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的认识

小学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的认识

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主要影响因素

 

1.办学经费匮乏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小学校舍的危房改造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又加上近年物价上涨过快等因素,各地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落实到小学教育这一块的经费与小学教育的发展相比,仍是捉襟见肘,有些地方对小学教育的投入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寅吃卯粮;不少学校在去年的工资调整后,其经费只能保证教师工资的70%,而农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资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教育经费不足已成了严重制约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说我们只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的提高,而不顾小学毕业生的质量,那种“有房子、有教师、有书本就能上课”的做法也许还能维持下去,但这样一来,我国虽能在本世纪末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而实际上却会不断地增加新的文盲或半文盲。

 

2.教育观念落后

 

陈旧的教育观念使得大多数地方的小学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对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小学教育种种不良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程有主、次之分。在课程开设方面,除城镇小学外,大多数农村地区小学未能完全按国家教委规定开足开齐全部课程并配齐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实际上,无论是农村小学还是城镇小学,真正把各门课程同等看待,视它们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不多。在学校里,语、数是主科,而音、体、美则是“小三门”,至于劳技、思想品德等课程也只是摆设和为了应付交差。

 

②视分数为唯一标准。虽然,全国许多地方已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但从我们所调查的实际情况看,所谓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实际上,中学的录取依然是根据学生的最后考试成绩来取舍的,并非根据对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和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考核。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致社会上和教育部门一些人依然认为,只有按最后的考试成绩录取学生才是“公正”的。

 

③学校存在重点、非重点之别。按说基础教育阶段不应该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而实际情况则是,不但中学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甚至小学特别是城市中的小学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别。由此,导致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如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配备、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欠合理性,使得一些家长不惜重金或找关系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小学,最终导致“非重点”小学招生额不满,“重点”小学不堪负荷。

 

④课业层层加码。目前,小学生课业繁多,各种复习资料和练习册源源不断地充斥课堂,小学生加班加点现象普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总是怕孩子们“吃不饱”,除了课本以外,总要给孩子们订各种练习册和复习资料,有的学校每个学生手中至少有两至三套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册;部分学校还占用小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的星期天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补课、复习;再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名目的竞赛活动,使得学生承受过重的负担,最终导致学生厌学和学习兴趣的丧失。

 

⑤评估不科学。科学的教育评估需要全面考虑教育目的、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一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状况,特别是正常的教学活动情况。但是,这在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评估工作中却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只注重对小学教学硬件方面的评估,有的虽也对教学进行评估,但评估的条件和标准往往是人为因素多。

 

3.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小学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而目前的小学教师队伍却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问题是:

 

①师资队伍不稳定。据报载, 我国小学教师在1994 年的流失数是19.5万人,占小学教师总数(专任教师561.13万)的3.52%,比1993年增长零点八五个百分点[1]。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的小学教师队伍流失比较严重,且流失率有上升趋势。虽然造成小学教师队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学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过低,尤其是与其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子女就业等,未能得到切实解决,这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

 

②教师素质不高。 据悉, 目前我国现任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86.59%[2]。从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远低于这一平均数。显然,教师的素质与我国正在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是极不相称的。

 

③教师队伍老化。从我们所了解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城乡小学都存在师资缺乏、队伍年龄老化和急需补充新鲜血液的问题。而现在的一些中师毕业生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又不情愿到小学任教,跳槽现象屡有发生,为此,如何确保中师毕业生愉快地走上小学教师岗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④教改意识淡薄。目前,部分学校的领导者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全新的教育观念,教改意识淡薄,只求常规教学的按部就班,从而使得一些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不够,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不透,致使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d

二、几点认识

 

我们认为,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所提高,但许多地区还没有真正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尤其在教育投入上,随意性较大,没有体现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整个教育的投入将有法律依据,并得到法律的保障。对于小学教育经费的使用亦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类别和不同小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地、各校所需经费的短期和长期投放标准与重点。也就是说,对小学教育的投入,一要注意其在基础教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二要注意做到投入一片,见效一片,使其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得到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切忌再产生“马太效应”,不能人为地造成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分。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为了求数量而牺牲质量或只求表面的质量不求内在的质量。

 

2.转变教育观念

 

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同仁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育人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不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不把握住育人的标准和方向,而一味地片面追求升学率,那么,我们的小学教育就必然会走入误区。要想彻底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不正常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一、小学教育必须切实转到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全部课程,并制定相应的全面而科学的评估标准。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小学阶段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注意及早发现和培养潜藏在孩子身上的各种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转变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去,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个性特长的一代新人。其次,要运用激励机制,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因为,现代的教师不应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教育家。第三,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要鼓励和培养一批在业务上冒尖的教师,注意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并以此带动全校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第四,教育行政部门要力争有一定数量的中师或高师毕业生到小学任教,给小学教师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优化小学师资队伍结构。

