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员工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 过程管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27-02

拓展训练从它诞生到现在,风靡全球50多年而长盛不衰,已逐渐形成一种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相辅相承的体验式教育模式。我中心为了更好地发展创建特色培训,自2004年引入拓展培训项目,筹建了“启新拓展“基地。在我中心参加拓展培训的有:中国工商银行南阳分行、郑州燃气公司、邓州市电业局等单位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做为一名拓展培训师,笔者就拓展训练目的、过程及培训效果保持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拓展培训的过程及作用

首先从以一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拓展训练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讲通过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学习者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沟通能力克服心理惰性,增强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在行为和思想方面突破。对于团队,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加强小组的相互信任,提升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使整个团队能够更为融洽的进行合作,并鼓舞学习者积极的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企业来讲拓展训练就是一个温情管理平台这些温情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凝聚员工的企业精神,减少员工的可能性流动,增强团队的稳定和员工归属感,事业向心力,从而赢得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拓展训练的本质魅力是什么呢?说到企业培训人们通常会想到各类文凭培训取证或各种MBA的培训班。实际上知识和技能都是有形的资本而意志和精神则是无形的力量。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动手能力和意志的坚定往往比书本上的知识更为有效和使用,同时,如何开发出那些一直潜伏在你身上,而你自己却从未真正了解的而力量,怎样才能弄清,您与他人的沟通和信任到底能深入到什么程度,这些,就是拓展的真正意义。拓展训练由此应运而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训形式。

在从事几年的拓展培训工作后我深刻的发现,要想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不仅需要培训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广泛的知识面,整个培训的前期调研,培训实施,回顾总结等环节联系紧密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就以上问题简单的阐述。拓展培训必须遵循的学习圈: 体验――分享――交流――回顾整合――应用(循环往复):

体验:此乃培训过程的开端。参训学员投入一项活动的过程中完全是自己做,培训师不做示范或讲解。

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参训学员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队友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队友探讨、交流。

回顾整合: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具体做法:对所有学员顺利完成任务给予鼓励;努力让每一个学员都发言,对于每一个学员的发言都应该予以充分肯定;注意不成功学员的表现,注意表现突出的学员;让学员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引导学员从项目中体会出深刻道理,所有道理应该是通过学员自己悟出来,而不是培训师“填鸭式”的讲授;注意培养学员的团队学习精神,要求每个学员自始至终保持对活动的参与;可以引导学员对其他学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培训师担当的角色及能力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培训师要全程参与拓展训练项目的各个环节,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应担当起导演、催化者、主持人和现场管理者的多重角色,作为拓展训练项目的真正实施者,通常对拓展训练师的要求较高,既要熟悉器械、场地,又要具备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师在进行缜密的课前准备,拟定拓展训练方案的时候,至少准备一套备用方案来应对拓展训练课程实施时出现的变化,如自然的因素的影响培训过程中突然下雨,送配方培训人数与先前的较多或较少等意外发生的情况。培训师要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此外,拓展训练中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在培训步骤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体验式培训”的特点。如开始的破冰、热身是让大家在欢快的活动氛围中彼此更加了解熟悉,培训师在此担任的角色是组织者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空中单杠”是要学员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个人项目,当学员站在8米的高空恐惧时,培训师此时的角色不仅是保护着更是引导者,培训师巧妙地语言和鼓励的话语能激励学员克服恐惧的心理,从而挑战成功;“信任背摔”就是要让队员们首先体会到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和真诚及换位思考,此时的培训师不仅是组织者还是引导者,还要注意保护学员的安全等责任;在天梯这项活动中更能体验的是合作与付出,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整个训练过程中各项内容,环环相扣不宜或缺,而且要在整个训练全面而细致的科学管理过程中,拓展训练的培训师在培训实施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启迪性原则、参与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严格性原则。

三、培训过程的精细管理,更有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将管理职能贯穿于训练前和后以及整个训练过程中。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注重训练过程中的管理;另一方面,不仅仅只注重拓展训练本身,还要关注训练前的调研、沟通以及训练后的强化等工作。对于受训单位前期的调查和有效沟通,通过了解受训者基本情况,科学合理的设计培训计划;培训效果测评表。根据前期调查得到受训方的基本情况,由资深拓展培训师对该组织的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训练的设计方案。确定培训的重点项目和常规项目,以及培训工作的重点;确定本次培训需要进行的课程设计;确定培训计划和培训预算等。与送陪单位负责人进行面谈或电话联系等方式,进一步确认培训需求、签订协议,准备培训。培训师在刚组建团队时要有严格的纪律,拓展训练机构还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精细的培训流程。

