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员工培养计划

新员工培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员工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员工培养计划

新员工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工程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15-02

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把培养未来工程师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在校生512.3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1]一方面,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形成、发展和建设,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四化同步”发展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而地方工科院校是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的开发基地,是培养和造就这些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的摇篮。因此,我们研究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培养的问题,对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地方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对25所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师资队伍、教学与实践条件、国际化创新教育特色、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及社会认同、产学研状况等方面进行调研。鉴于本次调研问卷发放数量较少,回收率60%,致使样本量较小;加上填写问卷的人可能对学校整体状况及调研问题的理解有差异等原因,笔者结合本次调研的基本数据,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地方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一、地方工科院校及其工程师培养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地方工科院校都认为,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以及定位与规划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认为本校的工程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应用型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相比部属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地方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于加强,利用国外优质师资的院校还不多,本校教师鲜有企业挂职经历,企业兼职教师也很少;一般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尚可,但还应该多投入实践教学经费;多数地方工科院校认为,本校专业布局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合密切,专业设置体现地方经济和产业特色,本校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本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还有待于提高;国际理解课程很少;一些地方工科院校比较重视国际化办学,但成果还不明显;多数地方工科院校认为,本校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比较突出,各主要教学环节都有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良好;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较少;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不足半数的地方工科院校认为,本校产学研与区域经济互动,部分地实现了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过半数的地方工科院校与企业联合共建特色专业。由此可见,多数地方工科院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目标的重要性,但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实践和探索。

二、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工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

高中毕业生高考多选择、网络、金融、管理等热门专业,而选择化工、材料、机械等工科专业的人较少;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的人数逐年增多,还有很多工科专业学生认为工程师工作辛苦、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毕业后不从事工程师专业的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生源质量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

2.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不当

我国的许多地方工科院校本身就不重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是重视培养工程科学人才。可以说,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既没有像美国那样为未来的工程师打好基础,也没有像德国那样直接培养工程师。

3.地方工科院校发展中呈现的自身问题

多数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老化,知识的融合与交叉欠缺,创新教育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大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双师型教师较少;课程体系和教材等更新速度较慢,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脱离工程实际、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工程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学生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较少,致使大多数毕业生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欠缺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这也是导致我国工程技术人才虽数量众多但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高校工程类学生每年毕业约三十多万人,是美国的四倍、德国的十倍,但我国工程师平均每年参与创造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却比美国、德国工程师差十至二十倍。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来说,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训练更为迫切。[2]

4.国外工程师培养的中国化问题

有些地方工科院校引进国外工程教育的一些做法,不考虑是否适合于我国工业的实际情况,忽视自身特色和传统,不注重应用和开发,盲目的照搬国外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法,致使工程师培养的效果差强人意,难以解决区域或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5.我国的工程教育实践尚不成熟

我国教育届虽然已经认识到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试图改善,但效果微乎其微。我国从1984年开始试点工程型工学硕士培养计划,十年后发展成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但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没有真正满足企业的需要,工程硕士教育的单位也没有满足学生对学位和学历的双重渴求。2009年,教育部提出开展学历教育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但目前只有五年的实践时间,尚未发展成熟,还没有得到学生和企业认可;很多高校以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背离了此计划开展的初衷。可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次工程教育的改革是不到位的。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但参与“卓越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较少,[1]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影响力。

三、地方院校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存在问题的原因

1.文化传统观念的因素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重视科学、轻视技术的观念,历来对科学很重视,对工程技术不重视。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想当科学家的多,想当工程师的少。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高中生择校择专业、大学生择业的观念,也影响了高校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观念。

2.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失准

现在很多工科院校都朝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发展,都号称是以工科为主、理工文法管理相互渗透的多科型大学,过于重视培养工程科学人才,把培养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当成学校的主要任务,而不是去培养或很少培养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

3.我国工业化路径上的问题

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生产技术和设施都依靠引进,大到国企,小至乡镇企业都如此,引进生产线,国外工程师指导和维护,利用廉价土地、资源、电力和人力,就可以赢利,这种依靠引进来提高生产利润,其实导致我国的绝大多数工业受制于人。由于我国的工业是以引进为主,严重缺乏创新,导致企业根本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在这样的企业中,学校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只需要看懂外文说明书、操作、运行就可以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即缺乏先天的真正意义的学校工程教育环境的熏陶,又没有后天的企业成长环境的引导,这样很难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型工程师。

