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光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近年来,我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以村组示范为基础,上下贯通、专群结合、功能配套的农技服务网络。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又要放活经营。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实行挂靠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开展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技推广的合力。主要是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关键词:光伏发电;边缘地区用电;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这类地区以及比较偏远的地区用电成本高,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缺电情况比较严重,但是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在这一情况之下,光伏发电技术应运而生。使用光伏发电技术不仅可以解决这部分地区供电紧张以及用电成本高的问题,也可以从侧面促进这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举多得。本文将对光伏发电在农村以及边缘地区的推广进行简要分析。
一、光伏发电的涵义
通常情况下,太阳能发电主要分为光热发电以及光伏发电这两种发电方式,而本文主要研究太阳能的光伏发电,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光电。光伏发电技术主要是使用半导体界面自身所具备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转变为电能,这种技术的核心就是太样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在串联之后,便可以进行封装保护,而且可以与大功率的控制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这一电池组件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的电池主要分为单晶硅、多晶硅以及薄膜电池等诸多种类,这些种类当中,单晶以及多晶的使用效率及使用量较高,而非晶的电池则主要用在小系统或者是计算器辅助电源当中。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充放电控制器、电池方阵以及交流配电柜等,在光照足够的前提下,电池可以大量的吸收光能,之后依据光生伏特效应,逐步的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属于能量转换的一种器件。
二、农村及边缘地区光伏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
农村地区以及各边缘地区进行光伏发电存在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下述几点上。
(一)对太阳能资源的认识不够深入。这部分地区的人均学历远没有达到国家平均水平,所以缺少相应的高尖端技术人员。因为这部分地区没有电能供给,所以也不可能接收到电视上的高新技术与培训内容,导致该地区相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以及意识都比较落后。
(二)成本高。我国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规模正在逐渐增长,随着电池以及相关组件的性能不断提升,转换效率可达16%左右,而太阳能的电池成本也从八十年代的67元左右每WP下降到26元左右,但是随着硅材料的大规模使用,材料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硅材料的价格在2008年的时候一度达到4000元/kg,近年来,原材料的价格有所下降,但是从我国已经掌握的技术进行分析,每W的综合发电成本大约在1元钱左右,而一度电一元钱,显然不是农村地区以及边缘地区这些欠发达地区人们可以接受的,所以想要大范围推广还需要一些方法与措施。
(三)各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不足,必须要通过大规模投入的方式来提升技术,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农村及边缘地区的光伏发电工作人员没有对人们进行全民科普,大部分人都不认可这及技术,导致光伏发电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国家和政府最好可以通过财政的方式,对地方进行一定的支持,进而提升相互配合的融合度,将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内。
(四)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部分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太能行业,但目前我国太阳能的总体看法是:市场很热,政府政策跟不上,特别是中央政府,对新能源进行规划,包括战略规划等等,均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性的政府补贴和上网政策。
三、解决对策
(一)制定政策,提升引导力度。我国最缺电的地区就是西部以及各农村与边远地区,这些地区的人普遍收入比较低,所以要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编制对其发展进行规划,明确工程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最终的长期目标,抓住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光伏推广。政府方面应当适当的给这部分地区一些财政补贴,通过该方式减少太阳能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制定一些有财政相关的优惠政策,提升光伏企业对这部分地区的投资、建设兴趣,已达到推广的目的。
(二)加快市场培育速度。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大规模光伏能源时代将在不久的将来与人们见面,所以政府需要从金融政策方面,给光伏产业一定的支持。可以增大资金投入,减少税收,进而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如果情况允许,可以在当地建造示范工程,逐步的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可以通过优化配置以及加强区域建设等方式来提升光伏发电的实用性,保证以最低的价格供给给百姓。
(三)人才培养。想要保证该行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培育出一些高尖端人才,选择对光伏知识比较了解的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设立光伏专业,培养该行业的人才。在培养尖端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工作人员的培养,通过立体化人才培养的方式,保证光伏产品在农村及边缘地区可以更好的推广,并且这部分从基层走出来的工作人员可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为其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光伏发电进行了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方式,旨在加快光伏发电在农村以及边缘地区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马胜红,陆虎俞.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1)光伏发电与光伏发电系统[J].大众用电,2012(01):155-156.