四、拓展训练效果的持久性

训练效果短暂,难以持久。就培训而言,效果的巩固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拓展训练培训的后期强化没有跟上,造成了学员在“拓展训练课堂上激动,回到工作岗位上复原”的局面。怎样才能保持训练效果的持久性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核心概念,参训者对于拓展训练的认识不够,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参加培训的许多单位和组织对拓展训练的效果期望值过高,他们认为通过一天或几天的拓展训练就可以将团队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定位错误。长久以来,在企业实践中,人们都偏离了拓展训练的核心定位――“团队熔炼”,将五颜六色的管理概念包装在拓展训练身上,从领导力到高效沟通,从卓越销售到时间管理,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结果却让人们坠入五里云雾,搞不清拓展训练到底要带给大家什么。而又有甚者将拓展培训看作是娱乐项目玩玩就好的态度。其次培训项目单一没有创新,不管培训对象是机关干部、企业员工、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培训方案一成不变。这就将本该是技术含量高、针对性强、复杂脑力劳动的拓展训练,流于形式变为简单重复的体力活儿。训练中的管理是粗放式的不够精细化。以上这些这都是导致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课程设计和创意是拓展训练的灵魂,在企业的实践操作中,一个团队是不会参加两次雷同的拓展训练的,不仅培训地点需要每次不同,拓展训练的内容设计更是要不断更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常常被大家忽略的因素,那就是足够的时间。一方面,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企业希望用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培训回报;但这一切造成了拓展训练的效用低下,一个团队缺乏足够时间的融合、沟通、互相扶持,如何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呢?所以,拓展训练的时间也不宜少于两天。少于两天时间,人们将缺乏相互之间的充分交流和了解,缺乏共同面对困难所激发出的团队情谊。一天或半天的所谓拓展充其量只能起到散散心,娱乐大众的作用,与真正的拓展训练相形甚远。更谈不上效果了。拓展训练的效果只与深度有关,与次数无关。拓展训练不在多,而贵在精!一次震撼人心的拓展之旅足以让人获益匪浅,受用终生。

那么由以上几点得到一个结论:对于拓展培训要有正确的认识,培训项目要有所创新,需要培训的机构和受训的组织共同配合来完成。要有相对充足的培训时间。重复刺激,经常回放参加培训时的照片、录像或者音频资料等。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体验,将体验联系到工作中,引发出新的体验,进而使体验效果得以延续,这对于培训效果巩固也具有明显的作用。

五、拓展训练的前期沟通和调研需要做到细致周密

活动实施是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也是实现培训目标的中心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总结、反馈和回放是后期强化效果持久的保证,需要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地反复进行。作为培训方与送陪单位及培训对象三者之间要做到目标一致,三位一体。整个培训的过程管理应该是严谨的、各环节是息息相关不可缺少的、互相促进的统一整体。

参考文献:

1.菲利浦・萨德勒.管理咨询:优绩通鉴(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众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评估.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拓展训练;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38-02

0 引言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体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贯彻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高校学校体育改革的大潮,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对促进素质教育和新大纲“健康第一”理念贯彻有积极意义的运动形式,理应步入高校体育课堂。

1 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 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也称为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的挑战,战胜一个个的困难。它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当时盟军的舰艇和商运船只经常遭受德国潜艇得袭击。许多缺乏临战经验的年轻海员在炮火中丧生,但是在灾难中总有少数人能顽强地自救而获得新生。人们逐渐发现:那些幸存下来的海员并非因为他们身体强壮,而是因为他们心理素质良好,善于与人相处。针对这种情况,德国教育家库尔特· 汉恩(Kurt Hahn)等人提出了“拓展训练”的理念,并于l941年在英国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专门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出色的部分升华到可能达到的巅峰。

1.2 拓展训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风靡全球半个世纪的拓展训练在1995年由原北京拓展训练学校(现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力先生引入中国市场,中国第一批受训人员新华社全体员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拓展训练行业不断发展,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他现代化企业的培训课程。拓展训练进入西北地区也有七八年之久,目前陕西也有多家比较大的正规拓展培训机构(如西安蓝天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西安金舟咨询公司,西安彼岸拓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西安力为管理资讯有限责任公司等)。2001年底,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联合推行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后许多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各种素质拓展训练营。

如今,拓展训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通行、最科学、最有效的体验式培训方式。它是素质教育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一个分支。它以利用大自然和人工创建的特殊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项目来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潜能,帮助企业增强团队活动力、凝聚力和创造性,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提高团队绩效,帮助员工达到心态稳定开放,敢于挑战,富于创新精神,促进团队形成的综合目的。

2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2.1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时代背景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娇惯、纵容,在倍受呵护的教育背景下长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时,缺乏自信,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在合作关系中更是团队意识淡漠,集体协作能力差。随着社会竞争和学习压力的日趋增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逐年上升。要想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团队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而拓展训练在提升人格,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方面有着特殊功效。如果在高校体育课堂中适时开展拓展训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很有必要进行拓展训练。

2.2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

2.2.1 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把原有的仅限于大学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也符合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

2.2.2 拓展训练有利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学习都比较顺利,缺乏困难的考验,意志力相对薄弱,一旦受挫,会极大地打击他们,以至于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在高校所设置的拓展训练中,可以使每一个参与者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磨练他们的意志,从而迸发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力量。

2.2.3 拓展训练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养成了一些任性、孤立、自私等不良习惯。在拓展训练中,一些团队协作项目(例如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等),不仅有语言上的交流,身体上的接触,还有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参与拓展训练能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相互信任,团队协作的魅力。