4.国家缺乏相关政策的导向

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学校、企业、行业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职责。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多强调理论能力和实验能力,未能面向工程实际和企业需要。在我国,历来高校和企业就是两个不同的系统:高校不会为某一特定的企业来培养专门的人才;另外,企业也没有与地方工科院校联合办学的传统。

5.国家层面的工程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

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工程型工学硕士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尚未得到学生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加之受众面有限,参与的学生和企业都不多,而且第一批示范院校中地方工科院校少之又少,要实现工程教育的回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结语

尽管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师培养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可喜的是,我国的工程教育经过不断地实践和不懈的努力,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的第21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3]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面对提高国家竞争力、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在思想理念、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军.地方工科高校工程师教育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2,(7):221.

新员工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名称: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行业:汽车行业

规模:10000余人

人才培养特色: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广汽本田”)为了培养出契合公司文化的新员工,实行“任务式培养”模式,将传统面授课程与导师辅导、体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启动了公司的“新人才引擎”。

新员工培养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对于广汽本田来说,这也是引导新员工从学生或社会人转变成为“广本人”的重要过程。为了帮助新员工顺利完成职业化转变,广汽本田进行了深入调研、系统规划,设计了基于任务的新员工培养体系,将传统面授课程与导师辅导、体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了公司的“新人才引擎”。

任务式培养

快速完成职业蜕变

广汽本田在新员工培养项目中引入了“任务式培养”的学习模式,让新员工在短时间内了解公司文化,同时大幅度提高对汽车生产工艺的认知和对岗位工作的理解,进而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任务式培养两步法

以任务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广汽本田在新员工培养方面的首次尝试。经过长期的调研和设计后,广汽本田确立了“任务式培养两步法”。首先,确定任务式培养规划,按照“确定典型任务―制定标准―设计学习方案”三个步骤实施培养计划;其次,确定任务式学习内容,对现有培养资源(包括课程内容、授课老师等)进行分类梳理,从学习资源和各部门工作现状及业务需要中提取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对各部门的走访和调研,确定目前新员工上岗时需要面对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

三大任务 全副“武装”

新员工培养的关键在于尽快实现其从“新人”到“广本人”的转变。广汽本田发现,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完成三个任务:学习企业文化及工作手法、树立职业化心态以及学习岗位专业技能(见图表1)。通过这三大任务,可以引导新员工熟悉和融入公司,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岗位技能,全副“武装”,快速完成职业蜕变,达到岗位胜任力要求。

阶段性支持 确保最佳效果

为了保证三大任务的严谨执行和顺利完成,广汽本田设计了完善的培训支持工作,阶段性地确保最佳培训效果。

培训前期,通过新员工入职报到计划制作、课程讲师预约、任务式学习流程制订、新员工接待这四大主体工作,保证新员工培训的有序、有效推进。

培训中期,确定新员工的成长主线为“文化认同―团队意识―工艺认知―工作手法―敢于担当―分享成长―部门培养”。根据主线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培训。

培训后期,跟进学员的工艺实习日记、结业考试和课题成果汇报等。为了确保培训的卓有成效,广汽本田特别注意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进行培训后的回访,保证培训的有效性;二是每年进行PDCA回顾(计划―执行―检查―纠正),保证下一年度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

两轮实习 梳理职业化心态

新员工培训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课程以 “企业文化类”“工作手法类”为主,以“规章制度类”“安全教育类”等为辅,共计11门课程。通过授课培训、模拟实操、拓展训练,使新员工认识并践行广汽本田的企业文化,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初步具备一个合格“广本人”的素质。

从“广本人”到“广本人才”,还需要进一步的修炼和提升。因此,广汽本田将新员工培养第二阶段的中心任务设置为“树立职业化心态”,设计了两个阶段的车间实习――顶岗实习和工艺实习,切实让新员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感受、发现和磨炼“职业化心态”。

顶岗实习 练就“广本素质”

为让新员工进一步理解公司哲学,认同公司文化,实践工作手法,养成职场人的基本素质,每一个初入公司的新员工都要接受为期16周的车间顶岗实习,每8周完成一个车间的完全顶岗实习。

