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第1篇

(一)偏重知识的传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把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学生对心理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使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政治课、理论课的误区。

(二)忽视课后实践和学用结合

学习是为了实践和运用。有些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行为的改善,在心理课结束后缺乏后续的检查监督。

(三)教学目标模糊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未能时刻结合教学目标有效监控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订得过大、过全,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达到。

(四)专业教师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在专业教师奇缺的情况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还有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工作。

(五)缺少制度保证

首先是没有专门的岗位和固定的编制,其次是缺少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第三是缺少必要的时间保证。

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基于以上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考虑到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采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培训班主任,班主任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课堂进程的引导者。我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运用小测试、观看心理电影、音乐、讨论等多种手段。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成了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也达到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选派教师参加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每周定期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中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同时利用每班的健康课,集体晨会、班队课,大课间活动课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结合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认真填写《心理咨询记录表》《潜能生转化情况登记表》《爱心家访表》等,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由学校归纳出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沟通技巧和策略。

4.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①面谈。我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室进行精心布置,完善了辅导制度,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到辅导室找老师谈心交流。约见方式是多样的,有信函预约,有临时登门拜访的,也有一些是班主任指定特约辅导的。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学生都是自愿的。②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通过“开心”信箱联系沟通。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心理“开心”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我们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这个契机,邀请专家来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心理活动。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开展以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教师执行能力为目标的专题讲座、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经验交流等,把学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期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残障人士珍爱生命,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可贵品质,同时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征文活动”、“珍爱生命,从我做起”的集体晨会团体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从保护自身做起。分男女生开展“男生课堂”和“女生课堂”,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培训,开展校园“开心影院”,在学生中进行直观的生命教育。

(三)寓教于乐,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生动有趣的活动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课本剧”传承了民族的文明与礼仪;“平安童谣”唱出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古诗词诵读”歌颂了上下五千年的文韬武略;“演讲比赛”弘扬了中国精神;运动会上你追我赶,凝聚团队;书画比赛捷报频传,展示风采;还有一年一度的“环保嘉年华”,“六一”文艺大汇演,眼保健操比赛、班级文化建设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快乐发展,全面发展,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通过活动进行养成教育。学校通过班队会活动,开展“德育讲师团”活动、“爱阅读、善表达”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行为品德;学校还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寻找最美男孩女孩———劳动大比拼”等一系列劳动竞技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妇女节”“、重阳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孝亲活动,传承中华美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德育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修炼,努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第2篇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的技术,也称焦点解决疗法(后文简称“焦点解决”)。该疗法于19世纪80年代由Steve de shazer和Inn berg kim等人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获得许多研究的支持,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监狱、社区、医院和学校中。

过去,研究者们更多地探讨了焦点解决在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而较少就焦点解决在团体咨询与训练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实际上,焦点解决已经逐渐从个别治疗发展到团体治疗和专业督导,并开始大量应用在亲子教育、企业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中。在这些领域中焦点解决能够同时解决多个个体的问题,而焦点解决也从一种单纯的咨询技术、咨询模式演变成了一种理念和理论取向。王红椿和曾保春探讨了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团体咨询中的应用。尹达分析了课堂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内涵、原则和策略。刘端海、张静和王志亮等探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运用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有效实现心理机制的转化以取得有效的管理效果。焦点解决能有效运用于多个领域(个体和团体)获得了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同,本文重点关注了焦点解决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张艳霞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法具有关联性,并提出将焦点解决的基本理念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尝试,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焦点解决短程治疗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可能性,并从理论假设、会谈技术和工作流程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一、焦点解决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契合点

焦点解决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咨询方式和技术模型,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主要渠道,两者看似不相关,但仔细分析,二者在目标、形式和内涵上具有一些相似之处。

从目标上看,焦点解决和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帮助个体成长、促进个体发展的一种手段,其目标是一致的。焦点解决强调聚焦问题的解决,注重效率,而当前中小学大班额、少课时的现状要求高效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力求用有限的课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最大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师资、班额与课时之间矛盾的现实困境。

在形式上,焦点解决主要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心理咨询和治疗主要针对个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是一个团体。但从前人研究中可知,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焦点解决均能发挥其优势,而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以被看作是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教师是咨询师,学生是来访者。

