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管理的核心

科学管理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管理的核心

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第1篇

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要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从而使学生有勇气迎接和应对学习的挑战。尽管学生认为教师是万能的,但身为教师的我们仍要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可以轻松自如地承认自己的未知领域,这不但有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承认自己的未知之处并非是件难堪之事,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从另一角度来讲教师假装“未知”,那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新知识,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在情绪上产生安全感,甚至感到老师并不是“高不可攀”然后产生敢于超越老师的创新性思维。

在一堂英语课上,陈老师在教生词cow(母牛)时,让学生用英语归纳有关牛的单词与词组:母牛、公牛、奶牛、牛肉、牛油、牛排、牛肉干,突然一个男生站起来用英语问“牛粪”英语怎么说?学生们哄堂大笑,陈老师也跟着笑了笑说“牛粪”?然后用英语表达“我从小生活在城市里,从未见过牛,所以也没留意过这个单词,怪老师没有好好备课,真是对不起啊。”又一学生也用英语说“没关系,难免的”,很快一女生查到了这个单词并走到黑板前写下了“OXdung”。这堂课,是教师的“未知”和谦虚融洽了师生的感情,学生在安全心理的支配下,愉快地参加课堂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这里并不提倡老师的“未知”永远都是一件好事,老师应尽量做到“无所不知”。

二、趣味――培养学生的美感和道德情感

要做到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师通常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例、学生之间的话题、时尚、甚至“玩笑”以及学生勤奋学习的事例等等。总之要适合学生的口味,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述信息的重要性,还必须让学生明白教材对于他们本身的价值。

薛老师在教“泰坦尼克号”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他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中的一个开场戏:巨船泰坦尼克号及人们争先恐后上船的场面。他没有按常规教法:根据课文内容来看着电影片断一一问问题,而是别出心裁地让学生充当记者和船长,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体现了课文中出现的相关内容,也包括这艘船所花的巨资及历史背景等等。学生们兴致勃勃,整个一堂课都积极参与活动,无一学生开小差,最后竟跟着多媒体齐声哼起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

三、自信――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两个人不会生活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赋。这实质就是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及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在身心特征上会表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特点,即个别差异。作为发展中的学生,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智力、人格及认知方式。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也就是增强自信心,因为这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动力。

姚老师在她的数学课上一贯能给予学生信心,她存备课时总是准备“很难、难、一般、容易”四个档次的题目,然后在课上分别给“最好、好、中等、差”四个层次的学生练习。这样,不管是谁只要经过努力都能解出老师所出的题目,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教学效果,以致于姚老师班的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四、互动――愉悦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缺乏集中精神的能力,要让他在一堂课45分钟内不开小差那是很难的。好奇、好动才是他们真正的特点。所以,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凝聚学生的心理特点,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不妨可尝试一下以下教学方式。

1.情境激发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典型例证。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的形象为主体,以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2.直接探索性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实物、图像或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这既是实物图像的直观,也是语言的直观。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开放性大课堂法。应用联想和想象,拓宽教学空间,创造一个视野宽阔、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开放性大课堂。

如,邹老师在教“浮力”这节内容时,先拿出一盆水和一支牙膏壳问:“把牙膏壳放在水中,它是沉的呢?还是浮的呢?”由此让同学们展开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认为是沉的,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是浮的,争论得很是激烈,于是他就让他们各自做实验来检验,结果出来了。一支同样的牙膏壳,为什么一会沉在水底,一会又浮在水面上了呢?对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到迷惑不解,急于想知道原因,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整个一堂课就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情感。

五、尊重――接纳学生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接纳和尊重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做到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看法和观点,一旦学生陈述其观点,必须尊重这些观点。当学生说出或暗示其需求时,注意倾听,当学生没有达到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水平时,切勿羞辱他们。鼓励学生高质量地工作,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对学生创新行为应大加赞赏鼓励。

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类课程;整合创新;职业学校

一、职业学校忽视管理类课程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改革前囿于对管理学一般属性的认识不足,全国大学院系合并仅保留了复旦、中国人民大学等少数大学之管理教学。开放之后,学术界仍对管理学能否成为独立学科存在疑问,具体体现为1990年之前管理学在我国不是一级学科。1994年,确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才从政治上为管理学成为一级学科扫清障碍。

2.学校原因

有些学校认为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学生在校无法培养的。应当说,这一说法混淆了管理与领导的概念。管理能力不仅是一种领导能力,更是一种做事的能力。在现代企业中如果一个人不能管好自己的设备、工具、产品、原材料及成本,那么有哪个企业会长期使用此人?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职业学校由于师资缺少,教材落后,管理类课程成为学校可开可不开的课程,近年来这种情况改善不少。但职业学校管理课程学科整合不够,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3.课程原因

管理学包含了一些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一些数学知识,还有一些工程技术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从出现到现在仅仅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同农学、机械学、电子学、化学等传统学科相比,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管理类学科课程建设