广汽本田会为每一个新员工指定一个一线岗位,同时安排一线班长与一线师傅共同对新员工顶岗期间的工作进行指导与管理。新员工需要在4周内完全达到顶岗胜任状态,并在8周内提出两条“改善提案”,即针对现有工作流程、方法或管理模式等,提出各种有助于现状完善的提案。“改善提案”可以提高员工对于工作改善的意识,促进公司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

广汽本田还会定期召集新员工进行车间实结与交流辅导,帮助他们总结实习收获,并及时进行心态辅导。广汽本田希望通过主动承担工作的方式,帮助新员工褪去校园里稚嫩的书生气息,让他们通过顶岗实习期间的一项项任务,养成“自立心态”“顾客意识”“改善意识”等“广本素质”。

工艺实习 打造“硬实力”

新员工培养的工艺实习持续时间长,涉及生产领域所有部门,培养难度及挑战较大。如何保证学员能力提升,并得到具体成果?广汽本田从“研讨企划、分配导师、计划实施、成果展示”四大步骤出发,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有序进行。

广汽本田将“生产工艺培训”加入到新员工培养项目当中,制订了包含冲压、整车品质等15个生产科所有生产工艺知识的培训方案,并设计了为期21天、168小时,覆盖15个科室、173名讲师、88次课程的“工艺实习地图”(见图表2)。同时,每30人组成大班级,并配备班主任,定期收集、分析和考核每位学员的表现,为员工的后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两轮实习共涉及生产领域150多个班组,几乎覆盖整个生产领域。与此同时,还要配合完成公司级NGH课题(见副栏)的推进,帮助新员工掌握公司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分享・成长” 共筑未来

为了给新员工搭建总结与分享的平台,加深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感受大家庭的团结和温暖,在实习培训的尾声,广汽本田会举办“新员工迎新晚会暨座谈会”活动。座谈会以“我们的公司:分享・成长”为主题,分“我在公司的成长”“我与公司的未来”两大模块,通过互动交流、风采展示,分享新员工的成长,表达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望。

晚会的所有环节都由新员工自编自导自演,通过舞蹈、歌曲串烧、话剧、魔术、相声等多种节目形式,在舞台上尽情展现他们的青春与活力。

不间断辅导 持续注入动力

伴随着新员工迎新晚会和座谈会的落幕,所有新员工都将进入各自的部门和岗位,部门级岗位培养工作又将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岗位培养紧密衔接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实现不间断的学习与辅导。

“辅导”辅导员

在新员工进入各部门之前,广汽本田会为每位新员工指定一名辅导员。为避免辅导员指导水平参差不齐,造成部门培养的效果达不到预期,公司还制定了严格的“辅导员评选标准”。为了确保选拔出的辅导员的指导水平能够得到不断提升,公司启动了部门辅导员培养计划,引进了“90后员工管理”等课程,结合“辅导员评选标准”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指导与培训。

除此之外,各部门还会举行导师见面会,由部门领导担任见证人,正式确定辅导员与新员工的师生关系。既可以让新员工感受到公司对其学习与成长的重视,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大大提升辅导员的带教热情。

拟“导向” 明确辅导计划

辅导员在培训过程中,为学员提供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和工作手法方面的指导,传递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还需要为新员工拟定培训计划――“新员工职位培训导向”,明确每个阶段的子任务,根据培训导向开展辅导工作,如帮助融入部门团队、传授岗位工作知识、指导独立顶岗工作等。“新员工职位培训导向”会作为部门培养阶段的重要指引,直属领导和辅导员都能据此清晰地掌握新员工部门培训的进度和效果。

专项培训 保驾护航

除了在岗带教和辅导之外,公司还会开展新员工专项能力提升项目,帮助新员工强化工作认识、提升内容呈现技巧、加强项目管理能力等。新员工可根据自身的培养计划,自由选择参与专项能力提升课程,如“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等。新员工还可利用课堂时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互通有无,共同成长。

任务式的新员工培养契合了广汽本田的业务需求,能够帮助新员工在历练中走向自立,为公司事业的发展开启“新人才引擎”,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副栏 New GuangQi Honda活动(简称为“NGH”)

新员工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中国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6)

