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务必注意教学的对象的可接受性。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课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做出新奇的作品,切忌嘲讽;结合学生课堂听课的情绪表现,情感体验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讲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独立能力,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良好性格,特别应加强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疏导,保持健康的心态。其次,学校还应积极开辟和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教师和家长的日常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地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江北中心小学地处东阳市城郊结合部,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家庭环境差异较大,所受的不良诱惑也较多。因而,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老师应区别对待,着重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的养成。
二、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需关注学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长。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前都曾或多或少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以为自己能很轻易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还认为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一些老师对待那些“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与家长沟通,而不是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坦诚地面对学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愿意和教师有更多地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与孩子产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对待任何事物,学生也有自己的心灵感悟,这种感悟可能更为隐蔽的、复杂的。无论这种感悟是较成熟的或是极为幼稚的,教师应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切忌摆出师长的架势,给学生所谓的指点,或向学生发出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警告。小孩子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四、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关系到学校每一项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但难以巩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而,学校在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棋类的辅导学习,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通过球类、田径、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释放压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学会幽默和适时地释放不良情绪;组织书法、绘画、演讲、歌咏、板报、社会实践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施展才华的需要,增强自信等。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老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加的个人成长报告会,让老师、家长有了解自己的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请您听我讲”等,使学生在处理困惑、失衡以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其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
一、了解并掌握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否则教育过程本身就变得枯燥乏味。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给学生设计了他们想象中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的发展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责难,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关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下列这几方面:
1.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等现象。
2.意志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破罐子破摔。
3.性格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解脱,甚至耿耿于怀;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
二、有规律的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
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按时放学及时回家。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教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会产生“人长大了为什么要读书,做作业多累呀”的厌学情绪,出现逆向心理现象。
三、对症下药、开展积极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工作实践中,我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的几个方法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开设“知心热线”。学生有了心理障碍,或受了委屈、遇到了挫折,不愿意当众提问或书面提出,特别是一些敏感问题,如对异性产生了好感怎么办,或偶犯错误,受到批评,丢了面子,自尊心受到伤害等。这时,学生急需与老师进行个别交流。于是,我就利用电话,在班上设了一条“知心热线”。在“知心热线”中,学生可以与老师敞开心扉,得到老师真诚的帮助,从而解脱苦恼和压力,使思想得到解放。如有个课代表,二年级时偶犯错误,被撤销了课代表职务,她感到丢了面子,思想上有了包袱,很长时间振作不起来,甚至产生了转校的念头。在“知心热线”中,她把自己的遭遇和想法说了出来,我耐心开导她,让她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相信同学也会正确地对待她,使她又重新振作起来,再次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2.再现法。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学生因对自己的成绩过于紧张,反而影响了成绩。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编了一个小品,题目叫“可贵平常心――谈从容应考”。由两个同学分别扮演考前紧张和考前放松的同学,另两个同学分别扮演他们的母亲。同学们通过看小品表演,懂得了考前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懂得了考试就是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和自己比,没有过重的负担和压力,反而发挥得更好。
3.激励法。要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在帮助落后者进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
一、90后高职生的心理现状
我国90后高职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90后高职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90后高职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90后高职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大都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缺乏相应的耐挫力。进人高职院校后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离校出走、自杀等行为。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学生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90后高职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90后高职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二、90后高职生健康心理培养途径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首先要让90后高职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耐挫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耐挫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耐挫能力,90后高职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90后高职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90后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应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90后高职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进入知识海洋,吸取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提高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90后高职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90后高职生们应及时运用正确的方法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主要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4、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90后高职生的生活,而且为90后高职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90后高职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90后高职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90后高职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对90后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真正培养出不仅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燕,江立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一、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末期,这一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接近于成人,但又没有完全定型,正处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形成、生理上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稳定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业、升学、感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极易造成他们在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如果不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缺少及时的引导和调节,极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障碍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学校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社会且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有肢体运动的参与,学生内在的心理表现会通过其行为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肢体运动中,理论课的学习没有较多的肢体运动,而心理的表现更难以通过静态的身体去观察,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将其心理表现出来,便于观察。同时,体育锻炼在身体活动的同时,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自信心,体验体育运动中独有的应激过程,使学生提高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偏差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在调适大学生心里偏差中要发挥主战场作用
学校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根据地,学校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来教育和引导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走出心理的阴霾。因此,学校必须起到心理健康工作主战场的作用。要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为了做好上述工作,诸多学校不仅成立了心理协会,还把它推广到各个系部,最后再扩展到各个班级内部,使心理协会能够走近全校师生的身边,这样,可以尽早尽快地发现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也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作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及其家庭,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孩子要从父母开始。在有关调查中发现,一定比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问题产生的,当大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时,家长要通过对孩子的了解,积极主动地开导孩子,让他们远离疯狂和绝望的边缘,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
(三)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培养健康的心理
首先,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受挫承受能力,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再次,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丰富人生经验,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后,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离的案件不断增多,众多诱因导致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我们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大学们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使其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优秀品格,这样,大学生才具备了必要条件,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选途径,我们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测和收集,重视体育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把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巍.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6.
首先,要创设和谐、良好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幽静、环境优美自然会产生心情舒畅、气氛和谐。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心灵能给学生心理以宽松,不易产生逆反心理。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在这种和谐环境中学生才能自我调整心态,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保健,这也是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
其次,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思想,以亲切的面孔,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创设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有了张扬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再次,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成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理解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还有,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因各种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孤僻,心理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学生需要的是关心、帮助,老师应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改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颇多,但我认为,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小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