3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实施对策

3.1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项目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的拓展训练课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有所不同,在设计训练方案时,应该主要借鉴拓展训练的先进培训理念和一些好的培训项目,但不能简单地照搬拓展培训机构的常规课程模式。高校的拓展培训项目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以户外场地训练项目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置水上项目和野外项目。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许多简单便于操作的拓展游戏(如雷阵、盲人摸号、信任背摔),可直接安排到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去,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一些情景,使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用拓展训练的内容、手段改进当前体育教学枯燥的组织形式,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活跃体育课堂气氛,推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3.2 高校拓展训练的具体项目 高空项目包括巨人梯、高空断桥、高空漫步、空中抓杆、泸定桥、天使之手、空中相依、高空绳网、软梯、合力制胜、绝壁逢生、高空天平、高空独木、缅甸桥、极限攀岩等;场地项目包括穿越沼泽、穿越弯桥、巧过网阵、人生棋盘、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金字塔、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奇宝奇兵等。如果条件允许,高校还可以开设水上项目和野外项目。水上项目包括游泳、潜水、跳水、划艇、赛龙舟等;野外项目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长城跋涉、野外定向、滑翔、野外生存等。高校可以把拓展训练课作为选修课,利用周末在高年级展开拓展训练,合理安排课时与内容。

3.3 高校拓展训练的场地和器材设备 拓展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场地比较简单,它不需要标准的田径场,只要有一片空地就能开展拓展训练。只有像高空项目需要专门的场地,但它的建设成本也不高,只需建12米的钢架,在其8米处设置具体的设施即可。在拓展游戏中需要的许多器材并不需要购买,都可以自制,有些项目基本上不用器材,比如信任背摔项目。与其他体育器械相比,拓展训练所用的器材简洁紧凑,功能强大,节省空间,适用性强,便于快捷安装,同时,科学的组合也节省了器械使用,节约了体育器材的开支。

3.4 高校拓展训练的师资队伍建设 拓展培训师是拓展训练课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高校体育教师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角色,但是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因此在开拓展培训课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学习有关资料,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到正规的拓展训练营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之后,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将社会上拓展训练的方法与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3.5 高校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拓展训练课课程模式主要包括: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提升心智——改变行为。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作为必修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素质拓展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校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

3.6 高校拓展训练的经费来源 高校可以向政府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用于高校拓展课场地建设及师资的培训。高校自身也可以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拓展训练课的启动资金。另外,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高校的拓展训练场地,也可以对外开放,利用寒暑假对社会人士做培训或把场地对外出租,以尽快回收资金。

4 高校开设拓展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4.1 高校拓展训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重视,时刻保持警觉。在训练期间,所有活动均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危险因素,并由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严格地依照安全程序指导和监控活动的全过程。

4.2 高校应健全风险保障制度 一方面,高校应在拓展训练课上设置医疗应急机制,处理一些擦伤、撞伤、扭伤等意外伤害。另一方面,各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人身意外险或各种意外伤害风险,万一发生意外状况,也可得到赔偿。

5 结束语

传统的体育课程在其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拓展训练课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新模式,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它不仅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迫切愿望。因此,在高校进行拓展训练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洪峰,李世昌.试论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2003,(1).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3.

[3]潘胜.普通高校实施拓展训练课的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

[4]庞元宁.体育课程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会计人才 国际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全球高校教育实践中,美国以学术研究、人才训练及社会服务为宗旨,实施专业训练,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澳大利以接受教育与训练者为中心,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训练,根据职业结构来提供训练方案。日本高等专科学校重在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宗旨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使职业教育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发展。[1]

在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单一型轻复合等方面的问题。刘淑莲(2005)从会计学科的目标界定入手,根据目标定位、价值定位和市场定位的要求,提出“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构建模式,使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相一致,在内容上与执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孙小梅(2007)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入手,指出人才培养应在更新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尽管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但这些建议主要从课程体系、业务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非实质意义上的调整。与现实中的需求仍有脱节。[2]

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现状

1.国际认证: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重保证。中国大多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往往注重的是学历教育,而部分高校则双管齐下,开设了类似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的相关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职业资格。受教者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可以累积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其会计专业的学识,有助于其日后就业。现下,我国多所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都开始注重在会计教育上与国际接轨,不仅开设了国外职业资格考试,还与国外高校合作联合办学。[3]

2.联合教学:采取三加二或者其它形式的教学方式与国外高校加强合作,使得学生在取得国内外高校学位认证的同时,掌握丰富的会计知识。

三、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过分注重会计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分析中外经济文化存在的差异。会计学具有其特殊性。其一,会计需要技术的支撑,就业人员需要通过数据与资料来对经济事件产生客观理智的判断与分析。其二,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与法律、文化、社交进行紧密结合。因此文化、经济的差异性会对会计教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不同地区国家的会计学加以区分,这样才能促进学术知识的融合。例如现下部分高校在开设会计课程时遵照的是欧美的模式,但是在教学时并没有批判地吸收其中的思想,也没有融入本土的社会人文与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教学。较为常见的现象有以下几种:一、专业课教学未对教学内容进行区分。教师在叙述案例时引入的都是发生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涉及的也是当地的人文与社会背景,并没有从我国的社会背景入手加以区分,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2.过分依赖于教程的要求,忽视了国内会计学的学术知识。很多高校在开设有关课程、教授准则时都未按照国家的不同进行差异化教学,中国传统的教学手段与西方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使得会计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

