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群众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群众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的大力扶持,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然而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同时农民群众的文化品位也相对较低,一些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仍然为传统的串门闲聊、走亲访友等方式,一些农村甚至流行封建迷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2.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目前,相比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速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同时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使得农村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通常被忽略,导致农村与城市在文化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我国西部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群众文化相对匮乏。同时,我国东都一些农村地区,其农村群众文化与城乡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农村的计算机普及率明显较低,使得农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消费相对较低,远不及城市。一些农村地方政府虽然加大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力度,然而在农村群众文化产品创造时未能结合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特点,一味仿造城市文化建设,缺乏农民群众真正喜欢的文化产品,使得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3.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重视度不够。

近年来,政府较为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各地的经济水平,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一些农村尽管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也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文化活动,然而这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区域,使得一些经济落后农村的农民群众无法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一些乡镇将精力放在当地的经济建设方面,缺乏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有效途径

(一)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空间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对持,在开展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时,应当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空间。近年来,海州区注重文化发展空间的拓宽,加大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海州区积极开展广场舞大赛、文化周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促进群众文化在艺术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丰富和完善,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提升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二)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海州区加大了群众文化基础建设力度,使得我区各项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6月22日,海州区浦南镇历史民俗馆建成并开放,成为全区首家乡镇历史民俗馆。同时,农民艺术馆、农民健身馆、彦涵纪念馆以及连云港市图书馆海州分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相继对民众开放,为群众开展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其中,农民艺术馆建筑面积约1800㎡,分为上下两层,设置了6个功能区,主体建筑整体风格为灰白色基调,内部装修简约,空间开阔。农民健身馆建筑面积约1500㎡,设置了台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动感单车俱乐部、拳击馆、舞蹈房以及壁球馆7个功能区。民俗馆布展面积100㎡,由浦南之源、浦南之兴、浦南之子以及浦南之风四大板块组成,以图片、实物的形式展现浦南传统加工业、手工业以及民间文艺等内容,为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注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

为了进一步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在开展农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农民群体的主体地位。浦南镇以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注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走在浦南农村,随处可见文化的新风,文化墙面绘有各种清雅的水墨画、绚丽的农民画、流畅的书法以及引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同时,不少农民的书画作品也在这些文化墙上大显身手,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农村文化风景线,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不久前,由海州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浦南镇共同举办的“中国梦•浦南印象”农民摄影展在浦南农民艺术馆拉开帷幕,当地一批农民摄影家用镜头记录和见证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和文教事业全面进步。同时首届“舞到村头、舞动浦南”广场舞大赛在浦南火辣启幕,近千名农妇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掀起了我区全民健身的热潮,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

三、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丰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要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一是多样化。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总体说来,我们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呈现出多样化,让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形式。具体说来,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家庭文化、广场文化、室内文化、户外运动等等,舞蹈、秧歌、花卉、剪纸、剑术、阅读、歌唱、健步走、太极拳、戏曲等等都可以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方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以基层群众为核心的,基层群众应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就要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最好是以小型多样的活动为主,一是为了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为了使群众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来。二是特色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不同基层群众的地域特点、气候及时间特点、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特点等开展特色化的文化活动,尤其是要注重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使文化活动的开展符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建设。比如,山东胶州的剪纸艺术盛行,在当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要重点突出这一特色,可开展剪纸爱好班,重点发扬与传承窗花、衣花、墙花、纸斗、礼花、喜花、鞋花、兜兜花、枕头花、灯笼花、顶棚花等颇具胶州特色的剪纸文化艺术,将文化娱乐性与特色性融为一体,在娱乐的同时还可将优秀的剪纸外销,作为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之一。

二、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带动作用,引领基层群众自娱自乐

在基层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层群众能够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基层文化馆的带动和示范,因此,基层文化馆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馆的带动作用,引领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提高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第一,以基层文化馆为阵地,发挥基层文化馆的辐射作用。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是基层群众文化娱乐的主要阵地,更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窗口。因此,基层文化馆应紧跟政府文化方针和时代文化潮流,多宣传和组织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发挥基层群众文化馆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基层文化馆可以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大力宣传和安排中秋节娱乐活动,引导基层群众编排反映团圆和祥和的舞蹈和歌曲等,为中秋节的团圆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二,以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为依托,增强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基层文化馆的存在就是为了与民同乐,基层文化馆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为此,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应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能够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积极发挥文化阵地活动的示范性、向导性以及带动性,将最新形式和最新内容的文化活动传递给人民群众。

