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专事迹材料

中专事迹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专事迹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专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从*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她创建了**市青青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农户成立金田特菜合作社、**市特种蔬菜专业技术协会;注册了“青青园“商标;配送中心把新鲜特菜长年远销到**、**、**等全国大中型城市;番杏、香芹、水果玉米、草莓等基地已成熟稳定地带动周边近200多个农户种植大棚特色菜300余亩,使他们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500元,户均收入1.8万元;每年引进、推广新品种,定期进行新品种技术培训,按采收季节评比种植状元与采收技能标兵,实现农户种植效益与个人价值最大化。其注册商标被评为“**省十佳农产品品牌”、“**省着名商标”、公司、协会被评为“**省民营科技企业”、“**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先进服务机构”、“**省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科110服务站”、“**市绿色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基地”、“**市十佳科普示范基地”。

理想在大地上实践

**是一个一直想做城里人的农村姑娘,从金融中专学校毕业后,进入农行**市郊区支行工作。短短的两年时间从一个对业务知识一窍不通的打字员而一跃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会计员。然而,好景不长,国有银行商业化的改革浪潮将临时工的她第一个被压缩回家。情绪低落的她随丈夫回到了丈夫的家乡——**市史坊村。

她是从农村出来的,现在又回到农村,没有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她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当农民也要当出个样子来。”

从此,她踏上自主创业艰辛之路。通过对市场调查了解到特色菜具有价格良好,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受人们欢迎,市场需求大并具备观光价值,于是她选择具有广阔前景的特色蔬菜种植业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承包了村里30多亩土地,找亲戚朋友筹了20万元钱,又在银行贷了50万元,建起了蔬菜大棚。水灵灵的樱桃萝卜长起来了,娇滴滴的法国香芹长出来了,年轻的她觉得很欣慰。然而由于选错了消费群体的时候,一车车樱桃萝卜、香芹无缘进入消费者口中就烂掉、倒掉,她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爬在爱人的肩膀上嚎啕大哭。哭完了,闹完了,她开始重新选择消费者群体,她种的特菜开始被一些中高收入者、大酒店、大宾馆接受,销路打开了,春节期间一茬菜收入就达18万元。

意志在大地上励炼

自古创业多艰险。2003年踌躇满志的**又将规模扩大到了100亩,大棚增加到了13架,总投资达到80万元,她暗暗把2003年定为自己的跨越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7月6日,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冰雹把她的喜悦一下子打到了九霄云外。倾刻间,大棚内一片狼籍,一堵堵墙轰然坍塌。

她挺直腰杆站起来,走出去一次又一次赴清徐、长子考察学习,仔细观察各处雨水冲刷下仍然屹立的大棚,研究它们的结构,学习它们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教训。回来后在废墟上又再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实践。她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决心不耽误第一茬菜上市,她跑到**、**找工程队在正月里赶到她的蔬菜基地开工了。一架架经过改进的大棚再次在青青园里崛起。第一茬鲜菜适时进入市场。不但挽回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而且获得纯利32万元。

科技在大地上推广

**是一个知恩感恩、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有志青年。她成功了,青青园不仅能为她带来30多万元的收益,而且通过自己的先进技术和销售网络为本村和周边的283户5000亩商品菜生产基地,提供强有力的种苗源头保障、种植管理、防病治虫及科学技术培训、采收、保鲜、包装、配送等一条龙服务。每年为农民增加100多万元的收入。

她在扎根农村,依靠科技兴农富民的自主创业中,带动一方农民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坚持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把科技推广在大地上。2008年仲夏,**在送科技下乡服务中得知辛安泉镇涧口村20多户种菜专业户连年减收,她立即观察土质查看苗情。找准原因后,她当场给大家讲解了更换品种、技术革新、种名优特菜,保增产增收的整改方案。并帮助他们引进优质、高产、无公害的品牌特菜——苦苣,供种苗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和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经过试种,当年见效。

中专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材料专业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课程体系 不足 对策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领域中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项通用技术,是国内外许多大学材料、化学、石油、冶金、机械、交通、电力、生物[1]、农科[2]、食品[3]包括管理等专业的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当代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

开设“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去安排试验,处理得到的试验结果,对所学的专业课程中的试验部分,以及在毕业环节中所进行的试验项目,做出优化设计,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更好的试验结果。

早在1988年,安徽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张明旭教授就讲授了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而后由无机非金属材料(2002)、高分子材料(2006)和复合材料(2011)等专业的大三学年也都开先后开设了该课程。本课程经过近20年的建设,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与完善,特别是在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4]正式教材。翻开了该课程的教学新篇章。

本文就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在本校材料专业中开设中存在的不足及相应对策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课程体系的不足

在近几年教学计划运行中,发现该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体系存在一些不足。

1.课程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前面章节讲授的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内容不能和后续章节有必要的联系,造成学时的浪费,也会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5]。同时由于在后续具体试验设计方法前讲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又会导致学生对该部分的学习没有一定目的性。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不够紧密。理论课的讲述和实践教学环节脱节,并且在教材和教学内容并没有结各自材料专业特色实验展开,造成学生无法及时在实践环节中巩固理论知识。

3.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使在电化教学的情况下,学生也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的对策

基于该课程体系存在的上述不足,在多年的教学当中,总结多年从事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结合对材料专业发展及教学规律的理解,在教学中采用如下对策。

