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国家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于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起到了双赢的效果。2001年以来,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实践探索。国家于2008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2010年6月,国家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列入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核心环节,其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调研基本情况
2013年12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调查研究,主要的调研对象是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村官选聘工作负责同志。根据大学生村官政策在高校层面所涉及的基本面,课题组重点从高校的政策认识、工作评价、执行状况、政策配套、项目比较和满意度测评等6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组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5份,回收有效率96.8%,在155个高校样本中,涵盖了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等类型,在地域分布上,从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东等11个省份抽选了8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52.3%;从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湖北等6个省份抽选了4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6.5%;从西部地区的四川、广西、等8个省份抽选了33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1.3%。(见表1)
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
60%的受访高校开设有农业相关、或者基层管理服务相关专业。89.7%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十
表1 样本高校抽样情况
地区 抽样个数 比例(%) 省份 抽样个数 比例(%)
东部 81 52.3 北京 20 12.9
辽宁 7 4.5
福建 4 2.6
浙江 3 2.6
山东 10 1.9
河北 8 9.7
广东 3 6.5
江苏 9 5.2
上海 10 3.2
天津 4 1.9
海南 3 5.8
中部 41 26.5 山西 15 1.9
吉林 5 6.5
江西 4 2.6
河南 4 2.6
黑龙江 8 2.6
湖北 5 2.6
西部 33 21.3 重庆 4 4.5
广西 3 3.2
陕西 4 1.9
甘肃 7 1.9
四川 5 5.2
内蒙古 3 1.9
新疆 3 2.6
云南 4 3.2
分重视或比较重视。78.1%的高校对国家和各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认识程度高;在对政策了解程度较低的二次调查中,受访者希望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省市层面和任职单位层面政策的解读。
2.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认为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比较好(42.6%)或者一般(40%);认为现行政策“非常吸引人,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的仅有13.5%。高校认为,大学生关注“大学生村官”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到基层锻炼自我”(72.9%)、“考研、考公务员等相关优惠政策”(66.5%)和“工作不好找”(45.2%),说明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引导和激励作用不突出。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农村任村官,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压力”及“任职期满后的优惠政策”。大学生村官选聘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学生选择“家乡所在地”(63.2%)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偏远地区存在“选人难、留人难”的现象。
3.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
在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面临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自身定位不明确”,占61.9%,说明高校判断大学生对于村官角色认同感偏弱。“后续发展乏力”,排在第二位,占60.6%;“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排在第三位,占56.8%。这表明经过几年的政策实践,大学生在选择应聘村官的过程中趋于理性,更加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角色定位及村官职业的后期发展方向,并对于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障机制政策评价不高。超过半数的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该在工作考核、工资待遇、法律保障、社会宣传、培养培训、监督落实等方面尽快完善实施。
4.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受访高校中,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数量多在50人以下,仅13所高校每年村官人数超过100人。目前而言,60.6%的高校仅承担1个~2个省份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同时承担7个以上省份村官选聘工作的仅为11.6%,且集中在“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校。接近半数高校大学生村官的报名比例占毕业生人数的5%以下,仅有9所高校报名比例能够超过20%。81.9%的高校认为,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要高于同届整体水平。
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是“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56.1%)、“政策吸引力有限”(49.7%)、“学生参与热情不高”(49.7%)。78.7%的高校认为,大学生不愿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的保障力度不够,村官的再次就业存在问题”;41.9%的高校认为“选聘时间太晚,错过了就业黄金期”。(见图1)
图1: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
在政策配套方面,21.9%的高校制定了本校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工作制度;在后续跟踪与服务方面,有43.9%的高校落实较好,主要涉及“村官间的交流”“培训讲座”等方面。
5.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其他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
调查显示,除大学生村官项目外,在基层就业项目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高校最多,约为27%;三支一扶项目位列第二,约为24%;各省市的选调生项目位列第三,约为19%。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中,高校认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是选调生项目,其次是大学生村官项目,第三位的是西部计划项目,最后是社区工作者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特岗计划”项目。这表明,同是基层就业项目,具备稳定就业机遇和后续发展渠道且拥有“国家干部”身份的选调生项目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家政策宣传和配套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政策成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6.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非常满意的仅占1.9%,多数高校选择比较满意(62.6%)和一般(27.1%)。这一情况与在岗大学生群体对工作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基本吻合。在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建议上,41%的高校认为,应加强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训;30%的高校认为,应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0%的高校认为,文字写作能力在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对策与建议
