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扶贫典型案例

扶贫典型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扶贫典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扶贫典型案例

扶贫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这里所说的“电器”是指家用电器及各种电讯、电力器材:"压力容器“是指锅炉、氧气瓶、煤气罐、压力锅等高压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是指烟花爆竹、雷管、民用炸药等产品。

    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明知是上述产品而销售的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未构成犯罪的,按照<产品质量法>第37条的规定处罚。

    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上述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是犯罪行为,按照新<刑法>第146条规定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的罚金。

扶贫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乡有关脱贫攻坚的系列决策部署,更加注重培育贫困群众主体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能力,更加注重改进帮扶方式,更加注重营造健康文明新风,激发贫困群众立足自身实现脱贫的信心决心,形成有劳才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大精神力量,为建设秀美人文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二、总体要求

统筹推进精神扶贫工作,变简单送钱送物的“保姆式”帮扶方式为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培养贫困户立志自强感恩的情操,营造人穷志不穷、勤劳能致富、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起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尚。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探索设立红黑榜,逐步建立治理长效机制,避免走向“德贫”“扮贫”“懒贫”“争贫”“炫贫”和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

三、具体措施

(一)建立四大正向激励措施

为建立“模范带动、激励引导”的脱贫正向激励机制,结合“五星”创评活动,强化工作举措,激励贫困户主动脱贫、积极作为的新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自我脱贫的信心和内生动力。

1.积分激励。把“五星”创评暨爱心超乡建设列为精神扶贫和“智志双扶”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实行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扶贫爱心超乡等激励型帮扶做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各村(居)要因地制宜开展“星级评定”“五好家庭”等活动,将考评结果与爱心超乡积分兑换相结合,发挥贫困户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转变思想向榜样学习。

2.模范激励。对扶贫政策、措施和帮扶干部的情况基本知晓,能够配合做好帮扶干部的调查摸底、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给予表扬;不等不靠,主动参加技能培训,并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其中在外务工的,达到一定时间要求,可按合同约定享受村集体分红;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加入扶贫产业合作社,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集中报道一批勤劳致富、自强自立、自主脱贫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倡导勤劳致富的良好风尚。组织农民讲师和贫困户典型在全乡进行现身说法,教育感染贫困群众牢固树立“人穷志不穷”的自强精神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艰苦奋斗意识,增强“我想脱贫、我能脱贫、我率先脱贫”的勇气和志气。

3.家风激励。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活动,发挥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重点整顿大操大办风气,遏制重殓厚葬陋习,打击农村赌博歪风,全面引导群众摒弃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薄养厚葬等不良习气。广泛开展“中国好人”、“好人”、“最美人”、文明家庭、星级文明信用户等评选活动,开辟红黑榜、红色墙、好人墙、道德榜、笑脸墙,为家风良好,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孝敬老人,移风易俗、尊师重教的家庭制作家风家训牌,营造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文化氛围,引导村民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全面实现“一村一歌”,经常性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

4.物质激励。对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脱贫先进典型户,村(居)要组织评选并给子奖励;对涌现出的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的由民政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被评为“五星户”、“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或“致富能人”等荣誉称号的,由所在村(居)给予相应奖励。

(二)制定五大反向约束机制

围绕贫困群众中的“等靠要”、“缠闹访”、好吃懒做、不敬不孝、争贫赖贫等现象,从村规、舆论、法律、道德、政策等五个约束上着力,探索建立“红黑榜”,开办思想教育学习班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1.村规约束。村民理事会要围绕乡风文明建设、遵纪守法、环境治理等方面细化村规民约内容,让村民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违反了村规民约如何惩戒。重点针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游手好闲、等靠要闹、忤逆不孝、无事生非等行为,重点整顿大操大办风气,遏制重殓厚葬陋习,打击农村赌博歪风,全面引导群众摒弃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薄养厚葬等不良习气,以村级“115”治理为引领,促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助推乡风文明。

2.舆论约束。对破坏公共财物、不孝敬父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等不文明行为在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曝光,通过正反典型对比,以舆论压力来警醒“黑榜”人员反思,改过自新。对于不维护公共卫生和村容村貌,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排、柴草乱放等行为;整户人口个人卫生、房屋内卫生、房前屋后卫生不干净;滥砍滥伐,随意焚烧地畔、秸秆、垃圾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执行村落整体规划、乱搭乱建的,还要发挥“115”村级治理作用,探索设立红黑榜。