 

4.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必须重视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从整体出发,全面研究和分析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特别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时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三,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所有能提高教学效率并能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完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措施;建议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认识

德育教育在内涵上有狭义理解和广义理解之分。广义理解即为对公民在思想教育、道德感化以及政策宣传等方面的教育。狭义理解为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但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德育教育的内涵也越来越科学化和多样化。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应当不断调整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1]。

(二)我国德育教育现状

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教育,在教育史上是最长,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成长的保护者和引路人,也是学校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下德育教育愈发重要的今天,作为班主任更应当承担起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2]。我国自古是文化大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文化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传统方法。但正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在当代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同的问题。首先,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意识上有所缺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足够的重视。其次,只重教书,忽视德育。当代社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学校在对于优秀生源的竞争中相互“厮杀”,为了提高升学率,使学生接受更加优秀的教育,从而提升本校知名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了“应试教育”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学生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最后,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在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班主任往往是结合书面的道理和大而空的抽象化思维进行讲解。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与书本中所教的不尽相同,甚至还有重大出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作者曾经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并试图让他们举例说明生活中那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先进例子。但是部分孩子提出,现在的人都是拿钱才做事,并没有那么多无私奉献的故事。这使我很震惊。从课堂到实际生活,孩子所看到的是那些自私自利的画面,而未曾注意到无私奉献的身影。因此,班主任应当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才会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切实的提升,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我国也实施了一些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但是,对相关措施的具体落实不到位,部分小学班主任对待相关工作只是应付检查,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相关措施的具体功效。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保障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措施切实执行。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措施及建议

(一)在班级管理中强化德育教育

1.选好得力班委,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班级干部是学生中的核心力量,在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对于班级干部的选拔上,班主任应当严格把关,选出表现优秀、同学信得过、群众基础好的学生作为主要班级干部,并根据班委职务的不同合理安排岗位,使得班级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能力的最大化。通过提升班级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班级干部积极向上、严于律己、公正无私、团结同学的意识,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2.尊重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

小学生处在兴趣培养和个性养成的初级阶段,其思维是最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因此,班主任应当理解并尊重每一名同学,努力发挥学生的优良个性,不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个性。对于学生的正当兴趣及爱好,班主任应给与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让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发挥自身兴趣爱好,激发自身潜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3.细化班级制度,培养自律意识

在妥善制定各项班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班主任应当着眼于引导学生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切实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

1.将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对于小学生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启蒙性、基础性的,作为班主任,在教授自己所任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从内容简单、通俗易懂的知识出发,将对班级同学的德育教育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相结合[4]。以作者所教的语文为例,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将教材内容现实化、细节化,逐渐融入思想道德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会渐渐接收到德育教育的熏陶,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2.将德育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小学生出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情感因素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情感并巧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中,可以运用游戏、唱歌、表演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团队合作。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适当的技能,引导学生独立克服困难、战胜挑战,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的同时,得到自我人格的完善及升华。

三、结语

加强德育教育,完善德育教育措施,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小学班主任,为祖国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现阶段,随着新的教学方法的逐渐兴起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小学班主任加强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也越发多样,在这个趋势下,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总结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念;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思想观念在各行业中均可以应用,尤其是在教育行业。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较为僵化,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小学教育改革实行过程中,教育管理人员就应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在实际落实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此来推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为小学教育的有效落实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管理过程中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生初入校园的时候,其思想观念、社会意识等都不健全,对于很多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比较少,其思想还没有受到同化,没有被不利的因素所侵蚀,存在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样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作出一些在教师看来不可取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会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基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管理行政化色彩严重

在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中可以看出,管理过程中存在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小学校长严格按照上级指示来传达教育管理要求,上级要求学校怎样做,学校就怎样做。而在小学校园中,校长是最大的领导,校长下达的指令教师需要无条件的执行。这样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在管理过程中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所以这样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并不可取[1]。

(三)教育管理过于功利化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考试是决定学生学习生涯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这样的教育现状就造成了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局面。在小学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只看结果,对于学习努力而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管理方式十分的功利化,缺少了人文关怀。而且在教师以及家长这样错误的管理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小学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想要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就应采用人本管理理念。所谓的人本管理理念,就是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一管理理念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一管理理念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以人本管理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基于人本管理理念构建教育管理模式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管理观念,在实际落实管理工作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根本,以此来确保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不以成绩论成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以成绩论成败,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中,应对所有的同学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考试成绩的多少而决定对一个同学的关怀程度,教师应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赞扬,促使学习好的同学能够有更多的动力继续学习,而在对学习不好的同学进行管理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批评,鄙视,教师应肯定学生的付出,对学生所作出的努力给予赞扬,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深入地挖掘,从其它方面证明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的教育管理方式,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学生。