摘要:为了让新员工能尽快融入企业,适应企业文化,胜任岗位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新员工培训,把它作为培训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新员工培训后往往不尽人意,达不到企业的期望。本文分析了新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在企业的实践经历,阐述了导师制在新员工培训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的方法,提出只有解决培训个性化问题才能使新员工培训更加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 :新员工培训;导师制;培养计划;岗位任职资格标准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165-02

近些年,各大中型企业对新员工培训越来越重视,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新员工培训对企业的意义,都希望通过培训让新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尽快胜任岗位,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绞尽脑汁探寻了很多新员工培训的方法,通过我们这些年对新员工培训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将导师制应用于新员工培训无疑是最有效的,由于研究所实施企业化管理多年,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导师制在企业新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一、新员工培训的困惑

通常企业会对新员工进行为期几天甚至几周的培训,人力资源部门会编制新员工培训计划,设计必要的培训课程,企业领导也会新员工进行交流座谈。新员工培训看似很圆满的结束了,但实际工作中却发现部分新员工无法快速融入企业,工作绩效提升缓慢,甚至有新员工在入职后不久就提出离职。通过几年的调查发现,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实施新员工培训时,没有考虑培训的个性化需求。因为不管是校招还是社招的新员工,他们在之前的学习或工作中已培养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使得新员工在融入新的企业文化,进入新的工作岗位时的进度和效果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只是把新员工培训作为一种例行行为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要解决差异性问题,人力资源部门就必须为新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辅导。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采用导师制的“一对一”辅导有效地解决了差异性问题,加快了新员工的绩效提升速度,也较好地提升了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二、导师制在新员工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及样例分析

导师制的辅导方式在国外管理先进的企业都有应用。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有三个月的“融合培训”给新员工安排“老师”,不仅涉及日常工作事务的培训,还会针对新员工的业绩表现安排轮岗培训。而国内多数企业往往进行几天的培训之后,就不再有后续的培训了。相比之下,新员工所能体会到的关怀就降低很多,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对企业的期望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在新员工培训中,要重点关注培训的长期性问题,让新员工得到持续成长。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把新员工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新员工集中起来统一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课程包括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规章制度、质量管理体系、专业软件操作、工作流程办理等必备课程。培训结束后新员工就开始进入工作岗位,新员工培训也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时人力资源部门会为每位新员工安排专业对口的导师承担一对一的辅导工作。导师通常由技术骨干或中层管理者担任,导师在新员工三个月或六个月的考察期内对其岗位必备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负主要责任。企业会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导师承担责任,把导师的晋升和利益与新员工的成长相关联,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导师晋升的优先权、导师考核和津贴发放等都与新员工的培训效果相关。

导师根据新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为新员工定制个人培养计划。必要时,可以采取轮岗培训,新员工只要拿着培养计划就可以在企业其他部门进行为期几天或几周的轮岗培训,轮岗期间由所在部门指定临时导师负责新员工的学习安排。新员工考察期内的学习安排均有导师负责,工作任务安排除了管理者负责外,导师也需要参与。

需要说明的是制定培养计划必须要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员工的进步状况,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评价就会“拍脑袋”。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就是制定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只有基于这样的标准才能使新员工有目标地成长,使新员工更快地符合企业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任职资格标准是导师制实施的基础,它详细地说明了每个岗位的每一个职级具体“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们已经建立了适合自己企业的任职资格体系,使导师制的实施更加顺利有效。

表1是某电子专业新入职的一位硕士研究生考察期的培养计划,分别从必备知识、产品经历、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四个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提出培养要求和辅导方法。

从表1可以看出,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全部转化为量化指标,新员工在实施时能明确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便于考核和评价。

三、新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新员工培训效果评估也是新员工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事实上,培训本身并不是目的,培训效果转化为企业价值才是培训的真正目的。所谓培训效果转化是指员工持续而有效地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运用到工作当中,从而使培训发挥其最大价值的过程。因此新员工在考察期内培训成果如何,如何评价新员工的成长状况是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持续谈讨的问题。在我们企业通过不断的实践采取了应用考核和答辩考核两项评估,各占考核总成绩的50%。应用考核主要是由管理者对新员工工作业绩和职业素养进行评价;答辩考核是通过新员工制作PPT进行自我介绍以及考核组提问答辩的方式,对答辩人知识点的掌握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与新员工转正定级的薪资相关联,与导师的晋升和导师津贴的发放相关联,这样使得培训效果评价更具有实用性。

