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努力激发学习情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1.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引起求知欲望
学习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是师生常思考的问题。如果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确有用,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平均数时,多数学生都感受到与实际很接近,产生求知欲望。如果能从知识的应用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会有良好的收获。而数学概念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抽象过程,了解其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形成学数学、用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大有益处。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引导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2.巧用多媒体有利于想象
巧用多媒体有利于想象。如: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材虽然提供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许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不充分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理解中难点──近似长方形长由曲线变成直线过程动态呈现,为合理想象提供充分感知材料。而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飞跃;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节情绪,又集中注意力。点评:多媒体应用能帮助归纳,比较,整理所学知识,使零散,片断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与延伸拓展,从而增大课堂容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目的。
3.开展合作学习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课堂上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多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引导自主学习。①合理创设情境,巧妙设计开课艺术,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唤醒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小兔请客》时,师:今天小兔特别高兴,它想请大家去做客,愿意吗?小兔准备很多礼物(出示情境图),请仔细观察会发现数学信息?点评:学生热情高涨,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致使整节课都以极浓兴趣去自主建构知识。②师要树立强烈学生意识,把学习权利和探索时空留给学生,让其选择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如: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操作实践活动时,师不暗示操作方法和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此应用题解决方法吗?点评:将时空让给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合作交流、多角度地探究问题解决方式,使课堂变成活动的空间,培养探究能力。③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关注体验知识过程,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发现好的学习方法。尤其师作为参与者把学法与学生交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使其在师言行的潜移默化中领悟方法,从而改变被动接受,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转贴于
4.重视在实践中体验,参与中发展
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这样学起来感到新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其感到:数学是好玩的学科;而师作为引领者,要引导玩好数学,寓教于乐,让其走出教室,进行实际操作找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如:教学统计与概率,数学实践、面积单位与计算时,可开发校园数学资源。①调查全校有多少个班?②有多少教师,数学教师多少?③统计伙食团每天买米、菜、肉总共要支出多少钱?平均每顿饭花费多少钱?④全校涌现文明小标兵多少?⑤估算餐厅有多少平方米?并发现什么,有何建议?⑥测量花园和操场长、宽,算出面积和周长各多少?如果围绕操场跑3圈,跑多少米? 师:①不要急于指导和追求效率,要重视经验积累;②不计较答案,强调解决过程。而校园数学资源开发只为“玩好数学”走出一小步,当生生视野不再满足于校园和师给的那一点空间时,何不让视野变得更开阔。如:学习利率时:可到银行去了解利息、利率、如何存钱合理;学习小数时:可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价格,观察商品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百分率时,可到面粉加工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产品合格率……;评析:社会是让生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主动实践的大课堂,它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宝藏,让其去实践、体验、感觉,这便体现数学原生态的乐。
5.动手操作教给学习方法,引导主动学习
从学生未来着眼,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其掌握一定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主人。师生应当重视学法研究、学法指导、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而生能发现问题,提问题是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创设提问机会,让其总结学法。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生带来许多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师先指导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打破原有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推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生掌握此方法后,再去学习梯形、圆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6.进行多元评价,树立自信,激感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认识效果;前提;基础和方式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必须面向研究性方向发展;在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教学研究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学校实施教研教改的主力军,也是教师开展合作研究的基本组织。教与研本身是两个概念,也是一个步骤:教是研的前提基础,研是教的更深发展;教必研才能具有探讨性,研而教就能实现更好的教育教学,才能把新课改理论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讲,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给自己充电,提高业务能力,以适应新课改教学实践;教与学是两个概念,同时也是两个团体,说明白了就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师在提高自己的基础上,深入实际了解自己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研讨”自己和“研讨”学生;此外,研讨性教学还应该研究教册和教法,综合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的认识