[2]张雯,刘瑞丰,刘静.基于多影响因素分析的光伏发电成本及走势预测模型[J].陕西电力,2011(01):222-224.
[3],信鹏飞,窦鹏冲.计及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的光储微电网功率协调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03):147-149.
关键词 光伏农业;光伏发电;现代农业;应用;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S2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22-02
在国家加速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建设宝鸡关天副中心特大城市的新形势下,随着市区东扩南移北上,川道土地逐年减少,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果菜上塬、粮食入山”已成为宝鸡粮食安全的不二选择。设施蔬菜、农业大棚以及粮食生产向农村、郊区和山区转移后,面临能源、传统电网难以到达这些地区的尴尬局面。因此,在一定的土地空间、农业设施上发展光伏农业、光伏大棚,实现农业作物和能源发电效益的“双赢”就成为现代农业的又一亮点。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丰富、农村、农业设施可利用充裕的优势,带动陕西省光伏发电应用加快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在2014年下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支持光伏产业、光伏农业的发展。光伏农业是指在现代农业中,把农业中应用传统能源的替代为新型能源,也就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当中,包括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1]。光伏农业符合生物链关系和生物最佳生产原料能量系统要求、遵循农产品生产规律并创新物质和能量转换技术,以达到智能补光、补水及调温的目的,而其产出的农产品将比现有方式生产的产品更安全、更营养、更高产。
1 宝鸡市光伏产业发展条件
1.1 自然条件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部,辖3个区9个县,总面积1.82万km2,人均耕地面积0.095 hm2,地处东经106°18′~108°3′,北纬33°35′~35°6′,日照较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 000~2 200 h之间,太阳总辐射量438.68~480.12 kJ/cm2。从太阳能可利用开发的地域来看,宝鸡地区属于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1.2 可利用资源条件
1.2.1 集雨窖。宝鸡市耕地面积42.67万hm2,其中旱耕地29.0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8.0%,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国家对宝鸡市旱作农业区投资不断增加,为解决山区旱地农业用水特别是灌溉而修建的集雨窖,初步统计全市有2 000余个,而这些集雨窖因没有供电配套设施或集雨面小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长久不使用很容易报废,造成极大的浪费。
1.2.2 太白县无公害蔬菜。太白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国家农产品出口创汇示范基地”“全国第五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等荣誉,该县农民收入的60%~70%来自蔬菜产业,绿色无公害蔬菜年种植面积9 000 hm2左右,因此绿色无公害蔬菜已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太阳能杀虫灯等新型绿色植保产品在绿色无公害蔬菜上应用前景广阔。
1.2.3 设施蔬菜。随着宝鸡市建设特大城市步伐的加快,人口数量将很快增加,宝鸡市紧紧抓住陕西省扶持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机遇,近几年设施蔬菜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势头强劲,面积达到2.08万hm2,数以万计的各种蔬菜大棚,光伏产业可利用空间巨大。
1.2.4 畜牧大市建设。宝鸡市是陕西省的畜牧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扶持奶牛、生猪和肉羊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把肉牛、奶牛、肉羊作为推动畜牧业突破性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对奶牛小区、大的养殖场等给予财政补贴,并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发展方向,加快肉牛、肉羊养殖由传统的粗放饲养向现代化的规模饲养转变,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发展迅速,牛舍羊圈数量猛增[2-3]。
2 光伏农业对现有资源的改造利用
2.1 改建集雨窖
根据集雨窖容积的大小,加造不同大小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增加集雨面积,增加蓄水量,满足灌溉用水量;利用太阳能发电解决灌溉用电,多余的电量按照国家补贴政策可以并入当地电网,增加收益。
2.2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
对无公害蔬菜和田间没有电源的地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设备,取代农药或少用农药,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中因大量使用农药而带来的(蔬果)、粮食农药残留严重、农业废弃物大量增加的问题,从而达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证粮食、蔬菜安全的目的。
2.3 应用新型薄膜光伏太阳能电池逐步替换传统大棚棚面材料
新型薄膜光伏太阳能电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透光,而且温度系数低,在阴天、雨天和雾天也能发电,常年累计发电量比晶硅电池发电效率提高20%左右。据调查,这种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吸收波峰为400~600 nm,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光谱为440 nm的蓝光和660 nm的红光区,在理论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吸收波峰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吸收波峰并不冲突,可以通过薄膜分光技术将植物吸收的光透过太阳能电池板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他的光用来发电。这种新型农业大棚能完全实现能源自给,既节能环保,又极易维护,相对于传统大棚,其成本低廉、农产品质量高。
