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范文第1篇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努力激发学习情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1.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引起求知欲望

学习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是师生常思考的问题。如果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确有用,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平均数时,多数学生都感受到与实际很接近,产生求知欲望。如果能从知识的应用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会有良好的收获。而数学概念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抽象过程,了解其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形成学数学、用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大有益处。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引导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2.巧用多媒体有利于想象

巧用多媒体有利于想象。如: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材虽然提供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许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不充分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理解中难点──近似长方形长由曲线变成直线过程动态呈现,为合理想象提供充分感知材料。而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飞跃;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节情绪,又集中注意力。点评:多媒体应用能帮助归纳,比较,整理所学知识,使零散,片断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与延伸拓展,从而增大课堂容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目的。

3.开展合作学习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课堂上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多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引导自主学习。①合理创设情境,巧妙设计开课艺术,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唤醒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小兔请客》时,师:今天小兔特别高兴,它想请大家去做客,愿意吗?小兔准备很多礼物(出示情境图),请仔细观察会发现数学信息?点评:学生热情高涨,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致使整节课都以极浓兴趣去自主建构知识。②师要树立强烈学生意识,把学习权利和探索时空留给学生,让其选择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如: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操作实践活动时,师不暗示操作方法和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此应用题解决方法吗?点评:将时空让给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合作交流、多角度地探究问题解决方式,使课堂变成活动的空间,培养探究能力。③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关注体验知识过程,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发现好的学习方法。尤其师作为参与者把学法与学生交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使其在师言行的潜移默化中领悟方法,从而改变被动接受,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转贴于

4.重视在实践中体验,参与中发展

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这样学起来感到新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其感到:数学是好玩的学科;而师作为引领者,要引导玩好数学,寓教于乐,让其走出教室,进行实际操作找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如:教学统计与概率,数学实践、面积单位与计算时,可开发校园数学资源。①调查全校有多少个班?②有多少教师,数学教师多少?③统计伙食团每天买米、菜、肉总共要支出多少钱?平均每顿饭花费多少钱?④全校涌现文明小标兵多少?⑤估算餐厅有多少平方米?并发现什么,有何建议?⑥测量花园和操场长、宽,算出面积和周长各多少?如果围绕操场跑3圈,跑多少米? 师:①不要急于指导和追求效率,要重视经验积累;②不计较答案,强调解决过程。而校园数学资源开发只为“玩好数学”走出一小步,当生生视野不再满足于校园和师给的那一点空间时,何不让视野变得更开阔。如:学习利率时:可到银行去了解利息、利率、如何存钱合理;学习小数时:可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价格,观察商品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百分率时,可到面粉加工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产品合格率……;评析:社会是让生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主动实践的大课堂,它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宝藏,让其去实践、体验、感觉,这便体现数学原生态的乐。

5.动手操作教给学习方法,引导主动学习

从学生未来着眼,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其掌握一定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主人。师生应当重视学法研究、学法指导、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而生能发现问题,提问题是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创设提问机会,让其总结学法。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生带来许多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师先指导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打破原有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推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生掌握此方法后,再去学习梯形、圆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6.进行多元评价,树立自信,激感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认识效果;前提;基础和方式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必须面向研究性方向发展;在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教学研究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学校实施教研教改的主力军,也是教师开展合作研究的基本组织。教与研本身是两个概念,也是一个步骤:教是研的前提基础,研是教的更深发展;教必研才能具有探讨性,研而教就能实现更好的教育教学,才能把新课改理论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讲,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给自己充电,提高业务能力,以适应新课改教学实践;教与学是两个概念,同时也是两个团体,说明白了就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师在提高自己的基础上,深入实际了解自己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研讨”自己和“研讨”学生;此外,研讨性教学还应该研究教册和教法,综合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的认识

新形式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全新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把课外了解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效果。

1.新课改下教育教学认识的前提与基础

1.1认识的前提: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学生家庭成员及家长的文化水平、文化层次、社会伦理观念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1.2认识的必要: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各自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把以上的第一手资料作为综合一个班级的认识前提,做到心中有数;