新形式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全新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把课外了解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效果。
1.新课改下教育教学认识的前提与基础
1.1认识的前提: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学生家庭成员及家长的文化水平、文化层次、社会伦理观念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1.2认识的必要: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各自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把以上的第一手资料作为综合一个班级的认识前提,做到心中有数;
1.3认识的基础:在实际备课、讲授、回顾过程中,才能根据学生的整体、层次及个性有理有据的分析判断,把握效果的成功率和失利程度。
2.新课改下教育教学认识的方式与方法
2.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就很可能走了过场或收效甚微。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抽象,很多问题要通过形象思维、空间思维、时序思维各方面去理解,不同于教历史和语文那样具有故事性、启发性和思想性,能够通过背诵和多读遍数去理解,这就很有必要让教师探究数学的兴趣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2.2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
2.2.1教师应该具备语言文字说明的硬功底:语言平淡、表情木然、动作呆板,激发不了学习氛围;
2.2.2灵活机动地掌握学生学情改变讲授方式:及时准确地调整课堂听讲结构,或设问、或提问或引导,但该讲的一定要讲,不该讲的留待学生自己思考,要详略得当、轻重分明、主次清楚,避免平铺直叙,发挥既准确又生动的语言潜能;
2.2.3课堂出现沉闷气氛时加入少量幽默语言:有必要在课堂出现沉闷气氛时加入少量幽默语言、新鲜故事或简单笑料,但必须精短有效,因为我们上的是小学数学课,而不是语文历史、故事课,就像N师炒菜放调料一样,既要掌握适度,又要达到合理。
2.3教师要在提高自我充实上下功夫:全面提高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化学等各门课的知识水平,经常阅读,不断“充电”,才能在备课、授课,课后总结一系列环节中游刃有余,显得丰富和引用自如,具备提高教学效果的潜在能量。
3.新课改下教育教学认识的效果与经验
3.1教师的“专业化”:教师要在全面掌握各类知识后专业课专业化,专业课优质化,专业课高效化,这就是所谓“打铁先要本身硬”的道理;
3.2教师的“教育化”:教师要把自己所教的学生了如指掌,综合其社会环境、家庭历史、个性成长、认知程度和兴趣爱好,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就是教师希望激发、引导的对象,使出“因材施教”的绝招,才能达到整班推进、提高的预期目的;
3.3教师的“感情化”: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浓厚的教育热情、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树立起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起,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的研讨
所谓的“研讨”自己和“研讨”学生;此外,研讨性教学还应该研究教册和教法,综合促进全面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讲,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给自己充电,提高业务能力,以适应新课改教学实践;教与学是两个概念,同时也是两个团体,说明白了就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师在提高自己的基础上深入实际了解自己的学生。
4.教师必须“研讨”自己
4.1教师对新课改理论的研讨:教师必须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不厌其烦、三番五次地阅读、精读、分析、钻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新课改前后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比较,并且能够比较准确地比较开来,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而研讨比比较更能深入细致的发现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施教的不足或严重不足;
4.2教师对新课改理论的应用:研讨自己就是要改变自我,适应新教改理念和教育教学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应用与发展,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但要在思想上、方法上改变自我,而且还要在“位置”上彻底改变,把机械式教法变为灵活式,把灌输式教法变为引导式,把课堂式教法变为实践式,把教师身份变为学友式身份等等,同时还要保留原来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融合于新教改理念和方法中去;
4.3教师对新课改理论的发展: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激励学生,使学生佩服老师、尊敬老师、学习老师,以因材施教继承古意创新今意,全面性提高学生素质,既不能死板硬套、墨守成规,也不能灵活无规、超出章程,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遵守,在遵守的原则下发展。
5.教师必须“研讨”学生
5.1要“知生”,必须“研讨”学生: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达到整体班级的了解、个体学生的了解和特殊学生的了解,了解的程度必须详细和深刻,了解的方法必须亲自调查、具体真实、全面准确,了解的内容必须面面俱到,事实俱到和人人俱到;
5.2研讨学生的不同:一个班的学生从出身、爱好、家庭经济、文化环境、接受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甚至还有很大差别,不了解就不能因材施教、不了解就不能“研讨”学生、不了解就不能提高学生,了解是必须的;
5.3“研讨”学生必须与家长配合:与学校“通气”,上报下达,同时对每个学生的各样“指标”做详细记录,不断地添加和更新,以便比较时有据可查,而从资料中做分析找经验、做研讨寻方法、作指导求进步。
6.教师必须“研讨”教法
研讨的方法有个人研讨、集体研讨和寻访研讨等:
6.1个人研讨是指教师的独立思考,对每一节课、每一个课题、每一个班级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分析、推理,直到发现问题;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不高
1.1数学素养不全面不系统
目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大多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但他们对数学文化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相当有限的.他们在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对数学产生了一些朴素的,零星的,主观的认识,但由于缺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哲学和人文修养,他们对数学的看法即不会是抽象的,也不会是哲学的,更不可能全面和系统.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远未达到胜任数学教学任务的地步.
