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78-03
行政管理学也称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或公共行政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行政管理学也是公共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或是基础课程。这一门学科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这几门专业的发展水平。行政管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培养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我国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这门学科的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体系上越来越成熟和完善,教学方式与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行政管理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行政管理学要不断深化对政府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逐步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因此,该课程的研究内容要立足我国的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特别是要全面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因为课程的教学时数在大多数学校的安排是48课时或是64课时。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段里,要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一介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一)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大胆地引进西方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立足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对西方行政管理思想进行合理性的评价,加强对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中国行政生态的适应性分析。实践表明,坚持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格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前提。
2.坚持学科建设的规范性原则。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以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有其特定的范畴和方法体系。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逻辑,要注意其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规律性,要注意其基本理论问题和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其所固有的规律性。
3.理论教学一定要和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行政管理学“贵在实用”,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和行政管理实践结合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这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提炼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行政理论去分析当前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具体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学科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根据上面的原则,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作了一系列的调整。从学科体系上看,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组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领导、行政权力、行政信息、行政决策、公共财政、行政伦理、政府公关关系、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改革等。在这些基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我们还在以下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补充。比如,在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补充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策、政治治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这样,一方面补充了学生在行政管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让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把握;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理论深度,让他们对政府管理的规律有了更深刻透彻的把握。
2.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在时间的把握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主要涉及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重点问题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教学内容或学科中的重点问题。这就要很好地把握每个章节中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时间安排恰当。最好在每次授课时均有个重点,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每一次课的内容。难点问题包括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难点和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于理论体系中的难点问题要举一反三,深刻论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难点,要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政府职能这一章,不仅是整本教材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理解的难点章节之一,是学习行政组织、行政领导、政府绩效管理行政改革的内容基础。这一章节中,重点依次是政府职能基本内容、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历史演变、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其中最难的就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上的难点,其实也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要多花时间,灵活交叉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授课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增加行政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突出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举措,以及现实行政管理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政府职能这一章节中,根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我们都会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增加相关的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内容。在行政组织这一章节中,目前大部分的教材中没有较好地介绍大部制改革的内容,较好的是在教材中提及了大部制这一个名词(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第四版,最后一章提及了大部制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用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对我国大部制改革作一番分析。这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探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利弊、难点、改革的措施等,真正让学生把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在行政领导这一章节中,增加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领导干部选拔的方式,也让他们明白了领导干部选拔的程序、透明性、必要性,等等。另外在这一章节中,也可以适当增加行政问责制的相关知识内容。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节中,补充在我国现行的一种政府工作人员的用人制度,即政府雇员制。在政府公共关系这一章节中,补充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内容。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关注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另外,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行政管理学不是一门静止的学科,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会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观点涌现。该课程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授课内容要尽可能地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使教学内容常新。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行政管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认识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和范式架构,了解基础的行政管理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以后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改进传统的讲授法,提升教学效果
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好的教学法就是讲授法。这也是我们当前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相结合进行。所以讲授法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讲授法,并不是“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法。而是一种积极的讲授法。首先,要讲清楚。对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则、理论要讲解、论证清楚,条理要清晰,分析要全面,逻辑思维要周密。其次,要趣味、生动形象。行政管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死板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紧密结合古今中外行政管理的实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再次,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激情,语言要生动形象,做到抑扬顿挫,引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徜徉在行政管理学知识的海洋中。在这里,作为教师还要注意非语言行为,增强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最后,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输入给学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这种积极的讲授法,有助于改变过去的那种被动式的吸收知识的情况,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二)灵活运用专题式教学法
