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建议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建议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建议范文第1篇

一、新旧方案的对比分析

1.从方案名称上看,新评估方案与旧评估方案有两处不同。一是新方案的名称,去掉“水平”二字,称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二是新方案不再称为“高职高专院校”,改称为“高等职业院校”。名称上的修改,明确了评估的目的,突出过程评估,加强评估的针对性。

2.从评估目的来看,旧方案的评估目的出现了重心偏移的不良现象――向鉴定偏移、向优秀偏移、向外延偏移。新方案的评估以分析诊断、促进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的,更加重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引导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3.从评估方案指导思想来看,新方案更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由“二十字”方针、“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以及16号文件的精神构成的评估指导思想,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引导高职院校切实落实16号文件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使得新的评估方案更加能够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具体要求。

4.从评估结论来看,新评估方案体现了评价与指导的共同作用。新评估方案中规定,评估等级分“通过”和“暂缓通过”两级,评估结论的重点是对关键要素的分析和对改进工作的建议,不再采用旧方案的“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的多级结论。这样就避免了以往评估中个别院校重评估结论等级,轻评估过程的不良思想。

5.从评估指标体系来看,新旧方案的指标变动较大。首先是指标中称谓的修改。旧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呈塔式结构,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主要观测点构成。在新评估方案中,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再命名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而是改称为主要评估指标、关键评估要素、说明、建议重点观察内容、数据库相应编号。“主要评估指标”反映的是具体评估目的,“关键评估要素”是主要评估指标的分解与细化,“说明”指的是评估过程中的考察思路,“建议重点考察内容”是该项关键评估要素的主要反映内容。“数据库相应编号”则是建议重点考察内容在“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平台”中的数据的反映。

其次是指标结构的修改。旧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是由三级指标构成的塔式结构,次级指标是上一级指标的分解。新评估方案改为由“主要评估指标”“关键评估要素”“说明”“建议重点考察内容”以及“数据库相应编号”等内容模块构成的指标体系形式。旧指标体系是由7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6个主要观测点构成,新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7个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评估要素构成,每个评估要素附有说明、建议考察内容和数据库证明,取消了主要观测点。

再次是指标内涵的修改。在主要评估指标中,去掉了旧方案的“办学指导思想”,增加了“领导作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独立为主要评估指标;增设“特色专业建设”,突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关键评估要素也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如 “专职教师”“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双证书获取”“就业”“社会服务”等突出的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色要素,都纳入了关键评估要素之中。

最后是参考权重的修改。旧评估方案中,针对每项主要观测点都附有相对应的参考权重,用于学校在自评和专家评审时计算分值。在新评估方案中,取消了评分制,随即也取消了参考权重,而是结合数据库提供的相应信息作出综合判断,给出“通过”或“暂缓通过”的结论。

6.增设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新的评估方案增加了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平台,自下而上形成基本数据,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是评估中查阅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采集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建立自我监控、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机制。

7.实施的程序与方法做了修改。新的评估方案,要求评估专家组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专任教师参与;专家进校前要认真审阅基本信息数据,并对各指标提出初步分析意见和考察重点建议;反馈意见重点为对关键要素的分析和改进意见;减少专家人数,缩短评估时间,简化了评估项目,侧重于研究探讨、特色专业剖析、教师说课以及深度访谈等。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特点

经过上述新旧方案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新评估方案在旧评估方案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它的设计思路是以16号文件的各项要求为出发点,以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设计的,“硬件变软,软件变硬”,主要依靠“数据平台加重点考察”,许多观测点都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使之操作性更强,由“水平评估”向“达标评估”过渡,淡化等次,强化标准。