1.2缺乏“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思想
克莱茵指出大学和中学数学教育的“双脱节”现象.其实大学和小学数学教育的“脱节”现象更为严重.大学生感到,他正在学的东西和小学学过的无关,而当他们到小学任教时,大学所学的用不上.其实这种“脱节”现象正是因为数学素养不高,是缺乏“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思想的表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看得到全貌,才能做到一览无余.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需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看待初等数学问题.如果对数系没有整体的认识就不能上好分数、负数等内容;如果没有极限的思想就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圆柱体体积的推导,0.9.=1等小学数学知识;没有学好排列、组合等相关知识就不能系统地和学生讨论排队照相等问题.
2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不高的成因
2.1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中国教育在60年代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在数学教育上突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灌输.发展到90年代开始注重能力训练,在数学教育上开始注重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对素养养成的要求是直至21世纪才提出的.长期的传统教育理念导致数学教育仅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造成了教师数学素养不高.
2.2现行的考核机制
在数学考核机制中,无论是升学考试,结业考试还是选拔考试都只侧重于对被测试者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的考核,少有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进行考核的.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影响下这种考核机制也造成数学素养不高.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念、数学知识结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以及对数学人文精神的领会,都将在其数学课堂中得到体现,影响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把数学应用到他们的生活实践之中的能力.因此提高数学的数学素养对整个数学教育至关重要.
3提高数学素养的举措
3.1师范院校转变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己从60年代的“知识—灌输”发展到90年代的“能力—训练”转型为现在的“素养—养成”.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也要应这种教育理念的需求,重新调整培养方案,不再局限于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把培养教师素养作为最高培养目标.具体应体现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等课程.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3年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培养方案为例,学校不仅开设了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3门共19个学分专业必修课,而且开设了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选讲、概率与数理统计、小学数学解题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国际比较、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研究8门共16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几乎都要修完才能修满学分),还分别在第2、4、6学期开设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以及在第7个学期开设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这个培养方案设计得非常全面,可见学校不仅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还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的培养.
3.2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师范生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
中国的教育理念己经从“双基”型转为“素养”型.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因此无论是在校的数学师范生还是一线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克莱茵提倡“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意识.有许多初等数学的现象只有在非初等的理论结构才能深刻地理解,基础数学的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高等数学)来审视,理解初等数学问题,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而简单: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掌握或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方法及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以及数学教育深化的经过.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数系有了整体的认识就能对数系的发展了然于心,才能上好分数、负数等内容;教师对极限思想理解深刻才能让学生体会极限过程,从而顺利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0.9=1等小学数学知识;教师只有掌握好排列、组合等相关知识才能系统地和学生讨论排队照相问题.可见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对小学数学教育意义重大.
