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环境治理

工业环境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环境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环境治理

工业环境治理范文第1篇

一、工作重点及时间安排

此次园区环境整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园区道路两侧及企业厂区进行绿化、美化、硬化,时间从2012年4月10日开始至2012年5月30日结束。

二、主要任务

(一)对园区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硬化

(1)道路两侧绿化。年内完成园区工业大街、两侧的树苗补栽任务。工业大街两侧人行道至厂区铁艺之间补栽云杉750株,栽植灌木3000平方米;两侧补栽云杉100株;金九龙路两侧补栽云杉100株;同盛路两侧补栽云杉500株、杨树500株。共补栽云杉1450株、补栽杨树500株、栽植灌木3000平方米。所需苗木由绿化委员会和林业局通过义务植树方式解决。

(2)人行道硬化。分两期进行,2012年重点完成工业大街、成丰路的人行道硬化,2012年完成剩余道路的硬化。工业大街两侧人行道要重新翻修铺设,人行道宽度达到1.5米,长度达到3000米,总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同时,园区排污管道已建成,要将工业大街两侧的简易排水渠填平。成丰路两侧要彻底进行平整、清理。所需费用由市政府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付。

(3)上下水管网建设。要加快园区污水管网的建设进度,园区自来水管线的技改也要尽快开工,确保与园区人行道硬化工作进行有效衔接。

(二)整治厂区环境

(1)厂区绿化。要督促园区企业认真规划厂内绿化范围,绿化覆盖率要达到企业占地面积的30%。特别是要认真对企业办公楼前空地进行绿化、美化,或整齐摆放花坛,或种植花草。

(2)厂区硬化。各企业硬化面积不得低于厂区面积的40%,重点要硬化厂区原料、产品堆放地面,同时四周要安装防尘设施。

(3)厂区美化。各企业要重新给各自范围内的铁艺栏杆、围墙刷漆;凡是园区道路上能够看到的墙面,要将离地2米高的区域用涂料油刷成白色,并在上面刷15公分的蓝边;办公楼要重新上外墙涂料,楼内重新粉刷;由于氧化、烟尘腐蚀,部分企业车间顶棚已破旧生锈,要督促园区企业重新油刷或更换车间顶棚;车间内扶手栏杆、墙面也要重新油刷。

(4)企业生产原料或废渣必须堆放在厂区隐蔽角落。

(5)要督促镍铁生产企业按照环评报告的要求,进行技术改造。并在4月底前取得环保验收报告,未取得环保验收报告的,要进行停产整改,直至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三、工作要求

1、企业环境整治工作要在月日全部结束。整治工作结束后要进行全面检查验收评比。对按时完成整治工作的企业,给予表扬奖励,对不重视且仍无明显进展的企业,要对其进行停电限产,直至完成环境整治任务。

2、此次园区环境整治工作要实行包企业制度,由氟化工业园区管委会、工经委等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环境整治责任人,负责督促、配合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治工作。如因部门工作不力,导致所包企业没有按时完成环境整治工作任务的,要进行通报批评。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氟化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作顺利进行,成立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工业环境治理范文第2篇

公证作为一种预防纠纷性质的制度设计,其基本效力方式就是以公证的强大公信力凸现出来的,获得并维系这种公信力是整个公证制度得以持续运行以致良性发展的基本命题。从上述命题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公证公信力只有外化为公证行为和公证书,才能被当事人所感知。而开展公证行为和制作公证书的主体就是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由此可见,公证机构和公证员能否依法正常执业是我们探讨我国公证公信力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公证机构和公证员正常执业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为:

1、风险责任大。公证法等法律法规都详细规定了公证人员的责任义务,但面对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当事人利用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公证书的情况,公证人员在尽了勤勉审查义务的情况下却仍然面临承担过错责任或经济赔偿责任,公证人员的救济和保护渠道缺失。

2、调查核实难。公证机构根据调查核实材料的需要向婚姻登记机关、银行、公安等部门查询婚姻状况、存款数额、户籍身份状况时,相关部门往往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或不予合作,使得调查核实工作难以开展。