(三)将人性管理和制度管理进行有效结合

在以往的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是以制度为根本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教育管理制度中,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准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分部制度从人性化角度来说过于苛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本管理过程中,应将人性管理和制度管理结合起来。在制度管理过程中,对于一些较为苛刻的内容,可以适当的放宽标准。同时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不应采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教师应多应用怀柔手段,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多给予学生关心来促使学生尊重教师开展的管理工作,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之处,这样学生能够自动的進行改正,而不需要教师严厉的督促学生改正[2]。

(四)构建平等的人文教育文化氛围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不应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俯视学生,而是应该和学生处于同一地位,进行平等的对话沟通。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文化氛围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教师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平等的人文教育文化氛围。在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在教师与学生进行友好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为人本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几点要求入手,提出本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特点,探究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提升小学教师教育A.4-培养质量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结合实际认为,提高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应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应用性、多元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加强科研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反思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之本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思想及课程观念已经不能满足高素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而,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要求、明晰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思路,重建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提升小学教师专业水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提升小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要求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新要求。

林崇德教授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知识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从其功能出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接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可以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与之相关的知识。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出,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底蕴,而且要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对本专业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教师不仅要有宽度更要有深度,不仅在知识面上要求广、宽、泛,更要有探索精神、研究精神,了解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和专业能力的核心。只有具备娴熟教育技能的教师,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知识资源和教学资源,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尤其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教师在关注学生文化知识发展水平的同时,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态调整、应激状态的反映能力,关注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明确教师职业的压力和挑战,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职业,以高尚的师德情操、宽广的育人胸怀、稳定的情感特征、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自己的小学教师职业。

二、本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特点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我国提高中小学教师基本素质是当务之急。结合国内外关于教师基本素质的研究。本文认为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小学授课的需要,更大激发、引导小学生智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础。每个小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授课任务和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学科技能,教师要熟透教学科目的每个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将学科发展历史、背景资料以及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系都要了然于心,明确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如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或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以科学、合理、学生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二)完备的综合素质。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人,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可见,优秀的小学教师不应该仅仅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师德、一专多能的才干和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身心、高尚的师德才能更好应对职业压力、职业强度、负荷度等,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才能稳定自己的情绪情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能够做到一专多能,满足小学教学的不同需要,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并且勇于打破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局限,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此乃“学生之幸、教育之幸、社会之幸”。

(三)熟练的教学技能。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获得和把握,是评价一个教师工作能力强弱的关键。教师教学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是教师培养、培训中的重中之重。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劣是决定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加强和培养的领域。培养教师熟练的教学技能的养成需要从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调整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等四个方面入手。

(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小学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双重冲击,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压力,突出现象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及影响,这对小学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变革。仅仅会教的小学教师是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以及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小学教师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究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育思想。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科研的过程、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本地起小学教育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利用科研结果,探究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师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师培训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上升。

三、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途径

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要注重扩宽培养口径、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和完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巩固职前培养与职后研训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专业人才。

(一)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加大课程实践环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稳定的、长期的联系,将课堂搬入小学实践活动、毕业实习、课堂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规范实践课程量化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开设丰富的艺术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置艺术教研室,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小学教育对综合素质人才需要的实际现状,制定音乐美术等艺术教学的课程方案,辅之以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强调了基本理论、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强化训练和表演过程,培养了师范生观察、想象、感染、创新的能力。

(二)开展应用性、多元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的技能特色,提高职业技能培养的课时量,提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丰富性、多变性,锻炼学生多媒体操作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传统课堂授课艺术。大学生在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双重指导下,亲自体验小学教育情景,观摩、学习和模仿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而后内化为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的实践活动。采用微格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应激能力和课堂活动艺术: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本科大学生投标、竟聘上岗,具有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者,每人都承担一门或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直接参与实习基地的班队管理工作中,将小学儿童群体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展开讨论与分析,适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对班级发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妥善处理,培养自己多种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的提升。

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本主义教育观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根本要求是突出受教育者的地位,改变在以往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的状况,提倡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使教育过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1]。在新的时代,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人本管理,改变旧有管理模式对教育的束缚,提高管理效能,是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传统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不利于管理者和学生的个性的培养。

