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养老的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农村;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1、传统养老弱化
(1)人口方面的因素。首先,需要赡养人数增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数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数的8.87%,[1]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分布在农村地区。其次,提供养老的人数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直接导致的是家庭规模缩小。有数据显示,农村家庭平均人数从1973年的4.81人下降到2002年的3.39人,下降了29.52%。[2]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已达到15198万人,[3]而且逐年递增。劳动力流动的直接影响就是农村老年人身边可提供养老的人数减少,这必然给家庭养老带来冲击。
(2)土地保障作用弱化。土地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土地的收成上,但是从1978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84.95%降到53%,而且“即便是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地区,也只有9.2%的家庭能够获得用于养老支持的土地收益。”[4]这表明土地收益对农村家庭养老支持的力度在不断弱化。
(3)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础发生动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养老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民主意识增强。中国农村社会历来就是长老或者族长统治的秩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也开始由礼治走向法治。这样使得老人的地位较之以前有所下降。二是家庭养老的条件性和功利性增强。改革开放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受到国外文化思想的冲击。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效益至上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渐渐改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存在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对于有钱的老人,想尽办法获取老人的钱财,而对于那些无钱且需要赡养的老人,则视其为负担。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5]
2、社会化养老曲折前行
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主要是通过社会养老保险来实现的,但是养老保险在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1992年民政部下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各地根据此方案结合实际,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但是由于《基本方案》在设计上存在不足,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国家不得不对“旧农保”进行规范整顿。
2009年国务院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要求从2009年9月份开始,在全国320个县、四个直辖市启动试点工作,到2020年覆盖到所有有农业人口的县市。自“新农保”颁布以来,各地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参保率普遍较高,但是经过两年多的试点,“新农保”存在的不足和方案的缺陷开始慢慢显露。
一是试点过程中存在临界不公。由于试点工作是逐步推进,早试点的地区必然会提前享受到“新农保”带来的实惠。在选择试点地区时不少地区为了获得国家更多的财政支持,认为挑选人口比较多的县市作为试点县市,这样一来便人为地造成对人口较少县市的不公平。
二是隐性财政压力缺乏释放机制。“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是以个人账户积累额除以139个月,也就是农民从60岁领取养老金,在72岁时前期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全部领取完毕。而根据精算,我国农民72岁时平均余命为11.86岁,[6]那么这期间的养老金全部由政府支出,这将构成极大的隐性财政压力。
三是地方财政不少于30元的补贴很重要,但吸引力有局限性。不低于30元的地方补贴对于中西部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其吸引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利于个人缴费水平的提高。无论是100元还是500元的缴费档次,地方财政均予以30元的补贴,如果不实行梯度型补贴,农民更愿意参加100元的缴费档次,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地方财政补贴。第二,每年不低于30元的地方财政补贴对于中西部农民有一定的积极效用,但是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将不会形成吸引力。
二、完善与创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仍是传统的子女“反哺”的方式,这种“代际交换”必须由下一代承担。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就目前的国力来看,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化保障的能力尚不具备。那么什么样的保障制度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便是本文将要探讨研究的。
1、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家庭养老中的一些优点是社会养老所不具备的。第一,农村老年人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子女提供,这样一来从国家角度讲便降低养老保障的成本。一个养老机构的运营,从设施的维护、更换到服务人员的工资发放,基本是依靠财政拨款。如果选择家庭养老,政府将会节省这部分开支。第二,家庭养老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父母为子女操劳一生,到老年时已无力照看自己,只能依靠家庭。老年人在家中养老,子女或老伴可以在生活上细心照料,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更多的慰藉,在生病时可以及时得到救助。特别是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这是社会养老所无法替代的。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并不算高,拿不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社会养老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政府的缺位。
有数据表明:在选择养老方式时,农村的顺次是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比例是14.6∶6.6∶1;城市的顺次是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我养老,三者比例是1∶0.7∶0.3(都是以社会养老为1)。而且农村中家庭保障的比例高达64.2%。[7]可见,尽管在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受到挑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一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如果以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家庭养老是不太现实的。同时,单一实行传统的家庭养老也不可能适合农村目前的状况。
农村社区又称乡村社区,是指存在于一定农村地域中的社会共同体,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广阔的地域,聚居程度不高,以农业生产为主;二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不发达,人们之间关系直接紧密;三是以村镇为居民活动中心;四是同一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大体相同。[8]农村社区养老,是指由政府或者民间组织安排聘请专业服务人员,成立养老服务中心,为在家中居住的老年人提供所需服务,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需求。如饮食起居、生病照料、心理疏导等。
不难看出,农村社区人口相对集中,地域范围较小,其社会成员构成相对简单,长年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比较熟悉,生活方式、观念、行为大体相同,这就使得该社区中的成员容易形成一种固定和具有相当程度的集体意识。因此,亲戚邻里间相互照顾老人、陪老人聊天十分方便,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减少老人的孤独感。而且,农村社区可以将所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集中向农村老人提供帮助,这些资源不只有资金,还有社区成员的劳动。对于资源的提供者来说,这些可能是微不足道甚至理所当然的。但是经过社区的整合,这些资源却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而且苏保忠通过对社区养老支持的供求状况研究分析得出:在农村地区,对社区养老的需求和供给都很有潜力。这些都为农村社区养老的推行打下了较好的社会基础。
3、其他方面的支持力分析
苏保忠在一项针对农村老年人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家庭是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的主要方面。[9]而农村养老保障能否较好地实施,恰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这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国家在支持“三农”上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科技的投入,加快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县乡公路、农村能源、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等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储备和转化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税费改革、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政策,持续实现农民增收。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这些都为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奠定了经济基础。
总之,上述说明,现阶段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注 释】
[1] 数据来源:网易财经.
