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科研计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些实际困境为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寻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保证和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以下为精英化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世纪末,我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过程中,其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征,对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对于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讲: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数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经历模块化的高层教育后,进入系统专业化的精英教育。在现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学习从最初的“师徒”式学习到现在的“从游”式学习,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通过对师范类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和寻求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多所大中专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硕士生管理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高等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涉及导师对硕士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管理工作者对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看法、学生对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数学学习的信念,以及学习后对未来的态度,等等。
一、调查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和汇总,综合考虑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现状有以下特点。
1.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但似乎并未深入到硕士研究生教育里,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需要一味抓成绩、抓教学,但是在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缺乏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传统的。
2.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
对于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研读文献,可以说,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很单一的,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化。
3.研究生学习过于被动。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很多,不管是基础数学还是学科教学(数学),都是数学自身的特点,学习时需要自己主动,耐心钻研,冷静思考。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仍是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养成主动读文献、听学术讲座的习惯,学习过于被动。
二、研究反思
1.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需多元化发展。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能仅仅为了去中小学当老师,而应该多元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多元化发展不是针对一个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一个学院群而言的。如何才能做到多元化发展?这就需要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和专业化高度融合。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尝试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
3.引导研究生认清学习目标,主动学习。
数学学科的任一专业学习起来难度都很大,学生刚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得认清学习目标,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从一开始就制定完整的规划,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努力向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张泽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师精英教育理论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2(11).
[2]张玲,李化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文史博览(理论),2012(06).
[3]巩隽.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04).
关键词:“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95-02
大学生创业难吗?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何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张卫民为大学生创业量身定制的力作――《大学生创业方法》全面回答了上述问题。张卫民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同时,还作为课题组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人学基础研究”。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操作的实践对策。因此,该书既是一本少见的研究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难得的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书。
2014年,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后金融危机时期。但世界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复苏显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迫切要求中国经济把握战略方向,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减缓经济增速,压缩产能过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创新性人才的后备力量,必将成为创新驱动促发展的生力军,正如于2015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的: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笔者极力推介《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就是要大学生理性地应对与适应“大众创业”的时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人类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潜能可能半途流失,也可能在一些有利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而个人不得不在这些环境中发展。”大学生实现创业是有条件的,是需要适应环境的。创业当然需要借鉴他人的创业经验,但是创业是不能复制的。因此,创业更需要积累知识、方法与技能,创业更需要特殊的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全民创业的浪潮不断涌现,“创业”已经成为有志青年趋之若鹜的理想。早在十报告中,党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就做出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笔者2014年在《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文中建议“大学应该实行规定学制下的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允许部分专业甚至所有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中途暂时休学,进行创业或实践尝试,获得对社会、对自身的深刻认知”。各地各高校也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和重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方针的引导,地方政策的支撑成为大学生选择是否创业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为高校毕业生们摆脱就业压力,为创业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49万人,加上2014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著作不断面世。然而,深入探究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从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创业机会识别,“手把手”地指导大学生创业的著作还很少见。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常常为找不到一本适合自己创业的指导书而苦恼,《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许正是为他们而写!
纵观国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
一、从学术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的成果较少,创业方法研究过于宏观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到的创业方法也比较单一,多倾向于对一些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经验的介绍和推广,创业方法的可靠性有待商榷,仍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方法体系。
二、从高校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指导的师资不足,教材匮乏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起步较晚,教授大学生创业方法的主要是两类教师:一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大学中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备创业或投资经历,熟悉企业运行的教师严重不足。在创业方法专业教材方面,多为《创业学》《创业基础》等基本属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系列的教材,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从大学生角度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方法的著作少之又少。
