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前言
目前,股权激励已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中,成为了现代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激励约束机制。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也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现有关于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股权结构是企业内生的,股权激励受到包括企业绩效等各类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无关。第二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对二者关系的因果推论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股权激励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绩效,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绩效的提升,企业管理者能够获得更过股权作为奖励,因而提高了股权激励水平。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为非线性相关,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多数发现了二者之间呈倒U型相关,但也有少数研究发现了三次相关或四次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非常复杂,这可能是由于股权激励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缘故。
2实证分析
本文拟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在不考虑股权激励影响因素和考虑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分析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通过对比两次分析结果,得出最终结论。主要分为三步:1.在不考虑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分析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2.分析企业微观特征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影响;3.在考虑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分析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经过上述研究以后,相信能够得出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式。
2.1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2.1.1研究假设
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本文首先假设:1.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相关。
2.1.2研究设计
(1)变量定义
①因变量
企业绩效,以托宾Q值(TQ)进行衡量,它表示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将托宾Q值的计算公式定为:托宾Q值=(股票市价×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②自变量
股权激励,以管理层持股比例(OWN)衡量,计算公式为:经营者持股比例=经营者持股数总和/企业总股本×100%。
股权激励的平方,以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平方(SQO)衡量,用于验证是否存在区间效应。计算公式为:经营者持股比例的平方=(经营者持股数总和/企业总股本×100%)2。
(2)模型设计
根据变量定义,本文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1:TQ=α0+α1OWN+α2 SQO+e,用于表示企业绩效与股权激励和股权激励平方的关系。
(3)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选取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424家。剔除了ST和*ST的企业和发行B股、H股、N股和S股的企业。
本文用到的上市公司交易数据来源于雅虎财经,财务数据、股权结构特征数据来自公司年报,使用SPSS 11.5进行有关统计检验。
2.1.3研究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持股比例方面,样本平均持股比例为3.4327%,其中最大值为69.2892%,最小值为0.0009%,标准差为10.5467。在托宾Q值方面,样本的平均值为1.6621,最大值为6.9384,最小值为0.7873,标准差为0.7884。
(2)回归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包根据模型1对样本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发现:模型1的F值不显著,R方为0.47%,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很小,模型1不能进行很好的预测。持股比例、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托宾Q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表明在不考虑企业微观特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很小。
2.2企业特征与股权激励的关系分析
2.2.1 研究假设
根据以往研究,本文选取两个企业微观特征因素:企业成长性和股权性质,研究其与股权激励之间的关系。
(1)企业成长性
根据理论,企业处于高速期时,其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迅速增加,因而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因此需要更高水平的股权激励以降低成本。与其他企业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中的高成长性的企业,如:高科技企业、信息技术企业、民营企业更多地采用股权激励机制。
因此,本文假设:2.企业成长性与股权激励正相关。
(2)股权性质
根据企业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两类: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刘国亮、王加胜(2000)发现,国家股比例越大,股权结构越集中,因而股权激励效果越弱。学者认为,由于国有控股企业不是以经营利润为目标,而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为国家利益服务,所以,国家股东的目标和公司追求最多的利益目标不一样,两者存在矛盾。与此同时,因为国企和国家利益紧密相联,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经营压力较小,因而对股权激励的需求程度不高。
因此,本文假设:3.是否国有控股与股权激励负相关;
2.2.2 研究设计
(1)变量定义
①因变量
股权激励,以管理层持股比例(OWN)衡量。
②自变量
企业成长性,以资产总额增长率(GRO)衡量,计算公式为:资产总额增长率=(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股权性质,以是否为国家控股(SH)反映股权性质,SH=1表示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SH=0表示第一大股东不是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
(2)模型设计
根据变量定义,本文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2:OWN=β0+β1GRO+β2SH+e,用于研究企业微观特征与股权激励的关系。
2.2.3 结果分析
(1)相关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企业成长性与股权激励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成长性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采用股权激励计划,假设2到初步验证;股权性质与股权激励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国有控股企业股权激励程度低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假设3到初步验证;另外,变量之间的判定系数均小于0.8,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回归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包根据模型2对样本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发现:模型2的F值在0.01的水平上显著,R方为25.074%,DW统计量为1.9260,表明模型基本不存在序列相关;企业成长性与股权激励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倾向于实施股权激励,假设2得到验证;股权性质与股权激励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假设3相符。