[2] 周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9.46.
[3] 数据来源:新农网
[4][5][8][9] 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105.107.117.68.
[6] 郑成功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2011.3.201.
[7]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42.
【参考文献】
[1] 刘昌平,殷宝明,谢婷.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
[2] 樊小钢,陈薇.公共政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
[3] 公维才.中国农民养老保障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
[4] 张恺悌,郭平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论文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养老模式满足各方面养老需要的功能载体可以是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一旦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是社区养老;而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住所也应归属于社区养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老年公寓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社区养老方式。本着社区养老模式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应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见,根据老年人的价值观、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某种养老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4.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1996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800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一个2、3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2、3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保障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外的经验,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实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总会有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先行出台,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和方案才会顺利地推行和实施,我国的社区养老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服务体系,还只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另外社区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自主权,目前的社区仅是充当着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对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资金筹集方式各不相同,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大部分社区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拨款,但资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务,资金也不是专门拨给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区接受的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产企业,对于这些退休人员,其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属于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另外社区中虽设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资金,也要由社区上交给街道。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1.1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妥善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社区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或在各小区的宣传窗中多增添一些关于积极、健康养老的知识栏目和真实的事例教育内容,让老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1.3培养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服务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体的认可。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区,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区责任感。同时,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2.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与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应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综合福利服务。
2.1做好老年人家属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社区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基础性支持。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赖的人,且他们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简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尽自己所能,关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心理健康,积极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2.2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业的人员从事社区老年管理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为老服务行业,对他们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培养他们对为老服务事业的正确态度,加强对老年人特点的了解,理论和实物操作均合格后发给其为老服务专业资格证书产.在手式上中煎产可安排一段时间的试用期,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资格认定。加强反馈监督制度的执行,杜绝形式主义。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呼吁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助与配合,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3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养孝的社区平务再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通过组织成“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福利服务。也可以鼓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组建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增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3-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坚持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社区服务建设体制。实行行业准人和认证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美国前老年学会主席舒尔茨在谈到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开展社区的上门服务与邻里互助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和亲属有喘息的机会;
3.2由社区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乐部等组织;
3.3对老人的亲属提供培训,传授照顾的技巧与技能;
3.4组织受到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给照顾老人的家庭以指导。
