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概念
1.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是指政府通过组织考核或考试的方式筛选出的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大多数具备掌握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善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特点。
2.激励机制。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是指:大学生村官管理机构与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遵循一定的激励原则,围绕各种激励因素,综合运用以奖惩为主的各种激励手段来调动大学生村官主观能动性,引导与规范大学生村官价值观念与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与运行规则的总称。
(二)理论基础
现代激励理论起源于西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动机理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激励理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大学生村官激励建设系统就是一个需要顺利实施的目标,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各项大学生村官的合理需求应充分考虑并尽可能地满足。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从低到高顺序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当中一个需要得到满足,需要更高层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动机。
2.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学术界习惯称其为双因素理论。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大学生村官的激励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各级政府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基本需求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划分,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激励原则,综合运用激励机制,实现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有机融合与科学转化,真正建立起适应大学生村官需求和地方特色的激励机制,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促进整个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现状
(一)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目前的现状是缺少岗位培训,许多地方政府只对学生村官进行手段单一的过场式培训,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没有扩展大学生村官的视野。大学生村官岗前缺少培训就履行职责,到位后,大学生村官没有适当的培训,对当地的情况,怎么做工作一无所知,可以说缺乏业务培训,使其难以迅速提升,不能够在短期内胜任工作。
(二)考核体系不完善,奖惩制度不合理
考核体系是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考核体系是否公正直接客观关系到大学生村官公平感的产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效果不仅在于其结果能够给大学生村官带来的收入、职位等方面的直接改变,还在于考核制度及其包含的各项考核标准能够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一定的心里压力,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到考核的要求上来。能否充分发挥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取决于考核的各个环节能否做到合理、公正、科学。
(三)收入水平偏低,待遇不平等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存在差别。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但是往往不能与身边同事享受同等待遇,没有节假期补助,工作量较大但没有加班费等等,这些差异都必定大大降低学生村官热情,损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其工作绩效。
三、我国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培训制度
大学生村官要更改农村干部角色的身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我们应加强培训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成功地完成身份转型,以更好地适应新的角色和新的任务。通过职业培训能快速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并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考核体系
首先,考核主管部门要逐步实现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并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村民代表的评估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建立分阶段评价体系,防止年度考核方向发生偏移。最后,加强激励考核评估结果的使用,及时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将物质利益和晋升等评估结果挂钩,根据评估结果实施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以实现奖优罚劣。
(三)改善薪酬制度
薪酬和各种福利是大学生村官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要求的最重要的形式,这些新兴经济体是满足他们生活的物质需求的主导因素。为了进一步增加投资激励,使基本的安全需求得到满足。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动态增长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其次,中央、省、市财政共同保证大学生村官日常生活需求,并给予他们保险政策。收入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最后,要把工资水平和考核结果进行挂钩,以体现薪酬的激励效果。
四、结语
学生去农村担任职务,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农民的期望。为农村基层干部的结构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为实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系列的神圣的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正在进行和不断深化当中,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也将是一个长期工程。我们相信,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将不断得以完善,并最终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海艳.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 郭海龙.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 2011.