2.3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企业特征因素的分析,本文发现了企业特征因素与股权激励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由于这些企业特征因素会影响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作用,因而需要在考虑这些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再一次的研究。
2.3.1 研究假设
本文假设:4.在考虑企业微观特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相关。
2.3.2 研究设计
(1)变量设计
①因变量
企业绩效,以托宾Q值(TQ)进行衡量。
②自变量
股权激励,以管理层持股比例(OWN)衡量。
股权激励的平方,以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平方(SQO)衡量。
③控制变量
企业成长性,以资产总额增长率(GRO)衡量。
股权性质,以是否为国家控股(SH)反映股权性质。
(2)模型设计
根据变量定义,本文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3:TQ=γ0+γ1OWN+γ2SQO+γ3GRO+γ4H3+e,表示在考虑企业微观特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2.3.3 研究结果分析
模型3的F值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回归方程的设计有效,R方为30.315%,DW统计量为1.927,基本没有自相关。持股比例、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托宾Q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表明在考虑企业微观特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也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3结论
本文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如下的结论。
(1)企业特征因素与股权激励。企业成长性与股权激励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测是由于企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时,资产快速增长,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上升,而采用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成本,因此二者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股权性质与股权激励显著相关,表明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股权激励机制。
(2)无论是否考虑企业特征因素,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都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内部并没有发挥作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企业内部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水平总体偏低,平均持股比例仅为3.433%;企业内部股权激励机制也有待完善,于东智、谷立日(2001)提出企业应通过科学测算确定自己的最优持股数量,并建立持股权合约制度;企业绩效指标不合理,只重量化指标和短期指标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企业的评价不够全面系统。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市场评价、监督约束、信息披露等机制,为股权激励提供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Diane K. Denis,John J. McConnell,Alexei V. Ovtchinnikov,Yun Yu.S&P 500 Index Additions and Earnings Expectatio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3,58(5):1821C1840
[2]Demsetz,Harold.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J].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26(2):37590
[3]仪垂林.经营者持股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9,6
[4]游春.股权激励对董事会及TMT团队的经营绩效差异的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6
[5]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6]于东智,谷立日.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的激励效用及影响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9):2430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企业高管;股权激励;有效性
1 引言
在当代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逐渐取代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作为知识载体的高级管理人员,已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对其进行股权激励的效果,显然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再者,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专门从事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的企业,不仅需要数量众多的优质人才,还需通过长期激励确保人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外,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新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等相关法规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推行股权激励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无疑也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与股权激励的对接。
2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现状
2.1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数量
根据WIND(万德)资讯数据库的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9月30日,先后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共有130家,占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601家公司的8,12%。从上述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股权激励正在经历从起步到试点到逐步增加的过程。
2.2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行业与性质分布
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开始生效后至2010年9月这个时间段内实施股权激励的65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发现电子信息行业为实施股权激励的主流行业。从65家样本公司的性质来看,17家属于国有控股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占样本公司的26.15%,其余49家均为民营企业。
2.3 股权激励类型
对于管理层持股的主要类型有六种,分别为: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管理层收购,延期支付。其中以股票期权的使用最为普遍。根据2011年的相关数据,使用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占有71%,使用限制性股票的占有25%,较少公司使用股票增值权等其他方式。
2.4 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主要问题
