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继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53-02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反思和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研究。可以说需求研究是继续教育的起点,满足其继续教育需求,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我们进行培训的终极目的。通过检索、梳理文献资料,发现关于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问题,全国各地有过不少调查研究,主要涉及内容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研究、教育内容的需求研究、教育模式的需求研究、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研究、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因素研究以及培训需求分析研究。

一、对继续教育动力因素的研究

教师培训动力研究是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主要就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性质、任务、作用、必要性的认识与基本态度、参加继续教育的基本动机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大部分教师对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认知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而认知程度的高低和参训的积极性又受年龄、教龄以及教师本人学历层次的影响。城市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认识度高于农村教师,青年教师以及高学历的教师非常愿意参加继续教育。而也有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继续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继续教育是走过场。

二、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的研究

课程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问题。了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需求对于确保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实效性、对于强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文献可以发现,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相对集中在思想素质类、专业知识类、教育科学类、教学能力类以及新课改等方面。教师对课程内容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如下:课程设置没有完全适应新形势和新课程的要求,内容陈旧、偏重于理论,与教师实际教学联系不紧密。而教师们更希望得到新课程讲解、学科前沿知识、班务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等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知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存在差异性,有研究者提出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想,可以给教师们更多选择。

三、对继续教育模式需求的研究

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实践研究》从教师培训途径、教学方式、培训师资、培训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教师培训的模式需求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纵向的学历教育与封闭式培训。多数地区还在实施着“在统一的时间内,到统一的地点,接受统一的内容”的计划经济式的职后培训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多种模式相结合,因地制宜,可以较好实现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对培训师资需求的研究显示,教师更倾向于“能者为师”的做法,培训教师不仅要专业水平高,且必须熟悉中小学实际情况;培训教师不仅是专业理论的专家,而且更应该是新理念、新方法的实践者。各种研究提供的考核形式主要有综合测评、书面考试、撰写论文、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多数教师倾向于综合测评型的考核: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考核教师培训。

四、对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研究

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教师培训需求的差异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实践研究》课题组,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做了调查研究。该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在培训动力方面不存在根本的差异,只是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更需要拓宽知识面。而肖建彬则指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就其差异性而言,既有个体差异性,又有时代差异性;就其共同性来说,其需求不仅有阶段性特征,即在一定阶段上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有类型性特征,即同一类型的教师有着共同的需求,继续教育必须妥善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五、对教师培训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实效性问题是当前教师培训的重点也是难点。适应成人教育特性,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应加强对教师培训需求的分析,而需求分析的侧重点是教师内在的学习需要,方法大多数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菜单式”调查和自下而上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培训主体缺位、培训理念陈旧、培训对象排异、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方式单一、培训管理粗放等是影响教师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对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实效性,有研究者从宏观视角提出要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广泛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解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困难、加强继续教育机构建设、提高继续教育实施者素质等优化思路。更多研究者从微观上提出改进的对策或建议,如:优化课程设置,改进继续教育方式与方法,激发教师内在学习需求,合理安排继续教育时间与形式,加强学程管理以及考核等。有研究者则从现代培训理论出发,给出建议:了解教师培训需求,帮助确定目标;转变角色,关注教师个体,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设置有效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强化自我评价;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共享教育资源等。

六、对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的研究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培训者重视与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是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需求分析的研究表明:继续教育需求分析实践中存在问题:需求分析缺位、不到位和错位。赵德成、梁永正在《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指出两种常见的误解:一是培训者将培训需求分析简单等同于培训愿望分析,过分依赖教师自我报告,导致教师部分客观需求无法真正识别,从而影响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有些培训者客观评估了教师的工作绩效,发现了绩效差距,直接界定为培训需求。不深入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就会使一些不能通过培训缩减的差距也被错误地当作培训需求,最终结果是耗费了培训资源,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综观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问题。同时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需求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对动力因素、课程内容需求、培训模式需求方面研究较多,差异性研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基于需求分析的研究,还有待更加系统的深层次研究。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多,质的研究较少。量化研究中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但调查问卷的质量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自2010年大规模实施“国培计划”以来,新的继续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同时也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师自身观念和素质的提高,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关注的方向。只有深入了解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真正需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肖建彬.继续教育:教师想要什么?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1,(11).