1.3认识的基础:在实际备课、讲授、回顾过程中,才能根据学生的整体、层次及个性有理有据的分析判断,把握效果的成功率和失利程度。

2.新课改下教育教学认识的方式与方法

2.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就很可能走了过场或收效甚微。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抽象,很多问题要通过形象思维、空间思维、时序思维各方面去理解,不同于教历史和语文那样具有故事性、启发性和思想性,能够通过背诵和多读遍数去理解,这就很有必要让教师探究数学的兴趣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2.2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

2.2.1教师应该具备语言文字说明的硬功底:语言平淡、表情木然、动作呆板,激发不了学习氛围;

2.2.2灵活机动地掌握学生学情改变讲授方式:及时准确地调整课堂听讲结构,或设问、或提问或引导,但该讲的一定要讲,不该讲的留待学生自己思考,要详略得当、轻重分明、主次清楚,避免平铺直叙,发挥既准确又生动的语言潜能;

2.2.3课堂出现沉闷气氛时加入少量幽默语言:有必要在课堂出现沉闷气氛时加入少量幽默语言、新鲜故事或简单笑料,但必须精短有效,因为我们上的是小学数学课,而不是语文历史、故事课,就像N师炒菜放调料一样,既要掌握适度,又要达到合理。

2.3教师要在提高自我充实上下功夫:全面提高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化学等各门课的知识水平,经常阅读,不断“充电”,才能在备课、授课,课后总结一系列环节中游刃有余,显得丰富和引用自如,具备提高教学效果的潜在能量。

3.新课改下教育教学认识的效果与经验

3.1教师的“专业化”:教师要在全面掌握各类知识后专业课专业化,专业课优质化,专业课高效化,这就是所谓“打铁先要本身硬”的道理;

3.2教师的“教育化”:教师要把自己所教的学生了如指掌,综合其社会环境、家庭历史、个性成长、认知程度和兴趣爱好,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就是教师希望激发、引导的对象,使出“因材施教”的绝招,才能达到整班推进、提高的预期目的;

3.3教师的“感情化”: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浓厚的教育热情、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树立起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起,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的研讨

所谓的“研讨”自己和“研讨”学生;此外,研讨性教学还应该研究教册和教法,综合促进全面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讲,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给自己充电,提高业务能力,以适应新课改教学实践;教与学是两个概念,同时也是两个团体,说明白了就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师在提高自己的基础上深入实际了解自己的学生。

4.教师必须“研讨”自己

4.1教师对新课改理论的研讨:教师必须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不厌其烦、三番五次地阅读、精读、分析、钻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新课改前后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比较,并且能够比较准确地比较开来,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而研讨比比较更能深入细致的发现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施教的不足或严重不足;

4.2教师对新课改理论的应用:研讨自己就是要改变自我,适应新教改理念和教育教学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应用与发展,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但要在思想上、方法上改变自我,而且还要在“位置”上彻底改变,把机械式教法变为灵活式,把灌输式教法变为引导式,把课堂式教法变为实践式,把教师身份变为学友式身份等等,同时还要保留原来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融合于新教改理念和方法中去;

4.3教师对新课改理论的发展: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激励学生,使学生佩服老师、尊敬老师、学习老师,以因材施教继承古意创新今意,全面性提高学生素质,既不能死板硬套、墨守成规,也不能灵活无规、超出章程,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遵守,在遵守的原则下发展。

5.教师必须“研讨”学生

5.1要“知生”,必须“研讨”学生: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达到整体班级的了解、个体学生的了解和特殊学生的了解,了解的程度必须详细和深刻,了解的方法必须亲自调查、具体真实、全面准确,了解的内容必须面面俱到,事实俱到和人人俱到;

5.2研讨学生的不同:一个班的学生从出身、爱好、家庭经济、文化环境、接受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甚至还有很大差别,不了解就不能因材施教、不了解就不能“研讨”学生、不了解就不能提高学生,了解是必须的;

5.3“研讨”学生必须与家长配合:与学校“通气”,上报下达,同时对每个学生的各样“指标”做详细记录,不断地添加和更新,以便比较时有据可查,而从资料中做分析找经验、做研讨寻方法、作指导求进步。

6.教师必须“研讨”教法

研讨的方法有个人研讨、集体研讨和寻访研讨等:

6.1个人研讨是指教师的独立思考,对每一节课、每一个课题、每一个班级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分析、推理,直到发现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范文第3篇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不高

1.1数学素养不全面不系统

目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大多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但他们对数学文化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相当有限的.他们在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对数学产生了一些朴素的,零星的,主观的认识,但由于缺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哲学和人文修养,他们对数学的看法即不会是抽象的,也不会是哲学的,更不可能全面和系统.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远未达到胜任数学教学任务的地步.