导师制在我们企业已经运行两年有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员工在导师指导下大多在半年内能独立承担起业务,他们不懂的时候知道去“问”谁,没有了陌生感和孤独感,对企业的满意度大大提高,离职率也逐步降低。总而言之,新员工培训不仅仅是请几位老师上几门课这样的短期培训,它是一个持续的,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动态过程。要保证这样的过程结果,还需要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完善,比如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等,只有在相互配套的制度下,新员工培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少华,姚望春.员工培训实务(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李玮.企业新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08,(11).

[3] 孙艳.浅析当前企业新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34).

[4] 张祖忻.企业绩效技术分析[J].华东科技,1996,(4).

[5] 庄天宝,韩瑛.绩效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作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6).

[6] 武晓琳.绩效技术在企业网络培训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2007,(3).

[7] .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11).

[8] 于长洲.中美企业员工培训比较分析及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1).

[9] 李世聪,夏飞.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J].企业管理,2002,(3).

[10] 任惠娟.浅析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激励组合[J].企业活力,2006,(9).

[11] 赵育琴.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12] 刘杰,司江伟.加强我国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考[J].经济师,2003,(8).

[13] 齐铁军.员工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企业教育,2007,(21).

[14] 张迎春.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企业研究,2011,(2).

[15] 李双雁.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低效误区及其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16] 刘淑敏.请慎查员工培训的效果[J].通信企业管理,2005,(11).

[17] 赵少平,李.浅析企业员工培训[J].商场现代化,2007,(16).

[18] 包艳波.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员工培训[J].现代商业,2011,(3).

[19] 赵小峰.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9).

[20] 张煜.我国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和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9).

新员工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师带徒”成效渐行渐弱

我们是一家制造型民企,在新员工的培养、指引方面,最初采用的也是“师带徒”模式:没技术的新员工由车间主任指派给有技术的老师傅做学徒,建立起师徒关系。之后,师傅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徒弟,同时在其工作的时候予以监督和照顾;徒弟在学习过程中帮师傅多完成的计件加工量归入师傅名下,非计件工种则由企业按帮带月数发给师傅帮教津贴,让师傅在经济上也获得一定的收益。如此一来,徒弟学到了技术、师傅涨了“工资”、企业获得了人才,三全其美。多年来“师带徒”的模式帮助公司培养了一批批员工,尤其是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刨床工、铣床工、模具工等稀缺技术工种。然而近几年,“师带徒”模式却不那么好用了,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师傅在具体操作方面都各有所长,但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更不会在教授徒弟时专门涉及,而徒弟虽然在学校里或多或少接触过这些理论知识,但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师傅加以指点和融会贯通,对技术的领悟往往仍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看似学会了如何操作,其实却并未真正掌握技术的精要。

师傅由车间自主指定,水平参差不齐,加之缺乏必要的考核和管控,有的师傅只知道让徒弟替自己干活,却不教徒弟真本事,而有些师傅虽然真心实意地带徒弟,但限于自身技术水平和表达能力,徒弟最后还是学得稀里糊涂。

徒弟在企业内缺乏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也因此对学习、工作没有持久的动力和热情,往往急功近利,头几天的新奇劲儿一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就直线下滑,有时甚至还未学成就跳槽走人,而真正过硬的技术其实都是在无数次反复枯燥的操练中掌握的。

徒弟被动学习,一味依赖师傅填鸭式的帮教。没有自主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在学习前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多长时间内学会,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

当今的徒弟自我意识强,往往通过增加内在的满足来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只要空闲下来,很多徒弟就会掏出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而不是主动地请教问题、自觉地与他人接触,在同事中很难获得人际支持,这样在团队里的探索期就会比较长,虽然有师傅的人际资源,但一对一的帮教模式又客观减少了徒弟与外界的联系和互动,不利于徒弟尽快地融入团队。