3.并未深入了解国际化、职业化会计教育的本质及客观规律。我国部分院校以与国际化、职业化接轨为目的,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定位培养,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重设,并改变了教学培养的方案、课程结构与实践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但是诸多高校却将国际会计资格证书作为人才考核的标准,在课程教授时也围绕着此目标,忽视了国际化、职业化教学的本质,没有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学习方式的传授,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其实并无区别,使得学生不具有创新思维与自我学习的技能。[4]

4.缺少国际化教学师资力量。目前高校在教师启用上仍然选用了国内教师,国际化、职业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缺少具有国际化应用性教育理念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发掘教育的内涵,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5.教育模式过于单一。部分高校未从社会、市场的需求出发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是目前我国会计学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一。首先,高校并未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缺少与实践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也没有根据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具体的研究与探讨,案例教学也缺乏活性,没有强化原有的实践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对于现实案例的分析能力却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另外,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不仅要求员工的专业素养,也要求其具有高素质以及优秀的品质,但现下高校并未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加以重视,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职业价值、道德等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仍未找到合适的方法。[5]

四、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议

1.以国际化、职业化为会计教学目标。我国各大高校在制定会计教学目标时都依据了相同的标准,即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其实教育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对于教育程度、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重新对会计学教育的目标进行定位,培养理论与实践操作的高素质人才,并注重与国际化、职业化接轨,在此基础上确立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案和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资源,提高就业员工的应用能力与管理能力。[6]

2.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在设立基础的会计课程的同时,进行国际化课程的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迫切需求改进现下的课程体系,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案,一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国际会计及准则方面的课程,二是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明了自己的义务与准则,将国际会计有关知识与先进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我国会计教学之中。[7]

3.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进,注重个性化教学与实践教学。我国传统教学方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但只能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不能提高学生自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变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互动,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将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个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提供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增加实践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讨论、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拥有更高层级的能力。

4.引入优秀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立拥有先进教育观念、国际化素养以及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重点,教师在传授会计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与意义,其素养与能力会对教学质量、学生个人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会计教学师资队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低素质教师进行甄别。优秀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能力与学识的不断更新,并且关注有关于会计学科的发展与走向,根据国际经济市场的需要来制定一定阶段的教学计划。另外,高素质的会计学科教师应该主动吸纳国外会计学科中的精华,提高自身外语沟通交流的能力与会计的实际应用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及相关活动。最后,学校也要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实践性、横向性的课题,利用业务流程设计、管理流程设计等多个课题的开发,来培养教师应用实践的能力和专业性知识,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检验教师的职业水平。

五、我校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初,为了对金融以及会计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促进人才资源的国际化、职业化,我院对经济管理学院的原有院系进行了改革,将金融系与会计系统一设立为金融学院。但我院多年来以农业类综合人才为培养重点,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受到局限,想要不断提高会计人才培养水平只有改进原先的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国际化、职业化与小众精英化,使得会计人才能够符合市场的变化。我院也以实践为基点,将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与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紧密结合,深入探究与我院人才培养现状相符的国际化、职业化教育新模式。

管理会计师公会(CMA)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作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创始成员之一,该公会以审计为主要工作内容,对企业的会计以及经理进行认证。CMA之所以能够提供全球最具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是因为该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改进其认证标准,为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经营的开发与研究出谋划策。例如在认证的过程中,CMA不仅重视申请认证人的财务技能,更重视申请认证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与制定战略决策时能力的发挥,该公会认为财务与经营决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申请认证人要拥有制定战略决策与掌握财务技能的双重能力。足以可见,CMA与国内外会计组织在会计师能力培养与个人发展认证上有着极大的差别,CMA认为合格的管理会计师不能仅仅掌握一般性的会计知识,更应该以财务技能与财政数据信息为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意见,通过全面预算、财务分析、风险与绩效的防范与评估来促进企业战略性经营。CMA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为基准,以培养商业学院或会员为方向,而并非只是单纯的会计从业人员,它将企业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综上所述,CMA在国际众多会计机构中具有其特殊性,它能够加大管理会计,通过制定更多的管理项目和策略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CMA的人才也走向了全球,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会计资格证成为他们的敲门砖。因此,CMA教学的经验与大纲都值得借鉴的成分。

但是我校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够全部引用CMA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大纲,应该在开设基础课程之外,引入其进行提高性教学。CMA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需求,培养国际化、职业化的人才,还具有中英文两种不同的考试语言,为职业认证提供了保证。另外,我校应该注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制定实践方案与策略来加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创新学分的增加、实践必修课程的增设以及实践导师制都是有效的方案,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财务实际管理、处理状况的了解。校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到企业运作的规范,培养其综合能力。为了促进会计人才的国际化与职业化,校方还可以主动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中型企业合作,借助这些企业的力量与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工作学习态度,共同制定会计实践人才培养计划。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学校在会计人才上的培养,还有助于人才输入企业,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 陈艳.试论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经济师,2006,(5):103-106.