2.4 改造现有养殖场,建设太阳能光伏养殖场
建设太阳能光伏养殖场是将现代清洁能源工程与传统养殖事业相结合,在养殖场屋顶建设光伏电站,用以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养殖业并提供绿色能源的一种全新尝试。它可为养殖基地提供能源供给,还可以给牲畜、养殖场所提供热量和电力,以确保其顺利过冬。
3 光伏农业发展建议
3.1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宝鸡市政府应制定出光伏农业资金扶持政策,以鼓励相关企业投入到光伏农业领域。国家、省级已分别出台了光伏产业的资金补贴政策,但市县级并没有相关补贴政策,这对发展和普及光伏产业不利,建议宝鸡市农业局或市科技局申请专项经费用于推广光伏农业技术或产品,加快光伏农业的发展步伐。中央、省级相关部门应和陕西省农业厅牵头,打造光伏农业样板和示范工程,专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其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和培育初级市场,带动有条件的涉农单位、企业发展光伏农业。此外,还应在农业部现有的每年农机补贴经费中增加光伏农业产品补贴的份额和范围,扶持光伏农业的快速发展。
3.2 加强宣传
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传播途径,宣传光伏农业及光伏发电的重要意义。我国电力约90%的燃料来自煤炭,煤炭的大量开采和发电已经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以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宣传光伏农业和光伏发电的优点,让光伏农业、光伏产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4]。
4 参考文献
[1] 房玉双,铁生年.光伏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5(5):61-63.
[2] 李天天,赵宪军,马烈.河北省光伏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12):13-14.
每天都到还未彻底装修好的新家转上一圈,成为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南梁村村民老郭近段时间的新习惯。
“听说屋顶上安的那10多块蓝板板,每年能给我们一家带来3000块左右的收入。”老郭指着铺在屋顶上的光伏板,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还不仅是这120平米的大瓦房,等到旁边的光伏电站建好了,我就让外出打工的孩子回来,去那里应聘当职工。”
老郭一家的生活正因为光伏而改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在盐池县南梁村,对于光照资源丰富的整个宁夏乃至全国许多同类地区来说,都因此而多了一把产业扶贫的利器。
“定盘星” 光伏扶贫的一大限制在于推广资金不足。
长久以来,地处宁夏中部的盐池县,由于自然气候干燥、十年九旱,降水少、风沙大,种庄稼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常常颗粒无收。
近几年,村民们依靠养羊,收入逐渐有了起色,但羊肉价格起起伏伏,村民的收入时好时坏。像2014年下半年,羊肉价格突遭腰斩,之前一只羊能卖1000元左右,当时降到500元还卖不出去。
吴忠市委书记赵永清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产业发展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一环,而发展产业则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这就需要我们在产业配置上做到梯次化配置,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要发展第一产业,还要能“接二连三”。
光伏产业就是吴忠市找到的“接二连三”路子。
自从2014年国家最初实施光伏扶贫工程以来,盐池县通过不断摸索,引进了一批光伏龙头企业,使光伏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融合,进而使老百姓长期受益。
老郭家新房屋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来自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中民新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民新能”)。中民投副总裁孔林山说,设备的购买和维修全部由公司承包,村民不用操心,而且发出的电卖给电网后,电费收入全部补给村民,村民“靠太阳”就能每年收入3000元。
他介绍,中民投正携手吴忠市政府,在国家光伏扶贫指导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光伏+”扶贫模式,帮助盐池县在3年内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在同属吴忠市的同心县县长丁炜看来,中民新能所探索出的“光伏+村级扶贫电站”思路,意味着能以光伏扶贫为引子,有望带动民生、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丁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乡村基层工作中,最难办的往往就是“空壳村”的工作,这些缺乏集体收入的村庄,集体凝聚力不强,村民福利难以提升,即使想要做点什么改变,也往往没有抓手,村庄的发展步履维艰。
而如果村级扶贫电站能够建立起来,依靠每年的电费将给“空壳村”带来稳定的集体收入,从而让村里有了做公共事业的本钱。丁炜认为,“这样不仅是扶贫工作,很多农村的工作都可以被盘活,简直就是一颗‘定盘星’。”
推广资金难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光伏扶贫是一种新型的精准扶贫手段,对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就业、改善农村用能条件,具有明显经济带动作用,“但当前却依然面临资金、装机指标等限制,亟待更进一步的突破。”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董玲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事实上,盐池县之所以能够在农户和村集体几乎不用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迅速开展光伏扶贫项目,主要得益于一些大项目拉动,通过项目产生的规模效应来带动扶贫。