[2]张兆芹.内在学习需求:教师继续教育的切入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

[3]王晓萍.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黄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绩效评价与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0).

[5]雷培梁.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10).

[6]况红.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探索——以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需求;干预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教学,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需求,提升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多的特殊群体学生都是具有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需求,体育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体育需求,建立起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体系,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比如经济条件,师资力量,体育场地等方面的因素,需要进行全方位考虑,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现状分析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外教学过程两种。其中,课堂教学现状是国家给特殊教育学校投入大量教学资金,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在原有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更加完备的硬件设备和体育运动场地,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视。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九年义务教育普遍进行推广和实施,扩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规模,在校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样根据国家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培养教育,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推动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团队的力量也是决定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推动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2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体育需求现状

在实际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特殊群体学生在身体或生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对于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有一定的限制,特殊群体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发展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特殊群体学生在身体特点、生理等方面存在缺陷,但他们同要具备体育学习需求。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心理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体育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能知道这一特点,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相应的基础和条件。由于特殊群体学生自身身体条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体育教学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成效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团体的专业能力,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3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干预对策

在实际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干预:第一,要先从家庭开始干预,作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长,要保持积极、客观的教育态度,对特殊群体儿童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同时,还要拥有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念,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导,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二,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干预,在特殊群体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从学校开始进行的,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和培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从社会角度进行干预,社会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一些专门性的康复医院,设置相应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做好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工作,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特殊教育学校应运而生,为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平台,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特殊群体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学习需求,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需求,为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提供机会和条件,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需求,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干扰因素,会影响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各种干扰因素,并进行相应的干预,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景军,王悦.丹东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体育需求及干预措施[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2]韩景军.特教学校视力残疾学生体育需求及干预策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1).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 馆员 继续教育 素质状况 培训建议

【Abstract】This article composed,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existence questi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basic unit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library librarian promotes aspects and so on library development to discuss has carried on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o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library librarian the importance and the necessity, proposed from the basic unit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angl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difficulty and the suggestion, hoped could bring to the correlation public figure’s attention, enable this work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libraryLibrarianContinuing educationQuality conditionTraining suggestion

《中小学图书馆宣言(1999)》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是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中小学图书馆对于识字、教育、信息提供,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长期战略是必不可少的。”中小学图书馆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相联系的,是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99宣言》明确了中小学图书馆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1]中小学图书馆所处的地位是重要的,担负的社会责任与任务繁重,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水平,随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逐步开展,中小学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越来越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一、存在问题与负面因素

1.馆员素质状况

(1)中小学图书馆普遍缺乏“内行”,因为“科班出身”者在县馆也是凤毛麟角,馆员补给实际是“无源之水”,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2)中小学图书馆员多数是“半路出家”,已经拥有教师系列中高级职称,或因年老不能讲课即将退休或身体短期不适被安排在图书馆工作,如:大病初愈、孕产妇等,很难系统的学习图书管理基础知识。

(3)职称不是“图书”系列的人员的目标,做图书管理工作时对专业学习没有需求感,不积极、不主动。这就导致图书管理和服务工作不规范,不协调。

(4)馆员队伍严重老化,以上世纪末的统计来看北京、天津地区馆员50%年龄在45岁以上,个别地区达85%以上。文教事业较发达的北京、天津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进入新世纪,大、中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人员配置得到了改善,而小城市及城镇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情况依旧。

(5)应该说大部分员工是愿意干好这个工作并为此掌握这门技术的,但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学不干不知道,学学干干吓一跳”;一本书入库的复杂工序、为读者服务迎来送往的那份耐心、不厌其烦地将图书拿出来放回去等等这些对专业人员也不算轻松的工作,对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身体不适的教师的确是一种另类考验。所以一旦有另外的地方可去或者身体康复便不再逗留,造成馆员不确定的流动。

