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村官晋升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时期;乡镇财务管理
一、乡镇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国各地乡镇建设的不断推进深入,乡镇财务管理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笔者通过随同审计部门对所在工作地区的乡镇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审计时,发现目前乡镇财务管理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乡镇财务管理问题重视不够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乡镇领导干部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是制约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乡镇领导对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独不独立并不重要,认为只要保证了自身利益,乡镇财务人员水平高低并不重要,只要安排什么做什么就行了,只要听话就行了,从而出现了乡镇财务人员管理混乱、素质普遍不高、上进意识差等。第二是乡镇领导干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部分领导干部对财经法规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随意处置集体资产的现象,从而出现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架空的情况;第三,有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基层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由于乡镇财务管理混乱而带来的危害性。
(二)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低
在新时期乡镇财务管理模式中,会计委派制财务管理模式、乡镇财务结算中心式财务管理模式都是比较常见的管理模式,乡镇财政所或者县级以上财政局统一组织实施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管理以及聘用工作,通常情况下行政乡镇部分处于偏远地区,工作条件艰苦,同时村级会计人员的薪资待遇又较低,因此很难吸引专业胜任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乡镇财务会计人员。另外我国“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村官充实了乡镇财务管理,这部分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期限通常为2年,他们通常把这个阶段当成是一个就业的跳板,期限一满就很难留住他们。
(三)账务制度混乱,违纪现象严重
乡镇基层财务制度设置混乱,违规违纪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部分领导干部为了逃避上级领导部门对行政村财务工作的监督,同时为了自己能够更加方便地使用集体资金,不择手段将部分或者全部收入转移到自己另外的账户上,形成账外账的情况;其次,无视用款流程,不遵守用款规定,白条抵库现象十分普遍;最后账款核对不一致、无账情况普遍,个别领导干部伙同财务人员销毁隐匿违规违纪证据,从而造成无账情况。
(四)缺乏监督协作机制
内部控制不健全,监督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部门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督制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监督是软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监督要得罪人,影响关系等等。财务监督制度流于形式,范围界定不清,有的会计人员缺乏明确的法定职责分工;各监督岗位之间的作用和功能互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外部监督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财务会计信息公开范围不够广,有的不公开,缺乏有效的监督协作机制。
二、提高乡镇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乡镇经济建设大局,需要各部门领导干部做好每一项工作,尤其是各级党政机关以及县、乡镇党政机关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上下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认真负责的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做好做实。
另外对乡镇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耐心的听取基层人员的汇报,统筹研究落实制定方针政策应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落实各项措施,努力克服当前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着力解决当前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把财务管理工作抓实、抓好。
(二)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强化民主管理
通过加强广大乡镇群众对财务管理工作监督,可以减少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的途径,从而使得乡镇财务管理能够建立民主管理机制,乡镇要加强对财务监管力度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乡镇领导干部要提{认识转变观念,不断克服畏难情绪,认认真真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其次,加强业务审核和内审监督;在乡镇财务会计核算中,工作人员必须严格落实规范财务管理手续,严格审查耙槐适罩Э钕畹恼媸敌浴⒑戏ㄐ浴⒑瞎嫘砸约昂侠硇裕保证金额的真实完整。对不真实的单据、票据,坚决退回,对未经审核的各类报销票据绝不允许入账;健全和完善各项支出管理和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权限.规范审批程序,制定审批限额,重大经济事项或大额支出由领导集体研究决定。最后,定期组织乡镇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人员检查,,组建乡镇专业审计队伍.强化对乡镇部门、村级财务监管,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三)稳定农村财务队伍,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首先加强会计人员实务操作培训,组织会计人员学习财经法规,深入领会责任追究制度,使会计人员切实履行职责;其次,充分利用"三支一扶"大学生,这部分人员专业能力强,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完善会计人员评价体系、奖惩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拓宽会计人员发展平台和会计人员职业上升空间,做到基层财务人员队伍才会稳定。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乡镇财务管理只有做到公开透明,同时人民群众能够有效进行监督,才能保证了乡镇干部手中的权利不被乱用,才能保证农民群众的收入的长,才能促进财务管理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于宏丽.谈乡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31).
[2] 王欣梅.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 2007(17).