3.法律约束。综合运用法治宣传、入户调解、治安处罚、法律援助、建立不孝“黑名单”机制等手段,着力解决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导致的老年人生活困难、受虐待等问题,消除孤寡老人独居危房现象。对经过法治教育和劝解无效,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当事人,根据有关规定处以治安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将典型案例在全乡范围内进行通报曝光;因赌博、吸毒、打架斗殴、寻衅滋事、长期从事活动等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处理且拒不改正的农户,取消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格并严格追究法律责任;对学龄儿童辍学的,由学校进行劝返,发放限期返校通知书,对经多次说服规劝仍不送辍(失)学生返校的监护人,属地政府可依,强制监护人履行义务;对肆意造谣生事、恶意上访、煽动和他人集体上访的,不依法服兵役,有损坏公共财物及水电、道路、光缆、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的,不遵守村规民约和不服从村级管理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依法惩处。

4.道德约束。召开道德评议会,将需要扶志的人员纳入道德评议对象,进行重点评议,安排专人帮包转化,对评议不过关的一律列入“黑名单”管理,考察期为三个月,考察合格后退出“黑名单”。期满后再次评议,教育转化效果明显的,由村道德评议会申报,驻村工作队审核,报村(居)审批,退出黑名单;对屡教不改效果差的,再次进入黑名单的,取消该户的爱心积分、评优树模资格,并由村(居)举办思想教育学习班,加强教育惩戒。经过教育学习仍不改正的,不再享受相关政策服务,纳入扶贫办贫困户失信人员库,报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等相关单位对失信人员进行信用惩戒,使其生产生活活动受到制约。

5.政策约束。贫困户故意恶意拖欠医疗自付费用,医疗机构通知贫困患者或家属、帮扶干部达到2次后还未缴清的,纳入卫健委“恶意拖欠住院费用”黑名单,再次就医时将暂时不再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直至所欠费用全部还清;贫困户在享受产业贴息贷款项目后,却没有将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或贷款到期时有偿还能力而故意不还贷的,列入信贷黑名单,取消享受贴息贷款资格。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居)要加强对精神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研究制定适应本地、详细可行的精神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精密部署好全年的精神扶贫工作。

扶贫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 案例研究 宁夏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现状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高原,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2015年底总人口667.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西海固是宁夏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原、同心、盐池、红寺堡9县(区),人口206.3万,占宁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宁夏3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1.7%。西海固是宁夏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案例

(一)产业扶贫――以同心县同德村为例

同心县隶属于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县境内沟壑纵横,干旱缺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种植枸杞。河西镇同德村是同心县最后一个生态移民村,润德枸杞庄园生产基地来自于从同德村移民群众手里流转来的7500亩枸杞。目前,庄园拥有百吨级无尘制干车间,采用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对采摘的新鲜枸杞进行清洗、杀菌、消毒、速冻,包装,不仅可以当作零食直接食用,还可以煲汤、泡茶、熬粥等。通过深加工,可将枸杞做成枸杞原液、枸杞酵素等保健食品,提高枸杞的附加值。据庄园负责任介绍,他们还将向药品、化妆品等行业进一步拓展,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仅用了3年时间,同德村从寸草不生的荒滩发展成为高效益高产出的枸杞庄园,枸杞产业成了“拔穷根”的支柱产业。庄园里2000余名工人全部来自同德村1379户移民群众,在枸杞产业带动下,同德村从移民前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发展到6000多元,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小小的枸杞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致富金矿”,产业扶贫真正实现了源头“造血”。

(二)旅游扶贫――以西吉县龙王坝村为例

龙王坝村隶属于“苦瘠甲天下”的西吉县,该村有8个村民小组,404户共计1672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8户共计840人,是全县238个贫困村之一。龙王坝村山清水秀,村民们吃自己种的杂粮和绿色有机蔬菜,是原生态的长寿村,村里有4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8位90岁以上的老人。该村2014年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称号,就地取材发展旅游产业是它脱贫致富的特色。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龙王坝村依托本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成立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该社已入选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现在,村里的贫困户都成了勤劳致富的能手,他们把农村变成景区,村民变成导游,民房变成客房,产品变成礼品,摘农家菜、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把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打造成农家生活体验系列旅游产品。此外,村里的梅花鹿养殖中心和草莓采摘中心也备受游客喜爱,该村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去年,村里177户737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脱贫率高达85%以上。