三、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后期工作,保持优秀活动的常态化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提升文化管理的效果促进文化活动的时效性

群众文化管理,指的是文化管理者为促进相应的群众文化工作、设施、事业机构和文化活动可实现高效、合理的运行,进而所采取的控制和管辖活动。为实现群众文化的创新,需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充分调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相应的资源,对资源进行宏观的管理和重组。在具体的实施中,应将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规律作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群众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通过解放思想和科学的管理,应用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和监督等管理功能的应用,促进群众文化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促进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首先应结合行政方法的应用,对整体的结构实施调整。在召开之前,我国的群众文化生活基本为供给型和自娱型,与计划经济的特征相一致。市场经济实施之后,我国的群众文化逐步的转向供给文化、自娱文化和市场文化。在不断的文化结构转变下,要求政府需通过规章制度、命令、决定和决议等相应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打破,找出与群众文化和我国国情相符的发展规律,并且还需与群众路线的新型所有制相符,进而促进集体、全民、个体和社会共同创造群众文化的新局面。其次,可通过经济的方式,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行调整。通过与群众文化相联系的部门,如工商管理部门、财政部门、银行和税务部门等,结合工资资金、利润成本、价格调节、经济罚款和税收监督等经济手段,对文化消费者与文化生产者,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节,通过经济手段,促进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发挥,促进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共赢。最后,还可应用业务管理的方法。

二、促进群众文化的硬件建设

在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定律同样适用。若是在文化建设中,缺乏设备的支撑和资金的支持,将会制约群众文化的发展。为此,群众文化应注重设备和资金物质基础的应用。

(一)促进资金的多元化筹集以满足基本的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建设为公益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大多数的资金源于政府的拨款,少部分源于企业和公益赞助。就我们有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五邑,海外华侨支持赞助的乡镇群众文化室(楼)、文体活动场所就星罗棋布,台山市多年来的群众文化艺术节均为华侨的大力支持赞助。但是,总体而言,其资金在投入群众文化建设,仍为杯水车薪,以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不适应。为促进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的筹集,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需对群众文化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重点宣传,并将其工作的成效呈现出来。进而让政府意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硬实力的存在需将文化软实力作为辅助,并且当处于某种特殊的条件下时,其作用甚至高于经济。基于此,提高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进而给其更多的拨款。在争取企业的援助方面,应促进文化和企业之间的联合。文化馆需结合去群众文化的宣传,突出区域文化和地方特色,致力于打造能够走出省和国家的文化品牌。在文化品牌效应的基础上,为企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投资,实现文化馆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在公益宣传方面,应争取更多的社会援助。通过慈善演出、书画义卖,以及和群众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形成帮扶结对等方式,促进自身对社会的影响,进而争取更多的社会帮助。

(二)完善设备促进基础设施支撑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包括应开展群众文化所需的系统、建筑、组织和机构等。基本的设施为群众文化机构能够得以开展和生存的基础,为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础。从群众文化建设机构的角度而言,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促进事业机构在群众心中的满意度和知名度的提升。从群众中的角度而言,较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从地区管理的角度出发,较好的文化基础实施,能够反馈出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对促进整体文化建设程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设施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应注重其于城镇化的配合,提升其系统性。城镇化建设是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等相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为此,应注重其整体的发展,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到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建的人口变化、交通变化和文化活动等趋势,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其次,应注重和地方特色的结合,促使其在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发展基础上,对当地的文明程度和文化风貌进行反映,突出其文化艺术特征。如,建筑的设计应注重地方特色、传承性和历史时代特征,突出其地方风格和地域风情,并与大众审美相符。第三,应注重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性,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群众文化管理机构在管理和辅导方面的快捷和方便,以不断满足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最后,应注重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发展,促使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其设施设备的建设中,应打破传统,通过电子游戏、电子教育等方式,增加群众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展开教育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人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结束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发挥文化馆的业务辅导培训优势。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重要的文化阵地中有各个门类的艺术人才,具有显著的专业优势,文化馆一定要发挥出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专业主导优势,充分发挥各个门类专业艺术人才的自身业务优势,给广大社区群众安排和宣传专业文化知识,并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辅导,来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每个社区中都不乏众多的业余文娱爱好者,这些群众都有各自喜好的文化艺术或者娱乐追求,如舞蹈、戏曲等,而且他们在各自喜欢的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这些社区群众是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发挥着带头作用,文化馆一定要重视对这部分群众的专业培训和辅导,以有效提升其专业水准和艺术素养,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这部分社区群众的自发性,使其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文化馆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辅导来增强文化馆专业艺术人员与社区文化中坚力量的联系,使文化馆业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又可以从社区群众中汲取民间艺术营养。文化馆还要通过辅导和培训发挥出传帮带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得各个社区的文艺骨干都有艺术素养上的有效提高,还要使得这些骨干力量在稳固的同时得以扩大,以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得以更好地开展。