1.教学内容的更新。结合单因素、正交试验数据处理需要的数理知识对前面章节内容进行更新;将毕业设计中应用试验设计方法的论文作为案例添加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运用试验设计方法去安排试验,处理试验结果;将数据处理方法加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加强数据处理内容的教学。

2.研究更适合材料专业学生课堂与实践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专业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课上的知识点采用社会调查和实验方式去验证。

3.教学手段的改革。将研究如何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有效结合,建立一个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网络课堂,并更好地体现材料专业教学特点。对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建立网络课堂,从而使教学更好地和实践相结合,满足对材料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要求。

三、结语

在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教学核心内容基础,并在教学中更多加入具有材料专业特色的习题,并尝试建立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网络课堂,从课上和课下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对该课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学习,彻底解决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材内容各个章节相关联和在教学过程中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材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有利于新时期材料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惠明,田青.生物工程专业《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欧茂华.农科类毕业论文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0).

[3]邵平,孙培龙,孟祥河.工科院校食品学科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2).

中专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化学基础;新能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60-02

电化学基础是一门利用电化学基本原理,解决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涉及电化学应用领域内有关化学电源、金属电沉积及金属腐蚀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课程。该课程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着密切联系,不仅在化工、化学电源、电化学加工、电化学分析及金属腐蚀与保护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高新技术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鉴于电化学广泛的应用领域及迅猛的发展态势,在常州大学新能源材料专业中开设该课程,并将其作为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希望使学生掌握电化学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电化学应用领域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进一步深造补充必要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一、新能源材料专业电化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面对国家开发新能源的迫切需求,常州大学为培养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而设立了新能源材料专业。该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亟需完善,而且材料类专业课程往往重工轻理,造成学生的理科背景不强。而电化学基础课程包含了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定义和烦琐的理论推导,需要以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等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为基础,因此客观上造成本专业的学生并未做好学习电化学基础课程的准备。举例来说,这些学生的先修课程并不包含物理化学。此外,像高等数学这类课程,学生虽已学习过,但这类课程的学习程度没有达到学习电化学基础课程的要求。由于上述原因,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感到相当吃力,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抽象的定义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时,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电化学基础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可人为地划分为电化学基础部分和电化学专业部分。本课程的教材选用李荻著《电化学应用》,全书包括电化学热力学、电极与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电极过程动力学和重要的是用电化学过程等四部本分内容。由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本课程定性为新能源材料专业基础课程,并为其安排了64个学时,充分考虑不与新能源材料专业已开设的其他课程的内容重复,因此除了讲授基本原理部分外,对实用部分有所取舍。鉴于以上考虑,讲授该教材的前九章,并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例如在第六章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中,舍弃关于多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规律的讲解,回避复杂的公式,重点介绍最终公式各个符号的意义和公式的运用,既可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又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章节的学习。此外,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打下学习该课程的基础。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将要用到的《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中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上穿插讲解,为学生补缺补漏,解决先修课程不足的问题。比如,在理论推导时,经常会用泰勒公式展开。在教学时,首先给学生补充泰勒公式相关的知识,然后再讲解电化学知识中的理论推导。通过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课堂教授的内容,使知识体系更趋完善,更在潜移默化中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做人道理传递给学生,起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注意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前沿知识和学科的发展动态,使教学内容始终能反映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学术水平。比如,在绪论中增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锂硫电池等与电化学相关的新能源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而拓展学生对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正如前面所述,电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难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并板书结合起来。充分备课,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以方便学生理解。其次,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信息的能力训练。比如,原电池电动势的热力学方程和能斯特电极电位公式在形式上很相近,主要区别在于自然对数中的分子和分母项不同,在讲解时让同学们对比着记忆。在学习气体电极过程、金属的阳极过程和金属的电沉积过程时,及时与前边章节学习的热力学知识和动力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巩固了知识。再次,注重理论讲解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学习气体电极过程、金属的阳极过程和金属的电沉积过程时,穿插讲解电镀实验。比如,析氢反应在电镀中是要避免的,在了解了影响析氢过电位的因素后,我们就可以设计实验避免或减小它所造成的危害。这样就很容易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开展观摩教学和督导听课等活动,这样能及时了解自己授课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学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该课程目前常用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考试成绩占据比重比较大。纸质考试存在着种种弊端,比如考试题型固定,考试内容覆盖面窄(主要是书本上的知识),重知识、轻能力,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考前突击、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结果。结合电化学基础理论性强但又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作者采取以主观题为主(60%~70%)的考核方式。比如自主设计一个电解池,要求在阴极获得平整的镀层,解题时要考虑到几个问题:不能发生析氢反应、阳极正常溶解、阴极镀层致密、晶粒细小,这道题综合几个章节的知识点。这样出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运用平时学习的基本理论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考试中需要用到的公式,作者直接提供到卷面上。采用这种方法,保证了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督促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可以避免学生在考前机械记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新能源材料专业电化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育人为本,不断改革,勇于实践,提高电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新能源专业其他的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培育和造就高级新材料、新能源科技人才和教学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胡婕,黄浩.改革电化学实验,培养高素质人才[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30-33.

[2]刘梅川,赵国华,吴梅芬,李明芳.分层次电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09,(4):266-267.

[3]傅献彩,等.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勇,王力臻,张林森,李晓峰,张爱勤,宋延华.加强素质教育,深化电化学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化工,2010,(27):61-64.

[5]李荻.电化学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6]魏宝刚,刘理.从公共选修课考试方式探索高校教学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