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安全用电教育

小学生安全用电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安全用电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安全用电教育

小学生安全用电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 优化 小学数学

电教媒体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知识。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是一种以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运用多媒体,从而达到电教媒体与数学教学的合理整合,已成为数学多媒体教学涵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就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与各位交流。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运用电教媒体使数学课堂达到什么教学效果?教师要心中有数,使用电教媒体要为数学课堂创设良好的氛围,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要突出教学重、难点,不能以电教媒体的绚丽多彩而取代课堂教学的重点。

(2)参与性原则:数学电教媒体的使用尽量让学生参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可通过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3)实效性: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要遵循实用性,制作的课件要有利用激发学生兴趣,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发,更要简洁规范,易于操作。

(4)整合性:要寻找数学教学重难点和多媒体运用的最佳结合点。使媒体能最大发挥自身优势,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能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如在教学统计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时: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很自然地步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三、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课堂焕然一新。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教师先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见到的各种各样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回答后,运用电教媒体显示自行车、摩托车的模型,然后再问:“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随着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椭圆形的车轮,在行使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

接着再运用多媒体将车轮依次换成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结论。这样借助多媒体不断的变换,把它们与圆形进行鲜明、生动的比较,在对比的情境中,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表象认识。

四、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重难点是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可先设置这样一道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第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了障碍。第二步,观察、质疑,得出结论。利用电教媒体逐步逐步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并质疑:(1)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2)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样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启发、点拨,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五、利用电教媒体使练习形式多样化,让知识有效及时地反馈矫正

小学生安全用电教育范文第2篇

一、提高安全意识,加强班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排除安全隐患,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安全教育。从小事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从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动之以情,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远离安全事故。

二、具体措施1、利用班会时间,带领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里有关安全教育的各项规定,增强学生学习、执行规范守则的自觉性。抓好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2、围绕“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的主题,开展上放学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放学,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停留和玩耍,要在便道上走,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3、强调课间文明休息,教育学生不在教室、校园里追逐打闹;有次序地进出教室;没有老师允许不随便出校园;不攀爬篮球杆等危险的高处;不可从高处随便跳下。不到学校水池,假山旁边玩耍。

4、不能带刀或其它尖锐器物等危险物品到学校,使用刀、剪等用具必须有家长或老师的陪同。

5、上体育课或课间休息时要避免运动受伤,在运动或游戏时,教育学生注意规则,按顺序进行,避免碰撞;不做危险性游戏。

6、教育学生不在校园内外玩水、玩火。

7、上课时教育学生正确使用铅笔,不用铅笔戳同学;教育学生同学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文明相处。

8、每天注意饮水卫生,教育学生不喝生水;

9、每天放学,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要认真做好护送工作。教育孩子不在马路上逗留,及时回家。外出时要告诉家长。

10、加强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

11、学生之间发生伤痛之事应立即去治疗,并通知家长。

12、经常检查电线开关、线路,保证正常使用;

13、经常查看校门口动态,使学生上学、放学安全,家长放心。

14、凡大扫除、劳动课,班主任应亲自在场,督促学生注意安全。

15、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冬季用煤、用火的管理,养成人走关门、断电、灭火的习惯。

16、严禁学生结伙外出,严禁进网吧,严禁下河游泳。

此外,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让学生在安全愉悦的校园环境中学习,让家长放心,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做好低年级安全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我校的教育实际,特制定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常识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通过学习,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3.让学生知道各种危险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4.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含下面内容:高高兴兴上学去、司机叔叔告诉我、警察叔叔告诉我。在教学中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平安上、下学。

三、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一班的安全课教学工作,本班有学生39人,他们来自各村。刚进校门,年龄小,爱说、爱动、爱表现,天真烂漫,喜欢玩耍,对于学校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处于尚未形成阶段。他们对安全知识了解的太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

四、教学措施与方法1.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预防及应对措施,让学生从中真正感悟到安全的意义和价值。