刘思怡(2012)认为,现阶段我国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力度不足。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将股权激励制度真正贯彻实施的公司并不多见。即使启用,其所涉及到的股票数量也很有限,股权激励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政策和相关条件的制约,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并不顺利,有些上市公司甚至已经放弃股权激励并退出了试点,出现了诸多负面效应,如管理层宁可拿年薪也不要股权的现象。【1】
3 我国股权激励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目前国内对股权激励的主要研究方向仍是股权激励是否能使得公司价值增值的问题,也就是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否能促进公司绩效问题。本文将根据我国学术界的这一研究倾向,重点概述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股权集中程度与公司绩效这四组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
3.1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成果
对于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研究一直是许多专家研究的重点,但一直没有定论,仍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
3.1.1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魏刚(2000)以沪深两市共816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水平和持股数量与公司的经营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正相关或区间效应。【2】
3.1.2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宋德舜(2006)认为经营者股权只是辅的激励,并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增值。他还强调,国有性质的高管薪酬与绩效的关系存在负相关关系的原因就是精神激励的作用大于薪酬激励效果。【3】
3.1.3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李育军(2009)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现高管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可以显著的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4】
3.1.4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区间效应
孙堂港对2008年9月30日在我国沪深两指上市并实施股权激励的63个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只有在[4%,7%]区间内,公司业绩预股权激励程正相关关系,而在[0%,4%]和[7%,10%]区间内,公司业绩预股权激励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存在区间效应。【5】
3.2 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迄今为止,国内的研究者大部分将管理层持股比例认定为内生变量,并采用建立单方程模型来进行回归。主要的结论均是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3.2.1 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区间效应
陈小军(2007)对在深、沪市上市的64家信息技术企业进行研究,发现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在0-8.804%之间,企业每股收益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持股比例大于8.804%时,每股收益随之下降。【6】
3.2.2 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性
刘思怡(2012)对比48家采用与3家未采用股权激励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发现,公司业绩与高管持股比例正相关,且采取股权激励的公司业绩明显优于未采取的。
3.3 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
俞鸿琳(2006)对2001至2003年间933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持股水平和Tobin’s Q值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非国有的上市公司则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7】
3.4 股权集中程度与公司绩效
张宏敏(2009)以股份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对股票期权薪酬激励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低的公司实施的股票期权激励具有显著效果。
4 评述
综合以上对股权激励效应的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是否有效性存在较大争议。但梳理文献的发表时间即可发现:得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相关结论的研究大多在我国股权激励发展的早期阶段。该阶段股权激励的运用仍处于探索之中,着重于对持股比例单一指标的评价与截面数据的研究,不能真实反映股权激励和企业绩效水平,得到股权激励与绩效不相关的结论实属正常。随着2006年以后理论与实证双双回暖,对于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大部分学者在大量取证、研究之后持有肯定态度。尽管理论界存在正相关、负相关以及区间效应多种说法,但这些研究结果与被调查企业的性质、规模以及内部治理结构都有较大的关系,应该理性看待。
根据股权集中程度、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我们发现,在股权激励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取决于公司股权结构:股权过于集中的公司不宜引入股权激励。另外,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环境远没有国外的成熟乐观,因此研究股权激励的效应需结合中国实际特点。对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股权激励失效的本质原因并非股权激励工具本身,而是存在缺陷的股权激励设计体系。
因此,理论界需从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具体优化方案着手,进一步加大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研究的力度。从理论角度来看,研究影响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试图构建更优化的股权激励方案,实现理论与企业实际的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股权激励的效用。另外,今后的研究也应致力于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拓展研究变量,比如增加非财务指标变量并且采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对股权激励进行论证,实现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晓莹.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效应分析[J].江苏商论, 2014,(17).184-185.
[2]陈燕.股权激励、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综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7).19-20.
[3]张宏敏.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7-13.
[4]马艳红.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股权激励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12-15.
[5]刘思怡.高新技术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研究[D]. 北林业大学,2012.21-23.
[6]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 经济研究,2000,(3).45-47.
[7]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 会计研究,2007,(2).50-52.
[8黄桂田,张悦.企业改革30年:管理层激励效应――基于上市公司的样本分析[J].金融研究,2008,(12):101-112.
