游憩活动的场所

其次是廊道的服务功能,沿着小径、河流或以水为背景的绿色廊道能为城市居民和游人提供优良的游憩环境,为户外活动提供继续的空间,并且为那些远离传统公园居住的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可能性。

2.3.3利于工业生产防护、生产生活安全卫生

在城市中一些污染区域应布置适当规模及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可以减少污染对本区域的影响以及防止污染向周边区域的蔓延。另外,城市大、中、小型开敞绿地的合理布局,可以在避灾时用于救援、疏散之用。

2.3.4改善城市艺术面貌

城市绿道在规划设计时与城市的山体、建筑等结合,形成了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城市环境特色,丰富城市整体轮廓线,从而改善城市整体艺术面貌。

2.3.5保护城市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

通过对整个城市进行绿道网络构建,可以组织好城市传统的自然空间环境。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整体保护,更好体现历史文脉。

三、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旨在构建合理的城市绿色格局,保障生物多样性,构建合理、高效、节约、和谐的生态绿地系统网络[4.6]。为此,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系统整合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以系统观念和网络化思维为基础,将城乡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3.2 生态最适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城市自然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在过去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破坏的自然景观,以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自然属性[6]。

3.3 因地制宜原则

要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同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区域,要合理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发挥廊道的抗污、减噪、防护等功能。

3.4 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既要满足居民的游憩、休闲的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城市景观的可达性,方便居民的出行,提高城市生态廊道的服务功能。

3.5 文脉传承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应该成为构筑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桥梁和展示城市文脉的风景线,起到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地带、构造城 市景观特色、营建纪念性场所和体现城市文化氛围和文明程度的作用[2,4]。

四、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程序

目前,国内对城市生态廊道规划实施程序的研究仍比较缺乏。国外一些学者和规划师结合相关案例,主要是针对绿道规划的实施提出了一些规划步骤和工作程序。在总结国外相关规划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编制程序的相关内容,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布局优化,笔者提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七步法”,主要包括以下七步程序:

4.1 城市生态廊道相关资料收集

生态廊道规划要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的各项规划。此外,针对现有的城市生态廊道,如河流、山系、主要干道等,应制作分类生态要素特征调查表格,实施具体要素的实地调查[5,6]。

4.2 城市绿地空间的遥感解译和分析

确定城市绿地的景观类型,对各类绿地景观类型进行判读,分析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特征、相关属性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标。选取城市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城市生态综合敏感性评价。

4.3 城市生态廊道现状综合评价

4.3.1 城市生态廊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根据生态廊道现状特征,建立城市生态廊道结构和功能分类体系。在城市绿地信息遥感数据解译的基础上,判读城市生态廊道,建立不同类型生态廊道的图层,为城市生态廊道的空间分析和相关指标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4.3.2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现状分析

提取城市生态廊道空间图层和属性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总体属性特征和潜在问题。

4.3.3 城市生态廊道分类现状分析

根据生态廊道的分类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如廊道长度、以及内部结构特征等,分析各类生态廊道建设的潜在空间,进行各类廊道建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6]。

4.4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布局规划

确定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原则,拟定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各项指标,多方案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格局的评估和比选,整合所有现存的、当前的和被建议的绿道和绿地规划,并提供相关数据统计表。

4.5 城市生态廊道分类规划

确定各类生态廊道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规划指标。确定各类城市生态廊道的布局、位置等控制要求;确定各类生态廊道的典型断面形式和内部群落结构等。

4.6 城市生态廊道重点区域单项规划

针对近期计划建设的一些重点城市生态廊道做出详细规划方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现有生态廊道的整治规划,主要是以提升现有廊道的布局和功能为导向;另一类,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廊道建设。应在整体生态廊道网络的控制下,以生态廊道的规划编制视角和方法技术,开展单项规划。

4.7 城市生态廊道可持续经营规划

以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目标的实施为核心,针对生态廊道建设的挑战,采取可操作性强的手段,从健全政策法规、强化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有效措施,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五、结语

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绿地廊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状况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各种形式的绿道的穿插结合形成的城市绿地廊道网络改变了“见缝插绿”,盲目增绿的现象,城市绿地破碎化进一步降低,以绿道网络为框架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将必然成为兼具视觉、生态、游憩使用功能和提升城市土地价值等优越性的城市生长模式。

参考文献

1.付军.桑丽红.国外绿脉思想在我国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意义[J].北京园林.2006(04)

2.孔繁花,尹海伟,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生态学报.2008(04)

3.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06)

4.王鹏.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