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股权激励 激励模式
一、股权激励的理论梳理
(一)股权激励的概念
关于股权激励的概念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国,2005年1月5日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二条"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上市公司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适用本办法的规定",以及2006年12月6日由国资委并实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股权激励,主要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的中长期激励"。对股权激励作了法律上的界定。
(二) 股权激励的性质
现代企业管理层人员的薪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工资、奖金和股权收益。工资主要是依据经理人的资历条件和本公司的经营效益而预先确定。奖金主要是依据财务指标的方式确定。工资和奖金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与公司的长期价值关系不明显,因此属于短期激励方式。短期激励方式的不足在于经理人有可能为了短期的财务指标而牺牲公司的长期利益。
从股东投资角度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公司长期价值的增加和和公司长远目标的实现。为了使经理人立足于股东的长期利益而组织经营管理,需要使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追求尽可能趋于一致。对此,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可以使经理人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股权激励对防止经理的短期行为,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
(三)股权激励制度的价值
股权激励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经营者获得激励的重要措施。其初衷是通过这样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来协调不拥有股权的经营者对股东利益的背离,通过设计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实现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捆绑,实现经营者与股东利益一致的制度安排。股权激励制度的价值在于两个方面,分别为防御性的价值与提升性的价值。
防御性的价值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经营者的短期经营行为,以及防范"内部人控制"等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1]弱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同时降低股东的监督成本。[2]有效地减少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目标。[3]提升性的价值在于,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利润分享、风险承担,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服务。现代企业理论和国外实践证明股权激励对于激励高管人员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整合公司人力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1]
二、我国股权激励的立法及实施现状
(一)我国股权激励的立法现状
为配合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权激励创新改革的顺利进行,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对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进行了较大修订,使股权激励的法制化进程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2005年12月31日由证会公布的《实施办法》明确了股权激励的定义,股权激励的实施程序、股权激励的方式等等事项,使我国的股权激励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2006年1月27日由国资委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以及2006年12月6日并实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有关股权激励的相关事宜。随后中国证监会与2008年3月16日、3月17日、9月16日就股权激励有关事项连发三张绿卡,即《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2号》和《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3号》,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引导和实务操作规范。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状况
1、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进展情况
WIND统计显示,自2005年7月1日金发科技A股市场第一个股权激励预案以来,近5年间沪深两市总共推出170个股权激励预案,推出预案的公司总数占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数比例不到10%。而且这些预案中约有三分之一最终获得实施,合计54家。
据统计,截至8月4日,今年A股上市公司中总共有138家公司涉及股权激励,其中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有55家, 10家上市公司停止实施股权激励,1家延期实施,有72家公司股权激励草案,其中有4家已经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涉及到的激励股票数量为86952.3万股。
2、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模式选择
据统计,截止8月4日今年已股权激励草案的72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47家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模式,有25家采用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模式。其中,授予股票期权是最主要的激励方式。