3、行政干预过多。不少自收自支事业性质的公证机构需要自己去开拓证源做到“自收”,但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区县一级司法局对“自支”设立各种限制和规定,或是把公证处当成机关的合法“小金库”随意使用公证处收入,严重影响了公证机构行使独立事业法人地位和公证处的健康运行发展。不少地方政府还给公证机构下达任务,强拉硬派公证机构参与招投标、违法强拆等事项的公证,充当地方政府违法行政的挡箭牌,由于公证机构不可能全程参与监督,非常容易给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带来巨大的责任和风险。

4、公证文书法律效力地位尴尬。同一公证处出具的同一类《执行证书》在不同的人民法院却境遇迥异,同一类公证文书在不同区域、不同机构的采信率也大相径庭,公证书法律效力不统一的现实无形中也削弱了公证质量、破坏了公证的执业环境。有的法院甚至对公证书“不予理睬”,就是不作任何裁定,让公证文书处于极为尴尬的、救济渠道缺失的境地。

5、行业内存在不正当竞争。部分地区有公证机构和公证员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不正当竞争和回扣之风愈演愈烈;部分公证处随意收费、随意涨价、变相加价情况严重;有些公证处随意压价延揽证源,有的协商收费讨价还价,毫无尊严。对以上种种违反国家统一收费标准的行为,有的地方甚至出台行业自律公约进行集体保护,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证形象,扰乱了公证执业环境,损害了公证行业的整体利益。

当前公证执业环境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其背后的成因是复杂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多种体制并存,公证资源分配不合理。行政体制、参公体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等五种不同的体制并存,同一地区存在不同性质(形式)的公证机构,同一城市存在不同层级的公证机构,这种体制上的混乱导致公证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非常普遍,给公证机构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公证公信力。

2、法定公证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公证法》没有明确必须公证的事项,散落在《拍卖法》、《担保法》、《继承法》和《民事诉讼法》中有关公证的条款也都是选择性的。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规范少,在许多领域还是空白。作为民法典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权法》,在不动产物权变动等涉及物权效力的重大问题上没有引入公证制度,使公证在不动产领域的作用难以发挥。《公证法》第四十四条关于对当事人造假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的相关规定没有衔接。公证行业长期处于守株待兔、等米下锅的状态,长此以往公证机构有被边缘化和被社会抛弃的危险。《公证法》颁布后,配套的法规也没有跟上。

3、与职能部门沟通困难,公众公证法律意识薄弱。缺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的沟通支持和相关硬性规定,使得公证机构、公证员在调查核实、业务开展、执业风险方面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由于历史原因,社会的信用意识在我国没有充分发育,社会整体的信用意识水平较低。有的当事人公证法律意识薄弱,片面地认为办理公证会增加成本、降低办事效率,因而他们不愿甚至拒绝办理公证,更别说自觉运用公证手段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前,办理公证的当事人大多是出于一种“被迫”的心理,往往是迫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要求而不得不办。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寻求解决的办法,探寻合适的出路,给公证机构和公证员正常执业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1、司法部应当真正重视和加强公证工作,尽快出台推进公证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坚持公证公益性和全额保障边远民族欠发达地区公证经费的基础上,真正贯彻落实《公证法》,优化公证资源配置,加快去行政化进程,确保落实公证处独立法人地位,为公证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一个方向。

2、修订《公证法》,推进落实法定公证;梳理、分类、修订、汇总目前仍在施行的办证规则,新公证业务制定办证规则;争取与最高检、最高法对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作出司法解释,对伪造公证书、伪造公证处印章的行为依照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定罪处罚;争取与最高检、最高法联合发文或者出台司法解释,尽早解决落实公证员尽了勤勉审查义务即可免责以及过错责任如何赔偿等责任划分问题,大幅降低公证员执业风险,做到责、权、利大致平衡。

3、畅通公证员调查核实渠道,通过中央政策、国务院发文或司法部与公安、民政、教育、银行、住建、外交、最高院、最高检等部门联合发文,从高到低,加强公证机构和公检法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车辆管理部门、档案馆等的协调沟通以保障调查核实权的正确行使;加强公证宣传,让党委政府重视公证,让人民群众了解运用公证;司法部恢复设立公证管理司,大力改善中公协秘书处人员各项待遇、提升中公协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公证工作,推进公证大发展。

工业环境治理范文第3篇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提档升级为主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循环发展思路,以降粉尘、治烟气、零排放和按环保要求规范化操作为重点,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提升环保意识,创新监管机制,努力实现__工业区可持续发展。