在本质和内涵上,焦点解决短程心理治疗技术坚信,每个生命个体都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自我诊治的主体性,都是自我问题发现和解决的专家,并强调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只是促进者;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发展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积极体验、反思,获得成长。二者所强调的主体、主体的地位和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相似的。

二、理论假设上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焦点解决的借鉴首先体现在理论假设上,焦点解决提出了“事出并非有因”“从正向意义出发”“解决在例外中”“变化随时发生”等10种基本假设。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可以从以积极、人本的视角看待学生及整个课程,保持合作的教育观,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促进小变化的积累几个方面进行借鉴。

(一)积极的视角:从正向意义出发

焦点解决理念有利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成功经验和自身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医学模式和教育模式,并正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化。服务模式更强调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而非将他们看作是有障碍的个体和被教育的对象。从正向意义出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主动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行为、用积极的语言回应学生、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获得教育。

(二)合作的教育观:问题解决的方法来自学生,教师是协助者

焦点解决肯定了个体的主体地位,问题的解决是个体的自主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当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探索自身资源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而教师是激发学生自我建构力量的合作者后,教师才能自发地改变固有的说教模式,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角色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三)合理的归因:不当的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

焦点解决认为不当的解决方式是问题的根本,这也体现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教师过度分析就容易陷入逻辑上的死胡同,而焦点解决聚焦问题的解决而非探讨问题的原因,避免了对问题的一些争议性分析。如个体遭遇挫折可能并不是问题,但解决方式(攻击、自杀)可能成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帮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探寻问题主观原因而导致的自卑心理。

(四)累积的变化:小变化带来大变化

焦点解决重视小变化,因为小变化的累积会变成大化,这类似于俗称的“滚雪球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随时出现的变化,当学生出现良好的小变化时,积极的肯定、赞许、鼓舞能够强化他们良好变化的持续,给予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同时,我们也可用这种理念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的开展现状,有人觉得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不明显,其作用值得质疑,然而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由一个一个小变化最终累积成的大变化,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教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每一个良好变化,启发他们思考,不断累积,才能带来大的变化。

三、会谈技术上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活动课程,重点在于活动的引导和结束后的总结,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主要依靠语言。De shazer等人在焦点解决中设计了奇迹询问、刻度化询问、例外询问、赞许、振奋性的鼓舞、任务/家庭作业等十三项主要以语言为载体的会谈技术。这十三项技术通过倾听、赋能、建构来帮助个体实现目标。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同样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能量,帮助学生体验与建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借鉴这些技术能使课程更加顺畅地进行。下面就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焦点解决会谈技术进行探析。

(一)奇迹性询问

奇迹性询问是未来导向的提问方式,其目的在于鼓励个体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可以运用奇迹性询问技术帮助学生理清自己心中的目标以及课程的目标。这一技术可用在一节课的导入阶段,如在以“18岁”为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明天一觉醒来,你已经满18岁,你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一提问让学生在内心建构自己成年的样子,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18岁”的目标。

(二)刻度化

刻度化也称为“评分技术”,主要利用数值(如1~10分)协助个体将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通过刻度化的提问,让个体反思自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刻度化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如在以“认识心理健康”为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打分,并让学生思考所打分数代表自己具备了哪些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提问既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又促进学生关注自身的资源。

(三)例外技术

例外技术是指通过倾听,协助个体探寻一个与占主导地位的事例不相符的其他事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使用例外技术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已经发生的事件,领悟自身可能存在的偏执或不合理的想法。这一技术既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框架,又提出新的问题启发思考,并促进新的建构。

如以“男生女生的交往”为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让男女学生画出异性的形象,教师发现男生画出的女生丑陋无比,而女生画出的男生不堪入目。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家的画似乎反映出了异性同学的一些特点,但是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特点吗?”通过例外技术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让学生既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也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

(四)赞许

赞许是指对个体身上具备的积极特质或拥有的资源进行赞扬,从而给个体赋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也经常需要通过一些肯定的语言,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而使用“强化”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对学生的赞许太过机械,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焦点解决会谈技术认为,应将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个体,有丰富的内部资源,能够自我建构,因此,赞许并非仅仅是强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赞许赋予学生能量。