论文摘要:作为辽宁省唯一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一直把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学院和毕业生也不可避免的承受着来自于就业的竞争与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在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的努力下,总体上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2011届本科生进行就业意愿调查,真实地反映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及时准确地把握毕业生择业心态,从而能够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认识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合理定位,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意愿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带来了“大众化”就业,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要群体。不仅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高校危机事件之一。就业是每一个社会人必经的历史阶段,它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一个人能有工作,不仅解决生存问题,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尊严。就业困难除了来自于外部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准备不充分、自我定位不合理和自我心理调节相对滞后等,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因。
一个大学毕业生如何对就业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位进行选择,是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本次调查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职业定位、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去向、影响就业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样本描述
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次针对整个2011届的五个系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收回问卷1396份,有效问卷1312份。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运用计算机MicrosoftExcel中的数据透析表格功能进行自动统计和分析的。
被调查对象中,国贸系占39.7%,外语系占26.1%,财经系占15.1%,管理系占6.6%,信息系占12.5%。这些学生来自于国内的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农村和城市比例分别为29%和71%,男、女生分别为31.8%和68.2%。国贸系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因此选择该系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方面
根据本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40.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学生中44.5%的大学生选择跨专业深造,在准备考研的学生中有40.9%的大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如果当年考研未能如愿,那么有66.7%的学生选择求职就业,剩下的32.3%的学生选择暂不工作继续准备升学。假如在准备考研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出现,这时8.6%的学生仍然选择考研,55.9%的学生选择接受这份工作,35.5%的学生还说不好。从考研的目的和原因来看,13.6%的人认为是就业难没有更好的选择,30.5%的人是想要提高就业的层次,55.9%的人是出于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考研的比重近乎半数,对于考研的目的越来越理性化,更多的是考虑未来长远发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处在犹豫当中,显示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还不成熟。
(二)对于“基层就业”的了解和选择方面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岗位,这当中就包括基层就业这样一条出路。在这次调查中,提到了“如果到基层就业,你会选择哪一种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问题,选择“西部计划”占20.9%,“参军入伍”占20.8%,“三支一扶”占14.8%,“选聘到村任职(村官)”占43.5%。在提问“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时,选择基层就业岗位少的占21.1%,选择待遇低占48.9%,认为社会保险不到位的占6.5%,不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占2.3%。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紧盯着大城市里的就业岗位,而是主动选择那些能够发挥优势、有发展潜力的基层岗位,从基层做起,才能有长远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工作岗位,仍然把待遇作为选择工作的重点考虑因素,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
(三)对就业地区、用人单位性质、待遇等要求方面
首先,从就业地区来看,问卷测试题提供了“家乡、非生源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国外、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其他”等六个选项,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从结果来看,在首选中比例最高的为沿海开放城市42.4%,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家乡34.7%,在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非生源地省会城市占33.6%。结果说明,多年来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依旧热衷经济发达城市和中等发展城市,但是较之往年开始有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倾向。在调查中,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向往工作的主要就业地区,这会继续加剧这些区域的就业压力,容易使大学生为了留在这些城市工作而高材低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大学生进一步改变观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地区。
其次,从用人单位的选择来看,测试题中提供了八个选项,同样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调查显示,首选中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的比例最高占26.3%,选择“国企和政府机关”的也都超过了20%以上,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事业单位”20.5%,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自己创业”占19.96%。总体来看,传统的热点即外资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国企,仍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也要看到在创业的选择上也吸引了一部分的大学生。与往年相比较会发现一些变化,就是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开始向其他性质的用人单位例如民营、私营企业分流。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还是要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不能一拥而上,想当然的选择那些待遇好、收入高或者工作稳定的外企和政府、事业单位,这些岗位的数量毕竟有限。 转贴于