(三)“软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以中卫市为例

中卫市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共40个乡镇442个行政村、32个社区居委会。共有21个民族,五大宗教俱全,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沙坡头区以宣传党的政策、展现脱贫决心为主题,通过30余场扶贫攻坚专场演出让老百姓了解精准扶贫政策。中宁县给山区的农家书屋补充大量图书,建起了部分乡村电子阅览室,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精准扶贫,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感情沟通。海原县建成了集设计研发、加工培训、展览销售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引商、整合等方式,扶持了12个脱贫销号村,带动600名贫困家庭妇女稳定就业。此外,中卫市在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中明确文化为魂的思路,将海原回乡风情展示列入了特色旅游区,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游和丝路寻踪游线路。通过深度挖掘民俗资源,在“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村建设党项民俗村。此外,市政府协调鸣沙村80多名群众,通过组建驼队和花儿组合演艺团队,让他们走进沙坡头景区服务岗位。目前,该村正在建设占地60多亩的穆民风情苑,项目建成后可安排150多户群众经营创收。

(四)精准培训促进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能力培训工作被区政府确定为2016年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之一,安排两亿资金,培训十万人次。培训对象主要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十二五”、“十三五”生态移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培训工种主要以驾驶员、刺绣、育婴师、手工艺编织、养老护理、电焊工等工种为主;培训模式按照“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的流程进行。截止年底,全区共对125732人次进行了技能培训,超额完成25.7%,其中有89732人取得了初级技能资格证书。精准培训的目标是: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引导贫困群众不断挖掘自身潜能,通过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拓宽增收的渠道。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度挖掘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充分l挥贫困地区土地辽阔,山清水秀,污染较少的地缘优势,依据贫困地区特殊地形、地貌的特点,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宏观思路着手,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依托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必须加强对贫困村领导班子和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彻底打消他们“等靠要”的念头,积极转变脱贫观念,树立脱贫信心,提升脱贫能力。通过技能培训掌握至少一种生存本领,积极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从源头上拔穷根,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要引入技术特派员,针对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指导。

第三、要加大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遵循“讲得清楚、听得明白”的原则,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方式,让党的扶贫政策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提高他们生产、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良好精神面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旭明.关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思考――从宁夏贫困户家计特征视角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6(2).

[2]夏自成.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保障措施[J].山西农经,2016(15).

扶贫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2018年上半年,人才中心党支部在省旅游局党组的领导下,结合自身实际,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围绕局党组确立的工作目标,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切实做到了“一岗双责”,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服务大局,圆满完成了业务工作