3.3深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培养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学习自制力较差,好奇心较强,学习时心理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来选择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愿意学,并主动地学。而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不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展开。因此,教师要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在数学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各种实践,不断向学生灌输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和社会意义,以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性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回家亲自量一下自家电视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的面积;或是让学生动手去测量学校沙坑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它的面积。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巧施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地开展竞赛式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竞赛模式下的学习效率要比正常模式下的学习效率高很多。在竞赛的过程中,小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得第一,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这种好胜心理会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各种竞赛,如“比一比谁算得快”“比一比谁记得多”“比一比哪位学生的解题方法最快最省事”等,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用“活”教材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教师要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在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购物,并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对此兴趣十分浓厚。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重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加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欠缺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
四、结语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小学;自主研究;组建小组
一、新课程标准对课堂讨论提出的相应问题
(一)教师应营造课堂讨论的氛围,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质疑,增加同学与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
(二)老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们积极融入进去,并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老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某问题的不同看法,并敢于提出问题大胆与其他同学交流,以此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
二、课堂讨论合理组建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让学生放任自如,需要老师有较高的对课堂氛围的管控能力。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需找一名组长,以此增加学生对课堂讨论的认可并喜欢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带动同学们组内交流,让其互相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请同学上堂来表演一段场景,让同学们感受到讨论教学的好处。全班交流,让同学们大胆提出疑问,大胆发表见解,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增加课堂的活跃性。
三、抛出课题,开展探讨活动
数学知识不仅应用于课堂,还可应用于实际生活。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实际,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实践活动,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教学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调查某些项目;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平时教学时,让学生多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类的东西,上课时都说说看到的东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更加的感兴趣。老师还可以跟同学玩一些数学类的小游戏,这样在游戏中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秘并喜欢上数学,学生便可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比较腼腆不善于表达或者是成绩不好不敢表达,只把自己当作观众,等待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没有融入到讨论氛围之中。因此,我们应大力推行组内交流而非班内交流,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四、课堂讨论需要落到实处,不敷衍,不怕浪费时间
目前,有许多的老师不愿意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过多的讨论,一是怕耽误自己的教学进度,二是担心学生们只是在说闲话而非在交流知识。课堂讨论会占据老师讲课的时间,也会耽误学生做题。因此,老师对待课堂讨论往往都是敷衍了事,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会影响今后老师教学与学生自我学习的悟性。
五、课堂讨论需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必须加以肯定,至于对与错,那是第二位的,课堂是允许学生争论的地方。例如,有位老师教学六年级上册“0没有倒数”这一知识点,教师通过假设0有倒数,并让学生找0的倒数,下面是部分学生的讨论的过程:
师:如果0有倒数,那么0的倒是什么呢?先请你们各自说说理由,如果你有别的想法有意见,请在他说完后进行反驳。
生1:0乘0得0,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0=0,所以0与0不能互为倒数;
生3: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4:课本上告诉我们“0除外”,所以0没有倒数;
生5:“0除外”就是告诉我们,0不能像其他数一样只有一个倒数,应该是无数个,所以“0除外”;
生6:不对,课本上在倒数的意义中,为什么加“零除外“呢?“0除外”就是0没有倒数。
生2:那你能说说0没有倒数的理由。
生6:……
学生的争论更加热烈,教师没有让他们停下来,因为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需要交流。这时,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我还能说理由,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0不能作为除数,所以0也不能作为分母,0如果有倒数,就是1/0,这是不成立的,所以0没有倒数。
教师心里十分清楚谁是谁非,但却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以鼓畹挠锲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处理就为营造讨论的良好氛围。
六、课堂讨论要把握讨论的层次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如果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如果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课堂讨论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意见不统一,这时安排讨论,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探索“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有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已有知识经验,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0的数能被5整除;另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5的数能被5整除。这两个结论对吗?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结论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同学间讨论,发现这两个结论都对。那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该怎样来概括呢?学生马上就会得出:个位是0或者5的数能被5整除。这样得到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
七、课堂讨论需要创设操作性情节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分一分)时,安排两个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是小学数学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讨论教学利用的成功,会给学生以新颖、富有成就感的成功,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创新。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积极深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薛正斌.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01).
[2]吴广和.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J]. 教学与管理,2013,(08).
[3]田德超. 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研究[J]. 学周刊,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