再次,从收入期望值方面来看,在能够接受的薪酬水平上提供了“1000元以内、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和视就业所在地而定”六个选项,比例分别为4%、8.3%、26.5%、21.5%、17.3%和22.4%。参照目前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高。近年来,出现了个别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现象。他们把工作当成一种新的学习,用“零工资”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对于这种行为褒贬不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大学生降低薪酬期望,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有利于他们提早就业,实现理想。
(四)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因素方面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的数字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1.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2.工资水平及福利、3.对工作本身的兴趣、4.就业地区选择、5.工作稳定性、6.工作的环境与舒适性、7.单位类型及规模、8.父母意见、9.专业对口、10.老师影响。近六成大学生毕业生把个人发展空间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单位类型和专业的考虑比重相对较小,在人数增多就业困难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更趋于理性。
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既有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方面,也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主观方面。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从主到次依序为:1、毕业生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2、就业人数太多;3、教学脱离实际需要;4、就业期望太高;5、社会需求少;6、用人制度不规范,尤其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不到位;7、企业的要求太高;8、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对影响就业问题的分析上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情况,毕业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将“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放在了首位,也认识到“就业期望值太高”这样的不足,这是理性的一面,但是认为“就业人数太多”、“社会需求少”也是主要的原因就显示出欠缺理性的一面,虽然这是目前的现实问题,但是绝不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结果,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专业教育也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如何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五)求职渠道和方式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求职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哪些渠道和方式最受学生欢迎、最为实用呢?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为:1、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网站;2、各地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组织的招聘会;3、亲戚、朋友、老师的介绍;4、校外就业网站;5、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无疑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从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求职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这些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毕业生通常对校园招聘会充分的重视,依然将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获知求职机会作为有效地手段。在招聘网站的使用上,存在着专业的差别,大学毕业生应当进一步重视专业招聘网站提供的大量招聘信息,可以选择直接在线投递简历、申请职位。此外,还要随时关注学校BBS就业板块和各大公司网站上的招聘专栏,也能方便地对准自己心仪的岗位。
(六)工作的责任心、稳定性方面
在“如果和一家单位签约后,又有一家你更满意的单位要你,你会如何做?”的问题中,有54.3%的学生选择“先与第一家单位协商解除协议,再同第二家单位签约”,有18.4%的学生选择“先同第二家单位签约,然后通知第一家单位,不惜违约”,有27.3%的学生选择“放弃第二家单位,不改初衷”。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签约就像吃了“定心丸”,意味着可以从容地再找更好机会,找不到也有退路。于是,一些学生刚签下一个保底的单位,就开始另觅高枝。从建立诚信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违背诚信精神的,对违约者的个人信用度也是有损害的。因此,毕业生在择业、签协议、违约前都要慎重。
(七)对自主创业的想法
“十二五”,从“两创”、“两富”到“两美”,浙江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挥洒铺陈水清、山绿、天蓝、人和的新画卷。翻看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二五”成绩单,与会代表颇感欣慰。
“十三五”,浙江又以归零的心态,向着“绿富美”迈开新步伐,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砥砺前行。畅想“十三五”蓝图,与会代表信心满满。
更美的环境:从“盆景”走向“风景”
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5106公里,完成“三改”5.8亿平方米、拆违4.7亿平方米,新植树木5亿多株……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的持续推动下,浙江处处换新颜。
“这么多年没有看到清澈的河水、成群的鱼虾,现在终于又看到了。”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代表说,面对失而复得的青山绿水,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它能维持多久?污染会不会回潮?当他看到“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以治污水为重点持续深化‘五水共治’”时,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不过,他还是提出修改水资源保护条例,保障“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希望能从法律层面固化“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
步入“十三五”,浙江省的生态环境整治也将翻开新的篇章,将从重点突破走向综合治理,除了要建立长效机制保住已有的整治成果,还要攻坚克难解决一些后续问题、“根子”问题。
从污水横流,到鱼虾重现,乐清市的污水治理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乐清市十万民兵参与治水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现在经常会有人从黄岩赶到我们这儿钓鱼,前几天还举办了场钓鱼比赛,最多的一个人钓上了17斤!”乐清市委书记林晓峰代表说,整整两年时间,乐清市以“问题”为导向,五管齐下,水岸同治,不仅让原本“一米污水两米淤泥”的城市河道重现鱼虾,还将利用水库、公园将乐清市区打造成可以日夜同游的花园城市。不过,他也有件揪心的事情,这次治污几乎将乐清市所有污染河道翻了个底朝天,共清理出688万立方米的淤泥。可现在,这些含有重金属的淤泥处理问题,成了困扰林晓峰的一大难题,曾试过多种将淤泥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试验,可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
