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
PMHP项目的核心工作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聚焦于低年级儿童和尚未根深蒂固的问题,因为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青少年期、成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许多个体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低年级的儿童入手,通过有效的、系统的筛查程序,尽早确定儿童有无问题,并开展积极的、适当的干预,以避免儿童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重化和固化,及早加以解决,在严重问题出现之前做好预防干预工作。[4]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检测与筛查、干预辅导和效果评估三个部分。第一步程序是检测与筛查。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在开展PMHP项目的学校,心理学专家采用儿童情况调查表(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m,简称BIF)、课堂适应量表(the Classroom AdjustmentRating Scale,简称CARS)、健康资本调查(the Health Resources Inventory,简称HRI)等心理学量表或问卷,并结合观察、记录等手段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检测与筛查,把那些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或问题倾向的儿童筛选出来,当然,心理学量表或问卷需要家长和教师配合完成。第二步程序是开展干预辅导。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共同完成。其中,非专业的儿童助理负责直接干预儿童,一般情况下,一名儿童助理负责10~15名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学习困难、课堂行为问题等进行每周1~2次的干预活动。干预形式包括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包括:讲故事、做游戏、做手工、绘画、远足等。第三步程序是效果评估。效果评估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评估的手段主要是相关量表的测量、儿童助理的评估、教师对儿童进步的评价和家长的反映四个方面。[5]
2.PMHP儿童助理招募与培训
PMHP项目由于推广得非常迅速,仅靠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很难完成这么多学校和儿童的心理干预预防工作,因此,PMHP项目招募并培训了大量的、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参与到项目中来。所以,PMHP项目的工作成员主要包括:专业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且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具体的分工是: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主要开展项目的策划、组织、领导等工作,比如,介绍与宣传PMHP项目的理念、对儿童进行心理测试与筛查、制定PMHP工作计划、对非专业人士的招募、训练和督导等。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主要负责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6]关于儿童助理的招募、选择与培训是PMHP项目的重要工作。首先,儿童助理招募的对象与条件。不同的地区招募儿童助理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有大学生、有社区志愿者、甚至以有孩子的妈妈为招募对象。一般而言,PMHP招募选择儿童助理时,不是依据是否有高学历、是否有专业背景,而是依据个人素质、经验是不是适合开展儿童心理行为的干预工作。其假设是儿童助理干预儿童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素质,而不一定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先进的专业训练。在对儿童助理培训时,完全地强调和儿童建立温暖、包容性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假设对所有儿童都适用,无论其是否存在问题。[7]其次,儿童助理的培训与督导。儿童助理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先前也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因此,被招募为PMHP项目的工作人员之后,在正式开展工作前,都需要接受PMHP的培训。培训次数为10次左右,每次约1.5小时。培训的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关系建立、提问技巧、学校适应问题干预技巧与限制、矛盾情绪处理等,培训的形式主要有观看儿童干预的录像、演讲与讨论、模拟干预等。不仅在开展工作前儿童助理需要接受培训,在正式开展儿童干预的过程中,儿童助理也需要定期接受督导,督导也是通过观看录像、讨论等形式开展。
3.PMHP重视干预教师与家长
PMHP不仅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干预,还要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干预,这个工作主要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一是针对学校和教师的干预。主要通过与校长、教师、校医等学校员工进行会谈。PMHP专业人员向学校员工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PMHP项目,让他们了解PMHP的理念、操作流程及相关技巧。同时,PMHP专业人员也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PMHP专业人员会深入课堂听课,观察了解儿童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技巧。也会与教师讨论课堂中儿童的行为表现、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及其应对方法,并给教师提出一些课堂教学与管理策略的建议和在课堂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通过这些措施,给儿童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学校教学氛围与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针对家长的干预。这主要由PMHP专业人员与家长会谈而进行,会谈既有与单个儿童的家长,也有家长团体会谈,即把所有需要干预的儿童家长组成辅导团体,进行会谈。会谈的主题有儿童规则意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与树立权威等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情感、行为发展等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让家长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情感环境和教育方式等,以协助PMHP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对儿童的干预效果。三是开展PMHP专业人员、教师和家长共同会商。教师介绍儿童在学校的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家长介绍儿童在家庭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让家长、教师和PMHP专业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共同商讨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效果良好。
PMHP项目在美国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那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PMHP项目得到哪些启示呢?
