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的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小学英语;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52-1
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注重对学生上完课能做什么这一结果的培养,让学生在上完一堂课后,能够马上将这些知识加以应用,比如牛津英语第一册第一课主要讲的是问候语,那么教师就要保证学生在上完这些内容后,能够在课下用这些语句进行互相打招呼,比如当学生出门游玩的时候,老师看到一个牌子上面写着“Danger!”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啊?当学生回答出是“危险”这一意思的时候,也就达到了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目的。
任务型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意义性及真实性,因此教师如果使用任务型教学,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小活动来对课堂进行很好的互动,从而改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要想很好地设计任务型教学内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基本原则,不然很有可能会造成事与愿违的效果。
1.布置的任务难易适度
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但是不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及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永远都存在着差异,这也就导致目前一个班级里必须会有成绩好坏之分,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客观事实,设计的任务要适中,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确保95%的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能够通过做任务学到一些技能。
2.增加一些人文素养知识
小学生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我们有必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爱国报国精神。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任务型教学时,可以在其中增添一些能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感情和加强民族团结力的内容,比如学生在学习《牛津英语》6B Unit6时,有一个重要的单词“Beijing opera”,教师在给学生讲这个单词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学生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另外,由于英语毕竟是外国人的语言,这一语言的出现与英国当地民族风俗有着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讲课时,一定要增加一些英语表达与汉语不同之处,比如:中国人通常用dog这个词骂人,但英语中却把a lucky dog翻译为幸运儿,所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实时地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有很大帮助。
3.任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马克思曾经多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当学生真正用所学技能做出一件事情后,他会被这种收获感到欣喜。不仅如此,实践活动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学生的心理愿望和心理需求。
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笔者选取几种常用的方法,结合一些具体实例来论述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1.图片任务
图片任务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使用各种图片来带领学生完成各种任务。比如牛津小学英语第六册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各种公共标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各种标识以及标识的单词分别做成图片带到教室中,当教师讲完这些标识的单词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操作做《找朋友》的游戏:发给每个同学一张标识图片或者单词卡片,然后拿单词卡片的同学找相应意思的标识图片,最后两两结合,完成本次找朋友游戏。
2.表演任务
这一任务有点像以前小学语文中常用的分角色阅读。即每个人充当课文中的一个角色,通过有表情的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比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2主要讲解一个重要词组“be good at”,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下面想好自己究竟最拿手什么,然后让同学上来表演,A同学上来后问B同学“what are you good at?”B同学回答“Im good at songing”,然后给大家唱一首歌,这样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同时,也增强了两位同学的自信心。
3.场景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应该使用的是场景任务,即给学生设计一个固定的场景,让学生们自己去完成。比如《牛津英语》6B Unit3主要讲的是问路的内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掌握问路一些基本单词,可以比较容易地回答人们一些关于问路的问题。这一课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实际操练,比如甲同学将自己的“宝藏”藏在一棵树下,然后用英语给乙同学说怎么走,乙同学通过甲同学提供的英语对话来找到“宝藏”。
总之,任务型教学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教学方式,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为教学增添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对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晓慧.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课堂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03).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置是一种对具体情境的多元化分析,不同的内容与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任务活动来实现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任务”:
(一)讨论或辩论式任务
小学生争强好胜。教学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教学Holidays时,我不仅让学生在画一画、说一说的任务型学习中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拓展教材,设计了如下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我把学生按照喜欢的节日分成了几个组,就题目“When is…?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Did you…last year?”进行辩论。这样的任务能使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换意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操作性任务
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现实意义的语言场景更利于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并促使其主动地内化、吸收与运用。因此,通过设计一定的操作性任务,可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并有效地展现其个性化特征。制作贺卡、生日卡片等活动都是操作性的任务。如在教师节时,围绕“给教师送贺卡”这一情境,我设计由学生自制贺卡的活动:“贺卡表心意,同学们亲手制作的更是精品,你可以将它赠给老师,表达你对老师的节目祝贺。你可以在贺卡上画好插图,再在上面写上一句祝福的话。”全班同学一下子都忙开了。当同学们把贺卡送给我时,我看到了贺卡上美丽的图画和各种祝福的话语:“Happy Teachers’Day!”(教师节快乐!)“BestWishes!”(致以最诚挚的祝福!)“I wishyou well and happy!”(祝您健康愉快!)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欣慰,因为在这一刻,每一位同学在写下祝愿的同时,正在自觉地尝试着语言的综合运用,英语正成为他们生活、活动的工具。
(三)展示性任务
关键词:小学英语 任务型教学 案例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强调学习过程的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等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时间、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完成任务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一、任务型教学的内涵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说,任务型教学在强调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强调语言知识教学,倡导以语言运用为目的的语言知识教学,语言知识的教学要为语言任务的教学服务。
二、任务的定义
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A task is a piece of work undertaken for oneself or for others, freely or for some reward. It meant what people do in everyday life, at work, at play, and in between.这个定义主要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任务。如:dressing a child, filling out a form, buying a pair of shoes, borrowing a library book, making an airline reservation, writing a check, finding a street destination等。
任务是人们在学习、理解、体会语言之后说开展的活动。A task is an activity or action which is carried out as the result of processing or undertaking language.
