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农村金融

传统农村金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农村金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农村金融

传统农村金融范文第1篇

    1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金融文化解读

    1.1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持。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配置机制作为最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之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越发凸显的作用与地位,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农村金融体制建设至关重要;建立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能够极大地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然而,我国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诸多隐患,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定位不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非正规金融发育层次低,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市场效率低下,金融风险预警、防范、处理与补救机制缺乏,保障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投入。同时,我国农村金融缺乏正向激励的共生环境,农村金融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导致农村金融经营观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以及运行绩效落后。因此,这种来自于金融体系、市场运行及发展环境制约的农村金融系统出现了生态失衡。

    1.2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文化观察

    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中可以发现,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实际上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从金融文化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寻找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思路,能够跳出现有理论的框架,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农村金融文化问题既蕴含着金融文化问题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从重法轻德、重技轻道、重利轻义、重物轻人等表现形式来观察,在一定层面上,存在内修文化、信用文化和信仰文化的严重缺失,农村金融市场交易相关人员的精神支柱、道德修养和诚信意识明显不足。一是内修文化方面,存在心性浮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恶性竞争等现象。二是信用文化方面,不守规则、不讲信用、逃废债务、造假欺诈等等。三是信仰文化方面,金钱拜物教和权力拜物教为其信条,钱权开道、乱拉业务、扰乱市场,个别甚至贪污腐化、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等等;金融业长期以来形成了片面求大求快文化,不是靠服务、靠效率赢得市场,而是靠请客吃喝送礼、安排关系人、甚至其他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拉存款、求贷款、抢市场、占地盘,形成经营同质化、竞争恶性化的局面,严重损害了金融业的整体形象,导致金融秩序内生紊乱,金融风险集聚潜伏。虽然这是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文化建设中的支流,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农村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认识上的偏差,农村金融系统长期以来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行政分割,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对金融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相脱离,难以达到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二是广度深度不够,农村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形式建设上,缺乏创意和特色。三是短期行为严重,多数管理者并不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为提高业绩的重要途径,更多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

    2金融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

    在众多发展农村金融的举措中,重视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的意义。金融文化建设能够构建起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石,金融文化对以农村社区为载体的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性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农村金融文化氛围,为正式农村金融制度的建立完善提供了坚实基础。

    2.1金融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是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我国独特的农业文化一直影响着农村金融行为模式,并催生了独特的农村金融文化,而农业文化是传统农业文明的成果,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形成不了财富增长的规模效应,极大地影响农村金融发展。传播与普及良好的金融文化,能够在思想信念上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支撑,可以减少传统金融思维观念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文化摩擦,降低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夯实农村金融的发展基础。传播与普及合乎理性的现代金融文化,有利于培育健康的金融理念,淡化投机行为,形成金融文化力,为农村金融市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播与普及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的金融文化,对农村地区的非法金融活动具有挤占效应,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传播与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理念,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有助于扩大农村金融的有效供需。

    2.2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农村金融文化建设体系中,金融企业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是金融文化传播的主要推动者。加强农村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金融文化的推广,推动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通过金融企业的自身建设,提升精神文化素养。无论是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还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应当建立和调整其企业文化,形成适应农村环境的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的经营机制、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规范的行业道德,建立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提高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以其示范效应传播现代金融文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氛围,疏导、缓解、消融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复杂矛盾,有助于农村金融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既是现代金融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农村金融的市场培育过程,将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极具推动作用。

    2.3金融文化的构建与创新是农村金融市场繁荣的持续动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金融文化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发展农村金融文化极具现实意义,它是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力量源泉。通过金融文化的发展和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动力,能使农村金融市场空间得到拓展,发展内涵得到丰富,市场氛围得到改善,为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机遇。农村金融文化发展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纠正各种思想认识偏差,在中达成共识,形成较为一致的金融价值观,有利于整合农村各种金融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形成高效安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农村金融发展增添活力,这是金融文化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3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金融文化建设策略

    一种好的金融文化体系能够自然地渗透和影响全社会文化环境,能够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金融文化建设意识,能够有效推动农村金融发展。金融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金融发展权利的重要手段,如何建设农村金融文化,形成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文化动力?