[3] 陈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1,(4):36-38.

[4] 孔锴.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9,(2):15-18.

[5] 李灵稚,胡雪.对我国高校培养国际通用人才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17-20.

[6] 申渝.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人才,2012,(9):4-6.

[7] 王垒,胡晓琼.国际化人才的评价与测量[J].New Capital,2011,(3):14-17.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障人士;职业康复;辅助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2013)09-0119-06

一、背景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残疾人就业率不足四成,心智障碍者就业率更低。我国的智障人士约有554万人,其中有较好工作能力并处于就业年龄段的占43.99%。广州市智障人士约2.8万人,处于就业年龄段(20~50岁)的约1.23万人,其中只有约2%实现正常就业。即使有32%的心智障碍人士找到了就业的“挂靠单位”,但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在那里工作,企业只负责买社保、发工资,有的还没有工资。超过四成的智障人士希望得到工作,超过六成的家属希望智障人士能够正常工作。

广州市一直希望在残疾人就业方面走出有效路子,自2007年出版《广州残疾人服务模式研究》以来,先后涌现了康园工疗站、广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广州市康智乐务中心等智障人士职业康复机构,使智障人士有更多渠道融入社会,而社会接纳情况也大大改善。调查中,正常就业的大部分是近两年才出现的,而且这个比例(2%)也将继续逐步提高。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民非企机构对就业年龄阶段的轻中度成年智障人士,在提供职业康复训练的同时,开展辅就业的服务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行和有效的就业途径,可大幅度提高成人智障人士的就业率。

二、广州市康智乐务中心的服务模式

广州市康智乐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残疾人服务机构,于2006年4月筹办并投入服务,2007年8月办理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注册登记,2009年4月领取了由广东省、广州市残联颁发的“广东省集中安置残疾人机构证书”,成为广州市社会福利机构的单位成员。中心在“乐助社群、竭尽所能,务实进取、回归社会”服务宗旨的指导下,探索轻中度成年智障人士职业训练与辅助就业结合之路。

(一)服务途径

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来自特殊学校的毕业生,也向社会招生。智障人士的内外因导致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限制,逐渐成年之后,学校已经不适合他们了,而义务教育所学的还不足以使他们在社会上自立。因此,学校和社会中间的承接层就非常有必要了。没有这个中间层的存在,大部分智障人士的人生就会出现社会化的“断层”。

中心从一开始就探索“职业康复+辅助就业”的服务模式,通过就业培训、岗位实训,采取保洁训练作为康复手段,辅以社交康乐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心理辅导等服务,提供职业康复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提升智障人士的综合能力,实现“职业康复”的目标。

辅助就业则由岗前培训、岗位实训和辅助就业构成。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服务。第一,整合社会就业资源,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区域保洁业务,让智障人士的辅助就业训练成为现实。这个业务的承接有赖于相关单位的信任和爱心,也让智障人士在导师的辅助下实现就业。在接近7年的服务时间里,中心共服务智障人士约200人。目前中心在训智障人士80人,其中辅助就业22人,岗位实训45人,岗前培训13人。第二,除了辅助就业,当有合适的机会,中心会联接双方,推荐公开就业,近年来共成功推荐就业15人。第三,如果一个智障人士不符合辅助就业及推荐就业的条件,或者对中心提供的两个选择都不接受,则可以把他们转介到相关机构,例如进一步学历教育的职高学习班、工疗站和展能中心等,这些都是中心服务网络里重要的节点。

(二)服务模式

1.职业训练与身体康复相融合。指训练和康复不是毫无联系的两个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同时进行。通过保洁训练带动脑神经活跃,有利于智力康复;智力康复又有利于降低训练难度,提高训练的质量。

2.职业康复与辅就业相配合。指职业康复和辅助就业之间是有机结合的,在训练阶段的智障学员有机会进阶到辅助就业阶段,辅助就业阶段的智障学员也有可能需要回到训练阶段接受再培训。这是由智障学员状态的不稳定性决定的。针对辅助就业,中心成立了“毅志服务队”,并细分为四个分队,队员主要是由辅助就业阶段学员构成,在实训岗位进行“就业”,由相应的职业导师进行个别指导(一般导师与学员的比例是1:6)并享受专门的服务津补贴。当学员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时,经过评估确定之后,就要退出毅志服务队,且待遇也相应降低。这也是模拟社会竞争的一种模式,让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慢慢适应这种竞争,不同的是他们面对的是一种相对包容的态度。

3。短期与中长期训练相结合。特指中心设定的训练阶段:适应期(1个月)—岗前培训期(半年)—岗位实训期(半年)一辅助就业期(因应阶段评估结果而定)。这四个阶段是逐层递进的,时间跨度有长有短,一般来讲,智障学员必须循序渐进地完成这四个阶段。但是,个别能力比较强的智障学员,中心会根据实际情况作特殊处理,允许其跨阶段训练。短期与中长期训练相结合,可以客观地评估智障学员的训练,有利于及时调整智障学员的训练方案。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