关键词:高级管理层 股权激励 利益输送 经营绩效
一、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除了英美等少数国家外,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模式更为普遍(La Porta等,1999;Clasessen等,2000)。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在改制过程中通常采用国家绝对控股或者相对控股的股权模式,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这就为控股股东及高管的利益输送行为提供了机会(Johnson等,2000)。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些企业家想尽各种办法将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以达到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共同目标,这样就渐渐产生了股权激励的奖励机制。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内部人控制”比较严重,在监管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权激励也渐渐成为企业高管利益输送的渠道之一。由此不难看出高管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当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并且存在利益输送行为。当前,国内众多学者对高管利益输送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李增泉、余谦和王晓坤,2005),但高管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此,研究高管股权激励背后的理应输送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政策建议,以期通过高管股权激励的合理安排达到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的目的,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高管股权激励行为与人力资本理论。股权激励既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长期激励,同时也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约束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其对公司人力资本的投入而参与分享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使他们感到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享受投资者的权利,由此产生激励;另一方面,由于股票期权的实现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期权收益,而是在很多年内分期分批收益,他们的预期收益在一定的期间抵押给了企业,以这种方式降低了人力资本的道德风险。(2) 高管股权激励行为与委托――关系。在委托活动中,克服和防止人道德风险的关键在于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人必须给人适当激励来减少他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委托人要通过与人分享剩余索取权而建立起长期激励机制。而股权激励制度的建立正是有这样的效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配置的机制,使经理层的长期利益与企业的效益和股东的利益一致起来。委托理论从原理上揭示了为什么人在过程中会出现道德风险,而股权激励制度则是由此产生而来用于解决两权分离矛盾的机制。股权激励的目的是将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激励经营者通过增加公司的利益达到增加自身利益的目标,从而降低了成本。然而由于我国企业的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都还不够健全,导致股权激励制度的激励效用发挥不良,甚至沦为了高管进行利益输送的工具。因此,要推断股权激励是否沦为了高管的利益输送的工具,就要分析股权激励的激励效用是否达到预期,即分析公司的经验业绩与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存在怎样的线性关系。本文提出假设1:
H1:实施股权激励后公司经营绩效提高与经营者因股权激励而增加持股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上市公司对经营者进行股权激励,无需经过中国证监会的同意,激励方案只需经过股东大会同意即可。因为董事会中的部分董事是大股东的代表,他们不仅代表大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投票,而且所代表的大股东的股权比例通常都比较高,一般情况下,股权激励方案经董事会会议决议通过,股东大会决议也就可以通过。因此,关键问题是股权激励方案能否经董事会会议决议通过,这就要看董事会的具体构成是怎样的。这样,如果股权激励的授予对象包含了高管,那么,作为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就会从为自己谋福利的角度,通过提高业绩股票数量来进行利益输送。本文提出假设2:
H2:如果股权激励的授予对象包括高管,那么公司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持股比例与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006 年以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法律障碍得以消除。故本文将选用2006年以后的数据。在截止至2013年6月前,公布过股权激励公告的797家A 股上市公司中,本文拟选用已经实施了股权激励的公司为样本,考虑到极端值对结果的不利影响,剔除ST、*ST等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全公司,剔除还未完成和已经取消股权激励的公司,经过筛选后,以73 家A 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选取2008 年至2012 年的年末数据,获得观测样本365个。数据来源于GTA 国泰安CSMAR 数据库、巨潮资讯网、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以及样本公司的相关年报,并采用SPSS17.0 对数据进行处理。由于实施了股权激励的A 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年份各不相同,所以本文选取混合截面数据,选取完成股权激励公司2008 至2012 年的数据。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利用间接法对高管的利益输送行为进行实证研究,被解释变量是与之相关并能间接反映利益输送的指标。依据前文的两个假设,本文选取反映公司业绩的指标作为假设1的被解释变量,选取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作为本文假设2的被解释变量。反映公司业绩的指标有很多,净资产收益率可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它弥补了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例如:在公司对原有股东送红股后,每股盈利将会下降,从而在投资者中造成错觉,以为公司的获利能力下降了,而事实上,公司的获利能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公司获利能力就比较适宜。