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海淀区民政局、公共委联手,今年将投入300万元,为全区29个街道(乡镇)配备60套老人智能健康管理、指导服务系统,使社区老人不出社区就能进行体检和慢性病监控。该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助智能体检终端(体检机),它能全面采集心电图、心率、血压、血糖等指标,检测结果将自动通过互联网传输至服务器,从而存入数据中心的健康档案库中。第二部分是个性化居家远程医疗视频咨询、慢性病管理服务设施。它是利用远程视频,使医疗专家和病人通过双向视频进行即时的语音交流,专家可根据社区老人体检的结果和问诊情况,对症给出诊治方案和指导建议。第三部分是居家远程医疗视频健康保健、指导系统。医疗专家通过网络集中给社区老人进行健康讲座,老人还可远程提问,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今年,海淀区还将利用高科技手段,逐步在100多个社区建设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超市。据悉。服务超市将把社区分散的服务资源,例如家政、钟点工、送餐、超市配送、社区医疗等统一整合到一个智能平台上。借助社区服务站的公共服务平台,老人只要刷卡、点击图标就能申请各类服务。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区将配备PAD无线终端,老人在PAD上点击社区服务图标也能获得相应服务。
海淀区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除鼓励社会各类服务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外,还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过去评“孝星”,一般当选的都是赡养老人的子女。而在2012年上半年出台的《海淀区高龄老人居家赡养鼓励支持办法》则明确提出,对于95周岁(含)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养老的,除老人子女外,其照料者,如保姆、家庭服务员等,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被评为北京市“孝星”。
针对很多老年人行动不方便、需要上门服务的情况,海淀区提出,对于年满90周岁、需要钟点工服务的老人,社区助老服务商每月提供两次上门(各1小时)服务。每次收费标准为20元,政府补贴30%,另外的70%可以用养老服务券支付。老人如果需要护理床、轮椅、扶手、拐杖等用具,可以从社区服务站租借,享受低保老人护理设备租借费用的标准,费用的70%由政府补贴。
关键词: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59-02
居家养老是符合老年人传统意愿的养老方式,而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是反映居家养老方式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是居家老人对自身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综合指标,更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为社会制定养老计划提供依据,并进一步促进养老保障计划的完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旨在促进和谐社会建构,进而让老年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一、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能够强化家庭养老服务功能
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我国还没有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即将迎来老龄化社会。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当前,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日益受到挑战,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有益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这对老年福利事业带来极大挑战,尤其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养老福利服务。
我国当前养老方式一般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区分主要看经济来源,其次则是养老服务的提供来源。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养老的经济问题基本解决。主要就是养老服务的提供成为难题。家庭养老的主要照顾者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照顾老人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现代社会经济节奏的加速,家庭养老的子女往往忙于工作,忽视与老人的精神和情感交流或者生活照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家庭养老是对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从经济学角度看,更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行为。而社会养老是西方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快节奏的产物。社会养老不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可作为家庭养老的有益补充。
其次,家庭养老在我国现阶段面临困境。家庭养老的子女要面对我国转型时期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同时,还要承担照顾老人和养育后代的责任。家庭养老日益成为现代年轻人不堪承受之重,但又无法接受将父母完全推入社会养老的怀抱。家庭养老的子女自己雇佣家政服务成本过高,无形中的经济压力巨大。家庭养老的子女不是不愿意从经济上供养父母,更渴望社会能够伸出援手,解决部分资金,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解决自身的两难境地。而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的养老方式即是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现代社会呼之即出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既不违背传统养老方式,又是对社会养老方式的本土化改造。
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单一依靠政府力量无法支撑养老福利事业。参考借鉴国外养老经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福利服务体系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福利服务模式。居家养老以家庭为居住所,以社区照顾网络为支撑,以国家养老保障法律法规为依托,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建立在家庭、社会和国家扶持基础之上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的根基在于社区老年服务,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养老服务由政府组织,社会资金参与,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构建人性化、符合老年人意愿的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是居家养老的基础,社区养老服务是不可或缺的补充。
二、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
黑龙江省的养老问题既不能只依靠家庭养老,也不能完全依靠社会养老,要建立符合养老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还是要社会养老体系的健全发展,而全省社会化养老还比较薄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我国现行的社会化养老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养老服务供给无法满足养老需求。且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家庭养老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国家无力承担过多的养老保障经费。养老保障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家庭养老更是不堪重负。家庭养老往往倾向于经济接济,经常忽略老人的情感诉求。老年人经济状况基本不成问题,但情感寄托比较成问题,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第二,养老模式部分功能缺失。我国目前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居家养老正在筹划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家庭子女的养老功能逐渐不堪重负,家庭养老经济负担沉重,老人很难得到情感慰藉。我国目前机构养老主要投资是靠政府。私营资金投入比例低,但在我国发展迅速。
机构养老规模小,设施不完备。受传统文化影响,老年人更愿意在家颐养天年。不愿意进入机构养老。老年人一旦真正进入养老院,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子女都会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此种尴尬境地,让老人和子女负担过重,苦不堪言。