1.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事业的三个理论。第一个是正常化理论,即去标签化。中心服务的是轻度和中度智障人士,他们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自理能力,不希望别人以弱者的视角看待自己,所以社工会尽量帮助他们获得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第二个理论是社会支持理论,支持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第三个理论是优势视角理论。社工会通过行为矫治和心理暗示,强化智障人士的优点,弱化其缺点,使受训者慢慢改变其原有的认知习惯及思维方式。

实践才能出真知,内部训练是基础,“走出去”才是最终目的。如前所说,中心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智障人士走出家门,最怕的就是与人交流,因为缺乏信心和经验,容易被认为行为和言语“不合时宜”,被指责后更害怕,进入恶性循环。中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增强学员的自信心,然后才是教学员正确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

增强自信心,不断的成功和鼓励是最关键的。中心鼓励学员:一次与陌生人谈话是成功,一次独自出行是成功,一次服从指挥的活动参与过程是成功。一次坚持是成功,一次助人是成功……此后,学员就不再觉得面对陌生人是一种困难了,也不再觉得所有人都在嘲笑他了。

一次否定,可以把数十次的肯定抹掉。因此,中心一开始不能安排学员太难的任务或者到过于开放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学员应对挫折的教育,把可能发生的不愉快情形事先告诉他们,引导他们找到调整心态的方法,相互支持,用集体的力量抵消压力。多次实践以后,学员就慢慢学会自己处理问题,正确面对困难。

例如,小华刚到中心参加训练时,十分不自信,需要母亲接送,还经常生病。经中心评估,其综合能力在受训者当中是比较好的,让其参与新班的管理,参与特奥活动的组织工作,外出活动时也担任组长协助导师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她慢慢恢复了部分自信,重新为自己定位,心态越来越正面,也敢在纪录片中讲述自己的过去,直面曾经的失败。在2011年7月20日全国特奥日庆祝活动中,在广州塔下,她面对广大观众,代表残疾人上台发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完全展示了出来。经过5年的训练,小华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待人接物方面。在2012年8月,小华在广州早八点食品有限公司(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实现了公开就业,担任保洁工作。从中心跟进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小华在该公司的工作得到了主管的认同。

2.社工介入残疾人服务的价值理念。残疾人社会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并具有社会发展功能,一方面,相信残疾人士具有进步成长的能力,给予服务对象安全感和尊重感;另一方面,为残疾人争取应得权益并通过专业的服务方式,为他们联接社会资源。社工引导智障人士认识到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并学习使用社会资源。例如,对于广州图书馆开放网络图书阅读服务,智障人士可能就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但从未过去享受,这时社工就有责任告知及带领他们获得享受这类服务的能力。另外,社工也组织小组、社区活动和开展个案服务,提升残疾人使用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四)志愿者服务机制的建立

1.广泛联接高校志愿者组织,吸收社会热心志愿者,建立中心的志愿者库。目前与中心有志愿服务关系的志愿者组织有6个,同时活跃在服务一线的志愿者超过100人。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仍对中心工作热情支持,甚至有部分志愿者与智障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保持联系。

2.开展“最佳老友”活动。“最佳老友”发源于美国,通过我国香港引入内地,倡议一个残疾人与一个普通人建立友谊。中心于2012年7月正式成为国际“最佳老友”中国授权分机构会员单位。按照专家的指导,中心为部分智障人士物色了自己的老友,他们定期联系,共同参与“最佳老友”有关活动,广交港澳台老友,并以电子邮件、通信、结伴出游等形式,形成了稳固而又独特的“残健友谊”。

3.案例。服务对象小安(化名),性情较为特别,他很关心别人,但别人都不喜欢他的关心,因为他太热情、嗓门大,有不顺心的时候就会很暴躁、发脾气,虽然他是对自己发脾气,但已经给其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中心保洁服务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投诉。我们尝试过不同的办法,也与家长合作希望可以帮到他,但收效甚微。但当志愿者出现在中心的时候,小安就表现得很好,彬彬有礼,应对自如(也发生过因志愿者疏忽导致他发脾气的情况)。社工分析,小安是因为在家庭中得不到关注,所以在中心经常表现突出,希望得到大家的注目,但由于把握不好度,情绪控制不得法,所以才造成现在的情况。中心安排小安参加“最佳老友”活动,为他物色大学生老友志平,并指导志平制定与小安的交友计划。通过半年的尝试,现在这对老友相处融洽,小安的情绪控制得到很大改善,也愿意服从中心导师的指令。而志平也表示,通过与小安的相处,发现智障朋友的很多优点,自己也更有动力去面对社会压力。

(五)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从根本上来讲,家长也是中心的服务对象,因为中心的服务对象就是家庭中的一员,孩子产生问题,家长多少有影响因素在里面。同时,中心对智障人士的训练和教育,都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否则会事倍功半。中心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从服务理念到服务程序,再到定期与家长沟通训练情况,双方合作一直愉快。而家长也对中心工作给予极大的支持,首先表现在愿意把孩子送来中心训练,因为中心主要以保洁为训练手段,是要吃苦的,但家长也认可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质。也认可中心的团体活动模式。其次,表现在中心有需求,家长都支持,例如在写文章时需要素材,家长都愿意提供;需要开家长会,家长再忙也抽时间来参加;孩子需要外出活动,家长从不说“不”,给予中心极大的信任。

