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科学管理是管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其内在的特殊性。文章主要从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其主要内容入手,根据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的特点,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科学管理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管理的管理哲学、激励原则、科学研究理念和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与原理,但每一个理论都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且有其一定的应用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它在管理目标、管理要素、管理活动和管理功能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基于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不能只顾眼前的效益,而应放眼于未来。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单纯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应兼顾各方利益的均衡。
(3)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但教育活动不同于商品生产,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富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应有利于高校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不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否则高等教育管理将是失败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原理,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但鉴于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在师生管理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都显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师生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扩大师生参与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学生参与决策,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师生参与决策有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穆藕初;人事管理;企业人事制度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14-04
穆湘玥(1876—1943年),字藕初,上海浦东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被时人誉为“棉业大王”,称其为“新兴商人派”代表人物。1909年夏赴美留学,先后学习农科、纺织和企业管理,1914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后于1915—1920年依次创办了德大、厚生和豫丰纱厂,取得较大成就。1916年,其翻译的《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由中华书局出版,使其成为第一个将“科学管理原理”介绍到中国的人。1918年参与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任中华职业学校董事会主席。1937年集资设立“穆藕初奖学金”,用以奖励优秀人才。1943年9月病逝于重庆,享年67岁。
穆藕初一生坚持实业救国的远大理想,不断进取,努力探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论和科学技术,创造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而是将科学管理原理中国化之后运用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之中,从而将其理论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他所强调的以人才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不再把人当做唯利是图的“经济人”,而是当做具有情绪和情感的“社会人”,更是对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一个突破。学术界目前已对穆藕初的生平及其对科学管理原理的创造性实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专著方面,穆家修、赵靖等人分别编辑的《穆藕初文集(增订本)》和《穆藕初文集》收集整理了穆藕初一生中相对重要的文稿、书信和演讲致辞,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原始材料。而穆家修编著的《穆藕初先生年谱》、高俊所著的《穆藕初评传》、唐国良所写的《穆藕初: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先驱》等书都是这一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文章方面,与这一课题有关的成果共计二十余篇,包括朱荫贵的《试论近代中国社会传统力量对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阻碍作用——以穆藕初引进推广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为例》、杨成的《穆藕初企业人才观论析》和郭绪印的《评张謇与穆藕初“实业救国”理念与实践》等在内的许多文章都试以不同的分析角度和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相关思考,是今人研究的必要参考。但对穆藕初人才思想实践的研究仍不太充分,尚有进一步挖掘分析的空间。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穆藕初的企业人事制度思想及实践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点建议和启示,以期为当下企业的管理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 穆藕初人事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时代背景
11 洋务时期的影响
总的来说,时期对穆藕初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的人才思想,是穆藕初企业人才观的重要来源”;二是的惨败对穆藕初的刺激作用。
首先,洋务派部分代表人物的先进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穆藕初人事管理思想的基础,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郑观应和张之洞的人事思想。郑观应主张将人才分为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两类,二者各司其职,这使穆藕初对企业人才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张之洞对穆藕初的人事思想影响较大的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原则,这对日后穆藕初的人才招录和聘用等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其次,的惨败也对穆藕初产生了相当大的震撼和刺激作用。当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穆藕初耳中的时候,他感到“心中之痛苦,大有难以言语形容者。是时年事尚稚,不知我国之所以弱,他国之所以强,求学心日益切。盖不学则无知识,无知识则不知彼我之短长,无从与他国竞争”。列强侵食中华的现实激发了穆藕初强烈的民族情怀,这一方面促使他下定决心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也坚定了他日后投身实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因而,甲午时期的经历构成了日后穆藕初人事思想和实践的重要时代背景。
12 留学时期的影响
毫无疑问,五年的旅美生涯无疑是穆藕初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总的来说,穆氏的留学经历对他的人事思想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他赴美留学的经历极大地充实了他的知识储备,为日后他的创业实践和人事制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通过对农学、纺织和管理学三科的学习,他扫清了归国创业的知识上的障碍,奠定了一个较高层次的知识平台。
其次,丰富的社会调查经历让他更深层次地接触到了现实生产活动中的人事状况。穆藕初在美期间遍布二十余州的大量调研和实习让他能够广泛地接触到各个行业和地区的不同情况,使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认清现实社会和企业管理的本质。由此获得的大量社会实践经历对他早期人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科学管理原理》在美国的出版以及他和泰勒的良好往来使之对管理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毫无疑问,穆藕初对于“科学管理原理”是非常推崇的,他本人对科学管理的理解也非常深刻。显然,穆藕初在美期间与泰勒及其弟子吉尔培莱斯的反复探讨,使穆藕初对人才与企业管理及其效率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高校社区管理专业建设的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高校社区管理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在高校社区内,我们应当致力于打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由此形成教师与学生对高校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高校社区管理水平。和其它生活社区和商业社区不同,高校社区的主要面向群体是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快,因此为了避免高校社区文化变得分散、庸俗和弱化,高校社区建设和管理应从学生的自主需求出发来营造高校社区的独特文化,施以必要的文化引导和约束,凝聚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意识。为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方法。其一是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校园内部形成民主风气,更好地加强学生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大力支持高校兴趣社团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共同的文化志趣和文化认同将学生聚集在高校社区的聚落中,以学院、班级、社区等各种形式强化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建设团结友爱的社区核心文化观;其三是通过高校公共服务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来加强社区文化功能管理的服务水平,在精神文化引导、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规范和环境文化创设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高校社区管理专业建设的科学管理