2.中小学图书馆员系统的业务技术培训难以开展

(1)由于馆员队伍的不稳定,受过几次图书管理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员经常被短期或长期调离岗位,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全面付诸实践。临时接管图书馆的人员又对进修学习不感兴趣。

(2)继续教育培训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培训方面,培训内容陈陈相因,不分层次,不能进行经常的系统的培训。老馆员感觉没有新意,新人感觉如在云里雾里。

(3)没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培训形式仅限于老师讲,学员听、记。很多馆员经过教育培训,只将知识听在耳中、记在本上,一旦遇到问题仍旧束手无策。

(4)馆员受教育经费的限制,受人员少的限制,受工作量大的限制,难得有外出学习、集中学习的机会;很多馆员甚至没有到过县级图书馆,不知道图书馆正常的工作流程、基本管理常识。

3.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图书管理专业人才

(1)不能进行切实有效的经常性的业务督导。

(2)工作检查仅查卫生、馆藏数量、借阅记录,不查馆员的业务技能。

(3)不能经常进行行业评比,馆与馆之间业务交流很少,技术技能竞赛不是在普及提高的基础上进行,而是为了竞赛而竞赛,就是这样的竞赛机会也是少的可怜。

4.馆员主动学习动力不足

(1)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多数由教师、后勤人员甚至音、体、美教师兼职组成,拥有本专业职称的管理人员极少,晋升不必拥有图书管理知识。拥有教师职称的和兼职人员大多从教师系列晋升,因为教师晋升不用考外语,名额较多,不用出本系统,有专人负责召集,晋升条件、信息。

(2)由于图书馆专业晋升困难重重,令年轻人望而却步,千方百计改行。“半路出家”者畏难不思进取,“避难”者一旦身体恢复,便逃之夭夭。忙时找到的“临时帮工”是很难坐下来系统学习专业的。

(3)由于工作评价失衡,中小学图书馆员工作业绩被忽视,这个岗位被人认为是舒服闲散的地方,养老、养病的地方。这些因素严重挫伤了中小学图书馆员主动学习业务的积极性。

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因素

1.图书馆事业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进步需要馆员提高自身素质。

(1)进入新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信息极其技术产品,已深入到教育、科研、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信息知识,掌握和运用现代化设备为读者服务,已成为每个中小学图书馆员必补的一课。

(2)素质教育的深化,要求进一步开发利用图书资源,学生要利用图书馆来学习,这就要求中小学图书馆员具备深厚的图书管理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而不能仅仅是一个藏书保管员,加工整理员、流通阅览管理员。

(3)随着教育的发展,进入中小学各个岗位的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员素质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馆员若不进行再学习,势必被淘汰。

2.我市学校图书馆理员已基本到位,办学条件已逐步改善。

(1)图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已经不再是一个随便安插富余人员的地方;从胶州市中小学馆员配置来看,高中、中专已基本稳定,市区内的小学、初中也都有了专职图书管理员。

(2)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学校规范化管理,市区内中小学图书馆配置电脑,校园局域网的开通,对馆员学习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条件(农村小学情况仍旧,而我国却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3.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员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必须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国加入WTO后,必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图书馆事业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为适应加入WTO后国内环境的变化,必须培养一批新型情报信息人才。这些情报信息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强烈的情报意识和敏锐的眼光,具备较强的情报分析研究和情报信息服务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更新观念和转换角色。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在图书馆员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些图书馆员已习惯了传统的采、编、典藏、流通的工作模式和手工操作的工作,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和新工具、新手段在图书馆中的运用,一部分馆员对此深深感到不适应。图书馆员已经认识到必须转变观念,扩充知识,掌握现代化技能,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对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1.制定长期计划,循序渐进,系统学习。

(1)每次学习解决1~2个问题,再根据学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学习内容的先后。

(2)公共图书馆的辅导部每年应结合图书行业的最新动态,提出指导意见或直接组织本区内下级图书馆馆员学习。

(3)分组定期到较为规范的图书馆去看看、动手干干,俗语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干一遍”。一些理论、经过实践,就较容易记住,特别是对于40多岁的中小学馆员。