3、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
在股票来源方面,实施向激励对象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占绝大多数,公司提取激励基金购入流动A股和实施股东转让股权的上市公司相对比例较少。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
(一)股权激励上线的冲突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并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其回购总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而根据《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对于回购超过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的情况只能通过其他渠道予于处理,无疑增加公司的激励成本和不确定性。
(二)回购股份转让时间法律规定的矛盾
《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并奖励给公司职工的,所收购的股份应在1年内转让给职工。而实践中激励对象要经过储备期和等待期并达到当期归属条件或达到补充归属条件后才能获授激励股票,时间长达3年之久。这样公司的库存股的保留时间与公司法的规定相违背。
(三)缺乏对其它种类的股权激励方法的具体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股权激励法律规范规定的主要激励模式只有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缺乏针对其它模式的法律规范。品种单一、缺乏灵活性、客观上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行为造成障碍,不利于股权激励法律规范的实现,因此如何尽快使其他股权激励模式进入法律就是立法者所不得不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因此,通过股权激励制度的法制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股权激励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必将对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以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婷婷.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法律制度研究[D].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No.1 远达环保
推荐理由:环保行业景气度高,未来想像空间大
投资逻辑:远达环保是国电投集团旗下唯一的环保上市公司,借助控股股东优势,公司特许经营业务有望长期稳健增长;同时公司布局的废水、危废、监测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目前公司处于传统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和公司业务转型的完成,想象空间大。
No.2华闻传媒
推荐理由:股权结构调整到位后重新估值
投资逻辑:华闻传媒近期完成了最终实际控制人之一的变更,且控股股东拟增持华闻传媒股份数量不少于1000万股。公司汇集了CRI的核心优质资产。一方面其传统媒体业务及其他相关资产经营较为稳健,为公司整体经营提供了较强的业绩支撑,同时公司凭借旗下牌照优势所发展的“小屏+大屏”付费业务具有较强的发展空间,具有较为持续稳定的业绩增量。随着股权结构调整到位后,持续看好公司后续的发展,公司将迎来重新估值。
No.3国统股份
推荐理由:接连中标PPP项目,国企混改空间
投资逻辑:国统股份作为PCCP行业龙头之一,公司新签管材订单大幅增长,目前在手订单充足,2016年已签多个PPP项目,未来业绩拐点可期。同时,公司具有央企背景(大股东是新疆天山建材集团,持有30%股权,央企中材集团持有天山建材集团51%股权),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中材集团拟无偿并入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后续国企改革资源整合值得期待。
No.4南天信息
推荐理由:充分竞争行业,国企混改空间
投资逻辑:南天信息是国内银行业十大解决方案商之一,拥有多个世界领先的应用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属于云南地方核心国企。公司在2016年进行了覆盖面极广的股权激励,长期看好公司激励改善和国企混改。同时,华商系基金抱团在2016年三季度对南天信息进行了大手笔的增持,截至三季度期末其合计持股比例达到4.93%,逼近举牌线。
No.5民生银行
推荐理由:充分预期后估值修复
投资逻辑:民生银行收入稳健,且资产质量较好,公司当前业绩处于底部区间,公司规模稳步扩张且资产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质量短期趋稳,以及未来凤凰计划的铺开和大事业部制改革的推进值得期待,充分预期后估值将修复。同时公司近日收到泛海系举牌,表示未来将视市场情况进一步增持,此举也体现了泛海系对于公司价值的认可以及公司前景的看好。
No.6中国平安
推荐理由:价值重估
投资逻辑:中国平安是国内金融牌照最齐全、业务范围最广泛、控股关系最紧密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公司当前互联网金融成效显著,各项金融业务协同良好,且保险业务持续优化,保费增速和投资能力表现稳健。随着市场对平安综合金融+互联网业务的不断认可,公司未来将迎来价值重估。
No.7同方股份
推荐理由:战略重组,成长龙头
投资逻辑:同方股份是由清华大学出资成立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以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为两翼,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科技实业孵化器。随着“清华系”资产的持续整合,公司还将不断战略重组,未来有望成为市场真正的成长性龙头企业。
No.8隆平高科
推荐理由:农业龙头
投资逻辑:隆平高科作为国内种业龙头,当前内生、外延等多方面即将呈现强劲快速发展势头,公司品种目前已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供未来3-5年推广的后续品种储备丰富。且公司研发实力雄厚,自中信集团入股后,公司外延并购加码发展步伐,随着新品种的不断放量,公司目前估值处于极低水平。
No.9宁波中百
推荐理由:事件驱动,价值增长
投资逻辑:公司主营业务为商业百货的批发和零售,公司在宁波拥有多个百货大楼,经营稳定,现金流充沛,受徐翔事件的影响,公司第一大和第二大股东股份被司法冻结,随着上述事件的日趋明朗,目前不到50亿的市值,公司的价值将不断被市场发掘。
No.10一心堂
创立迄今,源磊经历了7年的风雨。7年时间,源磊从当初的7个人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人,从开始的0资产到现在的4亿元,如此大幅度的跨越实为业界少见。对此,源磊科技销售副总经理颜磊给出成功的秘诀是——坚持!