净资产收益率的综合能力强,是反映资本能力的国际性通用指标。故本文将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分析假设1的被解释变量。(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本文以非独立董事人数比例Entren和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Nob作为假设1的解释变量。以公司规模Size作为第一控制变量,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以财务杠杆即资产负债率Dar作为第二控制变量,以负债与总资产之比来加以衡量。本文以独立董事比例Inddirra 作为假设2的解释变量,即公司的独立董事与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以资产负债率Dar作为第一控制变量;以公司规模Size作为第二控制变量,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以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由一人担任Samedvm作为其他控制变量。最后,本文设定5个年度虚拟变量Yi用以控制宏观经济年度差异。参考证监会数据设定行业虚拟变量综上所述,将各变量的名称、符号和定义如表(1)。
(四)模型设立 为了研究高管股权激励背后的利益输送行为,本文采用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假设检验。
(1)检验公司业绩与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关系, 构建模型一:
Roe=?琢0+?琢1×Nob+?琢2×Entren+?琢3×Size+?琢4×Dar+■?茁i+4×Yi+■?茁8+jIndj+?着
其中Roe 是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表示公司业绩,Nob表示高管因股权激励而增加的持股比例,Entren代表非独立董事人数的比例; Size, Dar为模型一的控制变量;ε1 表示随机误差。具体说明请参见如下;α0、α1、α2、α3 、α4是待估参数;ε1 是随机误差。
(2)检验公司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与董事会构成关系,构建模型二:
Nob=?茁0+?茁1*Inddirra+?茁2*Samedvm+?茁3*Size+?茁4*Dar+■?茁i+5×Yi+■?茁9+jIndj+?着
其中Nob表示高管因股权激励而增加的持股比例;Inddirra表示公司独立董事与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Samedvm,Size,Dar为模型二的控制变量;ε2表示随机误差。具体说明请参见如下;β0、β1、β2、β3、β4是待估参数;ε2是随机误差。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净资产收益率的统计分析。本文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年度上市公司业绩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列示如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最小0.026,最大为0.361,均值为0.122,反映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从各个年度看,2008到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均值分别为0.1204、0.1351、0.1333、0.1215、0.1112,2008年、2009年呈上升趋势,以后就逐年的递减,说明在实行股权激励的初期,业绩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后期业绩却在一直下降,说明股权激励的效用在渐渐变小,即高管可能利用股权激励进行利益输送,损害公司的利益。另外,上表还可以看出,样本的最大值在最近几年内大幅度的下降,这说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的效用没有很好地发挥效用,利益输送的可能性较大。至于是否真的存在利益输送,还需后面回归分析进一步的研究。(2)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的统计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总体上,上市公司的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最小0,最大为0.28955,均值为0.02210,反映的是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因股权激励而增加的持股比例总体水平比较高,说明了股权激励可能被高管用来增加自己的利益。从各年度看,2008到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均值分别为0.01462、0.00734、0.02128、0.02636、0.40885,2008年、2009年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量还较少,但从2010年开始,增加的持股比例却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说明在实行股权激励的初期,股权激励的效用发挥的较好,但是后期高管很有可能利用股权激励进行自利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
(二)回归分析 上市公司业绩与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整体检验模型的F 统计量为16.763,在1%水平显著。模型中自相关DW检验值为2.195,说明这个模型自相关不显著或不存在。可以看出该模型的基本设置较为合理,最后得到的估计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方向相同,但并不显著,这与本文的研究假设1是一致的,正好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1。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影响程度为0.054;t检验值为1.126,且不显著;非独立董事的比例对公司绩效影响程度为0.121;t 检验值为1.410,且不显著。通过研究分析,从模型可以看出,公司规模(size)与公司绩效存在正向影响,且在1%水平上显著;资产负债率(Dar)与公司绩效存在正向影响,且不显著。上市公司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持股数与独立董事比例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整体检验模型的F统计量为5.077,在1%水平显著。模型中自相关DW检验值为1.835,说明这个模型自相关不显著或不存在。可以看出该模型的基本设置较为合理,最后得到的估计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独立董事比例对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影响的方向相反,这与本文研究假设2是一致,并且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的相关变量均显著,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对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的影响程度为-0.092,t检验值为-0.820,在5%水平显著。