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教育问题

小学生教育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教育问题

小学生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近年来,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个体量巨大的小学校外教育服务市场。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学校外教育市场规模约为300亿人次,每年参加校外培训的小学生数量超过1亿[1]。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迅速但不完善,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加强对小学生校外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小学生校外教育现状分析

小学生校外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存在着管理混乱、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等不足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2.1 校外教育意识不足,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把小学教育重点完全放在了校内教育上,小学校外教育观念不强,对小学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对小学校外教育的监管方面。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小学校外教育监管政策不明晰、不健全,虽然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来规范民办教育,但是法律法规没有考虑校外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小学生校外教育。尤其是在小学生校外教育性质界定方面,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开办教育机构,但是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经营性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方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实际上,该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条例至今仍未出台,导致小学生校外教育出现有法难依的尴尬处境[2]。

2.2 校外教育管理混乱,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对小学生校外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小学生校外教育管理不善,由于小学生校外教育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不仅包括教育部门,还包括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民政部门、消防部门等,多头管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导致各部门相互推诿、管理混乱的现象。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校外教育中约20%的家长在小学生校外教育中与民办教育机构发生过矛盾纠纷,校外教育机构乱收费、虚假宣传现象时有发生[3]。同时,小学生校外教育中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部分校外教育机构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校外教育机构招聘没有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员担任讲师,部分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不能熟练掌握小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小学生校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2.3 校外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目标盲目

随着我国小学生小升初压力的不断增大,小学生校外教育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当前情况下,小学生校外教育主要是服务于小学生文化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据相关数据统计,小学生校外教育中参加语文、数学、英语课程辅导的学生所占比例约为70%,参加音乐、体育、美术等兴趣班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4]。同时,小学生校外教育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校外教育机构都是采用教师讲解课文、学生摘抄笔记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小学生在校内教育中已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感到厌烦,导致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小学生校外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3、完善我国小学生校外教育的具体措施

针对小学生校外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我国小学生校外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强化校外教育理念,健全校外教育体系

教育部门应当转变只注重校内教育发展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小学生校外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促进作用,提高对小学生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强化校外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现行教育法律法规,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小学生校外教育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修改现行教育法与民办教育促进法中不适应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现状的内容,区别对待公办学历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教育机构,明确界定小学生校外教育机构的营利性质,尽快出台小学生校外教育机构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条例,为小学生校外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5]。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小学生校外教育的监管,教育部门应当联合工商、税务、民政、消防等部门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明确划分各部门权责,教育部门负责校外教育机构的行政审批,校外教育机构的经营活动则由其他相关部门负责,规范校外教育机构的招生行为、收费行为、教学活动等,健全小学生校外教育体系。

3.2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校外教育管理

小学生校外教育工作最终需要教师身体力行,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生校外教育质量。小学生校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校外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提升教师人员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严抓教师人员从业资质,积极吸引外部高素质人才为本机构服务;另一方面,校外教育机构也要加强对本机构现有教师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行小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理论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学习班,鼓励教师人员积极参加相关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及时更新教师人员知识系统,提升教师人员专业素养。同时,校外机构也要加强对教师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人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帮助教师人员树立一丝不苟、耐心教学的工作作风。在此基础上,校外教育机构还要进一步明确教师日常工作内容,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规划和备案,加强小学生校外教育日常管理。

3.3 丰富校外教育方式,明确校外教育目的

小学生校外教育质量与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息息相关,一方面,教师人员应当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参与校外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在小学生校外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人员在传统的教师讲解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播放纪录片观赏文中涉及景色等增强课堂活力,活跃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再比如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使用音乐器材、教导学生弹奏当前流行歌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增强音乐教学的娱乐性和实用性,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应当明确孩子参加校外教育的目的,综合考虑孩子兴趣和学习需要制定校外教育规划,防范从众心理,切忌盲目参加小学生校外教育。

小学生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06-01

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必要工程,放松或削弱德育工作,培养四有新人就成为一句空话。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德育工作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抓好了德育工作,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反而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只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其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才能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要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才能了解祖国的兴衰,才能增强其各种情感。德育工作是维持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思想和纪律保证,放松了德育工作,就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