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行政管理现实结合较紧密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专题式授课法进行教学。专题式教学,能在某一问题上不断深入探讨下去,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及时了解行政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更是提升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解决教学中难点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专题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讲授某一专题前,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思考有关现实问题。根据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专题:当前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及路径依赖分析;我国当前从事行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有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等。行政管理学中能运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过多地采用。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现在众多课程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适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另外,本科生甚至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没有任何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行政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太抽象了,很难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弥补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事实上,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可以有一个到两个案例,案例不宜多,在于精、新、有代表性。最好是和行政管理理论上相关的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案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分析当前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让他们能把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收集行政案例,如果有老师亲身经历的案例就更好。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引领者,尽量调动学生分析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案例分析完了后,要编写行政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在案例分析完了后,再梳理案例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采用课堂式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行政管理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在讲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针对一个讨论主题,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整个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多安排讨论课,大概在4次左右为宜。在正式的讨论课之前,首先老师应该精心选择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主题,可以是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某一现象、某个事例或案例。其次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老师应该把讨论主题布置给学生,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问题,做好相关的准备。讨论课时,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主题,不偏离讨论主题,注意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于讨论的主题的认识能够达到一个更深刻的层面,对于讨论的主题能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角色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采用的,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交叉运用。比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会运用到课堂式讨论教学法,在专题授课时,会交叉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和课堂式讨论法。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并不是很刻板和僵化的。
总之,我们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所做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实施的效果看,确实极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地提升了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必要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美萍.论提高《行政管理学》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J].煤炭高等教育,2006(3)
[2]李秉德.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6
【基金项目】2011年江西理工大学《行政管理学》重点课程建设(XZG-11-03-23)
关键词: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评析
一、法约尔管理思想简介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文昌.现代管理学(原理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姜杰.管理学名著与案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3]张康之,齐明山.一般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 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
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文管理;科学管理;实践意义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而兴起。两种理论关注教育管理中的知识问题、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围绕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就高校教育管理而言,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显然是普遍追求和采纳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也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
一、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主要观点
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实在教育管理领域对实证主义科学管理观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管理观。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不重视组织及其结构,而是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不关注人的理性因素而是关注非理性因素,对人的理性关注的不是认知理性,而是价值和伦理理性。概括来讲,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以人的主观价值为基础。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纯客观的,研究者的主观价值不可避免地渗透于研究的全过程。同样,人的主观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教育管理过程。第二,教育管理组织不是一个纯自然的客观实体,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社会实体。组织结构并不是教育管理的重心,对人的管理才是核心。因此,只关注组织结构而忽视组织中的人,是对教育管理组织不全面的认识。第三,管理和决策不仅涉及人的认知理性因素,还涉及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如主观价值、伦理、情感、意志等。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两方面,而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第四,教育管理者应具有真正有用的管理理论。技术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管理中复杂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有时候仅凭技术型的解决是不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不仅要为他们的理负责,还要我他们的主观价值、伦理行为和非理负责。因此,应该对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以价值为导向的技术培训。
二、高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意识到了人文管理的重要性,但总体来看很多高校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方面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误区,亟待进一步讨论和厘清。高校教育管理中人们习惯将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对立起来,似乎两者是水火不容的。然而从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发展史看来,这两方面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两种教育管理观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混沌同意、并肩战斗、针锋相对、渐趋融合的发展过程。落实到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应该是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逐渐融合的过程。科学管理体现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的科学精神,人文管理强调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对人的价值、尊严、人格的重视。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另一问题是,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并非对立的个体,而是统一的整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着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相对立的情况。这种片面和曲解不仅反映了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理论知识学习,更应该在实践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运行的统一。
三、高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的实践意义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耳熟能详,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却鲜有用到好处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同样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处于尴尬境地。高校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人文管理的实践意义,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落实贯彻。教师既是管理学生的主体,又是学校管理的客体。教师的双重身份要求高校管理者需要尊重教师的人格。管理者要相信教师既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能很好地完成学生的课堂管理。对教师的管理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积极性,让教师在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中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育人氛围。学生是一个有个性、有尊严、有主动性、有发展潜能的个体,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贯彻人文关怀。要坚决反对强制式教育、填鸭式教育,不考虑学生感受,甚至任意践踏学生的尊严的不人道行为,应该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感,得到情感的鼓舞,实现知识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管理者应该在制度制定和具体的管理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第三方面要注意的就是课程管理的人文化。培养创新人才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授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要在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学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课程内容还应该坚持通识教育的原则。人才的全面发展应该接受科学、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识教育应该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把知识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加以整合,把知识结构加以综合。既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有考虑到社会需要和课程本身的逻辑统一,从而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实现自我。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教育管理的理想模式,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更加深入的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合理主张,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的融合和统一。
作者:王勇 张楠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锦明,凡.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及其实践价值探析———兼谈我国中小学人文管理的误区与改进[J].中国教育学刊,2008,02.