1.全面性与整体性。新评估方案是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为评估对象,以整体评估为主,方案包含评估指标体系与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两部分。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以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涵盖了学校发展的基本情况,且实行一年一报制度,两者相结合,既能全面诊断人才培养工作,又能掌握人才培养工作的进度和改进情况,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2.突出“职业性”。新评估方案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首先是名称改为“高等职业院校”,说明新的评估方案更加注重高职教育特色,方案适用于高职教育,不再如旧方案适用于高职高专;其次是评估指导思想除了二十字方针外,增加了以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和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思想,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职能和内涵发展的各项要求,突出“职业性”的特色;此外,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师资“双师”结构和素质的培养,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倡导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课程建设与改革,均集中反映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3.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新评估方案重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首先是评估方案名称中“水平”二字的删除,说明评估不再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鉴定,而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精湛情况进行全面地诊断与把握;评估指导思想全面反映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评估方案增加的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以及一年一报的制度,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常态控制的有效途径,掌握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具体要求。

4.评估从普查走向重点。新评估方案要求各专家进校前认真审阅学校提供的数据、信息,并对各“主要评估指标”提出初步分析意见和考察重点的建议。专家进校评估的工作目标明确,不再出现老方案实施时专家对进校评估的工作目标不清晰情况。专家组反馈时,一改过去花大量时间讨论等级、赋分的情况,重点反馈学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重在“诊断”和“开方”。

5.专家从裁判变为医生。旧方案的“水平”评估,要求专家对各项观测点进行评价、赋分、定等级,专家的职能主要是“裁判”,通过现场考察来发现问题,查找扣分依据,以便尽可能客观、公正地给出等级和分值。如此一来,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都过分地关注等级和分值,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更是偏离了16号文件精神。新方案淡化了结论,更注重实效,专家组的任务重在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扮演“医生”角色,尽可能客观、准确地指出问题,开出“处方”。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

[2]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2004]16号.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建议范文第2篇

针对上述问题,安全工程学院率先提出利用校企两大教育资源、协同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煤矿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广范利用高校和煤炭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和环境,有效发挥高校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优势,协同办学、互利共赢。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实现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本文提出“两个保证条件”和“两个重要环节”。

1.两个保障条件分析。(1)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人才培养方案是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因为,高校毕业生作为产品要到市场中参与竞争,并最终要到煤矿企业中去检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吸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适当时候也可将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实际情况,煤矿企业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采用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前者为高校到企业充分调研,然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后者为邀请企业相关人员直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06年始,就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2)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决定着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教师97%以上为硕士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工程实践能力略差;煤炭企业人员由于多年的从业经验,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水平,而理论水平相对较弱。因此,在校企共建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充分利用高校教师和现场工程师的各自优势,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达到上述目标,可采用两种办法,其一可以高校教师为主,通过教师深入企业挂职进行工程实际锻炼,解决理论与工程对接的难题。其二为聘请企业现场工程人员到高校作为教师的一员,对高校学生进行授课。当然,为完成上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校企互利共赢的平台为基础,即作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汇报,企业可优先对高素质人才有选择权,并且高校对企业可提供全面有效的科技攻关技术服务,进而提高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两个重要环节分析。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是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实际,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是较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教学。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要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具体包括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包括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教学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为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而把实践动手训练放在重中之重,而是强调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适当进行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以往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相对较少,达不到培养学生对从业环境和安全相关技术和问题的充分掌握和了解。过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教学过程中,忽视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人员很少参与到学生实习教学指导中,学生实习全程为高校教师进行指导,造成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工艺等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达不到实际技能提高的目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安全学院提出:以教师到现场利用其专业特长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而企业人员利用其优势为实习学生提供现场工程实践的服务。并且打破单一教师培养学生存在的弊端,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弥补以往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2)毕业设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其毕业设计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以工程实际背景为基础,进行真题真做以达到训练目的。安全工程专业多年的毕业设计一直以模拟现场实际为基础进行设计,对工程实际背景进行理想化,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脱离现场实际,没有达到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进行对接的目的。导致毕业设计仅仅是一次无障碍演练,属于与实际无障碍对接的过程,缺失了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背景和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必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为最终目标。基于此,毕业设计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为毕业设计题目选取;其二为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选题关乎人才培养是否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即毕业设计题目要切合实际,注重通过设计达到融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于一体的目的,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发挥自主思维的空间,避免框架套用模式。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主要是指导教师的选配,指导教师要具有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由于高校教师多从事课堂教学,现场工程经验相对缺乏,因此,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选取可采用高校教师+现场工程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指导。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保证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