1.因地制宜是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报名比例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关注、选择村官是因为就业困难。调查同时显示,多数高校只承担1省~2省的村官选拔工作,且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家乡所在地、或者高校所在地从事村官工作。因而,各高校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宣讲和就业引导,与各市、县、乡等服务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有效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共同选拔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官办建立协同培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2.高校的配套政策和跟踪服务亟待加强,应建立健全培训和引导制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在各级各类高校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顺利开展,村官素质高于同届毕业生整体水平。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未形成自身的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对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上,高校的主动性不高,且多局限在村官交流和培训讲座方面,不能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等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提供足够的保障,没有形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局面。针对多数大学生直接从校园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知之甚少的状况,建议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做好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工作。应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培养;三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尽快实现心态和角色适应。建议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将培训教育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计入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档案,作为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兑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3.选聘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调查中,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目前本校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工作状况一般,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选项。应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强化工作纪律,实现规范管理。应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努力工作,敬业奉献。在生活和工作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消除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产生的消极情绪;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表彰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
4.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有疑虑,需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对村官选聘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且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业务熟练。高校期望,能够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二、三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存有疑虑,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着自身定位不明确、保障不健全、发展后续乏力等问题,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需要在岗位定性、工资待遇、后续发展等政策优惠上加快落实并实施。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专业的不对口、政策的不完善、选聘节点的不适宜等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政策的保障力度、村官的再就业问题、选聘时间的调整成为高校十分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建立完善大学生选聘的保障制度可以从财政投入支持、引导创业激情、提升政治地位、优惠政策兑现四方面着手。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参照事业单位有关规定,参照公务员标准,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空间和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体现自我价值;各省组织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于部分政治素质高、工作业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
5.探讨“定向大学生村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逐步拓宽,呈现多元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能否通过政策扶植和完善实现其预期目标和工作初衷,成为高校关心的问题。高校就业负责同志认为,就受欢迎程度而言,相较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凭借其政策优势、待遇优势和就业身份的优势,得到了更多毕业生的青睐。为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可考虑在广大偏远农村招收定向村官,通过高考加分政策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者,并针对定向大学生村官开设专门课程,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的根本矛盾,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改。
一、多读
1)抓住课文中的精彩部分加强朗读教学,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2)加强课外阅读训练,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了教科书中的大量优秀的写作素材,但是对于学生的写作而言,这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外书进行选择性的阅读,让学生进行作文的仿写练习,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长此以往,学生能通过多阅读课外书,从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
3)我在工作之余也抽点空暇时间进行阅读,每遇到精彩的片段或优美的文章,都要细细品赏。品赏之余,我便利用课余时间让同学们和我一起分享这些精彩的片段或优美的文章,让他们在这美的享受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二、勤听
一个善于倾听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捕捉、筛选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形成个人评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中 “听”、在合作中“听”、在交际中“听”,然后让学生把听到的随机记下来作为习作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几乎处处都有这方面的训练“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抓住契机,反复历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爱说
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用口头说心头,用笔头写口头的能力。也就是说“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这里强调的我口、我手、我心是“我”的真实感受。正如贾志敏老师所说,“作文训练不能离开学生的基础,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更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不能要求学生像作家一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要学生把已经认识的事物和已有的思想积蓄说清楚即可。
四、乐写
养成学生勤动笔写日记的习惯。而且,学生在每篇日记中要尽可能地用上一些自己在读书中曾经学过的或新学到的准确的词语。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作文水平同样是通过练笔来提高的。在小学课本中,我们除了完成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的作文外,其他形式的练笔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学生平常注意观察,又阅读了大量书籍,学到了其中的写法。再加上自己的生活实践,就产生了对事物的看法,急于把它写出来,这样练笔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只有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才能使写作能力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提高。“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而且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在日积月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慢慢感受到多读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领悟到读与写的完美结合的乐趣,使读写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只有持之以恒,写作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五、会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文章是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好的文章,在一定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譬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名家们尚且如此重视修改,对初学作文的小学生当然就更应该如此。