任务活动与语言练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任务往往有一个非语言的结果。A task has a nonlinguistic outcome.而练习则有一个语言的结果。An exercises has a linguistic outcome.比如同样是听一段录音,是关于从哈尔滨到北京的火车时刻表的录音,如果我们让学生 决定乘哪一班火车可以在某个时间到达北京,这就是一个任务,如果听完之后问学生,某趟火车是几点钟到北京,再让学生回答,这就是一个练习。
三、任务的分类
任务有学习任务和运用任务之分。
学习任务主要由以下几种:1、知识学习任务和技能学习任务。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然后在设置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2、认知学习任务和智力学习任务。这类任务包括比较、辨别、分析、归纳性质、特征、因果关系、逻辑关联等。3、文化学习任务和情感学习任务。包括跨文化交际知识、合作学习等。
运用任务有以下几种:1、交往型任务:包括日常社会交往任务及学校交往。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社会交往活动和学校交往活动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模拟这些活动。2.信息差任务:包括提供信息、获取信息、交换信息、查询信息、分析信息等。这类任务要求两人结对完成,或者是双方各持有对方不知道的信息。3、创造型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如:手工制作,创造性绘画等。4、选择决定型任务:这类任务是给学生一系列可以选择的决定,由学生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选择一个决定。5、解决问题型任务:解决语言难题、解决知识难题、解决生活问题等。分配给学生一个任务以及一些信息,学生需要经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6、愉悦型任务:这类任务包括游戏、表演、欣赏、兴趣等活动,如表演歌谣、猜谜等等。
四、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要实施任务型教学,首先是要设计教学任务,要使学生有事做、有话说。在设计任务活动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1、言语、情境真实性原则,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和语言情境。2、形式-功能性原则,设计任务时要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3、阶梯型任务原则,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4.做中学原则,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五、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
按照上述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论,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可以分为任务呈现、任务准备、任务完成三个阶段。
1.导入与运用任务呈现
这是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所特有的环节,任务教学要求在语言学习之前呈现任务,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有利于体现人物的真实性。
2.知识技能教学及运用训练
这个阶段分两步走,第一步,就是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这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的程序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教学过程必须是围绕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相当于我们平时我们教学的呈现(presentation)和操练(drill)步骤。第二步,就是运用训练的过程,即指学生学习新语言内容之后,完成运用任务之前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下、为了新的语用目的运用刚刚学习的语言,是为完成运用任务做准备的,相当于我们平时教学的练习(practice)步骤。
3.运用完成任务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在前面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为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熟悉完成任务的规则和程序,教师应组织任务完成的演示。在演示之后,应组织全班学生完成运用任务。
六、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实例
以下是一节典型的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实例,课题是“What’s the weather like?”主要有四个环节:
1.任务呈现
本节课教师结合周末要去野餐的活动,让学生讨论天气并决定是否去进行此项活动。
T: This weekend, let’s go and have a picnic. Today our task is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 and then decide whether to go or not.