综合分析上述问题,我们发现:“师带徒”模式暴露的种种弊端,根源在于其一维的系统结构只能满足新员工操作技能培养的单一目标,已经无法满足企

业和新员工自身对此项工作的多维度期望。如图1,“师带徒”模式关注的只是师傅对徒弟技能上的培养,整个过程以师傅为中心,徒弟处于从属、被动地位。而当下由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新员工个人的内在特征均已发生明显变化,企业和员工对新员工培养、指引工作产生了更多维度的期望。如图2,新员工希望学到技术,希望在企业中能够有好的职业发展;企业希望新员工掌握包括技术在内的其任职岗位需要的所有知识技能,同时还希望新员工能尽早融入团队并稳定下来,更希望新员工能在企业内部职业发展通道的框架内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成为企业的新生力量。企业和员工的这些需求,“师带徒”模式显然无法满足。

“一维”到“三维”升级“师带徒”

在改变了对新员工培养、指引工作的整体认知后,我们引入了导师制,结合三个需求维度建立了一个多维、立体的新员工培养、指导的工作体系。

1.职业生涯发展维度

由企业外聘有资质的职业规划师担任新员工的职业规划导师,在企业现有职业发展通道的框架内,指导新员工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编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彩虹图”技术帮助新员工明确自己各阶段的生涯角色(如图3);利用“生涯幻游”技术指导新员工锚定自己具体的职业目标,并比照自身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与目标岗位任职要求之间的差距编制具体的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用小行动撬动大目标(如表1)。

2.知识技能提升维度

由人力资源部结合新员工自己制定的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按照企业新员工整体培训工作的安排,为各批次的新员工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如表2)。然后由负责理论指导的导师为新员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制度、规定、标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再由负责具体操作的专业技术导师,以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方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指导新员工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练习。期间也会根据部分岗位的需要穿插安排到客户单位进行参观、学习。

3.团队融入维度

在这方面主要是增加新员工与所在团队及外界的联系和互动,减少其对内在满足的依赖,帮助其尽快融入团队、获得更多企业内的人际支持,降低流失率。具体措施主要有:每隔一个行动周期,职业规划导师会来厂组织新员工一起总结各自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同时让大家相互交流、分享,增进新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同时还由专业技术导师安排一些集体性的

培训、外出参观和实践,通过统一行动增强新员工的团队意识。

此外,除了为每名新员工指定相对固定的实践专业技术导师外,还按科室、车间或工段指定了新员工的团队指引导师。要求在新员工入职的第一个月,团队指引导师每星期必须到新员工的宿舍走访一次,第二个月到第六个月,每月必须走访一次。同时,团队指引导师还要清楚自己负责的新员工的籍贯、年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等信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除本岗位专业性业务外,其他与工作、团队、企业相关的所有问题,新员工均可以向自己的团队指引导师请教。团队指引导师也有责任将新员工介绍给团队的其他成员,并尽可能多创造新员工与团队其他成员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团队。

系统管控保障落地

导师管理

我们目前有三类导师,对导师的管理主要涉及选聘、考核、奖励(报酬)等内容。

1.职业规划导师,主要从企业外部有资质的职业规划师中进行选聘,按签订的培训服务协议进行考核和付费。

2.专业技术导师,从周边院校的讲师、企业设计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生产技术骨干以及客户单位的相关人员中进行选聘。

选聘的标准如下:a.本专业理论基础坚实或操作技艺精湛,在本专业(工种)中享有良好声誉,从事本专业(工种)工作至少三年以上;b.敬业、负责、认真、细致,在公司最近三年内无严重质量事故及其他责任事故;c.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公开场合进行讲授;d.具有一定的文字组织能力,能够编写讲义。一线专业技术导师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情况下c、d两项可不做严格要求。

对专业技术导师的考核主要有四个方面:a.专业知识及技能(30分);b.教学态度(30分);c.语言表达能力(20分);d.讲义、教材准备(20分)。每次

培训后由人力资源部组织新员工及其所在部门对专业技术导师进行评价打分,年终进行汇总,年度平均分在90分(含)以上的专业技术导师,由公司授予“年度优秀专业技术导师”称号,年度平均分在60分以下的取消其专业技术导师资格,已发放的聘书收回。