修改作文,是修改文章的内容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完善,其实就是修改思想、修改认识,学生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的过程中,反复思考原来的认识,就能使他们经过这样反复的过程,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就能真正获得作文能力。同时,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经过修改,流畅多了,更具体、完美了,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他们对作文的兴趣也会增强。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基础,辅以访谈、座谈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910份,回收率为94.8%。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态度调查
75.3%的大学生认为,选聘大学生当村官很有必要,24.7%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8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可以做好村官;26.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当村官能锻炼自己的能力,20.1%的学生认为可以缓解就业压力,43.5%的学生认为可以带动新农村建设,9.5%的学生认为前途渺茫;17.0%的学生认为当好村官与专业之间有很大联系,63.3%的学生认为有联系,19.7%的学生认为与所学专业没有联系。可见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够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与肯定,多数大学生对该政策充满热情、充满信心。
(二)对大学生当村官意向调查
13.7%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很愿意去当村官,58.5%的学生表示对此很有兴趣但还要看到时候政府的政策,27.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去当村官。可见多数大学生对当村官缺乏主动性,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持观望态度,这是由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择业观念决定的。男生表示很愿意当村官的要略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表示不愿意当村官的分别占27.4%和27.9%,没有因男女性别差异而形成差别;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或有兴趣当村官的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三)大学生当村官动机调查
9.6%的学生选择当村官是迫于当前的就业压力,23.6%的学生是由于政府提供了优惠政策,35.1%的学生是为了服务新农村建设,31.7%的学生是为了谋求今后的发展。38.8%的大学生认为当村官的合理年限为2―3年,46.0%的学生选择了3―5年。可见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真诚度较低,大部分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做出的折中选择,有的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以当村官为跳板,谋求今后的发展,这将大大影响到大学生村官上任后的工作热情,进而影响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
(四)影响大学生当村官因素调查
33.0%的学生不愿意当村官是由于农村工作条件艰苦,24.9%的学生由于认为不能胜任村官工作,19.5%的学生由于家人不同意,13.9%的学生由于受社会舆论影响。65.2%的学生认为自己当村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当地农村干部、群众的交流沟通问题。可见主观原因是影响大学生当村官主要阻力,而自身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当村官的首要因素,客观上担心与当地村干部及村民的交流沟通成为影响大学生当村官的主要原因,上级政府的支持等与否也是影响大学生当村官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一)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关心国内外大事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其次,要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一技之长服务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专”,还要“博”;第三,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意识地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顽强的品质;第四,要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准确估价社会就业需求,客观定位自己的能力,调整好就业的心态,正确处理个人就业理想与就业形势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培养作用
首先,高校应通过校报、校园网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宣传,聘请有关专家对村官政策进行讲解,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报告会,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使大学生支援农村建设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使大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第三,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现状,激发服务农村建设的兴趣;第四,加强农村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开设与农村工作有关的课程或组织专项培训,使有志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能够学到过硬的技术和本领。
(三)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长效激励机制
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当村官,政府要在资金、政策、体制、人力物力上给予农村大力支持;应制定具体的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后顾之忧,做到政策扶持到位、帮带培养到位、管理服务到位、激励保障到位,通过提高待遇、营造环境、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等激发大学生任村官的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切实让他们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
为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农村工作,增强干事创业本领,结合我县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经研究,决定建立领导干部结对帮带大学生“村官”制度。
帮带以“一对一”责任帮带形式开展,要保证每名大学生“村官”有一名县级或科级领导进行帮带。
每名县级领导结对帮带一名大学生“村官”(具体名单见附件)。除县级领导结对帮带对象外,其他大学生“村官”由所在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帮带。
定期谈心交流。帮带领导要定期与结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谈心谈话,原则上一年之内至少谈话两次。通过开展谈话,及时了解掌握帮带对象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多关心他们、多给他们鼓劲、多给他们信心。特别要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明确工作目标,端正工作态度,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积极上进。
传授工作方法。帮带领导要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工作经验,将好的工作方式、工作技巧传授给结对大学生“村官”,重点是农村日常事务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政策法规知识、矛盾纠纷调处,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除在思想上引导帮助外,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努力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帮带领导要对结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了解,特别是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官”,可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资金、政策、市场等方面的帮助。
重视帮带工作。结对帮带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的有效措施,各镇党委及相关帮带领导要高度重视,为我县大学生“村官”工作上水平发挥应有作用。各帮带对象要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勤学勤思,经常性地与帮带领导进行联系,反映汇报学习、工作、生活情况。