即使老人愿意进入养老机构,或者孤寡老人别无选择进入养老机构,但养老机构设施陈旧,服务不完善,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照顾服务好,设施完善的养老机构让老年人承担不起。更何况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还存在种种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扣情感需求。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很少是经过社工专业培训的,缺乏职业感,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居家养老是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使老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更不必远离家庭,同时又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可以使老人享受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同时,老年人生活于自身长期生活的社区更利于对养老服务人员形成舆论监督,家人可以随时洞悉老人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养老服务氛围。
当前,社区照顾还不够完善,主要是街道牵头联系家政服务公司服务人员照顾老人,街道还只是介绍的性质。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照顾服务。而家政服务人员专业性不强,满足不了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而社会参与程度不高,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志愿者、义工志愿者力量等参与到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中来。养老服务还是家庭养老为主,养老照顾主要是亲人或者家政人员提供的。要提升我省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就需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进而补充和完备养老资源。
目前黑龙江省社会化养老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养老需求量与日俱增。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养老需求的质量有待提升。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是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方案。养老服务应是多样的,满足不同需要层次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来,既能充实养老资源,又是对传统养老文化的传承。同时,还有助于社会化养老服务模
式的完善。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可以协调社会上的养老服务人员的相互配合。培训社会化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精神,从而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需求。
三、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家庭是养老服务的需求主体。随着我国社会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家庭养老不可能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然而传统的家庭伦理责任又不可能丧失,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支撑仍是社会化养老无法取代的。
家庭养老是以血缘家庭为基础,主要由子女提供赡养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的主要内容为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等方面。而社会养老主要来自社会专业养老服务提供者和志愿者,社会养老的主导是政府。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相互补充的。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渐改变,现在的家庭养老更多是家庭购买养老服务的方式而实现的养老。社会养老主要是由社会购买养老服务实现的养老。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效结合,是社会化养老的大趋势,居家养老可以弥补社会化养老对老人的精神慰藉,让老年人有一个祥和的晚年。居家养老主要是政府为养老服务买单,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能够弥补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专业素质的欠缺,降低养老成本,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居家养老有利于传统养老文化的传承。让为国家、社会奉献一生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并保持与社会的人际交往,更是让青少年在尊老、敬老的环境熏陶中成长,本身就是良好的家庭美德教育。居家养老可以节约兴建养老院的成本,减轻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负担,更能减轻家庭主要照顾者的负担。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年轻人为了减轻负担,多数不愿多生育子女,中国传统的多子多女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现代年轻人向往自由生活,多数子女不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多数老年夫妇也愿意自己居住,减轻子女的负担。老年夫妇独居比重逐年加大。而随着丧偶或者老年人年岁的增大,同子女同住的比重加大。也有部分老年人为了减轻子女负担选择居住养老院,尽管不是出于本意。
居家养老模式的最初构想是想让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社区为老人提供各种上门服务,或者日间和晚间的托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进而减轻孤寡老人及家庭养老主要照顾着的负担。由于社区服务滞后,居家养老模式的最初构想往往成为空想。
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尚未成型时期,往往成为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服务滞后,跟不上家庭养老服务需求。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照顾老人影响。尤其是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的工作受到影响,比如不能正常工作,或者丧失升迁机会。而主要照顾者自身的经济负担承担不起,或者自身护理知识缺乏,也使主要照顾者对自身的照顾不是很满意。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需要照顾老人要经常放弃放松休息的机会。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更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从而减轻自身负担。居家养老符合我国传统养老文化和我国国情,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能够更好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互补,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工作提升我省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1554188)]
参考文献:
1.李伟.社区老龄工作手册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社工;社区居家养老;优势视角;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有学者针对老年人照护服务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①从近十年来“社区居家养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实践看,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有原来的直接服务单向提供,逐渐向照顾护理及服务购买的角色转变,其理论源头与“英国社区照顾”的理念相近。可以看出,在为老年人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专业社工的参与度与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专业社工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
在面对我国现阶段社区中专业社工凤毛麟角的事实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如何深入社区在对居家家养老的服务输送方面做到更专业化和人性化是现实中值得实践与探索的问题。从目前形势看,大学生社工成为我国加强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那么从优势视角出发,大学生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凭借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塑造什么角色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
一、优势视角下大学生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
美国学者丹尼斯提出的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②,在西方运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各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它的实践意义是社会工作者秉承一种寻求案主“优势资源”的理念,而不是以“问题视角”看待案主,协助案主发现其自身优势、协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目标,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抗拒社会主流话语权的控制。而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专业社工也应逐渐摒弃以“问题”视角对待老年人,应协助发现其自身的优势资源,秉承着“赋权,抗逆力,整合”这优势视角的三大核心理念帮助老年人积极寻找自身优势资源,拓展生活空间。