“我们用淤泥建了一个岛上公园,但如果淤泥中含有重金属等工业污染物,这个方法就行不通了。”金华市金东区区长施美红代表认为,淤泥处理是治水带来的后续问题,集中堆放加之雨水冲刷,污水渗入土壤、河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建议省政府尽快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地方处理淤泥提供技术支持。她还提出,这两年的“五水共治”,已基本解决面上污染问题,接下来“十三五”时期,更需要解决污水处理提标、土地修复等更深层次的治污问题,这些都更具挑战性,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也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三改一拆’比‘五水共治’压力大,‘五水共治’是百姓叫好声一片,‘三改一拆’却阻力很大!”施美红代表谈到“三改一拆”时有些揪心。她说,现在农民生活条件好了,建房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村里又没有多余的土地,在长期供需得不到平衡的情况下,就催生了很多违章建筑,现在要强行拆除,村民自然不乐意。对此,施美红建议,通过多规融合试点,做好农村规划,盘活更多的土地空间,尽可能满足农民的建房需求,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
更高的收入:从网下向网上拓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促进城乡居民普遍持续增收,确保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要实现这一目标,“精准”是代表们提得最多的一个词,精准就业服务、精准扶贫、精准助农……
可在淳安县富文乡章坑村党支部副书记邓丽君代表看来,要想做到“精准”,首先得摸清底细,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农村到底有多少人需要就业,什么样的岗位适合他们等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和其他扶持。
安吉县章村镇郎村村委会主任雷红琴代表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据介绍,2015年,朗村就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村里40―50岁的妇女进行家政服务培训,现在她们到城市家庭、医院做护理工作,月收入可达四五千元,而且十分抢手。
作为全民增收的“短板”,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了本次大会代表们热议的焦点。在很多代表看来,“互联网+”时代,发展农村电商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途径。“但目前农村电商发展中还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物流体系基础薄弱等问题。”三门县湫水花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丽珍代表建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校开设电商专业,将电子商务列入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村阳光培训内容,并建立县级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在产业区设立分拣中心,引导农业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转业转岗农民等开展电商创业。
这个问题,东方巨龙控股集团的邵宝玲代表3年前就意识到了,她当时就创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幸福里”,为大学生开展电商创业搭建平台,目前正以流水线的方式,以一对一的形式,批量培养电商人才。
“就业服务要‘精准’,扶贫更要‘精准’。”在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党支部书记施颂勤代表看来,要想做到“不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必须做到“精准”,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更有效的方式。2015年,笕川村以村集体和厂家补助的方式,免费为该村低收入农户安装了2000瓦的屋顶光伏发电,粗略估计每户每年可以稳定增收2000元。
当然,各地的贫困群体都具有动态性,有通过创业、就业成功脱贫的,有因为各种原因新近致贫的,已经脱贫的也可能返贫。针对这一现象,杭州代表团的余永青、吴苗强、游宏代表建议建立贫困人员动态发现、帮扶机制,对自身不能脱贫的人员,政府要兜底予以保障。
比起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在很多人看来,城镇职工的收入毕竟有最低工资标准、工资集体协商等制度保障。“能让职工代表和老板坐在一起,商量工资涨不涨、怎么涨,自然是好。但这种协商机制由于缺乏法律支撑,对企业没有刚性约束力,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尤其是非常强调法律的外资企业。”身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徐威代表此次参会,带来了厚厚一沓有关工资集体协商的材料,还向大会提出了关于尽快制定《浙江省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的议案,建议在杭州、宁波等地先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在全省层面确立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地位,“这部法律如果能制定实施,将大大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地,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将更有保障。”
更全的保障:从“补短”走向“共享”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十二五”期间,浙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跨入“十三五”,“共享普惠”仍是不变的主题。
作为全省惟一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2015年12月,海盐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已就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先试。“要实现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首先得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资源配置均衡化,让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海盐县委书记沈晓红代表向记者介绍了海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
“就拿教育来说,在海盐,不仅城乡学校硬件配置完全一致,还建立了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并将教师农村服务经历与其晋升挂钩。” 沈晓红说,为了真正实现公共均等化,海盐县探索以“标准化”来推动“均等化”,为此还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将11个领域的改革目标量化为70多项指标,并确定了每项指标的年度目标任务和实施项目,真正让“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纸上落到地上。
沈晓红告诉记者,之所以制定这个标准体系,她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海盐县的试点样本更具可复制性。而且,为了让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他们还尝试将城乡公共服务标准与当地人均财政收入水平进行挂钩,以当地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来确定其城乡公共服务标准。
关键词:城市化;农业经济产业带;新城镇规划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07-04
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在所著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石,其理论核心就是城乡一体化。正如书中所说:“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或重要前提,而“经济活动的聚集”则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不管是人口的聚集,还是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中国建制镇密度已达21.1座/万平方公里,已接近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密度,因此,未来中国小城镇发展应该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努力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与国际经验相比较,中国的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方针,要特别突出强调都市圈、城镇群和区域经济产业带的建设作用,鼓励近地城镇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经贸关系密切的城镇群,这是确保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
