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事考评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3-0034-02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从旧的人事管理体制中摆脱出来,人事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依旧处于脱节状态。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自主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依旧受到旧体制下工作思路与方法的影响。
1 国有企业组织人事管理问题
1.1 人事管理观念与时代不符
目前,国有企业大多采取的是集团化的运作方式,在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时,跨度太大,各分公司贯彻实施后系统性与连贯性遭到了断裂,这说明企业在人事管理上面要有前瞻性。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在企业的招聘、调配、晋升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但主要是为员工发工资而设置的,没有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服务的前提。
因而,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观念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快速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与企业之间的价值教化,促使人事管理发挥直接的导向作用,将人事管理上升到时代战略目标上来。
1.2 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
国有企业组织拥有国家与社会的大部分资源,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企业对招募研究型的高端性人才十分青睐,长此以往致使企业基础的操作性人才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若高端研究成员对企业的生产不适用,忽略高成本的引进费用,生产力不能及时转化必然导致企业资源的白白浪费。
国有企业组织的人事管理重心应该倾向于企业所需,形成岗位序列、人才梯队、职位选拔上的合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企业研究能力于技能人才流失的现象。
1.3 分配制度不合理
在分配制度上,国有企业还存在着很严重的大锅饭模式,虽然后期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但一直没有新的突破。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企业的业绩无论如何,员工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长此以往员工的积极性会被大大挫减,一味跟风混饭吃。
1.4 人事管理系统的不健全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体系亟待建立,许多人事管理功能还有待开发。人事管理想发挥自己的效能,必须使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相互协调一致,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企业的分离改革会造成企业整体系统的破坏。比如有的国有企业试图通过对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分开培训达到其管理的目的,但最终只是对职能进行了重组,部分的传统职责依旧。
2 国有企业组织人事管理对策研究
2.1 转变观念,完善人才竞争机制
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价值体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国有企业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应该尊重,企业管理者应该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员工的工作态度,增强其归属感。
国有企业的招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避免的现象,为人才招聘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寻找真正适合企业岗位,有能力的企业员工。对于现有的员工要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其工作效率与专业能力,真正适应不断发展中的国有企业的工作。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要以人的理念为根本,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企业人才队伍素质整体全面上升,才能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
2.2 因地制宜,规划人力资源系统
人事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其中人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其管理内容自然是动态的管理形式,这就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主动规划。
企业人事的管理者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规定,同样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因地制宜,换句话说就是因企制企。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不应该一味的照搬照抄,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情不一样,即便是国内,也不应该一刀切,要考虑到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一个地区还要根据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如保定地区的国有企业都是国资企业,但有的属于机械部门、有的属于航天部门、有的则属于兵器装备部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因而,在人事管理上企业都是各自制定各自的管理模式。
2.3 完善分配机制、考核机制
完善公平的分配机制,是要将隐形的收入货币化,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方向,从分配制度上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完善考核机制,就是要减少考核分配中的认为因素。国有企业应当重视考评的地位,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考评,根据考评的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培训、惩罚、调整或是辞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素质与技能,从而完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中考核指标的量化是十分难操作的,企业要依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公司的发展状态,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进行科学判断。
效率为先、兼顾公平是企业积极倡导的分配理念,但企业的考核指标在实行起来时公平只是相对的,效率优先不可能将公平完全弃之一边,要开发多种意见反馈渠道,使每位员工的合理化建议都能够得到反馈。
2.4 建立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现代人事管理系统的支持,现代化的人事管理是未来人事管理的方向与策略,也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就是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取代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企业的领导要尝试用新的眼光看待人事管理工作,将人力资源的政策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中去,循序渐进,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全体员工带来切实的惠利,逐渐摆脱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最终实现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的成功转型。
国有企业现代化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先进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平稳增长,是企业人事改革中的必然选择。
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从而达到物尽其用、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从而为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姜.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致富 向导,2012,(4).