通过研究分析,从模型可以看出,公司规模对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量的影响程度为0.297;t 检验值为2.960,在1%水平显著;资产负债率与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量存在负向影响,且不显著;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由一人担任与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量存在负向影响,且不显著。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因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致使高管增加的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相关,说明股权激励没有达到预期效用。同时独立董事比例对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的影响方向相反,并且显著相关,说明高管利用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滥用股权激励为自己增加财富,进行利益输送行为。尽管股权激励被视为激励高管努力工作的长期激励手段,但由于现代的企业还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高管滥用了股权激励,反而使得股权激励成为了高管进行利益输送的手段之一。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对改善股权激励的效用,减少利益输送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高管实行的股权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绩效,但效果并不显著,说明其背后存在利益输送行为;高管因股权激励而获得的持股数量与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由于缺少监督,高管利用自己的控制权,设计出利于自己而不是利于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致使股权激励成为了高管进行利益输送的方式之一。提高独立董事比例能够有效地治理股权激励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以上结论说明高管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高管进行利益输送的有效工具,同时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高管利益输送行为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对高管的监管,增强独立董事在公司的表决权,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L1237);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GL39);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一般课题项目(项目编号:13YB0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袁淳、刘思淼、高雨:《大股东控制与利益输送方式选择――关联交易还是现金股利》,《经济管理》2010第5期。
[2]魏刚:《高管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第3期。
[3]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4]刘斌、刘星、李世新、何顺文:《CEO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5]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7第7期。
[6]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3第5期。
股权激励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但是,如果委托关系中同时存在人的激励问题和集体决策的协调问题,人的激励与委托人的决策控制权之间就可能出现冲突,这种冲突就表现为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从而影响组织绩效。本文主要基于大股东侵占这一视角分析了大股东与人激励之间可能的冲突,然后通过上市公司数据对这一冲突关系进行检验,并以此为突破口,解释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大多数文献主要是基于理论对经理人报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Jensen和Meckling指出所有权结构、管理者薪酬结构和董事会薪酬的决定受到公司业务性质影响。Hohnstrom和Milgrom指出企业经理人的报酬应当与企业业绩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线性关系。Demset、Demsetz和Lehn分别指出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不相关,并提供了公司股权结构内生性的经验支持。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具有代表性,随后的众多研究结果大致可分为与之类似的两类,一类支持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相关,只是有的研究支持线性相关,有的研究结果支持非线性相关;另一类支持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不相关。
(二)国内研究国内学者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魏刚(2000)、李增泉(2000)研究均发现,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偏低,管理层持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激励效应。于东智(2003)从董事会机制对完善公司治理的作用这一角度,对股权激励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董事会持股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王华(2006)从内生性视角研究了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是基于分散股权结构下全体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这一理论基础。但是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股权激励是否有效仍有待检验。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具体内容如下:
(1)利益侵占与激励的冲突。在公司治理中,大股东控制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股权结构。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越可能对人进行有效监督,从而提高公司治理质量,但同时也会更积极地介入公司经营决策,更可能将自己的私人利益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出现利益侵占行为,大股东利益侵占决定了对股权激励效应产生负面影响,管理者就越可能与大股东的控制权产生冲突。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大股东侵占与股权激励存在冲突,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公司成长性对利益侵占与激励冲突的影响。大股东与管理层的冲突源自双方对公司重大决策不一致的判断或大股东的私人收益。而在公司快速成长时期,会有更多的重大投资机会或决策,双方冲突也就会越多或者越严重;反之,当公司处于成熟稳定时期,公司经营趋于成熟,相应的重大决策较少,冲突也就会降低,所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公司成长速度越高,利益侵占行为与激励的冲突越强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本文以2006年~2009年为样本期间,利用上市公司连续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具体筛选过程为:(1)鉴于同时发行B股、H股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公司价值计算方面的相关问题,剔除相关样本,只保留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2)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目前对于金融类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限制,所选样本不包括金融类上市公司。(3)考虑到异常财务状况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剔除了ST类公司、已经退市的上市公司以及财务数据缺失、净资产为负的上市公司。(4)为了保证样本公司年度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剔除首次公开发行的样本公司。按照上述程序筛选后,最终得到182家上市公司,728个样本观测值。本文所使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与CCER数据库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本文的研究借助了Eviews6.0和Excel2007。
(三)变量选取具体包括:
(1)被解释变量。公司价值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公司绩效。
(2)解释变量。股权激励(MSR)用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代替。大股东侵占程度Z,由于大股东控制强度难以量化,只能采用替代的方法。本文以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表示大股东侵占程度,第一大股东的权力越大,主导公司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也就越大;反之其他法人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也就越高,“用手投票”的效用越大。
(3)控制变量。为了控制企业的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引入了资产增长率(Growth)来描述企业的成长性、企业资产负债率(Debt)刻画企业的资本结构以及企业资产规模的对数(Size)来控制企业绩效的规模效应。
(四)模型建立在模型I的基础上,为检验利益侵占与激励的冲突,引入了股权激励程度与大股东侵占程度的交叉项MSR*Z;为检验公司成长性对利益侵占与激励冲突的影响,引入了股权激励程度与成长性的交叉项MSR
其中,α代表截面数据的个体效应,基于截面数据的个体效应是系统的、确定的,本文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并运用Hausman检验对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MSR*Z前的系数代表大股东侵占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MSR*Growth前的系数代表成长性对利益侵占与激励冲突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描述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1的分布情况。表2描述了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股权结构特征。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1主要衡量第一大股东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如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50%,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其他中小股东处于从属地位;如果持股比例小于20%,该股权基本上属于分散型;如果持股比例为20%~50%,该股权结构就属于相对控股型。通过表1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描述发现,尽管L1<20%的的企业逐年增加,但是0.2≤L1<0.5的数量超过了一半,能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实施重大影响,而绝对控制(L1≥0.5)的企业数量几乎不变。即在样本公司中,大多数样本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有能力实施侵占行为。而且表2中对变量Z的描述发现其最大值达到了222,均值达到了12.87,这也说明在目前股权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中小股东无法对大股东形成有效的制衡,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果有可能对股权激励效应带来负面影响。
(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1)大股东侵占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通过表3第Ⅰ列显示,不引入大股东侵占与股权激励之间的交互项的高管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为0.073439,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并且符号为正,说明经营者持股有利于提升公司价值,经营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引入大股东侵占与股权激励的交叉项后,表3第Ⅱ列的回归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直接效应为正,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大股东侵占程度与股权激励交叉项的系数为负,在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这就解释了在表3中第Ⅱ列比第Ⅰ列中股权激励影响更加显著的原因。对于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大股东控制权之间的冲突削弱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正面影响,使假设1得到了验证。
(2)公司成长性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分析。大股东有可能对上市公司实施利益侵占,而在公司快速成长中,往往伴随着更多重大决策,大股东与管理层更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也就会更频繁地出现涉及大股东利害关系的私人收益问题,从而加剧大股东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降低股权激励的效果。表3列Ⅲ和列Ⅳ报告了公司成长性对控制权与激励冲突的影响。列Ⅲ说明,公司成长速度越高,股权激励效果越差,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列Ⅳ的结果则显示,公司成长速度越高,利益侵占与激励的冲突越严重,且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由此可以对列Ⅲ中公司成长性对股权激励效果的负面影响添加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使假设2得以验证。