二、对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具体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总体上讲是好的,但是,深入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发现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己方面,首先是农村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明显不足,独立性比较差;二是对事方面。学生对公物,公德,公共卫生持放松、轻视的态度,学生学习心理压力大,学习上自我满意度普遍不高;三是对人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家长的不孝敬,对教师、老人的不尊重,对同学的不团结,小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随年龄增长,关系逐渐趋于平淡。

三、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偏差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父母长辈们的溺爱,在家庭的环境中,父母的爱没有原则,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是当今家庭所存在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农村部分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疲惫、逆反、心态失衡,给学生的个性与品德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失衡的家庭管理,如今农村孩子的家长也大多在学习上给予严格的管理,而忽视孩子品德行为方面的管理和教导,这样造成很少有父母能与孩子有正常的沟通,父母不能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

(二)学校方面。不正确的办学方向,当前许多农村学校还是在实施应试教育,因为大势所迫,这是孩子在心理上、生理上、思想上、行为上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学校环境的不良影响,一个学生受影响最多、最深的地方是在学校,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言行,他们的态度往往给学生很多的定位。老师、同学以外貌、以家境、以学习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这样的群体中常会有挫伤感、失落感,久而久之就就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三)社会方面社会上的不好的风气、人们不良的品德行为,都是影响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因素。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上的不良风气。2.各种文化生活中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有害因素的影响。3.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对学生的影响。

四、对策与措施

(一)家庭方面。一要创造和谐的氛围:作为农村学校教师应多与家长交流、沟通,引导家长以明智的爱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所谓明智的爱,就是有节制有分寸的爱,是情感与理智和谐结合的爱。即要言语教诲即言传,又要向儿童展示自己的行为实践即身教,其中以身教更显重要;二要更新观念,重视品行。家长应该更多的注重孩子的品德行为,而不是孩子的分数。应该在思想上、实际上重视孩子的品德行为。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下一代。

(二)学校方面。一要改变分数的指挥棒,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把我们的教育办学引到一个适合学生身心的水平上来,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这样国家教育的面貌才能真正得以改变;二要提高学生是非观念和辨别能力,农村学生朴实、单纯,见识面窄,见得少,听得少。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三要培养师生情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教师要从培养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入手,要亲近他们,关心他们,同时,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要从多方面帮助他们,以满腔热情去融化他们“冰冷”的心。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诚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暧,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就会增强。

小学生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问题学生 解决方案

前言

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一直是教育界重视的问题,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小学阶段处于求学的启示阶段,如果对于小学问题学生的教育不恰当,很容易造成其成长道路的扭曲。所谓问题学生,一直也没有具体的定义,作者经过总结、分析,在此将其理解为:在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问题且无法通过自己在短时期内解决,进而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违纪行为(主要指违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心理问题等。一般而言,问题学生不会在单一的方面存在问题,往往是在相关联的某几方面存在问题,且相互影响。而在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是小学阶段最常见的。

1 目前小学问题学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误区

作者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这些年,根据其他老师的工作经历,总结了如下目前小学问题学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误区理念:在对学生教育无效时,喜欢用屡教不改来评判学生,这无疑是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上雪上加霜;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受到情绪化的影响,即情绪好时,百般教导,耐心说教,情绪不好时,企图快刀斩乱麻,企图以严惩解决问题,孰料问题只会越来越糟;过渡依赖“说教”的作用,忽视实际的作用;太轻易给问题学生定性,一味看到其短处,忽略其优点;在进行问题学生教育时忽视学生的兴趣所在,殊不知兴趣是促使学生行动起来最大的动力,找到其兴趣,才可以对症下药,改变学生的问题现状等。

2 小学问题学生教育策略——以本班个案分析为例

为了更好地对小学“问题学生”进行透视,下面以我班某问题学生的教育经历为例,来更好地阐述剖析其教育理念。

2.1 问题的提出

我班有一位男学生M,该生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与同学相处。同时,在学业上也表现出努力不足,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表现困难,并且经老师批评教育后,仍表现我行我素。