2018年上半年,人才中心加快业务转型、突出创新发展,紧紧抓住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这一核心业务,突出了培训的指导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举办全省旅游安全专题培训班。3月28日至29日,全省旅游安全专题培训班在巩义市成功举办,来自全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和旅游重点县旅游局(委)主管旅游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全省旅游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共330余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邀请了全国旅游业界知名专家李志轩、李宗泽等前来授课,培训采取专家授课、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方式,内容涵盖旅游安全指南、旅游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重大事故防范与应急管理、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消防常识及紧急救助知识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省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举办全省旅游转型发展研修班。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4月14日至17日,全省旅游转型发展研修班成功举办。研修班由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姜继鼎亲自带队,局领导李延庆、朱建伟、张建州,各省辖市旅游局(委)局长(主任),省旅游局各处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全省5A级旅游景区及重点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共77人参加了培训。本期研修班采用“现场教学+专家授课+互动交流+项目对接”的培训方式,首先分两路赴安徽黄山、贵州茅台镇实地现场教学,最后集中到广州市进行了两天的理论学习、互动交流和项目对接。通过四天的学习研修,找到了全省旅游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解决了全省旅游转型发展的思路、方向和高度等问题,为全省旅游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承办全省旅游扶贫推进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进一步推动全省旅游扶贫工作扎实深入开展,6月5日至6日,全省旅游扶贫推进会在新县成功举办。文化和旅游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蔡家成、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开发指导司人力资源处处长周建文,省旅游局局长姜继鼎、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郭奎立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旅游局副局长李延庆主持会议。河南省旅游工作联席会议部分成员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旅游局(委)局长(主任)、扶贫办主任,省旅游局扶贫干部,全省相关旅游规划单位负责人,省旅游扶贫重点村负责人共200余人参加会议。6月5日,参会人员分两路走进羚锐园区、铁皮石斛园、田铺大塆、大别山露营公园、西河古村落、新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等10处乡村旅游点和旅游扶贫项目示范区观摩学习,实地了解新县旅游产业开发助推脱贫摘帽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6月6日,河南省旅游局分别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清华同衡设计院、远方网签订旅游扶贫合作协议;新县县委书记吕旅介绍了新县旅游扶贫工作经验,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和田铺乡负责人分别作了典型交流发言;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何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罗德胤、乡村旅游运营专家陈长春、上海蔓乡公司总经理赵亮做了现场专题培训。四是举办了2018河南省旅游人才交流大会。为促进我省旅游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解决全省旅游企业人才短缺的难题,6月1日,“2018河南省旅游人才交流大会暨河南省旅游类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在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省旅游局副局长周耀霞、河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李金川、郑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谷保中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本次大会由现场招聘会、网上招聘会、政校企合作洽谈会、旅游院校教育成果展示、优秀旅游企业风采展示、旅游人才职业规划六大部分组成。省内外308家知名企业携3500多个就业岗位进场设展求贤纳才,涵盖中高级管理人员、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会展策划、文案策划、旅游规划、企业管理、票务人员、旅游计调、网络专员、导游领队、平面设计、行政文秘、酒店餐饮业厨师、服务员等多个岗位。在大会现场,超过80%的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当天上午,人才中心牵头组织了“政校企合作洽谈会”,为新形势下探索育人、选人、用人的合作途径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狠抓党建,切实做到了“一岗双责”

一是突出重点抓党建,做到了“两手抓、两促进”。人才中心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从严落实“八项规定”,紧盯“”新动向,切实负起责任、发挥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融入日常性的工作,传导到每个支部委员、每位党员,使主体责任到岗、到人,真正做到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二是强化制度抓党建,严格落实了党支部各项工作制度。人才中心党支部严格落实“”制度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今年上半年共计召开支部委员会6次、支部党员大会3次、党小组会4次,上党课1次,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召开的6次支部委员会上,集体讨论研究了上半年工作开展中的“三重一大”事项,遵循依法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会议作出决策,从源头上完善了决策监督机制。三是改进作风抓党建,全面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人才中心党支部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修订了《廉政风险防控一览表》,紧盯廉政风险高发岗位,逐项具体到岗、落实到人。支部书记闫君健作为人才中心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亲自抓,从严落实“八项规定”,紧盯“”新动向,突出“两手抓、两促进”,做到层层传导压力、人人落实责任。此外,中心党支部每月集中开展一次廉政专题教育学习,教育中心的党员干部慎独、慎初、慎微、慎友,真正做到警钟长鸣,使中心每名党员都清醒起来、警醒起来。

扶贫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笔试者”为你整理了这篇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巩固提升井冈山市脱贫攻坚成果,10月中旬,市统计局对井冈山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与市政府职能部门深入交流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我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基本情况

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实现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后,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明确“产业为根、立志为本、机制为要、党建为基”总体思路,实施“产业增收、能力提升、兜底保障、党建引领”四个全覆盖和可持续,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井冈山自2014年到2019年底,实现脱贫入口4751户17172人,剩余未脱贫21户8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8%降至2019年的9300元。2020年预脱贫21户86人,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05元。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并用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推进精准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吉安市的高度认可以,获得了多项殊荣:被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新闻、2017年中国改革年度十大典型案例、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2019年江西省及时奖励集体三等奖,井冈山脱贫攻坚实践的成功安全参展“决战2020脱贫攻坚展”。