(五)振奋性鼓舞

与赞许不同,振奋性鼓舞是以一种非常兴奋、喜悦的声调、动作、表情或语言来表达支持与鼓励。例如:你是怎么做到的?太棒了!这一技术富有正向引导性和激励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使用有助于营造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被肯定和鼓舞的力量,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

(六)任务/家庭作业

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尝试使用课上学到的方法与策略,巩固学习效果。如在学习了微笑能使人保持乐观的心态的情绪调节方法之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多注意保持微笑。

除此之外,一般化、预设性的询问、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等技术也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发挥作用。

四、工作流程上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部分借鉴焦点解决的实施过程,焦点解决遵循的基本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休息阶段和正向反馈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和体验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焦点解决的基本流程稍作变通,也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在焦点解决中,来访者与咨询者合作并进行自我建构,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合作,通过讨论,建构解决方法。借鉴焦点解决的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第一阶段可以是问题的导入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第二阶段进行小组讨论(休息思考阶段),第三阶段是教师的总结与升华(正向反馈阶段)。如一节心理健康课可先以奇迹询问开始,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再通过倾听、赋能和建构等技术帮助学生梳理实现目标的过程,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整理出达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教师最后总结升华结束课程。

五、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

B844.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正在以其无所不及的触角和超乎想象的巨大威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前景,课程教学亦置身其中。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悄然兴起。10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单个知识点的讲授……微课程以其“短、小、精、趣”的特点,迎合了移动信息时代要求和大众心理,在国内外课程教学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这一股“微课风”也逆袭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近乎取缔了之前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较大幅度地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总之,微课程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引人思考。

一、 微课程: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接要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心育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行性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反思体验、轻知识灌输,重应用性和关注点,轻学科化与系统性,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从笔者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上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之中,将心育知识碎片化、教学交互即时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课堂教学体验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对满足大学生们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应用中,微视频的制作是整个微课程实施的支点。一个一个的微视频都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它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开发与制作成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也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所有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相对适中,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我校广大师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查看,当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下载反复使用。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基本上能看到主要的知识点,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自选备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

(二)能较幅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视学生个人体验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且更加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传统的“一师一堂”的课堂式教学难以给学生“反刍”的空间,而微课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运用简明生动的微课视频和《学习内容与个人反思学习单》,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师生的交流多数时候是单向的。而通过微课,核心的知识点学生已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师生之间用以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三)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微课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了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也将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微思考:微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将微课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讨论与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为检验其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是”是教学实践效果没有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要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重组心育课堂内容,重建课堂教学对话等三个基本方面着力。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时代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知识的贩卖者。教师学习知识,并向学生出售知识。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课的开发,取缔了教师的这一优越的身份和地位。海量的知识信息在网络上堆集,以供挑选与取用。较之旧时代的教师,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在学生已具备较好自学能力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二)重组心育课程内容

微课程比较适用于比较独立的核心概念或知识点,对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可能鞭长莫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容易将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处理,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组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的设计,更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精心制作微视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支点。

(二)重构课堂教学对话

马丁・布伯区分了三种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技术型对话以及真正的对话。将这个分类引入到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也可以分为独白型教学对话、技术型教学对话和生命型教学对话。第一重是教师用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提问,表面上看起为是师生对话,实际上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第二重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对行为技能背后的教育意义;只涉及到对话者的心智,不涉及个人情感或意义。第三重对话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把他人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进行的心灵碰撞与交流。微课程框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话正是需要对话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并带着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在独白型和技术型对话中,教师只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其个体生命往往是缺席的。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不要忘记了育人育心。教师自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整体在场与完全投入有助于形成师生的相互信任,有助于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使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想法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成为真诚、平等、真实的精神相遇。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2]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 lectures [EB/OL].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华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3,4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第4篇