一般认为,教师要以“传道、授业、解惑”和塑造、训练为己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丝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合常规,而引来一片批评和责难。学生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标准为基础,以所用的教材为核心,以教师的教学要求为根本进行学习和生活,稍有离经叛道就会被制止。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充分发挥,迫于管理者的种种管理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创新想法。

2.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使很多学校通过学生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成绩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做使得学校只注重语数外的教学,学生只注重语数外的学习。然而小学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抓好学生智育教育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

3.不利于教育管理自身的全面发展。

招生规模的日益加大,一方面加剧了师资的短缺,另一方面使教学资源捉襟见肘,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越来越不足,只好用传统方法教“大众化”的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无形中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越来越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今后走向成才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在小学教育中就扼杀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否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可想而知。

二、构建人本管理模式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确立是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倾注于精神文化,更多地关注人的自由、权利和自身个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当代教育管理者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仍然带有挥之不去的体罚、威胁甚至暴力等非人性化的烙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2]这种历史使命体现在教育中,要求管理者树立人本意识与人本教育管理理念,尊重人、培育人。

1.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加注重人才的素质与特色,追求人的个性与创造力。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生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工作效率成倍地提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使用并为人服务的,反过来又对人的知识、智慧、管理才能和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竞争战实质上是人才战,知识和人才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人才将大幅度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的创造性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也必然不断凸显,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人的管理也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便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而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的培育不仅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需要人性化教育管理手段,客观上更要求当代教育管理必须转变观念,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教育管理更多地关注人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人性化的校园氛围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先决条件。

当代社会,人对主体性的追求是空前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和选择。学校管理应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培育,使教师在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中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培育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促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人性化的管理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成为有凝聚力的集体,这是当代教育发展进步的关键。一所成功的学校,不仅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而且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学校的发展及其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和谐的管理氛围,它有利于增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理解和相互信任与支持,从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学校发展的目标,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1.以人为本管理教师队伍。

(1)量化管理应体现对教职工的激励

目前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通过制定具体可测评的数量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评定的。这些措施表面看来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是公平、公正、无可挑剔的,但在深层次上“伤害”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这些死的数据虽能最直观地说明教师所做工作数量的多少,但教师工作做得是好是坏是不能全面反馈的,简言之,量化管理考核中成绩不好的教师,他们的工作不一定不用心、不见成效。据《新闻晚报》调查,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全国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专家们分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首要原因是“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3]造成教师大量存在心理疾患的原因并不在于教师工作之苦,而是学校管理和评级机制带来的压力。在压力过大的情形下,又怎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教师的职业特点而言,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其工作质量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标准进行量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损害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如若制度的制定以情感为基础、以民主为核心,则使制度变得合情合理,有情有义,并且在制度的制定中加入一些激励的因素,定期与教职工进行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缩短领导和群众的距离,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实行可操作性强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那么制度的遵守就会变为一种教师的主动行为。

(2)鼓励教职工参与管理

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教职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直接对象,教职工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学校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都需依靠教职工开展活动。学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各种方式、渠道,促使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让教职工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管理者要大力培养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实行民主管理,教师才会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出谋献策,才会以主人翁精神与管理者共同管理好学校,也才能强化教职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做好本职工作,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提高教师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教育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加强培训。创造一切机会让教师走出去,了解外界的信息,开阔视野,丰富感性认识,增强教育后劲,提高专业素质。就像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一样,学校和教育管理者也要花大力气为教师进行教育投资,获得回报也将非常可观。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并不只是一些优秀教师的特权,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平等的学习和深造机会,都会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2.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人文教育文化。

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是把管理作为一个文化过程,用人文的方式和机制进行管理。管理者要放手让教师大胆探索教学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当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判断时,管理者不能以好坏论处,而应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出发点,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想说、能说、有机会说的环境。不轻易否定教师的想法,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和工作方式及情感态度,为共同追求的理想及目标担起责任。同样,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应该“宽容”地对待孩子,以“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与众不同。学生的创造力是他们宝贵的财富,也是教师特别要珍惜和保护的。学校、教师要重视这种人本思想,并且带动家长,进而推向全社会,共同营造人文教育的文化氛围。

3.人本管理理念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认知水平能力尚未定型,各方面还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发展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特定的需要、态度与思想感情,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有与周围人之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即个性。学生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和创新教育的主体,教育管理者对学生全面认识,才能根据其身心特点,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个社会个体,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独特的天分,这种天分能否很好地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并且挖掘它。

4.课堂教学管理要体现人本思想。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能力和发展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时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者,成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等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讨论、答疑解难的激发者,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张绍杰.当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