通过治理,__工业区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粉尘得到有效控制;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烟气达标排放;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污水实现零排放;工业固体废物有序堆放,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初步完善,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运输粉尘治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一)按照“条块结合、归口管理、强化监管”的原则,全面落实整治工作主体责任。

(二)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放谁出资”的原则,完成治理任务。

(三)按照集中治理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逐步建立环境综合监管长效机制。

(四)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的指导、协调和企业的主体建设作用。

(一)矿山治理。主要针对露天开采过程中未按设计规范操作,造成乱堆滥放、无序开采问题。

1.__矿业公司需按设计规范开采,尽快完成西部采场剥离及治理。

2.博隆公司需按设计规范施工,杜绝无序开采问题。

(二)粉尘治理。主要针对破碎粉尘、道路扬尘治理,确保现有除尘设施正常运转和车辆运输防尘遮挡。

1.各企业负责督促所属矿山运输车辆加盖防尘篷布。

2.道路扬尘清理。__镇政府负责__口至正沟口段清扫保潮工作;__矿业公司负责__及其矿山公路的清扫保潮工作;博隆公司负责__口至博隆矿业公司段清扫保潮工作;__公司负责博隆矿业公司至__公司门口段清扫保潮工作;__公司负责正沟口到__公司选场段清扫保潮工作。

3.采场扬尘治理。各矿山企业负责对采场及采场道路实行喷水保潮保湿作业,以减少采场地面扬尘和作业扬尘。

4.破碎系统粉尘治理。由各企业对所属破碎车间除尘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工程规范要求的,立即进行整改,以减少作业场地扬尘。

(三)烟气治理。主要任务是完善烟气脱硫防尘系统。__矿业公司球团厂须尽快完成球团烧结生产线脱硫设施工程改造,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四)废水排放治理。主要任务是各企业全面检查排放管道破损渗漏、清洗池直排、应急池溢排等问题。

1.车辆喷淋设施管理。__矿业公司、__公司和__公司要加强对车辆喷淋设施沉淀池的管理,一是及时清理沉淀池内污泥,确保沉淀效果;二是沉淀后的水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做到不直排河流。

2.尾矿库应急池废水治理。一是各企业负责封堵尾矿库应急池排水口;二是对应急池内沉淀过滤的工业废水进行回收,实现企业内部循环利用;三是加强值班管理,确保沉淀过滤的工业废水不直排河流;四是已闭库的尾矿库,应急处理池要进行填充,将水体并入自然河流。

3.__公司生产废水治理。__矿业公司必须将其产生的工业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五)河道治理。主要任务是清理河道乱倒弃渣、废弃物和村民生活垃圾。由县水务局负责完成河道内现有堆积物的清理;__镇政府负责完成生活垃圾清理工作。

(六)85户群众搬迁工作。主要任务是年底前完成__矿业公司安全防护范围内85户254名群众的搬迁入住工作。

本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从20__年8月12日起,至9月12日结束。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工作机构,立即开展工作,确保综合治理工作快速开展,顺利推进,达到预期效果。

(一)由县国土局负责,加强对露天开采企业矿山的监管工作,对未按设计施工,乱挖滥采,乱堆滥排的企业,督促其按时整改到位。

(二)由县环保局负责,督促企业做好烟气、破碎车间粉尘和废水排放治理工作,确保设备安装到位,正常运转,实现零排放。

(三)由县水务局负责,做好__和金米河道的清理工作。对河道内现有的堆积物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加强河道监管执法力度,确保河道行洪安全和水体安全。

(四)由__管委会负责,督促各企业做好__工业区道路的扬尘治理工作。

(五)由县交警大队负责,加强对矿产品运输车辆防尘遮盖检查,对所有运输车辆全部实行防渗漏处理,修改排气方位,设置限速标志。对未采取遮盖措施的运输车辆进行严厉处罚,并督促企业做好整改。

(六)由__镇政府负责,完成__矿业公司安全防护范围内85户254名的群众搬迁工作,确保年底前签订搬迁协议并入住。同时,负责做好S307省道__段清扫保潮及辖区内生活垃圾的清理工作。

(七)由县安监局负责,做好__工业区内__座尾矿库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存在问题的尾矿库,立即制定整改方案,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到位。