三、服务模式的运作成效

(一)得到广州市政府、广州市残联大力支持

智障人士职业康复训练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国残联前主席邓朴方亲切接见了智障学员,鼓舞了智障学员的士气;省市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先后到中心调研,并对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各服务承接单位对智障学员保洁服务的认可,坚定了辅助就业的信心:中心将保洁服务的收入用于发放辅助就业智障学员的劳动津贴和社保补贴,让智障学员的潜能得到拓展的同时,也使之实现了自我价值。中心学员进行的是“密集型劳动”,普通人一人负责两个楼层的保洁,中心一到两名学员只负责一个楼层,中间还要有个导师在指导,因此,中心是很难适应市场竞争的。中心需要得到政府和残联的大力支持,在有限的条件里,为智障人士提供一个接近主流社会的工作机会,作为连接他们与社会的纽带。

(二)服务创新——创建“三个系统”

“三个系统”指的是智障学员招募评估系统、职业康复训练服务系统和训练后续跟踪系统,这是环环紧扣、逐层递进的三个系统。

1.智障学员招募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在开班前发挥作用。中心的智障学员,主要来自广州市内5间特殊学校、社区康复机构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中心举办训练班之前,会通过互联网、现场推介会、中心开放日等形式进行招募,有意愿的智力残疾人及其监护人可与中心预约评估,评估一般由社工、训练导师和医务专业人员参与。中心现行使用的评估工具为评估套表,包括监护人填写的《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学员申请表1》、申请人填写的《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学员申请表2》和工作人员填写的《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申请人综合评估表》、《申请人基本情况表》、《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申请人评估结果》等5份表格。通过这个评估套表,可以更科学、客观地选择服务使用者,提高服务效率。

2.职业康复训练服务系统。提到残疾人康复,多数人能想到的都是身体机能及功能恢复性训练,例如肌肉的锻炼、辅助器械的使用等。智力残疾人比较特别,不是直观的肌体功能障碍,没有直接的康复训练方法。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社会,而工作是人们参与社会的最直接途径,因此,对于成年的智力残疾人来说,选择职业康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智力残疾人在进行职业技能学习的同时,通过肢体活动而带动脑神经活动,从而刺激智力发展。中心根据智力残疾人的能力和市场需求,采用保洁职业训练作为康复手段。训练包括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训两个阶段。

3.训练后续跟踪系统。这个系统是延续,主要应用于公开就业的智障学员以及已转介的智障学员。智障学员成功公开就业,是其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如何处理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如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工作挫折等,是智障学员能否在主流社会生存的关键;同样的,转介到其他机构的智障学员也要面对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应变能力正是智力残疾人所非常缺乏的。这就需要有人从中充当协调者、引导者的角色了,训练后续跟踪系统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该系统主要由社工、心理咨询师和训练导师运作,他们定期通过电话联系、探访等形式与智障学员及其家属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智障学员在服务单位的工作情况,指导智障学员处理面临的困扰和问题,较好地缓解了他们的压力,促进他们就业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再次退出主流社会的情况。

(三)解决了智力残疾人的安置问题

上文提到,中心作为智障学员与社会的中间层,为他们提供了过渡平台。职业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智力残疾人学习专业技能,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胜任简单的工作岗位;辅助就业让他们有机会“实习”;而训练之余,还辅以素质拓展训练,帮助智力残疾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应对职场生活中的种种社交状况。能力好的智力残疾人可以被推荐公开就业,或者是参加辅就业。

中心设计了《学员意见征询表》和《家长意见征询表》,邀请了61名学员(部分学员由于能力问题无法参与调查)及87名家长对本项目进行满意度测评,了解学员和家长对中心工作的意见,以便中心及时跟进问题,为学员和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学员和家长的意见汇总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职业康复训练班的开办,得到智障学员及其家长的普遍好评;训练课程实用度和总体评价分别获得了95.1%和100%受训智障人士的好评,训练安排和服务规划分别获得了家长89.7%和95.4%的好评,68%的家长认为已达到预期目标。鼓励智力残疾人参加训练学到保洁技能,获得训练津贴、补贴,解决了学员部分的日常生活开销,培养了智力残疾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服务创新——试行“三三三”制养老保险计划

智障学员在中心接受职业康复训练服务,不但减轻了家属照顾智障子女的精神负担,而且智障学员本人也得到成长。能力较好的达到辅助就业水平的智障学员,训练所得的津补贴能够负担自己的生活费,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可以说,智障学员现阶段的生活状态是不错的,但是进入中老年、父母不在的时候,谁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这是智障学员家属和中心都十分关心的。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也明确地把它纳入“普惠”政策的范畴,但以现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普惠”恐怕短期内难以实现。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心独创性地提出了“三三三”制养老保险。中心鼓励智障学员购买灵活就业养老保险,费用由智障学员、家属和中心共同负担,即智障学员拿出部分训练津贴,负担1/3的费用,家属支持1/3,中心出资补助1/3。通过这个计划,解决了智障学员的养老问题,减轻了家庭负担,解决了家属的后顾之忧,并且让智障学员参与到计划中,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自豪感。据统计,本计划共有21位智障学员受惠。