1.2缺乏“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思想

克莱茵指出大学和中学数学教育的“双脱节”现象.其实大学和小学数学教育的“脱节”现象更为严重.大学生感到,他正在学的东西和小学学过的无关,而当他们到小学任教时,大学所学的用不上.其实这种“脱节”现象正是因为数学素养不高,是缺乏“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思想的表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看得到全貌,才能做到一览无余.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需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看待初等数学问题.如果对数系没有整体的认识就不能上好分数、负数等内容;如果没有极限的思想就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圆柱体体积的推导,0.9.=1等小学数学知识;没有学好排列、组合等相关知识就不能系统地和学生讨论排队照相等问题.

2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不高的成因

2.1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中国教育在60年代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在数学教育上突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灌输.发展到90年代开始注重能力训练,在数学教育上开始注重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对素养养成的要求是直至21世纪才提出的.长期的传统教育理念导致数学教育仅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造成了教师数学素养不高.

2.2现行的考核机制

在数学考核机制中,无论是升学考试,结业考试还是选拔考试都只侧重于对被测试者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的考核,少有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进行考核的.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影响下这种考核机制也造成数学素养不高.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念、数学知识结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以及对数学人文精神的领会,都将在其数学课堂中得到体现,影响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把数学应用到他们的生活实践之中的能力.因此提高数学的数学素养对整个数学教育至关重要.

3提高数学素养的举措

3.1师范院校转变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己从60年代的“知识—灌输”发展到90年代的“能力—训练”转型为现在的“素养—养成”.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也要应这种教育理念的需求,重新调整培养方案,不再局限于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把培养教师素养作为最高培养目标.具体应体现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等课程.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3年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培养方案为例,学校不仅开设了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3门共19个学分专业必修课,而且开设了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选讲、概率与数理统计、小学数学解题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国际比较、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研究8门共16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几乎都要修完才能修满学分),还分别在第2、4、6学期开设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以及在第7个学期开设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这个培养方案设计得非常全面,可见学校不仅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还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的培养.

3.2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师范生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

中国的教育理念己经从“双基”型转为“素养”型.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因此无论是在校的数学师范生还是一线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克莱茵提倡“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意识.有许多初等数学的现象只有在非初等的理论结构才能深刻地理解,基础数学的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高等数学)来审视,理解初等数学问题,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而简单: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掌握或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方法及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以及数学教育深化的经过.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数系有了整体的认识就能对数系的发展了然于心,才能上好分数、负数等内容;教师对极限思想理解深刻才能让学生体会极限过程,从而顺利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0.9=1等小学数学知识;教师只有掌握好排列、组合等相关知识才能系统地和学生讨论排队照相问题.可见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对小学数学教育意义重大.

3.3深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培养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范文第4篇

1.1教学方式死板,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室习惯“满堂灌”,不给学生留一点自由的时间消化知识,也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课时紧张的时候,甚至一节课能够从头讲到尾,还拖堂数分钟方能将课程内容讲完。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往往是最低下的,不仅教师备课吃力,授课费劲,学生学习起来也觉得疲惫不堪,毫无兴趣。但是实际上,学生预习课文的时间还不到一节课的四分之一,而且不清楚的地方也远没有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那么多,教师的苦口婆心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无用功。有的教师满堂灌仅仅是为了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已经将所有知识点都讲完了,已经尽到了做一名教师的责任,殊不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1.2教学与实际脱离

应用题之所以称为应用题,关键在于其具有应用性,但是当今数学应用题教学似乎已经扭曲了应用题最原始的学习目的,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已经不是为了运用数学,而是为了学会运用标准的模式去回答问题,得到分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其学习一门学科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学习数学应用题毫无意义,将很容易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即使教师把理论解释得头头是道,学生也不会因此而对数学产生好感,反而会将之视为自己的一个包袱,学生学得累,教师也教得辛苦。