(八)由县林业局负责,加大道路两旁绿化带绿化建设,种植树冠高低错落的灌木、乔木,改善道路两旁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

县长姚书祥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家富,__工业区管委会主任__任副组长,县国土局、交通局、水务局、林业局、文广局、安监局、__管委会、环保局、__镇、交警大队和工业区各企业为成员的__工业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__管委会,__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县环保局长程裕民、__管委会副主任程建刚为副主任,具体负责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协调工作。(二)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县政府网站、县电视台、柞水新闻网等媒体,多角度宣传报道__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进程,引导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及时捕捉工作亮点,公开曝光阻碍整治行为,在全县范围营造__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

工业环境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 工业污水 治理 常见问题

引言

由于我国人口密度较大,水资源在人均分配过程中就显得十分紧张,在水资源的人均分配中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发展重点指向工业的发展,工业的正常运行同样需要大量水资源的供应,但是在工业运行产生的大量污水如果直接排放会给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当地人们长期喝被污染的水源就会提高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因此治理环境工程工业污水必须立刻行动,全面展开污水合理处置工作。

一、对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水平较低

环境工程污水的治理环节十分重要,一旦治理不彻底就会加剧环境污染程度,但就目前我国在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中,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治理效果,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我国为了倡导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的推进,在很多地区都设立了相应的污水处理所,对工业密集的地区污水处理所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增,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污水处理所在对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任务根本达不到预期目标,不仅在污水治理的方式上,还是在污水治理技术问题上都存在着较大问题。污水的治理工作只是表面行事,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治理效果,例如在地方的印刷厂生产的工业污水,他们对污水处理只是简单化处理,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仍然存在于工业污水中,在进行排放后对当地的土质以及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工业污水污染规模十分大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社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工业污染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就是工业污水,一旦处理不当就会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型城市的水资源中只有百分之十的水资源没有被污染,剩下的百分之九十的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可见当今时代我国水资源污染形势极为恶劣,已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在这个注重环保的时代,人们更加关注身体方面的健康问题,水作为我们每天必须摄取的物质,是每个人离不开的生命源泉。但是在水资源严重污染的背景之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污水排放量和工业污水污染的规模看,和之前相比污染力度大幅度提升,给我国水资源的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局面。

3.在工业污水治理中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工业污水的治理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污水处理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污水处理质量的达标问题,但是很多工业根本不重视工业污水的处理工作,在国家政府的强制性要求下也只是进行简单的污水处理工作。因为要想工业污水治理的更加彻底,资金的投入力度就要加大,但是很多工业老板在对污水处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上根本达不到投资目标。对于不同的工业生产,在对污水处理上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很多工业老板抓住国家污水管理制度的遗漏点,在污水处理技术要求不严格方面对污水进行处理工作,用简单的污水处理技术完成不可能达标的污水治理水平,是现在工业污水处理资金投入主要存在的问题。

4.对工业污水治理监管工作不到位

环境工程中对污水治理的监管工作是保证水资源避免污染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工业污水中的治理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工业污水的监管的实际工作中,有关的工业污水监管的条例不完善以及相关的监管设备缺乏给监管工作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很多企业打着环保的理念而不进行实际操作,对污水的监管根本不去重视,对污水的处理工作只是进行表面工作,在现代工业污水的治理标准上并不去重视,工业污水的排放及处理仍然不顾及环境的保护问题,给工业区周边的环境污染程度在不断加深。

二、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对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工作构建完整的管理体系

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的治理工作上势在必行,因此就需要全面对工业污水治理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以提高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污水治理工作的管理w系制定方面,要结合不同工厂对水资源的污染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体系,在一些排放的工业污水污染程度较低的工厂,用简单的处理方法就能过滤出污水中有害的化学物质,针对工污水污染程度较高的工厂,要进行严格管理工作,对该工厂污水的处理方案通过相关的管理体系进行要求,对污水技术的采用要十分明确,并且对应用的相关技术的步骤合理化进行,同时要求工业污水治理的每个步骤进行要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加以约束,可见构建完整的工业污水管理体系对环境工程的保护意义非凡。