2.2 解读问题原因

通过对该生进行班级、家庭走访与分析,我将其导致目前状态的原因归结为四点,即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班级因素、评价因素。具体来讲,(1)在心理因素方面,该生由于过去学习成绩一直较差,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潜意识已经给自己定性,认为不可能在学习成绩上有提升。因此经常被自卑、焦虑、羞怯、恐惧等困扰,进而陷入了厌学情绪的恶性循环中。(2)在家庭因素方面,通过对其家庭走访,发现其父母为个体户经营者,为了生意早出晚归,严重忽略了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是导致该生目前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的重要因素。并且,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均比较低,在辅导孩子功课上几乎不能产生有效的效果。另外,在父母重商轻学的思想下,也带给了孩子轻视学业的影响。(3)在班级因素方面,我班的大部分男生都很活跃,所以导致该生在班里显得“特别”,与大众格格不入。由于其经常的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不及格等,已然成为班级同学严重的问题学生,无意的歧视导致他失去了孩子的自尊,因此自闭,越来越排斥班集体,也失去了和同学交流的信心。由于无法实现与体现自我的价值,该生进而丧失了进取心。(4)在评价因素方面,仅仅以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机制,使得M学生在同学、家长及部分老师眼中成为了问题学生,所以,一个不客观的评价,对于其目前的境况也应负有一定责任。

2.3 问题解决措施:转变该生

(1)放开“缰绳”,为学生松松绑。学习成绩影响着别人的看法,一优遮百丑。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去注重他的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他的思想倾向和他的行为动机。让学生排除成绩差这个诱发因素。多感情投资,多投入精力,一步一步地促使学生感知别人的期待,别人的接纳,从而从心里产生要好的念头。

(2)自我检讨,找最佳切入口。让学生父母,原来老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机会与这些人群接触,征得他们的支持。在接触过程中,我与他们一起总结和反思,寻求最佳转化方案。

(3)携手合作,形成长久竞争力。开展主题班会:“撒播友谊的种子”“团结就是力量”等等引导同学明白像M这样的学生,自卑、害怕交往的心理形成是长期的结果,不会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

2.4 实施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M同学和同学交流多起来,课堂上敢于举手发言,大家也不再笑他了。现在还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在班级同学心目中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一切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信心,语文、数学科目都有明显的进步。

结束语

小学生是处于可塑性很强的成长阶段,不可轻易地以“问题学生”来对其进行判定,更不可放弃对所谓“问题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当然,对于存在某方面问题的小学生,需要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与改进教育方法,用耐心和爱心去赢得信任,用信任重塑其自信,共同创造孩子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吕翠萍. 教师如水:降温、荡涤、滋润——小学问题学生的解决策略[J]. 小学教学参考, 2006(36) .

小学生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情况;厌学;调查;原因;对策

一、小学生厌学原因的探讨

我们对四年级(1)班的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等情况;在课堂上观察其学习行为、习惯等;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行为取向和选择,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了解了导致学生厌学倾向的直接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2.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

3.学生的学习障碍

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学习自信心不足。当然,这些学生的厌学原因并不单纯是某一方面,往往是多方面并存、相互影响的。

二、矫正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纠正家庭的教育“误区”

有的家长由于缺乏教育方法,为了使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取得好的成绩或“听话”,就以“金钱或奖品”进行刺激,令孩子小小的心灵被“金钱”所迷惑,把学习的动力歪曲成为“金钱”而学,为“物”而学。

2.以“学校、家庭、社区三互动”教育模式,提高育人效率

(1)让学校培养“人”的目标走进学生家庭,走进社区

学校的培养目标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操作能力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避免学校与家庭、社区培养目标各不兼容,背道而“教”的现象发生,于新学期开学伊始,家长学校必须召开家长会议或组织教师通过家访活动,宣传、讲解学校育人目标,使家长、社区明确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争取在思想上与学校达成共识,有目的地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2)发挥文明家教榜样户的带动作用,促使家长育人观念的转变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它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影响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取向,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包括精力与物质的付出)与家庭生活所需付出的比例。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我们认为家长学校可以“学榜样户”为突破口来开展这一项工作。

(3)学校、社区联手办好家长学校

学校、社区不仅要大力宣传“榜样户”,以求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还要做到家长学校有教材、有上课计划、有考试制度,且对家长定期考核,以此来促学习,促知识的掌握,促育人素质的提高。

3.纠正教育教学“误区”