    3.1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金融文化体系在我国农村地区形成以农民主动参与为基础、农村经济组织为载体、农村金融制度为保障的金融文化运行机制,让金融文化深深根植于广大农村居民中。基于金融文化建设视角,不断壮大农村金融主体实力,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发展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民间非正规金融,通过农村资金支持体系的构建,有效保障农民金融权益。在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进程中,构建农村金融文化动力体系,形成各种力量的良性互动,促使金融文化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贡献得以实现。

    3.2正确认识传统民间金融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我们应该从理论与实践上彻底改变对传统民间金融文化的偏见,充分挖掘蕴藏于农村民间文化中的精髓,重新激发农村民间文化的精华,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金融文化建设发展的经验,服务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具体而言,以金融文化的农村社区载体为出发点,合理整合全社会的各种优势资源,合理建构新农村的金融市场体系,合理解决农村金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冲突与困境。

    3.3大力培育金融媒介,找准金融文化传播突破点在农村金融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需要加强金融媒介的培育,通过金融媒介准确传递金融市场信息,正确引导金融投资行为,广泛宣传金融业务知识,自觉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同时,通过金融媒介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营造和谐的金融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

    3.4强化农村金融教育,普及金融文化知识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就是教育,应该让农民有更多机会接受金融知识的教育,可以借鉴有些国家金融教育经验,从中小学就开始金融知识普及,采取多种形式有效传播金融文化,在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先进的金融理念,形成金融风险意识,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全民金融素质。

传统农村金融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已形成,但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有所不同。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成的总结,重点分别对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非正式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简介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并积极活跃起来,形成了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传统正规金融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以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非正式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创新型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非正式金融机构主要有私人钱庄、当铺、私人借贷、高利贷、合会等。 

二、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1996年以前,农村金融正式安排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自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行社分离、国有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以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呈现萎缩趋势。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担落在农村信用社身上。但实际运行时,农村信用社并没有真正担起这个重担,它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合作宗旨,农村资金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扩大趋势。为了解决“三农”资金支持,国家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制定政策时,要更多地考虑到“三农”;中国农业银行转向商业化的同时,政策方针首要还是面向三农;农村信用社继续发挥在“三农”中的核心作用。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以政策为导向的国有农业信贷机构,其业务范围主要是办理农副产品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办理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并不与农民直接发生信贷业务关系,这使它无法直接延伸到最基层去顾及农户的基本金融需要。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服务作用,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可将一部分邮政储蓄、社会保障资金等转存入农业发展银行;鼓励国家开发性金融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开发性金融更多地参与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二)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放在筹措资金保证支付和清算票据上,近年来,其经营重心明确向商业化方向转变,业务范围也由广大农村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倾斜。目前,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重点主要放在支持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上,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农村信用社这时就能起到很好的金融服务作用。随着国家清理整顿农村“两会一部”、国有商业银行部分机构从农村市场退出,农村信用社一段时间内在农村金融服务中起到近乎垄断的作用。但农业经济的风险相对比较大,农信社不良贷款也不断增多,农信社要想更好服务三农的同时,又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还需多多努力。 

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主要是为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指定范围内的资金支持,而市场经济体制促使金融机构追求利益,所以,仅仅以行政命令或者建立以完成农贷资金任务为评价指数的绩效制度是不足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应给予农贷行为一个成熟的金融环境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以此激发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在合适条件下主动寻找农贷机会,并最终解决农村金融供求失衡问题。 

三、创新型农村金融供给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在“三农”服务中起主导作用,但这些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国家有针对性地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即允许一些社会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并解决我国农村建设资金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我国已逐步让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在资金供给上已解决部分问题。 

(一)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007年3月6日,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2007年3

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邮政储蓄银行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主要是基于邮政储蓄有2/3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唯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因此,从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础金融需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角度出发,邮政储蓄银行的农村网点主要是从服务“三农”的大局出发,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降低了支付给邮政储蓄的利率,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对农村的“输血”机制,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业和农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 

(二)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金融服务情况分析 

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农村金融组织模式的一次重要改革,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但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1)村镇银行的数量近年来虽不断增多,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增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农户及农业的资金需求,但和我国众多的农村人口及需要资金的乡镇企业和农户个人比,它们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2)村镇银行多数设立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区域,部分乡镇只有一家,多数比较偏僻及经济发展不好的乡镇根本就没有,同时,这些偏僻的乡镇多数是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的,即使有其他金融机构,多数也只有一家,故这个地区“三农”对资金的需要是很难得到解决的;(3)村镇银行作为新兴力量,多数人并不认可它,对它也不是很了解,导致它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困难。村镇银行存在吸储难、利润低、风险高等问题,另外,村镇银行的结算渠道、现金供应问题及存款准备金率等问题至今也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故要想让村镇银行更好地为农村金融服务,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三)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2001年11月28日,国内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营业。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农村各经济主体对商业性金融的需求,应加快组建新的农村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可由个人和企业等出资组建。但我国银行业不对个人开放,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时虽然允许个人入股,但不允许个人出资组建商业银行,这必将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四)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在满足农村金融供给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这部分作用主要是基于部分农户或企业在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那贷不到款,只好选择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然人或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不能吸收存款,它的贷款利率是比较高的。小额贷款公司获得高利率的同时,风险也伴随高利率产生了,加上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还没有建立,故小额信贷公司如不能调整好风险与收益的问题,是非常容易退出市场的,这将会带来一系列相关问题。国家的监管机构应做好政策支持和监管,让小额信贷公司真正为农村金融做一些服务。 