2.强化相关管理部门对工业污水的监管力度

强化环境管理部门对工业污水的监管力度是建立在污水治理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监管工作。污水治理的监管工作进行之前要对负责管理的地区的污水处理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在明确好这一情况之后,要监督相关的工厂进行污水治理工作的进行,并且对污水治理技术进行专业性指导。在很多落后的偏远地区,工业污水治理意识较为浅薄,根本不了解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给环境带来的种种危害,因此要重视工业污水治理工作的大力宣传,深刻理解工业污水处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局面的形成。

3.结合新时代出现的工业污水运行模式进行针对性治理

新时代环境工程工作的进行较为困难,给很多监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阻碍和影响因素,所以根据当今时代社会工业污水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针对性治理,就要求运用新型工业污水运行模式进行解决。现在的很多企业工厂在面对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检查工作时,只是进行短时间的污水治理工作来应付一系列的检查,有些人甚至通过人脉关系应付行事,面对这些困扰问题,监管部门要面向市场化,可以聘请相关的人去监管工业污水治理工作,从而促使环境工程保护工作安定局面的形成。

三、结束语

环境工程工业污水作为新时代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不但要注重对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工业污水治理的监管工作要同时进行,推动了我国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国伟.适用于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探讨[J]西南给排水,2010,32(5):13-17.

[2]王一竹,吕苏.浅谈环境保护下加强污水治理工程的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 (19):1891-1891.

[3]李东杰.探析环境保护下城市污水治理工程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2542- 2542.

工业环境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F27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18-04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部环境、内部治理与中小企业成长》(TJGL08-077)的阶段性成果。

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的企业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处在塔尖的是少数大企业,处在塔底的则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是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行为是在既定的公司治理制度框架下完成的,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2002,华锦阳)[1]。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行为具有明显的公司治理属性,公司治理结构是依靠市场控制和组织控制两种模式,分别以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为主来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发挥激励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并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杨建君和吴春鹏,2007)[2]。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环境到底如何?这是政府监管部门和中小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一、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文献述评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及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Liang(1999)以上海228家小型私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经验研究表明,由于大部分私营企业采用内部控制的董事会结构,外部董事为企业带来了高额投资回报,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没有关系[3]。Randoy和Goel(2003)以挪威的68家中小企业为样本,在是否是家族企业的条件下,对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绩效指标采用Tobin Q和资产回报率来衡量,同时引入了净资产比率、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论文对1996到1998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的水平与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的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非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4]。Gonzalez(2004)以台湾的8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股权分散的企业其绩效也较好,经理层拥有越多决策权的企业其经营绩效更好,公共服务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5]。Abor和Biekpe(2005)以加纳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董事会的特征和资本结构决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和董事会规模呈负相关关系,资本结构与董事会构成、董事胜任能力以及董事长任职期限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暗示董事会规模越大,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比例越低[6]。Brunning等(2005)通过对瑞士的800多家中小型企业进行调查,对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影响小型企业战略变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股权结构集中与企业战略变化负相关,董事会规模以及董事会行为与公司战略变化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外部董事和企业战略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经理层规模正向影响企业战略变化[7]。国内关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的文献主要是定性方面的研究而且文章数量比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中“中小企业治理”题名,只有100篇左右,而且文献都是2004年以后发表的。

通过国内外相应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主要是从200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公司治理研究热潮已经持续20多年,但是如果有人想要查寻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方面的文献,他将难有所获并大失所望(聂正安和欧阳,2006)[8],因为公司治理“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Clarke,2006)[9]。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建立在两权完全分离的基础上,而中小企业被视为两权没有分离,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从起源上就被忽视了。依据企业的契约理论、委托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小企业与上市公司一样,都存在着公司治理问题;现实中,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远远弱于大型企业。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中小企业都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与机制,公司治理绝不是上市公司的专利。这样的研究现状必然导致从公司治理视角入手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现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很少考虑企业治理结构因素(徐金发和刘翌,2002)[10]。

二、中小企业治理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状况,我们选择内蒙古某县的全部中小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形式获得相关的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占整个县中小企业数量的85%左右,样本在统计上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县域中小企业基本都是小企业,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广大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实际情况。调查问卷涉及中小企业公司章程、股权结构、三会状况、经营者、利益相关者方面内容。