(4)根据图书馆员的年龄、学历、职务、知识层次和业务专长,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进行分层次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如对非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开设“图书馆基础知识培训班”,使他们掌握图书情报基础理论,提高信息能力;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使其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其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开发利用能力。

2.开拓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的来源渠道

(1)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引进图书馆管理专门人才提上日程,一县或一局即使有一人,让中小学图书馆员有个可以咨询的去处。

(2)有目的的选派单位里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人员,到大学图书馆系、地级市图书馆或省级图书馆去进修,彻底改变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员懂专业的不懂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算机的人员不懂图书管理基础知识的状况。

(3)由师专或教育进修学院开设图书情报学专业大专班,为中小学图书馆培养一批“科班出身”的专门人才。

(4)各单位要尽量为图书馆员提供参与大型情报研究课题的机会。通过这些研究,图书馆员对所学知识才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培养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增强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实践是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最直接方法。

3.中小学图书馆继续教育的形式应灵活多样

(1)作为入行教育,每个从其他行业转入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员都应到公共图书馆学习2~4周,以期掌握图书管理的最基本的管理理念与知识(如教师一样有一个入学入教教育,图书管理应该也有一个“入馆入行”教育),同时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员建立最直接的业务联系。

(2)县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立中小学图书馆业务指导员,对中小学图书馆的业务进行经常性的规范化督导。

(3)县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转发有关中小学图书馆的有关信息。像《中小学图书馆宣言(1999)》是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11月共同批准的,笔者是2002年在县图书馆年度培训学习时从一份期刊中见到《99宣言》的解析,以为自己孤陋寡闻,询问同行的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员,他们也只知有《80宣言》,不知有《99宣言》。见到《99宣言》的原文是在2003年的春天了。

(4)图书馆业务督导应要求每个中小学图书馆为馆员定一份专业期刊作为一份继续教育的辅助材料。因经常去兄弟学校帮助工作,发现大多数学校没有为馆员定专业期刊。

4.中小学图书馆撤换图书馆员应报教体局业务指导部门备案,便于及时的进行业务指导。

新的管理员上任一段时间后,才能放上一任馆员走,特别是书多人少的图书馆,更要办好业务交接,让新馆员在老馆员的带领下学习一段时间,以防止“断档”、“死书”现象的发生。

中小学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网络化、信息化,因此针对中小学图书馆员进行“怎样使用多媒体”的技术技能培训很有必要。图书馆信息之窗,真正起到信息传播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给图书馆网络环境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适应网络化管理的需要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这是因为图书馆的管理者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网络知识、学科知识、图书管理知识才能更好的管理图书,更充分的挖掘馆藏潜能。

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的诞生、成长、发展始终和人类的文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古往今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科技进步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着科技的进步。[2]

为科技进步服务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接受适当的继续教育是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也是他们进修提高的主要途径。科技进步服务是通过为读者服务来实现的,只有有了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培养具有图书资料情报意识的读者、具有熟练地利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给他们继续深造创造一个极好的有利条件,也为大中城市图书馆输送了较高素质的读者。

中小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与素质提高。面对信息时代,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图书馆馆员具体情况加强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尽快培养一批思想素质高、开拓能力强、知识广博、专业精湛、创新能力强的图书馆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范文第4篇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很高;目前继续教育仍存在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培训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最主要的动因是充实更新知识及适应工作需要,而影响或制约其参加继续教育最重要的原因为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繁重;对其想接受的继续教育内容调查显示,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类课程和拓宽更新知识类课程是首要的;教师们最期望的继续教育形式为各种层次的特殊体育专业研讨会及地区性现场观摩课。

关键词:珠三角;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22

1 前言

特殊教育学校是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和职业素养落伍的重要途径[1]。我国特殊体育专业建设起步晚,时间短,纵观国内学者研究,特教学校均存在体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继续教育薄弱等问题[2],成为制约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以珠三角地区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使继续教育更符合体育教师个人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并为提升广东省特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特殊体育专业人才建设提供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国家相关部门网站,检索近10年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和政策文件,结合研究实际,对有关体育教师及特殊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献和法规进行分析归纳,获得研究的理论支持。