(一)聚力工作格局更加坚实。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深入推进“党建+” 扶贫。实施“321”党员帮扶机制,实现领导挂点、干部包户、第一书记驻村、党员结对、技术人员指导的帮扶力量“五个覆盖”。向17个乡(镇、场、街道)全覆盖派驻扶贫团,2017年以来,各级扶贫单位统筹帮扶资金达1.168602亿元。选派了124名第一书记协同扶贫驻村工作组全程驻村,实现了贫困户家家有帮扶责任人。推广“支部+全作社+农户”、“ 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群众致富。同时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政策保障体系更加扎实。在政策落实方面,在原有的产为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脱贫攻坚政策继续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对脱贫攻坚实践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跟进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脱贫政策更接地气、更为精准、更有底气。加快了产业扶贫的提质增效,培育了“井冈山九丰农业”、“井冈山夏一农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长塘古韵民宿产业、大仓村全域旅游扶贫产业示范点等民宿、研学扶贫产业。同时进一步健全了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系机制。2019年,4579户贫困户有3993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获得产业扶贫资金的扶持,参与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4605元。全力帮助扶贫对象就业创业,全市贫困劳动力9710人,实现就业8034人,其中园区企业,农业合作社以及就业扶贫车间就业1485人,外出务工3148人,公益性岗位就位1995人,从事旅游以及第三产业就业1406人,扶贫对象转移就业率达82.83%。增长率扶贫覆盖贫困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各个阶段的一揽子帮扶资助政策,仅2019年财政资金和社会资助资金共计972万元,资助学生7446余人。健康扶贫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并加强了村卫生室的管理,17042余贫困人口享受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了村民就近、便捷就医、缓解了基层群众“爱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提高了重大疾病救助保障能力,10种大病免费救治、21种重大疾病实行专项救治;提高了贫困人口住院医疗和门诊特殊性性病待遇;贫困人口免费参加城乡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医疗附加险,通过建立和完善“四道保障线”,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近观贫问题。

(三)扶贫工作作风更加严实。创新脱贫“三大纪律”。严守政治纪律,树立党员干部正确的脱贫政绩观,杜绝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严守群从纪律,驻村帮扶决不增加群众负担;严守经济纪律,紧盯扶贫资金使用,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以作风攻坚促进了脱贫攻坚,涌现了一批感人先进扶贫事迹,密切了党群干群血肉联系。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极少部分脱贫户仍有返贫的风险。目前我市对极少数贫困户的帮扶措施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给钱给物“慰问式”帮扶或政策性扶贫层面,对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的办法不多,帮持措施助推脱贫效益没有充分发挥。此类没有家庭劳动力、没有稳定产业支撑、没有稳定就业渠道的脱贫户和贫困边缘户很容易因病因灾返贫或致贫。

(二)极少数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极少部分脱贫户思想消极,脱贫增收的主体意识不强,自我脱贫的技能和内在动力欠缺,“等、靠、要”依赖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以致出现“上急下慢、外热内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属于被动脱贫。

(三)部分扶贫产业的脱贫基础不牢固。一是贫困户劳动技能和素质偏低的现象比较普遍,自我发展能力较低,部分到户的特色种养扶贫产业项目规模小,农产品盈利能力弱,部分项目可持续性不强。二是我市虽有较多新型经营主体,但大型龙头企业不多,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扶贫产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同时由于部分经营主体产业链条不长,产品品牌化建设滞后,订单式产业比率较小,抗市场风险能力不足,扶贫产业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三是部分产业扶贫带动脱贫业内稳定脱贫增收的利益链结效果不佳,部分农民在部分扶贫产业中分享土地出租+务工收益,只能实现基本生活保障,交没有充分共享扶贫产业发展各环节的红利,难以达到产业扶贫重在帮助贫困户受益的目的。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巩固长效机制,遏制返贫致贫现象发生。

建立完善的全市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重点在于继续保持现有的扶贫到户政策一定的时期内继续延续,并对产业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结对帮扶、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予以细化。一是实行政府兜底保障机制。关注潜在的可能因病因灾等情况导致的返贫致贫群体,根据不同的贫困成因“量身定做”,制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差异化巩固帮扶措施。将“低保户、五保户”等年老、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对象单列出来,实行政府兜底保障。二是构建长期“造血”机制。对于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家庭,要继续通过技能培训、扶持发展可持续产业、转移就业等切实可行的方式帮助其致富不返贫或致贫,将短期“输血”解围与长期“造血”脱贫有机衔接,确保脱贫户长效稳定脱贫,有效遏制脱贫户返贫和新增贫困户现象。

(二)进一步实施“志智”帮扶,激发自主稳定脱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