(一)公司章程方面分析

如果把创建和经营企业看作是建筑高楼大厦,那么公司章程就可以被视为高楼大厦的设计蓝图。一个设计完善的蓝图,可以保证大厦建设过程中的秩序,并最终决定大厦的质量。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都是由少数几位股东或出资人创立,由于中小企业的创业特点,大家在创业时往往忽略设计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对股东、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利义务规范不清楚,“其它事情”好谈。但是,企业在取得一定的进步之后,恰恰是这些“其它事情”因无明确的章程细节予以明确或者章程中没有明确的解决机制,成了“反目”、“内乱”的“导火索”。公司章程的规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技术创新的普遍问题。因此,将公司设立时或增资扩股时是否有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作为反映企业治理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仅有1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经全体股东反复协商讨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公司章程,另有4家较为详细地制定了公司章程,其余95家公司在成立之初,都是为了履行注册程序,采用了公司章程的规范文本,有的甚至将别的企业的章程改头换面,就成了自己的章程,根本没有针对性,股东甚至都不知道公司章程的内容。这样的章程,要想成为规范股东权利与义务、保护股东权益的企业最根本纲领性规范,是完全没有可能性的。这个问题在中小企业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是中小企业治理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它治理结构与机制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股权结构方面分析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相关性,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优化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股权结构形成公司对经营者良好的监督约束和激励,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较好的保护;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个人资本自身的积累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中小企业治理体现出家族治理特性就成为必然。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会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对10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知,最大的一个股东或出资人往往占有60%以上的股份,前2名股东或出资人控制的股份一般超过了90%,有的中小企业甚至就是由两名股东或出资人组成。具体结果是,第一大股东或出资人持股比例在80%以上的有13家中小企业,持股比例在60-80%区间的有61家,而低于60%的只有26家。中小企业出资人有2人的样本为71家,3人以上的为19家。

(三)三会状况方面分析

目前的中小企业多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的组织形式。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大会是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决议对于保证企业营利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等都有重要意义。通过近三年股东会的召开情况的调查,反映企业股东大会的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来样本企业召开股东大会的情况差异很大,召开过3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12%,其中只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35%,召开过两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26%,有27%的企业3年来没有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对于那些年股东会议召开次数不足一次的企业来讲,公司法所规定的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等重大职权的行使成为泡影。股东难以保护自身的利益,更不要说是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了。董事会是中小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理想的董事会通过其具有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内外部董事的组合,能够正确识别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发现外部环境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有利的机会,做出有关企业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董事会通过其对经理层的选任与激励,达到对经理层的合理选聘、有效监控以及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同时董事会的事前与事中的监督相对于监事会的事后监督,更有利于风险的规避、成本的降低以及公司价值的创造。但根据100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的调查结果,91%的企业根本就没设立董事会,更不要说其规范运作。调查结果还显示,设立董事会的9家企业中,近三年召开2次董事会的企业只有4家,召开3次董事会的只有2家,3家企业一次也没有召开。对于目前的中小企业,董事会的最重要职责,就是改变中小企业治理决策的个人决策现状,变个人决策为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治理风险。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专职监督机构,以出资人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力,对股东大会负责。其基本职责是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主要监督对象,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状况,在监督过程中,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违反公司章程的各种行为,其监督职能主要是侧重于事后监督。我们将公司监事会人数规模、监事会是否具有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细则以及近两年来公司召开监事会会议的次数等作为重点调查的内容。结果显示只有10家企业设有监事会或监事,在这10家企业当中有7家企业制定了监事会工作细则,近三年来召开2次及以上监事会会议的有8家。

(四)经营者方面分析

经营者具有的特殊经营才能或人力资本是企业的灵魂。在中小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发生分离或者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分离,企业的发展道德分险的困扰较少,成本较低。决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促使经营者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的活力是由经营者的创新行为决定的,而经营者的创新活动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创新的动力与创新的能力。创新的动力与经营者创新活动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因素有关,创新的能力与经营者的素质有关。刘伟和刘星(200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有利于企业R&D支出的增加[11]。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经营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高中以下学历的占31%。数据表明,目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中,高素质的人才较为缺乏。全面提高经营者素质对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经营者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7家,年龄在45岁以上的有32家。中小企业采用公司股票、年薪、工资、奖金和津贴五种激励方式中两种以上的企业占17%,体现出中小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单一,经营者基本没有持股。