2. 平时重视交通、人身的安全,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努力打造“平安班级”、“平安校园”,做到无意外事故发生,无学生人身伤亡。

3.大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通过学校和家庭合作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多讲多监督,提高学生的道路安全意识,掌握交通规则并时刻谨记并遵守。

4.利用安全课、主题班队会、板报等形式,定期开展安全专题教育,来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教育意识。

5.充分利用电教手段,通过看录像短片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6.发挥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对我校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各种安全的意识。

7. 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种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安全事故的基本技能。

五、教学进度每周一课时教学。

一、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眼知识,学会合理用眼;了解食品卫生基本知识,初步树立食品卫生意识;了解肠道寄生虫病、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了解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熟悉常见的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单处理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掌握简单的避险与逃生技能;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措施:本学期讲解时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教学措施为:

1、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特点,要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参与。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安全知识,,然后用讲故事、游戏的形式来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授同时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并把其中与小学生有密切联系的事例拿到课堂上来分析,提高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幻灯、录像、VCD、多媒体等直观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措施使学生达到在校、在家、在外,都能够对自己和他人有一定的保护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交通场景中,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避免危险的行动。

三、教学进度安排:周次 教学内容 1-2 我的眼睛亮晶晶

3-4 防止异物进器官

5-6 好习惯伴我健康成长

7-8 防盗有妙招

9-10 小心煤气中毒

11-12 对家庭暴力说“不” 13-14 远离学校安全突发事件

小学生安全用电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学 国防教育 有机渗透

中小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安危、生死存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国防教育是语文任课教师的法定义务。我们应该潜心研究语文学科中的国防教育因素,发挥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相应提高国防教育素养。

一、立足课文阅读渗透国防教育

语文教材大多是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学生除了学习和掌握字词、语言、结构外,还要通过阅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课文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反映军事、国防、爱国题材的文章,有的介绍英雄人物、伟人的事迹,有的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国防教育的渗透理应立足于课文阅读教学,通过阅读教学对那些蕴含国防教育因素的课文进行深入的剖析,既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美词句,又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述的军事或国防情节之中,或以山河的壮美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或以时代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让学生坚定保家卫国的雄心。如在阅读分析《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我们针对“二小假装顺从自有主张,走在敌人的前面。”这句话引导学生自由研读课文,彼此积极议论,思考:什么样是“顺从的样子”?王二小是真的顺从吗?从王二小“装着顺从”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积极阅读活动,深入剖析王二小的内心世界,明确了二小的机智勇敢,“顺从”只是为了迷惑敌人,将侵略者引入我军的包围圈,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树立起了二小的光辉形象。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启发学生: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祖国需要我们去保卫她的安全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当然应该象二小那样,挺身而出,勇赴国难。

二、开展专题写作渗透国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够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个性。所以,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专题设计一定量的有关国防、爱国题材的作文训练,于专题写作训练中渗透国防教育,弘扬爱国情怀。比如,我们结合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与国防有一定关联的节日,让学生课前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与节日有关的信息,以自己感兴趣的文体和独特的立意尽情发挥,写出自己的随想、感受和体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注意烙印。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利于进行国防教育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去写作。在南海诸岛被外部敌对势力逐步蚕食的状态下。我们提醒学生关注事态的发展,并以《神圣海疆,寸土必争》为题,要求学生作文。我们设计此作文题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思考如何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经济建设的伟大成果,并希望通过此类作文题的写作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进一步激励他们为祖国的强大和安全而努力学习。

三、运用电教手段渗透国防教育

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课文文字材料的描述难以身临其境,单靠教师采用传授、口述等方式设境进行教学,不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感性材料,学生难免觉得枯燥、难以理解。电教手段打破时空限制,使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传输同步进行,以直观动感、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强大的交互性,满足了学生的年龄心理需要,展示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国防教育天地。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形成深刻的国防意识。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时,我们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惊涛百年》中的相关视频片段,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带领学生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让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残暴和野蛮的恨,深化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国防教育