本节课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任务。
2.知识技能教学
1)通过课件把生动、形象、富于美感的天气的图片展示出来,学习单词。
2)师生共同完成了“根据单词卡表演动作”和“选衣服、说天气”两个游戏。
3)学生看图片,听录音,回答问题,将枯燥的听力练习设计的生动有趣。
4)学生跟着课件的节奏,边打拍子边朗读表演已学过的一首有关天气的chant,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四个活动就是在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为后面的任务活动做好知识技能上的准备。
3.运用训练
1)同学们周末想去爬山,让学生拨打121了解天气情况,并让一个学生当接线员播报天气预报。
2)让学生通过查阅报纸来获取天气信息并与同学。
3)让学生看课件上的天气预报,了解其他城市的天气,并给即将出差老师提出些建议。
这三个子任务为最后完成总任务做了铺垫和准备。
4.完成任务
教师再次提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部分小组的汇报演示。
T: Would you like to go and have a picnic on this weekend? First, we should know the weather . Try your best to ge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weather by any ways you like.
Get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groups and then decide whether to go or not .
Get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dialogues. Ask some groups to act them out .
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交往的任务,是个运用型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舞蹈教学 教师 人格 效应
一
舞蹈教学是依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参与,靠大脑和人体的肢体协调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实践活动。由于舞蹈艺术本身是以人体自身的肢体为“工具”的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表演者只能凭感觉、模仿去把握,这就给“教”与“学”带来诸多不便。舞蹈的教学是技巧性、艺术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既丰富又复杂,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求助于导师的教授和引导。教与学是教育中一对矛盾的两方面,教师如何教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十分渴望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能引导学生登上完美的艺术殿堂。
在舞蹈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是靠教师不断示范、讲解,学生模仿、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技巧。教学是师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过程,面对教学对象的身体条件和性格都千差万别。教师要传达各种教育信息,都要通过自身舞姿作为工具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艺术经历、学识修养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格(包括个性、修养、才能、情感、道德情操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学生漫长的技巧培训过程中,学生技巧、艺术表现力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但靠教师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也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和引导。教师要将舞蹈技巧等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教师榜样的熏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人格效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心中产生的崇敬感和信赖感,也是学生感到信服的一种精神感召力量。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爱戴,由此会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更能调动起他积极的思维状态,去进行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这种人格效应是一种自然、不带强制性的影响力,是通过教师在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展现的自身的主体品格、教学才能、情感因素等来达到的。具有无形的教育榜样效应和强烈的表率作用,是一种“不求而成,不为而成”①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它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相互吸引的肯定性特质。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在“德、才、学”等方面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人文品格,也就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的师表美。具体表现在“表美”“道美”“风格美”,也是心灵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表美”即教师外在形象的美,“师者,人之模范也。”②为人师表首先有外在形象的规定性,体现出一定的修养和品位。“道美”即教师的精神,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和广博而专深的科学智慧。“风格美”即教师独有的个性美,体现为优雅而高尚的情趣。从教师质朴的外表中,能感受到隐藏的人格魅力与文化的厚重。教师的精神与文化含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师道》中讲,“要言之‘师’不是用片断的知识和手头的技术,而是用全人格的‘志’来感化人。”教师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将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学生也会通过这一教育行为,看到人类自身的力量之美、心灵之美、意志之美。教师这种对学生具有高尚内在素质的铸造和培育,将会在教学中融进无与伦比的价值和内容,是其他东西难以替代的。
教师的人格效应来自教师的人格,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受教育者感情的培养,就是教师高度教育素养的实质本身。”③学生被教师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艺术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修养所陶醉,这些也是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的基础和条件。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当是言传身教的模范,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感情的源泉,也是教学中师生间沟通和协调师生关系的基础。黄克剑说过:“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教育也须承诺身心训育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拨。”④
三
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只有具备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才能全面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既要注意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百科全书式”教育,也需要有范式引导,教师素质会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力。舞蹈教师应具备广博的舞蹈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高尚的审美情操、敏锐的思辨能力、严谨的教学作风、饱满的精神状态。