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吴良镛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大师的研究和专著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给乡镇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乡村污染治理、人居环境建设、资源保护、生态住宅建设、土地理性流转、乡村建制改革、人口合理流动、社会保障健全、农村金融创新、第二第三产业链建设、乡土特色保护、乡镇旅游开发等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
新经济地理学则坚持多区域分析、发展可计算模型,以及需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聚集的复杂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所说,“不管城市因何兴起,城市的发展终究会统一到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函数。”
(一)农业经济产业带对城市化进程带动的前提
1.政府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扮演“宏观规划、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角色
在区域经济产业化的过程中,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全部交给市场,把社会可以自我管理的事务交给社会,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基础。政府要执行“宏观规划、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部门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对区域经济进行规划,并有远见、有目标、有计划、有恒心地执行;要与国际接轨,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区域生产、生活进行蓝图描绘,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坚决实施。同时,做好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引导;做好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督作用,保证市场秩序规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等形式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新路子;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区域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群众参与性;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做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结合;推行政务公开透明的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制度,为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快捷服务并接受群众监督。在改革中,还要精简事业单位编制、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逐步推行“以事定费,政府买单,合同管理,农民签单,考核兑现”的市场化运行模式。
2.土地的合理流转
城镇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增加,直接刺激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同时,工农业污染、水土流失、宅基地滥建等也造成乡村土地绝对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经营分散,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所以,土地的征用和流转成为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发展带动了乡镇村之间的流通,经济聚落的形成过程也正是通过征占农业用地来实现的土地资源的延伸和开发。
由于我国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属性,政府在市场与农民的交易中充当了必不可少的中介,在两者间可获得巨大的收益,因此政府加快了农用土地征用步伐,使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区分模糊,大批豪华厂房和形象工程遍地开花,严重缺乏科学的调研和长远的规划。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毫无发言权,有些土地征用对农民的补偿价格严重偏离市场价,农民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这一矛盾解决不好,就会造成农民利益的损失,使农民失地之后,生产、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2011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在探讨土地流转的议题时,两会代表们对成都农民土地的流转经验进行了研讨,农民自主议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合法转让、自愿转让是土地流转的基础。在实现土地依法流转后,就有可能出现土地向产业带的大户集中,从而使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总之,有关部门必需尽快建立健全立法,使乡村土地流转法制化,政府和农民有法可依,从而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性。
(二)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形成
1.多层次产业链的形成
随着土地的可自由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土地向产业带的大户集中,集中了技术和资源,从而使农业生产更专业化、规模化,成倍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第二,对于那些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可以进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节,如收购、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出口等专业化的企业,这些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为种粮大户和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这就形成了“普通农民-种植大户-农产品收购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出口-农业服务性企业”的农村新型产业结构。这两个特点正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政府应该针对这两个趋势作出鼓励机制。一个是种植鼓励计划。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农业种植,鼓励农业大户和普通农民拓展种植面积,享受的各项补贴额度。另一个是农业企业促进计划。政府鼓励建设专业性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流通企业,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同样可以在相关环节上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高效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带的专业化和产业化规模。根据农业经济产业带发展阶段性特征,适时调整产业带建设战略。在规模扩张阶段,工作重点是推动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特色农业区;在产业整合阶段,工作重点是统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各环节,调整企业区域布局。随着农业企业种类和层次的增多,产业带跨行政区界重新整合资源要素,组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区域产业体系,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镇,并逐步融汇成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城镇群。农村城镇化正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2.就业安置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国农民将通过两条途径成为市民。一方面,对于那些进入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 2011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出“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可利用流转金或补偿金进入第二、三产业;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享受资本利润。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成为农业工人的农民,与市民一样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福利,充分享受社会公共设施,安心工作,过幸福日子。在这些新兴城镇还应建立劳务市场体系,让农民得到技能培训,获取劳务信息,进入农业企业。当地政府还应该为农业工人提供义务劳动纠纷咨询与调解平台,树立新兴农业工人的劳动权益保护意识。