坚持——专注白光,坚持质量与创新
2006年源磊科技成立之初只有7人,当初的创始人之一颜磊的梦想是“坚持能活下来”。 没有政府背景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历经了无数风雨也没倒下,一清二白的源磊科技是凭借什么做到现在,甚至受到上市公司福日电子的亲睐?这都是“坚持”的结果。
源磊科技坚持的事情是什么?第一,源磊只做白光,只做照明用的白光,只做照明用有要求的白光;第二,源磊坚持选最好的供应商,用最好的原材料,做出高品质的器件。
“源磊科技的供应链一直很单一,晶电芯片,一诠支架,日本信越胶水,美国道康宁硅胶,日本丰田合成荧光粉。”用颜磊的话来说,“什么是性价比,性能是摆在最前面的。我们坚信好原料才能做出好产品,也许我的产品可能比别人稍微贵一些,但是至少客户买我的产品是把心放在肚子里。”目前源磊科技低光衰技术已居行业前列,部分产品已突破18000小时零光衰,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中高端白光LED封装企业,源磊科技一直坚持质量与创新,视质量是公司价值与尊严的起点,创新为公司发展的源泉。在过去,源磊主要着重实用性专利,包括产品的质量、工艺等方面。近两年,重心逐渐转到了专利产品上,涵盖新型封装材料、新的封装形式集成封装以及360度发光的灯丝等产品。目前源磊科技创新采用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期许抓住LED行业的各种机会,实施稳步发展。
坚持——加大整合力度,顺应并购潮流
如今LED行业整合力度逐渐加大,非上市的封装企业寻求资本庇护也成为一种潮流。借由整体形势大好的局面,源磊也于今年顺应潮流成功并入福日电子。2014年10月25日福日电子公告,公司通过受让部份股权并增资的方式,以总价11985万元获得深圳源磊科技51%股权。
根据福日电子公开的审计报告,源磊科技2011年营收8035.65万元,净利润72.13万元;2012年营收8983.18万元,同比增长11.79%,净利润81.16万元,同比增长12.52%。而2012年,LED照明市场大环境不及预期,LED封装行业竞争加剧,不少同行业绩净利润双双下滑,但源磊科技依旧在这样的势头下保持了增长的态势。
2 0 1 3 年, 源磊科技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营收17171.47万元,同比增长91.15%,净利润840.99万元,同比增长936.21%。
而今年,源磊科技的发展又实现了高跨越。2014年1-6月营收10479.17万元,净利润1430.22万元,超过2013年全年净利润。
此外,源磊科技还承诺表示,2014年、2015年、2016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分别不低于2900万元、3400万元和4000万元。如果承诺成为现实,那也就意味着源磊科技2014年净利润将比2013年增长244.83%。
关键词: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创新;激励
1 企业薪酬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一)当今企业薪酬管理现状
21世纪以来,人才竞争异常激烈,我国企业在人才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人才外流相当严重。跨国公司的进入,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优厚的待遇,网罗优秀人才,使中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挑战。虽然我国有些企业已认识到薪酬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激励制度和薪酬设计上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吃“大锅饭”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转轨[1]。但是企业的内部分配机制还缺乏一套科学完备的薪酬管理制度,缺乏令现代薪酬管理理念得以运行的方法、技术和人才,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进行。因此企业的分配迫切需要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平均主义严重
第一,我国企业中,员工的业绩与收入不相称。在我国企业中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高级管理人员不敢拿自己应得的收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的影响,不少高级管理人员自己拿低报酬,以换取上下各方面的平衡及与政策相符合,极大地打消了工作的积极性。第二,企业员工之间薪酬水平平均。企业内部关键的技术、管理岗位人员的工资水平相与普通岗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差距不大,工龄和资历占重要地位,与受教育程度、是否企业关键核心岗位关系不大。这种分配方式使“按劳分配”成为表面形式,员工的薪酬倾向于平均化。
2、激励方式单一
如果对员工长期激励不足,没有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很难使员工为企业长期发展和长远利益着想。从目前状况看,薪酬激励方式主要是工资和奖金,对资本要素、劳动要素、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使用较少,特别是对劳动要素、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重视程度不够。
(三)绩效管理误区
1、思想上认识不足
当今随着人在企业中的地位的不断上升,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关键,而绩效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仅仅凭着人力资源部制定一个“完善”的考核指标就万事大吉。公司要提高绩效需要将经营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为公司建立一个提高绩效的共享的制度平台,公司各部门应在绩效制度的平台上做好部门员工的绩效管理。
2、绩效体系不健全