五、结论及建议
控制权配置与激励安排是组织治理中的两个基本特征,但本文的理论分析指出,大股东对公司决策的私人收益会导致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大股东控制权越强,就越可能实施利益侵占行为,从而股权激励的效果带来负面效果。本文实证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4年的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与股权性质和公司成长速度相关,公司成长速度越快,大股东权威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越严重。
所以,股权激励尽管在国际上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激励方式,但其能否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还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引入股权激励时需要考虑公司的股权结构,要使企业的激励效果达到最优,就要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使股权不要过于集中以对大股东侵占进行约束。只有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股东与管理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市场化契约模式。
参考文献:
[1]《基于信息结构的内部控制策略与激励机制:企业内生财务体系构建》课题组:《激励强度、公司治理与企业业绩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2]潘颖、聂建平:《大股东利益侵占对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的影响》,《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1期。
[3]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关键词 股权激励 企业绩效 公司治理
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大多数企业对股权激励机制的认识和运用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从格力电器入手进行股权激励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格力电器现有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分析
(一)格力电器营业能力分析
电器作为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中的典型代表,其企业的成长、发展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如表1)
由表1可以分析得出,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2007年至2011年,企业盈利能力逐步增强,不论是每股收益还是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从2007年的1.05元增长到2011年的1.86元,增幅为77.14%,净资产收益率从2007年的31.94%增长到2011年的34%,增幅为6.44%。
其次,从2010年至2014年,公司每股收益逐渐降低,从2010年的1.52元降低到2014年的1.43元,降幅为6.29%,同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0年的36.51%降到2014年的35.23%,降幅为3.63%。研究发现,从2010年至2014年,格力电器作出了每十股转增十股的分配计划,稀释了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入率。
(二)格力电器与同行业上市公司比较分析(如表2)
家电行业是我国成长最快/角逐最激烈的行业,同时也是最先步入成熟阶段的行业。表2中所挑选的4家企业,均是上市较早的企业,对比青岛海尔、四川长虹、海信电器和格力电器2014年度报表中的营业收入,第一,4家企业的年营业收入都已实现几百亿元,格力电器以1400亿的营业收入遥遥领先。第二,对比4家企业净利润,不难发现,格力电器的净利润实现141亿元,同样领跑于其他3家上市公司。第三,比较4家企业净利润率,格力电器的净利润率高达10.35%,远超于另外3家上市公司。
二、格力电器股权激励制度现存的问题分析
(一)股票来源过于集中,国有资产流失
格力集团推行期权激励的股票过于集中,仅来自于控股股东,且为限制性股票。随着行权的过程,格力通过3年流转股份及持续减持,从3年前绝对控股55.65%降低至如今的17.58%,持股比例降幅太快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使得国有资产流失。
(二)业绩指标过低,收益风险不相匹配
在给予股票期权时,企业虽明确提出各年绩效数值,然而没能实质、准确地作出市场评估,预测业绩数值明显过低与其收益风险并不合适。另一方面,在行权价格方面缺乏衡量。格力集团选用每股净资产值确定为标准价值过低,这也就象征着,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发展远景及市场占有率,进步在计算范围之内,行权价格可参照给予日最高及最低市价的平均价或者给予日前一个工作日的收盘价。
三、格力电器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措施建议
(一)健全公司治理机构
通过对格力集团企业绩效与股权激励关系的剖析可发现,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改进具有明显的效果。而通过研究双方的作用机理,即股权激励适当,可将高层与企业的利益挂钩,在保证经营者得到合理劳动报酬的同时也能防止管理层的短期行为,既保护管理层合理所得,又保障委托人的权益,进而有效地经营管理企业,使企业具备长期发展优势。
(二)综合制定股权激励方案
经过对格力集团股权激励实施现状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格力集团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期权激励的股票过于集中,管理层个人薪酬与社会公众利益未能有效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格力电器应结合企业内部具体情况及条件,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并切合实际、客观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案,使股权激励机制可以贴合企业自身需要,切实起到舒缓企业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矛盾、保障双方权益、达到激励效应最大化的作用。
(三)合理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值
考核指标值的确定对激励方案能否有效实施,以及对管理层能否产生激励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标制定过低,激励对象轻松达到要求,那么激励就变成了福利,实现降低成本、促进企业价值提升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指标制定过高,激励对象即使倾其所有也未必能够达成,物极必反,激励程度削弱,从而也无法实现股权激励的初衷。
(作者单位为武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