鉴于上文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创业意义重大,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道路非常艰难,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指导仍然是隔靴搔痒。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比较低。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大约为1%,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是20%~30%,创业成功率的比例是2%~3%,浙江省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仅有4%,与全球20% 的“生平均创业成功率”相差甚远。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现状,《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无疑给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带来宝贵的指导和参考。作者张卫民是国家职业指导师、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创业实训师,长期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第一线,外加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理论和实战经验非常丰富。该书基本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结合多年来在就业、创业、管理、用人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精心撰写,丰富的学术和实践研究会给大学生们开启智慧之门,让大学生们在创业的路途上少走弯路。笔者相信,《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面世,会影响更多大学生,激励更多大学生!该书中蕴藏的创业精神种子必将种在当代大学生们的心坎上。如若将来有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创业队伍,那么实现“中国梦”将不再遥远。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主要特色有:
1.模块清晰,可操作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创业生态系统分析入手,分模块(创业选择、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书撰写、市场导向、知识创业、创业营销、创业融资、新创企业管理和创业风险管理)逐一阐述,以解决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障碍,模块环环相扣,论述清楚、生动、具体。从内容呈现看,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困惑入手,在指导读者对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认清自我的基础上,阐述了创业机会识别方法与技巧,并给予读者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具体方法与要点。该书花了较大篇幅分析大学生创业及企业运作的一般原则与保障条件。书中的内容完全是“手把手”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创想转换为行动,让他们学会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内外部环境,学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科研项目、学校科研平台、身边的生活、产业分析等识别创业机会;教他们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把握创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和特色及注意事项,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选择好目标;教他们怎样善于抓住市场,对创业营销、创业融资及新企业管理中所要强调的重点及大学生在这几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一一做了阐述。作者希望用自己多年来反复实践总结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排除他们创业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2.贴近实际,参考性强。该书在创业案例选择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挑选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小”案例,举出的都是大学生耳熟能详或能感同身受的事件。例如,湖南师范大学一学生因酷爱轮滑运动创立的“风火轮滑”专卖店,目前已拥有三家连锁店,为大学生们熟知;长沙理工大学七名大学生读书阶段参加了创业计划大赛,虽结果不理想,但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经营了“久创科技”电脑服务公司;还有在学校期间就开始卖土特产,毕业后进军电子产品市场的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张宗华;由学习外语启发灵感,提倡“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国内最大外语学习门户网站――沪江网的创始人、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系的伏彩瑞等。这些身边成功的“低”起点的平台,会给大学生们带来很大的认同感,使大学生创业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以用书中提供的工具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参考性。
3.内容全面,系统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开始分析,涵盖了大学生自我评估方法、创业机会识别方法、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创业的市场导向法、创业营销的方法、创业融资方法、新创企业管理方法、创业风险管理方法等大学生创业的方方面面。作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优势是知识创业,创业成功的根本是市场导向,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创业营销,创业成功的助推器是创业融资,创业成功的组织基础是新创企业管理,内容系统性极强。
在大众创业的时代,《大学生创业方法》的面世,既与时展吻合,也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相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们会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提高创业成功率一定大有裨益。笔者认为,该书独到的视角和精彩的内容必将吸引大学生创业者们,帮助他们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加自信与从容。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的是 “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协助精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连结社会需求与企业的中间环节,以企业营销与策划的实践为核心,是管理学学科类下的专业课程。结合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学生在现实的市场营销环境中,通过竞赛的方式,如创业比赛,模拟演练学到的各种营销技能,包括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营销策略等。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点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专业性,实现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一边练习,一边比赛,在比赛当中学与教的结合。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应用中,以市场营销实务为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以赛促学目标
市场营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本课程可以开展创业比赛。创业比赛是为了激发大学生兴趣与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的学科性竞赛,以赛促学。以团队为项目主体,提出项目,书写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项目。比赛要求项目要有创新性、可行性和盈利性。项目包含市场营销课程中涉及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产品/服务、营销策略、竞争风险、运营风险等。
二、以赛促学实施步骤
(一)创业计划大赛的选拨
在课程开始之初先介绍课程目标,通过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自由发挥,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学生自由组队,3-5人一组,从班级竞赛-系部竞赛-校级竞赛-省级竞赛-全国竞赛,层层选拔。参赛题目来源可以为国内外企业、行业出题以及学生自拟题目等,大赛提倡不拘一格选题参赛,鼓励:创新思维、创意设计和创业实施。
(二)创业计划书的撰写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中实施和实现是关键。根据创业计划比赛的要求,一般分为两部分的实施内容。一是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我们可以以往比赛获奖作品作为参考,各小组自行选定创业项目,进而编写创业计划书。参赛计划书是整个比赛活动中对整个项目的指南和指引,一个好的项目是成功的一半,同时还需要撰写出一个好的计划书。
学生在撰写计划书过程当中,边学边做。每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市场定位、竞争分析和根据目标制度营销策略以及财务分析等。从传统的教师授课转向学生动手训练,从课堂到实践运用。在教学教程中把竞赛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用综合设计、专题设计之类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用比赛的要求来训练学生。任课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或者学生寻找其他教师作为指导,也可以导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辅导的比赛项目组。这样教师可以监督和指导学生,大赛有助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的?d趣以及和导师之间、同学之间的信任关系。
(三)创业比赛
创业计划大赛一般都分为两部分:陈述环节和答辩环节。为了让学生适应比赛的紧张气氛,并且了解比赛的流程和规则。我们会邀请相关的专业老师进行培训。比赛过程中,学生在陈述环节,准备好PPT,正装出席,主讲学生进行现场陈述,然后评委老师进行提问。通过模拟比赛可以让学生锻炼现场答辩的反应能力;评委老师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专业角度,方案的可行性、盈利性和仪态、演讲风度等角度进行点评。对于学生来讲,可以让他们在比赛中更好的发挥,了解到一些同学无法设想到的一些问题,模拟比赛之后,可以进行总结和修改。一般而言,我们在让学生进行比赛答辩之前,还会让他们在所在的班级进行模拟陈述和答辩,主要是让他们熟悉所讲内容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实践证明,以比赛的方式开展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赛后总结
比赛结束后,并不是意味着项目的结束。我们通过班级-系部-校级-省级-全国层层选拔,所以一次比赛结束,只是下一次比赛的开端,最终为走出校门,走向全国进行比赛。同时比赛结束后,无论得奖还是没得奖,我们会组织参赛的队伍进行总结。指导老师与参赛老师也会进行交流和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在比赛中的不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为下一次比赛作好经验储备。同时,参赛同学在班上举行分享,让其他同学也能分享到比赛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三、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效果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课外科技活动