[2] 张军亮.现代国有企业人资管理方式的改革[J].企业发展与规划,2012,
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相较从前已经进步了不少,且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改革,但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目前依旧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及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其问题的影响不容小觑。将问题大致归总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事管理观念落后。福建省目前有二十几所的民办高职院校,但其中大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还实行的是“老一套”,依然以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主要管理方法。但传统的人事管理比较单一、比较静态、且比较陈旧。虽然已经意识到这种传统的人事制度早已不再实用,但很多民办高职院校依然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去彻底改变这些问题。人事管理者通过这种传统方式去管理教职工,完全没有任何激励和引导的能力,渐渐就会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2.人事管理机制死板。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比较繁琐,人事调动的手续也是非常的麻烦。这一现象,在福建省内高职院校也是颇有体现。这样的人事管理制度,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职工的自主权利。这样的管理机制,不仅死板还非常僵化,一切实行的是计划的分配方式,组织上对人事调动也是管得多、管得严,流程也是比较缓慢复杂,导致一些急需的人才无法及时的进入院校,容易出现人才的流失和匮乏。虽然民办高职院校已经有了这个方面的改革,但还远远不够。比如,教职工的招聘、录用、晋升还是存在很长的一个周期,这也依然阻碍着民办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3.人事管理模式陈旧。目前,福建省多所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部门依然采取以院校规章制度为主要的管理核心,纪律摆在首位,奖惩等简单机制作为管理手段的刚性管理模式。这样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得教职工与院校之间产生了距离感,很容易产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态,这样明显的上下级痕迹,使得教职工对院校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这种人事管理模式没有以人为本,管理模式陈旧,没有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导致教职工无法真正发挥他们的才能。4.不健全的考核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系也是不健全的,比较流于形式,没有建立起一套实打实的考核标准。因此,这样不健全的考核方式也做不到完全的公平公正,考核的结果对于教职工来说也没有太大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二、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制度上的差异
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最大的差异是,前者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后者为传统人事管理理念。长期以来,由于人事管理制度的落后,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院校的管理人员对管理的基础学习基本没有。那什么是人事管理呢?是指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为对象,在一定的管理思想和指导理念下,运用组织、协作、监督、调控的手段来形成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以实现一个目标的管理行为总和。其实,人事管理过程非常复杂,而民办高职院校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总是强调事物本身,而忽略了人这个主体。教职工的调动,实际上就是人的调动,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来说,这样做消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极大的束缚了他们的潜能。而公办院校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实行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人本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科学的方式,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的活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物力相结合,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配,保证人力和物力维持在最佳的状态和比例,同时还能对人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进行适合的梳理、引导以及控制,这样能促进教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达到人事相宜的目的,最终实现工作目标。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有计划的对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开发、绩效评估等各种有效措施,让教职工产生工作热情度,提升归属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民办高职院校一直在人事方面不断的改进,但其方式和成效不尽如人意,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依然存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
三、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议
1.转变理念,以人为本。在一定程度上,民办高职院校要想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把握住人事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那就要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就必须要踏出民办院校的人事管理框架,向公办院校学习,结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让上下级关系变成一起为院校创造更好的发展的工作伙伴关系。通过以人为本,自然而然的激发教职工的创造力。2.人才聘用机制创新,合理配置。福建省的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应该选择以留住人才为重点内容。应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才,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因人才流失而导致的不利影响,并进一步留住人才。与此同时,在优化人才选拔机制的过程中,选拔人才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的专业性、学历以及素质等问题,要结合相应的岗位要求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评,并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考核评价体系,作为绩效考核、选拔综合高素质人才的准备。除此之外,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合适的人才安排在与之匹配的岗位上,也是有效防止靠关系进入组织的人员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选拔的质量。3.柔性管理,服务人才。在社会竞争机制当中,该单位所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去实现高职院校各个岗位教职工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院校的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不是一个一定要用极其严格管理方式的地方,管理人员不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教职工的管理。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服务人才的角度出发,采取人本和柔性为主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教职工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提升服务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又积极的工作氛围,增强教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4.实施绩效管理,增加管理力度。在某种程度上,要想完善基层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机制,保证高职院校的人事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落实,就必须要实施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必须要严格依照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来执行这些制度,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教职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以激励教职工更好完成教学相关的工作任务。在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之时,就应该与每一位教职工达成绩效管理共识。考核每一位员工的绩效成果,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这样做,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裙带关系,也能改进教职工的工作业绩,实现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系统化。
四、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想要长远、长久的发展下去,就一定要改革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但所有的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想要一朝一夕就能跳跃式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结合现在社会的环境,紧跟着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然后摸索出一条适合于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改革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才能够让人事管理更为贴近当前社会实际的发展需求,从而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工作活力,来促进院校的发展。需要遵循创新的原则,抓住人事管理的重点,建立有效的绩效激励和考评体系,把握人才,加快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 制度创新 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各个高等院校按照教育发展的要求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强能力、更高素质和更具实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满足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然而,我国高校虽然在人才引进、职称聘任和考核奖惩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完善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不断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制度,为高效管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一、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人事管理观念滞后,缺乏创新