四、非正式金融供给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非正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私人钱庄、当铺、私人借贷、高利贷、合会等。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非正式金融机构因此得以迅速发展。非正式金融机构为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市场交易,表现在:非正式金融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从事违法活动和高风险投机甚至是金融欺诈活动,存在着极大的金融风险。风险虽然比较大,但非正式金融机构至今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农村金融供求的现实客观性: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是因为民间借贷的利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到金融机构存款不方便;从资金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正规的金融机构信贷手续繁琐、服务态度欠佳,而民间借贷迅速、便捷且多不需担保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方式,即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重构。但事实上还是没有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要想真正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还需更好地发展现有的这些农村金融供给方式的作用,让它们实现服务“三农”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传统农村金融范文第3篇

西方最早认识到农村金融与农业增长具有紧密联系的是美国学者Joseph Schumpeter ,他们指出农村金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此后,有更多学者认识到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对农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如德国学者Goldsmith提出农村金融影响农业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理论。    

Shan认为农村金融活动与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双向Granger关系,其他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样本数据也说明了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存在良好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影响关系。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与其他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没有质的差别,是指剔除以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投人后所有其他要素所带来的农业产出的增长率,即“索洛剩余”,在一国(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起着越来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替代传统生产要素投人且贡献度持续不断提高o    

黄惠春选取江苏省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及市场绩效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评价和定量检验,为国内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深人探究提供了新的案例依据。    

肖干和徐认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效率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正相关关系,并提出了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田杰、刘勇和陶建平研究认为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并提出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设认的准人性限制条件,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户贷款的审批效率,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发起设认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人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分布数量,建认集中度较低、竞争水平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体系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传统农村金融范文第4篇

(1)农村金融性质辨析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金融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易不断深化合乎逻辑的结果,遵循的是一条内生金融成长的道路,市场机制是缓慢形成的。在农村地区,由于居民储蓄能力低下,而且长期以来资金在农村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农村没有形成市场化意义上的金融,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经济和城市金融的发展很迅速,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开始关注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农村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

①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回顾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每一个发展阶段无不折射出政府强制性的制度供给,而较少反映微观金融主体的诱致性制度需求。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变迁模式使得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并不能总是满足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主体出现脱农、隐蔽脱农和潜在脱农的现象。②变迁过程的渐进性。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在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后,纷纷开展以市场经济为目的的体制改革,即转轨改革。这种改革模式是渐进增量式,即出于帕累托改进的良好愿望,一般都是在不损害原有制度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同时,逐步引入制度增量,待新制度取得成长并为旧制度改革创造条件后,在推动旧制度的改革,从而使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最小。渐进式改革的结果是我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出现了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也遵循着这种模式,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所谓的“二元结构”。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1)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建设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农村金融的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愈发迫切。从 2006 年的中央一号红头文件起,各级政府便把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作为首要经济工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对农村进行有效扶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正规的农村金融市场,突破农业经济发展资金的现实约束,同时规范化农村信贷和农业金融服务,避免因正规农业金融资源的缺乏而变相增加农村经济融资的困难。

(2)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信贷资金严重不足。第一,农业银行专制后,出于自身盈利需要,逐渐淡出了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收到限制,只是一个供应和管理粮食收购资金的银行,用于农村信贷的资金相对较小。第二,农村资金通过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机构流出农村地区,导致农村地区资金总量缺乏,可用贷款总额减少。第三,缺乏资金回流机制,农村地区资金大量外流后,却没有吸引资金流入农村的机制,农村金融市场日益萎缩,资金缺口严重。

<2>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体系,市场竞争主体缺乏,仅仅依靠农村信用社还不能构成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金融产品的回报率较低,金融机构和信贷公司对农村金融市场投资较少,大部分投资机构和信贷公司选择在城市投资,没有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领域。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

(1)信贷利率较低,吸引资金能力不足。农村金融受到“粮食重要、农业落后、农民收入低”等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金融应该给“三农”以较大的利率优惠和政策性信贷资金,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农村金融市场信贷利率普遍低于政府信贷利率,农村金融产品的收益较低,商业资本缺乏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动力,流入农村的资金极少。

(2)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不完善。经过多年的银行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分工负责、相对独立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但农村金融市场具有特殊性,受信息成本高、农业生产风险大等因素,监管的难度要高于城市金融市场,现有的监管体系还不能适应农村金融市场。