二、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流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改革;实践;持续改进

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作为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一流专业需要做到“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郑州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工专业)始建于1959年,2007年获批国家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2018年两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行列。相比以往的人才培养要求,一流的工科专业需要培养工程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这也是“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要求。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水工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途径。针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郑州大学提出“服务区域经济,让学生忙起来;明确定位,让团队指导力量强起来;加强监控,让培养质量高起来”的改革举措,并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生中实施这些改革措施。课题组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从改革实际成效出发,提出持续改进的方向和对策,为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支撑。

一、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评价

(一)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情况

毕业设计课题由指导教师申请,经院系审核通过后向学生,再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课题。毕业设计质量利用过程文件控制,包括毕业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计划进程表、中期检查表(含指导教师评价意见)、毕业设计文本、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及对应的英文文献原件、毕业设计答辩记录及评阅意见(含一位非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及答辩委员会意见)。课题组针对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部分选题缺少大工程概念、一些青年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带领学生深入工程现场、加强青年教师与水电企事业单位合作、严把答辩关等举措,并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实施。

(二)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评价方法

为了便于了解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课题组设计了包含十个基本问题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在实施改革的2021届毕业生中进行能力培养满意度调查,并与2020届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十个问题包含了卓越工程师十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1.独立完成设计思路;2.了解设计的工程意义;3.了解设计对社会、环境、伦理的影响;4.了解与设计相关的国内外现状或发展趋势;5.联系实际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6.能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7.清晰规范地表达设计过程;8.在设计中与教师、同学交流观点;9.提升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10.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评价结果

此次调查面向2020届和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生,具体过程如下:在2020届水工专业毕业生中发放155份问卷,回收132份,回收率约为85.2%;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生中发放145份问卷,回收126份,回收率约为86.9%。问卷回收率较高,可满足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价的要求。具体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二、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成效分析与讨论

调研发现,2020届水工专业毕业生对毕业设计在独立完成设计思路,了解设计的工程意义,了解设计对社会、环境、伦理的影响,联系实际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清晰规范地表达设计过程,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方面能力培养的满意度较高。他们对毕业设计在了解与设计相关的国内外现状或发展趋势,能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在设计中与老师、同学交流观点,提升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等方面能力培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甚至有不少学生对能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提升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两个方面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为一般,这进一步印证了2020届水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缺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从大工程中分离课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实现国际市场通行的必备条件。郑州大学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设计中实施了结合实际工程服务区域选题、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工程师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强化过程监控和严把答辩关等改革举措。由表1可知,2021届毕业生对上述10项能力培养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其中,对联系实际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能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在设计中与教师、同学交流观点,提升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等方面能力培养的满意度提升较为明显,说明学校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设计中实施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尽管如此,在2021届毕业生中,仍然有19%的学生对了解与设计相关的国内外现状或发展趋势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为一般,18.3%的学生对能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为一般或不满意或很不满意,31.8%的学生对提升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为一般或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课题组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选题方面。虽然此次选题均来自于实际工程,并且每人一题,但也存在一些相似的课题,如“王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与“青山扒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以及“洛阳洛宁崛山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与“洛阳洛宁张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等。英文能力培养方面。毕业设计中主要有两处涉及英文,分别是毕业设计的英文摘要、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毕业设计答辩环节通常由4~5名教师组成答辩考核小组对该组教师指导的学生进行答辩考核。另外,在答辩过程中,教师通常就专业问题进行提问,很少涉及英语表达。