1.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
近20年以来,教育部、团中央等教育行政机关、党群组织先后出台了多部文件和系列活动措施,以加强和推进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所有大学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际工作的开展,甚至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总结,都非常重视。相对而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能像大学一样得到重视与落实。事实上,无论是PMHP的专家,还是我国的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应重视早期的检测与预防。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后续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个性的特点和健康质量;二是高年级学生,甚至是个体成年后,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一些迹象,或者与早期的发展密切相关;三是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可以避免个体早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固化,早期干预也容易取得成效。2012年底,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尤其是各基层中小学校,应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对低年级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检测、筛选并有效开展预防干预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低年级开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2.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开展工作
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开展与落实,原因很多,缺乏专业的师资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很多学校的领导都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相关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但是,由于学校的编制等原因,要想按《指导纲要》的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事实上,PMHP项目在美国开展的时候,也没有要求各个学校都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PMHP项目的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等工作人员并不是固定属于哪个学校,而是由PMHP项目总部招募、培训并开展工作的。因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借鉴PMHP项目的部分做法,并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工作开展。具体来说,这种整合是比较现实的:由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牵头并联合各高校、协会等,整合存在于各高校、心理卫生协会等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从各中小学校挑选一批热心于学生工作的班主任、思品教师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队伍。从高校中挑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培训,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心理学专家团队负责整个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对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进行培训,以及每个心理学专家都要分工负责对某一区域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学专家指导之下,负责各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在心理学专家指导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带领之下,到各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开展心理测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这样,对于某一个中小学校而言,可以由一名心理学专家、2~3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5~1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组成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深入。
3.有效调动学校资源引导教师和家长,干预微生态系统因素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点。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城乡经济、文化、教育的差异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家基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些人的子女大都由家中的老人照顾,致使农村出现了这样的三种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了,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辅导少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多了,对孩子的成长的辅导少了;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了,对孩子成长用心辅导的家长少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他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对这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师我孙子的父母不在家,请你多哄着些。”等等。基于这种社会现象,部分农村小学生经常表现出:
1.自卑。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缺乏父爱和母爱,常常有被遗弃的感觉,他们没有了自信,不敢和人交往。
2.嫉妒。有的农村小学生由于强烈渴求得到父母的爱,当他们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自己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进而由羡慕发展到怨恨、甚至嫉妒他人;有的农村小学生则盼望得到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学习条件,而这又不可能实现的,难免心理会失去平衡,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痛苦,更为别人的幸福感到心痛,有时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3.逆反。有的农村小学生缺乏自身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总觉得老师关心别的学生,偏心别的同学,就是不关心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感,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凡事喜欢背道而驰。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辅导效果,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
2.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的形式有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集体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也可以作健康问题的辅导。如果集体辅导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就应该采取个别辅导形式。
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指导者,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应关心每一个学生,其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4.每一个任课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都不可掉以轻心。其实科任教师也可以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通过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把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及时给学生以赞扬,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苦”的,从而融入到学生中,使学生敞开心扉,不但欣然接受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还向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方面发展,达到消除自卑、嫉妒、逆反等不健康的心理作用的目的。
三、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尽管现阶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应该正视困难,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1.专业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师资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没有合格的教师就谈不上课程开发。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教师是陌生的,更谈不上开设课程。对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和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尽快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起来。
2.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态度、观念、为人处世的方法时刻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情关系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引发儿童的心理问题,而农村家长往往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自然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班主任在家访时要努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或进行家校互动宣传,把家庭心理辅导变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后盾。
3.加大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尽快普及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的意义
小学阶段既是人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也是个人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基础时期。在这一时期,小学生要学习和经历大量的东西,许多东西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和经历的,这让他们感觉目不睱接,难以适应。上学、考试、升学、交友、长大、长高等许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事,但对于缺少相应知识、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他们就是在这种考验中渐渐长大的。然而,面对这种考验,他们不一定都能跨越过去,这时就需要父母、教师、社会的帮助和理解。由于家庭教育中不当的教育方式、学校中难以避免的一些弊端以及社会竞争压力、不良的风气等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环境,这就会使小学生的心理适应出现一些偏差,当这种偏差达到一定的程度,超过小学生心理承受的最高限度时,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的发生。
当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测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与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将小学生中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以达到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进行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的目的,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另一方面,也能够服务于全体学生,帮助小学生不断地提高自我认识,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这对于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认为,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和建立心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小学生中筛选出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而没有认识到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查和建立心理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是服务于全体小学生而不是少数小学生,是帮助小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开发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极少数心理障碍的学生,从而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2.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目前,有很多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人员都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大多数是由学校校医、班主任或德育教师担任,专业水平不高,因而不可能较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测查、心理档案内容的选择与心理档案的统计、分析等工作任务。如,一些小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前不能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量工具;施测前没有正确指导语的指导,学生在不理解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回答,甚至有的学生还担心测查结果进入学籍档案,不敢真实的填写;施测后不能正确的解释测试分数的含义就随意下结论,反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3.重视测查而不重视跟踪记录。近年,许多小学也开始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但却忽视了测查后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没有根据心理测查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一些小学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但也只是对测查报告的简单描述分析,缺少对不同类别的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分析,因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不能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一些学校在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为了省事,也只是一次建好以后就无任何跟踪记录了,档案也就成了上级检查工作的摆设。
三、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人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与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体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仅仅是在小学生中筛选出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让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咨询与治疗,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危机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让正常的大多数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这也不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也是全体教师的工作。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都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要适应当前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要,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既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高,(如了解心理健康测查与建档工作的意义、要求和途径,掌握心理数据统计的方法,并能对测量数据进行科学的解释等)还要注重加强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如遵守保密原则,不泄露心理测量结果等以免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修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1-05
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修订是对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完善,《纲要》修订之前您和修订组的专家们对《纲要》的实施作了大量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您对《纲要》实施10年的情况如何评价?