1.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共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实体经济总体仍被世界看好。美国金融危机、日本经济近30年的停滞状态使我国经济界、企业界和政府看到区域经济空心化的后果。伴随着30年的经济发展,东部工业发达地区面临着近一轮经济结构之调整。我国中西部和东部农村地区迎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我国中小企业基层管理不科学,基础人才质量有待提高,而造成这一状况同我国企业长期“重技术,轻管理”有关,也有职业教育中管理课程边缘化的原因,这样的状况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人才从学校教育中就有管理素养先天的不足。

2.我国企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是自我培养的

我国企业管理人才有些是靠师傅带徒弟培养的,而早在1930年泰罗就告诉我们:师傅在把好的本领带给徒弟时也把坏习惯传给他了。基层管理人才之坏习惯近年来体现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通过自办管理学院培养企业管理人才,企业的管理基因得到传递,管理精神得到传承。

3.各类大学能否成为优秀企业基础人才稳定供应商

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其基层管理人才的获得通过工资等物质条件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获得。近年来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到位,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差距也在缩小,我国经济地理条件决定人才的走向一般是“孔雀东南飞”。开放之初,不少外资企业引进了一些大学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现在发展一般遇到“玻璃顶”或选择跳槽或选择自主创业,因为他们不会久居人下。而一些工科学校培养的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少已经选择离开了实体经济,而从事金融等更高收入的行业。

4.实体经济的基层管理人员可以由职业学校培养

满足中西部地区和我国东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性人才可以由职业学校培养,前提是重视管理类课程的整合创新。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学电学的不会使用数字式万用表测量交流电,学化学的不会使用分析天平。这样,学生势必眼高手低,大学本科毕业生不会久居实体经济基层管理岗位,而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又由于学历不高一般不会频繁跳槽,只要加强管理类课程建设,使这些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原理,又加上他们自身的技术素养和工作经历,他们一定可以在实体经济的舞台上施展才华,有些可以逐渐从基层做到中层最后到企业高层。

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AMBF)是中德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创办的一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学校采用“双元制”模式学制三年,培养无锡地区职业教育的师资和企业管理人才。在企业干部班教学中,企业管理课程一般开设两到三个学期,此外还开设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目前这些学生活跃在江南不少企业成为企业技术业务管理骨干。他们在回校看老师中多次说到学校所学课程中管理最重要,也最有用。

综上所述,培养企业基层管理人才的责任和使命落在技术类职业学校身上。而技术类职业学校要承担起培养企业基层人才的使命,除了要传授先进的制造技术之外,必须整合管理课程内容,创新管理教学方法。

三、管理课程的整合创新

针对职业学校培养实体经济基层管理人才的目标,管理课程的内容整合主要是生产管理,内容有计量检测与质量管理、物流仓储与成本管理、生产周期与交货期管理、创业管理与商务实践。

1.计量检测教学与质量管理教育相结合

在“质量管理”教学中,不要泛泛而谈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方法、质量标准,而应结合计量检测,结合具体的数控系统、测量技术而谈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管理,让学生认识计量检测对产品质量的重要,让学生知道比计量检测更重要的是员工的品质,因为一流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一流企业员工制造出来的。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大量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等企业管理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精练管理学教学内容,而且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质量管理素养。

2.生产周期与交货期管理教学与时间观教育相结合

在“交货期管理”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或企业的实训和实践,调整生产班次、加班等从实际出发讲生产进度管理,从而让学生知道“时间与效率”对企业与学校有着不同的价值。也可以结合企业的顶岗实践,让企业员工教会学生5S(或6S或7S)管理,TPM(全面生产管理)教学可以结合装修拆实训结合进行,让学生在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物流仓储教学与成本管理教育相结合

现代物流包括采、供、储等一系列活动,它的优化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有的企业家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物流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比如当年的爱立信与诺基亚之间的成败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利润=收入-成本”,“钱”不一定是你的,只有节约成本,节省下来的钱才是我们的利润,才是我们能充分支配与享受的“钱”。

4.创业教学与商务实训教育相结合

创业教学的实质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创造、创新才是成功的途径。成功不可复制,成功也不能复制。“钱”除了节省可以剩下来外,对于企业、企业家而言更重要的是开源。有时开源比节流重要得多,当然开源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有时比“钱”更重要。

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第3篇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今年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将集中力量实现农民增收,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培训农民,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从各个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着手研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农发行作为贯彻政府宏观调控意图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将在更宽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一是要树立新的营销理念;二是要以与政府签订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为契机,扩大农发行的支农功能,为客户营销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调,目前已完成粮改和粮食新增财务挂账审计及剥离;四是要加大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市场化条件下农发行改进信贷营销与管理、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竞争与合作;五是积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从农发行系统内部激发经营活力。

建设和谐农发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内部讲,应努力创造文明、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为员工创业、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实现出资人、经营者和员工的共同目标和最大利益;从外部讲,要努力使自身成为诚信、守法、公平、公正的市场主体,落实好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构建和谐农发行,就是要在解决现有影响农发行改革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协调与统一。

和谐农发行的主要标志是:政策性银行方向与现代银行目标相协调;业务发展与防控风险相协调;内部经营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决策机关与执行环节相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相协调。因此,构建和谐农发行要侧重如下几个着力点。