小学生安全用电教育范文第4篇

英语课的主要特征是教学模式新,以听说读写为主要目标,不刻意考学生语法、音标,课堂教学以情景教学为主。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朝着教学模式新,以情景性教学为主,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是一个英语教学工作者要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就如何开展新型英语教学作一些探讨,希望对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1.转变教学观念是新型英语课的关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我们的很多老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是引导学生影响,将语言课上成枯燥乏味的知识课、语法课,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我觉得教师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转变教学概念。

(1)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教学的主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2)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除了必要的讲解外,更重要的是积极创设情景,带领全体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语言,在感知、模仿、练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我想这两个转变就是新型英语课的主要特征――教学模式新。

2.创设情景,构建新型英语课堂教学

情景是指英语交际的社会情景。语言是在情景中表达其意义的,情景是揭示语言所表达意义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习英语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理解和表达意义。

2.1 创设听说的语言情景。"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

(1)教师坚持用英语讲课。教师坚持用英语讲课,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增加课堂上的语言实践的广度和密度,这样,会使课堂上的英语感的发展,同时也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是每一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听觉记忆,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但在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课堂用语的使用要建立在可接受性上,避免过难。二是课堂用语的使用要持之以恒,避免英汉交替长期并存。三是课堂用语的使用要灵活多变,语气要恰当,避免机械单调。这样可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消除或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

(2)利用电教媒体加强听说训练。录音机是英语教师的"常规武器"好"必备武器",它能有效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听的机会,进行听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语音室进行教学,它能创设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教师还可以设置两两对话,四人小组或任意编组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通过监听进行分层次和个别辅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听唱一些国内外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歌曲,特别是校园歌曲,学生在歌曲的陶冶中学习英语,兴趣较浓。如Twinkie,Twin-kie,Little star,Happy Ne Year,Good morning te you;Happybirthday to you;Do,Re,Me;ABC song;Ten Little Indian Boys;Jing Bells等,实践证明:歌声能使学生集中注意,乐于求知,又能巩固和快速记住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音乐情景中学习,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并优化他们的素质,从而终生受益。

(4)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听说训练。良好的语言环境是语言发展的温床,语言是交际的手段,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语言,课堂上,多让学生扮演角色。在平时的教W中,角色还要根据实际,通过图片、简笔画、实物、幻灯、手势动作、信息交流、猜谜、扮演角色、游戏等,创设更真实的交际情景,形成具有情景意义,接近自然地语言环境,为语言创造良好的输入条件。

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培养中,要遵循听说是第一性、读写是第二性的规律,特别是对英语的初学者,一定要把听说训练放在第一位对于小学生来说,听说训练尤为重要。

2.2 创设直观情景。直观情景是指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启发他们的思维。小学教材所体现的语言概念,语言现象、语言环境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打电话,问路,购物,道别等。教师利用学生过去学过的知识,结合周围的环境,创设情景。

(1)在学习Go shopping后,教师可以创设有关购物的情景。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教具,如:食物、饮料、杯子、水果、价格表、台布、天平秤等等,经过精心的设计,分别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这样课堂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实物店或小卖部。于是呈现出购物的情景:

A:Good morning. Can I heIp you? WouI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B:Yes,please. Id like some apples.

A:OK.What ablut something to drink?

B:A cup of orange,please.

A:Here you are.

B:Thanks.

(2)在学习"T和parts of the body"时,教师可示范用手指着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说:"This is my face,and hisismy ear/eys/mose/mouth/hair/head……etc."学生学着教师,指着自己身体对应的部位说:"This is my……"。这样,借助身体语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老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3)小学生思维嗯嗯形成需要许多具体形象的支持。生动、形象的事物往往给学生流下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并充分利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形体语言,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从而促进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2.3 应用电教媒体,创设学习情景。小学阶段是儿童有意注意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在适当的时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学习情景,避免大脑皮层的疲劳,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4 创设校园周边环境,拓展第二课堂。为了巩固发展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英语交流活动。