2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基础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不能够忽略,例如一些基本的三角公式,定理,以及一些数量关系,如:总价=单价X数量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例如在08年可以讲述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等,10年可以讲述上海世博会,14年可以讲述马联失航等问题,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仅仅是水立方鸟巢的设计就涉及许多几何问题、单价问题、工程材料运输等,又能与速度路程等问题联系起来。而运动员的花样表演,力量角逐,速度比拼等赛事也能够简化为许多数学模型。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设置一些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讲述几何面积求解的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几何平面模型,通过实际操作对公式有更深的印象,还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学习,与人合作的乐趣。

提问也是一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教学问题,并且按照学生平时的教学表现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通过提问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同时提高学生的警惕感,督促学生不放松平时对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如果该生回答不出问题,教师也不应该批评学生,而应该勉励学生,并且提醒学生下次有可能继续提问。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题的印象,又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使其更加重视对数学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将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模式,学会学习数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风格。

2.2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上数学是许多学科的基础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不能够脱离实际。在运动会比赛上,在交通公路上,在买卖市场中,在无垠大海上,在科技前沿领域里,都有数学的影子。教师在讲速度追及问题的时候,可以以航海为背景,逆水行船和顺水行船和相对,相向行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讲授例题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画出关键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放到速度模型中,一一对应,并且将相关的比赛追及问题,汽车追尾等问题与之类比,让学生充分理解有关速度追及问题的应用题。

3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7-02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构成数学知识的最小单元和基本要素,同时也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要就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构成

小学数学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构成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如平行四边形有很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有两点:第一,它是四边形;第二,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就不是平行四边形。而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全体叫作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一般的平行四边、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是构成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既依赖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和深化等阶段。

(1)概念的引入――讲究方法。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概念引入的策略有:①运用直观形象手段引入。数学概念是很抽象的,而小学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遵循儿童这一思维特征,教学概念应十分注意直观形象。如“圆柱的认识”,教师以奶粉罐、茶叶罐、肉松罐等为例,同时结合圆柱的模型教具,让学生仔细观察、摸一摸,归纳概括,从而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②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丰富的情境不仅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可以先出示游乐园图,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们是怎么运动的?揭示概念: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叫作平移。③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迁移引入。知识迁移策略就是通过对已有数学概念的“强抽象”“若抽象”或“概念异化”等方式来引入新概念的一种策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首先出示长方形,复习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推动条形框变成平行四边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共同特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2)概念的形成――抓住本质。小学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比较肤浅和不全面。因此,概念的形成是从了解事物的外部、具体的属性,到认识事物的内部、抽象、本质的属性这样一个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概念中的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因此,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来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时,引导抓住“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这些词组,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②运用概念,正反例比较。正例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帮助学生正面理解;反例有利于概念的辨析。例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了这个概念后,可举许多的正例和反例:x-y=4、3(a+2)=15、16+b>28、y+105、7×8=56……让学生加以辨认,从等式、未知数两个方面导入,加以辨析,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3)概念的巩固――注重应用。在概念引入、形成的基础上,概念的保持是比较困难的,而概念的建立还在于能运用概念,同时巩固概念,发展概念。主要策略有:①强化运用策略。在运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对概念的掌握,这种运用可以是对概念的一些简单的填空、选择和判断。如教学完“圆的周长”知识后,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填空:画一个半径是20厘米的圆,周长是( )厘米。判断:直径越大,圆周率也越大( )。②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学数学,更要学会用数学,学会运用概念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可以让学生亲手去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房间有多大,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

三、注重变式比较,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由于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而小学生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对矛盾的存在使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当小学生初步形成了数学概念之后,为了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变式比较,从而排除各种非本质特征,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变式是指从不同的方面,角度,情况来比较和筛选,排除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把所要学习的概念与邻近的概念进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鉴别,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新概念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有助于理解新概念与相邻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不采用变式比较,学生们获得的概念一般是不准确或者是错误的。例如在教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时,可以做如下的变式设计:用二根同样长的铁条表示三角形的腰。并改变二铁条之间的角度,边演示边引导学生们观察并提出如下的问题:这些等腰三角形按角分又有哪几类?这些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在哪种情况下是相等的?通过这种变式比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也使他们能概括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加深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掌握的知识和现有经验出发,在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的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教学,精心演绎概念本质,使学生能准确掌握应用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