地方政府同时要吸引人才,继续扩大村村大学生计划。要能够留住大学生村官,让他们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有竞争力的收入、有很好的晋升机会,从而为从事农业而感到自豪。对于那些在城市读书,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当地政府应该给他们更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来自农村,扎根农业,造福农民,有机会报答家乡,尤其是可以在家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从传统的单一农业结构逐步向现代化多样的大农业结构转变,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可持续、生态环保和效益最大化发展,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向经济作物、大棚种植等方向发展,利用科学方法培育的新型农产品、反季节农产品,并且农产品的包装、再加工也逐渐受到重视,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形成产销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和农业特色种植区。一些地区出现的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以及新的农业股份合作制等经济模式,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良好的途径,降低了其经营风险。在非农产业方面,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一系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利用农业自然环境,景观、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和商品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乡村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发展文化产业,这里所指的文化产业是与农业产业相关广告服务和基于农业产业带特色以及乡村自然风貌特点来展开的会展和节日策划,可以宣传区域特产,拉动商贸、会展和旅游业。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小作坊、小工厂,其产品缺乏竞争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又十分有限,最重要的是其对乡镇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应该予以坚决取缔。
4.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
一说到商务区(CBD),我们往往想到大都市的核心地块,其实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乡镇产业带,已经开始打造“大商圈”,包括购物中心、酒店、规模房产、连锁专营、文化休闲、信息中心等场所。当产业带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时,商贸中心,也就是“大商圈”就会出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经济带的规划中,我们要敢想,敢做,科学定位,放眼发展,紧跟国际,稳健着实,逐步推进,不追求不合实际的超级都市商圈,而是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中小型商业中心。农业经济产业带内的CBD建设,可以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掀起区域经济第二次创业的新。政府做好规划,招商和融资的同时,要支持产业区内部的龙头企业参与CBD建设,在区内建设总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使商务区建设成为企业全新的盈利点,企业乐于参与,勇于参与。
(三)农业经济产业带对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1.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和人口的增长
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城镇化是农业经济产业带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聚集直接导致了人口的集中,生活区的集聚。资本和市场的不断集中,吸引了外部更多的资金和人才,使得产业带经济更加高效和规模化,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生活区基础设施建设刚性完善,社会公共资源从城市加速流入;配套生活的商场、银行、邮局、娱乐、餐饮等设施也快速发展。这些变化将改变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得生活和工作更具幸福感。人口的转移和经济活动的聚集使乡村发展成为城镇,城镇汇聚成为以农业经济产业带为依托的中小城市。
2.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农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和。产业带的集聚效应,使得大量企业聚集在核心区和乡镇,这些企业需要兴建厂房、道路桥梁,改造电网,发展通信,邮递和金融服务等等,这些需求直接带动了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生活区内投资兴建卫生院、学校、健身场所、图书室和农民业余文化组织。随着产业区对人口的聚集,综合商店、超市已经开始进驻乡镇。对于兴建基础设施资金缺乏、已经投入使用的项目缺乏长远规划和管理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参加招标;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产业带内的一批龙头企业参加招标,一旦中标,区内企业可得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项目建成后的应用和管理中也应该引入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资金参与管理运营。
3.居住区的巨变
新的居住区的形成,实质上是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居住区规划要有长远眼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应有以下三个特色:
首先,建立自然生态绿色系统。应该按照与自然环境协调、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河流、湿地、林地、农田及其他各类绿地连接起来;建立循环利用的区域“流水线”系统,将污水和雨水再利用;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提倡多样的建筑形态,使人文建筑保持其文化特色。
其次,建立新型的现代居住区。推进集中居住工程,提倡联立式或中低层公寓式住宅,创设环境优美、节能环保、设施齐全,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既具有现代化气息,又符合农村生活习俗的新型社区。区内还应有特殊住房,以解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人的特殊困难。
另外,在搬迁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获得的财政收入,应该拿出来一部分补贴给搬迁农民,并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分层补偿。做好老住宅、附房的置换结算、拆迁补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绿化、物业管理等费用均由原村委会或合并后的乡镇政府支付;补贴每户搬家费。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村民能够主动、愉快地搬迁进新型集中居住区。