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主要以事为根本,具体到人事管理的行为过程来看,往往偏重于强调事而忽视了人。在管理工作上,由于琐碎的日常事务比较多,人事工作主要是执行上级决策或上级规定的有关制度,人事部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此外,在用人方面,大多是先设定工作职位,其职责确定后再考虑用人。工作人员奖惩或提拔主要以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考量,这样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工作意识,缺乏如何发挥教职工自身作用、发挥其自身潜能的思考,不利于建立适合人才个性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环境。
(二)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考核评价是高效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度和完成质量。但是就目前来看,高校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考核内容单一、流于形式,不能对教职员工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的客观公正评价。此外,目前考核评价还存在以下问题:有的高校在教师考评方式上过于重视学术成果的数量,长期发展下去,使得教师将大量精力转移到了学术研究和课题论述上,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注重师德的考核,师德考核比重小,导致教师忽视了师德的建设;没有充分使用考核的结果,对教职工的奖励不及时,惩罚也不到位,考核结果没能很好地同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进行挂钩,缺乏激励性,绩效管理很难实现,难以调动教师职工的积极性去主动承担工作任务,实现不了考核的真正目的。
(三)用人制度僵化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是在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背景下进行人事管理,其内部人事管理体制缺乏改革力度,改革不彻底,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事实上,高校教职工和学校之间为用人终身制,许多教职工进了单位评了职称后就满于现状,越来越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另外,还存在事业单位职工能进不能出、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职工不能充分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逐渐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在工作上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对提高高校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管理理念创新
创建新型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一是要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将传统以事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注重高校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理调整学校的人力,优化人力资源的整体结构,同时将人的管理作为核心内容,做到用人所长,让每位教职工都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往往以经验管理去进行人事管理工作,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没有能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性的管理制度。因而,创新高效管理制度必须根据人事管理内在的规律,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改善管理手段和方式,促进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水平,并通过对人员聘任、考核、奖惩的科学管理,使人员的配置更加合理,从而建立适合人才发展的用人环境。
(二)用人制度创新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要求,促进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创新用人制度,改变传统的用人终身制,转变为聘用合同制。具体的来说,首先,高校应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各种类型的人才,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积极引进人才,适应高校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其次,在人才的任聘上,必须以“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为前提,即依据高校的需要设立工作岗位,经过公平、公开的竞争,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将最合适的优秀人才安排到对应的岗位上去,然后签订聘用合同,保证教职工和学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教职工的个人利益和学校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教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三)考核制度创新
高校考评体系是否有效关系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年来,由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教职工的考核评价应与现代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并结合现代教学的特点,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教育教学的工作规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考核,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在考核中根据各类教职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建立不同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增强考核评价的透明度,使广大教职工都参与到考核中来,让考核评价更加公平、公开和公正,从而逐步建立一种有利于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适于优秀人才成长的环境。
三、结束语
面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改革,这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应加快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通过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使高校管理结构得到改善,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此外,高校还要创新考核制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只有经过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倩.基于ERP的石化企业财务辅助管理系统的构建[D].电子科技大学,2009.
[2]辛艳红.ERP应用过程中的会计流程重组[D].天津大学,2009.
[3]杨桂梅.论发挥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137-138.
【关键词】:地勘单位;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措施
1 1、前言
人才是保证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源泉,将人力资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就能够很好的为社会、为企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企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同时这还直接影响着战略目标能否科学的实现,换言之,人才资源直接决定了现代企业的竞争能力。分析我国当前的形势,根据现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将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才能够使地勘单位得到长远的发展。
随着不断的进步和创新,近年来,我国地勘单位也不断的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我国的地勘单位由于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获得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不过,通过对我国地勘单位进行分析发现,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于我国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单位体制相对落后、工作人员活力不足、缺乏专业的人才等问题,对于我国地勘单位的快速发展已经造成严重的阻碍和制约。
2、 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地质勘探单位的建设,直到90年代中期,随着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地勘单位长时间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面对充满竞争的市场,必然表现的力不从心,导致了引进困难以及人才的流失,最终出现了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随着事业单位不断深入的制度改革,近年来,在劳动人事管理改革方面,地勘单位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过,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地勘单位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陈旧的人事管理模式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地勘单位的人事管理模式相对而言仍然比较陈旧,管理机制缺乏活力、人事管理手段落后、方式单一,所以,客观上导致了地勘单位的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逐渐涌现出机构臃肿、队伍膨胀的问题。对于管理制度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一直被沿袭下来,根据计划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在人事管理方法方面,不能使用实用的、简洁的、灵活的、科学的、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管理内容上,主要的日常工作为各项保险、工资发放、职工的任免、调配;管理方式方面,仍然采用块块管理的方式,职务设计、职务分析以及人力资源规划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没有被引入,严重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