2.5 教师以身作则创设情境。在情境教学中应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是观众或听众,教师应身体力行,加入到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中去,并适当地进行引导、加以鼓励,让学生大胆地积极参与进行情景操练和自由表演,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积极、肯定的情感中得到发展,思维才变得更加活跃。这正如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得"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小学生安全用电教育范文第5篇

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兴趣,兴趣必须靠科技教师认真培养,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采用创设情境、交流情感、运用媒体等兴趣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趣法

我国有学者认为:兴趣是才能的支点,是创新发明的源泉,也是打开智慧宝库的向导和万能钥匙。在科技活动中用怎样的办法才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中我们探索到创设科技创新情境能激起学生极大的科技创新兴趣,我们根据农村物候特征设计好科技活动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赴当地水库考察 “网箱养鱼”,当学生看到网箱养的鱼膘肥体壮、活蹦乱跳并听了其产量是常规养鱼的6-8倍,经济效益翻几倍,同学们个个激动不已。参观当地“科技园”让学生看到无土栽培的瓜果蔬菜,如空中白菜、空中苋菜、杂木屑、珍珠岩混合栽培辣椒、菠菜、大蒜等,再到“特种园”参观了大南瓜、长丝瓜,也参观了袖珍蔬菜,如鸡蛋一样小的红南瓜等。还参观了当地“食用菌场”,看到一排排的食用菌,有的像猴子的头叫猴头菇,有的像把伞,如平菇,有的菇盖金黄、菇腿修长叫金针菇,还有银耳、木耳、香菇、杏鲍菇、茶树菇等,真让人眼花缭乱,技术人员介绍不同品种,用不同原料培育,当他们介绍各种农作桔杆、各种木本植物木屑、各种农作物果壳都可做食用菌原料、变废为宝,并保护环境,而且食用菌生产后菌料有的可做牲畜饲料,有的可做肥料,同学们非常激动,都想回家试一试。由于参观农业科技成果创设了科技创新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观之乐、思维之趣,激起他们创新情感,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火花,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对农业科技产生浓厚兴趣,同学们受到科技成果情境的影响后,个个自愿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如近几年以来开展的《良种红薯蛋壳育苗研究》《白菜无土栽培研究》《棉籽壳混黄豆杆、油菜杆、稻草粉培育凤尾菇研究》等几十个项目均获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

二、交流情感激趣法

目前少数中小学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还是“单向灌输”,根据教育改革的方针,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这种“单向注入式”教学方法早已被现代教学理论所抨击和摒弃,这种传统教学法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不愿意甚至不想参加科技活动,尤其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涵盖内容广,牵系学科多,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激起学生创新兴趣,没有学习兴趣,无法谈创新能力,所以中小学科技活动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共同发展,这样师生就会共享乐趣,才会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洞下小学科技组开展的《金石桥山区蜜粉源植物调查研究》项目,通过考察金石桥山区有蜜粉源植物93种53科,在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讨论我地主要蜜源植物有几种?主要粉源植物有几种?重要树木类蜜、粉源植物有几种?辅助蜜源植物有几种?农作蜜源植物有几种?通过质疑、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拉近师生情感距离,充分发挥中小学生情感丰富、容易激动的特点,把科技创新活动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协助教师处理问题,师生合作,高度信任学生,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样探究出了“金石桥山区蜜粉源植物”。因此,该项目获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个项目考察过程中学生爬山涉水,有的学生脚扭伤了,有的学生手脚被植物针刺划破了,有的学生累得躺在山地里不想动了,这时老师与学生促膝谈心,拉一拉家常,讲一讲父母干农活的辛苦,讲一讲爬雪山过草地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的故事,同时看到学生的脚手被荆棘挂破了,给他们抹点药水,他们的腿扭了,给他们按摩按摩。学生采集的标本和生活用品背不动了,帮他们背一背,学生饿了将自己准备的干粮分给他们吃,用言语和行动感化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乐于参加科技活动,在科技活动中乐于探究,认真钻研科技知识,积极进行科技实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媒体激趣法