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教学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组织能力,都要通过教师人格得以体现。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受动的一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受动的状况。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⑤教师的主导关系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在教学中是一种互动的,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之情,是教学中最珍贵的资源。学生尽快掌握技能、技巧,提高表现能力是教学中师生追求的共同目标。课堂教学需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不仅需要而且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教师对学生表现能力训练得好坏,取决于教师对舞蹈艺术理解的深度,教师有较深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因材施教、阐释作品等方面对学生才能有可信的帮助。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人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受。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也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也有自己的需求、愿望和尊严,应当得到满足和尊重。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良好的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正处在对新事物、新观点最敏锐,思维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⑥现代教育较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也具有调节自身行为的功能,“教学的艺术不仅在教师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⑦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交往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最可信的“榜样”,信任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舞蹈教学不仅是促使学生技巧的发展,更是舞蹈艺术美的传导,而教学中美的形成要具备两大要素,即美在于审美客体的美的潜因与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相互作用后的统一,它也是教学中审美潜能与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和谐状态。舞蹈教学中学生是教师内在情感的体现者,学生主体要通过外来的情感激发,情感是舞蹈艺术教学的动力,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师示范的生动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的认真态度等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量,教师的教学以情动人可诱发学生产生类似的情感,所谓“情感共鸣”就是教学最明显的表现之一。
舞蹈是最具情感的艺术,舞蹈与情感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决定了舞蹈艺术教学的根本方式应该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教学中教师要有完美的示范,要感情充沛,还要有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能开绪记忆,而且能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⑧教师以深刻的情绪体验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能形成课堂教学的和谐,激发起学生心智活动的波涛,努力探索舞蹈艺术的奥秘。
教学中要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教学双方都以教学内容和作品情境为中介,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实现教学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认同。淡忘机械重复的技能训练,淡忘立竿见影的智力提升。舞蹈教学活动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要创造一种教学内容与主体心灵产生情感联系的条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积极的表现欲望,以达到教学中情感的激动,情趣的激活和品位的提升,这种教学氛围会成为学生心灵起飞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情感的想象。因为“在艺术创造中人的审美想象因情感而萌动,情感又是艺术想象的发源地,想象从情感中涌出,或汹涌,或舒缓,或一泻千里,或回环曲折。总之,想象从情感中吸取原动力,方能插上翅膀不断升扬。”⑨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想象等心理功能的发挥,培养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成为有敏锐体察能力、丰富想象能力、充分领悟能力,能准确把握艺术作品的意蕴和情感特征的人。
四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尊师爱生。在学生面前教师应是作风严谨、谦虚豁达、善解人意的良师,应是播种和培养学生情感的园丁,不应是冷酷无情的训导者。对学生应倾注内心的挚爱,充分满足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自尊的要求。善于利用学生心灵的闪光点,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起点。教与学的双方要有一种心灵的沟通,期待与鼓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确地评判和认识学生,善于把握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以及对学生的信任、宽容、平等相待,这些都是搞好舞蹈课堂教学的内在动力。
教学中教师还应客观地面对自己的失误,不墨守成规,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信息。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教师耐心引导,一方面让学生认识舞蹈技巧训练中存在起伏的必然性,一方面采用有效方法尽快渡过低潮期,解除学生的疑虑,不应一味责怪学生,教师的耐心和信心将带动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教师的良好素质会对学生产生好的心理效应,真正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在这种积极而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技能训练,学生会将这种积极的内在动因转换成自觉而刻苦学习的动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五
当代教育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潜能发展。在高师的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核心 ,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又集中体现在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舞蹈教学既有科学性、艺术性,也有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教学中舞蹈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鲜活而生动、广博而精美的舞蹈文化的滋养,是提高艺术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以及人格塑造的良好环境和重要途径。教师若能善于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作为教学的动力,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注释:
①杨雄《法言学行篇》,转引自《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P121
②⑥⑦南京师大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P133
③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献给孩子们》苏维埃学校出版社, P10
④杜时忠《 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求》,转引自《教育研究 》 1999.9
⑤傅国庆 《声乐教学中情感调动的方法》,转引自《河北师大学报 》1996.3
【关键词】英语;任务;模式
一、任务的组成要素
1.任务的目的
目的是指实施学习任务的基本意图,是联系任务和课程之间的纽带。外语课堂上的任务目的大致可以分四类:交际目的,如通过实施任务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相互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态度和情感来解决某个交际问题。社会文化目的,如了解目的语国家同龄群体的日常生活方式。学习如何学习,如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及选择实施计划的方式。语言和文化意识。如了解语言体系及其规则。需要指出的是,目的和任务之间并不总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有时一个复杂的任务可能涉及多个目的。
2.语言的输入