本文系安康学院教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31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8日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由以“挑战杯”、“数学建模”等为龙头的竞赛类和以普及科技知识、营造学术氛围为目的的非竞赛类活动构成。对引导在校大学生掌握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社会竞争能力,促进学风校风建设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指在相关专业教师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的专业知识领域内的科技活动,包括各种专业社会调查活动、学术性竞赛活动和发明创造活动。由于它属于课外活动或者第二课堂的范围,因此一般没有具体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具有完善实践教学的作用。课外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而且是专业领域内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专门的社会实践,为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可以在一种十分接近或者完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善于思考、追求创新、崇尚创造的意识;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参加一项学术科技活动,常常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信息、参观访问或是社会实践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容量。通过参加一项课外科技活动可以系统的全面的去运用知识去尝试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已具备的知识查漏补缺,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在丰富广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将一部分学生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吸引过来,使他们纷纷走向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或广阔的社会实践基地,围绕自己所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去思考、学习、探索。在校内外形成浓郁的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氛围的同时,学风、校风明显好转,校园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5、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系统地运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掌握也是一个检查,督促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掌握的知识,以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以便于指导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的方法及内容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促进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方面,一般来说都介入的较晚,参与度有限,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介入的较迟,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水平都较低,需要在这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但由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人、财、物、机制等方面跟不上大学生科技活动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场地和资金方面支持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2、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方面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往往是某一部门单枪匹马,其他相关部门缺少配合,从而限制了科技活动的开展。有的学校甚至是各行其是,缺乏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效组织领导,影响了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
3、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些活动的专业性特别强,比如数学建模、创业计划书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指导水平或者是一个知识全面的指导团队来进行指导,但由于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协调缺乏有效性、缺乏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等原因,使得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热情不高,这些也是限制大学生科技活动向高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
4、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不足。大学生一方面崇尚科学,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知识能力的欠缺,关注和参与科技活动的勇气和信心不够,使得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5、学校内部院系之间缺乏有效协调。通常在参与一些综合性的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有些院系有好的技术和专利,却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有些院系有经营管理方面的学生参与,但缺乏核心的技术支撑,由于院系之间的协调不力、争夺荣誉等问题的存在,没有在全校内形成一个知识互补的合力,影响了参赛团队的组建,影响了参赛的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工作的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潜在力量,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挂帅,教务、科研、宣传、学生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各级团学组织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加大投入,提供有效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需要投入的活动。因此,学校须在活动经费特别是场地方面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以及一些活动中心要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应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充分利用各院(系)的实验室师资、场地、设备等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组建学生教学创新基地,建立了科技活动区,包括报告厅、展厅和交流基地等,使学生能获得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信息、技能和示范经验,并形成相互交流的机制。
3、建立规章制度,促进活动有效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相应的一系列可行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4、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科技活动水平,要使学生的科技水平上档次,只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每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学校相关部门都与各院(系)进行沟通,获得支持,选拔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技能,耐心和责任心兼顾的高素质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所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学校按相关制度予以补偿和奖励。
5、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指导热情。学校通过相应的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指导热情。可对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专项支持,激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激励机制是学校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支持保障的必要举措。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新建本科院校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学生对一些课外科技活动不是很了解,所以说对于这类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通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气氛,引导活动的开展。可结合重大学术科技事件,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技报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及学科知识,进行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竞赛;可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科技服务、科技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只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才能激发广大的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中来;才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现;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学锻炼成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组织、经费、物质和人员保障机制,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群众性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以科技创新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发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育人功能,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艳,曾嘉华.发挥课外科技活动优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科技创新月刊,2006.3.
值此北京**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启动之际,我代表科技园预祝本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来自)校党委、团委以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为载体,让众多优秀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园的技术项目创新研究,对这些正在研发的产品或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现实需求。为此,我代表科技园对学校为我们和同学们提供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沟通了解的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北京**大学科技园的介绍
我们**科技园是北京市科委、教委评定的市级大学科技园,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启动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注重效益、注重服务”为办园宗旨,不断推动科技园建设成为“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科技成果孵化的融资平台”。
二、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学生能够参与科技园项目的创新创业开发和市场推广,是一项立足服务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对于造就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学生走进科技园参与正在研发的项目,科技园的专职工程师提供技术指导,使同学们得到课堂以外更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的经历;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结合专业知识,能够走出校园,深入市场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创业计划书,更清楚的了解企业项目的研发过程,同时学习到如何使一个项目或技术推广成为市场上畅销的产品,增长了许多创业知识和理念。
三、科技园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