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运用电教媒体教学,让学生看到祖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果,看到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的先进,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教学,把科技创新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科技创新知识的抽象思维问题变为清晰悦耳的声音和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对科技知识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们播放“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当学生从电教屏幕上看到伴随着指挥员的下令“5、4、3、2、1发射”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降温冒出的白色水蒸气烟雾升起,一刹那火箭升空,直冲云际,同学看得热泪盈眶,热爱科学情绪立时高涨,科技兴趣激情澎湃,于是产生知识迁移。他们也利用卫星发射的反冲力原理制作了“水火箭”,果乐瓶口上装上自行车气门嘴,瓶中装半瓶水,瓶外套上纸火箭外壳,用自行车打气筒将果乐瓶中充满气,产生压力后,将瓶的气门塞冲开,水被挤出来,产生反冲力的“水火箭”便冲向天,利用这个原理,他们又发明了《火药火箭》《反冲汽车》《反冲轮船》等作品。当同学们看了《天象奇观日全食》《华南冰雪灾害警示气候变化关系千家万户》《抗震救灾科普潮》等科教片后激动无比,异常兴奋。这样以一种直观教学形式,使事物逼真地、清晰地再现学生眼前,创造了一个科技创新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情投入,全员主动参与,精力集中专注,提供感知表象,替代经验、认知图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受到感染,让这种感染力成为推动学生对科技活动的热爱,通过激导、引导、疏导,让学生自主参与、自动探究、自能转换,促进他们对媒体科技知识产生迁移作用。同学们受到了启发,开展了《聚合囊泡及其稳定的影响研究》《赤霉素、芸苔素内脂、内脂稀土对重阳木幼苗繁殖的影响研究》《草木灰新用途研究》等创新作品,均获国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

四、讨论争辩激趣法

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师生大胆讨论,大胆争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在轻松讨论的气氛中,讨论科技创新项目的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争论科技创新项目已具备的某种条件,有待创建的条件、创新模式、创新途径。营造一个创新的和谐的环境,这样老师与学生讨论、争辩,学生与学生讨论、争辩,不再是老师一人在台上唱独角戏,鼓励学生与老师平等讨论,大胆思维,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激励,相互填补创新项目的知识空间,引发创新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正如金石桥镇中学学生贺盼盼发明的《农作植物果仁快速剥壳器》,当作者提出植物果仁用两块木板摩擦后,果仁就出来了,但老师与她讨论并提出两块木板摩擦果仁不成粒,会磨破果仁,作者马上联想到用谷筛、米筛一样的钢丝网做剥壳器底,上面用木板与钢丝网摩擦,果仁破壳后就漏到器皿中,老师又提出用一块木板、一块钢丝网这样摩擦没有定向性,不好操作,作者又设计了一个外框套一个内框,内框装有植物农作果子,来回拖动内木框,果仁自然摩擦出来了,但老师提出,这样木框拖动有阻力,消耗体力大,如果在外框装上一个小型电动机就更先进了,但作者马上与老师争辩起来,说我这种“植物果仁剥壳器”主要用于江南农家种植小量黄豆、花生、蚕豆等,不是用做大量加工,一般生产几十斤至百斤左右,一个小型手工加工剥壳机就可以了,老师提出用什么东西装在内框上,既可以不用电,又省力?作者设想内框上抹剂,老师说不科学,减少不了多少阻力,作者提出用圆套筒做四个轮子,装在内框上再推动,但老师提出虽然省力,但木框上有轮子占据了木框与钢网之间空隙,对破植物果壳有影响。后来作者反复实验用四颗滚珠轴承装在内框底部两边,这样既不占位也省力。通过与老师讨论争辩,终于设计出理想的《农作植物果仁快速剥壳器》,该作品于2010年获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通过讨论争辩,创建了一个学术民主、人际关系轻松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在讨论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五、贴近生活激趣法