俞国良教授(以下简称俞):通过对十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以及对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福建、浙江等省市的多次调研,经过全国心理健康领域知名专家的咨询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2002年《纲要》的颁布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使大家有章可循。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完全是德育教师等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学生也觉得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是很正常的现象。学校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心理健康工作很重要,校长也重视,家长也认为这项工作功德无量。可以说,2002年《纲要》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由于当时的《纲要》过于宏观,对具体工作的要求不够明确,致使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标准,缺乏依据,一些具体工作缺少落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2002年的《纲要》虽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来做,谁主要负责?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如果责任不明,责任分散,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因此2002年的《纲要》急需完善和补充。大家对教育部及时进行《纲要》的修订工作表示赞成和拥护,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雨”,必将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请您结合这些问题谈谈对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修订的背景和依据,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俞: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纲要》以来,许多地区和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各地普及或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情况,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四化”倾向,即医学化倾向、片面化倾向、形式化倾向和孤立化倾向,以及“四不”现象,即无人做现象、不愿做现象、不会做现象和不真做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这些问题和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与理论为指导,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加以对待;同时也充分说明新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需要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指导性政策文件进行统领,真正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对修订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是十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一致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为基本条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和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这是十年来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培养,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忽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在各种教育政策文件中,反复强调学校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第三,这是新时期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心理健康教育赋予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传统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教、灌输”为主,其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德育,使学校德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第四,这是新时期全面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倡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为:(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德性;(2)对于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可见,修订《纲要》是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更进一步分析,这种紧迫性突出表现在我们正面临的国际国内教育态势方面。
一是国际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保障体系,而且将维护学生健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美国中小学校近年来还设计了心理健康、心理社会问题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其具体做法是开设《健康与幸福》课程。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更重视在实践活动和体验调适中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我国港台中小学校都有专门负责心理辅导的工作部门和专职教师,并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着力加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我们应该跟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表明,我国17岁以下中小学生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近年来,我国已有许多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尽管研究工具、测查内容、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小学生有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在10%~18%,这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的一大隐患。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不仅表现出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而且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
三是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02年《纲要》颁布以来,对广大中小学校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工作,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倾向,以及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不真做等现象,急需新《纲要》在政策上、理论上和具体措施上,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育途径和方法、充实教育内容和模式等方面提供依据、支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记:对《纲要》修订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过程,这一规划设计和具体修订工作分别是按照怎样的原则来进行的?
俞:修订《纲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定位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在新时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时,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发展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设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有助于解决中小学生的“发展性”问题,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的目标和功能。
第二,全面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和社会适应等不同发展领域,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化倾向,把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和理解。
第三,差异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特点。同时,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或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
第四,活动性原则。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内容时,应体现活动性的特点,使其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各种活动之中,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特点和各地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修订过程坚持了以下几条具体的工作原则。
1. 专业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而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强的德育工作。除了保证心理健康概念、术语和内容的准确性外,还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和实施的可行性、实效性,使修订后的《纲要》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2. 针对性。关注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有重要和持续影响作用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对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有重要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重视个别差异和因势利导,强调要提供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3. 现实性。从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出发,以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导向,立足于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坚持与广大师生密切关注的心理健康热点问题相结合,力求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4. 操作性。充分考虑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在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体现实施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记:新《纲要》与前版相比,更加科学规范、更具有前瞻性、更注重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您能谈谈新《纲要》的修订过程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吗?