(五)寓教于乐

中心主要服务内容是职业康复训练和辅助就业,但中心希望服务对象能以正面的态度和状态去面对,“康智乐务”这个名字就体现了一种愿望和态蔓,希望受训者能在训练中得到快乐,在康乐活动中进步。“乐”字主要体现在文体活动和社会交流之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服务对象有动力去面对训练生活。

按照正常化理论,中心在对待智障人士的态度上都是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没有刻意去呵护他们,在一些小问题上也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这样可以发展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在感觉到我们的平等态度之后,他们不会因为我们让他们承担更多而不快,实际上他们非常喜欢这种氛围。当然,很多准备预防工作都是做在前面的,大方向还是由中心去制定。

作为普通人,他们就有与普通人相同的各种需求,在生活与就业之余,文体活动及外出交流成为中心最常用的工具,也是智障人士喜闻乐见的。在能力范围内,智障人士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中心根据智障人士的特点,建立起了舞蹈队、足球队、篮球队、长跑队、绘画小组、手工制作小组、电脑学习班、钢琴音律角和合唱团等,还辅以文化进修班,全方位教育。这些文体活动都是以快乐为原则,而且自愿进出,但中心把筛选、练习与表演、外出交流结合起来之后,大家都热情高涨,因为对智障人士来说,就算是在教室讲台上表演都是一种荣耀。7年以来,中心为学员提供文化服务共计5500余人次。

通过这些文化服务活动,智障学员们的生活更有规律了,纪律性大大增强,自理能力、自信心在不自觉中就变了个样,身体也更健康壮实了,有时随口而出的文雅词句让人难以相信他们智力上有障碍……这些无法用数据统计,却就是中心一直想做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家长愿意送学员来中心,而学员不论天寒地冻或刮风下雨,大部分都能按时回中心参加训练的真正吸引力,因为他们在这里开心,学到很多待人接物的知识,参加了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实现他们自身价值的同时,文化内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四、遇到的困难及建议

(一)资金不足,中心运作受制约

中心的资金十分有限,并且来源比较单一,导致中心很多设想未能付诸行动,中心的发展处处受到制约:中心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地方需要多向外界学习,员工也需要进修提高业务素质,但是中心缺乏交流和培训经费:社会对保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始的工具已不能满足保洁作业的要求,然而中心购买保洁材料的预算有限,保洁效率难以跟上市场;还有提高智障学员训练津贴、为智障学员购买训练期间的意外保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无不关系到中心的发展,无不涉及资金,这些都被搁浅下来。

中心究其根源还是在体制内,与残疾人工疗站、残疾人展能中心类似,其背后是有政府的影子。因此,要在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方面有所突破还需要更大的支持力度。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民非企”的扶持力度,让“民非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二)缺乏理论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创新能力不足

中心经费紧张,难以聚集优质人才,更请不起专业督导长期跟进,因此在服务方面根基不够扎实。

(三)就业机会不够

大部分智障人士经过中心训练,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但由于岗位不够,所以他们只能把工作细分,每个人的工作量得不到保证,更多的人只能作为“替补”存在。

(四)加快落实残疾人参与社会保险的渠道,减轻养老保险负担

目前,中心试行的“三三三”制养老保险中,机构部分从中心日常运作经费中支出,给中心带来不小的财政压力。随着保险费用不断刚性增长,要求参保的智障学员越来越多,中心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希望政府能够早日落实养老保险补贴到位,减轻智障学员、家属和中心的经济乐力。

五、努力方向

(一)拓宽就业机会

首先,争取承接更多保洁业务,或与现有服务合作单位协商提高服务费用;其次,尝试网站的宣传,方便学员公开就业信息,也使雇主便于了解智障人士;再次,可以考虑开拓其他领域的服务岗位,例如绿化、汽车美容等。

(二)加强中心服务的专业性和理论性

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的,而中心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人才储备,有两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社工,也有高校社工志愿者,但欠缺的是实践经验。中心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努力提升自身服务质量。

(三)积极推动、落实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需要参加社会保险以保障基本生活。目前,只有少部分残疾人参加公开就业,得到参与社会保险的机会,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方面得到了一定保障。但是,没能参加公开就业的残疾人却未能享受这样的社会保障,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这些保障的一群。如果政府能够积极推动、落实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相信对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能够有更大帮助,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处于新生阶段的民非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若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财政支持,相信能够更大程度地分担社会事务,成为政府的助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庆,曹源。新形势下促进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182-183.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北京大学人力研究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拆报告[R].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7-53.

[3]广州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关于公布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通知[Z].2007:8.

[4]宋卓平.广东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创新[A].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

[5]王新宪。蓬勃发展的中国残疾人事业[J].求是,2009,(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