2.2 调查法

2.2.1 访谈法

设计访谈提纲,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时,与近1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及一线体育教师进行咨询与访谈,为本文的写作提供现实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将涉及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问题综合归纳后,设计《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研究》调查问卷。

2.2.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内容的效度,本文采用专家评定的方式对问卷涵盖的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并参照修改建议和评价结果(见表1)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

2.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保证调查内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运用重测信度法,选取特校体育教师41名,将同一问卷进行两次发放与回收,时间间隔为14天,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并计算相关系数,R=0.83,P<0.01,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014年9月至12月,向广东省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1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下发调查问卷74 份, 回收有效问卷74份, 回收率为100%。

2.3 数理统计法

按照研究内容、目的任务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分类,采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特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特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很高,89.19%的教师都参加过岗前培训,71.62%的教师入职以来参加过的培训超过4次。而对于已参加过的继续教育,仅8.11%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12.16%的教师表示不满意,问及目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继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培训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参加继续教育动因

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动因是充实更新知识及适应工作需要,接着就是晋级或评职称、提高科研能力及完成行政命令。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培养起步晚、发展慢,专业教师生源少,许多教师在校时并未进行特殊教育相关的学习,从而缺失特殊教育通识知识[3];此外,随着医学康复技术的发展和全纳教育理念的倡导,目前就读于特殊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中、重度甚至多重残疾的孩子[4],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较高难度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特殊孩子的运动功能评估、动作康复治疗实施等工作,这就造成了其工作难度和数量的剧增,因此教师们迫切需要不断充实及更新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3.2 教师所期望的继续教育内容及形式

本文对特校体育教师所希望接受的继续教育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类课程、拓宽更新知识类课程、加强巩固基础理论类课程;目前,特校体育教师除日常体育教学、校队体育训练工作外,同时还要通晓体育康复医学知识及体育康复技能手法,因此特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必须致力于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及拓展更新其专业知识;如3.1中提到的,由于许多教师大多来自于体育教育专业,在校时并未进行特殊教育及体育康复知识相关的学习,从而缺失此类知识,因此继续教育应成为弥补巩固该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最重要的途径。

对其所期望的继续教育形式进行调查,如下①各种层次的特殊体育专业研讨会;②地区性现场观摩;③分层次的特殊体育专题培训;④专家巡回指导与校本培训结合是特校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较适宜的几种形式。

3.3 影响或制约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

对影响或制约特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进行调查后显示: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繁重为最重要的原因,其次为信息封闭,缺少机会以及学校经费有限。本文在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调查同时,对其日常工作量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近1/3的教师每周课时数在13-16学时,近1/5的教师课时数在16学时以上,每周体育课次数超过10次的教师占到40.54%,说明老师的教学任务并不轻,教学任务的繁重致使教师进行自我知识休整、自我提升的时间和机会大大减少。此外,除广州市外,珠三角其他地区特校体育教师获得继续教育资讯的渠道仍然较少,信息不够通畅,许多学校进行继续教育都是学校自己来办,但缺少跟同地区其他特校进行信息互通或资源共享。另外,经费不足也是制约特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希望学校及有关部门多渠道筹措经费,以增加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对于已经参加过的继续教育,仅8.11%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12.16%的教师表示不满意;

4.1.2 目前继续教育仍存在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培训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

4.2.3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最主要的动因是充实更新知识及适应工作需要;

4.2.4 对其想接受的继续教育内容调查显示,最重要的是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类课程和拓宽更新知识类课程;教师们最期望的继续教育形式为各种层次的特殊体育专业研讨会及地区性现场观摩课。

4.1.5 影响或制约其参加继续教育最主要的原因为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繁重,其次为信息封闭,缺少机会以及学校经费有限。

4.2 建议

4.2.1 继续教育有关部门及授课教师在确定继续教育内容时,应根据教师的需求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合理的继续教育内容体系;根据体育教师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继续教育相应的形式及方法。

4.2.2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继续教育部门,通过网络、讲学、交流等多种方式给教师传达继续教育的一些相关信息,包括政策法规的学习;此外通过网络建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开设不同时间段及时间长度,使体育教师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继续教育。

4.2.3 学校应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并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同时继续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教师不同的需求安排考核评价内容,使继续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敏学,都晓娟,林华, 等.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3(1): 118-121.