大学在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所存在的教的问题

1.大学教师自身的问题

⑴学科专业知识不达标

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一些教师虽是学应用心理学的,但由于其方向是工业、旅游、管理等类,对心理教育与咨询的理论,尤其是教育与咨询的技术的课程学习少,或未曾直接接触,所以这些教师就难能给学生以心理服务能力的培训;一些教师是从教育学转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他们虽也曾学过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但不系统,也不够深入,因此也不能算是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有些教师本科是学其他专业的,只有读研究生时才学习了一点心理学知识,他们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方面,一般都既不广博,也不精深,更难说有培养好本专科学生的从教能力。

⑵师范知识和技能薄弱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很多都没有选学师范类课程,他们学到的也仅仅是岗前培训时现学的片段性的教育学理论,很不系统,根本没有通过操作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学以致用,不能达到“六认真”的要求。还有部分教师虽曾学过教育学,但由于当时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将它嫁接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他们也只能算是师范技能不达标的教师。

⑶教学观念传统

“教师中心论”仍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部分教师中盛行,他们把自己看作知识的权威者,忽视学生的智慧,目空学生的存在。在教学中,只一味地关注学科研究的脉络,关注已经面世的最新成果,以及本学科的发展走向,不顾传授的艺术,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教书不育人,只讲课不管理,只陈述不创新,更有甚者,上心理健康课程,从来都没有了解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心理健康专业的课程问题

⑴课程结构不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普遍必修课太多,选修或辅修课程偏少,外专业课程或二学历课程几乎没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法课程也不多见。如此的课程结构,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择业和从业。

⑵师范性内容偏少

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在形式上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各占一半,但实际上,实践操作性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学生很少进行过教育见习、实习和实践。课程中也较少安排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法、新课标的解读等师范性内容,学生很难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结合一体。

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

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一些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将学习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甚至是进行个人学习方式的复制和迁移。[1]讲教育学、教学法时,从不演示,从不见习实践;讲心理咨询课时,从不进行语言模式的训练,从不模拟咨询的具体模式;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从未组织过一次团体辅导或心理游戏;讲情绪情感时,从不让学生进入那种体验状态等等。这些教法最终只让学生记住了一些零散的心理学知识,根本不能让学生体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把知识转化为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⑵教学手段单一,缺乏艺术熏陶

尽管现代教育技术相当先进,但是一些心理健康专业的教师仍一味地采用“粉笔+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从不使用多媒体,即使在教“考前心理辅导”“厌恶疗法”等技能技巧时,这些教师也仍是在黑板上讲解,不做辅助图片或课件。在培养学生咨询技能时,只在黑板上列出各流派的一些方法,很少利用“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实验”“社区见习”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操作性技能,结果学生只能应付考试,只能纸上谈兵,不敢也不能进行实践操作。

4.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生的评价问题

⑴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一般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生的成绩仍采用笔试评定法,分数的高低决定学生课程学习的好坏。学生的最终成绩主要包括笔试和出勤两部分,对于平时的作业,心理实验的成绩,到中小学见习的成绩,以及在学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成绩都未计算在内。因此学生一般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愿或不认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中小学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活动。

⑵重专业知识评价,轻师范技能评价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考查时,一些教师只认同学生的“学者”角色,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所以常常以论文的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学科创新等方面的水平。把学生的“教师”角色纯粹归结给上教育学的教师,而教育学教师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又要么较多地考查学生有关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要么让学生讲一堂大学生心理学课,很少的教师把学生拉到实习基地或学校附近的中小学校进行实际的上课技能考查。评价是一个指挥棒,不把教师技能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学生又怎么会主动地去打造自己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形象。

强化大学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对策

1.建立健全“一体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⑴研究生教育半中小学化

学前教后,教为了学,知学才知教。[2]研究生只有充分理解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知道塑造该角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本专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因此在心理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中、学制上、学位评定时应渗透中小学级的师范性内容。尤其是那些决定进入高校心理健康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必须使其具有相当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后,方可准予上课。对那些未经过严格师范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必须先学习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到中小学进行一定学时的实践培训后,才允许进入高校心理健康专业任教。

⑵中小学教师示范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开启甚晚,2002年教育部才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式推开也就才三四年时间。时间短,问题也就多,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内容上、政策上、理论上都尚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要让大学教师有形象可以效仿,让大学生有范式可以借鉴,让同等层次的学校有经验可以吸纳,就必须首先树立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榜样。