对外请的专业技术导师的奖励主要是按协议直接支付课酬或相应费用。对企业内部专业技术导师的奖励主要有:a.课时补贴:一般在培训项目结束当月的工资中体现,负责实践操作的一线专业导师不享受课时补贴,新员工帮助其额外完成的计件工作量划入其名下。单次培训评价低于60分的不享受课时补贴及额外增加的计件工作量;b.享受健康体检:专业技术导师年度综合评分60分(含)以上的,由公司安排参加企业内部职业健康体检一次,专业技术导师本身从事特殊工种的不重复参加体检;c.出具帮教证明:专业技术导师在申报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职称评审)、技师评审时可依据自身从事专业技术导师的时间填写申报材料中有关“传、帮、带”的业绩项目,使其参评申报材料更加充实。

3.团队指引导师

由各科室、车间、工段负责人担任,按新员工流失率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计入其年度考核总评分并与年度绩效工资挂钩。

新员工培训管理

对新员工的管理主要是对其在培训过程中的态度、表现、成果等通过笔试、答辩、实操检验、360度评分等形式进行评价和考核,由新员工的专业技术导师、团队指引导师具体负责,考核结果作为新员工未来转正、转岗、调级的主要依据。这方面各企业的“好法子”都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从“师带徒”升级到导师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经历一些困难和挫折,人力资源部门要做好应对准备。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曾遇到三只“拦路虎”:

(1)一线导师有顾虑。原来“师带徒”时徒弟做的计件量直接计入师傅名下,而实行导师制后,这个额外的计件量开始与对导师的考核相挂钩,一线导师担心收入受影响,抵触很大,人力资源部做了大量解释、说服工作,最后通过试行的方式才好不容易打消了导师们的顾虑。

(2)兄弟部门不理解。增加职业规划环节和外聘导师讲授专业知识的费用支出很大,企业内很多部门认为乱花钱、不值得,刚开始培训时不愿配合,直到在人力资源部的一再坚持下,这些项目步入正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后才真正赢得大家的支持。

新员工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从招聘开始,精心“选苗”

选材标准是优秀,选材关键靠机制。

从2008年开始,五局针对入职3至5年,学历背景好、思想品德高、敬业上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员工,将其纳入青苗人才队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导师带徒、重点培训、轮岗锻炼等措施的进行,培育成一批具有领军潜质的青年后备干部队伍,为五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五局优化选拔方式,向前延伸至招聘环节。通过树品牌、完机制、启动实习体验计划等,为五局发展精心选择优秀之苗。一是集团统一、打造品牌,提升招聘效率。五局每年招聘都会统一制定招聘行程、印制宣传手册、撰写宣讲内容、规范招聘流程,确保整个招聘活动由局统一指挥、统一协调,这样既提高了招聘效率和水平,也展示了企业形象、扩大了品牌影响。二是完善机制,统一选拔,确保招聘公正。局建立了新员工招聘的素质模型标准,完善了新员工入职考试题库,扩大了笔试范围,健全了录用评价体系,并引进了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新员工选拔机制进一步得到规范,保证了招聘活动的公平公正。三是启动高校毕业生实习体验计划,与全国知名院校合建实习基地,选拔985院校大三学子深入五局实习,参与策划湖南广播电台的“青春975,实习我来了”和“明星学长”等活动,让高校的优秀学子提前了解五局、宣传五局,为最终加盟五局做准备。

从培养开始,用心“育苗”

在精心“选苗”之后,五局通过新员工入职培训、导师带徒、青苗座谈会、轮岗计划、职业生涯调研等一系列措施,用心培育。一是加大新员工入职培训力度,采取文化培训与军训结合的方式,在帮助新员工迅速了解企业、融入企业的同时,磨炼新员工意志,为新员工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二是落实导师带徒制度,跟踪落实局制订的导师带徒制度,加大对导师和徒弟的双向考核,确保师父出经验,徒弟出成绩;三是深化青苗座谈会制度,将青苗座谈会和五四青年节的系列活动合在一起,体现了局青苗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四是推进轮岗锻炼计划,鼓励青年员工在“干中学,学中干”,以“加法”的形式进行轮岗,让员工拓宽知识、提高能力,更好地促进职业发展;五是开展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调研,2012年局对全局500余名青苗人才进行了电话访谈,了解他们现状以及对工作、生活的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局还对2006年以来引进学生的晋升、离职等情况调查分析,从细微处调研青年职业生涯,完善青年人才管理。

从职业发展开始,尽心“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