三、“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尽管郑州大学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设计中实施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够完善之处,课题组从产出导向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工程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对毕业设计环节持续改进,主要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提升课题设计与指导质量

一些学生尤其是自我要求不高的学生看到相似课题容易滋生惰性,他们套用其他学生的模板或方法进行计算和绘图,“掌握”知识而非“运用”知识,“简单套用”原理而非“深入应用”原理,“照搬”方法而非“经过分析”寻找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有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教师在选题时,应进一步提升课题质量,尽量避免雷同,让学生看到课题时充满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中间过程。指导教师每周都要跟踪学生的设计进展,除了关注学生做了什么,更要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多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做,并对计算过程进行探讨。通过这两方面工作提升学生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英语的使用度

通过阅读、翻译文献提升英语能力对不少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部分学生对借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非常依赖。此外,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大多关注毕业设计课题的进展,很少过问英文翻译的细节,采用英文交流更是少见。一方面,建议指导教师不要停留在审核英文文献翻译及对应的英文文献原件是否具备上,而要在指导过程中加强英文文献翻译的询问交流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翻译的进度、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和学生就英文文献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建议指导教师在答辩环节增加英文的使用度,通过英文问答切实提升学生中对英、英对中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底线

目前,答辩考核小组多以指导教师本人为主要考核者,其他教师无法真正发挥考核者的作用。一方面,建议毕业设计答辩采用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即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作为该生的答辩考核小组成员,以利于最大限度发挥答辩考核小组成员的作用。另一方面,建议答辩考核小组成员就毕业设计核心问题和关键方法技术进行深入问询,杜绝“水”答辩、“形式”答辩,提高答辩的难度,提升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同时,答辩考核小组应客观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完成情况,并严格把控答辩通过底线,对未完成培养目标要求的学生暂缓毕业。对标一流专业建设和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郑州大学水工专业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针对实践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毕业设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选题、指导、答辩的质量关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人才培养的内涵在国内外发展格局中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毕业设计不断变革、持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

[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3).

[3]陈宝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成教育强国[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3).

[4]吴岩.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

[5]陈旭东,程红强,刘晨辉.“双万计划”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20(6).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改革措施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大学数量的急速增加,我国众多高校,包括部分传统名校在内,不得不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大学生基本上按照统一节奏、统一模式、统一内容来进行培养[1],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固化模式,习惯于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缺乏独立性、主动性、自立性,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1]75-77,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实施完全学分制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结合教育部文件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湖北省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产业计划”),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及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试点计划,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深度挖掘,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卓越计划”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立足行业、注重实践,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英才计划”旨在从省内高校中全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学科专业中,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区。此计划要求不拘一格,改革试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计划”则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相关行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省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探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2012年,根据学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对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进行了修订,形成新的“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2版原则意见有以下变化。

1.构建了“两平台,三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

“两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多方向”旨在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对同一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细分,根据行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多个专业方向。

2.实行了弹性学制。

我校设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为5年),实行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此学制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安排学习。

3.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

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要求设置选修课程,并对学分要求做了统一规定。素质拓展模块类课程性质为必修,但是学分均是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若干个项目获得,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统计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4%~28%之间。

4.规定了各平台和模块的学分、课程设置。

将全校所有专业划分为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四个大类,按照这四个大类设置各平台和模块的建议设置总学分,并对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作了统一规定,便于统筹安排。

5.调整了部分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新增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1学分,为全校性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作了调整,由16学分调整为1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中,只设置一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根据学科专业,划分为A和B两种;“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调整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及应用”,各专业可自行设置为选修课或者不设置;学科基础平台中对学分学时要求不同的公共课程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计划

根据教育部、省厅文件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我校获批了“卓越计划”专业6个,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个“英才计划”,即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7个“产业计划”,包括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和药学专业。依据“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的特殊要求,针对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过多,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结合体现不够等问题,对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

1.改革基础平台课程。

对部分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情况见表1。如下表所示,对文法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课部等三个院部开设的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的课程学分学时设置做了调整,这几类课程的总学分由30学分调整为23学分,减少了7学分。