[2] 吴燕丹,胡力超,吴丽芳,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福建省为例[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9(1): 107-112.

[3] 王 平, 陈 琳.全纳教育视野下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 88-91.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范文第5篇

一、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势在必行

1.国家教育政策对小学教师提出了全科型要求

在近几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抓好贫困地区的教育。而要达到这些要求,都需要完善教师全科型培养模式。2011年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也都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全科型特质。

2.全科型培养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并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能力、真挚的专业情感、多方面的才艺,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全科型培养是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小学的教师配置方面极不平衡。农村及偏远山区受到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教育基础薄弱,学科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年龄偏大,许多地区的教师一个人承担多门课程甚至是全部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培养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全科教师成了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4.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呼唤全科型小学教师

小学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且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综合的、整体的。只有自身具有全面的素质,熟悉多门学科、具有整合多门课程能力的全科型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观察、全方位引导和训练,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艺术素养是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是用形象来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的内在知识水平与外在表现相协调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业务能力、品德、文化知识这些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这就对现代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的正是艺术素养。艺术素养在教师综合素养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具有艺术素养的教师,能够产生更好的教育亲和力,能够更生动、形象地传达各种教育意愿,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

三、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综观当前本科层次及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像首都师范大学那样按照学科分方向培养的,也有像上海师范大学那样大文大理的培养模式,还有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本文探讨的是非艺术专业师范生的艺术教育。

1.艺术类必修课程较少,课时不足

通过对近二十所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非艺术专业师范生的艺术课程较少,课名多为《音乐》《美术》,或《音乐欣赏》《钢琴教程》《美术基础》等,有的院校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只涉及相关讲座或选修课。课时多为一学期,每周2-3节,有的甚至只有16-24课时。教材选用百花齐放,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2.艺术类课外活动较多,但活动中的专业指导较少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不少是和艺术相关的活动,如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校园歌手比赛、朗诵艺术展示会、书画比赛等,可谓“歌舞琴棋书画”,百花齐放。也有不少和艺术相关的学生社团,涉及器乐、舞蹈、书画、合唱、摄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可谓百家争鸣。但无论是艺术活动还是艺术社团,艺术教师参与的专业指导较少,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我表现、艺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有限。

3.参与艺术活动的学生不具普遍性,更多学生是旁观者

在各类艺术活动中,能参与表演和活动的学生只是“艺术精英”,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只能充当观众,这对于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的提升也不能起到根本性推动作用。

四、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艺术教育,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了满足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需求,笔者认为,本科及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师范生的艺术教育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艺术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进行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由于高考压力,中学阶段对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艺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一定要加强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确保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必修课的课时到位、教材到位、教师到位、训练到位,注重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学生艺术理解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另一方面,不断开发富有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如钢琴的秘密、古筝、世界名曲欣赏、书法、摄影、板报设计、广告创意欣赏、陶艺、茶艺、影视赏析、美学基础、教师礼仪等多种课程,建立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艺术通识教育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不断提高艺术素养。

2.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目前,不少师范院校的艺术师资多用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而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多由公共艺术教师承担。教师与院系的联系较少,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该在小学教育专业配备艺术专业教师,一方面进行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对学生各类艺术活动和比赛进行指导。院系也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艺术教师在学生美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文化艺术活动建设

文化艺术活动是大学校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及院系应鼓励和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与组织,使大学生拥有发展艺术兴趣和特长的稳定基地。在社团训练和活动熏陶中,不断提升艺术感知、理解、欣赏、创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