4.人的思想变革
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巨变,使得人的思想也同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农民有了更多就业选择,收入大幅度提高;现代化的绿色住宅,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资源,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使他们的幸福感大大增强。这一切也吸引着已经离乡的农民不断返乡,人们再次感觉到回家的温暖,包括一些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在产业区内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大学生回乡创业也开始不断升温。
新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新的农业产业工人也正在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开始影响他们,他们开始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追求时尚,关注文化,适度消费。与此同时乡村地缘、血缘关系逐步淡化,邻里之间交往日趋淡薄。和谐社会需要更多的平等与关爱,这正是城市文化反而要向乡村文化借鉴的东西。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应该积极引导人们,继续传承乡土的淳朴文化。
(四)新型农业经济产业带的特征
1.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新型农业经济产业带内部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农业产业链,应充分尊重自然法则。应大力发展新科技农业,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水、热、日照、空间的充分利用,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改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和其他生产废弃物,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大气和其他环境的污染。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再加工过程,减少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产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新型农业应该鼓励金融创新
农业产业带内聚集了一批规模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也不断集聚。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被保险方的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金融产品的完善。参保企业或农户可以分备耕、种植、管理、销售4个阶段进行保险;保险金额以生产成本为上限。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重组农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引导外资、民资和资本市场资金投入到农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由国家建立再保险担保公司操作农业保险体系。再保险公司设有农业保险基金,农业保险基金若有亏空,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参加该计划的农民向该基金交纳保险费,但费率要低。
农业金融创新还表现在,通过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期货市场具有风险转移功能,农产品生产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风险性强,通过期货合约,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指导农民在适当的时期和恰当的区域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把价格风险交给市场资金承担。产业区内的规模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受到产业核心区的信息和技术辐射,对农业期货模式渐渐从接受到日趋成熟,可以达到市场指挥生产的阶段。随着粮价的全面放开,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将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三、农业产业带区域“物联网”的建设
“物联网” 是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达到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物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未来企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力的重大革命。在农业生产区的物联网建设中,我们想讨论的是其在农产品物流和农业生产环境检测方面的应用。首先,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区域物流系统,实现对农产品的跟踪、溯源、防伪、定位以及订单交易的监控等功能。在产业区的企业高度集聚,有利于建立高度集中的物流站,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与仓库、车辆、集装箱的RFID信息融合,实现对农产品从农产区到城市的最高效管理。在政府积极开展的“农超对接”中,以“速度”和“价值”为特色的“物联网”定位管理将大显身手。其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物联网技术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为主构成,具有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和信息共享与存储管理等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传感技术可以对土壤、湿度等环境进行监测,通过旱涝预警实现科学高效灌溉,不仅能够实现有效的网络监测,甚至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在产业区内应建立产业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将产业核心区内的资金、信息和技术优势在这里集中和市场化运作。研究中心由政府牵头,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上级省、市农科院、农业主管部门专家和科技人才参与。推广“专家连基地”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农业生产产前的科研推广工作和产后的市场化运作;研究中心与农业科技院校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孵化能力,科技贸易能力;积极培养人才,针对农业产业工人和农业合作社的普通农民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狠抓良种选育、育秧、栽培、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等重点生产环节,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培养出一批实用一线专业人才;营销管理等产后环节更需要专业的人才,龙头企业鲜活的市场经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跃杰,等.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4).
[2] 乔正旭.基于城乡统筹下的乡村规划方法[J].民营科技,2008,(1).
[3] 李华,村庄规划与建设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30-31.
[4] 崔功豪,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68.
[5] 曾菊新,论城乡关联发展与文化整合[J].人文地理,2002,(4).
[6]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2-1524.
Discussion about the new town planning from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industrial belt distribution
LIU Jia-wen
(City walking magazine office,Beijing 10012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