⑶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

教师教育建立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这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由于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参差不齐,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理论与技术又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必须对高校心理学教师进行职前职后培训。严格执行大学教师资格证制度,先持证后上岗;大力提倡终身学习,不断吸纳心理学、教材教法的新成果;提倡行动研究,在总结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中获得提升;提倡到中小学去,在实地观察,听取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叙事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

2.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

⑴大力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4]言下之意,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5]合宜的课程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注重校本研究效应,让一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供素材、总结经验,再联合高校教师或研究生、本专科生,研发一些试用性教材。

⑵开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个体而言,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不宜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6]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3.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⑴完善学校的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高校教师在讲心理咨询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家庭心理治疗等课程时,最好能在实验室上模拟课。之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实际训练,等学生们都掌握了较熟悉的咨询技艺时,才把他们带到中小学校去实习。如是,就需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立足够多的配套实验室。

⑵建立稳定性、示范性强的实习基地

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使大学与中小学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如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模式”。专业发展学校既是学生进行实习教学、体验“临床”教师生活的场所,也是大学教师发现教学、教育问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验室,还是实习学校教师实现职后专业成长的地方。[7]有了实习基地不仅能使心理学研究生、本专科生经常性地向中小学教师请教,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组织各种形式的兴趣活动,为一些中小学师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帮助,而且还能与一线教师一起借助共同的“研究式实践”和“专业对话”,实践各自的专业发展。当然,在建立实习基地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层次性、示范性和多样性,以致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适应各种条件下的学校的需要。

4.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论研究

怎样把心理学研究生、本专科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是一个新的课题,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过程,但又必须迅速深入持久地研究。在政策方面,要研究如何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在理论方面,要研究中小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研究生、本专科生师范技能培养的方式,教师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培训模式等;在实践方面,要探讨学生实习、实验、实践的相关问题,聘请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指导研究生、本专科生教学的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在研究形式上,要确立是采用专题研究、随访研究,还是行动性研究;是专家引领,还是由一线教师组成小组研究。上述疑难,都需各相关领域、相关人员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富有成效性的长期探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任务重、周期长、疑难多、困难大的系统工程,对它每一个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一蹰而就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教的研究也就必须实行从个体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差异到统一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思索。这既是它的特点,也应是我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学.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J].湖北教育,2003(9):17-18.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2.

[3]胡明宝.国外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与启示[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02-106.

[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

[5]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第5篇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我国许多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水平、控制局面的能力,更应具备人际关系的敏感性等,但目前我国心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从数量上讲,小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还远远未能达到要求的水平,从质量上讲,预退休教师或其它副科教师兼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较多,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2.教学工作量不明确工作积极性低

除了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师还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活动、接待个体心理咨询等工作,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并未将这些工作计入心理教师的总课时,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要求,绝大多数学校也未兑现,所以,致使很多心理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目标模糊,活动主题不明确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来,一直都没有全国统一的心理健康教材,很多地区都是自行组织部分教师编写的地方性心理或生理健康教材,内容五花八门,水平各异。部分学校在实施活动课的过程中,存在目标过大、过于笼统的缺陷,导致教师教学信心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层次性,应该具有一套高水准的材,在此教材基础上各学校可根据不同班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解析,提升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国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统一的问题,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应首先组织相关专家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依据教材内容,有序的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开展小学心理教学课程。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如下改善:

1.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升师资水平

笔者认为,只有心理健康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学生。因此,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是更好开展此门课程的关键所在。从教育部门来说,应尽早规划心理教育与辅导专业,以期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应定期组织心理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另外,也可定期邀请专家与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教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能力。同时,也要把心理教师的各项工作予以量化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以提高心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2.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创设情境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学科活动、班级活动有所不同,它不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从而有益于其身心健康。明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有助于更好的激发学生“健心”的智慧,如通过组织“关爱小动物行动”,可以使小学生们体会到抚育小动物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从而体会到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并对父母产生由衷的感恩之情。另外,由于小学生年龄阶段不同,身心发展状况及相应的心理困惑也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年龄阶段等制定适合的教学内容与主题,以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3.打造“三位一体”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即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家长以及社会的多方面配合,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其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活动的开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社区等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活动顺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