而一些小项目由于盈利空间小,想扶贫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扶贫措施“蜻蜓点水”,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因此,在大型地面电站指标及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类似的扶贫模式就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要建设更多的光伏电站,资金来源成为主要障碍。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虽然建成后对贫困户能带来每年大约3000元的稳定收益,但是建设一个3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需要投入3万多元。
对于贫困地区群众来说,这笔支出不算小,尤其是贫困线以下人口想要拿出这笔钱,困难更大。
更重要的是,不仅一家一户投资建电站面临资金问题,村级电站也不例外。在西部贫困地区大多数地方的财政收入本身就并不富裕,要想每个贫困村都拿出几十万投资建设村级电站,几乎没有可能。
以同心县为例,根据中国电建宁夏电力设计院编制完成的《同心县2015―2020年光伏扶贫专案规划》,同心县是宁夏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也是全自治区最先开展光伏扶贫规划的县(区)。按照规划,光伏扶贫要覆盖同心县5个镇22个贫困村共18020个贫困户,计划利用2015―2020年共6年时间,在同心县20个移民村和2个自然村建设户用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在各移民村和自然村周边的8块荒山荒坡建设集中并网光伏电站,规划总建设规模达655MW,工程总投资约50亿元。
而2015年1~10月,整个同心县的财政收入也才1.7亿元,离50亿的资金需求相差甚远。
2015年3月,国家能源局转发了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受托制定的《关于印发光伏扶贫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试行)的函》。该《大纲》对光伏扶贫面临的资金问题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
比如,一个办法是由地方政府对户用和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项目给予35%初始投资补贴、对大型地面电站给予20%初始投资补贴;国家按等比例进行初始投资补贴配置;户用和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项目还贷期5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大型地面电站还贷期10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等等。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随后不久联合《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也对项目建设资金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性安排。
政策已经一年多,从现实情况看来,地方政府虽然对光伏扶贫态度非常积极,但投入35%的初始投资补贴往往十分困难。而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前,来自国家部委的初始补贴也不无困难。
贫困户、村、地方财政都缺乏实力,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就成为了重要希望。不过据宁夏扶贫办介绍,曾经有银行尝试介入光伏扶贫项目,但随后发现,全额贴息政策尚未具体落实。即便地方政府协调担保,建设电站依然要支付超过基准利率的贷款利息。
2月27日山西省农村工作会议在省会太原召开。在部署2016年及“十三五”期间的“三农”问题时,“脱贫摘帽”成为其中的重要议题。作为中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省份,山西119个县中有58个县是贫困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36个,全省仍有232万贫困人口。2015年,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中国平均水平的83%,位居全国第23位,中部六省末位。
一方面是扶贫工作数量多、任务重,一方面是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为了确保“十三五”期间山西全省农民同步达小康,官方采取多种措施,涉及转型升级、生态建设、改革开放等6个方面和3组量化指标。
“从山西农业农村现阶段情况看,尤其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尽快摆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透支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楼阳生说。他表示,要着力推进经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
山西拥有保存完整的古村落500多个,却多数处于自然发展、无序开发的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对此,山西提出把发展文化旅游业列为非煤产业之首,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农耕体验等新业态,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同时,山西省认识到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未来,官方将努力形成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融合合作的新格局。山西省提出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展出口农业,加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扶持新型农业主体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参加国际农产品展销会,并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晋投资。
如今,光伏扶贫模式已在山西“落地开花”。2月16日,山西省吕梁市政府与晋能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光伏扶贫合作协议。吕梁市长王立伟表示,通过光伏扶贫,争取2~3年时间,吕梁市1346个贫困村、48万贫困人口全面实现光伏扶贫资产性收益全覆盖。
此外,山西还确定多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式,加快“四化”同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机制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