(1)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后进生”远离不健康的娱乐场所

许多人认为活动多会更加影响后进生的学习效果,其实不然。有益的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让孩子们玩得开心,而且让孩子们从中懂得如何去协调、去合作、去创造。在协调、合作、创造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表达、判断、创新等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因为他们有了“玩”的内容,就不容易受其他不健康活动的诱惑。

(2)减少对“后进生开小灶”的次数,增加群体活动中的表现机会

课堂是孩子们表现自我、竞争、收获的阵地,最具有激发“学习欲望、动力”的条件,但由于过多地加班加点,学生已疲惫不堪,再加上活动中老师的“特殊照顾”,因此后进生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放在活动的。所以“辅差”不是过多地把学生孤立起来开小灶,而是要列入课堂活动中进行。因为在群体的活动过程中老师的相机激励、同学的认可和给予的机会,将使后进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活动中,周而复始,他们会在一点一滴的收获中,树立信心,跨越障碍,成为学习的主人。

4.善用辅助方法

(1)以“新意”式再现,激发兴趣,强化记忆效果

教育理论中阐述,新知识点在人们脑海中出现所产生的记忆常常是暂时记忆,若有引人注意的鲜明现象出现,常能使暂时记忆得到延续。但为了使暂时记忆成为永久记忆,总需要多次重现。为此,教师应有意设计旧知的重现,为使每次重现不落俗套而对学生有吸引力,必须是“新意”式的再现。

(2)巧用题型,激发兴趣,训练发散思维

“后进生”由于受到知识积累和思维方法的限制,常常只会机械地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显然这种思维方法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不符合。为了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教师不妨尝试以“变换题型、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多渠道训练来逐步实现,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得到加强和发展。

(3)拟定竞争对手,激发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一个人若真正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必将稳定地驱动自己奋发学习,即使碰到困难,也会一如既往地为之努力拼搏直至最后。”所以,强化动机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首要任务。

小学生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师素质;问题分析;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此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还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性的给出了提升策略,以期促进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而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教师更是人生的指导者,能够给予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一些宝贵的成长意见,从而指导学生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教师不仅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知识,更应该在塑造学生品德性格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两大重要的方面还存在教育素养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

(一)性教育

不可否认,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必要的性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但是我国传统教育框架下,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严重缺乏性教育的基本素养。一方面,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一些教师认为性教育的主要责任应该由学生家长来承担,而教师则不应该承担这一教育义务。而事实上,学校的教育是学生获取生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由于认识不足,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和道德教育。缺乏这两方面的基础教育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成长中的困扰。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学教师即使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实际的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而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专门学习过如何进行中小学生的性教育,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作为支撑。

(二)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新的教学形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的一大重点内容。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但是不管是中小学的教师还是学生,心理健康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从教师的心理健康来说,当前中小学教师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抑郁、焦虑、精神不振等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行课,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教师自身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也没有采取及时而正确的措施舒缓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中小学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非常重要。中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情绪和品德困惑。而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没有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精神健康。

二、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认识,将教师自身的素養作为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才能指导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和措施来促进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既要创造融洽创新的文化氛围,使教师从思想上自觉提升,也要从物质环境和经济条件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学校应该着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同时,中小学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和职责,不仅重视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诸如中小学学生的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容易被忽视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要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给予足够的关注,正确处理工作压力,以健康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二)加强教育培训

思想上的重视还应该积极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培训,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这就要求在培养教师人才的时候更加重视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在学习教育学基础理论的条件下,结合实际对教师人才自身的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指导性教育,并且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工作岗位中的教师人员,也要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和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能够与其他同行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不断创新实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恰当的方法,因此学校可以聘请教育专家通过知识讲座、见面会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使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恰当的教育。

(三)理论结合实际

除此之外,中小学教师还应该懂得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当前很多教师偏重于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学生情况的多样化和变化性。一味套用僵硬的教育方式不能起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学生也容易对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不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心理学等知识,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状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于一些新出现的问题,要懂得随机应变,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自身的素质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课堂教学的成效也有十分关键的影响。为了正确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应该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既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知识专业性,也要不断扩充知识面,积极学习吸收其他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应该保持进取向上的学习态度,利用机会积极参加培训与学习,切实提高自身教育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红梅,胡珍.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中国性科学,2011,02:17-20+33.

[2]刘明珠,陆桂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与提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