2.发挥文化馆的引领优势。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其不但有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而且得到众多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如各类艺术专家和学者等,这些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馆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时不但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挖掘和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人力、物力支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众多社区在群众文化方面的发展也可谓是与时俱进,文化馆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在丰富社区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二、发挥文化馆在社区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前沿阵地作用。

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前沿阵地,在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文化馆同样要发挥其前沿阵地作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以乡镇文化站为根据地、以社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文化馆一定要从群众文化需求的实际出发,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使社区群众的文娱活动蓬勃开展,实现社区群众文娱活动真正意义上的丰富多彩,使得广大社区群众更加向往和喜爱文化馆,真正发挥其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前沿阵地的作用。

2.发挥文化馆服务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而文化馆一定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拓展自身职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调动社区群众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实现更多社区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提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与社区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为和谐社区的构建奠定基础。

3.发挥文化馆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积极作用。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区精神文明重要标志的社区文化与社区群众关系密切,也体现着社区群众的精神风貌,而且,社区文化也关系到社区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养的提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前沿阵地的文化馆,其主要职责就是面向广大群众,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

三、加强自身建设,以确保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

1.文化馆要牢固服务理念,提升业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社区文化活动面对的广大社区群众,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文化馆业务人员一定要牢固服务理念,端正心态,始终以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目标,尽职尽责,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直接的影响,要不断地学习和请教,以最先进的文化来武装自己,以更好地全面推进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有效地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2.文化馆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

伴随着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步提升,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态势也是与时俱进,繁荣发展,这就要求作为群众文化主阵地的文化馆在工作机制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以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首先,文化馆应在活动方式和载体上有所创新要以社区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导向,推动社区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提升社区群众文化素养和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其次,文化馆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

四、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社区文化给予人们的感官直觉是人们所处的社区环境。所谓社区环境就是社区居民主体赖以生存及进行社区活动所必需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总和,也可被理解为承载社区居民生存及社会活动各种条件的空间场所的总和,它属于物质空间的范畴。社区环境如同社会有机体的肌肤时时刻刻都承受着人们的目光。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建筑物的表面常常变成社区文化宣传的有效阵地。各类布告栏、招贴画、宣传口号不同程度地起着引导、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这些宣传的文化内容几乎都直接关联着和谐社会的内容。因而,社区环境是通过人们的感官呈现为社区文化的表面的。然而,社区成员共同营造、呵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实是社区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虽然这些具体体现是通过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直接可感的事物来呈现的,但是通过社区环境的感知,社区成员的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深层的文化属性可以清晰地被勾勒出来。例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就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

社区文化不仅通过环境来显现,也通过社区居民的行为来展示。社区居民的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的过程就是社区文化的展示过程。这一展示过程既可以使社区成员鲜活地领略到社区文化的多种形式,也可以在过程中动态地感受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社区深层文化特征。许多社区都积极组织开展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教育、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广场音乐会、元旦舞会、重阳节文艺表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冬季长跑、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等。嘉兴市新港花苑社区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开展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均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新年之际,文联、书画社、街道文化站在新港花苑举办“送春联下乡”活动,为居民带来了新春祝福;入夏,社区又联合人民医院举办“送医下乡”义诊活动,社区居民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活动,体会到了来自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这些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社区成员透过社区文化的表象来感受社区文化的深层内容,同时也可以使社区成员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来丰富充实自身。

2社区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历代先民通过不懈的努力,发展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比较稳定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呈现。我们应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北京独特的胡同文化就是依靠了群众的力量才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以社区为核心,以社区为平台,利用社区凝聚优势,将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承也是当前中华民族共同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步骤。时代在不断发展。社区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容,这就使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社区文化,必然将对传统文化加入新的注释。任何传统文化,都会在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才能发挥出更持久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将“和为贵”的传统理念,发展出“和谐”的文化主题。这样,构建和谐社会,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就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这要求我们在建设社区文化时,对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予以尊重,对各方面积极因素要广泛调动,唯其如此才能推陈出新,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我们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型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型需要社会实践。社区文化建设就是传统文化转型的前沿阵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要不断补充现代化内容,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结合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梦的蓝图就是未来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