绩效管理是一个长久性的问题,但对许多管理者来说还只是停留在概念的阶段,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给企业绩效再生的推进造成了很大障碍,使绩效管理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另外,管理者的责任心是决定绩效管理执行的重要因素。许多管理者不能把绩效考核当作检验员工工作成绩的有效工具,一味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届时考核的“含金量”就只剩下水分而已,员工对考核结果是不满意的[2]。
2 建立薪酬与绩效管理协同体系
(一)打破绝对平均主义
公平是实现薪酬达到满足与激励目的的重要成分之一,对于通过努力来获得薪酬的员工来说,必须让他们相信付出将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否则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大打折扣。但是并不是说在同一企业工作的员工工资是完全相等的。
薪酬的公平性可以分为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是指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得薪酬应正比于各自的贡献,只要比值一致,便是公平。在薪酬激励中,要敢于张扬人才优势,要重点突出“人才优势是员工薪酬的分水岭”。在企业内部,使薪酬分配合理拉开差距,必须做好企业内部的岗位评价和岗位分析。分析岗位工作的复杂性、难易程度、所需承担的责任大小以及所需要工作能力、态度等方面来对岗位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薪酬对内公平的关键所在。
对外公平,实际是企业所提供的薪酬具有竞争力,是指企业本身的薪酬水平与市场薪酬水平比较,使企业的薪酬水平与本地区同行业相似规模的企业比较,以及本地区同行业的市场平均薪酬水平,以确保企业的薪资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能吸引并留住所需要的核心员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完善创新薪酬管理制度
在现代市场中,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性质,同一企业内部又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工作岗位,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应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实行灵活多样的工资支付形式,如实行资本要素、劳动要素、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适当的实行年薪制、以及职务货币化消费制度等激励方式
(三)实现激励方式多样化
劳动、资本、技术是生产要素,经营管理也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产生经营效益。因此,要进一步搞活企业,充分调动经营者、科技人员、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经营者、职工持股和技术入股等形式,实现分配形式多样化。
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建立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应当积极实行。实行股权激励的企业可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组建企业薪酬委员会,由薪酬委员会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禁止经营者自己决定自己的收入分配。试行股权激励,要注意处理好上市公司和存续企业之间的关系,合理调节两部分企业,特别是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正确认识绩效管理
要想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就要从思想重视绩效管理,正确认识绩效管理的理念,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员工心中。首先,转变观念要从企业高层做起,要唤起企业高层对绩效管理的重视作用,贯穿始终,直到绩效管理完全实施后;其次,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要摆正各部门、尤其是人力资源部的位置。最后,需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一次观念再造,让每一个部门和员工都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赋予每个员工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使员工明确绩效管理的作用,从而主动配合企业做好绩效管理工作。
(五)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
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就是建立绩效管理的流程,从管理流程式的角度加以解决。使绩效考核融入到管理流程之中,成为检验管理者管理效果和评价员工工作成绩的有效工具。通常,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具备几个流程:设定绩效目标,持续不断的沟通、收集绩效资料、表成文档记录、绩效考核、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和提高[3]。这几个流程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到绩效管理的诊断结束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良性循环。目标有了,过程式的沟通和业绩辅导有了,绩效记录有了,再做员工的绩效考核就容易得多。
参考文献
[1]赖志花等:关于激励―薪酬体系的探讨,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
[2]霍楚红: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第4期,第14-21页.