论文关键词:西方管理学理论发展阶段 基本原理
论文摘要:管理思想的发展起源于西方管理学理论,要想系统了解西方管理学原理首先要了解它的理论发展历程,通过总结基本原理为日后在实际管理活动中进行借鉴与应用做准备。
英国著名的管理史家、教育家、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曾说过:“学习管理学,如果不对管理学的历史以及先驱思想家的工作有所了解,就难以明白管理学的内容、范围及其发展的趋势。”
从管理学的历史发展经过来看,管理的发展都源自西方管理理论,自20世纪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史前积累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发展,从近代管理理论到当代管理理论阶段的发展历程。
一、 古典管理理论:
20世纪初诞生的以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和一般管理的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因其孕育着重大的价值而不断被后世所发现。古典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近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其独特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对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包含: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提高生产率;为了提高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工作方法;要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实行差别计件制;工人和雇主之间双方合作;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等。
泰罗将其管理思想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了当时企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他开创了科学管理的先河,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坚实基础,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法约尔也是古典管理理论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管理职能、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五大管理职能思想,为后人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为管理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 近代管理理论: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管理学经历了向近代管理理论迈进的新阶段。此阶段的代表成果有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和梅奥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
巴纳德在管理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有:
1. 提出了组织论的管理理论,即侧重于说明管理的基础和管理的原理。
2. 提出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
这是巴纳德提出的著名理论。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无意识地体系化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且相互促进,组织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体。
3. 提出了组织平衡理论:即组织的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和组织的动态平衡。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被当时定义为开辟了行为科学的研究道路。
三、 当代管理理论:
自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管理学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管理理论领域出现了百花争鸣,百家齐放的繁荣局面。在此阶段,管理理论被分为了以下主要理论流派:
1. 管理过程流派:即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的理论流派。
2. 管理科学流派:指出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测量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信息技术的普为组织管理中介入科学方法成为了可能。
3. 组织管理流派:即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主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巴纳德是组织管理理论的奠基人,西蒙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组织管理的研究内容。现在,组织理论已成为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4. 行为科学流派: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和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利克特的领导方式理论等。 转贴于
二、 对个体的分析:
1. 个体需要与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理论将个体的需要按照先后次序排列成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说明,个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组织中,当个体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而高层次需要对其行为的激励更为强大、持久。但需注意的是,需要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受到所处环境条件的制约的,所以人的需要有其局限性。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动机是引发行为的更为直接的原因和现实动力,它把行为引向能满足需要的具体对象。在企业中,员工的各种积极或消极行为都受到各种动机的支配而产生的,而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外部诱因激发动机,就会直接引导员工产生积极的行为。
2. 组织中的学习:
组织层次的学习是组织作为个体组成的集团的学习,是个体学习相互作用的产物。组织中有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个体的知识储备,即在组织成员头脑中保有的知识,包含着与组织有关的和与组织无关的各种知识。另一部分是属于组织或大家共享的,或一部分个体享有的知识,如组织的制度规章、工作流程、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行为准则等。组织中的知识、信息是需要经常更新的。组织层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促进个体学习,发掘并利用个体知识储备中有关部分为组织所用的过程。
4. 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并驱使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组织中每一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能量,其中有些个体表现出的就是工作热情;有些表现出的就是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组织的整体心理能量不是所有个体心理能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调节和作用的综合力量。就组织而言,只有个体与组织的价值观与思想形成统一一体时,才能焕发出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创造充满创造力和挑战性的组织气氛,调动各方感染力,促进个体焕发其自身的能量为组织所用。
三、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巴纳德的著名理论,它们是组织管理者要管理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有效工具。在管理者与员工的交往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运用是相互并存的。巴纳德指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侧面,它们互为条件,只有在两者统一的意义上,才能理解组织的本质。正式组织揭示了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理性化的部分,非正式组织揭示了组织管理过程中难以科学化、非理性化的部分。这说明光运用正式组织是不可行的,因为非正式组织能赋予组织以活力,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沟通与维护个人的完整人格,有时非正式组织起着比正式组织更为重要的作用。明确这一点,对于把握管理过程,提高管理艺术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 组织平衡
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和管理职能之间的关键,它包含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和组织动态平衡三方面:
1. 组织内部平衡:
是指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体的可用来满足其需求、影响其动机的诱因与个体对组织的贡献之间的平衡。
运用统一标准去衡量个体可以方便组织评价个体的贡献,但由于个体需求层次及判断根据的不同,会有碍组织实现内部平衡。所以组织在对个体进行诱因分配时要考虑好方式和方法。有时说服教育和强制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变个体的动机,但在诱因分配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互的作用的结果。
2. 组织与环境间的平衡:
指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中的平衡,也就是说组织并非简单被动地适应环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要想与环境保持平衡就要在环境中承担实施必要的职能,要确定好合理的组织目标和战略,以有效地付诸实践。
3. 组织的动态平衡:
是指组织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组织的内外因素都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组织的动态平衡就是在打破原有平衡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再建新平衡的周而复始的过程。组织的动态平衡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发展。实现组织动态平衡问题就是组织处理好稳定与变革的问题,这是所有组织都要面临的。
五、 管理的观念
巴纳德指出管理作为组织的特殊器官,是一种有意识的协调,以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
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组织的发展及经营战略路线的调整,随时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管理体系的服务与指导。如巴纳德提出了管理的四大职能,主要包含:组织目标的设定与转化、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系统、确保必要的活动、领导过程。而如前所述,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理论,以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五大职能概括管理的职能和过程,也在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