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现状;教学资源

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教师在台上进行大量的讲解,而学生能接受的知识量较少,这样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进行新课改之后,教学过程与以往的有所不同,现代教学非常注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初中历史的教学对青少年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希望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讲解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课堂十分枯燥,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况,这样教学质量就会降低。要想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就应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要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教学成果,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的历史教学现状

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讲授的内容多,学生参与的时间少。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课堂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对于教师讲的知识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梳理,也很难看到学生与老师产生互动,这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分配好课堂时间,力求精炼,把更多的自由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理解和消化老师所讲的历史背景材料,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等的学习,还能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教学中的其他环节。

教师只是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注重方法的传授。很多历史教师还是保留着以前的传统思想,认为历史课就是要将历史知识讲给学生听,然后课下学生把历史知识记下来,考试的时候能够写下来就可以了,这显然是十分落后的教学模式,没有认识到历史课是一项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没有认识到历史课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会使学生无法建立学习历史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历史课堂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今后的历史教学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师忽视了教学实践过程。初中的历史课本知识都是基本浅显的历史事件的概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认为学生记住历史事件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这很难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在应对新课改的策略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历史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思想,将历史的教学转变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体会到历史学习不仅是记忆历史事件,而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转变教师为主角的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主导者的作用,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将历史事实向学生呈现,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教师对学生的描述给予纠正。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牢固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增加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授课的过程中,着重利用课本中的图片信息、历史文献资料等素材,倡导学生分组探讨和分析书本中的历史故事和图片信息等。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历史,熟知历史进程。另外,在历史课堂中可以播放一些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电影或者是视频等资料,这不但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记忆深刻,还丰富了课堂内容,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生阅历,提高了历史的教学效率。

促进每一位同学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教师在贯彻新课改的理念下,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性,给每位学生给予最大的鼓励和赞扬,使每位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不仅收获了历史知识,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历史课堂不再是学生单纯地枯燥地听历史故事,而是每位同学都参与进去的课堂,每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中都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完善自身的历史修养,使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时代紧密结合,让课堂的内容变的丰富多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研究历史和讨论历史的兴趣,最终达到历史教与学的双赢。

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第5篇

1.实验教学开展的整体水平令人堪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实验室条件不够,仪器设备不足;另一方面实验室设备使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实验教学方法不当,与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已远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亟待加以改革。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实验教学大多围绕中考、高考运作,而不是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直接目标。

2.实验室的面积和数量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3.部分实验室基础设施、安全设施不完全,如通风、上下水管线、监控、消防设施、事故急救冲洗嘴等或老化,或不标准、不配套,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学校实验室的废水是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的,对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4.地区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别大。许多农村学校由于政府投入不多,经费严重不足,仪器药品缺乏,不能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实验开出率很低,普及实验教学的任务十分艰巨。

5.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亟待提高。理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热衷于制作多媒体课件而缺乏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实验员的工作由于缺乏重视,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实验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多年得不到培训,结构不合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实验教学人员比例偏低,甚至一些没有学历、不懂专业知识的人担任了实验员,实际上只算得是仪器保管员,根本承担不了有关工作,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还有,实验室人员配备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导致探究性实验无法开足开好。

6.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机制和观念跟不上教育教学改革形势的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对实验室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无法规定严格的硬性指标,实验室建设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也是实验室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管理落后,使得实验仪器的申报、购买使用与维修,实验室的开放及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新课改中《化学课程标准》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化学实验是以实验探究为主,无论是实验内容还是时间都具有开放性,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应当适应教改要求。在此,我就化学实验室建设怎样适应新课改要求谈谈自己的认识。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实验教学是实验室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要把实验教学的注意力从应试转移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形式,加大对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并积极开设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将过去实验室按照教材要求悉数摆设实验仪器,学生照方抓药的做法变为在实验室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选择仪器,收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规律,应尽可能让探究活动体现在每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实验室应有的功能,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3.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增加实验室和附属用房的数量,保证药品、仪器等材料的补充与供应,保证每个班级每个实验都能及时开启开足,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动手需要。

4.按照标准配齐配足教学仪器设备,同时提倡自制教具和使用身边易得的材料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需要。

5.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学校要有实验室操作规程、安全规定及实验教师工作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岗位职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在实验室管理中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

6.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实验技术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了解最新的现代科技、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及时把握新技术为教育领域创造的革新的机遇跟踪和创建最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水平,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实验室的建设。

7.加强培训,改善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提高实验教师准入门槛;编写系列化的培训教材,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实验教师要持证上岗。认真落实实验教师的各项政策和待遇。在政治、经济、生活、职称评聘和继续教育要一视同仁,切实保障实验教师队伍的稳定。

8.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实验教学考查评估机制,完善对地区、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只有把实验教学开展情况、教师开展实验的水平与成绩、管理人员教学与管理的水平和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等纳入对地区、政府、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督导、评估和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和作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翠萍.浅谈中学化学实验[J].中国校外教育,2007(3).

[2]赵丽君.浅谈中学化学实验室的规范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1).

[3]汤家华,常世科.浅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纵横,2007(1).

[4]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