传统农村金融范文第5篇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政府聚焦和改革的重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普惠金融”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何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难道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为我国金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解决农村金融难题、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研究农村普惠金融,从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入手,提出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分析对农村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为利用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金融

一、引言

当今,中国从工业时代转型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的潮流和宠儿。中国的金融对内和对外改革仍在继续,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完成了对外改革这一里程碑的事件后,对内金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三五期间政府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普惠金融。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后被世界银行积极推出。我国自小额信贷提出后,就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第一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其根本所在。因为普惠金融实质上一个扶持弱势群体的金融体系,公平、正义的普及到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和地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农业应作为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应成为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农村应成为普惠金融的根本。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发展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只有农村真正富裕了,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是建立在传统金融反思的基础上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更为公平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了公平正义

普惠金融的本意是为了让每一个人能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实现了经济上的“人人平等”。因此,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在我国,农村相比城市弱势,农业相比工业弱势,农民相比城镇居民弱势。通过普惠金融,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了贫困人口的教育,生活和医疗条件,提升妇女儿童的权益。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薄弱

农村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为农村居民,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性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的局限性和风险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金融机构踌躇不前,不敢踏入这片土地,进入这块市场。截止2014年底,我国仍有1500多个乡镇未有金融机构出现。即便有,仍是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为主力军。而这些少数金融组织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自身能力的制约以及数量上和规模上的限制,无法为数亿的农村居民提供高效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农村居民融资模式单一,理财模式单一,降低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金融的便利性不足使得农户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居民金融意识不足,信用环境差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导致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经济意识缺乏,金融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导致农户在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操作金融工具方面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行。同时,政府和乡镇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居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农村契约意识不足,信用环境较差,居民缺少风险防范意识。近几年,不少居民将自己辛苦得来的血汗钱投入到了无保障的民间借贷中,最终血本无归。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对称是造成信贷供给不足和金融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分散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居住环境在农村地区仍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制度制约和畅通的信息来源,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走进“千家万户”,无法掌握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成本的增加,一方面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借贷的成本和监督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谨慎性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同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违背了普惠金融的本意,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

(四)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落后。广大农村地区仍是以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为主,即以营业网点为主,缺少互联网和POSE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机器设备;二是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落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仍以办理存贷款和支付结算为主,其他产品和服务如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仍存在一定的空白。此外,农民选择的金融产品也大多与农业生产相关,而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分析

(一)实现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很多的金融新产品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而在城市金融产品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还是一片函带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产品和服务还不完善,因此农村市场成了他们渴望进军的新市场,他们可以为农民和农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类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到每一位普惠金融的参与者。

(二)改善了农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之间的最根本的矛盾就是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客户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散性和收集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对金融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评估,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可以将分散的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管理,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评判客户信用状况,有效地规避违约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和交易平台,方便了他们的投资理财的需求,鼓励和增加了农民的投资行为,使其脱贫致富,享受到了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三)有效地降低了农村金融的成本,提高了收益

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展业务,具有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等特点,而这与普惠金融强调的包容性和广覆盖是高度一致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三农”,即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农村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等。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合理的低成本服务,而这与传统金融企业的三大经营原则之一的盈利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的是客户群的整体规模,即客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单个的客户边际成本则非常低廉,这一客户群体中的每一位都能享受到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随着参与者人数的增多,收益不减反增。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办理渠道主要为广设营业网点,随着网点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导致收益与成本不相符。

(四)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并未真正的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只是一味地强调农村金融的高风险,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资。这种方法并不能促进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产品,比如P2P,众筹等,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农村和农民的各种需要,同时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高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五、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的信息化,推广互联网金融知识

随着我国城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农村的互联网金融进程依旧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6月的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而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4.2%,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二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和信息渠道来源的狭窄,我国广大农民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新型的金融模式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广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迫在眉睫,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只有提高农户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改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使互联网金融融入到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普惠金融的矛盾

通过互联网金融,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供需矛盾,缓解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从客户对资金需求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信贷门槛,让有需求的客户能够“进的容易,贷的安心”。同时,推荐互联网金融,也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高成本难题。通过推荐农村移动金融服务,试点建立直销银行,鼓励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可以快速地实现农村金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实现“两个金融”协调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互联网金融正在影响并不断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传统的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普惠金融而言,主要考虑的是农村的贫困群体和小微企业享有同等金融服务的路径和监管制度的融合。鉴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首先应利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优势,规范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其次,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准入机制,提高相应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措施。最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管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培育出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慧君 胡艳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注: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项目编号:SKSM201502;2015年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村普惠金融研究”,项目编号:2015KYR11)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

[2]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