建立帮带台账。各镇党委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帮带台账,对结对帮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各镇要根据本镇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带情况,填写《镇领导干部帮带大学生“村官”名单》(附件2)报县委组织部。帮带对象要及时向所属镇党委提供帮带工作的开展情况相关信息及资料。同时,对于在工作中的一些好做法、好典型,要及时进行推广宣传。
【二】
为建立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农村工作,增强干事创业本领。结合我县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经研究,决定建立大学生村官到县直部门单位学习锻炼制度。
各镇在村任职满一年且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岗大学生“村官”。
学习、锻炼一般安排在县直综合部门、经济部门和部门。
学习、锻炼采取分期分批方式轮流进行,原则上每期学习、锻炼时间1-3个月。各批学习、锻炼人员,县委组织部根据情况进行统筹安排,优先选派具有两年以上“村官”任职经历的人员。
学习、锻炼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实践锻炼为主。凡抽调参加学习、锻炼的对象,由县直部门根据其特长、部门工作需要、所属镇党委工作需要等进行综合考虑,安排到相关股室学习、锻炼。
同时,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对学习锻炼人员的教育、管理,多压担子、放手使用,促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接受锻炼、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1.选派参加学习锻炼对象的大学生“村官”,在学习锻炼期间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在学习锻炼期间食宿自行解/:请记住我站域名/决。如因工作需要出差,差旅费由锻炼部门按规定负责解决。
2.参训人员在学习、锻炼期间应从严要求自己,自觉服从相关部门单位的统一管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培训期间如需请假,按规定履行书面请假手续。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不稳定性 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出现的时代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重点表现在农村传统观念落后及对现代观念的无知和抵制。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当前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此外,面对我国目前城市人才资源过剩,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急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正确导向,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稳定因素
1.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不畅
大学生“村官”期满有五种出路可选择:可担任村干部;可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自主创业;可另行择业;可继续学习深造。大学生村官这五种出路是国家政策性安排,但众多原因使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依然面临困境和隐忧。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难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有户籍限制,没有法律保障,二是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会面临利益博弈。大学生村官续聘农村面临困境:首先,编制数量和逢进必考制限制进入公务员队伍;其次,逢进必考制和一考定胜负的机制挫伤了部分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大学生村官没有资格参加面向优秀村干部的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难:自主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而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文案工作。大学生村官主要能力错位和内心诉求导致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难;就业形势和生活压力削弱继续深造的信心。
2.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不适应性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心理不适应、生活不适应和工作不适应。心理适应上的困难:大学生村官从象牙塔直接到农村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巨大挑战,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突然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在心理上存在很大落差。如果缺少应有的心理准备,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一些眼高手低的村官会觉得基层工作太琐碎,自己所学无用武之地,因此产生一些抵触情绪;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一方面语言沟通上有障碍,另一方面某些偏远地方生活条件艰苦;工作适应上的困难:专业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3.村官身份职责不明确
角色的认同对于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特克瑞认为,“为了能够以一种有序的,内部一致的方式行动,一个人必须定义环境,即谁是环境中的他人,谁是环境中的自我”。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对其角色认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我认同度低。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处于漂移之间,认同基础模糊不定,导致了行动取向呈现多样性。其次,村民认同度不高。“当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村级工作的助理员、村务管理的信息员、农村工作的调研员、科技知识的传播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等”都是政府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期望的形象描述。最后,乡镇干部认同度有限。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
三、对策研究
1.规划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
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了解村官的具体工作政策和内容。学校在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时,要进一步宣传村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能力需求,同时开设与村官对口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辅导,帮助他们做好工作定位与规划,更快适应角色转换,服务新农村建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村官的娘家,为大学生村官成才提供智力支持和后援力量,但是在解决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2.严格村官选拔程序
建立严格的村官选拔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统一组织考试、面试和考察。根据大学生村官工作特点,建立一套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的素质要求,有利于选拔更加适合这个岗位的人选,同时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考核时要侧重考察大学生服务农村的动机和热情、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设置,要求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因地制宜,按需分配。大学生村官上任前,要进行系统培训,可以试行导师制。
3.构建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毕业生就业、改进农村人才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为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村官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首先,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针对具体工作,开展特定的培训课程。培训的教师可以是各级领导干部,也可以是大学生村官自己。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处理,根据工作中的难点,开展特色工作交流,创新工作方法。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村官培训,村官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为完善村官培训体系共同努力。其次,建立正常的村官流动体制。正常的村官流动体制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把更多的优秀人才留住,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党和政府要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积极探讨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为建立正常的流动体制提供政策性支持。最后,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实现角色合法。加强政策导向,解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