我地中小学学生生长在农村,学生都了解农村物候特色,家长大都是农民,学生利用节假日帮助父母干农活,经常接触到的农具有锄头、镰刀、犁、耙等,家庭常用的炊具,如炉灶、锅、碗、筷等,学习用到的各种笔、本子、纸张、三角板等,很多农具、学具都非常落后,学生又非常熟悉,贴近学生生活,于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将身边的问题作为科技活动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创新兴趣,于是学生选择了生产、生活中贴近的农具、家具、学具等项目开展活动。我校科技组学生先后发明了《灵活轻便省力耘锄》《水稻收割器》《乡村节能空调》《安全摘果器》《氮肥深施器》《多用三角板》《多功能绘图仪》《隆回北面山区野茶开发探索》等100余个项目。农村学生贴近生活最多是农作物、果蔬的种植,他们不仅长年累月与农作果蔬打交道,还要经常帮助父母干割水稻、割红薯藤、摘茶叶、采蔬菜、插秧、锄草等农活,他们对农作果蔬最熟悉也最感兴趣,是他们最乐于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如我镇中小学学生先后开展《六谷水插栽培高产试验》《红薯节叶高速育苗法研究》《白菜烧心研究》《甜叶菊双膜育苗研究》等项目。同时与农村学生生活贴近的还有动物,常见的动物有鸡、鸭、鹅、牛、羊、猪、狗、泥鳅、黄鳝、草鱼、鲫鱼、鲤鱼等,这些动物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我地每户农家学生都帮助父母饲养鸡、鸭、鹅、猪、牛、羊等家禽家兽,他们都能了解各种动物的特性、饲养办法,有时提到他们家养的家禽家兽就精神振奋、眉飞色舞,说他家的猫如何乖巧,他家的牛如何力气大,他家喂的红鲫鱼如何漂亮……于是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兴趣,在科技活动中开展了《铵化饲料喂牛催膘实验》《稻鸭共栖试验》《野鸡家养研究》等农村特色项目。

六、体验成功激趣法

中小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怀有新鲜感、好奇感,活动开始时总是满腔热情,但遇到困难时就畏惧不前,打退堂鼓,缺乏信心,并且认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般学生能胜任的,是科技天才学生才能创新,才能出创新成果。因此,辅导教师首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活动氛围,使他们清楚创新人人都能办到。辅导我镇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从小的简单的项目开始,比如指导小学学生自制节电灯笼,让学生自己寻找材料,有的找小灯泡,有的找电池,有的找电线,有的找电灯开关,有的做灯笼架,有的糊透明纸,有的剪字,当同学们将电线与电灯泡连好,按一下开关,电灯马上亮了,灯笼上的“节日快乐”“老师您好”等字样跃然纸上,这时科技组的学生欢呼雀跃,一个个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快乐,享受到了摘果子一样的兴奋。通过指导学生自制节电灯笼,让学生懂得电的基本知识,了解电的用途,并运用电的原理,开展了下一步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诱惑”,更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他们不仅自制“节电灯笼”,教师节他们又自制了“定时办公台灯”,这是“教师节”他们为老师送上的节日礼品,他们利用废台灯装上定时器,做好灯罩,因为老师辛苦,有时备课,批改作业,忘了时间,忘了休息,一直工作到凌晨一、二点,为了老师的身体健康,所以要求老师将定时器定到晚上9―10点,他们制作的这个作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使他们又一次体验到成功后的快乐,于是科技组的发明一发不可收,他们又在废座式风扇上加上照明线路和电灯泡,并加上电热丝。这样一来冬天可以烤火、夏天可以扇风、晚上可以照明的“多功能电风扇”就发明成功了,一件件科技作品制作成功,使他们的创新兴趣越来越浓,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接着他们还发明了“电热调温定时烘衣器”“多功能照明手杖”“电动小秋千”“电动上天飞机”“电动快速汽车”“电动彩船”“电铃果园防盗装置”“简易电动洗衣机”等作品,均获省、市、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

七、科学活动激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