[3]马丽南:试论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科技资讯,2007年第4期.
毋庸置疑,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并通过大气污染、渗透等方式,蔓延影响到饮用水水源,直接影响了饮用水源水质,威胁全体国民的饮水安全。我国面临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严重的双重挑战,迫使政府频出重拳。2014年两会后,环保部编制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最快将于5、6月份上报,提出至2017年前消灭劣V类水目标,比原定目标提前3年,核心是关注工业废水处理。
据业内测算,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投入2万亿元。“对比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资的1.7万亿元,水污染治理投入的资金更多,而这也将给水污染治理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对再生水、膜技术和工业废水治理的上市公司带来积极影响和更深的社会责任。对外投资加速,多地开花,碧水源未雨绸缪的布局合理将受益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碧水源财务总监何愿平表示。
混合经营的机遇窗口
碧水源在2010年4月的IPO一举募集资金24.4亿元,超募高达18.7亿元,这也使得其拥有了强大的资金实力推进行业内的整合。特别是在去年以来,碧水源在北京、云南、江苏、内蒙古、湖北、湖南、新疆、山东等已有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布局,2013年投资设立广东海源环保、山西太钢碧水源、青岛水务碧水源、吉林碧水源等公司,成功进入华南、山西、青岛、吉林水务市场,通过增资北京京建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武汉三镇控股公司,延续独特的混合所有制“碧水源”模式,推动公司膜技术进入了新的区域水务市场,大大增加了碧水源的市场份额,为其未来的快速扩张埋下伏笔。
随着“混合所有制”一词的大热,继中石化率先打响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炮之后,近期中海油、中冶、中石油、宝钢集团、中航科工集团、中国海运集团、大唐集团等多家央企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体制的魅力,是政府在资金紧缺的情形下,探索市场化经营的有效形式,目的在于,吸引民间资本释放出更多活力。公私合营混合所有制管理模式的融资性、高效性和低风险性特征,决定了广泛地适用于诸如城市污水处理等提供非纯公共物品或服务管理模式有多种形式,需要根据污水处理厂的不同形态来选择不同的管理形式,多种积极措施的混合使用,会给中国污水处理带来更多积极的转变。”何愿平非常看好这一改革趋势,并表示早在三年前碧水源就已经开启了混合经营,为公司拓展市场带来了无限活力,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和云南水务的合作。
2011年5月13日,碧水源在北京与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书,设立云南水务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公司以货币出资6亿元,占新公司49%的股权。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股权等非货币出资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审计、评估机构依法对其合作资产进行审计、评估后,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资产的净资产值为6.27亿元,评估值金额为6.91亿元,占新设公司51%的股权。两年之后,2013年5月8日碧水源以7243.61万元出售其参股公司云南水务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4.9%的股权,受让方为云南水务的29名员工。
在何愿平看来,将上市公司常见的股权激励方式惠及到云南水务管理层及骨干员工,不仅有利于调动云南水务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符合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而且也确保了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一种公司运营机制新的尝试,对其他合资公司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何愿平兴奋地表示,“同时,项目的实施特别是通过合资公司介入水务运营行业来提升规模效应,使募集资金尽快产生效益,混合经营的股权激励,让新的团队学会了敢于承担,遇到的所有困难不是逃避,而是能够积极克服,短短三年内云南水务就由负债经营,创造出80亿元的产值。公司将利用国家重塑生态环境的机遇,在发展好自身业务的同时,将继续以‘碧水源’混合所有制的PPP模式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与领域,实现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与综合实力同步增强,保持公司持续高速发展的能力。”