(五)利益相关者方面分析

2002年初,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专门规定了利益相关者问题。《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所谓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银行等主要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拥有求偿权、知情权和参与权,他们在公司治理中起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公司与主要债权人的信息沟通,职工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直接沟通与交流等。虽然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治理环境与上市公司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中小企业来说,要想发展壮大,也同样需要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利益相关者的意志能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以实现,是决定和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的几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债权人和顾客。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调查的100家中小企业当中:仅有4家企业设立了职工工会组织;债权人在列席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正式沟通、与高级管理层私下沟通和通过间接渠道了解等4种沟通途径中,有两种以上表达方式的占7%,有一种表达方式的占82%,没有重视债权人即债权人没有表达机会的占11%;关系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要决策,在考虑主要债权人的决策意见、考虑主要供应商的决策意见、考虑主要客户的决策意见四种选择中,能够选中二项以上的企业占22%,选中一项的占66%,从没有考虑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而由企业自主决策的占12%;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重视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顾客的关系较为融洽,样本企业中顾客对中小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在70%(满意度最高分为100%)以上的企业占81%。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影响企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利益分配、权力分享, 从而对技术创新具有路径决定作用(王昌林和蒲勇健,2005)[12]。通过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各要素的分析以后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环境总体状况不理想,治理结构不健全,治理机制作用欠佳,具体体现为:

第一,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分离,家族式的企业形态大量存在。每个股东不可能直接参与管理,股东可以选择管理者,这样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阶层。而我国中小企业股权集中,股东、经理合二为一,把持着公司的实权。尽管家族式治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它将日益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第二,现代产权制度刚刚建立,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尽管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有责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但现实中,中小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部下”监督“领导”是没有可能性的。

第三,决策、监督、激励三项内部治理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三种机制。而在目前的中小企业中,所有者即是经营者,决策多由“家长”进行,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激励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中小企业的三项治理机制基本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中小企业没有一个能真正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公司章程。忽略设计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在一些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上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2岁,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岁,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这与缺少一个设计合理的公司章程有很大的关系。

提高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既需要有企业内在的能动性,还需有外部环境的压力。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首先,对于中小企业自身来讲,提高对加强中小企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目前理论界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上,而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小企业自身充分认识加强自身公司治理对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依据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企业治理实践的开展。

其次,促进现代产权制度有效运行,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治理结构。现代产权结构是适应目前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种产权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在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时不能照搬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的治理结构,而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治理结构。

再次,改变中小企业个人决策的现状,激活中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决策的难度越来越高,个人决策已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科学决策要求。为此,要建立合理的公司章程、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使中小企业的决策实现由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转化。

正如杨建君(2007)所说,人们经常思考为什么有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这里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之外,人们已开始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层次来探究这个问题[13]。因此,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特别是双方互动的内在机理、影响方式、影响路径等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华锦阳.试论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 通讯,2002,(1):52-57.

[2]杨建君,吴春鹏,.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34-38.

[3]Neng Liang.Board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New Evidence from China’s Private Firms[R].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Conference, August 1999.

[4]Trond Randoy, Sanjay Goel. Ownership Structure, Founding Family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Norwegian SM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 (5):619-637.

[5]Eduardo T. Gonzalez.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Productivity: Asian Experience[R].The APO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Basic Research XI on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Productivity, December 2004.

[6]Joshua Abor, Nicholas Biekpe. 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ffect the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of Ghanaian SMEs? [R]. 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 Business School, September 2005.

[7]Olof Brunning, Mattias Nordqvist, Johan Wiklu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Small Firms: Untangling and Combin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Board Structure and Top Management Teams[R].Merging Economic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ctober 2005.

[8]聂正安,欧阳.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中国路径[M].北京:经济 管理出版社,2006:3.

[9]AD Clarke. SM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olitics, Resources and Trickle-Down Effects[R]. Corporate Law Teacher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06.

[10]徐金发,刘翌.企业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02,(4):59-63.

[11]刘 伟,刘 星. 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72-175.

[12]王昌林,蒲勇健.公司治理、技术创新路径与产业专业化[J].管理工程学报,2005,(3):10-14.

[13]杨建君.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132-134.

CorporateGovernance Environment of SMEsTechnologyInnovation

Hao Chen

(Busines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