(一)正视现实
老年人首先在生理上,生理功能和机体结构形态等方面都趋于老化,身体机能退化后的疾病困扰是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疾病不仅仅对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摧残。在心理上,大多数老年人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往往没有再社会化的意识甚至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他们面对自身机能的衰老会有深深的恐惧与悲观。
所以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老年人认清现实,帮助他们分析年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让老年人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生活的兴趣上,提高生活信心,争取实现“自助”。社会工作者要有对老人逆抗力的坚定信念,当老年人的生活激情被激发,他们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感、期望感都会增强,参与贡献的机会也会增多,从而促进居家养老工作顺利的展开。
(二)挖掘老年人的优势资源
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发现老年人的自身优势,让他们知道老年人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比如说老年自身阅历丰富,可以教导晚辈;身体状况好的老人可以参与社区内的事物管理等,由被动达到积极活的参与各种活动。
(三)将老人自身的优势运用到社区居家养老中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老年人群体挖掘到自身优势后,鼓励老年人按照自己的期望,结合实际环境把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一些老年人到晚年,随着闲暇时间增多,家务负担减轻,他们可以实现自己多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愿望,如参与教育、医疗、法律咨询、著述、科研等高智力领域的工作,参加各类社区服务活动,还可以上老年大学,琴棋书画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如果老年人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其本身就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动和完善提供了动力。
二、大学生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角色塑造
所谓的社会角色,指的是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③惠特克从微观层次提出:社区照顾中应存在治疗者、倡议者、辅导者、顾问。还有学者认为,专业社工在社区中应当承担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调控者、资源获取者、中间人的角色。④老年人有其自身年龄段的特殊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凭借其专业优势可以主要担任:老年人需求预估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
(一)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
预估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在个案的接触上,收集案主的相关资料,并对案主的问题、案主系统的功能、案主和环境的互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形成暂时性的评估结论的过程。⑤大学生社工利用个案方法具体介入,在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下,引导老年人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困难等,大学生社工与老年人一起评估资源,制定目标并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预估不是单一层面的,是多层次涵盖三个维度:生理,心理和交际。体现在三个层面:老年人自身需求,社区环境与资源,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伦理。由此可看,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大学生社工有过专业化的价值理念与专业技能,那么为保障老年人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为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角色发挥的潜力很大。
(二)组织社区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
社会工作大学生经过专业的课程训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在社区活动策划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大学生社工比青年志愿者更能从专业视角出发关注案主的自助能力,而非仅仅是人道精神或体力上的帮助。专业社工在对老年人活动的策划时,会紧密的结合前期做的需求预估基础上,策划符合老年人的需要和身体承受能力的活动。例如在组织老年人健身运动活动,如果缺乏专业社工的支持,就会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十分狭隘,缺乏组织管理,就发挥不了服务老年人的作用,而大学生专业社工以小组工作的自主与互动原则引导老年人参与活动,最重要的不是有多么丰富的专业技巧,是策划服务方案要紧密结合老年人的需要,在这方面,大学生社工的专业优势是很明显的。
(三)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
在西方社会,社会工作者是社区资源的整合者,使服务对象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自身的发展。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先服务再有专业培训,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所以在中国的大学生社工,以目前现状来看,为服务对象寻求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大学生社工能做的就是在对老年人的需要做出专业评估后,只能通过与社区行政工作者沟通,由他们为其寻求更高的社会网络资源,进而对老年人进行社区照顾。同时,大学生社工要重建老年人的社会生态位,帮助他们实现与其生活环境的整合,让他们丰富日常生活,如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小组活动,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各种活动,争取达到个人优势与社区内的环境优势相结合,创造出更有优势的社会生态位。所以,大学生专业社工作为社区资源的整合者,为其提供良好的社区养老环境,尽可能的整合社区内优质资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中,专业的服务是无法取代来自伴侣的互相扶持(有伴侣的老年人)子女、亲属及邻里等的非专业照顾。这是即使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无法改变的中国重情重义、亲疏远近的文化内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社区、政府、专业社会工作的的共同参与,社区照顾的网络才得以良好构建。
三、结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老年人如何养老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担心与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专业社工自身能力与资源有限,对社区养老的服务也会受到限制,在本文中其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不过多探讨。我们应关注的是在有限的服务空间中,应嵌入社会工作元素,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需要大学生专业社工这一环节的支持与支撑,需要其秉承优势视角的理念积极充当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社工不但要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服务,更要持有“助人自助”原则,深入社区。大学生社工为社区带去的不仅是青春四射的年轻劳动力,更带去了专业的知识与践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建议。大学生专业社工深入社区不仅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获得宝贵经验,更是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注释:
①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14.
②丹尼斯著.李亚平,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③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06.
④⑤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32;44.
参考文献:
[1]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2).
[2]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