在云南水务成功案例的鼓舞下,何愿平期待着碧水源能在这一领域寻求更大的突破,“2014年,公司将根据国家政策调整,进一步完善混合所有制,进军国内更多的地区与领域,提升公司在水处理领域的市场规模与份额,公司将利用上市后具有的资金优势,推动多种业务模式的市场开拓工作,包括与地方政府建立合资企业来承担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与扩容工作,同时开展项目的混合经营、融资租赁、水务基金等多种新业务模式,以扩大公司膜技术与产品应用市场,为今后大规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国内外物色合适对象,以投资或并购手段来整合行业资源,推动下属有条件的合资企业在海内外上市,进一步增强碧水源环保集群的整体实力。”
技术突破是关键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流于表面投资形式的国内污水处理行业在轰轰烈烈之中走了一条弯路。2002~2012年是中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高速期,截至2013年,我国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共3501座,然而由于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过低,大量经过一级A标准或一级B标准处理的还是不折不扣的污水,这种水质排放到几无自净能力的环境中,导致水体不但没有得到修复,反而“越治越脏”。
而污水处理的本意在于,城市污水处理后的水经过再次循环利用,应明显减少水体中的污水排放量。有统计显示,国际先进水平水循环利用次数可达到9次,中国目前仅有1.3次左右,污水再生利用率只有5%左右,跟国际水平相比相差悬殊。
“中国水污染虽然经过多年治理,但问题依然非常严峻,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高居不下,远远超过了目前的环境容量。这固然与水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比例偏低、法规与标准体系尚待完善、财政补贴的不到位,监管不力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污水治理理念和思路的不清晰造成的。”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表示。
而同样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日本,如今的水污染防治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基于借鉴日本先进经验的理念,2011年7月6日,碧水源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江苏碧水源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合资,其中碧水源以超募资金出资2215.2万元,持有新公司39%股权;三菱丽阳出资2896.8万元,持有新公司51%股权;碧水源控股子公司碧水源环境科技公司出资568万元,持有新公司10%股权。新的合资公司产品将主要销售给碧水源和三菱丽阳,以及国内对国外品牌有特殊需求的高端用户、工业污水领域用户。
当然,有着丰富资本运作经验的何愿平始终强调自主研发的重要性,“治理水污染的重任要求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潜能,早在2008年美国GE公司就来寻求合作,这个合作项目谈判将近一年的时间,最终我们放弃,而这种放弃是值得的,因为指望他人来解决只能是画饼充饥,即便是通过合作拿到的技术也是别国淘汰的技术,自力更生这个理念不仅在过去,在今天的中国同样适用。”
实施污水再生利用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其核心还是技术的突破。污水深度和超深度处理技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因素。全球范围来说,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工艺,已经成为解决污水深度处理的金钥匙。“但是因为中国的水污染情况更为复杂,污染现状更加严峻,国际上以膜为核心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来到中国就存在水土不服,同时价格成本过高,也让人望而却步。只有国人完全掌握了膜核心技术,才是掌握了中国未来污水处理的主动权。”在不断的选择中,海归创业家文剑平对碧水源治水技术的核心定位愈加清晰。
膜生物反应器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它可以一步到位地将污水处理成高品质再生水,同时解决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带来了污水处理技术的一场革命。过去我国MBR技术用膜基本依赖进口,但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该领域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国内企业已具有与国外膜厂家抗衡的实力;用于给水及污水资源化的超滤膜领域,国内已有几家公司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并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通过碧水源的独特市场模式,推动膜技术成为我国解决水污染、水资源短缺、饮水不安全问题的核心技术,并在我国多个地区与行业的全面和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北京地区、环太湖地区、环滇池地区、海河流域、南水北调、华南经济发达地区及西部缺水地区等我国水环境敏感地区的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与新建扩容改造、污水资源化工程中成为了骨干力量,2013年,碧水源在稳定超/微滤膜生产的基础上,已建成年产100万平方米的低压反渗透DF膜,成为世界少数拥有全系列膜的公司之一,全面参与多领域的水处理工程与产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