语言输入是任务实施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或阅读的方式向学生输入新的语言材料。新的语言材料既可以是专门为课堂教学而编写的语言材料,也可以是真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提供的语言材料,也要注意平时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渠道收集语言素材,使学生接触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
3.活动
活动指学生利用输入的语言所要做的事情。纽南指出实施任务活动时要注意三个方面:对真实生活的演练,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贴近“真实世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涉及技能运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互动运用所获得的技能进行真正的交际,理解他人信息,传达个人观点,保持交际的进行。关注语言的流畅和准确,教师对学生语言的流畅和准确的关注并不表现在当学生运用语言时,教师有错必纠,而是鼓励学生在班上展示自己的语言,以提高语言的流畅和准确。在活动的形式方面:小组活动、双向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语言的运用。
4.学生的角色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合作学习伙伴及意义的协商者。他们要通过合作和互动实施并完成任务。对于不同的任务,学生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如在学习“This is my school.”这个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理想的学校,并向全班回报时,各组必须在小组协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出个人的职责,如谁来画画,谁向全班汇报等等。
5.教师角色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主要有三种:交际过程的促进者,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观察者及学习者。
6.环境
环境是指实施任务时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全班活动,小组活动还是个人活动,是否需要全部或部分在课外实施。有些学习任务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如在学校内见到自己的老师用英语打招呼,课外完成英语简报等。
二、任务型教学程序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任务实施前的准备(pre-task stage)、任务的实施(task cycle)及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在她的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任务型教学专家设计出下列课堂教学程序:
1.启动和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所学话题设计与学生实际经验相关的一些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要导入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布置任务时,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明确任务的目标,任务的结果及任务的执行形式等。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开展此项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任务是什么,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而且目标越具体越好。“What would you like”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们这节课的任务是做角色表演,表演在餐馆的点菜活动。这样孩子们就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会如何用英语点菜上,以便能够完成表演任务。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发起者及任务的制定者,而学生则与教师交流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经验或见解。
2.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入
教师在要求学生运用目的语(即所学语言)执行交际任务前,首先要向学生输入新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对所学话题,语言的形式及功能获得初步感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看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听录音等方式了解新的语言材料的音、形、意及语言使用环境,再通过一些口头或笔头问答来检验学生对新的语言材料的理解程度。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资源提供者和验收者,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检验其学习效果。
3.新的语言材料的操练
学生做新的语言材料的操练是为学生完成教师在课初布置的交际性任务打语言基础,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交际所需的技能,而不是真正要求学生开展交际活动。因此,这种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并非学生是否传达了某种意图,而是他是否输出可接受的语言。
4.任务的执行阶段
在对任务做了充分准备后,课堂教学进入任务执行阶段。任务的执行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子阶段:任务实施、计划和汇报。在这些阶段,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不同的交互方式,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任务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任务,协商解决任务中的交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督导的作用,督促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任务,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方面给予一定指导。当大多数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做适度点评,就学生的参与程度及任务的执行程度予以肯定和赞扬。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流利程度及交际策略的使用。
任务实施阶段之后便进入计划阶段。计划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上一阶段的成果进行汇总和计划,在下一阶段向全班同学汇报。为了保证学生输出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性,教师要求学生以适宜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任务执行结果,研究表明,人们在公众场合的发言比私人场合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性。在汇报之间的计划阶段,学生要对汇报的形式及内容做出计划,还要对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做出明确规定,如谁做口头报告,谁展示实物、图片或演示多媒体,谁记录其他组的任务信息以做比较分析等。
最后的汇报阶段。各小组按照计划阶段商定的方式和步骤向全班做口头汇报,可使用挂图、录音、多媒体等作为辅助,说明该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担当大会主席的角色,在各小组做汇报前对小组做简单介绍,并在小组汇报后做简单评述和反馈,对报告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评论,并在最后进行总结。
5.语言的焦点阶段
教师在学生的任务汇报阶段应注意学生在语言形式及在语言情境的把握上的问题,在汇报阶段之后对学生们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普遍性的语言错误提出,带领学生进行操练,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语言意义转到语言形式上,提高他们所输出的语言的准确度。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意味着要重新分配课堂上的教学时间,结束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有更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所学内容设计选择适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任务型课堂上,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反应,教师应有能力对他们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