[3] 岳华,李建芳,马倩影,宋晓慧.“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有效需求 充分供给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 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 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 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 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 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 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 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 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 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 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 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 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 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 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 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 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 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关键词:农民素质;农村稳定;措施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逐渐关注农村的建设与稳定,国家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村的发展与稳定对于国家的建设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村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民的素质对于农村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整体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
农民的素质不仅仅是指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农村的建设和稳定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的建设逐渐重视,支援农村建设的资金和科学技术支持也逐渐增加。农民的素质对于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的农民的素质现状并不容乐观,在今后的农村建设中应该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更好地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
1.1当前我国农民的思想素质有待于提高
农民的思想素质关系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的农民的思想素质整体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大都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农民并没有高尚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这对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很多农民并没有强烈的荣辱感,也没有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农民的团结合作和农村的稳定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民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甚至一些比较偏远地区的人们还经常有迷信的行为,很多农民由于生活的地区十分偏远或者封闭导致农民的思想保守,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要求。
1.2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和实现农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农民掌握的科技知识也比较少。农民文化程度低对于接受新的农业种植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利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并不懂得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缺少相关的技术支持,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的稳定。
2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稳定
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首要任务。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稳定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要积极提高农民的素质。
2.1注重农民的文化教育
对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注重义务教育的落实,如今国家为了发展教育已经减免了义务教育的费用,农民应该积极接受义务教育,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另外对于农民还需要注重相关的培训和教育辅导,比如可以在农村地区普及农业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这样不仅仅可以增加农民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农民进行科普知识的讲解,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对农民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2.2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农村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突出,比如虐待老人,缺少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辱感等等,这对于稳定农村的发展十分不利。当前应该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通过播放电影的形式或者是开会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逐渐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2.3发挥大学生村官和模范党员的榜样作用
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视,大学生村官制度逐渐普及,大学生村官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入农村地区,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榜样作用,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另外还需要发挥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发展。
农民素质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农村的自身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国家应该积极鼓励专家下乡向农民介绍相关的种植技术,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书籍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村稳定。
3结语
农村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于我国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民的整体素质并不高,由于农民素质不高导致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逐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稳定。农民素质对于农村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应该积极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同时农民也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为此,我对孙桥村及其周边许楼、彭庄三个发展层次不同的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现有关问题,并认真思考,提出对策。
孙桥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全村368户,1326人,耕地面积1896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全村有劳动力686余人,有粮食购销储运有限公司1家,发展蔬菜种植等农民合作社5家,各类个体工商户12家,以反季节蔬菜为主导产业,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36个,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全村劳动力的60%,全村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许楼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南部,沿万福河两岸,辖6个自然村,总人口3303人,耕地面积5189亩,全村903户,有劳动力1173人,外出务工730人,约占劳动力的50%,全村发展民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107家,全村发展冬暖大棚319个,蔬菜成了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镇属中游。
彭庄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一公里处,辖两个自然村,总人口1170人,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408户,有劳动力411人,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劳动力的70%,30岁以下的全部外出。主导产业不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镇属较差水平。
从总体上看,哪个村主导产业明显,工商服务业发达,哪个村劳动力外流的就少,经济发展就快。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左右,外出的越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一)劳动力外出较多且结构失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生活已是大势所趋。且年龄结构不合理,18岁-35岁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比例大,达到95%以上,4050人员外出比例较小。文化水平高的外出务工的多,熟练技工收入高。
(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已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目前可耕地面积测算,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农村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应占到劳动力的50%,转移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业技术人员缺口在30%左右。部分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太多,在家务农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只能延续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先进的农业技术、机械设备、管理方式无法推广应用,特别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更是难上加难。修路,打井,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也缺乏必要的劳动力。
(三)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当。孟海镇重点培植了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蔬菜加工、棉花加工、畜产品加工板块经济体系,带动经商、服务、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农民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增加的平均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相当。
二、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层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亦有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等原因。
(一)的制约。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经营率先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其初,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适应了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又不能自由流转,使土地的使用零星化,难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收益不集中。再加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依赖,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不愿意流转,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很难向大户集中,先进的机器设备、基础设施难以推广应用。致使乡村人才不得不外出另寻他途。
(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由于分散的经营方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使农民的土地收入微薄,收入增长缓慢。但外出务工可收到十分明显的增收效果,并且明显高于在家务农收入。事实也已证明,务工收入已撑起农民收入的半边天。
(三)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乡村人才从“低处”流向“高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再加上农村发展的短腿,自然而然形成了城乡差别。城市在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对乡村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三、解决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建议。
农村大量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而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又产生了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即有利于发展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减轻城市在交通、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条龙, 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可以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模式确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实现规模生产,拉长产业链条,大力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千家万户群众都能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引进并广泛使用滴管、喷灌技术,普遍推广机械化作业一方面实现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效益。由掌握现代科技的劳动者从事农业,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改进农业,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使农民不用外出也能有较高收入。这样能较好的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矛盾与问题。
(二)实施农村人才开发战略。一方面是国家扶持政策向农村人才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搭建农村人才的活动舞台,改善农村人才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降低各种门槛,打破各种限制,允许农村人才参加社会人才选聘,吸引人才到农村创业。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年轻人的引导,鼓励回乡建设美好家园。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批具有知识、技术、创新的年轻人作为引导与推动力量,因此,通过政府宣传发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府和资金支持,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利用他们的自身知识、技术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农村人才开发当作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制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农村人才评估办法,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