俞:为了使修订后的《纲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可行,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易于操作的工作目标,我们集中国内心理健康及相关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并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实地组织了八次调查研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具体修订流程如下。
第一步,文献阅读。组织《纲要》修订组全体成员广泛研读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资料;查阅和分析各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文献,建立修订的理论框架。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或实施意见中,均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部分。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地区甚至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健康专兼职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工作职责等专门性的政策文件。
第二步,专家咨询。召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咨询会,广泛听取广大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厘清修订的基本思路。
大家一致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是关键。大多数专家学者倡导从积极心理和自主自助的角度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大家一致认为,修订后的《纲要》要注重科学性、专业性;增强指导性与前瞻性。同时更要保证可行性、操作性,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感到解渴、实际工作中有用有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更大范畴的提高、普及,向更高更专业化的方向去发展。
第三步,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针对性更强的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重点听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和专职教师对《纲要》修订的看法,旨在确定《纲要》修订的内容框架。
第四步,焦点团体访谈。在调查研究和教育咨询后,我们又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六省市分别召开了《纲要》修订座谈会,邀请该地区教育局领导、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校长和专兼职教师参加,采取焦点话题群体访谈的方法,重点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纲要》修订的实践依据。
第五步,分篇修订。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以党和国家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原《纲要》为依据,对原《纲要》的五个部分,修订组的各个成员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修改、论证。其中,每个部分至少有三个修订组成员独立完成,目的是相互印证和补充完善。
第六步,整合和审定。组长对各修订组成员提交的《纲要》修订稿进行初步整理,列出异同点以及具有较大争议的部分,再经反馈、讨论和调整,最终完成初稿修订工作,并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议、把关。
记:与原《纲要》相比,修订后的新《纲要》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请您结合实例介绍一下变化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俞:这里仅结合《纲要》修订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地介绍重点修订和有所创新的内容。
第一,明确以“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心理和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指导思想,立足教育与发展,重在应急预防和危机干预,并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纲要》修订中明确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阐述了“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等四条基本原则,以及“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
第三,《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建议列为专项督导内容,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把这项工作具体落实好。同时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第四,《纲要》修订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和培训的有关事项,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全体教师的编制和培训中,规定了编制要求与培训内容,便于各地科学规范化管理。同时,也专门强调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五,《纲要》修订中明确规定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每两周一课时的最低标准,如果完全由学校来解决,因校本课程数量有限,落实起来确有一定难度,因而再次明确这些课时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从地方课程中统一解决。
第六,《纲要》修订在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和职评系列外,对职称评聘的专业性和标准等具体措施有所规定;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保证专业化、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第七,《纲要》修订中重点对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重新安排和设置了更科学、更规范、更具针对性的分阶段教育内容;对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标准和具体规定。
第八,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对校长、班主任、教研员和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原则,并强调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第九,《纲要》修订中强调学校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进一步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灵活性,提高吸引力。
第十,《纲要》修订中提出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配合社会各部门,如团组织、文明办、街道社区和其他社会团体等,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共同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新《纲要》是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政策文件,您对区域、学校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建议?
俞:作为《纲要》修订的具体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者,为有效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精神和基本要求,提出如下几条实践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培训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二是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如前所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和体验主线,突出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是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例如,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心理剧、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
四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网络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教育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契机夯实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重要的抓手和主渠道是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六是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国际心理健康教育有可能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二是专业化和精细化。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的延伸。
首先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不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青少年司法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提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学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机构,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健康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据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现状下,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有效强化策略。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认识程度不够:现状下,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盲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在两者搞混淆的情况下,便难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未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角度出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从而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1.2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现状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及英语。虽然大部分学校能够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而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品行,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存在很大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时上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难以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条件。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较为薄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这样便很难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策略探讨
2.1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想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强化,有必要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2]。对于教师来说,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出发,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为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希望考到一个好的成绩,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心理问题,教师便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时,需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
2.2合理设置课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相应课程的支持。为此,便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便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中主人翁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同学们知道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吗?”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刘老师对生活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通过上述教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正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去面对。
2.3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现状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教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并在活动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通过观摩、听课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需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2.4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为纠正学生负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可以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师需留心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心理问题,进一步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拥有心理倾诉对象,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证。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课程,挖掘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小学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程永生 朱希梅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骘霞.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3,1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