2.2不足的人力资源培训力度,落后的人员知识结构
在人事管理内容上,轻培训、重使用,开发、培养和使用等核心环节并不能体现出来,属于现代地勘单位人事管理非常明显的特点,同时还属于人事管理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人事工作者将大部分时间进行的具体事务为职称的评审、工资的晋级、业绩的考核、人员的进出等,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引进等工作缺少系统性及科学性的科学规划,特别是不能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到单位发展的战略高度。人才属于资源,在单位管理者心目中,人才就是财富的观念还没有被树立起来。不仅如此,现阶段,很多地勘单位在思想上认为职工就是包袱,不能将其作为无限开发的宝贵资源。针对这样的情况,造成了没有足够的力度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严重时仅仅使用而不进行培训开发。所以,没提供机会给职工接受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所以就出现了职工素质相对降低、技能低下、知识老化等现象。除此之外,不能有效的调动职工的学习热情、过程形式化、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同样导致了职工知识结构落后以及技能无法有效提升。
2.3模糊的绩效考评,过于形式化的考核过程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的问题就是绩效考评。为人才选拔、职称评定以及工资分配等工资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不仅如此,还发挥了很强的激励作用,充分的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由此完成对职工较为准确、公正、客观的绩效考评目的。不过,根据调查,对于目前的绩效考评,大约一半的职工都表示不满。追本溯源,基本都是由于地勘单位绩效考评体系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员考评标准不存在区别,仅仅是概括的用“绩、勤、能、德”进行衡量,不具备具体量化的评价指标,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很难把握其公允性;第二,对各岗位没有标准的科学归类和职位分析;第三,绩效考评的结果与职工奖惩、职位变动以及工资分配等不能直接挂钩,所以导致了绩效考评过于形式化。
关键词 高校 人事管理 制度 对策
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直是我国高校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怎样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前进,从而更加深入的推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完善高校人事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彻底的实施全员聘任制,然而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不断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本文对其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以期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意义。
1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某些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强,没有为经济建设服务理念和能力。我国高校师资建设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科带头人总体数量与质量不高,缺乏高层技术人才,如 “大师级”学科带头人等,没有高水平的立项、成果及奖励。一些高校在教师年龄结构上出现严重的中间断档现象,这些都为高校的长期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严重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第二,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一些高校的管理领导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能力,管理干部队伍缺乏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出现了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建设上的严重不符,严重制约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有关激励机制部分虽已建立,但是尚不完善,传统的学历和职称仍占评估的主要部分。现在的很多考核体制趋于形式化,很多考核都是对初次考评纪委重视,没有严格遵照按劳分配原则,将学历和职称在劳动分配比重过大,缺乏健全岗位竞争机制严重制约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第四,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缺乏个性化的改革。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的主体是高校,在改革过程中缺少高校自利,这就造成了人事制度改革时缺少个性化,高校存在着根据领导建议或者模仿主管部门推荐方案来进行改革,这些内容不一定是最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对于不同等级和规模的高校应设计符合其发展的人事制度,在工资待遇、绩效评估等方面应根据学校的具体规模和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方案。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缺乏个性化的现象,严重制约高校教育事业发展。
2 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对策
2.1 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应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制约高校建设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高端人才的缺乏,很多高校存在着所在地区缺乏竞争力,社会发展经济水平不高,这些高校不论在科学研究方面或是课程教学方面都不具备发达地区引进高端人才的条件,为高校加快发展速度,引进高端人才带来困难,因此,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应改善人才引进制度。首先,对高端人才引进待遇应适当予以提高,这些待遇应包含住房、安家费和科研启动基金等,优越的待遇条件能较为容易引进高端人才。其次,应用灵活多变的人才引进方式,比如,可通过客座教授和短期聘用等形式引进急需的专项高端人才。最后,通过访问学者、短期培训等形式极力鼓励本校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自身师资的科研教学能力。
2.2 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应创建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以及积极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指的是某一组织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以价值为核心表现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这种文化包含了组织的独特价值观念、管理理念、群体思想及行为规范等。组织文化中有别于其他同类组织的独特特征也是组织人员一致遵守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健康良好的组织文化对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的高而言,成熟的组织文化体现的是高校自身独特历史、人文文化及教育思想,是高校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非物质遗产。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认识到组织文化对高校教学及科研活动发展的推进作用,根据学校自身实际的特点,创造出有别于其他的独特的组织文化,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宣传活动,将整个健康、积极、先进的组织文化氛围感染至校园的各个环节,使其取代原有的落后的校园组织文化。
2.3 完善高校认识管理制度应改良激励机制,绩效评估需科学客观。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其中的激励原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推动高校人事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激励机制不能遵从平均主义,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能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还能积极的促进高校的发展。绩效考核制度一直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发展的难题,也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重要环节。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采用了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聘任制已经成为了高校用人机制的主体。高校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实施、能够有效运行的绩效考核评估体制。只有应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才能将高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达到责权利相统一的水平。高校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应根据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不同的服务岗位来指定不同的评估标准,将体系的指定重点放在教学和科研的一线教师身上,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的方式,有效实施绩效评估制度。
终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对我国高校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制度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培养新的人事制度理念,同时创新人事制度管理机制,从而有效的提升和发展高校教学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改革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减永军、张宏.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一流高校人事管理干部队伍.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3]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