基础平台课程调整情况一览表

2.增设特设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

(1)“卓越计划”专业开设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课程,如增设“企业管理概论”、“项目管理概论”、“技术经济概论”、“耐火材料新技术”、“电气传动新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等校内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增加相关企业课程,如“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市场策划、运行与技术支持”等;开设企业相关的实践环节,如“企业案例分析”、“工程实训”、“工程实践与创新”、“企业认知实习”、“自动控制技能实习”、“自动化设备应用实训”、“冶金主体设备应用实训”等课程。

(2)“英才计划”班级一年级即接触“冶金高端论坛”专业启蒙课程;同时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作“批判性思维”和励志成才讲座;对原有冶金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增加有色冶金方面的知识;开设创新方法课程“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增加“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同时,强调课程衔接,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冶金工程学科与材料、热能与动力、机械、计算机、资源与环境等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

(3)“产业计划”增补了与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相关的内容,对关联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题研究”、“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实践”、“电子产品的测试与检验”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车辆工程专业增设“电动汽车电机拖动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代用燃料技术”、“电气电子工艺实习”和“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增设“光电技术”、“特种机器人”、“微观流体力学”、“创新设计与专利申报”和“工程应用软件”等课程。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到科学设计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合理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境下,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有效地实施,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5-77.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1-01

“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就业为宗旨,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制度偏向保守、稳定和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有限的五年时间中,广大高职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案并不完善。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首先,在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高职院校自身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范畴,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需要通过遵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办学办事,在国家应试教育制度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才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我国社会文化对于应试的重视程度高,普遍认为有了好的考试成绩,就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已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基础之上,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就会严重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而以教师或者以考试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转而形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为了考试而教学,为了应试而学习。

其次,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做好专业实践教学。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脱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阶段,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培养、设计灵感摄取和设计技巧的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之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增加设计实践教学的比例,而是偏离了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供应;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区别于语文等传统理论型课程,其教学中需要配备相应的设计器材、道具和教学多媒体,这些教学资源都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及时配备,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众多,大部分院校为了能有良好的形象,将资金用于学校形象建设,而对于教学资源的补充力度却十分欠缺,导致了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缺乏;此外,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需要的教师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引发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从上到下的低执行力。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策略

对于五年制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要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就要针对已经分析明晰的方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探讨。

首先,针对“以人为本”里面缺失的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能够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种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专业,适当降低应试教育的要求,给学校相关专业拟定教学方案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学校就要能够在具备了自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加以尊重,并要根据自身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和环境艺术设计知识来进行合理的制定,让学生在校的五年能够在和谐尊重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环境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其次,高职院校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案制定过程中,把市场需求和变化作为导向,及时关注环境艺术设计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向,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转变对在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良好专业培训的同时,也能够让五年学习的光阴不至于白费,到社会中一无是处,特别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比例安排,应该要根据就业市场当中,整体环境设计行业所缺乏的是理论知识型人才还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前两年对理论知识型的需求量大,那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加大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教学力度,这几年就要专注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针对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家要发挥自己的职能,起到支持性地干扰作用,对于资金不足的院校就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教师资源不足的院校则积极给予政策引导和舆论诱导,让有能力的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支教工作,当然,高职院校自身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局部领导作用,对该专业的各类教学资源积极给予补充,如果存在资金上的欠缺,则可以通过对外引资的方式,以人才输入为基础,让部分私人资金参与到建设中来,而对于教师资源的不足,也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其生存竞争压力,迫使大家不断自我提升。

三、结论

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和执行,是其积极响应政策,顺应时代的明智之选,尽管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其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暴露出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本身一定要抓好自身建设,不断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资源需求,让方案的执行力和效用性直线上升,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的人才,从而提升社会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 装饰. 2006(12)

[2]陈芬.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

[3]张爱萍,郑晓芳,闵伸. 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