在当前的高校社区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各自为营,行政管理为主,学生参与度不足,高校各类服务项目不为学生所熟知;二是高校社区管理引入第三方管理团队,专业化程度、管理水平和人文关怀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我们要想实现高校社区管理的专业建设,就应当积极实现高校社区管理专业建设的科学管理,一方面是推进管理体制的科学变革,从基础设施、组织体系、学生参与、服务升级等角度来不断引进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是强化管理团队的素质培养,从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管理团队的素质,打造人文服务,让学生既能够从高校社区管理中获得高质量的服务,也能够从体验上和情感上感受到社区管理的温情。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意见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213-01
为了更多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水平也都显著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为高校办学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同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着教育基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和解决。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将高校的固定资产分成六个类别,分别是:(1)房屋和建筑;(2)专用设备;(3)通用设备;(4)文物和陈列品;(5)图书、档案;(6)其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是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保障高校教育工作的物质需求。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范围、分类及计价的确定;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固定资产的配备、使用、维护和处置等主要内容。
2.高校资产管理的意义
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可以防止国有教育资产的浪费和大量流失,有效的保全高校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理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可以改善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现象,减轻固定资产的流失及损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我国高校的对外形象得以改善。
二、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许多高校的管理者为了急于给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工作重点放在了高校的科研、教学以及行政之上,而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却相当疏忽,缺乏管理的意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观念淡薄,手段落后,缺乏规范化、合理化的管理制度,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在整个高校建设管理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我国高校目前采取的管理机制是按照相应的管理职能来划分部门,各个部门拥有各自的固定资产,并各自使用和管理。虽然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固定资产,但却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个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专门机构或部门,这就导致各部门之间对于固定资产信息交流封闭,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和闲置的现象频现,固定资产利用率低,造成了办学资金的极度浪费。
3.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队伍
我国高校虽然为祖国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在自身固定资产管理的人才引进上却存在缺失。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都采用其他岗位转岗任用的方式,并不专门引进管理人才,也没有严格的培训过程,缺乏专业知识,专业管理队伍建设缺失。
4.内部核算制度不合理
我国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内部核算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如许多固定资产核算时不计算折旧,只按当时的原值计算;一些高校的财务报表中成本核算不实、虚增资产现象也屡见不鲜,诸多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资产核算并不能真实反映高校固定资产情况。
三、巩固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能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1.增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首先要提高高校管理者对于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在思想和心理上对资产管理有足够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从根本和行动上将固定资产管理好,管理到位。其次是要提高对于科学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的认识,科学管理的意识增强了,才能合理、高效的对固定资产进行利用,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在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必须要建立一个单独、专门的管理机构,从宏观上把握全校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对其进行统一的分配和管理。避免出现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与闲置现象,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可利用率。专业管理人才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管理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合理化固定资产的管理。
3.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
我国高校在培养科研和教育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同时,可以从学校外部引进专业的管理型人才,为自身管理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
4.完善固定资产的内部审核工作
根据校内实际情况对资产核算制度和原则进行适时更新,达到对固定资产内部审核工作的优化。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审核机制,真实反映校内固定资产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应有的作用。
要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精细化,就要明确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目标。基本思路如下:在水利工程管理中采用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进行科学管理,要树立科学的民生水利工作理念。要以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工程的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健全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相关管理理念与方法,推动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利工程管理的具体目标如下: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通过系统梳理水利工程的运行以及管理,实现资料的科学化收集,并且要将收集到的资料合理整编入库。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结合实际数据建立科学的模拟系统,应用这个数学模拟系统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精细化。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还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管理手段,建立高效运作的计算机网路系统,实现相关情况的实时监测。采用数据收采集、数据传输、信息贮存实现水利信息在线分析,提高工程运行状态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以及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管理体制方面
要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实现现代化以及精细化管理,就要不断实现管理体制的深化。做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以及相关运行机制的完善工作,进一步实现管理体制内部改革。大胆实现人事、分配以及人力等制度上的创新,要结合具体工程的主要内容实现基础资料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以及现代化。
2.管理设施以及管理手段
利用管理设施以及管理手段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主要是从监视系统、监控系统、维修养护系统、安全评估系统以及运行管理系统等方面实现。(1)监视系统。水利工程的监视系统主要是监视水利工程的日常运行,比如河流的主要流势、大坝以及闸门的工作情况和相关破损情况。及时发现水利工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为水利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相关对策。监视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是保证监视点布局的合理性,数量要充足,整个监视系统的信号输送要快,保证信号输送的快捷和清晰性。(2)维修养护系统的建设。水利工程由于工程量比较大、涉及面广等原因,对系统的日常维护有比较高的要求。要确保维修养护系统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精细化。在整个水利工程中要选择典型的地段进行重点维修养护。综合利用网络技术、地理信心技术以及GPS和信息安全技术等建立良好的移动通讯技术,确保维修养护系统的高效运行,推动问题的协调解决,实现维修养护管理的程序化和精细化。(3)安全评估系统。水利工程不仅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还要保证工程本身的安全性。安全评估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发挥核心的作用。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量以及数据非常多,要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安全性就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数据系统,通过数据库合理储存水利运行信息,建立科学良好数据模型。(4)运行管理系统。要建立内容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同类问题的相关经验教训、流域规划以及工程规划管理。按照相关布局以及具体要求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确保工程管理考核以及工程管理技术的科学高效。另外还要采用科学的数据模拟为决策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持。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